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中医学 . 中医临床(28)

☉ 《中医手掌诊疗学》
  1900-1-1
本书完全是依照中医辨证法而著的掌诊方法及图谱,全书共写了47种中医疑难杂症的手掌诊断,这只是我掌诊临床经验的五分之一,今后将继续完成后四部著作。全书各病种分为临床表现、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病因病机、中医辨证、脉诊、舌诊、最后是掌诊。本书中特别加上4张手掌照片,作示范诊断,请按照歌诀对照实习。共有81张手掌病理纹示意图,易懂,易掌握。本书我不想介绍手的解剖和经络,因为手部的解剖及经络在相关书籍中都可以找到,如果写在本书中既占了篇幅,而且照搬,失去了掌诊的意义,单刀直入讲经验,讲技术,一目了然。特别是掌诊歌诀更具有适用性。此书将成为中医诊断必备工具书。既适合医者,也适合患者、爱好者...查看详细

☉ 《中医手诊图释》
耿晓青 编著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1-1
本书的内容是通过观察手掌、手背颜色的变化 ,及相应部位的特征来诊断疾病。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论述望手诊病的特点,其中有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对望手疹病的认识,手诊可早期诊断疾病;望手诊病主要内容,如何观察手的形状、颜色和凹凸不平等;手诊的展望与未来。下篇是望手诊病解析,有手掌手背脏腑分属部位和180幅拖 诊彩色图释。每幅图先列中医证名和西医病名,然后按性别年龄,手的形态、颜色、主症、病史、西医诊断、中医诊断、辩证分型内容表述。力求做到简明扼要,深入浅出,供医学专业人员和手诊爱好者参考或学习。 《中医手诊图释》的内容如何更加丰富、更加系统,笔者将进一步积累资料与总结。 上篇 望手诊病的特点 第一章 中医学的理论依据 一 望其外知其内的论述 二 望脉络的颜色诊病的论述 第二章 现代医学与望手诊病 一 望手诊病源于生物全息律 二 手诊对乳房疾患观察的新发现 三 1277例正常人手的颜色观察分析 四 236例手的异常颜色的观察分析 第三章 望手疹病的主要诊病 一 望手形态的临床意义 (一)正常手的形态 (二)异常手的形态 (三)手的形态种类 二 望手颜色的临床意义 (一)正常手的颜色 (二)手异常颜色的观察 (三)望手凹凸不平的情况 (四)手上脏腑分属部位的颜色观察 三 手诊观察注意事项 第四章 手诊的展望与未来 一 手诊弥补了舌诊、脉诊的不足 二 将手诊纳入中医诊断学望诊之中 三 让手诊发挥它应有的学术价值 附加 趣味观察 一 观察父母、子女健康与疾病情况 (一)观察夫妻 (二)观察父母、子女 二 手诊可早期诊断疾病 下篇 望手诊病彩图解析 第五章 手依脏腑分布和彩色图释 一 手掌手背脏腑分属部位排列顺序 二 180幅手诊彩图解析…… 媒体评论...查看详细
☉ 《中医手诊图释》
耿晓青 编著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4-1
本书的内容是通过观察手掌、手背颜色的变化 ,及相应部位的特征来诊断疾病。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论述望手诊病的特点,其中有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对望手疹病的认识,手诊可早期诊断疾病;望手诊病主要内容,如何观察手的形状、颜色和凹凸不平等;手诊的展望与未来。下篇是望手诊病解析,有手掌手背脏腑分属部位和180幅拖 诊彩色图释。每幅图先列中医证名和西医病名,然后按性别年龄,手的形态、颜色、主症、病史、西医诊断、中医诊断、辩证分型内容表述。力求做到简明扼要,深入浅出,供医学专业人员和手诊爱好者参考或学习。 《中医手诊图释》的内容如何更加丰富、更加系统,笔者将进一步积累资料与总结。 上篇 望手诊病的特点 第一章 中医学的理论依据 一、 望其外知其内的论述 二、 望脉络和颜色诊病的论述 第二章 现代医学与望手诊病 一、 望手诊病源于生物全息律 二、 手诊对乳房疾患观察的新发现 三、 1277例正常人手的颜色观察分析 四、 236例手的异常颜色的观察分析 第三章 望手诊病的主要内容 一、 望手形态的临床意义 (一)正常手的形态 (二)异常手的形态 (三)手的形态种类 二、 望手颜色的临床意义 (一)正常手的颜色 (二)手异常颜色的观察(手掌、手背) (三)望手凹凸不平的情况 (四)手上脏腑分属部位的异常颜色观察 三、 手诊观察注意事项 第四章 手诊的展望与未来 一、 手诊弥补了舌诊、脉诊的不足 二、 将手诊纳入中医诊断学望诊之中 三、 让手诊发挥它应有的学术价值 附加 趣味观察 一、 观察父母、子女健康与疾病情况 (一)观察夫妻 (二)观察父母、子女 二、 手诊可早期诊断疾病 下篇 望手诊病彩图解析 第五章 手诊脏腑分布和彩色图释 一、 手掌手背脏腑分属部位排列顺序 二、 180幅手诊彩图解析……...查看详细

☉ 《中医疏肝调气法治疗糖尿病》
王钢柱 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1
糖尿病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所导致的一种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WHO)资料表明,2000年全球患糖尿病总人数为1.51亿,忆在为继肿瘤、心脑血管病之后的第三大慢性传染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的11月14日定为“世界防治糖尿病日”。近20年来,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一项调可显示,目前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平均为3.21%,有的省市高达6%。每年用于糖尿病的医疗费用十分惊人,给国家、社会和个人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编写些书的目换在于,更好地普及糖尿病防治知识,坚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使糖尿病患者早日回到健康人的行列。本书系统阐述了疏肝调气法治疗糖尿病的中医理论基础;总结了疏肝调气法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经验;介绍了糖悄病的有关基础知识...查看详细
☉ 《中医睡眠医学》
刘艳骄,高荣林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5-1...查看详细
☉ 《中医思维学/中医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系列教材》
王庆宪 著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6-10-1
本书为中医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系列教材的《中医思维学》分册。全书共分7章。第1章介绍了思维的一般知识,阐述了中医思维学研究的对象、概念、内容、意义和方法;第2章介绍了思维活动的文化基础,阐明中医思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第3章介绍中国的由来和中医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第4章解析中西文化殊途之谜,阐明中医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第5章描述中医学是怎样从丰富的临床经验上升到中医理论的,经过了怎样的符合人类认识规律的思维之路;第6章从思维的微观机制描述中医临床诊治的思维过程、特点和规律;第7章介绍祖国医学在现代科学文化环境中的特殊处境,阐释遵循中医学、中医临床和中医教育固有的规律...查看详细
☉ 《中医四小经典.表注歌诀易读版》
张爱珍 等编校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8-11-1
中医“四小经典”——《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歌括》、《汤头歌诀》乃明清以来中医师传教育的经典教材,其内容浅显易懂,多以歌赋成文,诵之朗朗上口,易于记诵。本书特色在于对中医“四小经典”进行了表格版式创新,抛弃了既往版本单纯文字“堆砌”之弊,以更方便读者阅读。并对文中晦涩难懂之处做了简单注释。适合中医初学者、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 医学三字经 卷一 医学源流第一 卷二 胀满蛊胀第十二 水肿参看 附录 濒湖脉学 七言举要 四言举要 药性歌括 汤头歌诀 一、补益之剂十首、附方七 二、发表之剂十四首、附方八 三、攻里之剂七首、附方四 四、涌吐之剂二首、附方六 五、和解之剂九首、附方五 六、表里之剂八首、附方五 七、消补之剂七首、附方上 八、理气之剂十一首、附方八 九、理血之剂十三首、附方六 十、祛风之剂十二首、附方四 十一、祛寒之剂十二首、附方二 十二、祛暑之剂五首、附方十 十三、利湿之剂十三首、附方八 十四、润燥之剂十三首、附方二 十五、泻火之剂二十七首、附方九 十六、除痰之剂十首、附方五 十七、收涩之剂九首、附方二 十八、杀虫之剂二首 十九、痈疡之剂六首、附方二 二十、经产之剂十二首、附方二十二 二十一、附便用杂方三首 书摘插图 医学三字经 《医学三字经》是清代著名医学教育家陈修园所著医学启蒙之作...查看详细
☉ 《中医四诊技能训练规范/成都中医药大学特色教材》
张新渝 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12-1
历版《中医诊断学》教材的重点,都在于具体临床表现与病证及其病机的关系上,四诊技能具体的操作所论甚少,而本教材的重点在于四诊技能具体操作的正确与错误以及错误的危害,与《中医诊断学》教材可起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之效。 本教材的内容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围绕问诊、望诊、舌诊、闻诊、脉诊、按诊基本技能操作训练的规范与错误,目的在于通过操作训练,掌握基本的、正确的操作技能,此篇内容可与《中医诊断学》“诊法”相关内容讲授时同步进行。下篇主要围绕某个病证与病机,将四诊操作的基本技能贯穿其中,目的在于根据病证进行四诊技能综合的训练与运用,此篇内容在《中医诊断学》“诊法”全部讲授完毕之后进行...查看详细

☉ 《中医痰病的现代研究与治疗》
李以义主编 学苑出版社 2002-4-1
本书是介绍中医痰病证治研究的一部专著。上篇从现代医学角度论述了受体分子异常与痰浊,细胞分子遗传与痰浊等;下编介绍了20多种临床疑难怪病从痰论治的方法和经验,及历代名医论治痰病与名方。 本书是介绍中医痰病证治研究的一部专著。上篇从现代医学角度论述了受体分子异常与痰浊,细胞分子遗传与痰浊等;下编介绍了20多种临床疑难怪病从痰论治的方法和经验,及历代名医论治痰病与名方。...查看详细
☉ 《中医体表疗法妙治百病》
王启才 主编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5-3-1
《中医体表疗法妙治百病》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简要介绍指压、推拿、足疗、刮痧、皮肤针、三棱针、灸法、拔罐的基本知识;下篇按急症、内科、儿科、妇科、外科、皮肤科、五官科和基他等分类方法,详细介绍100余种常见疾病的物理疗法。本书选择的病症均是适应上述治疗方法的病种,所介绍的方法匀简便易行且安全可靠。每一种疗法图文并茂、操作简便、易于掌握,且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病人可根据自身情况灵活选用。 此外,本书还是广大医务人员进修的合适教材,他们不仅可以学到8种物理疗法,而且可以进行对比分析,找出最合适某位病人的治疗方法,以早日解除患者的痛苦。 基础篇 一、指压疗法基本知识 (一)特点 (二)治病原理 (三)基本手法 (四)辅助手法 (五)手法练习 (六)注意事项及禁忌证 (七)常用穴位 二、推拿疗法基本知识 (一)治病原理 (二)手法要求 (三)手法练习 (四)人体操作训练 (五)必须掌握的推拿方法 (六)小儿推拿常用穴位 三、足部按摩疗法基本知识 (一)足部反向区分布规律 (二)各反向区定位及功能 (三)基本手法 四、刮痧疗法基本知识 (一)特点 (二)治病原理和适应证 (三)用具及操作方法 (四)不同痧象的意义 (五)注意事项及禁忌 (六)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五、皮肤针疗法基本知识 (一)作用与适应证 (二)针具及操作方法 (三)注意事项 六、三棱针疗法基本知识 七、艾灸疗法基本知识 八、拔罐疗法基本知识 治疗篇 一、急性病症 二、内科症症 三、儿科病症 四、妇科病症 五、外科病症 六、皮肤科病症 七、五官科病症 八、其他病症...查看详细
☉ 《中医痛症诊疗大全》
韦绪性 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2-11-1
本书是我国第一部独具特色的大型中医痛症诊疗专著,荟萃了古今中医诊疗痛证之精华,充分反映出当代中医治疗痛证的水平。全书共分基础、证治、名医心得及附篇四篇。其中,基础篇详述了痛证源流、病机特点、证冶纲要及各种疗法;证治篇以中医病名为纲,西医病名为目,介绍了临床各科疼痛的26证,1028种疾病的辨证论冶;名医心得篇精选了古今中医名家有关痛证的医论、医案、借以提读者对痛证的分析能力,拓宽诊治思路,附篇附录了痛证的常用中成药及方剂索引等,以备检索。本书是一部理论系统、内容丰富、体例新颖,通俗实用的中医临床必备书,可供中医、中西医结合人员及广大中医药爱好者参考。 基础篇 第一章 痛证源流 一、奠基于秦汉 二、充实于晋隋唐 三、发展于宋元 四、完善于明清 五、创新于现代 第二章 痛证的病机 一、脉络踡缩 二、血脉虚涩 三、气血不通 四、阴阳失调 五、升降失常…… 第三章 痛证的分类 第四章 四诊在痛证诊断中的运用 第五章 痛证的辨治要点 第六章 痛证的常用疗法 第七章 常用止痛中药类析 第八章 痛证的预防护理 证冶篇 第一章 头面五官部疼痛 第二章 颈项部疼痛 第三章 胞胁部疼痛 第四章 肩背部疼痛 第五章 腰及腰胯部疼痛 第六章 脘腹部疼痛 第七章 前后阴部疼痛 第八章 肢体关节痛 名医心得篇 第一章 气滞痛证治 第二章 血瘀痛证治 第三章 寒凝痛证治 第四章 热壅痛证治 第五章 温阻痛证冶 第六章 痰结痛证治 第七章 食积痛证治 第八章 虫积痛证冶 第九章 结石痛证冶 第十一章 阳气虚痛证治 第十二章 阴血虚痛证治 附篇 媒体评论...查看详细
☉ 《中医图画通说》
白云峰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1-1
医学上有“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如夏至后极热,转而立秋天凉。冬至后极寒,转而立春阳生。也如疾病高热,热毒草极重,大量耗伤人体正气的情况下,可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精神萎靡、脉微欲绝等一派阴寒之象,此为热极生寒,阳极生阴,阴阳欲绝之危证也。书中对社会生活的一些弊病也每有指摘,因为现代的健康概念已经包含了心理健康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正常,只有良好的社会风尚才能有益于大众健康。 笔者以自小习文练武之根底,学医行医三十年,又好修道学佛,钦慕儒家学说,研习武家精粹,对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孙思邈“博极医源、精勤不倦”颇为认同,对历代博学多才的医、武大家最为景仰...查看详细
☉ 《中医图书通说》
白云峰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1-1
对于书中涉及的现代医学、科学、哲学的某些理论与实践,笔者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大家商榷,因为中医学离不开相关科学。以张仲景“博采众方”、孙思“博极医源”的精神看中医,古今所有真正的科学(包括自然的、社会的新发现的相关学科)都是中医学的内容。这样的中医学才是医圣所期望的,这样的中医学才是世人所需要的,这样的中医学才会流传久远。 书中对社会生活的一些弊病也每有指摘,因为现代的健康概念已经包含了心理健康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正常,只有良好的社会风尚才能有益于大众健康。 书中还涉及体育锻炼、武术功夫的一些问题,因为体育疗法、导引疗法、益寿养生,本来都是中医学的内容。 本书学术认识除了中医学的经典著作...查看详细
☉ 《中医外感病辨治》
  1900-1-1...查看详细
☉ 《中医外感热病学史》
曹东义 著 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4-1-1
本书是一部关于外感供热病(包括伤寒、温病及温疫)的医学史著作。作者依据大量翔实的资料,系统全面地论述热病的学术渊源,详辨其异同及各具特色的诊治大法,并在病因、病机、辨证体系及立法、遣方、用药等方面,从史学发展的角度加以阐析。尤其是对明清以降有关伤寒、温病和温疫名著中的学术临床建树予以充分表述。从中可以了解历代寒温名家的独到见和丰富临证经验。 引言 第一章 汉代以前的外感热病学说 第一节 《素问》《灵枢》不以“伤寒”名篇 第二节 《难经》“伤寒有五”的广义学说 第三节 《伤寒例》与“伤寒有十” 第四节 《伤寒论》如何处理伤寒与温病 第五节 华佗的伤寒“六部传变”学说 第二章 晋唐时期的寒温论争 第一节 王叔与外感热病 第二节 《肘后方》与《小品方》的争论 第三节 《诸病源候论》演绎温病 第四节 孙思邈与外感热病学说 第五节 《外台》《医心方》按病日列方 第三章 宋元温病概念的演化与争鸣 第一节 韩祗与解表不用仲景方 第二节 庞安常辛温发汗加凉药 第三节 朱肱等探讨六经实质 第四节 郭雍认为发于春季皆温病 第五节 刘河间、张子和创论辛凉解表 第六节 许步微、尚从善八纲辨伤寒 第七节 王好古对外感热病的贡献 第四章 寒温论争引发金元医学争鸣 第一节 金元之前详于外感略于杂病 第二节 河间从外邪立论治多寒凉祛邪 第三节 易水创论内伤杂病功在补益 第四节 后世遥承易水创肾命水火之论 第五章 错简与补亡论下的寒温论争 第一节 王安道在寒温论争中的地位 第二节 陶华论温病不可作寒医 第三节 吴又可著成《温疫论》 第四节 方有执、喻嘉言倡言《伤寒》错简 第五节 柯韵伯将《伤寒论》引伸到杂病证治 第六章 现代广义温病向广义伤寒回归 第一节 明末清初温病学说的勃兴 第二节 清代温病不取仲景定义 第三节 寒温论争的关键在于解表 第四节 伤于寒与感于温病因说的比较 第五节 热症证治的进步与寒湿学说的互补 第七章 中西结合背景下的外感热病的学说 第一节 中西医论争下的外感热病学说 第二节 中西医团结时期的外感热病学说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时期的外感热学病学说 第四节 缚住“瘟神”之后 附:试论中医基本理论内核的合理性 代跋 媒体评论...查看详细
☉ 《中医外科、伤科及皮肤科治疗》
汝丽娟,诸福度,许建敏 主编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8-8-1
中医药学是吾中华民族伟大宝库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疗效。它经历了漫长风月的生息发展,始终与人们的生存斗争相结合,为吾中华民族繁衍昌盛作出了宝贵而重要的贡献。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寿命的延长以及疾病谱的改变,现代人对自然而简便的传统医学治疗法越来越感兴趣。因此,中医药走向世界已成了历史的必然结果。近年来,由于国内交流的日趋频繁和扩大,中医药学颇为世人所瞩目。如今,学习中医的热潮方兴未艾。 这是一本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并密切结合临床实践的、简洁扼要、通俗易懂而又全面实用的中医治疗书籍。全书共分三编十七章,内容涉及中医外科治疗、中医伤骨科治疗和中医皮肤科治疗。全书既有辩证用药之正方...查看详细

☉ 《中医外科查房手册》
贺菊乔,刘丽芳 主编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8-1
查房是每个临床医师的日常工作之一。它不仅是上级医师指导下级医师的带教形式,而且是住院医师、进修医师、实习医师乃至主治医师的实践学习过程。因此,查房对每个医师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中西医学两个理论体系的差异,中西医查房也存在很大的不同;更由于传统医学流派的多样性和辨证论治原则的灵活性,中医查房的实际情况更是百花齐放。 本书以西医病名为纲,下设无题概述。[入院评估]、[诊断思路]、[病程观察]、[治疗要点]、[床旁释疑]、[名家经验]、[生活宜忌]等专项介绍。各科病种以住院病人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和中医药治疗优势明显的部分疑难杂症为主。 第一章 疮疡病 一、痈 二、丹毒 三、急性蜂窝织炎 四、急性淋巴管炎 五、急性淋巴管炎 六、全身化脓化感染 七、化脓性骨髓炎 八、急性脓肿 九、下肢慢性溃疡 十、破伤风 十一、气性坏疽 第二章 皮肤病性病 一、带状疱疹 二、真菌性皮肤病 三、疥疮 四、接触性皮炎 五、湿疹 六、荨麻疹 七、药物性皮炎 八、神经性皮炎 九、皮肤瘙痒症 十、银屑病 十一、过敏性紫癜 十二、结节性红斑 十三、多形红斑 十四、天疱疹 十五、红斑狼疮 十六、硬皮病 十七、皮肌炎 十八、脂溢性皮炎 十九、淋病 二十、梅毒 二十一、非淋菌性尿道炎 第三章 乳房病 一、急性乳腺炎 二、乳腺增生症 三、乳癌 第四章 急腹症 一、急性腹膜炎…… 第五章 泌尿生殖系疾病 第六章 肛门直肠病 第七章 周围血管病 第八章 外科其他病...查看详细
☉ 《中医外科常见病证辩证思路与方法》
唐汉钧 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0-1
本书分概述、主要病因病机、辨证注意点、辨证思路、病例思维程序示范、医案、经验方及常用中成药等项介绍中医外科常见病证,重点突出辨证思路及病例思维程序示范。其中,辨证思路对疾病诊断要点、鉴别诊断、疾病的辨证分型进行详细、实用的介绍,病例思维程序示范详细介绍了各病证的辨治过程,给临床提供示范作用;医案、经验方及常用中成药既方便又实用,特别是名医医案对拓展辨证思路有很大裨益,对现行的中医外科学教材亦有较大的补充和发展。 本书注重于实用,在中医外科学理论与临床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对初涉中医外科的医生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和增强临床辨证治疗能力,可提供切实的帮助。 本书的读者对象主要为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低年资中医外科住院医师以及广大基层医务工作者...查看详细
☉ 《中医外科处方手册》
王旭东 主编 科技文献出版社 2005-11-1
本书由长期从事中医外科临床的专家、学者、医师及研究生协同完成,立足中医外科临床,以常用方、有效方为主体,旨在指导临床医师在辨明病证的基础上,根据症候的具体变化,合理、准确地加减使用传统中医复方,以提高临床疗效。 本书以西医外科疾病为纲,中医症候为目。每一疾病介绍内容以概述形式为主,具体涉及中、西医两个方面,包括疾病概念、病因病理、临床表现、症候分型、治疗原则等;每一证型中,着重介绍证型名称、临床表现、诊断要点、治法与处方;而每一方剂按组成、用法、功效、主治、方解、加减、宜忌、实验研究、验案等体例编写,着重强调临床相关实用性。 本书为临床实用工具书,可供中医外科、西医外科临床医生...查看详细
☉ 《中医外科护理学——国际中医药、针灸培训考试指导用书》
常虹 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8-1
中医药学是以中国传统的社会历史文化为背景的医学体系,又称中国传统医学。中医药学理论独特,自成体系,文献丰富,经验宝贵,疗效确切。数千年来,中医药学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发挥着不可置疑的重要作用,也为世界各民族人民的健康和世界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医药的需求不断增加,中医药学知识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应用中医药防治疾病逐渐被更多的民族和人群所接受,中医药事业在很多国家和地区蓬勃发展,中医药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显现。针灸、中医药等医疗活动先后在一些国家(地区)纳入法制化管理。 在中医药国际化的进程中,建立中医药国际标准体系是十分重要的...查看详细
☉ 《中医外科经验集——现代名医证治丛书》
姜兆俊 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1
姜兆俊主任医师出身于中医外科世家,不仅擅长诊治外科疾病,而且对疮疡、甲状腺疾病、乳房疾病、周围血管疾病、皮肤病、慢性溃疡及部分疑难病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到见解。春辨证重视整体观念,强调诊断明确;治疗主张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结合;用药突出内治与外治相结合,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外科。 本书共2篇,分别从学术思想理论、临床治病经验,介绍了姜兆俊主任 医师从事中医外科医、教、研工作40余年的经验。全书共40万字,是一本少见的中医外科参考专著,主要供从事外科专业的人员参考。 姜兆俊,主任医师、教授。男,1935年12月生,山东潍坊人。毕业于山东中医学院 。现任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外治专业委员会委员...查看详细
☉ 《中医外科临床实践》
  1900-1-1...查看详细
☉ 《中医外科临证手册.中医临床锦囊》
李勇 等主编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8-1-1
本书以现代医学病名诊断为纲,从概述、辨证论治、单验方、中成药、西医治疗5方面予以详述。概述部分不仅介绍了本病的现代医学基本知识,还介绍了中医对本病的认识,可相互参照;辨证论治部分则介绍了本病的中医分型、主症、治法、例方、用药、随症加减等方面的临床知识;单验方部分则选录了临床验之有效的名医验方、民间单方等内容;中成药部分就临床常用中成药的组成、功用、用法、规格等方面给予了简要介绍;西医治疗部分则简要介绍了各病的现代医学治疗方法。本书内容详略得当,临床实用性强,适合广大基层中医师临证参考。 第1章 外科感染 第一节 疖及疖病 第二节 痈 第三节 急性蜂窝织炎 第四节 丹毒 第五节 流行性腮腺炎 第六节 急性淋巴结炎 第七节 破伤风 第八节 狂犬病 第九邼 褥疮 第2章 颈部疾病 第一节 颈部淋巴结结核 第二节 单纯性甲状腺肿 第三节 甲状腺炎 第四节 甲状腺腺瘤 第五节 甲状腺癌 第3章 乳房疾病 第一节 乳头皲裂 第二节 急性乳腺炎 第三节 乳房囊性增生病 第四节 男性乳房发育症 第五节 乳腺癌 第4章 胸部疾病 第一节 肋软骨炎 第二节 肺癌 第三节 肺脓肿 第四节 食管癌 第5章 腹部疾病 第一节 胃石症 第二节 胃下垂 第三节 上消化道出血 第四节 粘连性肠梗阴 第五节 肠结核 第六节 急性阑尾炎 第七节 慢性阑尾炎 第八节 结肠癌 第九节 细菌性肝脓肿 第十节 急性胆囊炎 第十一节 慢性胆囊炎 第十二节 胆道蛔虫病 第十三节 胆石症 第十四节 原发性肝癌 第十五节 急性胰腺炎 第十六节 慢性胰腺炎 第十七节 胰头癌…… 第6章 肛门、直肠疾病 第7章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第8章 周围血管疾病 第9章 皮肤及皮下软组织疾病 第10章 运动系统疾病 第11章 神经系统疾病 第12章 损伤...查看详细
☉ 《中医外科手册——实用中医临床手册丛书》
王沛 主编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11-1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主要临床学科,不仅具有系统的基础理论,更具有丰富多彩的治疗方法和迅捷的疗效。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的日益发展,现实要求医学能提从简便、实用、高效的医疗保健服务。近年来,涌现出各种形式的医疗机构,从事外科专业的临床一线人员,迫切需要提供诊断迅速、疗效可靠、启迪临床思路、密切结合实际、了解发展动态的临床参考书。本书就是缘此而编写的。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编者重点着眼于:一、实用性。凡于临床中切实可行者,择而录入。二、高效性。只要临床疗效可靠的,尽可能地收入,特别地反映学科的最新成果。三、简捷性。众所周知,许多理论务虚而难切实用,本书竭力做到直入要点,指出关键...查看详细
☉ 《中医外科学》
陆德铭 等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4-1-1
《中医外科学》为《中国传统临床医学丛书》之一。本书的编纂,旨在以中医外科规范病名为纲,系统地探讨中医外科各种疾病的因机证治,体现中医特色,展示中医临床最新研究成果,使之成为一部系统、全面、权威的中医外科临床专著。 本书体现的主要特点为:病名规范;突出中医特色;与临床紧密结合;资料丰富、翔实;理论系统。 本书共分总论、各论、附录三大部分。其中,总论主要介绍中医外科学的学术源流、发展概况,中医外科疾病的命名有分类,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各论主要介绍中医外科各种疾病的因机证治体系,按系统分类,病类设章,各种外科疾病设节,节下设概述(不列题)、病因病机、诊断、病证鉴别、辨证、治疗、转归及预后、预防与调护、医案精选和临证提要等;后附方剂索引...查看详细
☉ 《中医外科学》
李曰庆 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2-8-1
本教材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 总论部分重点介绍中医外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方法,使学生对中医外科概貌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其内容包括: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命名原则基本术语,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特点、治法和外科调护共六章。授课过程中要侧重介绍中医外科学特点,要突出外治方法的特色和优势,并要求学生掌握外科的专用方剂及外治药物疗法的各种剂型、适应证、用法等。 各论为临床篇,以中医病名为主(无恰当中医病名或争议较大者则用西医病名)分章列节,按中医外科的传统分类方法分为:疮疡、乳房疾病、瘿、瘤、岩、皮肤及性传播疾病、肛门直肠疾病、泌尿男性疾病、周围血管疾病及其他外科疾病共九章...查看详细
☉ 《中医外科学》
赵尚华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8-1
本书总论主要介绍了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如何学好中医外科学;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命名及术语释义;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法、辨证和治法等7 章。...查看详细
☉ 《中医外科学》
李家庚 等主编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3-1-1
本书以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医外科学》为依据,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而编写,涵盖了教材的各个章节。其针对学习者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难点、疑点及重点内容,以试题的形式进行讲解,起到解惑答疑作用。其中许多试题均是历年学生考试中经常出现的题目,也有不少题目来自不同部门的考试题库。全书由重点提示、答题技巧、试题荟萃、参考答案及模拟试题等部分组成,旨在使学习者在全面系统复习、掌握重点的同时,提高应试水平。 本书适合于中医自考生、函授生、职称晋升人员、本科生及研究生考试复习参考。 第一章 试题荟萃 第一节 名词解释 第二节 填空题 第三节 判断题 第四节 选择题 第五节 问答题 第六节 病案题 第二章 参考答案 第一节 重点提示 第二节 名词解释 第三节 填空题 第四节 判断题 第五节 选择题 第六节 问答题 第七节 病案分析 第三章 模拟试题 第一节 高等自学考试专科《中医外科学》试题 第二节 高等自学考试本科《中医外科学》试题 第三节 本科生《中医外科学》试题 第四节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外科学》试题...查看详细
☉ 《中医外科学》
周永坤 主编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7-9-1
紧扣现教材,模拟真试卷,题型尽完备,答案最详全。精解新大纲,抓牢必考点,名师亲执笔,百分之源泉。 本试卷集是以“十一五”国家级、新世纪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为蓝本,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结合作者多年的教学、命题及阅卷经验编写而成。 本试卷集的特点是内容广泛,基本覆盖各版教材的全部知识点,对必须熟悉、掌握的“三基”知识和重点内容以变换题型的方法予以强化;题型丰富,符合目前该课程的命题原则;难易度适中,可以测试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也可以考核学生综合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和临床实践操作能力;针对性较强,主要适用于高等中医药院校各专业本科及专科学生使用,也可以作为专升本、成人教育学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人员、研究生升学考试之参考...查看详细
☉ 《中医外科学》
李曰庆 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7-1
本教材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重点介绍中医外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方法,使学生对中医外科概貌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各论为临床篇,重点介绍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辨证论治方法。全书在保持中医外科理论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客观了反映目前临床研究的新成就。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第二章 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命名及基本术语 第一节 中医外科学范围 第二节 疾病的命名原则 第三节 基本术语 第三章 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第一节 致病因素 第二节 发病机理...查看详细

☉ 《中医外科学》
  1900-1-1...查看详细
☉ 《中医外科学》
  1900-1-1...查看详细
☉ 《中医外科学(修订版)》
韦永兴 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4-5-1
《中医外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及方法研究防治外科疾病的学科。本教材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1年全国专科中医学专业教材建设咸阳会议所定的中医外科学教学大纲进行编写,供全国高等中医院校专科层次教学之用。 本书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6章、各论7章。总论介绍外科疾病的特点及发病、辨证、治疗规律。各论介绍疮疡,乳房病,皮肤病,肛肠病,男性前阴病,瘿、瘤及外科其他疾病。基本概括了中医外科学的专业范围。 总 论 第一章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第二章 外科范围和疾病命名及分类 第三章 病因病机 第一节 致病原因 第二节 发病机理 第四章 诊法 第五章 辨证 第一节 辨阴证阳证 第二节 辨局部常见症状 第三节 辨经络部位 第四节 辨善恶顺逆 第六章 治法 第一节 内治法 第二节 外治法 各 论 第一章 疮疡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疖 第三节 疔 第四节 痈 第五节 发 第六节 丹毒 第七节 流注 第八节 有头疽 第九节 瘰疬 第二章 乳房疾病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乳痈 第三节 乳发 第四节 乳癖 第五节 乳疬 第六节 乳瘘 第三章 皮肤病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蛇串疮 第三节 疣 第四节 脓疱疮 第五节 癣 第六节 疥疮 第七节 粉刺 第八节 接触性皮炎 第九节 稻田皮炎 第十节 湿疮 第十一节 药物性皮炎 第十二节 瘾疹 第十三节 牛皮癣 第十四节 虫咬性皮炎 第十五节 白疕 第十六节 红斑性狼疮 第十七节 麻风 第四章 肛门直肠疾病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痔 第三节 肛裂 第四节 肛痈 第五节 肛瘘 第六节 脱肛 第七节 直肠息肉 第八节 肛管直肠癌 第五章 男性前阴病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子痰 第三节 子痈 第四节 水疝 第五节 前列腺炎 第六节 前列腺增生症 第七节 血精 第六章 疲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气瘿 第三节 肉瘿 第四节 石瘿 第五节 瘿痈 第七章 外科其它疾病 第一节 烧伤 第二节 冻伤 第三节 毒蛇咬伤 第四节 破伤风 第五节 脱疽 第六节 血栓性静脉炎 第七节 臁疮 第八节 肠痈 附方 媒体评论...查看详细
☉ 《中医外科学(英汉对照)》
翟亚春 主编,黄国琪 主译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2002-12-1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一门临床学科,包括疮疡、急腹症、皮肤疾病、前列腺疾病、精囊疾病、肛门直肠疾病和周围血管病等诸多内容。中医外科学在病因学、诊断学、治疗学等方面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尤其是治疗学方面,除了辨证论治的内治法则外,更崇尚外治疗法,不仅方法独到,而且疗效显著,历数千年而未泯。 本书分上下两篇,共12篇。上篇总论为基础理论部分,介绍了中医外科的范围及科学特点、外科疾病的辨证方法、辨病因及治法等内容。下篇为临床部分,共介绍各类疾病46种。每病列概述、诊断要点、辨证论治、其他疗法、注意事项等项。在其他疗法中重点介绍了中医外科所特有敷贴、浸渍、挂线、砭镰、垫棉等疗法。 全套丛书系统介绍了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辨证论治方法...查看详细
☉ 《中医外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妇科学》
刘胜,姜之炎 主编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2001-11-1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每年全国中医院校的研究生招生人数日益增加。对于硕士研究生报考者而言,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对临床专业课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复习,掌握好学科重要的知识,显得十分重要。 我们应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之邀,组织了部分有丰富临床教学经验的硕士生导师、硕士毕业生参与了《全国中医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辅导丛书》中医外科、中医儿科及中医妇科分册的编写工作。根据中医外科学、中医儿科学和中医妇科学的学科特点,结合历届考试的重点、难点、要点,以及考生考试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以全国中医院六版统编教材为主,五版教材为辅,在本科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基本以教材的顺序编写。力求通过对各章节的概念、要点、重点的讲解...查看详细
☉ 《中医外科学分册 中医学多选题题库 增订本》
王沛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10-1
总论 第一章 中医外科学发展况 第二章 中医外科范围和疾病命名及分类 第三章 外科疾病的辩病与辩证 第四章 外科疾病的因病机 第五章 治法 各论 第六章 疮疡 第七章 乳房疾病 第八章 瘿 第九章 瘤 第十章 岩 第十一章 皮肤病及性传播疾病 第十二章 肛门直肠疾病 第十三章 泌尿、男性前阴病 第十四章 外伤性病病与周围血管疾病 第十五章 急腹症...查看详细
☉ 《中医外科学分册 中医学问答题库 增订本》
王沛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10-1
总论 第一章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第二章 中医外科范围和疾病命名及分类释义 第三章 外科疾病的辨病与辨证 第四章 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第五章 治法 各论 第六章 疮疡 第七章 乳房疾病 第八章 瘿 第九章 瘤 第十章 岩 第十一章 皮肤病 第十二章 肛门直肠疾病 第十三章 泌尿、男性前阴病 第十四章 外伤性疾病与周围血管疾病 第十五章 其他外科疾病...查看详细
☉ 《中医外科学教学病案精选/中医教学病案丛书》
吴恒亚 主编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9-1
《中医外科学教学病案精选》系《中医教学病案丛书》之一,它以中医类专业中医外科学所涉及的病种为基础,根据中医外科学临床教学的特点,选编了相应的病案,以促进中医外科学理论教学与临床相结合为目的,实为中医类专业中医外科学教学的重要参考书籍。 全书选编病案81例,按照中医外科临床诊疗特点,分为疮疡、乳房疾病、肛门直肠疾病、皮肤病、外科其他疾病等5类,涉及36个病种。 本书病案包括临床资料和按语两部分:临床资料按“患者一般情况、主诉、病史、检查、诊断、治法、方药”体例编排,重在临床治疗部分;按语从病因病机、诊断、治法、方解诸方面对临床资料进行层层剖析,重在病因病机和处方用药的理论分析...查看详细
☉ 《中医外科学同步练习册》
  1900-1-1...查看详细
☉ 《中医外科学——中医药学高级丛书》
谭新华 等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9-1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之一,由湖南中医学院谭新华教授及上海中医药大学陆德铭教授主编。全书分四篇。第一篇为总论,主要介绍中医外科发展史、疾病命名分类、病因病机、辨证辨病、治法等内容。第二篇为外科疾病,计116种。第三篇为肛肠疾病,计11种。第四篇为皮肤病与性传播疾病,计106种。书末为常见病附方。 本书面向21世纪,在发掘、整理、发扬祖国医学的基础上,涉取了当代新经验、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突出临术实用。共150万余字,可供外科医、教、研人员参考。 第1篇 总论 第1章 中医外科学发展简史 第2章 中医外科疾病的命名和分类释义 第3章 病因病机 第4章 辩证与门辨病 第5章 治法 第2篇 外科疾病 第1章 疮疡病 第2章 乳房疾病 第3章 瘿 第4章 瘤 第5章 岩 第6章 外伤疾病 第7章 周围血管疾病 第8章 疝 第9章 男性前阴病 第3篇 肛肠疾病 第1章 概论 第2章 痔 第3章 肛隐窝炎与肛乳头炎 第4章 肛裂 第5章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 第6章 肛瘘 第7章 脱肛 第8章 肛门直肠狭窄与肛门失禁 第9章 肛门直肠部肿瘤 第4篇 皮肤病与性传播疾病 第1章 概论 第2章 病毒性皮肤病 第3章 细菌性皮肤病 第4章 真菌性皮肝病 第5章 虫类致皮肝病 第6章 皮炎湿疹类皮肤病 第7章 瘙痒性皮肤病…… 附方...查看详细
☉ 《中医外科治疗大成》
王沛,李曰庆,张燕生 主编 河北科技出版社 1997-11-1
然而不可否认,目前中医外科学术队伍人员偏少,从业人员学术水平、业务素质有待提高,特别是适合临床实际应用的专著更少。迄今为止,尚未见到比较全面地论述外科治疗学的专著。为促进中医外科事业的发展,我们组织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的专家、教授共同编写了这部《中医外科治疗大成》。 该书在编写时,本着密切结合临床,挖掘前人经验,反映最新发展,重点突出治疗为原则。全书分上下两篇凡17章,基础部分首先系统概述中医外科治疗学源流,提出切合指导临床的产生纲要和治法述要,最后是反映治疗进展的现代研究。临床部分共介绍190余种疾病,所录病种以“凡生于体表,有征可凭之疾病,均属外科学范围”为准则...查看详细
☉ 《中医外治法效方300首》
丁艳蕊,陈达人 主编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6-8-1
本书是一部总结国内近年来运用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以外治法治疗各科疾病的临床参考书。全书重点介绍运用药物、物理方法或配合一定的器械等,直接作用于患者体表某部或病变部位而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共载方300余首,详细介绍了敷、搽、涂、贴、熏、洗等不同方法的具体操作与应用,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可供临床、科研、教学人员及患者参考借鉴。 一、内科疾病外治方 (一)敷(搽、涂)贴方 1.起痿散 2.麝甘散 3.冰芒散 4.三香散 5.肉萸散 6.附乌散 7.消臌散 8.益肠散 9.降逆散 10.乳没散 11.玻珀安神散 12.养心安神散 13.愈溃理肠散…… (二)熏(蒸)洗方 二、外科疾病外治方 (一)敷(搽、涂)贴方 (二)熏(蒸)洗方 三、妇科疾病外治方 (一)敷(搽、涂)贴方 (二)熏(蒸)洗方 (三)其他外用方 四、儿科疾病外治方 (一)敷(搽、涂)贴方 (二)熏(蒸)洗方 (三)其他外治方 五、骨伤科疾病外治方 (一)敷(搽、涂)贴方 (二)熏(蒸)洗方 (三)其他治疗方...查看详细
☉ 《中医外治疗法丛书--常见病中药熏洗实效方》
葛湄菲,朱庆文 主编  2008-9-1
熏洗治疗简便易学、作用迅速、不良反应少,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疾病的治疗及预防,历千载而不衰,药浴、香熏疗法受到广泛欢迎,收录疗效确切的熏洗良方600余道,美容和保健功效显著。 本书从临床实际出发,强调以提高临床疗效为要点,结合作者的临床经验,广泛吸取古今医家的经方、验方及现代的最新研究成果,力求反映当代熏洗疗法的最佳水平。全书共分两部分,基础篇着重介绍了熏洗疗法的概念、发展历史和理论基础,具体从治疗机理、治疗方法、治疗工具、临床适应证、临床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了概要论述。临床篇重点介绍了熏洗疗法在临床各科和美容保健等的应用,不但介绍了各科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还对各科疾病进行了具体的辨证分型和辨证熏洗...查看详细
☉ 《中医外治疗法集萃》
秦云峰,张小平 主编 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10-1
近几年来,各医院及许多医学专家正致力于开发、研究新的、有效的外治疗法。有鉴于此,编者组织了几位临床各科的专家编写了这本外治疗法的专著,旨在把常用、可行、有效的外治疗法集腋成裘,荟萃一书,便于广大医生和患者检索、参考应用。 本书主要收集了内科、儿科、妇科、男科、外科、皮肤科等六大临床专科的250种疾病的外治疗法,兼顾科普性和学术性,既可作为男女老幼防病保健之需,不开刀不吃药,解除病痛;又可作为临床医生,特别是基层医院医生的参考工具书。 总论 一、药浴熏洗疗法 二、湿敷方法 三、敷贴疗法 四、敷脐疗法 五、药袋(兜)疗法 六、药(热)熨疗法 七、蘸药按摩 八、灌肠疗法 九、刮痧疗法 十、药栓(塞药)疗法 十一、针灸疗法 十二、耳压疗法 十三、拔(火)罐疗法 十四、推拿按摩疗法 十五、芳香疗法 十六、放血疗法 十七、外用散剂的应用 十八、促进透皮吸收的中药 各论 一、内科病篇 感冒 咳嗽 哮喘 肺结核 慢性阻塞性肺病 冠心病 心肌炎 高血压 眩晕 头痛 中风 面神经炎 失眠 癫痫 自汗 盗汗 呃逆 胃痛 胃下垂 慢性胃炎 呕吐 吐血 病毒性肝炎 肝硬化 腹水 脂肪肝 胆道、胆囊疾病 痢疾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腹泻 腹痛 霍乱 腹胀…… 二、儿科病篇 三、妇科病篇 四、男科病篇 五、外科病篇 六、皮肤病篇...查看详细
☉ 《中医望眼辨证图解》
郑德良,郑智峰著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3-1...查看详细
☉ 《中医望诊(彩色图谱)》
张家锡 总主编 四川科技出版社 2006-9-1
《中医望诊彩色图谱》(以下简称《图谱》)是为了配合普诵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的教学,根据该书望诊的有关内容拍摄而成。 望诊在中医诊断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列为望、闻、问、切四诊之首,故有“望而知之谓之神”之说。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机体内部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等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必然有某种症状、体征反映于局部。所以《丹溪心法》说:“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形诸外。”这也是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即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的具体运用。 形象直观的教学,是学好中医望诊内容的重要方法。本《图谱》取材于临床...查看详细
☉ 《中医望诊测健康》
范晓清 主编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6-9-1
本书介绍中医望诊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先简单介绍中医诊断学基本知识及中医望诊基本知识,重点讲述通过望诊来测试健康状况,如何望神、望形体、望头颈、望眼、望耳、望鼻、望口腔、望舌、望手、望足等,用中医辨证的诊断理论和方法,了解人体内发生的变化,判断人体是否患病及所患疾病的情况,以便及早进行诊治。 本书适宜各阶层人士和正在学习中医以及从事中医的医护人员阅读。 第1章 中医诊断学基本知识 一、什么是中医诊断学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三、八纲辨证及内容 四、病因辨证及内容 五、气血津液辨证及内容 六、五脏辨证及内容 七、六腑辨证及内容 八、脏腑兼病辨证及内容 九、卫气营血辨证及内容 十、三焦辨证及内容 十一、中医其他诊断方法 十二、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第2章 中医望诊基本知识 一、望诊属于中医诊断方法之一 二、望诊的主要内容与全身望诊 三、什么是局部望诊及内容 四、什么是排出物望诊 五、什么是儿童指纹望诊 六、望诊的重中之重在望舌 七、望舌的内容有哪些 八、望手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九、望足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十、望诊与其他诊断方法的关系 十一、望诊简史概述 第3章 望神测健康 一、望神的内容有哪些 二、什么叫得神、失神与假神 三、为什么说望神的关键在眼神 四、神气不足与健康 五、神志异常与精神疾病 第4章 望形体测健康 一、整体望形及内容 二、局部望形及内容 三、望姿态及内容 第5章 望皮肤测健康 一、皮肤的色泽与荣枯 二、皮肤斑疹的望诊要点 三、皮肤发黄的望诊要点 四、其他皮肤病变的望诊要点 第6章 望头颈测健康 一、望面色测健康 二、正常面色 三、异常面色 四、五色主病及内容 五、望头发测健康 六、头部异常与病证表现 七、面部、颈部异常与病证表现 第7章 望眼测健康 一、眼与健康的关系 二、眼睛与脏腑的关系 三、眼病的主要症状表现 第8章 望耳测健康 一、耳与健康的关系 二、耳与脏腑的关系 三、耳病的主要症状表现 第9章 望鼻测健康 一、鼻与健康的关系 二、鼻与脏腑的关系 三、鼻病的主要症状表现 第10章 望口腔测健康 一、口腔与健康的关系 二、口腔与脏腑的关系 三、口腔异常与症状表现 第11章 望舌测健康 一、舌与健康的关系 二、舌诊的内容与作用 三、舌色变化与病证表现 四、舌体形态与病证表现 五、舌苔变化与病证表现 六、舌与脏腑的关系 七、望舌时应注意的问题 第12章 望手测健康 一、手掌是健康的晴雨表 二、望手掌如何预测疾病 三、手掌纹路与健康的关系 四、手指形状也有象征意义 五、望指甲如何预测疾病 六、望手形与健康的关系 七、手上有哪些穴位与经络 八、手掌按摩为什么能治病 九、手掌按摩的保健功效 十、手掌按摩的治病效果 第13章 望足测健康 一、足与健康的关系 二、为什么说人体衰老从脚开始 三、足底穴位是如何分布的 四、足底按摩的技巧与方法 五、足底按摩的治病效果...查看详细
☉ 《中医望诊相法——传统文化图文系列》
陆锦川 编著 团结出版社 2005-1-1
中医不仅可以看病,而且善于看相。本书介绍了以下内容:人体内的脏腑、骨血、与外部的形骸、气色信息相通、所谓“有诸内必有诸外”。人的气血盛衰,看其毛发良莠便知。鼻管肺,目管肝、口唇管脾,舌管心,耳管肾。形与气血骨肉皮肝相符,所以内气盛于外形者等。 仿佛居士陆锦川先生,古道家太极门独派传人,今中华太极学之立学者与授学者,中华秘传气治医学之承传者,气道金针学之理行创立者。 父师陆明,乃玄一先生,世代书香,武医传家,故幼承庭训,经文习武,内承家传旧学,外习学校新学,于少年之时,即已透破有碍。稍长更外出游学,参访明德,历练世行,饱经磨难,终能博通内外,学贯古今...查看详细
☉ 《中医微调治癌法》
赵景芳 等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2-1
赵景芳,江苏无锡人,主任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江南大学客座教授,曾任第五届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名中医,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39年出生,南京中医学院第一届本科毕业生,先后在安身中医学院、安徽省立医院和无锡市中医医院工作。根据“香港输入内地人才计划”,现在在香港东华三院东华医院香港大学中医药临床教研中心工作。从1969年开始从事中医肿瘤的临床治疗和研究。完成多个科研项目。主要著作有《抗癌中草药》、《肿瘤问答》、《精神因素与癌》、《克制癌症新招》等。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有《度论癌症术后中西医结合治疗》《微调平衡法治疗中晚期肿瘤367例的临床疗效观察》等40余篇...查看详细
☉ 《中医五官科及杂病治疗》
刘俭暄,郑荣华,刘炎,汪文娟 主编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8-8-1
中医药学是吾中华民族伟大宝库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疗效。它经历了漫长岁月的生息发展,始终与人们的生存斗争相结合,为吾中华民族之繁衍昌盛作出了宝贵而重要的贡献。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寿命的延长以及疾病谱的改变,现代人对自然而简便的传统医学治疗法越来越感兴趣。因此,中医药走向世界已成了历史的必然结果。全书共有六个分册,第一分册《中医基础入门》,主要介绍脏腑、气血津液、阴阳五行、病因病机、诊治、辩证、防治法则等方面的中医匪帮理论;第二分册《中医药方食技》,主要介绍中药、方剂、中成药、食疗药膳以及针灸、推拿的基本知识和技术操作;第三分册至第六分册,分别介绍中医内科、男科、妇科等方面250余种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和保健方法...查看详细
☉ 《中医五官科学教学病案精选/中医教学病案丛书》
朱开荣 主编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9-1
全书选编病案139例,按照中医五官科临床诊疗特点,分为眼科疾病、耳科疾病、鼻科疾病、咽喉科疾病、口腔科疾病5类,涉及67个病种。 本书病案包括临床资料和按语两部分:临床资料按“患者一般情况、主诉、病史、检查、诊断、治法、方药”体例编排,按语从病因病机、诊断、治法、方解诸方面对临床资料进行层层剖析,重在病因病机和处方用药的理论分析,以帮助学习者加深对中医外科学理论的理解,提高其临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将中医五官科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达到本书的目的。另外,书中尽量采用目前中医五官科临床通常使用的诊疗术语及计量单位,亦是为了达到帮助学习者尽快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的目的...查看详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