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中医学 . 经典古籍(20)

☉ 《中医经典文库:鲁府禁方》
(明)龚廷贤 编,张慧芳 等点校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8-9-1
《鲁府禁方》又名《鲁府秘方》,是明·龚廷贤收集编写的。全书分为福、寿、康、宁四卷,按病证分为中风、伤寒、瘟疫、中暑、内伤、伤食等112门, 按方剂性质分为通治、膏方、杂方3门,合计115门。搜集了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的大量的丸、散、膏、丹、汤方,具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方剂诸门后,附载有部分医学伦理及养生内容。适合于中医科教研工作者及中医爱好者阅读。 卷一 福集 中风 伤寒 瘟疫 中暑 内伤 伤食 痰火 咳嗽 齁喘 疟疾 痢疾 泄泻 霍乱 青筋 翻胃 咳逆 嗳气 吞酸 嘈杂 七气 痞满 劳瘵 失血 衄血 眩晕 麻木 癫狂 五痫 健忘 邪祟 怔仲惊悸 卷二 寿集 鼓胀 水肿 积聚 五疸 补益 痼冷 头痛 须发 鼻病 口舌 面斑 牙齿 眼目 咽喉 瘿瘤 结核 肺痈 心痛 腹痛 腰痛 胁痛 痛风 脚气 痜疝 消渴 浊症 遗精 淋症 小便闭 大便闭 大小便闭 痔漏 肠澼 脱肛 诸虫 卷三 康集…… 卷四 宁集 书摘插图 卷一 福集 禁方括曰: 鲁蕃仁主...查看详细

☉ 《中医经典文库:齐氏医案》
(清)齐秉慧 撰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8-9-1
《齐氏医案》为清代四川名医齐秉慧所撰。全书共六卷,卷一以六经学说论述伤寒、温病和内伤杂病,主张分经论治;卷二分述六经证治大义;卷三详析先天水火之说,着重论述虚劳、痨瘵、咳喘、痰饮等证;卷四主要论述后天脾胃病证;卷五主要论述血证,介绍了诊治吐血的独特经验;卷六以论述妇科为主,并介绍了温疫与痧证的诊治。 该书每述病证,先引前贤精论,次述己之见解,后举实践验案,或论中夹案,或案中夹议,使理寓于案,案证于理,医理与临床融为一体,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此次以清·嘉庆十一年原刻初印本整理而成,供中医工作者及中医爱好者参考。 卷 首① 医门十劝...查看详细
☉ 《中医经典文库:王孟英医案》
(清)王士雄 著,陆士谔 辑,达美君 等校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8-9-1
本书系近代名医陆士谔据《王氏医案》、《归砚录》等书分类重辑而成。该书共二卷,反映了清代著名医家王士雄的临诊经验,包括57种病症及杂治一章,载案约598例。王氏临诊辨证精确,处方熨贴,用药灵巧,效果出奇制胜,对后学多有启迪。 本书是一部较卓越的学术著作,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适合中医各级各科临床医师参阅。 卷一 外感 伤风 风温 湿温 冬温 伏热 伏暑 霍乱 暑 泻 疟 痢 斑 痘疫附:烂喉 瘄疹 喘嗽 卷二 呕吐 噫 呃 胀 肿 痞积 痰 劳伤 脱 阴虚 损 郁 惊 悸 哭 狂 痫 疑惧 内风 不寐 不语 类中 瘫痪 虫 结胸 关格 晕眩 厥 诸血 诸痛 疝 便浊 遗精 便秘 妊娠 调经 淋带 胎前 临产 产后 中毒 杂治 书摘插图 卷一 外感 家叔南山...查看详细

☉ 《中医经典选读(供中医学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中医骨伤等专业用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卫生部规划教材)》
姜建国 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6-1
《中医经典选读》是既有基础理论性质,又具实践技能特征的一门课程。中医经典著作是中医基本理论的奠基之作,亦是临床辨证论治的根源所在。中医经典著作所创立和阐发的医学理论、医学思想、医学模式及诊疗方法、处方用药等,至今被中医奉为圭臬,因此成为中医药高等院校及高专院校的必修课程之一。 根据卫生部教材办公室《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卫生部规划教材编写要求》、七院校教材编写委员会《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教材编写基本原则》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本教材总的编写指导思想是:①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既名为“教材”,就应重在体现教育人才;②突出“基础教育”和“问题教育”的教育方法,即重视基本知识的传授和辨证思维能力的培养;③加强高职高专层次的教育特色...查看详细
☉ 《中医经典选读习题集/供中医学、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中医骨伤等专业用》
姜建国 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0-1
一、为配合中医药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帮助学生复习、自习和自测,以期从广度和深度等方面掌握《中医经典选读》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点,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帮助学生熟悉考试规则和技巧,指导学生适应和参加各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而且,也为建立本课程的考试题库奠定基础,特组织编写《中医经典选读习题集》。 二、中医学科的考试习题研究,是中医学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中医经典教材在体例与内容上极具特色,教学上也有一定的难度和特殊性,中医经典课程的习题研究,各院校积累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经验,但如何在习题与考试方面更适合于高职高专层次的教育特点,则是一个新的尝试...查看详细
☉ 《中医历代方论精选-中医历代医籍精选》
李飞 主编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1-1
方论,是历代医家对方剂的配伍理论和配伍方法,包括方名解释,源流关系,运用宜忌,以及方剂之间比较等的论著。 本书参照目前《方剂学》教材的体例,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各论主要根据功用分类法分为二十一章,目的是便于高、中等中医药院校在校学生学习《方剂学》时参考检索。每首方剂除注明出处外、分组成、功用、方论、注释、按语等项,对于组成药物的用量、用法、主治等,为了节省篇幅和避免与《方剂学》教材的不必要重复,故一律删去。关于附方,主要选录方论,其组成、功用、亦均略去。书后附方剂笔画索引及本书引用书目,以利于查考。 总论 第一章 方剂与治法 第二章 方剂的分类 第三章 方剂的组成 第四章 方剂的剂型 第五章 方剂的煎服法 各论 第一章 解表剂 第二章 泻下剂 第三章 和解剂 第四章 清热剂 第五章 祛暑剂 第六章 温里剂 第七章 表里双解剂 第八章 补益剂 第九章 安神剂 第十章 开窍剂 第十一章 固涩剂 第十二章 理气剂 第十三章 理血剂 第十四章 治风剂 第十五章 治燥剂 第十六章 袪湿剂 第十七章 祛痰剂 第十八章 消导剂 第十九章 驱虫剂 第二十章 涌吐剂 第二十一章 痈疡剂 附录...查看详细
☉ 《中医历代方论精选-中医历代医籍精选》
李飞 主编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1-1...查看详细
☉ 《中医历代医案精选》
王新华 主编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1-1
本书是在查阅了历代中医2000多种主要著作的基础上,从其中的300多种,包括医案专著、各科和综合性医籍中,筛选了医案2116例,其中内科893例,妇产科243例,儿科277例,外科423例,五官科280例,经分类、标点、注释而编成。它是继《中医历代医论精选》、《中医历代医话精选》后的第三部中医文选本。全书包括各科常见病和多发病计202个病(证)种。所选病案,要求理、法、方、药齐全,病情较为复杂,疗效显著,能反映各科特点,对临床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对教学和科研具有参考价值。这些内容,诚有利于开拓医者思维,是开展学术交流、启迪后学的宝贵资料。 内科医案 伤寒 温热 瘟疫 风温 春温 伤署 中暑 暑湿 署温 湿温 秋燥 冬温 霍乱 痢疾 疟疾 黄疸 咳嗽 哮喘 肺痨 悬饮 肺痈 胃痈 胃痛 呕吐 呃逆 噎膈 泄泻 便秘 臌胀 症瘕 心悸 胸痹 失眠 自汗 郁证 肝火 肝阳 肝风 中风 脏燥 梅核气 眩晕 厥证 癲狂 痫证 瘿气 消渴 水肿 癃闭…… 妇产科医案 儿科医案 外科医案 五官科医案 附录...查看详细

☉ 《中医历代医话精选》
王新华 编著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3-1
本书是在查阅了二千多种中医药书籍的基础上,从其中四百多种医药书籍里选录了医话二千五百余则,经分类整理而成。它是继《中医历代医论精选》后的第二部中医文选本。 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基础理论和学术论辩,包括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病机、诊法、辨证辨病、治则治法、药物方剂、养生康复、医家医书九章;下篇为临证心得与治验纪实,包括内科、儿科、妇产科、外科、五官科五章。所选内容,皆为历代医家对中医理论研究的精辟论说,或陈述自己的学术观点和独特见解,以及临证的心得体会和经验结晶。 本书在首届国际民族医药科技研讨会及展览会(97。北京)上荣获论著一等奖。 上篇 基础理论与学术论辩 第一章 脏腑经络 第一节 脏腑 一、五脏 二、六腑 三、腑腑间的关系 四、脏腑与躯体组织器官间的关系 第二节 气血津液 一、气 二、血 三、津液 第三章 病因病机 第一节 外感病 第二节 内伤病 第四章 诊法 第一节 望诊 第二节 闻诊 第三节 问诊 第四节 切诊 第五章 辨证辨病 第一节 辨证纲领 第二节 辨病大要 第六章 治则治法 第一节 治疗原则 一、施治的前提——辨证与辨病 二、早期治疗 三、治病求本 四、标本缓急 五、扶正祛邪 六、正治反治 七、因人因地因时制宜 八、知常达变 第二节 治疗方法 一、治疗手段各有所宜 二、治疗方法随证运用 三、外感内伤病治疗纲要 四、脏腑气血病治疗要点 第七章 药物方剂 第一节 药物总论 一、性味 二、配伍禁忌 三、炮制 四、剂量 五、煎药服药法 第二节 方剂总论 一、君臣佐使 二、七方十剂 三、组方要点 第八章 养生康复 第一节 身心调养…… 第九章 医家医书 下篇 临证心得与治难纪实 第一章 内科 第二章 儿科 第三章 妇产科 第四章 外科 第五章 五官科...查看详细
☉ 《中医历代医籍精选-中医历代医论精选》
王新华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1-1
本书是在查阅了一千多种中医古籍的基础上,从二百多种医籍里选摘了医论文章八百十四篇。这些文章,有的在中医理论上提出了独特的见解;有的对于中医临床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还有的是中医研究和教学的主要参考资料。它们包括了历代中医各主要学派的医论内容和不同学论观点。全书按所选文章的内容,分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因、四诊八纲、治疗、方剂药物和各科证治等八章二十八节;对于原文中的引文、方剂和难解的字词等加有注释;所附按语,是编者对部分文章的主要论点作了评论,并介绍了原作者的简要情况。 中医医论不令内容丰富,而且各学派经过长期发展,彼此观点互上渗透,水乳交融,要想比较全面、清晰地把各个学派和学术观点的脉络都整理出来...查看详细
☉ 《中医名言大辞典》
刘道清,周一谋 主编 中原农民出版社 1991-12-1
中医为我国惊世之宝。其中一些至理名言亘古称道。然而,这些琼珠玉液散见于浩繁的医籍书海之中。为弘扬国医,使今人后世采摘之便,在耿鉴庭等9位中医大师的指导下,由北京、上海、河南、湖南等16省市的80余名中医专家,潜心5个春秋,查阅数千种医典佳作,收集整理了2万余条中医格言警句,编写了我国第一部《中医名言大辞典》。 该书收列全面,内容广袤,选编精当,分为论医、养生、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法、辩证、治法、方药、论病、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禁忌、预后、论护和优生优育等28篇,计200万字。不仅收有名言条文,还有出处和注释,以便读者查对原著和理解原意。该书既是中医医务人员、中医院校师生中医研究者的必备工具书...查看详细
☉ 《中医内经知要白话解——中医入门必读系列》
(明)李中梓 著,李亚军 主编 三秦出版社 2000-1-1
《内经知要》,是明末大医李中梓几乎尽辑《内经》精华并潜心作注之后而成的一部医学名著。原书共为两卷,凡分道生、阴阳、色诊、脉诊、藏象、经络、治则、病能八类。由于分类简明、扼要系统、文约义丰、精彩纷呈,所以自成书之日起,就名重医林,盛传至今,成为人们学习研究《内经》的必读佳作。 本书是对《内经知要》所作的校注译解,所据底本为清代名医薛雪重交重刊的扫叶山房刻本。校注译解工作是以李中梓的原著为蓝本、同时广泛参考了有关著作而完成的。 为便于今人的阅读检取,又鉴于时至今日《内经》学科的研究早已有了极大的进展且在不断深入,所以本书在不改动李中梓原著的前提下,首先于其每类加了章次...查看详细
☉ 《中医脾胃论白话解》
贾成文 三秦出版社 2000-1-1
本书简介:一、前言;二、体例;三、脾胃论卷上;四、脾胃论卷中;五、脾胃论卷下。 本书简介:一、前言;二、体例;三、脾胃论卷上;四、脾胃论卷中;五、脾胃论卷下。...查看详细
☉ 《中医十大经典:灵枢经》
(宋)史崧 整理,杨鹏举 等校注 学苑出版社 2008-4-1
《灵枢经》,简称《灵枢》。是现存最早的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最早的中医基础理论专著。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防病治病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黄帝内经》的重要组成部分。全书计有十二卷八十一篇,其体例基本是以问对形式,全面而系统地论述针具的形状,取穴的方法,针刺的原理,针刺的手法,针刺和四时的关系,针刺的适应证,针刺的禁忌,经络的循行,营卫气血的形成与循行,以及疾病形成的原因和相应的治疗药物、方剂、针、砭、坎、祝由等内容。 叙 卷之一 九针十二原第一 本输第二 小针解第三 邪气藏府病形第四 卷之二 根结第五 寿夭刚柔第六 官针第七 本神第八 终始第九 卷之三 经脉第十 经别第十一 经水第十二 卷之四 经筋第十三 骨度第十四 五十营第十五 营气第十六 脉度第十七 营卫生会第十八 四时气第十九 卷之五 五邪第二十 寒热病第二十一 癫狂第二十二 热病第二十三 厥病第二十四 病本第二十五 杂病第二十六 周痹第二十七 口问第二十八 卷之六 师传第二十九 决气第三十 肠胃第三十一 平人绝谷第三十二 海论第三十三 五乱第三十四 胀论第三十五 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 五阅五使第三十七 逆顺肥瘦第三十八 血络论第三十九 阴阳清浊第四十 卷之七 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 病传第四十二 淫邪发梦第四十三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 外揣第四十五 五变第四十六 本藏第四十七 卷之八 禁服第四十八 五色第四十九 论勇第五十 背腧第五十一 卫气第五十二 论痛第五十三 天年第五十四 逆顺第五十五 五味第五十六 卷之九 水胀第五十七 贼风第五十八 卫气失常第五十九 玉版第六十 五禁第六十一 动输第六十二 五味论第六十三 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 卷之十 五音五味第六十五 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行针第六十七 上膈第六十八 忧恚无言第六十九 寒热第七十 邪客第七十一 通天第七十二 卷之十一 官能第七十三 论疾诊尺第七十四 刺节真邪第七十五 卫气行第七十六 九宫八风第七十七 卷之十二 九针论第七十八 岁露论第七十九 大惑论第八十 痈疽第八十一 灵枢经他校注书目...查看详细
☉ 《中医时间医学全书》
漆浩,陈利苹 主编 学苑出版社 2008-1-1
《中医时间医学全书》是第一部全面总结中医时间医学及其疗法的权威性著作。本书融理论性、实践性、研究性为一体,囊括两千年中医时间医学精华,涉及中医时间生理学、病理学、营养学、养生学、诊断学、治疗学、服药学及导引按摩、针灸学、禁忌学等众多学科,参考中医古籍八百余种,精选近现代学术期刊有关射间医学论文五千余篇。 中医时间医学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学说,《中医时间医学全书》是第一部全面总结中医时间医学及其疗法的权威性著作。本书融理论性、实践性、研究性为一体,囊括两千年中医时间医学精华,涉及中医时间生理学、病理学、营养学、养生学、诊断学、治疗学、服药学及导引按摩、针灸学、禁忌学等众多学科...查看详细
☉ 《中医文化论丛》
王新陆 主编 齐鲁书社 2005-11-1
按照现代科学分类,医学归属于自然学科是并无疑义的。尽管20世纪70年代以来医学已经开始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近来又有人将医学定性为“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交汇渗透的综合学科”,但人们关于医学自然学科属性的本质的认识并未有多大改变。尤其是就研究方面而言,甚至一直采用的是纯自然学科的手段。作为医学分支之一的中医学,无论是按照逻辑推理,还是按照中医界学界学者的主观愿望,将其归于自然学科,其含义几乎可以与“不科学”划等号,对论无论中医界本身还是热爱中医的人士都是无法接受的。正因为如此,自西学东渐以来,中医药研究便自然而然地照搬了西医模式,选择了现代自然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并力图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方法和标准和阐释或证明其科学性...查看详细

☉ 《中医文献学辞典》
赵法新 等主编 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0-4-1
本书是阅读、研究、整理中医古籍文献的工具书。书中收集了有关中医文献学、学、校雠学、版本学等各专业的名词、术语,及典籍、人物、医事制度等方面的辞目约6000余条。释文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不臆测,不武断,有根据。内容丰富,检索方便。就目前来说,填补了中医文献学工具书的空白。可供中医药专业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和从事中医文献研究及广大临床医生参考使用。 一画 一切经音义 一见知医 一草亭目科全书 一览延龄 一般影印本 一得集 二画 二十一史 二十二子 二十二史考异 二十五史 二十五史人名索引 二十五史被编 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纪传人名索引 二址四史传目引得 二十史朔闰表 二字代卷数法 二如亭群芳谱·药谱 二色套印本 二校 七志 七纬 七松岩集 七录 七经 七经小传 七略…… 三画 四画 五画 六画 七画 八画 九画 十画 十一画 十二画 十三画 十四画 十五画 十六画 十七画 十八画 十九画 二十画 二十一画 二十二画...查看详细
☉ 仲景临证传知录——章回体《伤寒论》解析
张喜奎 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3-1
本书以章回体小说为载体,通过对一个个生动案例的诊治,指明了仲景的辨证思路,用药特点及配伍规律,使读者在欣赏故事情节的同时,不知不觉间已领会了《伤寒论》的精髓,掌握了仲景临证方法及经方运用的法度。 全书共分二十二回,仍依原书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次序,构成主体。凡是《伤寒论》原文,均以黑体字标出,意与现行教材相衔接,有利于学习复习。书后附“论《伤寒论》学用之法”、“东汉与今之衡量折算表”及方剂索引,便于读者阅读查找。 本书构思巧妙,文笔流畅,文字浅显易懂,尤其医理通达,说理透彻,可谓“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寓学术性于通俗性之中”。本书广泛适用于中医院校本科生、研究生及临床工作者...查看详细
☉ 《仲景学术研究》
  1900-1-1...查看详细
☉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素问名家评注选刊》
  2004-7-1...查看详细
☉ 《重辑严氏济生方》
(宋)严用和 撰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9-1
这套《中医经典文库》的出版,正是为了给广大中医学子阅读中医经典提供一套系统、精良、权威,经得起时代检验的范本,以倡导研读中医经典之风气,引领中医学子读经典、用经典,为提高中医理论和临床水平打牢根基。本套丛书选择在现存版本中精选其中的最善者作为底本,让读者读到最好的版本。 本书为其中之一的“重辑严氏济生方”分册。 诸风门 中风论治 诸寒门 中寒论治 伤寒论治大要 诸暑门 中暑论治 诸湿门 中湿论治 白虎历节论治 痼冷积热门 痼冷积热论治 五脏门 肝胆虚实论治 心小肠虚实论治 脾胃虚实论治 肺大肠虚实论治 肾膀胱虚实论治 咳喘痰饮门 咳嗽论治 喘论治 痰饮论治 劳瘵论治 宿食门 宿食论治 呕吐翻胃噎膈门(附:咳逆) 呕吐论治 翻胃评治 五噎五膈论治 咳逆论治 胀满门 胀满论治 霍乱门 霍乱论治 黄疸门 五疸论治 大便门 泄泻论治 痢疾论治 秘结论治 蛊毒门 蛊毒论治 惊悸怔忡健忘门(附:虚烦) 惊悸论治 怔忡论治 健忘论治 虚烦论治 心腹痛门 心痛论治 诸汗门 自汗论治 眩晕门 眩晕论治 胁痛评治 诸疝门 诸疝论治 阴癫论治 癫痫门 癫痫论治 诸疟门 诸疟论治 水肿门 水肿论治 脚气门 脚气论治 消渴门 消渴论治 小便门 淋利论治(附:尿血) 白浊赤浊遗精论治 腰痛门 腰痛论治 诸痹门 五痹论治 瘕积聚门 积聚论治 血病门(附:金疮内损瘀血方) 失血论治 便血评治 金疮内损瘀血方 诸虚门 虚损论治 五劳六极论治 头面门 头痛论治 眼门 眼论治 咽喉门 咽喉论治 耳门 耳论治 鼻门 鼻论治 口齿门(附:舌) 口论治 唇论治 舌论治 齿论治 痈疽疔肿门(附:瘘) 痈疽论治 疔肿论治 瘘论治 肺痈论治 瘿瘤瘰疬门 瘿瘤论治 瘰疬论治 五痔肠风脏毒门 五痔论治 肠风脏毒论治 疥癣门 疮疥论治 癣论治 妇人门 妇人论治 血气论治 崩漏论治 带下论治 恶阻论治 子烦论治 滑胎论治 校正时贤胎前十八论治 校正郭稽中产后二十一论治 产后杂病论治 血瘕论治 妇室搐搦论治 求子论治 索引...查看详细
☉ 《周学海医学全书——明清名医全书大成》
郑洪新 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9-8-1
《周学海医学全书》集清·周学海所编著医学著作之大成。周学海,字澄之,生于1856年,卒于1906年,安徽建德人。本书选自《周氏医学丛书》,包括《内经评文》36卷、《伤寒补例》2卷、《读医随笔》6卷、《形色外诊简摩》2卷、《脉义简摩》8卷、《脉简补义》2卷、《辨脉平脉章句》2卷、《重订诊家直诀》2卷。 本书主要内容为系统辑录了周氏对《黄帝内经》的评注,对《伤寒论》的拾遗发挥、对中医诊断学尤其脉学理论的阐述、对中医理论的研究探讨等著作,并专题论述周学海学术思想研究,书末附论文题录。 本书首次系统校注整理周学海所著医书八部,为简化字、横排本。可供中医专业人员以及学习中医、研究中医者阅读...查看详细
☉ 《肘后备急方》
晋.葛洪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8-1...查看详细
☉ 《朱丹溪医学全书——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
田思胜 等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1-1
朱丹溪名震亨,字彦修,因世居丹溪,故人称朱丹溪,或尊称为丹溪翁,公元1281~1358年(元至元18年~至正18年),元代金华(今浙江省义乌县)人,金元四大医学家之一,倡导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说,创阴虚相火病机学说,善用滋阴降火的方药,为“滋阴派”的创始人。 朱震亨自幼好学,初习举子业。奋发学医,并深入研究《素问》、《难经》等古典医籍。学了五年,便能临证,为了进一步提高医术,他外出浙江,走吴中、抵南徐、达建业,以访求名师,在他四十四岁时又跟随罗知悌学医。罗是当时名医,世称太无先生,其学得刘完素之再传,旁通张从正、李杲二家学说。丹溪尽得其学,并有机会吸收三家学说之长,融会自己的心得...查看详细
☉ 《朱肱庞安时医学全书——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
田思胜 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1-1
朱肱,字翼中,号无求子,北宋吴兴人,授奉议郎及医学博士,人称朱奉议。朱氏治伤寒学,考古验今,潜心二十一年,几经充实,于公元1108年完成了《南阳活人书》的撰写工作。《活人书》是整理研究仲景《伤寒论》较早的著作之一,他参合晋以下诸家之说,论述精详,在阐发仲景学说,发展外感病的理论体系和辨证论治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受后世推崇。如徐灵胎说:“宋人之书,能发明《伤寒论》,使人有所执持而易晓,大有功于仲景者,《活人书》为第一。”对后世伤寒研究影响极大。 庞安时(公元1042-1099),宋·蕲州蕲水(今湖北浠水县麻桥)人,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伤寒学家之一。庞氏少时即喜医方,名倾淮南诸医...查看详细
☉ 《诸病源候论(新校版)——中医经典诵读丛书》
(隋)巢元方 原著,刘晓峰 点校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6-4-1
《诸病源候论》由隋巢元方等撰写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全书共50卷,包括内、外、妇、儿、五官、口齿、骨伤等多科病证,共计71门,1739候。本书系统地总结了隋以前的医学成就,叙述了各种疾病的病因、病理、症候等,是中国医药学史上第一部病因、病理、证候学专著,与《内》《难》齐名,被列为七经之一。全书内容丰富,涉及的范围广泛,对证候与发病特征描述的十分细致、逼真而准确,对于临床辩证施治极具指导意义,备受历代中医学家的重视。是中医临床、研究工作者及中医院校学生、中医爱好者必读的参考书。 卷一 风病诸候上 凡二十九论 卷二 风病诸候下 凡三十论 卷三 虚劳病诸候上 凡三十九论 卷四 虚劳病诸候下 凡三十六论 卷五 腰背病诸候 凡十论 消渴病诸候 凡八论 卷六 解散病诸候 凡二十六论 卷七 伤寒病诸候上 凡三十三论 卷八 伤寒病诸候下 凡四十四论 卷九 时气病诸候 凡四十三论 热病诸候 凡二十八论 卷十 温病诸候 凡三十四论 疫痨病诸候 凡三论 卷十一 疟病诸候 凡十四论 卷十二 黄病诸候 凡二十八论 冷热病诸候 凡七论 卷十三 气病诸候 凡二十五论 脚气病诸候 凡八论 卷十四 咳嗽病诸候 凡十五论 淋病诸候 凡八论 小便病诸候 凡八论 大便病诸候 凡五论 卷十五 五脏六腑病诸候 凡十三论 卷十六 心痛病诸候 凡五论 腹痛病诸候 凡四论 心腹痛病诸候 凡七论 卷十七 痢病诸候 凡四十论 卷十八 湿病诸候 凡三论 九虫病诸候 凡五论 卷十九 积聚病诸候 凡六论 症病诸候 凡十八论 卷二十 疝病诸候 凡十一论 痰饮病诸候 凡十六论 癖病诸候 凡十一论 痞噎病诸候 凡八论 卷二十一 脾胃病诸候 凡五论 呕病诸候 凡六论 宿食不消病诸候 凡四论 水肿病诸候 凡二十二论 卷二十二 霍乱病诸候 凡二十四论 卷二十三 中恶病诸候 凡十四论 尸病诸候 凡十二论 卷二十四 注病诸候 凡三十四论 卷二十五 蛊毒病诸候上 凡九论……...查看详细
☉ 《诸病源候论校注(上)》
丁光迪 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2-12-1
《诸病源候论》系隋·巢元方等编撰,成书于隋·大业六年。全书五十卷,分六十七斗,一千七百三十九论。是祖国医药学史上第一部病因、病理、证候学专书。全书概括了人身内外妇儿五官等轻重缓急各种病变,可称为收罗最广,叙证最多,创时代的证候大全。在医学史上与《内》《难》齐名,列为“七经”之一。由于成书年代久远,文字古奥,加之辗转刊刻,舛讹难免,给读者习研造成一定困难,因此对其进行整理研究出版,名曰《诸病源修论校注》由南京中医学院丁光迪教授为主编,领衘校注成书。 本书除保持《重刊诸病源侯总论》底本进行整理,成为目前流行模板。另一特点是从提要、原文、校注、按语等方面进行研究整理。每一门均有该篇“提要”概括全篇中心内容...查看详细
☉ 《诸病源候论校注(下)》
丁光迪 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2-1-1
《诸病源候论》系隋·巢元方等编撰,成书于隋·大业六年。全书五十卷,分六十七斗,一千七百三十九论。是祖国医药学史上第一部病因、病理、证候学专书。全书概括了人身内外妇儿五官等轻重缓急各种病变,可称为收罗最广,叙证最多,创时代的证候大全。在医学史上与《内》《难》齐名,列为“七经”之一。由于成书年代久远,文字古奥,加之辗转刊刻,舛讹难免,给读者习研造成一定困难,因此对其进行整理研究出版,名曰《诸病源修论校注》由南京中医学院丁光迪教授为主编,领衘校注成书。 本书除保持《重刊诸病源侯总论》底本进行整理,成为目前流行模板。另一特点是从提要、原文、校注、按语等方面进行研究整理。每一门均有该篇“提要”概括全篇中心内容...查看详细
☉ 《注解伤寒论(第二版)》
金·成无已 注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3-1
《伤寒论》是后汉·张机(仲景)所著,为方书之祖,成书于公元200年左右。后经晋·王叔和、唐·高继冲、宋·林亿等多次整理,至金代成无己对《伤寒论》再加编次整理注释,书成于公元1144年,是现存最早的《伤寒论》全注本。 《注解伤寒论》有两个特点:1:是对《伤寒论》原文的编排自成一家,世称成无己本。2:成氏注文较为详明,见解独特,明·赵开美称赞其“博极研精,深造自得。”该书系统全面地探析了仲景伤寒学说,故其注释对历代医家乃至中、日等国《伤寒论》研究者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本书对当今学习、研究《伤寒论》的国内外学者仍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图解运气图 卷一 辨脉法第一 平脉法第二 卷二 伤寒例第三 辨至湿竭脉证第四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方六道 卷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第六方二十八道 卷四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第七方一十九道 卷五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第八方十道 卷六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第十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法第十一方一十五道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第十二方五道 卷七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法第十三方一道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十四方四道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法第十五 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法第十六 卷八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法第十七 辨不可吐第十八 辨可吐第十九 卷九 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法第二十 辨可下病脉证并治法第二十一 卷十 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法第二十二方二十五道 方剂笔画索引...查看详细
☉ 《子和医集》
(金)张子和 撰,鄧鐵濤 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7-1
本书是金代著名医药学家张子和一生著述的辑集点校本。张子和,名从正,号戴人,是中国医学史上一位风格独特、超羣脱俗的杰出人物,为金元时代医学发展与创新作出了卓越贡献。张氏一生著述颇丰,今可见者,不下十种,经考证,这些著作虽不完全出自张氏之手,但均为张氏之谕,为张氏草创,门人润色而成。今将张氏医著《儒门事亲》及《心镜别集》整理点校,编成一册,名曰《子和医集》以飨读者。 《儒门事亲》十五卷,实由张子和原著《儒门事亲》三卷本为基础,加上其它如《治病百法》、《十形三疗》等九种著作组成,总名为《儒门事亲》。其中卷一、二、三为《儒门事亲》,集中反映了张子和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的代表著作;卷四、五为《治病百法》...查看详细

☉ 《子午流注全息解》
赵福康,张洪耀 主编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5-1
本书所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如天干、地支、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以及肘、膝以下的五榆穴。熟悉这些内容以及相互关系,对于学习和掌握子午流注针法必定有很大的裨益,可使有志于研究子午流注理论者,由浅入深地逐阶登入该领域的殿堂。特别强调的是,作者在《子午流注全息解》第三章中运用“五门十变”的原理,将合日互用的时辰与腧穴准确推定为50个,从而填补了前人所遗留的空白,完善了子午流注的理论体系。因此,该书的面世,可以说对子午流注理论的研究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此外,本书还进一步阐明了子午流注针法的施治原则。强调按时取穴的方法,这与中医传统的辨证施治有着根本的不同。子午流注针法强调时间因素对针灸效应的影响...查看详细
☉ 《足部按摩治百病》
潇雪 主编 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4-1-1
当代医学的发展,使大量的医学疑难杂症相继被克服。但是,巨额的医疗费用是一般家庭难以承受的,服药后所产生的副作用及手术的痛苦也是常人所难以忍爱的,求医治病所需的大量时间也是惜时如金的现代人所不能接受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编写了《家庭按摩健康疗法》一书,教你如何通过手、头、躯干、足人体四大组成部分来诊断和治疗各种常见疾病。 本书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保健按摩的作用机理和常见疾病的家庭按摩疗法,并配以大量图片使你更直观更明了地学习和掌握各种按摩技巧。利用本书的指导方法,通过家庭成员间的相互治疗,可使你足不出户便可驱除病魔,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拥有健康的身体。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查看详细
☉ 《组合数学引论》
孙淑玲,许胤龙 编著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1999-2-1
本书以组合计数问题为重点,介绍了组合数学的基本原理和思想方法,分为8章:鸽巢原理,排列与组合,容斥原理,递推关系,生成函数,polya计数理论,相异代表系,组合设计,取材的侧重点在于体现组合数学在计算机科学特别是在算法分析领域中的应用。每章后面都附有一定数量的习题,供读者练习和进一步思考。 本书可作为计算机专业、应用数学专业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从事这方面工作的教学、科研和技术人员参考。 前言 绪论 第1章 鸽巢原理 1.1 鸽巢原理的简单形式 1.2 鸽巢原理的加强形式 1.3 Ramsey问题与Ramsey数 1.4 Ramsey数的推广 习题 第2章 基本计数问题 2.1 加法原则与乘法原则 2.2 排列与组合 2.3 多重集合的排列与组合 2.4 二项式系数 2.5 集合的分划与第二类Stirling数 2.6 正整数的分拆 2.7 分配问题 习题 第3章 容斥原理 3.1 引论 3.2 容斥原理 3.3 容斥原理的应用 3.4 Mobius反演及可重复的圆排列 习题 第4章 递推关系 4.1 递推关系的建立 4.2 常系数线性齐次递推关系的求解 4.3 常系数线性非齐次递推关系的求解 4.4 用迭代归纳法求解递推关系 4.5 Fibonacci数和Catalan数 习题 第5章 生成函数 5.1 引论 5.2 形式幂级数 5.3 生成函数的性质 5.4 用生成函数求解递推关系 5.5 生成函数在计数问题中的 5.6 有限制位置的排列及棋子多项式 习题 第6章 Polya计数理论 6.1 引论 6.2 置换群的基本知识 6.3 计数问题的数学模型 6.4 Burnside引理…… 第7章 相异代表系 第8章 组合设计...查看详细
☉ 《祖传秘方大全》
王宏 主编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1-1
本书主要遴选辑录古、今方书所载,以及全国各地名、老中医临床卓有疗效的秘、验方,以简、便、廉、验、无毒副作用为原则,共分内、外、妇产、儿、传染、五官、皮肤等七科200余种病证,所辑选之方规范、实用、疗效好,可重复性强,经得起临床验证,是临床大夫、医药院校师生、科研人员的必备参考书。广大患者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第一章 内科 感冒 咳嗽 发热 咳血 急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 支气管哮喘 肺源性心脏病 阻塞性肺气肿 肺结核 肺炎 肺脓疡 肺癌 尘肺 结核性胸膜炎 心悸 低血压 高血压病 冠心病 风湿性心脏病 病毒性心肌炎 心力衰竭 吐血 黄疸 呕吐 呃逆 腹泻 便敌国 便秘 胃痛 胆道感染、胆囊炎 胆道蛔虫症 肝硬化 食管癌 胃癌 血尿 乳糜尿 尿闭 水肿 腰痛 肾功能衰竭 肾炎 肾孟肾炎 缺铁性贫血…… 第二章 外科 第三章 妇产科 第四章 儿科 第五章 传染科 第六章 五官科 第七章 皮肤科 媒体评论...查看详细
☉ 《祖传正骨疗法》
唐益扬 著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8-1
《祖传正骨疗法》一书,内容丰富,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在医德医风方面。唐老医生在其先父以济世救人为宗旨的言传身教影响下,以白求恩大夫为楷模,以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大医精诚”为座右铭,对伤员不问贫富,不分亲疏,一视同仁,不敛钱财,乐善好施,淡泊名利,几十年如一日。 其二,在正骨手法方面。唐老医生在继承发扬《医宗金鉴·正骨手法要旨》“正骨八法”,即摸、接、端、提、推、拿、按、摩的基础上,又吸取了天津医院骨科中西医结合的“正骨八法”,即手摸心会、拔伸牵引、旋转屈伸、端挤提按、摇摆触碰、夹挤分骨、折顶回旋、按摩推拿,再结合詹氏的“理筋手法”和“理筋刀手法”归纳为“新正骨十法”...查看详细
☉ 《祖先口述(藏语)》
《藏医药经典文献集成》编委会 编 民族出版社 2005-11-1...查看详细
☉ 《遵生八笺》
明·高濂 著,王大淳 等整理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1-1
全书依次分为清修妙论、四时调摄、起居安乐、延年却病、燕闲清赏、饮馔服食、灵秘丹药、尘外遐举八笺,共19卷,含1卷,总20卷。 本书为养生学专著。作者广征博引,采摭宏富,内容涵盖儒、释、道籍,经史杂著,医药著述等丰富的文献。内容包括医药卫生、气功导引、饮食起居、山川逸游、花乌鱼虫。琴棋书画、笔墨纸砚、文物鉴赏等广博的知识,论述了身心调养、性情陶;台、生活调摄、卫生保健、疾病防治、气功修炼、艺术欣赏等却病延年、养生防病的知识与方法,取材精当,方法实用,文笔隽永,意趣高雅,不仅可使读者增长养生知识,也可增长文学艺术欣赏情趣。因此,本书是一本流传甚广、脍炙人口的佳作。 清修妙论笺 四时调摄笺 起居安乐笺 延年却病笺 饮馔服食笺 燕闲清赏笺 灵秘丹药笺 尘外遐举笺 附方剂索引...查看详细
☉ 《遵生八笺、茶经、饮膳正要、食物本草精译》
黄志杰 等主编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0-2-1
本书包括四部中医经典名著:《遵生八笺》是明代一部养生专著,全书分清修妙论、四时调摄、起居安乐、延年却病、饮馔服食、燕闲清赏、灵秘丹药和尘外遐举八个方面叙述,涉及各家理论、星相、饮食、花卉、书画等各个领域。《茶经》是唐代作品,分上中下三卷,从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之事、之出、之略、之图十个方面阐述了茶的起源、形态特征、自然生态环境、人工种植方法等内容。《饮膳正要》是元代一部营养学专著 ,介绍了丰富的烹饪技艺、营养卫生、饮食保健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食物本草》是明代医书,其中收入日用饮食物337种,按水、谷、菜、果、禽、兽、鱼、味八类,分别从食物的性味、功效、有无毒性、主治病症、用法、禁忌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查看详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