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中医学 . 中医临床(25)

☉ 《中医临床常见状术语规范》
黎敬波,马力 主编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5-12-1
本书系统整理了临床常见症状2000余条,对症状术语进行了解释和规范,弥补了国标《中医 临床诊疗术语》无“症”术语之不足。全书资料来源可靠,内容充实,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规范 意义,是中医药工作者必备案头参考书。可供中医院校师生、中医临床科研工作者阅读参考。 第一章 自觉症状 一、寒、热、汗症状 二、疼痛症状 三、饮食口味症状 四、精神、情志及睡眠症状 五、全身不适症状 六、五官不适症状 第二章 舌、脉象及小儿指纹 一、舌象 二、脉象 三、小儿指纹 第三章 言语、声音、气味症状 一、言语 二、声音 三、气味 第四章 二便及排泄物症状 一、二便症状 二、痰、涎、涕、呕吐物症状 第五章 男性、女性症状 一、男性症状 二、女性症状 第六章 形体、头面、四肢体征 一、身体形态 二、头面体征 三、五官体征 四、颈项、胸背体征 五、乳房体征 六、脘腹、腰部体征 七、四肢体征 八、肛门体征 九、疮疡体征 十、皮肤体征 十一、肿瘤、*核体征...查看详细

☉ 《中医临床常用药对手册》
王立群编著 学苑出版社 2001-5-1
本书将药对分为十八类,每对药对均以“性味归经”、“药物功用”、“配伍机制”、“临床应用”、“用法用时”、“各家论述”、“药对出处”等七项,较为全面地、系统地,言简意赅、突出重点地进行了阐述。...查看详细
☉ 《中医临床传薪集——邢锡波学术经验集粹(精装)》
邢锡波 著 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4-7-1
本书选录了刑锡波教授二十世纪50-70年代所撰写的大部分论文、论著,是邢老从医40余年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结晶。 本书共分脉学阐微、伤寒论临床实验录、临床心悟、验方集锦、医案、医学传薪附篇等7个部分。 本书集中反映了邢老的学术思想、治学特点和临床经验,书中所载内容全部均为邢老亲笔所书,我们仅做了极少部分的补充和调整。为了维持原貌,对原文的标题与内容均未作改动部分内容有些重复,未能删掉。为了避免篇符过长,医学传薪篇和附篇中文章未能全部载入。仅选代表作,书中部分内容已分册出版过特些说明。 邢锡波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脉学专家、肝病专家、中医教育家、名中医...查看详细

☉ 《中医临床方剂学》
朱玉祥 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6-2-1...查看详细
☉ 《中医临床各科 上册 英汉对照实用中医文库》
  1900-1-1...查看详细
☉ 《中医临床基础》
王新华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1-1
本书分为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总论介绍伤寒学说、温病学说和脏腑经络学说的源流;外感、内伤杂病的概念、病因与发病、主要辨证方法、防治原则以及辨证思维方法。各论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介绍外感病证治,下篇介绍内伤杂病证治。外感病以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为纲;内伤杂病以脏腑经络和气血津液辨证为纲,以证候为目,并收入妇产科杂病内容。本书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等经典原著的基础上,吸收历代医家的研究成果,把三门课程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用现代语言和形象直观的图表方式来表述。教材内容以国内中医药本科教育教学大纲为基础,并结合执业中医师(针灸师)考试和国外行医的实际需要而编撰。 本书供接受中医药教育的海外学生(包括接受学历教育的学生及短期班学生)及国内接受双语教学的学生使用...查看详细
☉ 《中医临床基础速览(伤寒·金匮·温病)》
刘公望 主编,刘长林 译 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2008-1-1
Part One Formulas and Syndromes of Treatise on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s Chapter One Substance。f Differentiation of Syndromes According to six Charmels in Treatise on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s Chapter Two Two Methods of the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between Formulas and Syndromes Chapter Three Transmission Relationship 0f the Six Channel syndrome Chapter Four Classification of Syndromes According to the Formulas 1.The Law OfAdministration ofDrugs and Formulas in TreatiseonExogenousFebrileDiseases 2.C1assincatiOn of the Formulas Recorded in Treatise Off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s Chapter Five Analysis of Major Formula‘Syndromes of Treatise 0n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s 1.Syndrome ofEphedra Decoction(麻黄汤证...查看详细
☉ 《中医临床家:陈景河》
陈素云 等编著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11-1
本书尽最大可能的收集了医家的照片,包括一些珍贵的生活照、诊疗照以及医家手迹、名家题字等,这些材料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是历史的真实反映,本书始终强调,必须把笔墨的重点放在医家最擅长治疗的病种上面,而且要大篇幅详细介绍,把医家亡用药、用方上的特点予以详尽淋漓地展示,务求写出临床真正有效的内容。本书不仅具有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和学术价值,同时还具有前所未有的文献价值。 医家小传 专病论治 高热证 咳嗽 咳喘 喘息性支气管炎 咽喉干燥症 慢性声嘶 鼻息肉 口腔黏膜溃疡 顽固性口腔溃疡 心悸 高脂血症 心律失常 风湿性心脏病 冠心病心绞痛 急性心肌梗死 高血压病 高血压性心脏病 缺血性心脏病 急性腔隙性脑梗死 脑中风 久痢 顽呃 胃脘痛 胃痉挛 腹痛 慢性腹泻 便秘 便血 脓血便 急性黄疸型肝炎 慢性肝炎 肝炎后肝硬化 肝硬化腹水 癌性黄疸 痃积症 胆石症 胸腹水 水肿 小便不利 遗尿 慢性肾炎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 泌尿系感染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抑郁症 失眠…… 诊余漫话 年谱 书摘插图 高热证 【病案举例】 例1:李某...查看详细

☉ 《中医临床家:孔伯华》
刘观涛 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1-1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就是总结在过去的100年历史中,为中医药事业做出过巨大贡献、受到广大群众爱戴的中医临床工作者的丰富经验,把他们的事业发扬光大,让他们优秀的医疗经验代代相传。 本套丛书第一批计划出版140种左右,所选医家均系在中医临床方面取得卓越成就,在全国享有崇高威望且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中医临床大家,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伤科、针灸等各科的代表人物。书中以每位医家独立成册,每册按医家小传、专病论治、诊余漫话、年谱四部分进行编写。本册为《孔伯华》。 医家小传 北京四大名医之一——孔伯华 专病论治 咳喘 肺痈...查看详细
☉ 《中医临床家:宋健民》
宋健民 著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12-1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就是总结在过去的100年历史中,为中医药事业做出过巨大贡献、受到广大群众爱戴的中医临床工作者的丰富经验,把他们的事业发扬光大,让他们优秀的医疗经验代代相传。 本套丛书第一批计划出版140种左右,所选医家均系在中医临床方面取得卓越成就,在全国享有崇高威望且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中医临床大家,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伤科、针灸等各科的代表人物。书中以每位医家独立成册,每册按医家小传、专病论治、诊余漫话、年谱四部分进行编写。本册为《宋健民》。 医家小传 专病论治 感冒 咳嗽 哮喘 鼻病 咽喉病 胃病 呃逆 口疮 牙痛 口味异常 便秘 滞下 腹泻 失眠 多汗证 血证 眩晕 中风 胁痛 消渴 癃闭 淋病 遗尿 月经不调 崩漏 闭经 痛经 经前烦乱 带下病 滑胎 不孕症 乳癖 黄褐斑 痤疮 热入血室 诊余漫话 论医精要求新 (一)学医“三要” (二)医要继承创新 (三)医要立德修业 (四)医要有箴言 (五)医要有座右铭 (六)医要明确医者的含义 (七)医要知常达变...查看详细
☉ 《中医临床三字经全书》
段苦寒 编著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9-1
本书简介:一、中医内科三字经;二、中医妇科学三字经;三、病因与病机;四、诊断概要;五、治法概要等。...查看详细
☉ 《中医临床思维》
  1900-1-1...查看详细
☉ 《中医临床提要》
王旭 主编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8-1
本书以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专业临床各科的培养目标和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教学大纲为依据,以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为蓝本,以临床学科完备、强化临床基本知识为宗旨,以切合临床实际、内容简明实用为特点,重点突出中医各科临床特色,扼要介绍中医临床各科常见病、多发病共338个病证的概念、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精华。全书分内科、外科(包括皮肤病、男科、肛肠病)、妇科、儿科、骨伤科、眼科、耳鼻喉科共七章。每个病证分概述和辨证施治简表两部分。概述简述该病证的概念、临床特征、病因病机、辨证要领、治疗原则及其与西医病名的对照等内容...查看详细
☉ 《中医临床心理学》
张孝娟,黄小玲 主编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6-6-1
本书分为上、中、下及附篇,上篇简要介绍了中医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发展源流、病因病机诊断与辨证及常用治疗方法;中篇以中医病名为纲,系统介绍了郁病、癫狂等13种与心理疾病密切相关病证的辨证论治;下篇系统介绍了40余种心理障碍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附篇陈列了常用心理疗法治疗药物及护理规程。全书紧扣中医心理学之临床主题,从临床诊疗角度全面、系统地介绍与心理疾病相关的病证和心理障碍疾病的辨证施治,理、法、方、药齐全,既可为临床各科医生提供了参考,更可为开展中医心理学诊疗工作提供有力支持。本书适合于中医临床各科医生及中医心理学工作者阅读参考。 上篇 第一章 中医心理学概述 第二章 中医心理学的历史沿革 第三章 中医心理学的基本内容 第四章 中医心理疾病的病因病机 第五章 中医心理疾病的诊断与辨证 第六章 中医心理学的常用治疗方法 中篇 第一章 郁病 第二章 癫狂 第三章 不寐 第四章 健忘 第五章 痫证 第六章 脏躁 第七章 梅核气 第八章 奔豚气 第九章 惊悸 第十章 痛证 第十一章 痞满 第十二章 呆证 下篇 第一章 器质性精神病 第二章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第三章 精神分裂症 第四章 心境障碍 第五章 应激相关障碍 第六章 神经症 第七章 心理生理障碍 第八章 童年和少年期常见的心理障碍 第九章 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 第十章 临床各科患者的心理问题 附篇 第一章 心理评估 第二章 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 第三章 心理疾病的常用治疗方法 第四章 心理疾病的常用西药 第五章 心理疾病的护理...查看详细
☉ 《中医临床心理治疗学》
张伯华 著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9-1
本书介绍的便是这样一种依据客观的心理活动规律,应用语言、行为等方式治疗疾病的方法。这种方法在中医中蕴藏丰富,它虽然散在,介经历了同千年积累,集中了无数医学家的聪明才智。本书的思想、内容主要源于中医自身的内容,同时吸收了先秦思想家及现代心理治疗的某些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书中载有大量医案,多是取自作者临证实践。 第一章 从岐黄对话说起 第一节 《内经》的心理治疗思想 第二节 先秦诸子相关思想 第三节 后世发展 第二章 中医学的人性观 第一节 现代心理治疗学人性现与心理治疗 一、性恶论的精神分析学派人性观 二、行为主义心理学以机械唯物论为基础...查看详细
☉ 《中医临床学科图表解丛书-中医儿科学图表解》
郁晓维 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9-1
本书系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重点学科、国家精品课程《中医儿科学》教授郁晓维主编。作者根据现行高等中医药院校所采用的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教材和自己数十年教学、临床经验,将教材中重点、难点内容,设计成各种形象、直观图表进行解释,使得抽象概念形象化、理性认识感性化、复杂问题条理化,更加便于学习与理解。 本书以图示例儿科常见病病因病机以及转归机制,明晰症状、证候的来龙去脉,突出相互联系的内容,并用表格形式示例疾病的主证与辨治,一目了然,便于理解、便于记忆。 本书图表绘制简捷、合理,系统直观地将《中医儿科学》的主要内容展示出来,不仅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医儿科学》难得的辅导用书...查看详细

☉ 《中医临床研究实施方案设计与优化》
孙塑伦 等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8-10-1
本书根据临床科研设计的一般原则,结合中医理论特点和临床实践,尝试提出了一些符合中医临床研究方案设计与优化使用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并针对中医临床研究方案设计与优化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在突出中医特色的前提下,强调了针对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书中吸纳了“重大疑难疾病中医临床研究方案优化与质量控制”课题组有关方案设计与优化的实践经验和前期研究成果。随着相关研究的继续深入,我们还将进一步总结、充实和完善,以飨读者。 编写本书,是对符合中医自身规律特色的临床研究方法的积极实践和推动,也希望能够对提高中医临床研究的普遍水平有所帮助,对从事中医药临床研究人员、临床医生、研究生和相关人员有所裨益...查看详细
☉ 《中医临证备要——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
秦伯未 等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9-1
本书主要是帮助读者在掌握中医基本理论之后,在临床上如何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来诊治疾病的。为了便于临床参考,本书就形体部位分为全身证状、头面证状、目证状、耳证状等20类,分别介绍临床常见证状400多种。每个证状各就病因、病机,结合四诊和其他兼证,分析其不同性质,从而详列相适应的治法。篇后附有辨证论治浅说,结合实际病例,说明在临证时,如何抓住主证,探讨病因,确定证候,进行治疗。因此,本书虽从辨析证状着手,但是仍以体现理、法、方、药相结合的辨证论治的特点为主。 本书所包括的病证,以内科为主,兼及妇科、儿科、外科和眼、喉等科,由于内容比较切合临床实际,具有临床手册的作用。本次出版...查看详细
☉ 《中医临证歌诀精编》
《中国当代医疗百科专家专著》编委会 编 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7-1-1
全书按脏腑系统分为七章,分别介绍各章所属病症的概述、辩证论治、其他疗法等内容。 开篇语 第一篇《医学三字经》 第二篇 诊法宜知 第一章 脉学摘要 第二章 辨小儿指纹诀 第三章 舌诊要诀 第四章 增字十问歌 第三篇 中医至真要病机篇 第四篇 “十八反”与“十九畏” 第五篇 汤头要诀 第一章 解表剂 第二章 泻下剂 第三章 和解剂 第四章 表里双解 第五章 清热剂 第六章 温里剂 第七章 补益剂 第八章 固涩剂 第九章 安神剂 第十章 开窍剂 第十一章 理气剂 第十二章 理血剂 第十三章 消导剂 第十四章 祛湿剂 第十五章 祛痰剂 第十六章 治风剂 第十七章 治燥剂 第十八章 痈疡剂 第十九章 驱虫剂 第六篇 针灸要诀 第一章 正经奇脉 十二经脉篇 新编奇经八脉歌 第二章 穴法歌赋 百症赋 新编玉龙歌 新编宽弘赋 新编胜玉歌 标幽赋 金针赋 主要参考文献...查看详细
☉ 《中医临证经验与方法》
朱进忠 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8-1
本书作者为全国第二批师带徒名老中医,临证4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学术水平高,临床诊治疗效好。本书分症病篇和杂论篇二部分,共述病证290个,涉及内、外、妇、儿、五官各科,将理论与临床密切结合,且每每结合具体病例加以分析。特点:不仅有大量成功的验案,同时也有不少失败的病例;既分析成功的经验,又总结失败的教训。有理论、有方法、有经验、有思路,是作者40余年临证经验的总结,对读者有一定启发,是一部高水平的临证实用专著。可供中医临床各科医生参考。 症病篇 第一章 症 第一节 内科 咳嗽遗尿 矽肺 喘 小腹冷 二便不通 癃闭 便秘 遗尿 尿失禁 谈核流注 积聚与腹壁肿瘤 震颤 三叉神经痛 痉证 膨胀 黑痣 溃疡恶疮 奔豚 斑 阳痿 虚劳 温病 发热 痿证 瘰疬 肛门灼热 便血与便秘 乳衄 脉结代 癫狂 汗证 偏枯 全身窜痛 缩阳 久泻 久痢 腹痛 胀满 淋证 浮肿 蛔虫病 鼻衄 胸痹 寒疝 胃痛 头痛 呕吐…… 第二节 外科、皮科 第三节 妇儿科 第四节 眼耳鼻喉科 第二章 病 第一节 内科 第二节 外、皮、骨伤、肛门大肠病 第三节 妇科 第四节 儿科 第五节 眼科 第六节 鼻耳咽喉科 杂论篇...查看详细
☉ 《中医临证三字诀》
胡翘武,胡国俊 编著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9-1
《三字诀》乃胡老毕生识证论治心得体会之结晶,课子授徒,效验显著。朱良春先生谓其不仅有利于初学入门,而且有益于临床之指导,持论甚确,毋庸赘辞。 本书为中医入门之作,以三字诀的形式阐述了临床常见的29种病症的病因、病机、治疗及注意事项等,并逐条加以解释。 本书所引方药,大多证以临床治验,绝非泛泛空谈。独于噎膈门“顾氏秘,再造丹”下有注。 一、中风 二、虚劳 三、咳嗽 四、哮喘 五、胃脘痛胸痹 六、噎膈呃逆 七、呕吐(附:反胃) 八、泄泻(附:霍乱) 九、痢疾 十、头痛 十一、眩晕 十二、腹痛(附:疝气) 十三、水肿 十四、黄疸 十五、鼓胀积聚 十六、惊悸怔忡 十七、内伤发热 十八、消渴 十九、淋证(附:尿浊) 二十、癃闭 二十一、痿证 二十二、痹证 二十三、痰饮 二十四、癫狂痫 二十五、血证 二十六、疟疾 二十七、伤寒温病 二十八、妇人经产杂病 二十九、儿科疾病 方剂索引...查看详细
☉ 《中医临证五十年心得录》
朱进忠 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7-1
朱进忠教授是全国第二批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本书系统介绍了朱教授行医50余年来的临床经验,围绕300余种疾病,讨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和辩证论治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本书言简意明,详略得当,适合广大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者阅读。 绪论 第一章 病毒性疾病、立克次体病、衣原体感染 第二章 细菌性疾病 第三章 真菌性疾病 第四章 钩端螺旋体病 第五章 原虫病 第六章 蠕虫病 第七章 感染性腹泻 第八章 医院内感染 第九章 免疫缺陷者感染 第十章 发热 第十一章 化学、物理因素所致疾病 第十二章 营养缺乏性疾病 第十三章 新陈代谢疾病 第十四章 免疫性疾病 第十五章 风湿性疾病 第十六章 呼吸系统疾病 第十七章 消化系统疾病 第十八章 泌尿系统疾病 第十九章 循环系统疾病 第二十章 造血系统疾病 第二十一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 第二十二章 神经系统疾病 第二十三章 精神疾病 第二十四章 运动系统疾病 第二十五章 其他疾病 附录 方剂索引...查看详细
☉ 《中医临证修养》
吴深涛 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9-1
本书围绕着现代青年中医和学子如何提高中医临证修养之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以培养中医思维方式和临证能力为中心,结合现代中医学人所面临的社会人文和自然科学环境之变化、中西医并存等现实因素,对广泛存在的青年一代中医学人临证素质薄弱之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阐明了在目前理论研究暂时难以创新的状况下,中青代中医学人应当在认真继承前人学术的同时加强自身的中医临证修养,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性。从修医德、读经典、跟师临证、学医案等多方面探讨了如何拓展中医辨证思维,在临证中创新等提高中医临证修养之思路和方法:本书采取了医话、杂谈的形式,所述之理联系实际,既穿插了古今名医大家之理论观点和临证实例,亦有作者自身的临证感悟和学术观点...查看详细
☉ 《中医临证指南》
叶任高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0-1
本书系一部指导中医全科临床诊治专著。本书以全身解剖部位为纲,以中医“症状”为目进行辩证论治。 第一章 全身症状 第二章 内脏症状 第三章 头面症状 第四章 眼部症状 第五章 耳症状 第六章 鼻症状 第七章 口唇症状 第八章 舌症状 第九章 牙齿症状 第十章 咽喉症状 第十一章 颈项症状 第十二章 肩背症状 第十三章 胸胁腋乳症状 第十四章 腰症状…… 附录 症状检索...查看详细
☉ 《中医论治奇难杂症》
李桂 著 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6-1-1
李先生积四十余年之经验精华,著成《中医论治奇难杂症》一书。他认为奇难杂症折磨人之身心,摧残生命,是人类健康的大敌。所以敢于探索,能于实践,刻苦钻研,治病救人,造福人民。留神医药,精究方术。 是书质朴,文字精要。崇尚实际,不事空谈,概念准确。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切合临床。理论透彻,通俗易懂。遵其法,法明方效。参心得,灵妙无穷 对中医的临床研究,真可谓的一闪谦虚好学,博级医源,精勤不倦,精益求精,穷究其因,洞悉其理,精通其性的一代新秀。故于百忙之中主审并乐之为序。 李桂,男,生于1939年1月,广东雷州,汉族,毕业于湛江医专。现任雷州市南兴镇防治所所长兼四海联谊会会长...查看详细
☉ 《中医脉学三字诀》
肖进顺 编著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3-9-1
本书分为脉学概要和脉学三字诀两部分。首先简要介绍了学习脉学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然后分别对各种脉像,以三字诀形式编成脉像歌和主病歌,并加以详解。其内容包含了作者的实践经验和临床体会,并广引医学名篇之精辟论述,深入浅出,通俗有趣,地初学者背育和记忆有关要领可提供有效的帮助。 第一章 脉学概要 一 脉学的起源 二 关于脉名的分类与脉象的归类 (一)脉名的分类 (二)脉象的归类 三 关于寸口脉的定位方法 四 诊脉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五 几处特殊脉象的临床意义 (一)反关脉 (二)六阳脉和六阴脉 (三)四季平脉 (四)真脏脉 (五)七怪脉 (六)男女异脉 (七)小儿脉 (八)古人对妊娠脉的论述 六 脉的形成和分布诊法 (一)脉的形成 (二)分布诊法 七 脉诊的四诊中的地位 第二章 脉字三字诀 一 浮脉 二 沉脉 三 迟脉 四 数脉 五 滑脉 六 (氵+啬)脉 七 虚脉 八 实脉 九 长脉 十 短脉 十一 洪脉 十二 微脉 十三 紧脉 十四 缓脉 十五 芤脉 十六 弦脉 十七 革脉 十八 牢脉 十九 濡脉 二十 弱脉 二十一 散脉 二十二 细脉 二十三 伏脉 二十四 动脉 二十五 促脉 二十六 结脉 二十七 代脉 二十八 疾脉...查看详细
☉ 《中医脉诊大全》
朱进忠 编著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8-1
目前,对脉象,特别是对脉象在辨证论治价值问题的认识上存在着一种倾向,这种倾向不但存在于部分刚刚进入临床工作的中医中,而且偶而也存在于部分著作、讲义、论文,甚至专门讲授中医课程的讲堂中。 作者在数十年的临床、科研工作中,遵照这些前辈的教导,除先后对中医内科辨证论治大法三步、天人相应与辨证论治的关系、疑难疾病与肝的关系进行探索,又对中医的思维方式、辨证论治方法、脉象在辨证论治的价值、脉象的诊法、脉象在辩证论治上的使用方法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发现历代医家不但把脉象看作是望诊、闻诊、问诊同等重要的辨证论治依据,而且常常把它作为疑难复杂危重疾病性质的主要依据。 前言 第一编 中医诊治疾病的特点——辨证论治 第一章 辨证论治法则的形成、确定和对辨证论治依据的认训 第一节 《黄帝内经》在辨证论治法则形成上的贡献 第二节 《难经》在辨证论治法则形成上的贡献 第三节 《神经本草经》在辨证论治法则上的贡献 第四节 《伤寒论》、《金匮要略》在辨证论治法则形成上的贡献 第二章 辨证论治则的发展和对辨证论治的依据认识的逐渐丰富 第一节 辩证论治法则在总体认识上的发展 第二节 辨证论治法则在热病认识上的发展 第三节 辨证论治法则在内科杂病认识上的发展 第四节 辨证论治法则在外科疾病认识上的发展 第五节 辨证论治法则在妇科疾病认识上的发展 第六节 辨证论治法则在儿科疾病认识上的发展 第七节 辩证论治法则在耳鼻喉科疾病认识上的发展 第八节 辨证论治则在眼科疾病认识上的发展 第三章 辨证论治法则的理论思维方式、实施方法与步骤 第一节 辨证论治法则的理论思维方式 第二节 辨证论治法则应用时的方法 第三节 辨证论治法则应用时的实施步骤 第二编 辨证论治则应用时的重要依据——脉象 第一章 脉诊在辨证论治位上的认识 第一节 《内经》在脉诊上的贡献 第二节 《难经》在脉诊上的贡献 第三节 《伤寒论》、《金匮要略》在脉诊上的贡献 第二章 脉诊在认识上的逐渐丰富 第一节 脉象在总体认识上的逐渐丰富 第二节 脉象在热病认识上的逐渐丰富 第三节 脉象在内科认识上的逐渐丰富 第四节 脉象在外科认识上的逐渐丰富 第五节 脉象在妇科认识上的逐渐丰富 第六节 脉象在儿科认识上的逐渐丰富 第七节 脉象在耳鼻喉科认识上的逐渐丰富 第八节 脉象在眼科认识上的逐渐丰富 第三章 脉象在辨证论治法则应用时的思维方式、实施方法与步骤 第一节 脉象在辨证论治法则应用时的思维方式 第二节 脉象在辨证论治法则应用时的方法 第三节 脉象在辨证论治法则应用时的实施步骤 第四章 病案举例 第一节 温热疾病案例 第二节 内科疾病案例 第三节 外科疾病案例 第四节 妇科疾病案例 第五节 儿科疾病案例 第六节 耳鼻喉科疾病的案例 第七节 眼科疾病案例...查看详细
☉ 《中医脉诊入门》
杨志忠 等编著 汕头大学出版社 2002-5-1
脉诊,是最具中医特色的征象,在中医诊断学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历代医家对脉诊均十分重视,古今中医脉学书籍浩如烟海,精华论述难阅其详。本书本着深入浅出,易懂易学,易记易用的原则,力求内容丰富、文字通俗、重点突出,希望能够成为基层医生、青年医生、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及自学者掌握、熟悉脉诊知识和技巧的一本有实用价值的参考书。 一 脉诊的起源与发展 (一)脉学的起源 (二)言脉者由扁鹊 (三)脉学的基础——《内经》 (四)《难经》的脉法 (五)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 (六)张仲景的脉法 (七)李时珍的《波淑脉学》 (八)近代脉学 二 脉象形成的原和脉诊的临床意义 (一)脉象形成的原理 (二)脉诊的临床意义 三 脉诊的方法与部位 (一)遍诊法 (二)三部诊法 (三)寸口诊法 四 脉诊的注意事项 (一)时间 (二)体位 (三)布指 (四)举按法 (五)平息 (六)五十动 五 正常脉象 (一)胃 (二)神 (三)根 (四)平脉鉴别 (五)四季气候 (六)地理环境 (七)性别 (八)年龄 (九)体格 (十)情志 (十一)劳逸 (十二) 饮食 六 脉名的分类与脉象的归类…… 七 脉与主病 八 相兼脉与主病 九 相对脉的鉴别 十 对举脉 十一 怪脉 十二 诊妇人脉 十三 诊小儿脉 十四 症顺逆与从舍 十五 脉诊与辨证 十六 见脉象与现代医学 十七 李时珍《濒湖脉学》二十七脉诗(伏状诗、相类诗、主病诗) 主要参考文献 媒体评论...查看详细
☉ 《中医脉诊学(修订本)》
赵恩俭 主编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7-1
脉诊是中医重要诊法之一,在中医理论体系及诊疗实践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脉诊的历史源远流长,它随着中医学的形成而出现,又随着中医学的发展而发展。脉诊涉及面之广,论脉专著之多,是其他诊法无法比拟的。脉诊在疾病诊治中是不可缺少的。古代医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结合大量临床实践,对诊脉部位、寸关尺主脏、浮中沉三取及常脉、病脉的脉形等,进行了分析归纳,形成了较系统的认识与规范。 《中医脉诊学》改变了中医传统论脉的写法,在浩瀚的脉学文献中,精选其要旨,阐发其精华,在继承中有发扬,在肯定中有分析,使后学者有所遵循,便于取舍。书中还用较大的篇幅介绍了脉象的现代研究进展,引用现代解剖及生理学知识...查看详细
☉ 《中医芒针治疗学》
杨兆钢 等主编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2-1
本书分上、中、下三编。上编主要介绍了芒针的适用范围、治疗原则、基本手法、临床应用要点、注意事项等内容;中编主要介绍了芒针用穴、穴位定位、临床选穴等内容,其中详尽介绍了一直鲜为人知的芒针创用穴、重用穴的解剖特点、功能主治、作用机制等;下编全面展示了100余种科疾病的芒针特殊疗法,其建立在现代医学知识和传统医学知识之上的辨证治过程,将使广大读者对芒针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互融汇贯通,从而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书中括图100余幅。全书内容图文并茂,实用性、针对性强,可供广大针灸医师、中医院校师生、芒针爱好者参考阅读。 上编 芒针的基础知识 第一章 芒针疗法概述 第二章 芒针治疗概论 第三章 经络学说与芒针疗法的关系 第四章 经络学说的内容及在芒针治疗上的意义 第五章 芒针治疗手法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 第六章 芒针的辨证施治 第七章 芒针的选穴原则 第八章 芒针的补泻法手 中编 芒针穴位 第九章 穴位的意义 第十章 穴位的分类 第十一章 芒针穴位定位法 第十二章 经穴主治范围 第十三章 芒针临床选穴 下编 芒针治疗各论 第十四章 芒针的急救方法 第十五章 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 第十六章 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 第十七章 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 第十八章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治疗 第十九章 循环系统疾病的治疗 第二十章 运动系统疾病的治疗 第二十一章 妇科疾病的治疗 第二十二章 精神病的治疗 第二十三章 耳鼻喉科疾病的治疗 第二十四章 内公泌系统疾病的治疗 第二十五章 皮肤及外科疾病的治疗 第二十六章 儿科疾病的治疗 第二十七章 眼科疾病的治疗...查看详细

☉ 《中医美容处方手册》
范欣生 主编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7-2-1
本书是中医美容处方应用专著,由长期从事方剂、美容、皮肤病临床的专家、学者、医师及研究生协同完成。本书方足于中医美容保健和美容临床,汇聚了中医古今美容常用方和有效方,旨在指导临床医师在辨明病证的基础上,根据证候的具体变化,合理、准确地使用传统中医复方,以提高美容保健和临床的疗效。 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美容保健,按证列方,罗列了颜面、五官、毛发、躯体四肢的美容方剂;下篇为与损美有关的常见疾病治疗,以病为纲,中医证修为目,以证列方。全书载方近1700余首,是专为广大中医临床医务工作者编撰的临证参考书。书集理、法、方、药、验案及实验研究于一体,择优加以收载,为目前美容临床不可多得的处方医籍...查看详细
☉ 《中医美容学》
高学敏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1-1
本书简介:第一章绪论;第二章中医美容学发展简史;第三章中医美容基础理论;第四章中医诊法与辨证在美容中的应用等。...查看详细
☉ 《中医美容学(第2版)》
  1900-1-1...查看详细
☉ 《中医美容学(第2版)》
黄霏莉 等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1
本书系作者在系统研究美容基本理论、美容实践操作的基础上编纂而成的一部中医美容学专著。该书在第1版的基础上,根据目前中医美容学的现状,在基本概念、专有名词、诊断、中西医治疗等方面,进行了充实和完善。 全书共分上、中、下、附四篇。上篇主要论述中医美容的理论基础,治则治法等内容。中、下篇主要立足于临床应用,对30余种美容缺陷或损容性疾病,从药物、食膳、针炙、推拿按摩、气功、西医治疗等方面提供了具体的保健或治疗方法,每病后还增添了临床述评一项,对中医美容目前的治疗水平、今后研究的重点等进行了简要评述。附篇主要介绍中医美容门诊的建设、卫生部有关医疗美容法规,美容处方及索引,以便读者查阅...查看详细
☉ 《中医美容学(汉英对照)》
王海棠 主编,李永安 主译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9-12-1
中医美容不是简单的涂脂抹粉,而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思想,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特点,通过中医望、闻、问、切四疹合参,对症下药,从而调节人体机能状态,提高人体免疫功能,达到祛斑、除痘、悦色美容的目的。 中医美容源远流长,它几乎与我国医药学同时产生同步发展。在几千年的悠悠历史长河中,历代医家在美容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书既是根据笔者数十年科研、医疗美容的心得与经验,为中医美容学习班编写的教材,书中“辨证分型用药”多采用笔者研究的产品或制剂,希望读者从中得到启迪。 王海棠教授,现任陕西海棠中医美容研究所所长、陕西海棠美学专修学院院长、中医药学会中医美容分会副主任委员、陕西国际医学交流的促进会国际美容交流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务...查看详细
☉ 《中医美容专家指点》
张湖德 主编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3-8-1
本书由中国著名科普作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医学顾问、北京中医药大学张湖德教授组织编写。全书系统介绍了中国传统医学在美容方面的发展历史与基本原则,心理美容、中药美容、饮食美容、经络美容、运动美容、浴身美容、文刺美容、化妆美容、按摩美容、针灸美容等各种美容方法的实施要领,以及眼、阷、鼻、齿等人体各部位美容的具体方法等。内容丰富、实用,语言通俗易懂,方法易学易做。可为广大美容爱好者提供参考与帮助,也可供美容从来人员参阅。 张湖德,男,1946年4月11日生,山东寿张县人,现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医学顾问、中国美容科技专家团高级研究员,国际整肤医学会教授、中国驻颜美容学院教授、北京驻颜美容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黑龙江艺术专修学院副院长兼形象设计系主任、甘肃敦煌美术馆名誉馆长、《中国科学美容杂志》社特聘专家、编委...查看详细
☉ 《中医名方临床新用》
康广盛,李冀 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7-1
本书集古代中医名方251首,在简述各方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之后,重点对各方的后世临床应用情况进行较全面的收集、归纳、整理。其中以[临床新用]、[医案选录]为核心,并参以[药理研究],可使读者较全面了解所集各古代中医名方的近代应用及研究概况。其内容丰硕,贴切临床。所摘资料来自于国内公开发行的70余种中医药杂志,并侧重于近5年来的有关报道,资料前沿。故对于临床医师、药师、中医基本理论研究与方剂学研究者均不失为良好的、实用性较强的参考书,同时亦适用于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及成人教育、自学考试生对方剂学资料的积累与临床运用时参考。 一画 一贯煎 二画 二至丸 二陈汤 二妙散 十灰散 十全大补汤 十枣汤 七味白术散 七宝美髯丹 七厘散 人参养荣汤 八正散 八珍汤 九味羌活汤 三画 三子养亲汤 三仁汤 三才封髓丹 三妙丸 三物备急丸 三山楂丸 大山楂丸 大补阴丸 大青龙汤 大定风味 大建中汤 大承气汤 大活络丹 大柴胡汤 大陷胸汤 大黄牡丹汤 大黄牡丹汤 大黄附子汤 大黄庶虫丸 川芎茶调散 小半夏加茯苓汤 小青龙汤 小金丹 小承气汤 小建中汤 小活络丹 小陷胸汤 小柴胡汤 小蓟饮子 四画 天王补心丹 天麻钩藤饮 木香顺气丸 木香槟榔丸 不换金正气散 五子衍宗丸 五皮散 五味消毒饮 五苓散 止痉散 止嗽散 升降散 丹参饮 乌头汤 乌鸡白凤丸 乌梅丸 六一散…… 五画 六画 七画 八画 九画 十画 十一画 十二画 十三画 十四画 十五画以上...查看详细
☉ 《中医名家学术经验集(一)——傅文录肾病证治发挥》
《中医名家学术经验集》编委会 编 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5-7-1
本文作者从事临床近20年,对中医肾病及中西医结合肾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曾先后在各级中医杂志上发表以肾病研究为主的学术论文130余篇,其中近百篇论文均为肾脏病的临床与理论研究,在中医肾病界也是一位颇具有创新性的后起之秀。该书从其发表的论文中精选出36篇,分为名家研究、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及基础研究,对于当代中医肾病研究以及临床借鉴和创新都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第一章 名家研究 一、时振声辨治肾病湿热证经验 二、时振声教授治疗IgA肾病的经验 三、时振声教授辨治慢性肾衰的思维方法浅析 四、时振声教授辨治肾病“对药”浅析 五、时振声教授治疗肾病方剂学应用的特色 六、赵绍琴慢性肾病治疗思想发微 七、张琪教授治疗慢性肾病的学术思想特色 八、石景亮老中医治疗IgA肾病的经验 九、石景亮老中医治疗难治性肾病的经验 十、慢性肾病“风药”应用发挥 第二章 理论研究 一、使用激素对中医证的影响 二、激素副作用的标本证中医再认识 三、肾性尿少尿闭时口服汤药的利弊浅析 四、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微缓疗法 五、慢性肾衰中的顺势(疗法)排毒思路与方法 六、风与肾病论 七、贤性蛋白尿、血尿无证可辨的辨治规律 八、心理、饮食和运动在慢性肾病蛋白尿中的治疗价值 第三章 临床研究 一、药浴法治疗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观察 二、药浴法治疗肾源性水肿的理论与实践 三、难治性肾病中的中医心理疗法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迁延性血尿40例临床观察 五、氟美松、环磷酰胺冲击疗法合中药治疗复发性肾病80例疗效观察…… 第四章 基础研究 附:发表学术论文及出版著作...查看详细
☉ 《中医名家学术经验集(一)——老年病中医防治学术思想》
《中医名家学术经验集》编委会 编 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5-6-1
生、长、壮、老、已,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们都希望自己能够健康长寿。 本著则从学术思想着眼探索中医却病抗衰之规律,乃是学术思想既不似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认识活动过程——临床思路;也不同于某一疾病辨治思考的线索——临床思路;又与一般的实践经验迥然有异。学术思想是在长期的客观医疗实践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经过人的思维活动提炼的某一专门的学术观点,故称学术思想乃中医学术经验中最重要者。而学术思想之探索有助于从根本上研究中医防治老年病之规律。 导论 上篇 治疗思想 一 保精、益气、养神 二 中医老年病学说初探 三 论张子和治疗老年病的思想及方法 四 论张景岳对老年病的思想及方法 五 论张景岳对老年病学的贡献 六 胡慎柔治疗老年病经验探讨 七 李中梓治疗老年病经验琐谈 八 虞抟防治老年病特点简论 九 试析喻嘉言治疗老年病的学术思想 十 论叶天士治疗老年病的学术思想 十一 清代医家林珮琴治疗老年疑难、急危症的经验 十二 从《清代名医医案精华》探讨老年病的治疗原则 十三 从“年长则求之于府”探讨治老年病一重要环节 十四 学习各家论说治疗老年病 十五 从本顾标的角度探讨老年病的治疗 十六 老年病治疗研究中值得商榷的几个问题 十七 老年病治疗中不容忽视的几个问题 十八 耄年生理、病理及治疗特点探讨 十九 耄年病治法小议 二十 再论耄年病的“反治”特点 二十一 老年脑衰、脑病与填髓益脑 二十二 老年神衰、神病及其调神 二十三 从“痰”论治几种老年精神病 二十四 从“虚中挟瘀”探讨老年痛证的治疗 二十五 老年前期和老年期精神障碍四则 二十六 从痰瘀论治老年脑血管性痴呆 二十七 从“髓空窍瘀”探讨阿尔采默性痴呆的早期防治 二十八 从邪扰元神论治老年脑动脉硬化性精神病 二十九 从“胆失中正”探讨老年焦臣性神经症的治疗 三十 老年“淋不忌补”四题 三十一 老年痢疾、泄泻、便秘治疗一得 三十二 老年消渴、淋证、瘿病临证浅谈 三十三 老年痿躄、癃闭、中风治疗琐谈 三十四 独参汤救治老年危症五则 三十五 肺心病2题 下篇 养生思想 一 仲景“养慎”思想浅析 二 孙思邈摄生思想探讨 三 探析刘完素养、治、保延的摄生思想 四 东垣养生学思想初析 五 论中医养生思想精华 主要参考文献...查看详细
☉ 《中医名家学术经验集(一)——历代中风方药研究》
《中医中家学术经验集》编委会 编 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5-2-1
当今中风已成为中老年人三大死因之一,在一些地区或国家已上升为第一位,且致残率高。对中风的治疗也是当今医学的难题之一,而伟大的祖国医学,丰富的古代方药,正是我们应该很好研究的对象。本书是从近百种具有代表性的医籍中搜索出600余首中风方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精选300余首,分门别类,考证注释而成。 本书的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的精神指导下,从治疗学角度,纵向的进行专病研究的,可供中医研究人员、临床医生以及中风患者参考。正如杨倓所云:“今余之所得,多良医深藏而不语人者也,方将使人家有是书,集天下良医之所长,以待仓卒之用,不亦慈父孝子之心乎。”知我罪也,一任当世,岂不善乎? 张玉明...查看详细
☉ 《中医名家学术经验集(一)——临证要方》
《中医名家学术经验集》编委会 编 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5-8-1
本书系中医理论辨证论治,分妇、内、男、儿、外等五科,每科按不同类型病证分列,每类冠首提纲挈领地论述病因、病机及古人对本类证的论治。 全书共载方121首,共中妇科35首、内科73首、男科5首、儿科5首、外科4首,每方后列主证、主脉,方药组成,方后诠释方义及临床和减应用,后列举验案,最后附有按语,突出心得,并结合经文及古人的理论对本证、本书阐明理论依据,言简义明,通俗易懂,是临床中医必备参考书之一。 第一章 妇科 第一节 调经方 第二节 求嗣方 第三节 胎孕方 第四节 崩漏方 第五节 带下方 第六节 产后方 第七节 妇科杂症方 第二章 内科 第一节 胃病方 第二节 汇泻方 第三节 肝胆方 第四节 心病方 第五节 肾病方 第六节 身痛方 第七节 外感方 第八节 头痛方 第九节 精神病方 第十节 虚劳方 第十一节 甲状腺方 第十二节 消渴方 第十三节 鼻衄方 第十四节 咽喉方 第三章 男科 第四章 儿科 第五章 外科...查看详细
☉ 《中医名家学术经验集(一)——浅谈养生之道》
《中医名家学术经验集》编委会 编 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6-1-1
夫心灵者,天地之中枢,苍生之大本,大光明之种子,智慧之源泉。修行之至善者是谓神圣神仙,修心之诚明智慧者右为仁德之帝王将相;行之于社会众生河为仁人君子,行之于天下可为大光明世界,行之于国,安居乐业,国富民强;行之于家,和合庭院共享天伦之乐;行之于身,体健心明。“养生之道”实为人生必修之课。 所以,本书既可当作修身性的圣典,也可视为怡情小品,吸取其中精华,贮存于心,终生受用无穷,更中淨化心灵,提升思想达至善之境。 《浅谈养生之道》这本书的立意是新颖的,编写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它具有中华传统养生的特色,体现了中华文化深层次的精华,触及到中华养生最本质的内涵…… 第一章 养生之道 第一节 养生 浅谈养生之道 养生歌 养生十二气歌 古代饮食养生十法 养生要诀 最长寿男人的养生秘诀 常在花间走...查看详细
☉ 《中医名家学术经验集(一)——食疗荟萃》
《中医名家学术经验集》编委会 编 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5-5-1
古人云:“医食同源,药食同用。” 中华民族关于养生、养老、防病、治病的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更重要的是自古有“食治之方,医药之法,摄生之道”,其中有一个特点是强调“以食治疾,胜于用药”,明确“食治胜于药治”。本书应用时菜或食物配合中药,循照中医基础理论,辨证论食,将用于食治的动物、植物两大类分为十小类,以食物品名、性味、归经、组成、用料,如何运用炖、焖、灼、煲、蒸、煮、泡或炸、烤、炙、煅、煎等不同烹调方法制作使用,用后有什么功效,能治什么病,服用注意事项等均进行一一讲述,一些还以病例报告、验方选登、说明、文献摘要排列,读者可按食物去查方,十分方便。 概述 一 浅谈五行运用木、火、土、金、水 1 木 2 火 3 土 4 金 5 水 二 浅谈五脏食疗 三 浅谈中医药补肾防治方法 四 盐焗肉益寿诗 第一篇 鸡、鸭、鹅、鸟 一 鸡 1 鸡肉 2 鸡煲淮杞汤 3 鸡炖田七汤 4 鸡炖灶仲汤 5 鸡煲狗脚迹 6 鸡蒸蜂糖 7 鸡煲老艾头 8 鸡煲看牛膝桑枝 9 乌鸡汤 10 鸡炒姜酒 11 水焗鸡 12 鸡炖酸醋 13 鸡煲柚皮 14 鸡心姜葱汤 15 鸡肝炖疳积草 16 鸡肝煲米酒 17 鸡脾煲山楂 18 鸡脾煮姜葱 19 鸡脚炖防已 20 鸡脚煲乌豆 21 鸡肠煮米酒 22 鸡肠炖巴戟 23 鸡肠煲北芪 24 鸡蛋煮生艾 25 鸡蛋煲桑寄生 26 鸡蛋煲鸡血藤 27 鸡蛋煮坤草叶 28 鸡蛋煮醋 29 鸡蛋煲茶叶 30 鸡蛋煎黄油 31 鸡蛋炒韭菜 32 鸡睾生姜汤…… 第二篇 猪、牛、羊、狗、猫、兔、猴、山甲、老鼠、龟、鳖、田鸡 第三篇 焗 第四篇 煨 第五篇 鱼、鳝、蛇、螺、蚌、蛤 第六篇 粮、油、盐、酒、醋 第七篇 蔬菜 第八篇 粥、饭、板 第九篇 动、植物汁 第十篇 菌类 第十一篇 茶疗...查看详细
☉ 《中医名家医学合集大系I:彭子益医书合集(精)》
彭子益 著,孙中堂,王守义 点校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7-1
彭子益先生是民国时期一位卓有成就的中医学专家,他既善于阅读理解中医古籍的经典原著,深得中医古籍的读法,能够深入理解中医古籍的奥妙道理,同时又乐于接受当时现代科学诸多学科的新知识,并能以现代科学的思维方法,比较恰当地解释古代中医的原理,即使现代的读者,也能从他的解释中得到诸多启发,因此可以认为,彭子益先生是一位既能深入理解古代中医原理,又能结合新知识而颇有心得的著名中医学者。临床方面,对中医的诊法、辨证论治的思维,以及组方用药的理解,多有独到的分析和经验心得,的确是一位既能精思妙悟,又很有临床实践经验体会的医学大家。虽然书中的有些讲法亦有偏颇或穿凿之处,但整体而言,仍不失学习中医的一本较好的参考书...查看详细
☉ 《中医内病外治》
吴震西 等编著 人民卫出版社 2007-3-1
本书共三篇,在阐述中医外治法简史、种类、机制、特点、应用要点、注意事项等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140余种病症的临床外治经验效方近800首;经效方后为病案举例和按语。内容基本反映了近半个世纪中医外治发展概貌。中医内病外治,意在提倡外治在内、妇、儿等科疾病中的应用,书中将外病外治部分作为附篇,以求名实相符。全书在保持求效的基础上,突出一个“新”字,理论联系实践,是当前中基外治方面最实用之专著。可作为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及科研人员的案头书,也可供广大的基层医务人员参考。 吴震西,男,1928年生,江苏省南通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兼任中国中医药学会全国中医外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民族民间医药研究会筹委会副秘书长...查看详细
☉ 《中医内科查房手册》
周德生,旷惠桃 主编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6-1
查房是每个临床医师的日常工作之一。它不仅是上级医师指导下级医师的带教形式,而且是住院医师、进修医师、实习医师乃至主治医师的实践学习过程。因此,查房对每个医师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中西医学两个理论体系的差异,中西医查房也存在很大的不同;更由于传统医学流派的多样性和辨证论治原则的灵活性,中医查房的实际情况更是百花齐放。 本书以西医病名为纲,下设无题概述。[入院评估]、[诊断思路]、[病程观察]、[治疗要点]、[床旁释疑]、[名家经验]、[生活宜忌]等专项介绍。各科病种以住院病人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和中医药治疗优势明显的部分疑难杂症为主。 绪论 第一章 内科常见危重急症 一、高热 二、昏迷 三、休克 四、呼吸衰竭 五、心脏骤停 六、急性左心功能不全 七、急性肾功能衰竭 八、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第二章 感染性疾病 一、流行性感冒 二、细菌性痢疾 三、病毒性肝炎 四、疟疾 第三章 呼吸系统疾病 一、慢性支气管炎 二、支气管哮喘 三、支气管扩张 四、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五、肺炎球菌肺炎 六、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七、肺结核 八、特发性肺纤维化 九、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十、胸腔积液 第四章 循环系统疾病 一、动脉粥样硬化 二、高血压病 三、冠心病心绞痛 四、心肌梗死 五、心力衰竭 六、心律失常 七、风湿性心脏瓣膜病 八、感染性心内膜炎 九、心包炎 十、病毒性心肌炎 十 一、雷诺综合征 第五章 消化系统疾病 第六章 血液系统疾病 第七章 内分泌与代谢疾病 第八章 结缔组织病和风湿病 第九章 泌尿系统疾病 第十章 神经系统疾病 第十一章 精神疾病...查看详细
☉ 《中医内科查房手册》
王钢 主编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9-1
本书采用西医病名,选用中医治疗具有优势病症共97个,每一种内科疾病的撰写均分为以下六个部分: 一、入院评估,突出中医诊疗“望、问、闻、切”四诊要点,并与西医诊断的“视、触、叩、听”四诊有机合参,分析和精炼出门诊、住院检查项目。 二、病情分析,根据上述资料作出西医辨病诊断,中医辨证分型,并提出中、西医临证思路,重点介绍高年资医师的临床思维方法与经验。 三、治疗计划,突出中、西医治疗原则,以及中医中药综合治疗的优势与价值,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思路部分,重点。缀录作者对辨证论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新思路与经验心得,藉资示范与借鉴。 四、病程观察,常见病症、效证、坏证的观察治疗...查看详细
☉ 《中医内科常见病证辨思路与方法》
陈湘君 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9-1
本书共介绍中医内科常见病证65个,其中增加了《中医内科学》教材中未介绍的常见病证9个。分概述、主要病因病机、辨证要点、辨证思路、病例思维程序示范、常用中成药及经验方6项内容介绍各病证,重点突出辨证要点及临床辨证思路,并用临床典型病例诊治加以示范指导。其中,辨证思路及病例思维程序示范详细介绍了各病证的辨治过程,并结合临床实验介绍相应的现代医学检查,符合当前中医临床工作的实际需要;常用中成药及经验方既方便临床应用又拓展了辨治思路,补充了中医内科学教材的不足。 本书用精炼的语言在中医内科学基础与临床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为初涉中医临床思维能跟上临床工作节奏、提高辨证治疗的能力提供了切实的帮助...查看详细
☉ 《中医内科常见病证诊治精粹》
钟洪 主编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6-6-1
本书由中医学专家编写,作者结合多年的临床、教学经验,系统介绍了 62种中医内科常见病证诊疗技术和常用方法。全书共8章,按外感病证、肺系病证、心脑病证、脾胃病证、肝胆病证、肾系病证、气血津液病证和经络病证分类编排,每种病证包括概述、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单方验方、饮食疗法及预防调摄等。内容精练,阐述简明,实用性强,适于中医师、中西医结合医师、基层全科医师和中医院校学生阅读参考,亦可作为内科病人的中医就诊指南。 第一章 外感病证 第一节 感冒 第二节 外感发热 第三节 湿阻 第四节 痢疾 第五节 疟疾 第六节 霍乱 第七节 虫病 第二章 肺系病证 第一节 咳嗽 第二节 哮病 第三节 喘病 第四节 肺胀 第五节 肺痈 第六节 肺痨 第七节 肺癌 第八节 饮证 第三章 心脑病证 第一节 心悸 第二节 胸痹心痛 第三节 眩晕 第四节 中风 第五节 失眠 第六节 痴呆 第七节 痫病 第八节 癫病 第九节 狂病 第十节 百合病 第四章 脾胃病证 第一节 胃痛 第二节 痞满 第三节 腹痛 第四节 呕吐 第五节 呃逆 第六节 噎膈 第七节 泄泻 第八节 便秘 第九节 口臭 第五章 肝胆病证 第一节 黄疸 第二节 胁痛 第三节 臌胀 第四节 肝癌 第五节 瘿病 第六章 肾系病证 第一节 水肿 第二节 淋证 第三节 癃闭 第四节 关格 第五节 遗精 第六节 阳痿 第七节 奔豚气 第七章 气、血、津液病证 第一节 郁病 第二节 血证 第三节 汗证 第四节 消渴 第五节 内伤发热 第六节 虚劳 第七节 积聚 第八节 厥证 第九节 肥胖 第十节 瘀证 第八章 经络病证 第一节 头痛 第二节 痹病 第三节 痉病 第四节 痿病 第五节 颤振 第六节 腰痛...查看详细
☉ 《中医内科急症学精要》
周仲瑛,金妙文 主编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10-1
我们编写本书的指导思想在于力求反映中医内科辨证论治诊疗体系在急症医学中的具体应用,体现其优势,表达其作用和地位。贯彻古为今用,西为中用的原则,以临床实践经验为基础,吸取当前科研新成果,充实丰富教材内容,反映中医自身的特色。病名以中医为主,尽量保持中医特色,并从临床实际出发,引入少数西医病名,为我所用,或创造性地确立病名,如根据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临床特点,命名为“疫斑热”,针对原有“关格”涉及现代病种多,含义不清的情况,迳名为“急性肾功能衰竭”。厥、脱历来为症状名称,不是一个病证名,现在我们理解厥与脱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有由轻转重,由厥致脱的因果关系,因此,较早明确地把厥脱作为一个独立的病证名...查看详细
☉ 《中医内科疾病名称规范研究》
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内科疾病名称规范研究组 著 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3-5-1
本书的编写按照以下体例进行: 1. 每一条目的标题为确定的内科疾病名称的正名。 2. 每一条目下,有“A正名、B别名、C弃名、D备考名”等各项内容。 3. A正名 4. B别名 5. C弃名 6. D备考名 7. 为了节省篇幅,主要参考书一并附例于书后。 本书的编写意在促进中医疾病名称的规范化、标准化。为了中医学科的发展,建议各位同道在应用有关疾病名称时,尽可能地使用正名。 绪论 1. 热病 1.1 感冒 1.2 时行感冒 1.3 风温 1.4 春温 1.5 暑温 1.6 中暑 1.7 湿温 1.8 秋燥 1.9 冬温 1.10 痄肋 1.11 大头瘟 1.12 乳蛾 1.13 风温肺热病 1.14 肺热病 1.15 时疫霍乱 1.16 痢疾 2. 肺病 2.1 咳嗽 2.2 喘病 2.3 哮病 2.4 悬饮 2.5 肺账 2.6 肺迸 2.7 肺痈 2.8 肺痿 2.9 暴喘 2.10 肺癌 2.11 肺衰 2.12 肺损 3. 心病 4. 脑病 5. 脾胃病 6. 肝胆病 7. 肾、膀胱病 8. 气血津液病 9. 经络肢体病 10. 虫病 11. 性病 病名笔画索引 病名拼音索引 主要参考书目 媒体评论...查看详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