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中医学 . 经典古籍(1)

☉ 《(便捷式)金匮要略学习记忆手册》
叶进,张再良 主编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2005-12-1
《金匮要略》作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千百年来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是每位研习中医者的必读之书,是造就中医名家的奠基石。当前,“读经典,做临床”已成为中医界的共识。实践证明,掌握经典的原理和要点,对于提高临床能力和疗效有很大的裨益。所以,学习好《金匮要略》就显得十分重要。以此为动因,我们编写了《(便携式)金匮要略学习记忆手册》一书,希望给学习者些许帮助。 本书的编写以“简要、实用”为宗旨。 我们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以临床意义大、涉及主要考核点为标准,选取《金匮要略》原文200余条。编排上,原文在前;继之以要点,提纲挈领,凸显需要掌握的内容,不重复教材的释义;有方剂者...查看详细

☉ 《(便捷式)内经学习记忆手册》
邹纯朴,李海峰 主编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2007-6-1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经典著作。它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创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的发展基础,被历代学者奉为“医家之宗”。及至今日,《内经》对中医学术的研究、发展及临床实践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是研习中医者的必读之书。 为了便于学习,我们优选《内经》中对临床有重要指导价值的内容,编写了《(便携式)内经学习记忆手册》,突出其简要、实用、便于记忆的原则。 本书将《内经》的主要内容按篇章、段落划分,每篇篇首列“学习要求”,明确要掌握、熟悉、了解的内容。每个段落下设“原文”、“词句解释”、“要点提示”等栏目。“原文”列所选经文...查看详细
☉ 《(便捷式)伤寒论学习记忆手册》
何新慧,程磐基 主编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2007-1-1
《伤寒论》中的112方代表了112个汤方证,这些汤方证是《伤寒论》的主要内容,亦是学习掌握的关键之处。本书即以《伤寒论》112个汤方证为主线编写。由于各汤方证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的联系,具有主从、组合、相关等关系,包含着临床辨证思维、汤方加减灵活运用等内容,故将112 方划归为17大类阐述,以便学习领会。每一个汤方证下,一般设[原文]、[ 名词解释]、[辨证提要]、[论治归纳]、[相关证析]、[背诵要诀]等6个栏目。[原文]栏,集论中相关的所有条文或主要条文,以方便查询、学习、[名词解释]栏,择其重点,阐述其概念或涵义等;[辨证提要]栏,提纲挈领地论述其主症、病机;[论治归纳]栏...查看详细

☉ 《本草纲目》病案验方疗法(《本草纲目》特效疗法丛书)
罗仁,赵晓山 主编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3-4-1
本书为《本草纲目》特效疗法丛书之一,由第一军医大学多位资深教授和年轻学者撰写。对李时珍《本草纲目》病案中的有证有病。对李时珍《本草纲目》病案中的有证有病、有方有药、有疗效记载的完整病例进行了系统整理,分析了包括头痛、中风、癫狂和呕吐等验方在内的几十种验方的功效、主治、方争与现代临床应用。所选方剂效确切,经济实用,简便易行。是学习、应用中药和方剂的颇有价值的参考书,适于临床中医师、基层卫生人员和中医药爱好者参阅。 一、头痛验方 二、中风验方 三、癫狂验方 四、风痫验方 五、惊悸验方 六、不寐验方 七、衄血验方 八、咳嗽与哮喘验方 九、胸痛验方 十、噎膈验方 十一、胃痛验方 十二、呕吐验方 十三、吐血验方 十四、便血验方 十五、泄泻验方 十六、便秘验方 十七、痢疾验方 十八、黄疸验方 十九、积聚验方 二十、膨胀验方 二十一、疟疾验方 二十二、腰痛验方 二十三、水肿验方 二十四、癃闭验方 二十五、五淋验方 二十六、疝气验方 二十七、消渴验方 二十八、虚劳与补益验方 二十九、痹证验方 三十、痈疽疮疡验方 三十一、小儿惊风验方 三十二、皮肤病验方 三十三、其他验方 媒体评论...查看详细
☉ 《本草纲目》补益疗法(《本草纲目》特效疗法丛书)
罗仁,雷作熹 主编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3-4-1
本书为《本草纲目》特效疗法丛书之一,由第一军医大学多位资深教授和年轻学者撰写。荟萃了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具有特效的,包括虚损主治用药、虚损证候对症疗法、养生保健服食疗法、补益中成药疗法、补益药酒疗法等补益疗法中药处方160首,分别阐述了原文与出处、功效、主治、方解和现代临床应用。所选方剂疗效确切,经济实用,简便易行。是学习、应用中药和方剂的颇有价值的参考书,适于临床中医师、基层卫生人员和中医药爱好者参阅。 一、虚损主治用药指导 (一)虚损 (二)五脏五味补泻 (三)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 二、虚损证候对症疗法 三、养生保健服食疗法 四、补虚中成药疗法 五、补益药酒疗法 附录:古今度量衡对照 媒体评论...查看详细
☉ 《本草纲目》补益疗法(第二版)
罗仁,雷作熹 主编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8-8-1
在中医历代众多的典籍中,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不仅集中药学的大成,也是补益疗法与药物研究的大成,书中记载了明代以前众多治疗虚证的补益疗法及其方药,但一直未有专题研究。故本书作为对《本草纲目》专病专题研究的尝试,集中收集整理与《本草纲目》有关补益疗法及其处方,包括虚证主治用药指导、虚损证候对症疗法、养生保健服食疗法、补虚中成药疗法、补益药酒疗法等,以期古为今用,发扬提高。 本书在第1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由南方医科大学(原第一军医大学)多位资深教授和专家学者撰写。荟萃了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具有特效的补益治疗方法,包括虚损主治用药、虚损证候对症疗法、养生保健服食疗法、补益中成药疗法、补益药酒疗法、补益药膳疗法等中药处方200余首...查看详细
☉ 《本草纲目》单味奇方疗法
罗仁,谢炜 主编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3-7-1
本书为《本草纲目》特效疗法丛书之一,由第一军医大学多位资深教授和年轻学者撰写。荟萃了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具有特效的单味中药处方600余首,涉及了头号病、眩晕、中风等46个常见病证,分别阐述了方剂的原文与出处、功效、主冶、方解和现代临床应用。所选方剂疗效确切经济实用,简便易行。是学习、应用中药和方剂的颇有价值的参考书。适于临床中医师、基层卫生人员和中医药爱好者参阅。 一、头痛 二、眩晕 三、中风 四、癫狂 五、衄血 六、口疮 七、咳嗽 八、失音 九、咯血 十、哮喘 十一、肺痈、肺痿 十二、胸痹 十三、不寐 十四、噎膈 十五、呃逆 十六、胃痛 十七、呕吐 十八、吐血 十九、泄泻 二十、腹痛 二十一、便秘 二十二、便血 二十三、痢疾 二十四、胁痛 二十五、黄疸 二十六、积聚 二十七、臌胀 二十八、疟疾 二十九、腰痛 三十、水肿 三十一、癃闭 三十二、关格 三十三、五淋 三十四、遗尿 三十五、尿血 三十六、遗精 三十七、虚劳 三十八、消渴 四十、疔疮 四十一、痈疽 四十二、瘰疠 四十三、瘿瘤 四十四、乳痈 四十五、月经症 四十六、带下病 附录 古今并量衡对照 媒体评论...查看详细
☉ 《本草纲目》单味奇方疗法(第二版)
罗仁,谢炜 主编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8-8-1
本书是从《本草纲目》2000多首单味中药处方中,按病证治疗处方分类,精选整理了600余首单味中药处方,包括了50余种病证的300余味中药的应用经验,对每个处方均介绍原文、功效、主治、方解与现代应用,使单味药处方与病证研究及药物应用有机结合,对单味药处方有较系统的了解和掌握,能更好地为现代临床服务。 本书在第1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由南方医科大学(原第一军医大学)多位资深教授和专家学者撰写。荟萃了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具有特效的单味中药处方600余首,涉及内科、外科、男科、妇科等常见病证52种,分别阐述了方剂的原文与出处、功效、主治、方解和现代临床应用。所选方剂疗效确切...查看详细

☉ 《本草纲目》索引
郑金生 等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4-1
《本草纲目》系本草学、博物学巨著。李时珍撰成于1578年。万历二十一年(1593),乃由金陵胡成龙刻成出版,称金陵本。据金陵版题名,药图为其子李建中辑,李建元、李建木绘。 《本草纲目》问世后,400多年来,刻印数十次,版本众多,有“一祖三系”之称。一祖即金陵本,又分为江西本、钱本、张本三个系统。祖本金陵本含摄元堂本,存世仅7部,江西本系统流行于明末清初,又包括江西本(1603)、湖北本、石渠阁本、立达堂本、十竹斋本、宽永本(日本)、张朝本、金阊本、五芝堂本、人民卫生出版社校点本(1977~1981)等12种,钱本系统流行于清初、中期,包括钱蔚起本(武林钱衡本,1640)、日本承应二年本(1653)、太和堂本、日本万治二年本(1659)、本立堂本、文会堂本、四库全书本、同文堂袖珍本等38种...查看详细
☉ 《本草纲目》外治疗法
杨柳 主编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4-7-1
本书由第一军医大学多位资深教授和年轻学者撰写。荟萃了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具有特效的外治疗法的单方、验方1678首,阐述了原文与出处、功效、主治、方解和现代临床应用,覆盖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科、五官科、皮肤科的多个病症。所选方剂疗效确切,经济实用,简便易行。是学习、应用中药和方剂的颇有价值的参考书,适于临床中医师、基层卫生人员和中医药爱好者参阅。 第一部分 内科疾病 一、感冒 二、咳嗽 三、热证 四、阴冷 五、痫证 六、中风 七、眩晕 八、厥证 十、脚气 十一、胃痛 十二、呃逆 十三、呕吐 十四、霍乱 十五、泄泻 十六、痢疾 十七、便秘 十八、黄疸 十九、积聚 二十、水肿 二十一、癃闭 二十二、五淋 二十三、头痛 二十四、胸痛 二十五、胁痛 二十六、腹痛 二十七、腰痛 二十八、疟疾 二十九、虫证 三十、中暑 三十一、汗证 三十二、伤寒 三十三、时疫流毒 三十四、诸风 三十五、诸气 第二部分 外科疾病 第三部分 皮肤疾病 第四部分 妇科疾病 第五部分 儿科疾病 第六部分 五官科疾病 媒体评论...查看详细
☉ 《本草纲目》中成药疗法
徐成贺,李维华,徐广益 主编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4-4-1
本书为《本草纲目》特效疗法丛书之一,由第一军医大学多位资深教授和年轻学者撰写。荟萃了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具有特效的中成药疗法的复方1064首,按头脑、心、肺、肝胆、脾胃、肾、血证、杂证、时病的顺序,精选编排了63种常见病证,分别阐述了方剂的原文与出处、功效、主治、方解和现代临床应用。所选方剂疗效确切,经济实用,简便易行。是学习、应用中药和方剂的颇有价值的参考书,适于临床中医师、基层卫生人员和中医药爱好者参阅。 一、头痛 二、眩晕 三、中风 四、癫狂 五、闲病 六、不寐、多寐 七、健忘 八、惊悸、怔忡 九、胸痛 十、心痛 十一、咳嗽 十二、哮喘 十三、痰饮 十四、肺痿 十五、失音 十六、肺痨 十七、黄疸 十八、胁痛 十九、积聚 二十、膨胀 二十一、奔豚 二十二、疝气 二十三、胃痛 二十四、腹痛 二十五、宿食 二十六、噎膈、反胃 二十七、呃逆 二十八、呕吐 二十九、霍乱 三十、地泻 三十一、痢疾 三十二、便秘 三十三、肠痈 三十四、腰痛 三十五、水肿 三十六、消渴 三十七、遗尿、多尿 三十八、淋病 三十九、尿浊 四十、癃闭 四十一、阳屡、阳强 四十二、遗精 四十三、耳鸣、耳聋 四十四、虚劳 四十五、鼻衄 四十六、咳血、咯血 四十七、吐血、呕吐 四十八、便血 四十九、肠风脏毒下血 五十、尿血 五十一、痹证 五十二、脚气 五十三、感冒伤寒 五十四、风病 五十五、气病 五十六、中暑 五十七、汗病 五十八、瘟疾 五十九、疟疾 六十、破伤风 六十一、中毒 六十二、酒病 六十三、中蛊毒 附录 古今度量衡对照 媒体评论...查看详细
☉ 《本草品汇精要》校注研究本
(明)刘文泰 等撰,曹晖 校注 华夏出版社 2004-1-1
中国传统药学(本草学)是我们伟大文明古国各族人民长期劳动创造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瑰宝,是现代国际科学文化交流中我国独具特色的优势之一。本草学在我国历史上有过辉煌的成就,本草文献可谓汗牛充栋,可惜绝大多数失传了。现存的本草著作不过五百余种。 在我国十六世纪初和末有两部著名的本草书,一部是明朝政府官修的《本草品汇精要》,另一部则是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个人撰著的《本草纲目》。前者完成于弘治十八年(1505),丹青写绘,工笔朱墨;后者完帙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木刻雕版,活版印刷。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当时彩图印刷技术的限制,《本草品汇精要》未能刊行,世间罕见...查看详细
☉ 《本草拾遗》辑释
(唐)陈藏器 撰,尚志钧 辑释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1-1
《本草拾遗》是唐代陈藏器所撰的总结唐代药物学的一部名著。《唐本草》编撰时新增药物只有114种,而本书载药比《唐本草》新增药多六倍。书中收罗广博,内容丰富。明代李时珍曾评价说:“藏器著述,博极群书,精核物类,订绳谬误,搜罗幽隐,自本草以来一人而已。”书于739年编成,原书早佚。本书是我国本草文献专家尚志钧教授根据《证类本草》、《医心方》诸书中所辑的本书资料,加以归类排比,编辑恢复此书旧貌。书中对每个药物条文来源均标明出处,对于辑录中诸家文字上的增减参差作了校勘,而对古本草中较生僻的地名、物名则加以注释,以方便读者。 《辑释》基本恢复了这一唐代药学名著的原貌,弥补了佚书的空缺...查看详细
☉ 《黄帝内经》告诉了我们什么?(关于生态医学思想的溯源及其现代意义研究)
陶功定 著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4-10-1
《黄帝内经》含有丰富的生态医学思想,可以解读为一个完整的、朴素的生态医学体系。依据其丰富的生态医学思想,结合现代医学以及整个科学领域进步所取得的成就及暴露出的问题,可以构建起一种全新的医学模式——大生态医学模式。文章详细论证了大生态医学模式的先进性、合理性及其对未来医学发展方向的指导作用。在对中西医学的比较研究过程中,认识了中西医学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探讨了在大生态医学模式下二者互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及中医药理论自身的前途和命运。 陶功定,男,汉族,1955年12月生,中共党员,医学博士,教授,1982年毕业于山西医学院临床医学系,获医学学士学位;硕士生导师...查看详细
☉ 《黄帝内经》养生全书 (后天之本——脾胃保健)
张湖德,刘福奇 主编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1-1
《黄帝内经》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及其结构,反映出中医学的学术思想和理论原则。这不仅说明了我国古代医学的伟大成就——为保证人类健康、繁衍中华民族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为祖国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医学发展史上所出现的许多著名医学家和不少的医学流别,从其学术思想和继承性来说,基本上是从《黄帝内经》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医学之所以历数千年而不衰,《黄帝内经》的理论体系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黄帝内经》成为学习中医必读之书,并被尊为“医家之宗”。 张湖德,男,1945年4月生于山东寿张县。1977年至今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任教。1987年以前在《内经》教研室工作...查看详细
☉ 《黄帝内经》养生全书 (将军之官——肝的保健)
张湖德,刘福奇 主编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1-1
《黄帝内经》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及其结构,反映出中医学的学术思想和理论原则。这不仅说明了我国古代医学的伟大成就——为保证人类健康、繁衍中华民族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为祖国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医学发展史上所出现的许多著名医学家和不少的医学流别,从其学术思想和继承性来说,基本上是从《黄帝内经》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内容丰富从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刺法、病因、病机、诊法、治则、养生保健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确立了一套比较系统的中医学理论体系。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它自春秋战国时代成编以后,虽然代有亡佚,但随着医学的发展、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查看详细

☉ 《黄帝内经》养生全书 (经络养生)
张湖德,樊镒 主编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1-1
《黄帝内经》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及其结构,反映出中医学的学术思想和理论原则。这不仅说明了我国古代医学的伟大成就——为保证人类健康、繁衍中华民族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为祖国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医学发展史上所出现的许多著名医学家和不少的医学流别,从其学术思想和继承性来说,基本上是从《黄帝内经》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内容丰富从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刺法、病因、病机、诊法、治则、养生保健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确立了一套比较系统的中医学理论体系。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它自春秋战国时代成编以后,虽然代有亡佚,但随着医学的发展、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查看详细
☉ 《黄帝内经》养生全书 (君主之官——心的保健)
张湖德,乔占兵 主编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1-1
《黄帝内经》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及其结构,反映出中医学的学术思想和理论原则。这不仅说明了我国古代医学的伟大成就——为保证人类健康、繁衍中华民族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为祖国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医学发展史上所出现的许多著名医学家和不少的医学流别,从其学术思想和继承性来说,基本上是从《黄帝内经》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内容丰富从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刺法、病因、病机、诊法、治则、养生保健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确立了一套比较系统的中医学理论体系。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它自春秋战国时代成编以后,虽然代有亡佚,但随着医学的发展、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查看详细
☉ 《黄帝内经》养生全书 (情志养生)
张湖德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1-1
《黄帝内经》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它分别从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刺法、病因、病机、诊法、治则、养生保健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确立了一套比较系统的中医学理论体系。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它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及其结构,反映出中医学的学术思想和理论原则。 一、《黄帝内经》对精神与健康问题的贡献 二、《黄帝内经》心理养生学说 三、现代西方心理保健思想与实践 四、情志致病的中医疗法 媒体评论...查看详细
☉ 《黄帝内经》养生全书 (体质养生)
张湖德 主编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1-1
《黄帝内经》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及其结构,反映出中医学的学术思想和理论原则。这不仅说明了我国古代医学的伟大成就——为保证人类健康、繁衍中华民族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为祖国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医学发展史上所出现的许多著名医学家和不少的医学流别,从其学术思想和继承性来说,基本上是从《黄帝内经》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内容丰富从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刺法、病因、病机、诊法、治则、养生保健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确立了一套比较系统的中医学理论体系。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它自春秋战国时代成编以后,虽然代有亡佚,但随着医学的发展、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查看详细
☉ 《黄帝内经》养生全书 (先天之本——肾的保健)
张湖德,李秩伦 主编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1-1
《黄帝内经》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及其结构,反映出中医学的学术思想和理论原则。这不仅说明了我国古代医学的伟大成就——为保证人类健康、繁衍中华民族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为祖国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医学发展史上所出现的许多著名医学家和不少的医学流别,从其学术思想和继承性来说,基本上是从《黄帝内经》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内容丰富从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刺法、病因、病机、诊法、治则、养生保健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确立了一套比较系统的中医学理论体系。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它自春秋战国时代成编以后,虽然代有亡佚,但随着医学的发展、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查看详细
☉ 《黄帝内经》养生全书 (相傅之官——肺的保健)
张湖德,姜峰 主编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1-1
《黄帝内经》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及其结构,反映出中医学的学术思想和理论原则。这不仅说明了我国古代医学的伟大成就——为保证人类健康、繁衍中华民族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为祖国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医学发展史上所出现的许多著名医学家和不少的医学流别,从其学术思想和继承性来说,基本上是历数千年而不衰,《黄帝内经》的理论体系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黄帝内经》成为学习中医必读之书,并被尊为“医家之宗”。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它自春秋战国时代成编以后,虽然代有亡佚,但随着医学的发展、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历代医家对它又有增益和补充...查看详细
☉ 《黄帝内经》养生全书 (养生总论——天年)
张湖德 主编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1-1
《黄帝内经》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及其结构,反映出中医学的学术思想和理论原则。这不仅说明了我国古代医学的伟大成就——为保证人类健康、繁衍中华民族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为祖国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医学发展史上所出现的许多著名医学家和不少的医学流别,从其学术思想和继承性来说,基本上是从《黄帝内经》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内容丰富从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刺法、病因、病机、诊法、治则、养生保健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确立了一套比较系统的中医学理论体系。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它自春秋战国时代成编以后,虽然代有亡佚,但随着医学的发展、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查看详细
☉ 《金匮要略》的辩证方法与临床应用
廖世煌 编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2-1
本书分五章,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辨证治的基本概念与方法,明确辨病与辨证的关系,并结合实际病例作了深入探讨。第二部分着重介绍《金匮要略》的辨证(含辨证)方法,治则与治法,从而提高应用《金匮要略》理法方药进行临床的能力。同时对《金匮要略》中所说的内科病,部分外科病和妇科病,各病证的辨病要点、辨证要点、方剂的应用要点、结合病例加以说明。第三部分介绍作者主要运用经方治疗部分常见内科病的体会与经验。 本书适合高等中医药院学生正确认识中医,学习辨证论治的基本方法,进而学好《金匮要略》之用,同时也可为中青年临床中医师学习提供参考。 廖世煌,男,1943年生...查看详细
☉ 《金匮要略》与中医现代临床
赵进喜,张丽芬 主编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8-5-1
《金匮要略》是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理法方药俱备的以论述内伤杂病为主的临床医学经典专著。《〈金匮要略〉与中医现代临床》一书,以中医学术为主体,结合当今临床实际,系统总结《金匮要略》有关病因学、辨病和辨证方法、养生学、方剂学、药物学的思想,介绍《金匮要略》辨证方法和所载方剂在现代中医各科的临床应用。上篇概述《金匮要略》病因学、诊断学、治疗学、方剂学、药物学、养生学成就;中篇则以《金匮要略》学术为主体,就当今临床常见的呼吸系统病证,心血管系统病证,神经系统病证,精神心理病证,风湿与免疫系统病证,消化系统病证,泌尿系统病证,内分泌代谢与血液系统病证,妇科月经、妊娠、产后、带下病证...查看详细
☉ 《内经》名言三百句——《黄帝内经》精蕴撷粹
张恪 编著 学苑出版社 2007-1-1
本书作者《内经》中精心挑选了能反映《内经》基本思想、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原则的重要原文三百句,并将其分为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脏腑理论、气血精神、针灸经络、诊断技术、病因病机、治疗思想、养生保健、以人为本、运气学说等十一个部分进行详解。其内容涉及《内经》的几乎所有方面。 作者在对这些名言的阐释时,以继承为主,力图准确表达原文含义。在论述中尽量引用《内经》中有同类观点的语句加以印证,同时采撷历代前贤的有关论述加以说明。另一方面,也注意适当反映当今的科研成果,对《内经》的一些理论、观点加以发挥,提出今人的认识。此外,在对《内经》的阐释中引用大量古今名家医案,以体现《内经》的理论和原则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查看详细
☉ 《内经》名言三百句——《黄帝内经》精蕴撷粹
张恪 编著 学苑出版社 2005-8-1
本书作者《内经》中精心挑选了能反映《内经》基本思想、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原则的重要原文三百句,并将其分为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脏腑理论、气血精神、针灸经络、诊断技术、病因病机、治疗思想、养生保健、以人为本、运气学说等十一个部分进行详解。其内容涉及《内经》的几乎所有方面。 作者在对这些名言的阐释时,以继承为主,力图准确表达原文含义。在论述中尽量引用《内经》中有同类观点的语句加以印证,同时采撷历代前贤的有关论述加以说明。另一方面,也注意适当反映当今的科研成果,对《内经》的一些理论、观点加以发挥,提出今人的认识。此外,在对《内经》的阐释中引用大量古今名家医案,以体现《内经》的理论和原则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查看详细
☉ 《伤寒论》求是
陈亦人 原著,顾武军 等修订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9-1
《伤寒论》为中医的经典著作,前人誉为“众法之宗,众方之祖”,历代医家都极重视《伤寒论》的学习、研究,专为作注的就有数百家,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对于深入理解《伤寒论》的精神实质很有帮助。但是,有些认识尚不一致,见仁见智,给学习又带来一定的麻烦。特别是附加的成分较多,如传经学说,气化学说,以及太阳病三纲论,太阳腑证,阳明经证等名词,或失之机械,或脱离实际。原文注释,也有曲解臆断的地方。即使大家公认对《伤寒论》理论卓有贡献的医家如喻嘉言、柯韵伯等,也在所难免。可见对任何注家都不可盲从、迷信,正如辩证法所证明,“科学权威观点,未必都是真理",“认识未知,要善于利用前人的成果,但不能盲从,不能迷信”...查看详细
☉ 《伤寒论》选背
乔模 主编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1-1
《伤寒论》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治疗外感病的专著,该书中所提出的在六经学说的基础上,对外感病进行六经辨证的独特的辨证论治体系,为中医奠定了辨治疾病病的基础,因些《伤寒论》历来被视为学习中医的必修课。 本书为适应初学中医者的需要,我们根据历代名医选择读本而成才的经验,结合现行教材学习的特点,参考五年制本科生的教学大纲,分门别类,组织有关专家,策划并编辑成8册通俗易懂的必背小丛书,从理论到临床,既系统又全面,特别适合初学中医者选择使用。 . 第一章 概论 第二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第三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四章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第五章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第六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第七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第八章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第九章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查看详细
☉ 《伤寒论研究》与《临证演讲录》
恽铁樵 著,伍悦 整理 学苑出版社 2007-10-1
《伤寒论研究》是恽铁樵悉心探究《内经》及汉代张仲景著述《伤寒论》蕴义,旁参诸家学说和西医学理,并结合西医相关疾病对伤寒六经病证进行阐释,且每多用西医理论解释、证明中医观点的正误和辨证论治方面的科学性、可行性。 为了使广大读者更易于理解《伤寒论研究》所论内容及思想精髓,将恽铁樵的《临证演讲录》附在其后。《临证演讲录》收录了恽铁樵开办中医函授学校时为学员讲授的30余例珍贵病案,不仅记录了诊治的详细经过,还有其对病案的分析讲解及精妙点拨,供读者思考、参阅。 《伤寒论研究》一书,以中西汇通的观点阐析伤寒六经、伤寒提纲、伤寒病型与传经,以及治法用药等多方面内容,并间有个人的医案予以印证...查看详细

☉ 《神农本草经》研究
王家葵,张瑞贤 著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2-1
《神农本草经》是中医学四大经典之一,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神农本草经〉研究》一书侧重于文化学、药性理论、辑复文献的研究,在众多《神农本草经》研究著作中独具特色。不仅揭示了《神农本草经》的学术思想内涵,更重要的是深刻阐述了《神农本草经》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填补可《神农本草经》研究的空白。对中医临床、中药研究、历史研究、文献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 从与江苏板桥潇洒老人孙启明的通讯中,我很早就认识了成都青年王家葵博士,其人不凡。我们都是神交多年的学术朋友。家葵博士本是中药药理实验研究的专家,1998年11月初寄来成都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题为《太子参及其提取物免疫药理学及药物动力学研究》...查看详细
☉ 《素问》全元起本研究与辑复
段逸山 著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9-1
《素问》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南朝齐梁时期的全元起本系《素问》早期传本,基本上保存了西汉刘向校书时的原貌。可惜该书亡佚于南北宋之交。如今通行的《素问》经过唐代王冰改编、北宋林亿等校正,与早期传本的原貌相距甚远。本书的价值不仅体现为填补中医学术的一大空白,更由于充分借助现存有关文献资料,运用训诂、校勘、辑佚等手段,进行穷尽性的比照分析,从而得以最大限度地恢复全元起本的面貌。本书除前言外,由三部分组成:第一为《素问》与全元起本的研究,第二是全元起本辑复的正文与校记,第三系《素问》及全元起本的研究比较资料。本书不惟对中医文献教学研究工作者具有启迪作用,对中医学术爱好者也颇有裨益...查看详细
☉ 《孙真人千金方》:附《真本千金方》
(唐)孙思邈 著,李景荣 等校订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7-1
《孙真人千金方》系清末发现的一种《千金要方》古本。全书仅存二十卷(即卷一至卷五,卷十一至卷十五,卷二十一至卷三十)。书中分别介绍了医学总论、妇人方、少小婴孺方、脏腑病证治(肝、胆、心、小肠、脾)、消渴淋闭及疗肿痔漏的证治,另外,还阐述了各种急救方法、养生导引法、食治及针灸等方面的内容。该书在编次先后,篇章段落,字句方药等方面均与宋本《千金要方》有一定的区别。 《真本千金方》系日本和气嗣成氏据唐写本抄录而成的写本。仅存一卷。其体式文字与用药篇中药品次序均与宋本不同,保存了孙氏原著的本来面目。 总之,以上两书均未经宋人校改,相当程度上保存了唐代《千金要方》的原貌,虽皆成残卷...查看详细
☉ 《洗冤集录》今释
(南宋)宋慈 著,黄瑞亭,陈新山 主编 军事医科出版社 2008-1-1
《洗冤集录》一经刊出,即不胫而走,宋之后元、明、清历朝检验官吏无不作为办案必备之书,甚至成为考试内容,并收入四库全书。《洗冤集录》出版后600多年里,历代重刊、再版可以查证的就达39种之多。其中,以王与的《无冤录》、孙星衍的《宋提刑洗冤集录》、许楗的《洗冤录详义》等影响较大。在国外,《洗冤集录》传至邻邦及欧、美,各种译本达9国21种之多。其中,朝鲜3种、日本8种、越南1种、荷兰1种、德国2种、法国3种、英国1种、美国1种(图1)、俄罗斯(评介)1种。《洗冤集录》传至国外有各种途径。例如,1 873年英国剑桥大学东方文化教授嘉尔斯(H.A.Giles)在宁波时,见官府升堂时案桌上摆着一本书...查看详细
☉ 《洗冤集录》今译
(宋)宋慈 著,罗时润,田一民 译释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1-1
《洗冤集录》是中国古代法医学著作。南宋宋慈著,刊于宋淳祐七年(1247),是世界上现存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专著。该书的最早版本,当属宋淳祐丁未宋慈于湖南宪治的自刻本,继又奉旨颁行天下,但均已不传。现存最早的版本是元刻本《宋提刑洗冤集录》;兰陵孙星衍元椠重刊本或称《岱南阁丛书》本;此外又有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2 卷本;清代多种刻本与元刻本完全相同。还有 1937 年商务印书馆的《丛书集成(初编)》本。现较通行的有:法律出版社 1958 年的《洗冤集录点校本》;群众出版社 1980 年出版杨奉琨校译本《洗冤录校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1 年出版贾静涛点校本。 宋慈(1186—1249)...查看详细
☉ 《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
(清)郑钦安 著,周鸿飞 点校 学苑出版社 2007-3-1
中医界独树一帜的火神派,因注重人身真阳,且善用姜、附而得名,咸奉蜀南临邛郑钦安为鼻祖,所著《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为此派开山之作。《医理真传》谨遵仲景立法垂方之苦诣,以乾坤坎离大旨立论,以真阳为人身性命之立极,探求阴阳盈缩、生化至理、内外病因、虚实病情、用方用法活泼圆通之妙义。《医法圆通》承上主旨,对用药、认证杂乱无章之市习痛下针砭,详述各种临床见证之病机、治法,强调:外感当握定六经提纲,内伤应探求阴阳盈缩,而认证须有阴阳虚实之实据可凭。郑氏深研仲景《伤寒论》,对原文逐条剖析发明而有《伤寒恒论》。本书收录了这三部著作。 《医理真传》谨遵仲景立法垂方之苦诣...查看详细
☉ 《医林改错》注释及临床应用
窦志芳 编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6-1
《医林改错》系清代著名医师王清任先生所著。他敢于疑古,勇于创新,重视实践,对中医临床医学有重大贡献。从《医林改错》问世到现在,历代医家不断丰富和发展其学术思想,并扩大了其中卓有成效方剂的临床应用范围。 为了使读者更好地学习理解原文,编者以陕西省中医研究所革委会《医林改错》三结合评注小组1976年编著的《医林改错>评注》为底本,不仅对其中较为难解的词语进行了注释,而且收集、整理了历代医家运用书中方剂的有效验案,部分典型医案还加注了按语,在每一类方剂后进行了编者术评,分析总结了医案选录中所有方剂的应用指征及加减配伍方法。每一案后都注有详细出处,便于读者查阅。 上卷 医林改错脏腑记叙 古人脏腑图 亲见改正脏腑图 会厌、左气门、右气门、卫总管、荣总管、气府、血府记 津门、津管、遮食、总提、珑管、出水道记 脑髓说 气血合脉说 心无血说 方叙 通窍活血汤所治之症目 头发脱落 眼疼白珠红 糟鼻子 耳聋年久 白癜风 紫癜风 紫印脸 青记脸如墨 牙疳 出气臭 妇人干劳 男子劳病 交节病作…… 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 隔下逐瘀汤所治之症目 下卷 半身不遂论述叙 瘫痿论 瘟毒吐泻转筋说 论抽风不是风 论痘非胎毒 少腹逐瘀汤说 怀胎说(兼记难产胎衣不下方) 痹症有瘀血说 辨方效经错之源、论血化为汗之误...查看详细
☉ 《>白话解》
王锦鸿,华海清 主编 金盾出版社 2003-6-1
本书是《药性歌括四百味》的一本阐释性读物,每味药物下分原文、注释、语译、按语四个部分。全书以现代语言对每味药物的品种、来源、产地、药性、功能主治、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事项等内容进行了全面的阐释。内容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实用性强,适合于中医药工作者、医药院校广大师生及中医药爱好者阅读、参考。 1.人参 2.黄芪 3.白术 4.茯苓 5.甘草 6.当归 7.白芍 8.赤芍 9.生地 10.熟地 11.麦冬 12.天冬 13.黄连 14.黄苓 15.黄柏 16.栀子 17.连翘 18.石膏 19.滑石 20.贝母 21.大黄 22.柴胡 23.前胡 24.升麻 25.桔硬 26.紫苏叶 27.麻黄 28.葛根 29.薄荷 30.防风 31.荆芥 32.细辛 33.羌活 34.独活 35.知母 36.白芷 37.藁本 38.香附 39.乌药 40.枳壳 41.枳壳 42.白豆蔻 43.青皮 44.橘皮 45.苍术 46.厚朴 47.南星 48.半夏 49.霍香 50.槟榔 51.大腹皮 52.香薷 53.扁豆 54.猪苓 55.泽淀 56.木通 57.车前子 58.地骨皮 59.木瓜 60.威灵仙 61.牡丹皮 62.玄参 63.沙参 64.丹参 65.苦参 66.龙胆草 67.五加皮 68.防已 69.地榆 70.茯神 71.远志 72.酸枣仁 73.石菖蒲 74.柏子仁 75.益智仁 76.甘松 77.小茴香 78.大茴香 79.干姜 80.附子 81.川乌 82.木香 83.沉重 84.丁香 85.砂仁 86.荜澄茄 87.肉桂 88.桂枝 89.吴茱萸 90.延胡索 91.薏苡仁 92.肉豆蔻 93.草豆蔻 94.诃子 95.草果 96.常山 97.高良姜 98.山楂…… 媒体评论...查看详细
☉ 《安全使用“中药非处方药”(第二版)》
高益民 主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1-1
中药是通过调整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来防病治病的,人们比较容易接受它。作为自我药疗的中药非处方药(OTC)虽然一般不含有毒成分,但“是药三分毒”,若使用不当也会产生不良反应。为便于读者认病和对症选药,减少用药的盲目性,我国著名中医药专家高益民教授领衔撰写了本书。 本书第一部分言简意赅地介绍了OTC的基本知识,包括中药非外方药的特点,安全、有效使用中药非外方药的原则,辨症认病、合理选择中药非处方药的要点及注意事项。第二部分按照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骨伤科、皮科等各科中的常见病、多发病,概要介绍各病的证型、辨症认病、自我药疗、注意,并列表介绍各证型适用的中药非处方药(包括药名、药物组成、功能与主治、规格、用法用量、备注)...查看详细
☉ 《白话黄帝内经》
谢华 编著 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4-10-1
《黄帝内经》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部最伟大的奇书,也是中国古代医学的奠基之作,它完整地体现了中国古人对人体与四季时节气候关系的独特理解以及人体各部互为应照的整体观念,是一部统领中国医学、古代养生学、气功学的绝世巨著。它也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泉源,是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以及用“天人相应”整体观念说明人体内外环境统一性的典范,所以它已成为学习中医的必读之书。这书《白话黄帝内经》以现代语加以语译和解释并配以专家点评,使学习者易读易懂。 上卷 素问篇 第一卷 第一篇 上古天真论 第二篇 四气调神篇 第三篇 生气通天论 第四篇 金匮真言论 第二卷 第五篇 阴阳应象大论 第六篇 阴阳离合论 第七篇 阴阳别论 第三卷 第八篇 灵兰秘典论 第九篇 六节脏象论 第十篇 五脏生成 第十一篇 五脏别论 第四卷 第十二篇 异法方宜论 第十三篇 移精变气论 第十四篇 汤液醪醴论 第十五篇 玉版论要 第十六篇 诊要经终论 第五卷 第十七篇 脉要精微论 第十八篇 平人气象论 第六卷 第十九篇 玉机真脏论 第二十篇 三部九候论 第七卷 第二十一篇 经脉别论 第二十二篇 脏气法时论 第二十三篇 宣明五气 第二十四篇 血气形志 第八卷 第二十五篇 宝命全形论 第二十六篇 八正神明论 第二十七篇 离合真邪论 第二十八篇 通评虚实论 第二十九篇 太阴阳明论 第三十篇 阳明脉解 第九卷 第三十一篇 热论 第三十二篇 刺热 第三十三篇 评热病论 第三十四篇 逆调论 第十卷 第三十五篇 疟论 第三十六篇 刺疟…… 下卷 灵枢篇...查看详细
☉ 《白话精译黄帝内经(彩色图文版)》
谢华 编著 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6-5-1
《黄帝内经》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部最伟大的奇书,也是中国古代医学的奠基之作,它完整地体现了中国古人对人体与四季时节气候关系的独特理解以及人体各部互为应照的整体观念,是一部统领中国医学、古代养生学、气功学的绝世巨著。它也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泉源,是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以及用“天人相应”整体观念说明人体内外环境统一性的典范,所以它已成为学习中医的必读之书。但由于这部书词义较深实学者有一定困难,因而用现代语加以语译和解释,使学习者易读易懂,是有其重要作用的。 上卷 素问篇 第一卷 第一篇 上古天真论 第二篇 四气调神篇 第三篇 生气通天论 第四篇 金匮真言论 第二卷 第五篇 阴阳应象大论 第六篇 阴阳离合论 第七篇 阴阳别论 第三卷 第八篇 灵兰秘典论 第九篇 六节脏象论 第十篇 五脏生成 第十一篇 五脏别论 第四卷 第十二篇 异法方宜论 第十三篇 移精变气论 第十四篇 汤液醪醴论 第十五篇 玉版论要 第十六篇 诊要经终论 第五卷 第十七篇 脉要精微论 第十八篇 平人气象论 第六卷 第十九篇 玉机真脏论 第二十篇 三部九候论 第七卷 第二十一篇 经脉别论 第二十二篇 脏气法时论 第二十三篇 宣明五气 第二十四篇 血气形志 第八卷 第二十五篇 宝命全形论 第二十六篇 八正神明论 第二十七篇 离合真邪论 第二十八篇 通评虚实论 第二十九篇 太阴阳明论 第三十篇 阳明脉解 第九卷 第三十一篇 热论 第三十二篇 刺热 第三十三篇 评热病论 第三十四篇 逆调论 第十卷 第三十五篇 疟论 第三十六篇 刺疟 第三十七篇 气厥论 第三十八篇 咳论 第十一卷 第三十九篇 举痛论 第四十篇 腹中论 第四十一篇 刺腰痛 第十二卷 第四十二篇 风论 第四十三篇 痹论 第四十四篇 痿论 第四十五篇 厥论 第十三卷 第四十六篇 病能论 第四十七篇 奇病论 第四十八篇 大奇论 第四十九篇 脉解 第十四卷 第五十篇 刺要论 第五十一篇 刺齐论 第五十二篇 刺禁论 第五十三篇 刺志论…… 下卷 灵枢篇...查看详细
☉ 《白话全译本草纲目(1-4卷盒装)》
  1998-9-1...查看详细
☉ 《百方篇(藏语)》
青海省藏医药研究所,《藏医药经典文献集成》编委会 编 民族出版社 2006-1-1...查看详细
☉ 《备急千金要方(精装)》
(唐)孙思邈 著 中医古籍出版社 1999-8-1
《备急千金要方》是我国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的代表性著作,被誉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历代医家奉为研习医学的必读书。全书共30卷,汇集了晋唐以前大量医药学资料。内容包括医德、医学教育、治则、诊断、处方用药、妇、儿、五官、内、外、急救各科诸病证治,及食疗养生、房中、脉法、针灸孔穴等,记载了丰富而宝贵的医药学经验与文献资料,迄今仍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对于今后医学的发展,是一份可供深入挖掘的宝藏。 卷第一 序例 卷第二 妇人方上 卷第三 妇人方中 卷第四 妇人方下 卷第五 少小婴孺上 卷第六 七窍病上 卷第七 七窍病下 卷第八 诸风 卷第九 伤寒方上 卷第十 伤寒方下 卷第十一 肝脏 卷第十二 胆腑 卷第十三 心脏 卷第十四 小肠腑 卷第十五 脾脏上 卷第十六 胃腑 卷第十七 肺脏 卷第十八 朋肠腑 卷第十九 肾脏 卷第二十 膀胱腑 卷第二十一 消渴、淋闭、尿血、水肿 卷第二十二 疖肿痈疽 卷第二十三 痔漏 卷第二十四 解毒并杂治 卷第二十五 备急 卷第二十六 食治 卷第二十七 养性 卷第二十八 平脉 卷第二十九 针灸上 卷第三十 针灸下 媒体评论...查看详细
☉ 《本草备要》
汪昂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8-6-1...查看详细
☉ 《本草备要》
清.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1-1...查看详细
☉ 《本草从新》
(清)吴仪洛撰朱建平,吴文清点校 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1-8-1
本书共18卷,凡采录药品720 多种,分11部52类,是在汪昂所编《本草备要》的基础上加以重订而成的本草学书。增收药品275 种,如燕窝、冬虫夏草等。对同类药物的品种及其功效有比较详细的记载,补充了较多的临床用药经验和若干药物的产地、性状鉴别、品质等内容。...查看详细
☉ 《本草从新》
(清)吴仪洛 辑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1-1
《本草从新》总为6卷,每卷又分上、中、下3卷,共计18卷。共收药物670余种,附药210余种(包括未单列条目者)。该书是在汪昂《本草备要》的基础上加以重订而成的药物学著作。同时,对药物的直伪和同一药名而性味、功用所以不同,以及修治等,都一一述及。全书分类仿《本草纲目》,较为简明实用。本书在近代本草学著作中流传较广有一定学习和临参考价值。 本书最早刊行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乾隆四十三年(1778)及乾隆五十三年(1788)曾有刊本,后又有乾六十年(1795)仁和堂重刻本,嘉庆十一年(1806)书业堂增订本,而道光、咸丰、同治、光者年间均有刊本...查看详细
☉ 《本草从新——中医古籍名著文库》
(清)史仪洛 撰,朱建平 等校 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1-8-1
本书共18卷,凡采录药品720 多种,分11部52类,是在汪昂所编《本草备要》的基础上加以重订而成的本草学书。增收药品275 种,如燕窝、冬虫夏草等。对同类药物的品种及其功效有比较详细的记载,补充了较多的临床用药经验和若干药物的产地、性状鉴别、品质等内容。 本书久为近世医家所称许,认为切合实用,便于学习,在药物学上,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兹今据清·乾隆五十三年 戊申(1788)刊本标点简注,重排付印。 卷一 草部 山草类 五十四种 人参 珠儿参 党参 土人参 西洋人参 北沙参 空沙参 甘草 黄精 萎芪 野白术 种白术 苍术 桔梗 天麻 秦艽 柴胡 前胡 独活 防风 升麻 细辛 远志 金毛狗脊 淫羊藿 巴戟天 琐阳 肉苁蓉 白及 三七 地榆 丹参 苦参 龙胆草 黄连 黄芩 紫草 知母 贝母 白头翁 白前 白薇……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果部 卷十一 菜部 卷十二 谷部 卷十三 金石部 卷十四 水部 卷十五 火土部 卷十六 禽兽部 卷十七 虫鱼鳞介部 卷十八 人部 媒体评论...查看详细
☉ 《本草纲目》
(明)李时珍 编著;张守康 校注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8-2-1
纪称望龙光,知古剑;觇宝气,辨明珠。故萍实商羊,非天明莫洞。厥后博物称华,辨字称康,析宝玉称倚顿,亦仅仅晨星耳。楚蕲阳李君东璧,一日过予弇山园谒予,留饮数日。予窥其人,晬然貌也,癯然身也,津津然谈议也,真北斗以南一人。解其装,无长物,有本草纲目数十卷。谓予曰:“时珍,荆楚鄙人也。幼多羸疾,质成钝椎;长耽典籍,若啖蔗饴。遂渔猎群书,搜罗百氏。凡子史经传,声韵农圃,医卜星相,乐府诸家,稍有得处,辄著数言。古有本草一书,自炎皇及汉、梁、唐、宋,下迨国朝,注解群氏旧矣。第其中舛谬差讹遗漏不可枚数,乃敢奋编摩之志,僭纂述之权。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复者芟之,阙者缉之,讹者绳之...查看详细
☉ 《本草纲目》
(明)李时珍 著,李智谋 编译 重庆出版社 2006-7-1
《本草纲目》是举世闻名的博物学巨典,是世界科技史上最为宏大的记述,所有生民日常实用品物的百科全书,也是中华医库中一部食物养生学及药物学巨著。集几千年食物、药物的种植、收采、调制及医养功效之大成。对后世食物养疗学、饮食烹饪学、医药学、动物学、种植学及人们对日常食物品味的选择都构成了深远影响,是天下生民最切于实用的一部生活大典。 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曾评价该书:“毫无疑部,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就是李时珍那部登峰造极的《本草纲目》。”而明代,正是中国科技发展的顶峰时期。 《本草纲目》原著篇幅太过宏大,而且所录的一些物种今世已难以访。因此,我们进行了切于实用的编译...查看详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