医学 . 医药卫生教材(44)

☉ 《中医基础理论》
王农银 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4-1
本教材为适应21世纪中医药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需要,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共同组织编写,供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用。 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和阐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学各分支学科的理论基础,是学习中医药学必修的基础课程。 本教材编写过程中,立足教学大纲,遵循以市场为导向,岗位需要为前提,综合职业能力为基础,突出职业教育特点,突出专科特点的原则,吸取了近年中医药教学和教材改革的经验、成果,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充实和优化,并力求体现中医药学特色,达到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要求。 本教材内容包括绪论、阴阳五行、藏象、精气血津液、经络、体质、病因、发病原理、病机、养生防治康复原则等...查看详细

☉ 《中医基础理论》
曹洪欣 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4-8-1
本教材是教育部批准的七年制“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供高等中医药院校七年制中医学(包括中西医结合)等专业学习使用,亦可供中医基础专业研究生,或中医学各专业学习中医者参考使用。 中医基础理论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医学认识、辨析事物的方法,掌握中医学藏象、精气血津液、经络、体质、病因、病机、五运六气与防治原则等中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为今后学习中医学其他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教材的编写系根据七年制的培养目标,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和七年制学生“高质-初学”的特点,坚持“启蒙”与“新”、“深”、“精”有机结合的编写思路,突出与五年制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查看详细
☉ 《中医基础理论 下 英汉对照实用中医文库》
张恩勤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1999-5-1...查看详细

☉ 《中医基础理论 英汉对照中医本科教材》
  1900-1-1
北京中医药大学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局的委托,编译《高等中医药院校英汉对照中医本科系列教材》,包括7册。这是中医高等教材汉译英方面空前盛大的工程,是一项大型科研活动。全套教材在全国高等中医院校五版教材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吸收了中医药的最新科研成果,强调逻辑性、科学性、实用性,努力做到内容充实,重点突出,通俗易懂。 本书是其中一册。 绪论 第一章 阴阳、五行 第二章 藏象 第三章 气、血、津液、精神 第四章 经络 第五章 病因与发病 第六章 病机 第七章 防治原则...查看详细
☉ 《中医基础理论 (供中医.针灸专业用)》
印会河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0-4-1...查看详细
☉ 《中医基础理论(供中医中西医结合类专业用)/21世纪高职高专教材》
郭蕾 编著 科学出版社 2004-8-1
本书是21世纪高职高专教材(供中医、中西医结合类专业用)中的一种,主要论述中医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经络、病因病机、养生治则等传统医学基本理论。本书的编写突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坚持体现“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木技能)教学,注重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本书可供中医药院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医、中西医结合类专业学生使用,也可作为临床医师及自学中医者的学习参考书。 序 编写说明 1 绪论 1.1 中医学的发展概况 1.2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2 阴阳五行 2.1 阴阳学说 2.2 五行学说 3 藏象 3.1 五脏 3.2 六腑 3.3 奇恒之腑 3.4 脏腑之间的关系 4 气血津液 4.1 气 4.2 血 4.3 津液 4.4 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5 经络 5.1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 5.2 经络的功能 5.3 十二经脉 5.4 奇经八脉 6 病因 6.1 外感病因 6.2 内伤病因 6.3 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 7 病机 7.1 发病原理 7.2 邪正盛衰 7.3 阴阳失调 7.4 气血失常 7.5 津液代谢失常 7.6 五脏病机 7.7 内生五邪 8 养生与治则 8.1 养生 8.2 治疗原则...查看详细
☉ 《中医基础理论(供中医专业用)》
吴敦序 主编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1995-6-1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它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播中医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为学习中医各科技好基础。如果不学好中医基础理论,对中医其他各科,都是无法学习的。所以,中医学的各个行业,都把中医基础理论作为一门主干课程。 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部份。即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以及中医养生和治疗疾病的原则。本教材中,将分别予以详细论述。 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部份。即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以及中医养生和治疗疾病的原则。本教材中,将分别予以详细论述...查看详细
☉ 《中医基础理论(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
孙广仁 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2-8-1
本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是: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编写思路。按照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和要求。在充分吸收以往几版教材所优点的同时,适度增加了一些新的教学内容和研究和成果,以反映中医学现代化的要求。本教材的编写以保持中医学的传统特色为宗旨,注重中医基础理论的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在对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充分阐释的同时,适度指出它们的临床指导意义,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本教材适用于中医学(包括中西医结合、中医文献、养生康复、骨伤、全科医学等方向)、针炙学、推拿学等专业五年制本科学生,也可作为中医学等专业七年制学生学习时参考...查看详细

☉ 《中医基础理论/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同步辅导系列丛书》
 科学出版社 2004-7-1...查看详细
☉ 《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
孙广仁 等编著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1-8-1
本书包括哲学基础、藏象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病机、诊法、辨证及防治法则等。这些内容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它贯穿于整个中医基础理论中,并以古代哲学阴阳五行学说为论理方法,以藏象经络、气血津液精神为基础理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中医学的临床诊治特点。 孙广仁(1949-) ,男,山东省昌邑市人,1974年毕业于山东医学院,1981年研究生毕业于山东中医学院,获医学硕士学位。现任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学科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政协委员。主要从事中医学藏象理论和思维方法的研究,编著出版高校教材和学术著作20部,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查看详细
☉ 《中医基础理论题解》
岳承忠 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0-1-1...查看详细
☉ 《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现代研究·基础与临床》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现代研究》编委会 编 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2-7-1
本书是在挖掘中医基础理论内涵特色的基础上,对近年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现代研究进行系统而较为完整总结而成。全书共分9编,包括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经络、病因病机、治则治法、人格体质等学说的现代研究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新理论、新技术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的应用;另附特约专家论坛等内容。资料新颖,内容丰富,阐述详尽。 本书不仅是从事中医药临床、教学和科研人员的重要参考书,而且可作为中医、中西医结合研究生、七年制硕士班生、西学中双学位以及高年级本科生提高课程的教材,以拓展专业知识,掌握学术发展动态,培养科研素质,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本书亦可作为中西医临床医生进行继续教育的良好素材...查看详细
☉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
  1900-1-1...查看详细
☉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供中医学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中医骨伤等专业用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配套教材)》
何晓晖 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0-1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以中医药高职高专中医学、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中医内伤等专业教学大纲为依据,以2005年版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卫生部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为蓝本,同时还参照了国家执业医师考试的要求与内容,集体编撰而成。编写本习题集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习、复习和自测,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知识教学目标、能力教学目标和思想教育目标;同时,通过熟悉考虑题和解题技巧,指导学生适应和参加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和其他各类考试;并为各校建立题库,实施考教分离,以及行业主管部门实施教学评估提供参考。 本《习题集》的题型,有选择题、名词解释、填空、是非改错题、简答题和论述题6大类...查看详细
☉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配套教学用书》
孙广仁 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4-7-1
为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中医基础 理论课程的基本内容,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特编写《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 该习题集的编写,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为蓝本,所有练习题和模拟试题的答案与该教材相一致。 为了便于读者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时能同步应用,该习题集也采用以“章”为板块的形式编写。每章先列出“学习要求”,继之是各类“练习题”,再次为“参考答案”。将涉及多章内容的或难度偏大的练习题作为“综合问答题”附于书后,供本科层次以上学生学习参考。书末附“模拟试题”,分本科层次课程结业考试、本硕连续课程结业考试、硕士研究生入学专业基础课考试、硕士研究生入学专业课考试4个层次命题...查看详细
☉ 《中医基础理论——新世纪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大专系列教材》
王农银 编著 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3-1-1
中医基础理论主要是系统研究和阐述中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其本技能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各科的基础,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学的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本教材可供各类高等专科中西医结合专业使用。在编写过程中,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搜集了中医历代文献中的有关资料,吸取了近年来教学和教材改革的经验与成果,并参考了兄弟院校有关教材,充实和优化了教学内容,力求做到体现中医特色、突出专科特点;力求达到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相统一的要求。 绪论 第一章 阴阳五行 第一节 阴阳学说 第二节 五行学说 第二章 藏象 第一节 五脏 第二节 六腑 第三节 奇恒这腑 第四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 第一节 精 第二节 气 第三节 血 第四节 津液 第五节 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四章 经络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及经络系统的组成 第二节 十二经脉 第三节 奇经八脉 第四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 第六节 经络学说的应用 第五章 病因 第一节 外感病因 第二节 内伤病因 第三节 继发性致病因素 第四节 其他致病因素 第六章 发病 第一节 发病原理 第二节 发病类型 第七章 病机 第一节 基本病机 第二节 疾病传变 第八章 防治原则 第一节 预防 第二节 治则 附录 养生 附录 教学大纲 媒体评论...查看详细

☉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精要》
汤希孟 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4-10-1
中医基础理论全面系统的阐释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是学习中医药学的启蒙课,也是中医药专业的主干课程,因此在中医药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教好、学好这门课直接影响中医学的后期教学效果。 为了有利于本课程的教与学,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掌握中医基础理论,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的认知水平和应用能力,我们组织了一批长期从事《中基》教学的骨干老师,按照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要求,以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为主,充分吸收以往几版教材的优点,并融入现代研究进展内容及多年来教学改革中的经验与成果,编写了《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精要》...查看详细
☉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指导》
吴敦序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1-5-1...查看详细
☉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
  1900-1-1...查看详细
☉ 《中医基础理论应考必读》
陈荣  2001-8-1...查看详细
☉ 《中医基础理论应考必读》
郭霞珍,马淑然 主编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7-11-1
本书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教师集体编写。全书依据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紧密结合学习大纲要求,为适应广大中医院校学生和在职中医考试的实际需求,以图表、问答、解析、试题自测等形式,全面系统地归纳了复习、应考所应掌握的知识。全书内容详实、形式新颖、权威性强,适合广大中医院校学生、中医药类从业人员复习和应试时使用,也可供中医药爱好者学习中医理论时参考。 绪论 目的要求 内容图表解 重点难点 难词注音及解释 自测提示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目的要求 内容图表解 第一节 精气学说 第二节 阴阳学说 第三节 五行学说 重点难点 难词注音及解释 自测提示 第二章 藏象 目的要求 内容图表解 概说 第一节 五脏 第二节 六腑 第三节 奇恒之腑 第四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 难词注音及解释 自测提示 第三章 气、血、津液 目的要求 内容图表解 第一节 气 第二节 血 第三节 津液 第四节 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 难词注音及解释 自测提示 第四章 经络 目的要求 内容图表解 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 第二节 十二经脉 第三节 奇经八脉 第四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第六节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重点难点 难词注音及解释 自测提示 第五章 病因 第六章 病机 第七章 预防与治则...查看详细
☉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及学习指导(新版)/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书》
 学苑出版社 2005-3-26...查看详细
☉ 《中医基础理论自学辅导》
李德新 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2-1-1
本书是根据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医学专业(本科)《中医基础理论自学考试大纲》和全国高等教育自不考试指定教材《中医基础理论》编写的,旨在帮助自学应考者掌握大纲和教材的基本内容,完善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和应参考力。 本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概述,中篇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辅导,下篇应试指导和宗合自测。在编写中,紧紧围绕指定数村的内容,深入浅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紧扣大纲,对教材的每一章节内容都做了和自学指导,阐述了基本概念,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并附有代表性的习题答案。便于自学者正确理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把握本学科内在的构成,并形成特定的学科认识,使考生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检验自己掌握的程序和熟悉考试题型...查看详细
☉ 《中医基础学考试参考书》
《中医基础学考试参考书》编写组 编,黄允成,张植信 责任编辑 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6-8-1
1995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制定了《全国成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复习考试大纲》,广大考生在使用该大纲进行复习备考时,由于缺少统一的教材而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为了解这个问题,我们组织编写和审查大纲的教授、专家,遵照大纲的要求编写了这套《全国成人高等学校职业教育专业课入学统一考试参考丛书》,此书的特点是综合性、系统性、专业性较强,同时注意到了实用性和针对性,可以帮助考生提高知识能力水平。 考生复习备考的范围和程度以各科的《全国成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复习考试大纲》为准。 第一部分 绪论 一 概述 二 知识要点 三 学习指导 四 基本训练 第二部分 阴阳学说 一 概述 二 知识要点 三 学习指导 四 基本训练 第三部分 五行学说 一 概述 二 知识要点 三 学习指导 四 基本训练 第四部分 藏象 一 概述 二 知识要点 三 学习指导 四 基本训练 第五部分 气、血、津液 一 概述 二 知识要点 三 学习指导 四 基本训练 第六部分 经络 一 概述 二 知识要点 三 学习指导 四 基本训练 第七部分 病因 一 概述 二 知识要点 三 学习指导 四 基本训练 第八部分 病机 一 概述 二 知识要点 三 学习指导 四 基本训练 第九部分 诊法 一 概述 二 知识要点 三 学习指导 四 基本训练 第十部分 辨证 一 概述 二 知识要点 三 学习指导 四 基本训练 第十一部分 防治原则 一 概述 二 知识要点 三 学习指导 四 基本训练 附录 媒体评论...查看详细
☉ 《中医急诊学--供中医类专业用》
任继学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0-3-1...查看详细
☉ 《中医筋伤学(供骨伤专业用)(第二版)/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
孙树椿,孙之镐 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7-1
中医骨伤科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保障人民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随着中医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医骨伤科已由单一的学科发展为一个独立的专业,除了五年制的本科生外,不少院校还招收了骨伤专业的硕士与博士研究生,根据国家教委1987年颁发的骨伤专业及培养目标与要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司组织全国已成立骨伤专业的院校,组成了教材编写委员会、审定委员会及各分科教材编委会,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各编委认真地进行了教材的编写,力求使这套教材保持中医特色和中医理论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正确处理继承和发展关系,在教材内容的深广度方面注意教学的实际需要和本学科发展的新水平...查看详细
☉ 《中医筋伤学(供中医骨伤专业用)》
韦贵康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1999-8-1...查看详细
☉ 中医理论范畴——《黄帝内经》建构中医理论的基本范畴
任秀玲 著 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1-9-1
中医理论的本质、规律是什么?《黄帝内经》在先秦至秦汉之际是用什么逻辑、什么方法将中华民族长期积累的医学经验整理、升华为中医理论的?本书运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粉碎中医理论的外在形式,以范畴的形式揭示出中医理论的本质、特征及规律。整理出中医理论是由哪些概念、范畴为网结建构了理论体系;这些范畴的形成、确切涵义及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作用;由范畴形成的理论命题、注入的方法及网络的经验事实是什么;进而探讨这些范畴的次序与关系;以及怎样促进这些概念、范畴的运动和转换,使中医理论跟上时代的步伐。这是自《黄帝内经》问世以来,第一次对中医理论的范畴及体系进行的系统研究。 任秀玲...查看详细
☉ 《中医临床概论(供非中医临床专业用)》
金国梁 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1-1
《中医临床概论》是根据中药学专业、中医护理学专业等非医类专业本、专科生教学需要而编写的。 本书主要介绍中医临床各科常见病的证候特征、病因病机、证治规律及代表方药等。全书分中医内科疾病、中医外科疾病、中医妇科疾病、中医儿科疾病、中医五官科疾病五个部分,分别概要介绍各科疾病的范围、发病学要点、症状学要点、治疗原则及各科常见病的证候特征、病因病机、诊断要点、辨证施治原则、代表方药(包括常用中成药)、自我调理等。本书体现了理论与临床相互印证,并与执业中药师、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所要求掌握和了解的知识相结合,使学生通过学习,对中医临床各科的常见病的辨证分型、治法、常用方药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和掌握...查看详细
☉ 《中医临床护理学(供护理专业用)——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
谢华民 等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4-8-1
本教材共设有67个常见病证。整个病证设计均运用科学实用的护理程序,包括对护理个体的护理估计,提出护理诊断/问题,确立护理目标,制定施护措施。每个病证可涉及内、外、妇、儿等中医临床专科内容,不再分科,从而体现了辨证施护中的“同病异护”、“异病同护”这一护理原则。目的是使学生广泛联系临床各科相同的病证,明确每个病证的概念、范畴,了解每个病证在各脏腑或奇恒之府、经络、气血津液中的发生、发展、预后及传变规律,深入分析不同病证的特点进行辨证分型,对护理个体进行全面的评估,最后结合各学科的知识和“中医整体观”的原理,确立护理目标,制定包括病人的预防保健、康复养生在内的护理措施。本教材既强调了人的整体性...查看详细

☉ 《中医名著 干祖望经验集》
干祖望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7-1...查看详细
☉ 《中医内科学》
田德禄 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5-11-1
本书为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委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一规划、宏观指导,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具体负责,多家高等中医药院校联合编写,北京中医药大学主编的七年制规划教材,供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使用。 根据七年制学生的特点及教学、成才的需要,教学内容上既要重视中医内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又要注意培养学生开展中医科研的思路和方法,为此,《中医内科学》分为上、下两篇编写。 上篇以传授“三基”内容为主,类似五年制本科所用教材,在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上有所加强。下篇以有利于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给予知识点和研究方法与思路为主,留有自学和思考的空间。介绍知识点包括:①精辟文献...查看详细
☉ 《中医内科学》
余甘霖 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7-1
本书系“新世纪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之一。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一规划指导,由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负责组织,全国10所开办中医药高职高专教育的院校集体编写的中医内科学专科教材。本教材主要供各高等医药院校中医及相关专业专科层次学习中医内科学课程使用。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专业临床学科的主干课程,也是临床各科的基础。按照中医药高职高专培养目标的要求,体现“实用性、科学性、继承性”,本书编写过程中借鉴了各版本专科教材,吸取其长处,同时又充分反映目前在高职高专教学实践中探索的经验,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突出简明实用的特点,力求保持本教材自身鲜明的特色。 总论 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及范围 二、中医内科学的起源与发展 三、中医内科病证的分类与命名 四、中医内科疾病辨治的基本原则 五、中医内科临证的基本方法 各论 第一章 肺系病证 第一节 感冒 第二节 咳嗽 第三节 喘证 第四节 哮病 第五节 肺痈 第六节 肺痨 第七节 肺胀 第二章 心系病证 第一节 心悸 第二节 胸痹 附:真心痛 第三节 不寐 附:健忘 第四节 眩晕 第四节 中风 第六节 痫病 第七节 癫狂 第八节 痴呆 第九节 厥证 第三章 脾胃系病证 第一节 胃痛 附:胃痞 第二节 呃逆 第三节 呕吐 附:吐酸 附:嘈杂 第四节 腹痛 第五节 噎膈 附:反胃 第六节 泄泻 第七节 痢疾 第八节 便秘 第九节 虫病 附:蛔厥 第四章 肝胆病证 第一节 黄疸 第二节 胁痛 第三节 胆胀 第四节 积聚 第五节 鼓胀 第五章 肾系病证 第一节 水肿 第二节 淋证 附:尿浊 第三节 癃闭 第四节 遗精 附:阳痿 附:早泄 第五节 耳鸣、耳聋 第六章 气血津液病证 第七章 经络肢体病证 附录 方剂名录...查看详细
☉ 《中医内科学》
田德禄,邹建华 主编 学苑出版社 2007-6-1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学科的桥梁课程,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基础理论知识只有通过内科学的进一步讲授和临床实习,才能达到深入理解和掌握;临床各学科则必须以内科学作基础,才能更好地熟悉本学科的特点和技能。这就是内科学重要性之所在。 在源远流长的祖国医学发展进程中,内科学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整理,使内科学知识,包括病因学、病理学、分类学、治疗学等项内容,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得到了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能够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中医内科学是在祖国医学理论指导下,运用辨证论治的法则,系统地阐述和处理内科病证的一门学科。其内容极为广泛,主要包括外感时病和内伤杂病两大类疾病...查看详细
☉ 《中医内科学 (供中医针灸专业用)》
张伯臾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0-9-1...查看详细
☉ 《中医内科学(供中医类\中西医结合等专业用)》
田德禄,蔡淦 主编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8-1
本教材共分总论、各论两大部分。总论部分列有三方面内容:其一为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可了解中医内科学理论,学术观点,临床实践发生、发展的轨迹,并从中受到启迪;其二为中医内科学基础,包括病因学、病机学、分类学、治疗学等方面知识,这些内容对于内科理论与临床都是不可缺少的;其三为中医内科临证方法及病历书写,是内科临床的基本功,必须掌握。各论列有50个病证。考虑到内科病证有外感与内伤之间的互相转化及其多系统表现的特点,各论中对病证名的排列,既照顾到了不同脏腑系统,又没有明确划分,以利于初学者学习和掌握。每个病证,分设导学、概述、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临证要点,后附古代文献摘要、现代文献索引等...查看详细
☉ 《中医内科学(供中医中西医结合类专业用)/21世纪高职高专教材》
 科学出版社 2004-9-1...查看详细
☉ 《中医内科学/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同步辅导系列丛书》
 科学出版社 2004-7-1...查看详细
☉ 《中医内科学分册 中医学多选题题库 增订本》
姜良铎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10-1
总论 第一章 外感病证 第二章 肺系病证 第三章 心脑病证 第四章 脾胃肠病证 第五章 肝胆病证 第六章 肾膀胱症证 第七章 气血津液症证 第八章 经洛肢体病证...查看详细
☉ 《中医内科学分册 中医学问答题库 增订本》
董建华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10-1
总论 外感病证 肺病证 心脑病证 脾胃肠病证 肝胆病证 肾膀胱病证 气血津液病证 经络肢体病证 等……...查看详细
☉ 《中医内科学习题集》
周仲瑛 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4-1-1
本习题集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的配套教学用书。习题的编写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以教材为蓝本,结合中医内科临床实践的需要,突出病证的具体概念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全书力求系统、全面、规范、习题内容涵盖了教材的所有知识点,既可作为中医院校教师命题的参考书,也可供中医药院鹇学生作为中医内科学考试以及中医自学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热业医师和主治医师考试等复习之用。 习题分选择题、词解题、是非题、填空题、简答题、问答题、病案题7个题型,其中选择题又分为A型题(在5个备选答案中选择1个最佳答案)、B型题(1组试题共用5个备选答案...查看详细
☉ 《中医内科学习题集(第2版)-- 全国中医院校各科课程习题集》
  1900-1-1...查看详细
☉ 《中医内科学应试必读——练习题及技巧》
黄贤樟,王小亮 总主编 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2-8-1
《中医内科学》是临床学科中的一门主课,是临床各科的基础,是中医基础理论、基本知识、辩证论治体系的充分体现,在中医专业中是最为主要的临床课程。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中医内科学》,本书借练习题的形式,把全国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和全国中医药院校《中医内科学》教材的难点和知识点展现,寓学于练,加深同学们对《中医内科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本书既适合研究生入学考试练习,也可作为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医师晋升考试的参考书。此外,本书对两本教材不同病证、不同内容之处给予注明,以便查阅,并有利于选择不同版本考试的学员把握要点。 第一章 外感病 第一节 感冒 第二节 外感发热(六版教材) 第三节 温阻(六版教材) 第四节 痢疾 第五节 疟疾 第六节 霍乱(五版教材) 第七节 虫证(五版教材) 外感病系横向关联练习题 第二章 肺病证 第一节 咳嗽 第二节 哮证 第三节 喘证 第四节 肺胀 第五节 肺痈 第六节 肺痨 第七节 肺癌(六版教材) 第八节 肺痿(五版教材) 肺病系横向关联练习题 第三章 心脑病证 第一节 心悸 第二节 胸痹心痛 第三节 眩晕 第四节 中风 第五节 失眠(不寐) 第六节 痴证(六版教材) 第七节 痫证 第八节 癫狂证 心脑病系横向关联练习题 第四章 脾胃肠病证 第一节 胃痛 附:吐酸(五版教材附属病症) 附:嘈杂(五版教材附属病症) 第二节 痞滞 第三节 腹痛 第四节 呕吐 第五节 呃逆 第六节 噎隔 第七节 泄泻 第八节 便秘 第五章 肝胆病证 第一节 黄疸 第二节 肋痛 第三节 胆胀(六版教材) 第四节 鼓胀 第五节 肝癌(六版教材) 肝胆病系横向关联练习题 第六章 肾膀胱病证 第一节 水肿 第二节 淋证 附:尿浊 第三节 癃闭 第四节 关格(六版教材) 第五节 遗精 附:早泄 第六节 阳痿(六版教材) 第七节 耳鸣耳聋(五版教材) 肾病系统横向关联练习题 第七章 气血津液病证 第一节 郁证 第二节 血证 第三节 汗证 第四节 消渴 第五节 内伤发势 第六节 虚劳 第七节 积聚 第八节 积聚 第九节 肥胖(六版教材) 第十节 痰饮(五版教材) 第十一节 瘿饮(五版教材) 气血津液病系横向关联练习题 第八章 经络肢体病证 第一节 头痛 第二节 痹病 第三节 痉病 第四节 痿病 第五节 颤震(六版教材) 第六节 腰痛 经络病系统横向关联练习题...查看详细
☉ 《中医气功学》
刘天君 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5-8-1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是依据教育部《关于“十五 ”期间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建设与改革的意见》的精神,在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规划指导下,由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组织、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联合编写、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系列教材。 本系列教材采用了“政府指导、学会主办、院校联办、出版社协办” 的运作机制。为确保教材的质量,在教育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导下,建立了系统完善的教材管理体制,成立了全国高等中医药专业教材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对本系列教材进行了整体规划,在主编遴选、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大纲、教材质量等方面进行了严格的审查、审定...查看详细
☉ 《中医伤科学(供中医类\中西医结合等专业用)》
赵文海 主编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12-1
中医伤科学是一门运用中医学的理论与诊治方法研究骨、关节及其周围筋肉损伤与疾病的课程。本教材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召开的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工作会议精神与制定的教学大纲而进行编写的。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在系统学习中医学各门基础课程的基础上,了解与掌握中医骨伤科的基本理论和骨伤科疾病诊断、治疗的基本方法,为从事中医或骨伤专科临床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全书分上篇与下篇两大部分。上篇介绍中医伤科发展简史、损伤分类与病因病机、临床诊杏、冶疗方法及创伤急救;下篇包括骨折、脱位、筋伤、内伤及骨病,基本概括了中医伤科的内容。 使用本教材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查看详细
☉ 《中医伤科学习题集 (第二版)》
  1900-1-1...查看详细
☉ 《中医伤科学习题集(供中医学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等专业用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配套教材)》
金晓东 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7-1
《中医伤科学习题集》是与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卫生部规划教材《中医伤科学》配套的辅助教学资源。 本习题集是根据卫生部教材办公室《全国高医药高职高专卫生部规划教材习题集》的编写要求,以2005年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卫生部规划教材《中医伤科学》教学内容为基础,以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标、范围和要求为依据,以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三基”内容为主要素材,并注意到与社会执业资格考试相衔接。按照高职高专教育对中医科课程教学培养目标进行命题,基本体现了中医药特色和最职高专教育的特点,保证了习题集的适用性。 第一章 伤科学绪论 习题 参考答案 第二章 伤科学基础 习题 参考答案 第三章 骨折 习题 参考答案 第四章 脱位 习题 参考答案 第五章 筋伤 习题 参考答案 第六章 内伤 习题 参考答案 第七章 骨病 习题 参考答案 附录 模拟试卷及答案...查看详细
☉ 《中医伤科学习题集——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配套教学用书》
王和鸣 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3-7-1
本《习题集》与《中医伤科学》的教学大纲、教材内容相一致,基本上覆盖了教材的全部知识面,对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重点内容,以变换题型的方法予以强化。 本《习题集》根据国家试题库(中医部分)命题的基本原则与要求,设有A型题(最佳选择题)、B型题(配伍题)、D型题、X型题、填空题、改错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及论述题,部分章节还设有病案分析题。编写的章节顺序与《中医伤科学》教材一致,答案附在每章节的习题之后,以方便学生同步练习,也便于与教材配套使用。 本《习题集》可供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生、成人教育学生、职业资格考试人员及其他学习中医人员阅读,可用于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质量检测、在校本科生的常规考试、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国内外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的水平考试、医师资格考试以及国家组织的其他考试...查看详细
☉ 《中医统计诊断(供中医药类专业用)——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
张启明 等著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4-8-1
您想知道某症状、某证型、某病位、某病因的特殊临床意义吗?您想知道某症状对诊断某证型的重要性吗?总结宋、元、明、清至近代156位中医临床名家的医案22459条,建立大型数据库,采用非条件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法筛选变量,可给出这些问题的统计结果。 与高等中医药院校全国统编教材《中医诊断学》相比,《中医统计诊断》定量地说明了临床出现几率高于50/22459的244个症状、11个证型、56看病同位和64个病因的临床出现几率、临床证型、发病部位、发病原因、伴随症状和常用药物,并基于统计结果说明了他们特殊的临床意义。尤其是某症状对诊断某证型的贡献度,本书以统计数字给出了说明...查看详细
☉ 《中医外科学》
刘克龙 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7-1
中医外科学是高职高专中医专业的主干课程,本书注重突出高职高专特点,力求理论系统、病种常见、语言通俗,以辨证论治和实践操作为主体,把切合实用的内容归并到各章节疾病中,达到有机的结合。 本教材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介绍了中医外科发展概况、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命名原则及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治法、外科诊疗技术操作和外科调护等。各论按疾病的性质和部位分疮疡、乳房疾病、皮肤及性传播疾病、肛门直肠疾病、泌尿男性疾病、瘿、周围血管疾病及其他外科疾病,分别论述其定义、范围、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方法、预防护理等,其中以诊断、辨证论治的内容为重点,西医学的物理和实验室检查也列为诊断内容...查看详细
☉ 《中医外科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9-6-1...查看详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