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中医学 . 中医临床(30)

☉ 《中医药治疗炎症学--续本》
潘鸿鹄 编著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1-5-1
本书为一部中医药治疗炎症的专著。主要运用中医药特色的理论,并结合现代医学的理论去研究防治各种炎症。重点突出中医科学诊断炎症和中药科学快速有效治疗炎症。如运用中医特色的理论方法去辨析各种炎症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运用中药和中医特色的辅助治疗手段(精神、饮食、运动、针灸、推拿)对炎症进行治疗。其中引用现代解剖、生理、组织、病因、药理、诊断学等,以辅助中医药更科学地去研究炎症。 本书对促进中医药走向现代科学有推动作用,对中医科研、中西医教学具有参考和借鉴价值,对初中级的临床医师有实用价值,对热爱中医药保健治病的中高等文化人士亦有实用价值。 开篇语 第1章胸痛性胸膜炎 第2章关节痛性滑囊炎 第3章腰痛性纤维织炎 第4章痿证性多肌炎 第5章面瘫性面神经炎 第6章痄腮性腮腺炎 第7章瘰疬性淋巴结炎 第8章瘿病性甲状腺炎 第9章目赤痛性眼炎 第10章鼻渊*性鼻炎 第11章口糜性口腔炎 第12章舌烂性舌炎 第13章牙痛性牙炎 第14章喉蛾性扁桃体炎 第15章淋证性尿道炎 第16章睾胀性睾丸炎 第17章血精性精囊炎 第18章阴痒性阴道炎 第19章阴疮性外阴炎 第20章湿疮性毛囊炎 第21章湿疹性皮炎 第22章痈疮性蜂窝织炎 第23章疮疡性汗腺炎 第24章炎症与饮食 附篇 一、引用方剂索引 二、自拟方案索引 三、推拿手法操作要领索引 四、十四经俞穴骨度分寸手指同身寸示意图 媒体评论...查看详细

☉ 《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基本术语》
《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基本术语》研究组 编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2005-6-1
本书是根据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的内涵外延,结合编者的学术积淀、研究内容、研究成果、研究方向,参考国家标准《情报与文献工作词汇基本术语》、国际标准《文献工作术语》等制定的学科基本术语,内容包括文献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目标学、版本学、校勘学、辞书学、方剂文献、中药文献、中医学史、中医各家学说、信息学、情报学等14个门类,收载名词术语1500余条。 中医医史文献学科是对中医药学史料、文献进行挖掘继承,对中医药学术进行整理提高的学科。其内涵丰富,外延也十分复杂,和许多学科相互交叉和渗透。各地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的研究工作与其自身的学术积淀、研究方向有密切关系。本书选辞目和门类,主要是根据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的工作实践编写的...查看详细
☉ 《中医应用骨伤解剖学》
严振国 等主编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8-1
本书系统介绍中医骨伤科解剖基础及常见疾病临床知识,分为头部、颈部、胸部、腹部、盆部和会阴、上肢、下肢、脊柱区8章。详细叙述各个局部的解剖知识及相关范围内常见病的症状、病因病机等。本书是一本临床联系解剖基础的实用性很强的著作,既可作为骨伤专业的解剖学教材,又可作为骨伤医师的参考书。 第一章 头部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颅部 第三节 面部 第四节 颞下颌关节 第二章 颈部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颈部的层次结构 第三节 颈前区 第四节 胸锁乳空肌区及颈根部 第五节 颈外侧区 第六节 颈部的淋巴结 第七节 颈部骨伤常见疾病 第三章 胸部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胸壁 第三节 膈 第四节 胸腔及其主要脏器 第五节 胸廓连结 第六节 胸部骨伤常见疾病 第四章 腹部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腹前外侧壁 第三节 腹膜腔与腹腔主要脏器 第四节 骨伤外科常见疾病 第五章 盆部和会阴 第六章 上肢 第七章 下肢 第八章 脊柱区...查看详细

☉ 《中医应用局部解剖学》
严振国,聂绪发 主编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8-1
本书分两篇,第一篇为局部解剖学纲要,分上肢、下肢、头部、颈部、胸部、腹部、盆部与会阴及项背腰骶部,共8章,系统地介绍了人体各部位的局部解剖学知识。第二篇为尸体解剖操作指导,共分24次实习,每次实习均有穴位着色、预习内容、解剖操作和实习报告。全书有插图230余幅,图文并茂,有利于学习与操作。 本书严格按照系统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要求,其内容丰富、翔实,理论联系临床,突出中医特色,具有广泛的实际应用价值。本书可作为教材,供基础与临床的本科生、研究生、进修生和专科医生使用;亦可作为参考书,对教学、科研、医疗临床等工作具有实际参考价值。 第一篇 局部解剖纲要 第一章 上肢 第一节 表面解剖 第二节 肩部 第三节 臂部 第四节 肘部 第五节 前臂部 第六节 腕部 第七节 手部 第二章 下肢 第一节 表面解剖 第二节 臀部 第三节 股部 第四节 膝部 第五节 小腿部 第六节 踝和足部 第三章 头部 第一节 表面解剖 第二节 颅部 第三节 面部 第四章 颈部 第一节 颈部的分区和表面解剖 第二节 颈部的层次结构 第三节 颈部淋巴结 第四节 颈前区 第五节 胸锁乳突肌区及颈根部 第六节 颈外侧区 第五章 胸部 第一节 表面解剖 第二节 胸壁 第三节 膈 第四节 胸腔及其脏器 第六章 腹部 第七章 盆部与会阴 第二篇 尸体解剖操作指导 解剖操作须知 第一章 胸前区和上肢的解剖 第二章 下肢解剖 第三章 颈部解剖 第四章 头部解剖 第五章 胸部解剖 第六章 腹部和会阴解剖 第七章 项背腰部解剖...查看详细
☉ 《中医应用局部解剖学》
严振国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2000-7-1...查看详细
☉ 《中医应用美容解剖学》
严振国,张建华 主编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10-1
本书是中医医学美容学和解剖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医学美容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分为概述、体型美和体姿美、皮肤和皮下组织、组织移植的解剖基础、头部、颈部、躯干部、上肢、下肢、中医对皮肤的认识,共lO章,为重塑人体美和塑造容貌体型美奠定了解剖学基础。全书图文并茂,可作为专业的解剖学教材,也是医学美容工作者的重要参考书。 本套中医应用解剖学系列教材属“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负责出版,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严振国担任编委会主任。 这套新型解剖系列教材由《中医应用局部解剖学》、《中医应用腧学解剖学》、《中医应用推拿解剖学》、《中医应用外科解剖学》、《中医应用骨伤解剖学》、《中医应用美容解剖学》、《中医应用神经解剖学》7本书组成...查看详细
☉ 《中医应用神经解剖学》
严振国,李殿宁,白丽敏 主编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8-1
本书共分九章,分别为“神经解剖学概论”、“脊髓”、“脑”、“脊神经”、“脑神经”、“自主神经系统”、“脑和脊髓的传导通路”、“脑和脊髓被膜、脑室和脑脊液”、“血液供应及脑屏障”、“神经解剖学常用方法概要”。在每一章中均有相关疾病的中医临床应用要点,这在神经解剖学中具有创新性。 本书图文并茂,内容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临床实用性强,介绍了神经解剖学的新发展,以及传统和近代的研究方法。 本书既可供中医院校本科生、七年制、双学位、研究生的教学和科研需要使用,也可供临床医生及神经科学工作者参考。 第一章 神经解剖学概论 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和区分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 第三节 神经递质、神经调质及神经营养物质 第四节 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和常用术语 第二章 脊髓 第一节 脊髓的发生 第二节 脊髓的位置和外形 第三节 脊髓节段 第四节 脊髓的内部结构 第五节 脊髓的功能 第六节 常见脊髓疾病的中医概要 第三章 脑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脑的发生 第三节 脑干 第四节 小脑 第五节 间脑 第六节 大脑 第七节 常见脑部疾病的中医 第四章 脊神经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脊神经的分支 第三节 脊髓的节段性支配 第四节 常见脊神经损伤的中医概要 第五章 脑神经 第六章 自主神经系统 第七章 脑和脊髓的传导通路 第八章 脑和脊髓被膜、脑室和脑脊液、血液供应及脑屏障 第九章 神经解剖学常用方法概要...查看详细
☉ 《中医应用腧穴解剖学》
严振国 主编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8-1
本书是一本解剖学与针灸学相结合的跨学科著作,体现出了中西医结合、临床医疗与基础医学相结合的特点。本书共分3章,第一章为十四经脉循行径路和穴位名称;第二章为重要穴位解剖;第三章为危险穴位解剖。本书较详细地介绍了穴位的文献依据、体表定位、操作方法、临床主治、进针层次、毗邻结构、注意事项、针刺意外与防治,在提高针灸疗效的同时,避免因临床上盲目针刺而发生意外。 本书科学性和实用性强,内容丰富、翔实,穴位解剖联系临床,图文并茂。 本书可供针灸基础与临床以及推拿、骨伤等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进修生和专科医师使用。 第一章 十四经脉循行径路和穴位名称 第一节 手三阴经循行径路和穴位名称 第二节 手三阳经循行径路和穴位名称 第三节 足三阴经循行径路和穴位名称 第四节 足三阳经循行径路和穴位名称 第五节 任脉、督脉循行径路和穴位名称 第六节 腧穴常用定位方法 第二章 重要穴位解剖 第一节 上肢部穴位 一、巨骨 二、臑俞 三、肩前 四、极泉 五、肩髃 六、肩贞 七、肩髎 八、臂臑 九、肘髎 十、天井 十一、曲池 十二、尺泽 十三、少海 十四、郄门 十五、温溜 十六、间使 十七、支沟 十八、内关 十九、外关 二十、列缺…… 第二节 下肢部穴位 第三节 头颈部穴位 第四节 躯干部穴位 第三章 危险穴位解剖 第一节 头颈部穴位 第二节 躯干部穴位...查看详细

☉ 《中医应用外科解剖学》
严振国,邵水金 主编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8-1
本书系统阐述与中医外科有关的应用解剖知识,共分7章,分别为耳鼻咽喉科解剖、口腔科解剖、眼科解剖、肛肠科解剖、妇科解剖、男科解剖、皮肤科解剖。对中医上述7个科提供临床应用解剖知识,阐明各科临床诊断和治疗所需的形态结构,故在临床上有使用价值。全书图文并茂,可作为教材,供基础与临床的本科生、研究生、进修生和专科医生使用。亦可作为参考书,对教材、科研、医疗临床等工作具有参考价值。 第一章 耳鼻咽喉科解剖 第一节 中医对耳鼻喉科的认识 第二节 耳 第三节 鼻 第四节 咽和喉 第五节 耳鼻咽喉的解剖操作 第二章 口腔科解剖 第一节 中医对口腔科的认识 第二节 口腔壁 第三节 牙 第四节 舌 第五节 唾液腺 第三章 眼科解剖 第一节 中医对眼科的认识 第二节 眼眶 第三节 眼球 第四节 眼副器 第五节 眼的血管、淋巴和神经 第四章 肛肠科解剖 第一节 中医对肛肠的认识 第二节 直肠 第三节 肛管 第四节 会阴 第五章 妇科解剖 第一节 中医对妇科的认识 第二节 乳房 第三节 骨盆 第四节 女性内生殖器 第五节 女性外生殖器 第六章 男科解剖 第一节 中医对男科的认识 第二节 男性内生殖器 第三节 男性外生殖器 第四节 男性尿道 第七章 皮肤科解剖 第一节 中医对皮肤科的认识 第二节 皮肤的组织结构 第三节 皮肤的类型及皮肤性质的辨证 第四节 皮瓣移植基础...查看详细
☉ 《中医营养食疗学--中国传统医学丛书》
党毅 科学出版社 1996-6-1...查看详细
☉ 《中医瘀血证诊疗大全》
易法银 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9-10-1
瘀血证是中医临床常见、多发病证,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也是近20年来,中医、中西医结合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因而最具成就。 本书就是在此基础上,概括论述该证的病因病机、诊断依据、辨证分型、治疗方法、常用方药。并选择介绍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口腔科中以活血化瘀疗法为主,疗效较肯定的161个病证,着重突出每出病瘀血中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辨证要点、治疗原则、专方专药、名医治验等方面的总结,故对指导中医临床很有现实意义,可供医疗、教学、科研工作者参考。 第一章 瘀血证病因病机 第一节 瘀血病因 第二节 瘀血病机 第二章 瘀血证的诊断 第一节 瘀血证诊断要点 第二节 瘀血证诊断标准 第三章 瘀血证辨证与分类 第一节 瘀血证辨证 第二节 瘀血证分类 第四章 瘀血证的治疗 第一节 服药疗法 第二节 针刺疗法 第三节 灸灼疗法 第四节 推拿疗法 第五节 挑刺与刺血疗法 第六节 拔罐疗法 第七节 熏洗疗法 第八节 敷涂疗法 第九节 热熨疗法 第十节 其它疗法 第五章 内科疾病 第一节 呼吸系统瘀血证治 第二节 循环系统瘀血证治 第三节 消化系统瘀血证治 第四节 泌尿系统瘀血证治 第五节 血液系统瘀血证治 第六节 内分泌系统瘀血证治 第七节 神经系统瘀血证治 第八节 精神病瘀血证治 第六章 外科疾病 第一节 皮肤瘀血证治 第二节 骨伤瘀血证治 第七章 妇产科疾病 第一节 妇科瘀血证治 第二节 产科瘀血证治 第三节 妇科其它瘀血证治 第四节 计划生育及其并发瘀血证治 第八章 儿科疾病 第一节 传染病瘀血证治 第二节 泌尿系统瘀血证治 第三节 儿科其它瘀血证治 第九章 眼科疾病 第一节 眼角膜瘀血证治 第二节 视网膜瘀血证治 第三节 视神经瘀血证治 第四节 眼科其它瘀血证治 第十章 耳鼻咽喉科疾病 第一节 耳部瘀血证治 第二节 鼻部瘀血证治 第三节 咽喉部瘀血证治 第十一章 口腔科疾病 第一节 牙病瘀血证治 第二节 口腔其它瘀血证治 第十二章 瘀血证常用药物 第一节 用药原则与分类 第二节 和血药类 第三节 活血药类 第四节 破血药类 第五节 其它具有治瘀血作用药物 第十三章 瘀血证常用方剂 第一节 古代治瘀血证方 第二节 现代治瘀血证方 第三节 治瘀血证剂型 媒体评论...查看详细
☉ 《中医运气学解秘--医易宝典》
  1900-1-1
本书共分十二章,其内容包括学习五运六气学说的关键、《内经》的天文历法、六十甲子历、《内经》用《周易》理论阐述运气规律、《内经》天人相应整体观等等。书中揭开了中医运气学的神秘面纱。 本书内容全面,结构合理,资料翔实,具有较高的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及实用性,可供广大中医工作者学习参考。 第一章 学习五运六气学说的关键 第二章 《内经》天文历法 第三章 六十甲子历 第四章 《内经》用《周易》理论阐述运气规律 第五章 《内经》天人相应整体观 第六章 五运六气发微 第七章 标本中气 第八章 六十年六气与五运相临规律 第九章 运气学对国民经济的重大价值 第十章 运气理论对针炙子午流注的指导作用 第十一章 运气理论对针炙灵龟八法的指导作用 第十二章 甲子六十年运气解析 附:《素问》运气七篇大论...查看详细
☉ 《中医杂病诊治》
程延安 编著 中原农民出版社 2004-5-1
疑难杂病是指病机复杂,用目前中医理论不能圆满解释其病因病机,大多症状疑似,诊断不明的疾病;或属在理论上能做解释,但用现有中医常规治法不能取效的疾病。其病程较长,病情多易复发。它包括久治不愈之疾,也包括虽无器质性损害,但疗效不佳,病人苦不堪言,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者,还包括中西医诊断明确,但长期治疗效果不好者。 本书分上、下二篇。上篇为杂病诊治,下篇为杂病诊治案。 上篇 杂病诊治 感冒 咳嗽 顽固性咳喘 肺结核 放射性肺炎 肺癌 盗汗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冠心病 中风 眩晕 头痛 血管神经性头痛 蛛网膜下腔出血性头痛 高脂血病 紫癜 原发性血小板增加症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输液性静脉炎 不寐 神经官能症 癫狂 纳呆 吐酸 胃脘痛 胃缓 胃缓 消化性溃疡 急性胃肠炎 慢性结肠炎 便秘 五更泻 慢性泄泻 臌胀 肝脏血瘤 肝炎 胆道蛔虫症 急性阑尾脓肿 阳痿 淋证 下泌尿道感染 肾炎 尿浊 癃闭 泌尿系结石 疮疡肿痛 疔毒 淋巴结结核…… 下篇 杂病诊治案...查看详细
☉ 《中医诊断辨证思路解析》
杨亚平 主编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1-1
本书采取情景教学的模式,选择了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以临证的场景,用文字的形式再现了医生为患者实际辨证施治的过程,并将医生的辨证分析思路、结论随着医生的临证诊断过程一步步地提供给读者。全书分正、副两编,正编分四个板块,将近60个临床常见症状以医生实际诊断过程的形式呈现给读者,并适时提供分析思路;在综合望、闻、问、切四诊所搜集的临床资料后,得出四诊病情记录,作出证名诊断结论,确立治疗法则和方剂,并对为什么会得出该结论作出解释、分析;在每一症状几个案例之后有小结,对该症状常见的证型、特点以及鉴别等作出论述;最后附有少量、有代表性的古代文献摘要。为初学者巩固常见证候实用知识起见,附编列出了几十个较简单的、四诊资料已完备的病案...查看详细
☉ 《中医诊断歌诀新编》
陈启松 主编 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5-2-1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是以中医基础课理论为指导的一门应用型学科。它有一套独特的收集症状和分析证候的辨证方法,通过这种方法,从中医的角度对疾病作出诊断,最终确定疾病的性质、部位和证型,为中药方剂的运用提供原则性指导。所以,掌握中医诊断学的知识和技能,对于临床工作是非常重要析,它是中医工作者的重要的基本功,是中医知识学习中的重要一环。 学习过中医诊断学的人都会感觉到它的内容比较复杂、零碎,不像其他学科那样和理分明,因此,让学习者学习起来感到有些困难。为了方便学生的学习,作者将书中的重点部分,用歌诀这种古老而又实用的形式进行系统地归纳整理,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便于记忆、提纲契领式的辅助读物...查看详细
☉ 《中医诊断入门》
董汉良 编著 金盾出版社 2004-2-1
本书以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科学实用、切合临床实际为指导思想系统地介绍了祖国医学的传统诊断与几种新的特殊诊断法,可供初学中医者、中医药爱好者和基层医务工作者阅读参考。 第一章 概述 一、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二、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一)整体观念 (二)四诊合参 (三)认病识证 (四)标本传变 三、中医诊断的特色与优点 (一)深入浅出,简便易行 (二)内涵外延,开拓诊断 (三)无“病”治症,防治为先 四、中医诊断的学习方法 (一)综合分析法 (二)提纲挈领法 (三)承先启后法 (四)背诵歌诀法 第二章 中医诊断的传统方法 一、四诊 (一)望诊 (二)闻诊 (三)问诊 (四)切诊 二、辨证 (一)八纲辨证 (二)六经辨证 (三)四层(卫气营血)辨证 (四)三焦辨证 (五)脏腑辨证 (六)病因辨证 (七)气血津液辨证 (八)方剂辨证 第三章 中医诊断的特殊方法 一、腹诊 二、指甲诊断法 三、耳郭诊断法 四、察目诊断法 五、掌纹诊断法 第四章 常见病的诊断法 一、内科 二、妇科 三、儿科 四、其它 媒体评论...查看详细

☉ 《中医诊断入门(修订版)》
董汉良 编著 金盾出版社 2008-3-1
本书在全国发行十多年来十分畅销,重印10次,印数达127万册,并在台湾文光图书有限公司出版发行。各地读者,尤其是中西医工作者关爱此书,提出了许多宝贵、可行的建议和意见,为此进行修订。在基本保持原来特色的基础上,为满足广大西医及中西医结合的医务工作者学习中医诊断学的需要,特增加了西医常见病症的辨证方法,即辨病与辨证并举的中西医结合的诊断法;同时,增补了中医诊断常识简介。经过修订,使其更加通俗易懂,科学实用,深入浅出,切合临床,特别适合初学中医者、中医爱好者和中西医基层医务工作者阅读参考。 本书简要介绍了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中医诊断的特色及学习方法;系统地介绍了中医学传统诊断方法、中医诊断的方法、中医常见病证的诊断方法、西医常见病症的辨证方法等知识...查看详细
☉ 《中医诊断十四法》
刘强 编著 金盾出版社 2003-7-1
作者根据本人的临床实践,并参阅了大量资料,对中医常用的头诊、面诊、鼻诊、手诊、足诊等14种诊法,作了系统通俗的介绍。这些诊法易于学习和掌握,既适用于中医临床参考,也可供一般读者学习使用。 第一章 头 诊 第一节 头诊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头部望诊法 第三节 头部触诊法 第二章 面 诊 第一节 面诊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面部与脏腑对应分布 第三节 面部色诊法 第四节 现代面诊法 第五节 现代面诊研究 第三章 鼻 诊 第一节 鼻诊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鼻部与脏腑对应分布 第三节 鼻及山根色诊 第四节 鼻部形态与疾病 第四章 人中诊 第一节 人中诊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人中色诊 第三节 人中形态与疾病 第五章 唇 诊 第一节 唇诊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唇的脏腑对应分布与主病 第三节 望唇色 第四节 唇的形态主病 第六章 舌 诊 第一节 舌诊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舌体的脏腑对应分布 第三节 舌的形态主病 第四节 舌质主病 第五节 舌苔主病 第七章 眼 诊 第一节 眼诊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彭氏眼诊法 第三节 白睛诊法 第四节 黑睛诊法 第八章 耳 诊 第一节 耳诊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耳廓的形态 第三节 耳廓的脏腑分属 第四节 耳穴视诊法 第五节 耳穴触诊法 第六节 耳穴染色法 第七节 耳穴电测法 第九章 腹 诊 第一节 腹诊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腹部部位分布 第三节 腹部经穴诊病 第四节 腹部全息诊 第五节 常见腹证与诊法 第十章 脐 诊 第一节 脐诊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脐八卦诊法 第三节 脐部色诊 第四节 脐形态与脐位主病 第十一章 背俞穴诊 第一节 背俞穴诊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背部俞穴的分布 第三节 背俞穴诊查方法 第四节 俞穴诊断与主病 附:(一)华佗夹脊穴诊断颈椎病 (二)天突穴触诊判断妊娠 第十二章 手 诊 第一节 手诊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手型与疾病 第三节 手指形态与疾病 第四节 望掌色与疾病 第五节 望手丘与疾病 第六节 第二掌骨侧速诊法 第十三章 指甲诊 第一节 指甲诊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李氏甲诊法 第三节 王氏甲诊法 第四节 指甲形态与疾病 第十四章 足 诊 第一节 足诊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足反射诊法 第三节 足形态望诊 媒体评论...查看详细
☉ 《中医诊断十四法.修订版*》
刘强 编著 金盾出版社 2008-1-1
《中医诊断十四法》是著名中医刘强院长编写的。本次修订在第一版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改动,对头诊、面诊、鼻诊、耳诊、眼诊等14种诊法作了全面补充,在手掌纹诊一章中增补的篇幅较多,使其基本理论和诊断方法更加完整。修改后的《中医诊断十四法》内容更为全面翔实,插图明确易懂,实用性强,可供临床医师和中医爱好者阅读。 第一章 头诊 一、头诊的理论依据 二、头部望诊法 (一)望形态 (二)望动态 三、头部触诊法 (一)囟门触诊法 (二)百会穴触诊法 第二章 面诊 一、面诊的理论依据 二、面部与脏腑对应分布 (一)古代面部分属 (二)现代面部脏腑分属 三、面部色诊法 (一)望色十法 (二)面部五色主病 四、现代面诊法 五、现代面诊研究 (一)面部蟹爪纹分布与疾病 (二)望印堂诊法 (三)面部色诊与危重病 (四)胃胆疾病与色诊 (五)小儿疾病与色诊 第三章 鼻诊 一、鼻诊的理论依据 二、鼻部与脏腑对应分布 三、鼻部色诊 四、鼻部形态与疾病 五、山根色泽、形态诊法 (一)山根色诊主病 (二)山根络脉形态主病 第四章 人中诊 一、人中诊的理论依据 二、人中色诊 三、人中形态与疾病 第五章 唇诊 一、唇诊的理论依据 二、唇的脏腑对应分布与主病 三、望唇色 四、唇的形态主病 五、唇系带诊痔疮法 第六章 舌诊 一、舌诊的理论依据 二、舌体的脏腑对应分布 三、舌的形态主病 (一)舌形异常 (二)舌态异常 四、舌质主病 五、舌苔主病 (一)苔色异常主病…… 第七章 眼诊 第八章 耳诊 第九章 腹诊 第十章 脐诊 第十一章 背俞穴诊 第十二章 手诊 第十三章 指甲诊 第十四章 足诊...查看详细
☉ 《中医诊断实验方法学》
  1900-1-1...查看详细
☉ 《中医诊断实验方法学(第2版)》
袁肇凯 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07-8-1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以实验方法为纲,系统地阐述与中医诊断有关的实验研究的理论、技能及应用。除绪言之外,本书分为四篇,内容包括中医诊法实验研究方法、中医辨证实验研究方法、中医诊断动物实验方法和中医病证量化诊断及综合性研究等。本着加强学习传统中医诊法和辨证辨病的知识,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开拓科研思路,提高实验技能的宗旨,针对中医诊断教学、科研、临床所需,内容涵盖了整体的、器官的、细胞的和分子水平不同层次的能较好地反映中医诊断特征的实验方法;针对中医教学、科研、临床所需,突出现代中医的特色。在应用资料的介绍方面,有述有评。本书的特点:宽视野、高起点、新资料、重应用...查看详细
☉ 《中医诊断心法——中国心法丛书》
程绍恩,张绍灵,郭华 编著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7-1
本书以四诊、八纲内容为主,并附有传统的习题答案和多选题。 为了便于不习记忆,以《医宗金鉴》心法要诀为体例而编写成书,在要诀之下,附有注解。本书是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诊断学》内容的提炼,是以教学大纲为指导要求而编写的。可供中医院校学生、中医临床医生、中医爱好者参考使用。 程绍恩 男,1929年1月11日生,吉林九台人。长春中医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教学30载、临床医疗50年,对各种疑难重病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曾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论整理研究委员会委员。吉林省中医学会理事、长春市中医学会常务理事。 长春中医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厉任中医学院中医内经、中医基础、中医诊断教研室主任...查看详细
☉ 《中医诊断学》
朱文锋 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4-8-1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疾病、辨别证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它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 中医诊断学要主包括诊法、辨证、诊断综合运用和病案书写等内容。诊灶部分包括望、闻、问、切四诊,辨证部分包括八纲辨证、病性辨证、脏腑辨证等。附原文选录,仅作为教学的参考。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使学习者熟悉中医诊断的含义与内容,症、病、症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中医诊断的原理和原则;掌握问、望 、闻、切四诊的基本技能和知识,八纲、病性、脏腑等辨证的基本内容及辨证统一体系;熟悉病情资料的综合处理...查看详细
☉ 《中医诊断学》
王忆勤 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4-8-1
中医诊断学主要包括诊法学和辨证学两部分,中医诊法学着重于获取临床信息,并对其进行病机分析,而辨证学则注重于证侯的辨别,两者相互渗透,相互联系。中医诊断学是前代医家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医基础学科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 本教材在吸取历年出版的《中医诊断学》教材经验基础上,诊法部分新增了具有临床指导意义的特色诊法,如耳诊法、第二掌骨侧诊法;问诊中新增了问情绪内容。辨证部分分病性辨证和病位辨证两章,将原来的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主要融于病性辨证中,脏腑辨证和其他辨证方法统一于病位辨证中。同时,结合中医诊断学研究进展...查看详细
☉ 《中医诊断学》
刘华生 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1-1
本书是依据全国中医院校《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要求,以“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即第六版教材)为蓝本编写而成。同时在编写过程中,还参考了“21世纪课程教材”等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力求使本书有较好的实用性和兼容性。每一章节均包含大纲要求、重点及难点提示、精讲内容、典型例题分析、综合练习和参考答案六部分。本书语言精炼,题型丰富,包括名词解释、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等。既便于学生按照大纲要求复习,又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应试能力进行自我测试和评估。本书旨在使学生扎实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试技巧,从纵横两个方面开拓思路,使学生质量和综合素质得不到断提高...查看详细
☉ 《中医诊断学》
季绍良,成肇智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8-1
本书由绪论及上、中、下三篇,共十一章组成。绪论扼要介绍了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基本原理与法则、发展简史及本课程的学习方法。上篇共四章,分别叙述了望、闻、问、切四诊与辨证、辨病的关系及其综合运用的法则等内容。...查看详细
☉ 《中医诊断学》
王忆勤 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07-1-1
中医诊断学是研究中医诊察疾病、辨别病证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中医诊断学是历代医家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医基础学科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如何运用各种诊察方法和手段获取临床信息,并对所得的资料进行分析,概括疾病的病因、病性、病及病势,推断内在的病理变化,以获得对疾病本质的认识。 本教材将传统教材中的中医诊断理论知识在案例教学中得到阐述、深化,使理论与临床实际紧密相连。在编写上力求突破传统的编写体例和刻板的书写内容,共收录病案182例,插图64幅,形式生动直观,实用性强,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查看详细
☉ 《中医诊断学》
吴承玉 主编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2006-12-1
本书主要满足临床中医诊断学专业考试、专业基础课考试考生的复习要求,同时兼顾参加中医综合考试考生复习中药学所需。因此在内容上既注重中药学基本知识的总结,又将中药学中的难度较高、综合性较强的理论问题加以归纳、分析、解答,内容基本涵盖中药学的整个范围。本书编著者在编写过程中,力求资料丰富,概念准确,重点突出,行文简明流畅,叙述要约不繁。本书重点突出,难点明确,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较强的实用性。不仅是报考硕士研究生的考生必备的辅导读物,而且是报考博士研究生的重要参考读物,还可作为本科生、中医药工作者和中医爱好者的参考读物。 绪论 一、基本内容 二、重点与难点 三、思考题 第一章 问诊 一、基本内容 第一节 问诊的意义及方法 第二节 问诊的内容 第三节 问现在症 二、重点与难点 三、思考题 第二章 望诊 一、基本内容 第一节 全身望诊 第二节 局部望诊 第三节 望舌 第四节 望排出物 第五节 望小儿指纹 二、重点与难点 三、思考题 第三章 闻诊 一、基本内容 第一节 听声音 第二节 嗅气味 二、重点与难点 三、思考题 第四章 切诊 一、基本内容 第一节 脉诊 第二节 按诊 二、重点与难点 三、思考题 第五章 八纲辨证 一、基本内容 第一节 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 第二节 八纲基本证候 第三节 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第四节 八纲辨证的意义 二、重点与难点 三、思考题 第六章 病性辨证 一、基本内容 第一节 辨六淫证候 第二节 辨阴阳虚损证候 第三节 辨气血证候 第四节 辨津液证候 第五节 辨情志证候 二、重点与难点 三、思考题 第七章 脏腑辨证 一、基本内容 第一节 心与小肠病辨证 第二节 肺与大肠病辨证 第三节 脾胃病辨证 第四节 肝胆病辨证 第五节 肾与膀胱病辨证 第六节 脏腑兼证辨证 二、重点与难点 三、思考题 第八章 其他辨证 一、基本内容 第一节 六经辨证 第二节 卫气营血辨证 第三节 三焦辨证 二、重点与难点 三、思考题 第九章 诊法与辨证的综合运用 一、基本内容 第一节 病情资料的综合整理 第二节 辨证方法的综合运用 二、重点与难点 三、思考题 第十章 病历书写与要求 一、基本内容 二、重点与难点 三、思考题 附录 模拟试卷及答案...查看详细
☉ 《中医诊断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8-2-23...查看详细
☉ 《中医诊断学》
  1900-1-1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诊法、辨证、诊病和病案四大部分,其中,诊法和辨证是教学的重点。通过《中医诊断学》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望、闻、问、切诸诊法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方法;掌握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的基本理论与知识;了解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和疾病诊断及病案的基本知识;初步训练诊法、辨证和病历书写的基本能力。为学习中药、方剂及中医临床各科打下基础。 绪论 第一篇 诊法 第一章 问诊 第二章 望诊…… 第二篇 辨证 第五章 八纲辨证 第六章 病因辨症…… 第三篇 诊病 第十一章 疾病的概念、命名及分类 第十二章 疾病的症状鉴别诊断 第四篇 病案 第十三章 医案 第十四章 病历 附篇: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查看详细

☉ 《中医诊断学》
邓铁涛 著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0-9-1
中医诊断学是掌握如何诊断疾病的一门学科。它是从基本理论课到临床学科的桥梁,是学习临床各科的基础。要防治疾病,必须能正确诊断疾病,故诊断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 诊断学包括四诊、八纲、辩证等三大部分。三者互相联系,一环扣一环,逐步深入,是诊断学的三大组成部分。但除此内容外,对中医诊断学的原则与具体运用方法等,也必须掌握。 诊断学包括四诊、八纲、辩证等三大部分。三者互相联系,一环扣一环,逐步深入,是诊断学的三大组成部分。但除此内容外,对中医诊断学的原则与具体运用方法等,也必须掌握。 1、绪论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中医诊断学的范围与原则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学习的要求和方法 2、四诊 望诊 闻诊 问诊 切诊 3、八纲 表里 虚实 阴阳 4、辩证 病因辩证 气血津液辩证 脏腑辩证 经络辩证 六经辩证 卫气营血辩证 三焦辩证 5、诊断与病案 四诊与辩证的运用 病案 6、 附篇 症状鉴别诊断 原文选录 歌诀选读 媒体评论...查看详细
☉ 《中医诊断学》
李晶 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01-6-1
本书是供成人教育中医药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使用的教材。全书分14章,系统介绍了中医四诊理论、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基本原理与方法,以及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内容上注重理论与临床的结合,重点突出具有实用价值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介绍。四诊部分着重阐明四诊研究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如舌诊的实验研究,脉诊中脉图的理论与应用;辨证部分突出其临床实用性、规范性;诊断与病案部分,突出辨病与辨证的最新研究动态。本书在内容取舍、结构体系、写作方法等方面,针对成人特点,强调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本书可供成人教育中医药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使用...查看详细
☉ 《中医诊断学》
杨牧祥 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1-7-1
《全国中医专业自学考试的应试指南丛书·中医诊断学》,系以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中医诊断学》为蓝本,以自学考试大纲为准绳,按照考核目标所规定的识记、领会、应用三个能力层次要求,结合现代教育模式的考试题型进行命制和编写的。旨在加强自学考试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建设,提高“个人自学”的应试能力、“社会助学”的助考水平,以及“考试命题”的合理规范性。 全书设A型选择题,B型选择题、X型选择题、是非题、判断说明题、填空题、名词术语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病案分析题等10种题型。命题强调考核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贯彻考测知识和能力相结合的原则,重在考测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查看详细
☉ 《中医诊断学》
曹洪欣,刘华生,谢宁 主编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2001-11-1
本书在重点、难点内容之后,根据历年综合科目考试试题的构成要求和各院校专业课考试的范围,精心选编组成了十套模拟试题,并在每套考试题后附有参考答案及采分点,以使考生能够准确地进行自测与评估。 值得提出的是:考试到各学校在例题时,根据研究生考试特点,有可能出现少部分超出教材的内容,以了解考生的中医理论掌握程度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充分注意到这一点,适当增加了少量超教材内容,供考生参考。 本收小及内容广泛,重点突出,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较强的实用性。不仅是报考硕士研究生的考生必备的辅导读物,而且对于各级中医院校的学生、中医临床医生的学习及教师的教学工作...查看详细
☉ 《中医诊断学(规划)》
朱文锋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1999-9-1...查看详细
☉ 《中医诊断学(双语教材)》
王忆勤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12-1
中医诊断学是研究中医诊察疾病,辨别病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本书分诊法、辨证和病案三大部分。诊法部分以望、闻、问、切为纲,以图、表引出临床常用技法的原理和临床意义;辨证部分以病性、病位辨证为纲,深入浅出作出病证分析,梳理中医辨证论治思路;诊断与病案部分主要训练学生规范书写病案能力。每章后有思考题便于学生复习。 本书论述严谨,语言流畅简洁,层次分明,而且突破传统教材的编写体例和刻板的书写内容,做到图文并茂,图表直观、准确,占全书内容的20%~30%,提高了可读性。 本书供接受中医药教育的海外学生(包括接受学历教育的学生和各种短期班学生)及国内接受双语教学的学生使用...查看详细
☉ 《中医诊断学(英汉对照)》
王鲁芬 主编;李照国,鲍白 主译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2002-10-1
中医诊断学是研究运用中医学理论和方法诊察病情,判断疾病,辨识证候的一门学科。它在中医学科体系中起着沟通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作用,为中医临床各科的基础,是学习中医的必修内容之一。 本书重点阐述中医诊察病情,分析、辨识证候的理论和方法,包括绪论、诊法、辨证三个部分,自成体系,具有本学科的独立性;同时充分注意到与《中医基础理论》及临床各科的联系,以保持中医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本书在编写上既注意突出中医特色,全面展示中医诊断学的丰富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对中医临床起到指导作用。编写者力求论述简明扼要、深入浅出、说理清楚,文字简洁精炼、通俗易懂...查看详细
☉ 《中医诊断学/供中医学、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中医骨伤等专业用》
谬福义 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7-1
《中医诊断学》是依据中医学理论,主要阐述和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疾病、辨别证候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学各专业的基础课,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也是中医学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 本教材由绪论及上、中、下三篇共十一章构成。绪论扼要介绍了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和发展简史。上篇为“四诊”共四章,介绍望、闻、问、切四诊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常见症状、体征及其临床意义。中篇为“辨证”共五章,介绍了八纲、病因、气血津液、脏腑、六经、卫气营血、三焦等常用的七种辨证方法及其基本概念、临床表现、证侯分析及辨证要点。下篇为“综合运用”共两章...查看详细
☉ 《中医诊断学笔记》
史俊芳 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06-9-1
本书是中医学笔记系列丛书的一本,结构概括为“两栏五框”:①板书与教案栏:针对中医各种考试参照教材不一的情况,本书按近20年来国家统编的《中医诊断学》五版、六版、人卫版及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版等教材配套,综合浓缩教材精华,省去记录及相互参照时间,使学习效率倍增;②测试与考研栏:采众多中医院校考研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历年真题及中医综合历年真题,迅速提高考研应试技能,帮助成就高分理想;③考研导引框:介绍国内中医部分重点院校中医诊断学科情况,帮助指引考研方向;④医家精要框:介绍国内中医院士及著名医家学术特色,高效指导考研方向;⑤研究进展框:介绍本学科最新学术研究进展,全面拓展知识结构,提高应试能力;⑥轻松一刻框:精选中外幽默笑话...查看详细
☉ 《中医诊断学纲要及训练——21世纪课程教材配套教材》
陈家旭,成肇智 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3-1
《中医诊断学纲要及训练》以季绍良、成肇智主编的2工世纪教材《中医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版)为蓝本,确定学习的目标和任务,回答疑点,阐释难点,并配合适当的习题,以使学生熟练掌握中医诊断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分析综合能力,掌握中医诊断学有关技能的正确操作方法,起到开阔眼界、明晰思路、提高临床技能的作用。 《中医诊断学纲要及训练》作为中医院校在校生的一种辅助教材。全书共分为绪论、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其他辨证方法简介、综合运用与病案书写等章节。 每一章节有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目的要求】根据教学大纲...查看详细
☉ 《中医诊断学歌诀便记口袋书》
李兴广,杨毅玲 主编  2008-5-1
本书是以“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供中医药类专业用)为蓝本,采用七字歌诀形式编著。概括了中医诊断学所学之精要。诀后又有具体要求的内容,对歌诀所述进行充分地解释说明,言简意赅,便于理解记忆。该书执简驭繁,荟精萃要,朗朗上口,使人乐于习诵,便于记忆。适用于中医院校学生及自学中医者阅读,对临床工作者亦颇具参考价值。 绪论 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二、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 三、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法则 四、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3上篇诊法第一章望诊 上篇 诊法...查看详细
☉ 《中医诊断学——国际中医药、针灸培训考试指导用书》
梁嵘 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8-1
《国际中医药、针灸培训考试指导用书》。既是国际中医药培训应试备考的主要资料,也是各会员单位和其他教育机构进行中医药培训的教材。涵盖中医、中药、针灸、按摩推拿、正骨、中医护理6个专业方向的28个科目。每一科目内容有“考试大纲”、“应试指南”和“习题”三部分。“考试大纲”列述考核知识点,包括识记、理解、应用三个认知层次,是编写“应试指南”和应试者备考的依据,也是考试命题范围的界定。“应试指南”是对考试大纲所规定的考核知识点的细化和讲解,是应试者备考必须阅读的主要内容和考试命题的资料依据。“习题”是根据“考试大纲”和“应试指南”组织的部分例题,既供阅读者强化所学知识,检验学习效果,又可使应试者熟悉国际中医药考试常用的主要题型...查看详细
☉ 《中医诊断学精要》
孙立 主编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7-9-1
《中医诊断学精要》是在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诊断学》的基础之上,从教和学的实际出发,以中医诊断的理论和知识为基本内容,多采用条理清晰的文字以及图表方式,包括问、望、舌、闻脉等诊断方法与意义;八纲辨证;病性辨证;脏腑辨证等。由浅入深、由分散到综合的循序渐进的顺序,力求内容全面,层次清晰,以利于读者学习和掌握。本书可作为其他专业的学生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教材。 全书共分十章,包括问诊、望诊、舌诊、闻诊、脉诊、按诊以以八纲辨证、病性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辩证等,层次分明,深入浅出,是一本具有特色的中医诊断学学习辅导用书。 孙立...查看详细
☉ 《中医诊断学入门——中医入门丛书》
谢国材,李捍东 主编 汕头大学出版社 2002-5-1
为使中医药学得以发掘、继承、光大,成为更多人民大众健康与保建的基本手段和途径,应汕头大学出版社之邀,编写了这套《中医入门丛书》。本丛书作为引导初学者跨进门槛之书,力求深入浅出,眉目清楚,易学易懂,使读者对中华医学有个基础性的了解,使初学者有门径可循,有阶梯可上。 本套丛书主要供中西医院校的学生、中医函授学员、基层医务工作者、西医学习中医的医务人员等阅读参考。同时,也可用于弘扬我国儒医相通的传统,为具有中等文化程度以上的一般读者大众了解中医学知识,提高自我保健水平的读物。 本丛书具有相当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性,也具有实际应用的可操作性。 前言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中医诊断学简史 第二节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第四节学习中医诊断学的重要性 第二章四诊 第一节望诊 第二节闻诊 第三节问诊 第四节切诊 第三章八纲 第一节阴阳 第二节表里 第三节寒热 第四节虚实 第四章病因辨证 第一节六淫证候 第二节七情证候 第三节饮食劳伤 第四节疫疠 第五节外伤 第五章气血津辨证 第一节气病辨证 第二节血病辨证 第三节气血同症辨证 第四节津液病辨证 第六章脏腑辨证 第一节心脏病辨证 第二节肺脏病辨证 第三节脾脏病辨证 第四节肝脏病辨证 第五节肾脏病辨证 第六节小肠病辨证 第七节大肠病辨证 第八节胃病辨证 第九节胆病辨证 第十节膀胱病辨证 第十一节 脏腑兼病辨证 第七章经络辨证…… 第八章六经辨证 第九章卫气管血辨证 第十章三焦辨证 第十一章常见症状的鉴别诊断 第十二章辨证与病案 媒体评论...查看详细
☉ 《中医诊断学习题与解析》
何建成 主编  2007-4-1
《中医经典课程应试指导》丛书精选了中医本科教学中最重要的6门主干课程,以中医期末考试和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要求和题型设置为依据,参考了上海中医药大学考试题库和其他部分中医药大学试题。以及研究生入学考试内容编写而成。 本分册按本科教材章节顺序进行编排,主要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问答题和病案分析题;书末附有5套完整的模拟试题,供读者考前自测。所有习题均给出参考答案,方便读者理解和记忆。全书紧扣教材内容,习题难、中、易配置适宜,可供中医本科学生学习教材内容和应试参考,也可供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和执业中医 师资格考试人员考试复习使用。 绪论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二)B型题 (三)C型题 (四)X型题 二、填空题 三、名词解释 四、简答题 五、问答题 参考答案 第一章 望 诊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二)B型题 (三)C型题 (四)X型题 二、填空题 三、名词解释 四、简答题 五、问答题 参考答案 第二章 舌 诊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二)B型题 (三)C型题 (四)X型题 二、填空题 三、名词解释 四、简答题 五、问答题 参考答案 第三章 闻 诊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二)B型题 (三)C型题 (四)X型题 二、填空题 三、名词解释 四、简答题 五、问答题 参考答案 第四章 问 诊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二)B型题 (三)C型题 (四)X型题 二、填空题 三、名词解释 四、简答题 五、问答题 参考答案 第五章 脉诊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二)B型题 (三)C型题 (四)X型题 二、填空题 三、名词解释 四、简答题 五、问答题 参考答案 第六章 按诊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二)8型题 (三)C型题 (四)X型题 三、名词解释 四、简答题 五、问答题 参考答案 第七章 八纲辨证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二)B型题 (三)C型题 (四)X型题 二、填空题 三、名词解释 四、简答题 五、问答题 六、病案分析题 参考答案 第八章 病性辨证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二)B型题 (三)C型题 (四)X型题 二、填空题 三、名词解释 四、简答题 五、问答题 六、病案分析题 参考答案 第九章 脏腑辨证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二)B型题 (三)C型题 (四)X型题 二、填空题 三、名词解释 四、简答题 五、问答题 六、病案分析题 参考答案 第十章 其他辨证方法概要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二)B型题 (三)C型题 (四)X型题 二、填空题 三、名词解释 四、简答题 五、问答题 参考答案 第十一章 诊断思路与方法 第十二章 病历书写与要求 附录...查看详细
☉ 《中医诊断学学习指导》
龚一萍,陈一江,周岳君 主编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12-1
《中医诊断学学习指导》是以朱文锋主编的21世纪教材《中医诊断学》为蓝本,按最新教学大纲确定学习目标与任务编写的。 全书共分为绪论、望诊、舌诊/闻诊、问诊、脉诊、八纲辨证、病性辨证、脏腑辨证、其他辨证方法概要、诊断思路与方法、病历书写与要求等12章。要求学生熟悉中医诊断的含义和内容,病、症、证等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中医诊断的原理和原则;掌握望、闻、问、切四诊的基本技能和知识,八纲辨证、病性辨证、脏腑辨证、其他辨证方法的基本内容;熟悉诊断思路与方法,病历书写与要求。 绪论 重点提示 难点释义 综合练习 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二、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 三、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四、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五、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 参考答案 上篇 诊法 第一章 问诊 重点提示 难点释义 综合练习 第一节 问诊的意义及方法 第二节 问诊的内容 第三节 问现在症 一、问寒热 二、问汗 三、问疼痛 四、问头身胸腹 五、问耳目 六、问睡眠 七、问饮食口味 八、问二便 九、问经带 参考答案 第二章 望诊 重点提示 难点释义 综合练习 概论 第一节 全身望诊 一、望神 二、望色 三、望形体 四、望姿态 第二节 局部望诊 一、望头面 二、望五官 三、望躯体 四、望四肢 五、望皮肤 第三节 望排出物 第四节 望小儿指纹 参考答案 第三章 舌诊 重点提示 难点释义 综合练习 第一节 舌诊概说 一、舌的形态结构 二、舌诊原理 三、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四、舌诊的内容和正常舌象 第二节 望舌质 一、舌色 二、舌形…… 第四章 闻诊 第五章 脉诊 第六章 按诊 中篇 辨证 第七章 八纲辨证 第八章 病性辨证 第九章 脏腑辨证 第十章 其他辨证方法概要 下篇 诊断综合应用 第十一章 诊断思路与方法 第十二章 病历书写与要求...查看详细
☉ 《中医诊断学学习指导(规划)》
  1900-1-1...查看详细
☉ 《中医诊断学疑难解读》
庄泽澄 等编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8-1
本书以现行《中医诊断学》教材为蓝本编写而成的。全书分绪论、问诊、望诊、舌诊、闻诊、脉诊、按诊、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和脏腑辨证十章。书上对《中医诊断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共拟定150个题目。根据错者改之、缺者补之、疑难者解析之的原则,结合临床,运用中医理论对相关问题进行辨析、阐释,以帮助读者全面理解、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内容,提高其对疾病的诊察和辨证水平。 本书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便于读者理解掌握。 * 辨汗求因 * 辨痛求因 * 机体不同部位疼痛因概要 * 眩晕及其病因辨析 * 心悸及其痛因辨析 * 胁胀、脘痞辨析 * 腹胀病因辨析 * 身重与麻木 * 辨析 * 口渴欲饮与渴不多饮病因辨析 * 假神与重病好转之辨 * 心气虚证与心阳虚证的病理联系及鉴别 * 论肺病觉病因、基本病机及其主要症状 * 肝脾不调证病机及其临床表现辨析 * 肝胃不和证病机及其临床表现辨析…… 1 绪论 1.1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1.2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1.3 病、证、症的基本内涵及其关系 2 问诊 2.1 “有一分恶寒...查看详细
☉ 《中医诊断学——易学助考口袋丛书(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配套教学用书)》
吴承玉,朱文锋 编著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4-4-1
本课程主要包括诊法、辨证、诊断综合运用和病历书写等内容。诊法部分包括问、望、闻、切四诊,辨证部分包括八纲辨证、病性辨证、脏脏辨证等。 本书编写目的,是帮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对新世纪教材《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按大纲的要求便于领会、便于理解、便于掌握、便于记忆。编写过程力求注意标题醒目、重点突出、文字精炼。编写体例章、节与教材同步。内容与教材保持基本一致。 绪论 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二、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第一章 问诊 一、问诊的内容 二、问现在症 第二章 望诊 一、全身望诊 二、局部望诊 三、望排出物 四、望小儿指纹 第三章 舌诊 一、概说 二、望舌苔 第四章 闻诊 一、听声音 二、嗅气味 第五章 脉诊 一、基本知识 二、常见病脉特征及临床意义 第六章 按诊 一、按诊方法 二、按诊内容 第七章 八纲辨证 一、概念 二、八纲基本证喉 三、八纲证候关系 第八章 病性辨证 一、辨六淫证候 二、辨阴阳虚损证候 三、辨气血证候 四、辨津液证候 五、辨情志证候 第九章 脏腑辨证 一、辨心病证候 二、辨肺病证候 三、辨脾病证候 四、辨肝病证候 五、辨肾病证候 六、辨腑病证候 七、辨脏腑兼病证喉 第十章 其他辨证方法 一、六经辨证 二、卫气营血辨证 三、三焦辨证 四、经络辨证 第十一章 诊断思路及方法 一、病情资料的综合处理 二、诊断思维的一般方法 三、诊断的思维线索 四、主症诊断思路 五、证候诊断思路 六、疾病诊断思路 第十二章 病历书写与要求 一、病历的含义与意义 二、中医病历书写要求 三、中医病历书写的重点内容 附录 模拟试卷 模拟试卷(一) 模拟试卷(二) 媒体评论...查看详细
☉ 《中医诊断学应考必读》
陈荣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2000-1-1...查看详细
☉ 《中医诊断学应试指南》
陈素云,刘晓伟 主编 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9-9-1
本书系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第6版)的教学要求编写而成。内容覆盖了教材各章的学习目的要求、重点和难点及内容概述,并附有各类试题及答案,总题量近2700题。如能将本应试指南掌握好,则可自如地应付各类考试(包括考硕士研究生),并取得好成绩。 本书适于广大中西医医学生、中医学爱好者及西医学习中医者阅读参考。 绪论 试题 答案 第一章 望诊 试题 答案 第二章 舌诊 试题 答案 第三章 闻诊 试题 答案 第四章 问诊 试题 答案 第五章 脉诊 试题 答案 第六章 按诊 试题 答案 第七章 八纲辨证 试题 答案 第八章 病因与气血津液辨证 试题 答案 第九章 脏腑辨证 试题 答案 第十章 其他辨证方法简介 试题 答案 第十一章 诊法与辨证运用 试题 答案 第十二章 疾病诊断概说 试题 答案 第十三章 病案书写 试题 答案...查看详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