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中医学 . 中医理论(2)

☉ 《津沽中医名家学术要略》
张伯礼 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8-10-1
《津沽中医名家学术要略》一书由天津中医药大学决定汇集、整理。书中按照名家传略(包括名家简介、业医简史、主要贡献)、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医案选介及论著等目次体例撰述,以翔实的素材,准确精炼地介绍每位名家的学术成长轨迹、学术思想精华、宝贵临证经验、典型诊疗案例。 哈荔田 名家传略 学术思想 临证经验 医案选介 论著 陆观虎 名家传略 学术思想 临证经验 医案选介 论著 叶希贤 名家传略 学术思想 临证经验 医案选介 论著 邢锡波 名家传略 学术思想 临证经验 医案选介 论著 顾小痴 名家传略 学术思想 临证经验 医案选介 郭霭春 名家传略 学术思想与经验 论著 任宝成 名家传略 临证经验 医案选介 论著 曹一鸣 名家传略 学术思想 临证经验 医案选介 论著 阮士怡 名家传略 学术思想 临证经验 医案选介 论著 马新云 名家传略 学术思想 临证经验 医案选介 论著 杨锦堂 名家传略 学术思想 临证经验 医案选介 论著 韩锡瓒 名家传略 从医60年的教育思想 中医教育管理的探索 论著 李少川 名家传略 学术思想 临证经验 医案选介 论著 吴成中 名家传略 学术思想 医案选介 论著 李竞 名医传略 学术思想 临证经验 医案选介 论著 董国立 名家传略 学术思想 临证经验 医案选介 论著 田芬兰 名家传略 学术思想 临证经验 医案选介 论著 石学敏 名家传略 学术思想 临证经验 医案选介 论著 高金亮 名家传略 学术思想 临证经验 医案选介 论著 韩冰 名家传略 学术思想 临证经验 医案选介 论著 戴锡孟 名家传略 学术思想 临证经验 医案选介 论著 黄文政 名家传略 学术思想 临证经验 医案选介 论著 刘昌孝 名家传略 学术思想 论著 张大宁 名家传略 学术思想 临证经验 医案选介 论著 张伯礼 名家传略 学术成果 临证经验 论著 陈宝贵 名家传略 学术思想 临证经验 医案选介 论著...查看详细

☉ 《近代中医的身体观与思想转型》
皮国立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9-1
中国文化在经历百年来的洗礼与淬炼后,早已和当初的面貌大不相同。中西医不同的身体概念;让这个中西文化交会的契机充满各种挑战,至今不休。 本书跳出中西医论战非此即彼的窠臼,选取唐宗海为个案,探讨早期的中西医汇通,对唐氏选取中西医若干理论解读中医,以维护和发展中医自主性的思想行为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同情。虽然实际上汇而不通,却显示了中医未必要科学化才能走出古今中西二重性难题的历史新路。这不仅对研究近代医学史乃至整个文化史有所裨益,对于时下的一论争也有启示作用。 皮国立,1976年生于台湾台北,目前为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侯选人,兼任该校讲师。台湾新史学医疗史的二代学人...查看详细
☉ 《京城国医谱 第1卷》
  2000-1-1...查看详细

☉ 《经络科学》
张人骥,潘其丽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7-1
作者集50年的教学和科研成果,对经络学说提出了现代生物学、生理学的解释,持之有据,言之有理,在现代关于经络学说的多种见解中卓成一家。全书分三部分、二十章,内容包括:经络现象,经络现象的实验探索??功能与结构,经络科学的发展与前景。书中并附有11张珍贵的明仿北宋经络铜人照片。 前言 序 第一部分 经络现象 第一章 导言 第二章 人体经络现象的客观性 第三章 经络科学明证 第四章 经络科学概念总论 第五章 人体经络现象的生物科学审视 第六章 人体体表电学参数的实验测定 第七章 低阻经络客观实在性的实证证明 第二部分 经络现象的实验探索??功能与结构 第八章 实验研究经络现象的生理学机制 第九章 应用生物学模型研究人体经络通路现象 第十章 中华宽体金线蛭中枢型标定机械感觉神经元特性 第十一章 中华宽体金线蛭前宝塔神经元(AP)对机械感觉信号的部位分辨功能 第十二章 AP神经元部位分辨功能在水蛭机体中的意义 第十三章 中华宽体金线蛭中枢神经细胞间缝隙连接超显微结构研究 第十四章 染料标记AP神经元突触的超微结构研究 第十五章 微环境低阻贯通机能表现 第十六章 生物学实验总结 第十七章 经络构筑与低阻贯通组构的统一 第三部分 经络科学的发展与前景 第十八章 从生物学看经络科学的发展 第十九章 经络科学的前景 第二十章 结语 附录一 经络科学词解 附录二 历任北京大学教授论经络 附录三 附录四 文献 跋 媒体评论...查看详细
☉ 《经络全书》
(明)张三锡,(明)翟良 纂 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7-4-1
为便于参阅,兹将明代《经络全书》、《经络考》、《经络汇编》三籍合为一辑,以供诸好。 《经络全书》分前后二编。前编为《经脉分野》,沈子禄撰于1566年;后编为《经络枢要》,徐师曾撰于1576年,并纂为一书,至清尤乘重辑,刊行于1688年。该书内容主要录自《内经》原文及其他医家所论。前编详述了人体从头到脚的88个体表具体部位的“经脉分野”问题,其编排体例与众不同。后编阐述了疾病的病因、病机、治则,阴阳、藏府、营卫的功能,以及经络、脉象、诊断等问题,且在每一脏器的解剖后,次第经脉、络脉、经筋等的循行及其病候等内容。 《经络考》,张三锡撰于1609年,系参自《素问》、《灵枢》、《难经》、《十四经发挥》等书的内容而成之...查看详细
☉ 《经络腧穴学》
王德敬 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6-1
根据卫生部教材办公室《全国中医药高职高卫生部规划教材编写要求》、七院校教材编写委员会《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教材编写原则》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本教材的编写汲取了以往针灸类教材的编写经验,在编写过程中,遵循“基础理论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综合素质较高”的编写原则,以教学大纲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注重教材的整体优化,力求体现教材的思想性、继承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用性。 本教材内容包括经络腧穴总论、经络腧穴各论、经络的纵横关系、经络腧穴现代研究、附录五部分内容。 第一章 经络腧穴总论 第一节 经络总论 第二节 腧穴总论 第三节 经络腧穴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章 经络腧穴各论 第一节 奇经八脉 第二节 手太阴经络与腧穴 第三节 手阳明经络与腧穴 第四节 足阳明经络与腧穴 第五节 足太阴经络与腧穴 第六节 手少阴经络与腧穴 第七节 手太阳经络与腧穴 第八节 足太阳经络与腧穴 第九节 足少阴经络与腧穴 第十节 手厥阴经络与腧穴 第十一节 手少阳经络与腧穴 第十二节 足少阳经络与腧穴 第十三节 足厥阴经络与腧穴 第十四节 奇穴 第三章 经络的纵横关系 第一节 根结与标本 第二节 气街与四海 第四章 经络腧穴现代研究 第一节 经络现代研究 第二节 腧穴现代研究 附录一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二 经络腧穴歌诀选 附录三 教学大纲(试行) 附录四 人体十四经穴与常用奇穴彩色图...查看详细
☉ 《经络腧穴学——国际中医药、针灸培训考试指导用书》
王富春 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8-1
中医药学是以中国传统的社会历史文化为背景的医学体系,又称中国传统医学。中医药学理论独特,自成体系,文献丰富,经验宝贵,疗效确切。数千年来,中医药学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发挥着不可置疑的重要作用,也为世界各民族人民的健康和世界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医药的需求不断增加,中医药学知识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应用中医药防治疾病逐渐被更多的民族和人群所接受,中医药事业在很多国家和地区蓬勃发展,中医药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显现。针灸、中医药等医疗活动先后在一些国家(地区)纳入法制化管理。 在中医药国际化的进程中,建立中医药国际标准体系是十分重要的...查看详细
☉ 《经络腧穴学习题集——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配套教材》
王德敬 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0-1
本套习题集与已出版的高职高专63门规划配套,编写本套习题集的目的,一是帮助教师全面系统地进行教学,启发学生加深对教材内容的掌握和理解,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教育目标,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针灸技术应用能力,为从事中医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帮助学生熟悉考试技巧,指导学生适应和参加执业医师及各类职称考试。 习题集在编写过程中,紧扣《经络腧穴学》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选择的知识点,重点突出,试覆盖面广,尽量增加理解和应用性试题的比例,减少记忆性试题的比例。大纲要求“掌握”的内容占60%左右,“熟悉”的内容占30%~35%,“了解”的内容占5%~10%...查看详细

☉ 《开启中医之门:运气学导论》
李阳波 讲述,刘力红 等整理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5-11-1
这部《运气学导论》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正篇,是根据先师在广西中医学院所作的五个晚上讲座整理而成;第二部分是附录,附录一是先师根据运气七篇的内容所作的运气提要,这个提要基本将运气七篇中带“常数”性的内容提摘出来,可以方便查找。提要中所列出的时相模式,先师在讲座中都有介绍。附录二是先师部分信件的摘录,从这些信任可以看到先师的平生志愿、治学态度、治学范围及思想深度。因此,我们认为这部《导论》不但是运气学的《导论》,也是整个中医学的《导论》,同时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传统文化的《导论》。先师的志愿是在传统文化的体系思构建一门能象现代数学一样的普适性基础学科——阴阳术数学。虽然人生无常,先师没有办法实现他自己的愿望...查看详细
☉ 《考研中医综合应试指南》
《中华医学学习网》考研辅导专家组 编 中国石化出版社 2008-3-1
本书是“考研专业课辅导系列”之一,全书共分6篇内容,具体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和针灸学,每章包含考试大纲内容、大纲内容详解和历年考点聚焦三个部分,分析要点,详解难点,内容涵盖大纲所有考点。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本书是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中医综合”科目辅导资料,全书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和针灸学六篇,每篇将大纲考点列为章节名称,每章包含考试大纲内容、大纲内容详解和历年考点聚焦三个部分,分析要点,详解难点,内容涵盖大纲所有考点。 本书主要供广大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中医综合”科目考试的考生使用...查看详细
☉ 《柯新桥中医医学论文集》
柯新桥 编著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6-3-1
该书汇编了作者近三十年来在全国各地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临床报道、读医心得以及医案医话;总结了自身多年的防病治病心得和研读医籍的体会。从中不难看出:柯教授实属一位热爱中医事业、敬业而且勤勉的中医学者——他原是在湖北中医学院从事临床、教学工作20多年,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先后在全国多家中医药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临床报道、实验研究等共100余篇;出版著作多部;因学业成绩显著,早在90年代初即由讲师破格而为教授,全湖北中、西医学院校当年仅此一人,而全省30余所高校也仅仅破格3位,以至当年轰动一时。而来深圳不足6年时间,即有多部专著出版(其中包括超过100万字的大型中医专著两部),发表论文多篇……如果没有一股勤奋钻研的精神...查看详细
☉ 《科学技术辩证法与方法论/中医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系列教材》
朱少钧 主编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6-9-1
本书为中医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系列教材之“科学技术辩证法与方法论”分册。全书共分10章。详细介绍了科学技术的性质与结构;科学技术活动的主体及其社会支持;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因及模式;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与价值;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与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科研选题方法;经验层次的方法;理论层次的方法;系统科学方法等。内容精练,可供大、中专医学院校教学使用。 第1章 绪论 第一节 科学技术辩证法与方法论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内容 第二节 学习科学技术辩证法与方法论的意义和方法 一、学习科学技术辩证法与方法论的意义 二、学习科学技术辩证法与方法论的方法 第2章 科学技术的性质与结构 第一节 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与联系 一、科学 二、技术 三、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第二节 现代科学技术的结构 一、自然科学的体系结构 二、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 第3章 科学技术活动的主体及其社会支持 第一节 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 一、科学家 二、科学共同体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 一、科学技术的内在组织形式 二、科学技术的外在组织形式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支持系统 一、经济支持系统 二、图书情报支持系统 三、实验技术装备支持系统 四、人才支持系统 第4章 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因及模式 第一节 科学发展的动因和形式 一、科学发展的内部动力 二、科学发展的主要形式 三、科学知识的增长律 第二节 技术发展的动力和模式 一、技术发展的基本矛盾 二、技术发展的形式 第三节 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 一、社会需求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 二、社会经济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作用 三、社会政治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保障作用 四、社会文化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导向作用 五、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根本性作用 六、哲学思维对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影响 第5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与价值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一、科学技术与物质文明 二、科学技术与精神文明 三 科学技术与社会变革 四、科教兴国战略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观 一、科学技术的异化 二、对科学技术社会价值的反思 第6章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与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大科学和高技术 一、 大科学及其特征 二、高技术及其特点 第二节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 一、科学技术发展的加速度趋势 二、科学技术发展的数学化趋势 三、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趋势 四、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化趋势 第三节 现代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协调发展的基本方面 二、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 三、我国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协调问题 第7章 科研选题方法 第一节 科学问题 一、科学问题及其分类 二、科学问题的来源 三 科学研究从何问题开始 第二节 科研选题 一、科研选题及其意义…… 第8章 经验层次的方法 第9章 理论层次的方法 第10章 系统科学方法...查看详细
☉ 《李士懋.田淑霄─脉学心悟.濒湖脉学解索》
李士懋,田淑霄 著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9-1-1
李士懋、田淑霄教授是国家二、三批高徒导师。从医近50年,临床诊治经验丰富,特别在脉诊方面造诣颇深。所著《脉学心悟》创造性发展了中医脉学理论,有较高的学术和实用价值,曾在《河北中医药》、《中国中医药报》等连载,深受读者好砰。《濒湖脉学解索》则深入浅出地阐释了濒湖脉学思想,颇多个人体会,实为中医初学者学习脉学入门之书,可指导中医初学者入门习脉,不入歧途。一书言简意赅,通俗而不离经旨,理论结合临床,可供中医初学者阅读参考。 李士懋,男,1936年出生于山东黄县。1962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现任教授,主任医师,国家名老中医药第二、三、四批传承导师...查看详细
☉ 《李顺民医学文选》
李顺民 著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8-1-1
本书共分五大部分,主要收载了李顺民教授从医30年来公开发表的医学论文,侧重于肾病、脾胃病、脑病、糖尿病等常见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法则和处方用药经验,基本反映了李顺民教授独到的临床诊疗经验,特别是辩证精要和处方用药独到之处,可直接指导临床诊疗,可供临床医师及中医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李顺民,男,1955年2月出生。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及博士后导师。广东省深圳市中医院和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附属医院业务副院长兼肾病科主任。 先后在医学院校及三级甲等医院从事医教研工作25年,精通中医理论和内科专业知识,娴熟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辩证论治,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查看详细
☉ 《历代中医治则治法精粹》
周超凡 主编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8-11-1
中医治则治法是关于疾病治疗原则、方法及其临床应用的理论概括。本书分总则、辨证治则和辨病治则三部分,在查阅大量中医文献的基础上,采撷中医治则治法之精华,系统介绍了先秦至晚清历代医籍三百余部中关于中医治则治法的重要内容。本书内容丰富、文字精练,出处明确,查阅方便,实用性和权威性强,可供从事中医中药的临床医务工作者和相关人士参考阅读。 一、总则 (一)治未病 (二)治病求本 (三)调整阴阳 (四)以平为期 (五)扶正祛邪 (六)标本缓急 (七)正治反治 (八)同病异治 异病同治 (九)随证治之...查看详细
☉ 《临床免疫学》
罗晶,袁嘉丽 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8-10-1
本教材的特点主要体现在:①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教材内容注重学生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实用性强。②先进性与精炼性相结合:尽量吸收和采纳国内外优秀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注意反映学科最新信息、最新成果和最新技术,在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力求教材内容简洁精炼。③启发性与扩展性相结合:教材第二篇以案例式形式编写,对培养学生开拓性思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教学内容的安排具有一定的弹性,将为教师和学生教与学提供更多的拓展空间。 本书可供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类各专业本科生使用,也可供临床医生及其他各专业学生使用和参考。 第一篇 临床免疫学基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免疫系统的组成 第二节 免疫应答过程 第三节 免疫应答的类型与后果 第二章 免疫与炎症 第一节 炎症的成因与过程 第二节 炎症机制 第三节 免疫应答效应对炎症的影响 第三章 免疫损伤 第一节 免疫损伤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抗体介导的免疫损伤 第三节 T细胞介导的免疫损伤 第四节 肉芽肿反应 第四章 免疫耐受与自身免疫 第一节 免疫耐受与自身免疫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自身耐受的形成机制 第三节 自身耐受的破坏因素 第四节 自身免疫病 第五章 感染与免疫 第一节 病原生物的感染 第二节 抗感染免疫 第三节 不同病原体感染的免疫防御特点 第四节 病原体的免疫逃逸现象与机制 第六章 肿瘤与免疫 第一节 肿瘤的免疫学研究 第二节 肿瘤抗原 第三节 免疫监视 第四节 免疫系统肿瘤 第五节 肿瘤的免疫逃逸 第六节 肿瘤的免疫诊断与免疫治疗 第七章 移植与免疫 第一节 同种移植排斥反应的机制与类型 第二节 临床常见的移植 第三节 同种移植排斥的预防与处理 第八章 生殖与免疫 第一节 生殖系统的免疫学特征 第二节 配子免疫 第三节 母胎免疫 第九章 免疫缺陷 第一节 原发性免疫缺陷 第二节 继发性免疫缺陷 第三节 免疫缺陷病的治疗原则 第十章 免疫诊断与免疫治疗 第一节 免疫诊断 第二节 免疫治疗 第二篇 临床常见免疫性疾病举例 第十一章 超敏反应性疾病 第一节 支气管哮喘 第二节 过敏性鼻炎 第三节 荨麻疹 第四节 特应性皮炎 第五节 急性肾小球肾炎 第十二章 自身免疫性疾病 第一节 系统性红斑狼疮 第二节 类风湿性关节炎 第三节 重症肌无力 第四节 系统性硬化症 第五节 白塞病 第十三章 免疫缺陷性疾病 第一节 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第二节 联合免疫缺陷病 第三节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第十四章 免疫系统肿瘤 第一节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第二节 多发性骨髓瘤 第三节 淋巴瘤...查看详细

☉ 《临床中医学/21世纪高等医药院校教材》
王明杰,罗仁 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06-8-1
本书是“中医学”课程分段教学改革的配套教材之一,主要供高等医药院校非中医类专业使用。针对医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学习需要,书中精选了具有中医药优势和特色的各科病种,采用西医病名,介绍中医药诊疗知识。治法除介绍辨证论治汤方外,还介绍了常用中成药、中药注射剂、单方验方、针灸疗法、外治法、饮食疗法等。每节后均列有“研究进展”,反映近年新成就、新成果。本书特点:说理简明、分型简约、方法简便,注重实用性与可操作性。 本书不仅适用于医药院校本科生在校学习使用,还可作为毕业后继续学习和应用中医药知识的一本实用参考书,适合广大临床医生阅读。 前言 编写说明 第一章 内科疾病 第一节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第二节 支气管炎 第三节 支气管哮喘 第四节 肺炎 第五节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第六节 病毒性心肌炎 第七节 冠心病 第八节 慢性心功能不全 第九节 高血压病 第十节 慢性胃炎 第十一节 消化性溃疡 第十二节 上消化道出血 第十三节 病毒性肝炎 第十四节 肝硬化 第十五节 肠道易激综合征 第十六节 溃疡性结肠炎 第十七节 慢性肾小球肾炎 第十八节 慢性肾功能衰竭 第十九节 肾病综合征 第二十节 泌尿道感染 第二十一节 糖尿病 第二十二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第二十三节 肥胖症 第二十四节 脑卒中 第二十五节 血管神经性头痛 第二十六节 血管性痴呆 第二十七节 抑郁症 第二十八节 类风湿关节炎 第二十九节 系统性红斑狼疮 第三十节 痛风 第三十一节 强直性脊柱炎 第三十二节 再生障碍性贫血 第三十三节 过敏性紫癜 第二章 肿瘤 第一节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第二节 胃癌 第三节 大肠癌 第四节 白血病 第三章 妇科疾病 第一节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第二节 闭经 第三节 痛经 第四节 盆腔炎 第五节 围绝经期综合征 第六节 子宫肌瘤 第七节 不孕症 第四章 男科疾病 第一节 前列腺炎 第二节 前列腺增生症 第三节 男性性功能障碍 第四节 不育症 第五章 儿科疾病 第一节 水痘 第二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第三节 流行性腮腺炎 第四节 小儿营养不良 第五节 小儿腹泻 第六节 遗尿症 第六章 外科疾病 第一节 急性胆囊炎 第二节 胆石症 第三节 急性阑尾炎 第四节 急性胰腺炎 第五节 肠梗阻 第六节 尿石症 第七节 痔 第七章 皮肤科疾病 第一节 荨麻疹 第二节 银屑病 第三节 湿疹 第四节 痤疮 第八章 五官科疾病 第一节 过敏性鼻炎 第二节 鼻窦炎 第三节 咽炎 第四节 复发性口疮 第五节 眼底出血 第九章 常见病症的针灸治疗 第一节 支气管哮喘 第二节 心律失常 第三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第四节 高血压病 第五节 胃炎 第六节 肠炎 第七节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第八节 便秘 第九节 术后尿潴留 第十节 糖尿病 第十一节 脑动脉硬化症 第十二节 脑卒中 第十三节 假性球麻痹 第十四节 面神经炎 第十五节 面肌痉挛 第十六节 膈肌痉挛 第十七节 三叉神经痛 第十八节 神经衰弱 第十九节 痴呆 第二十节 血管神经性头痛 第二十一节 痛经 第二十二节 功能性子宫出血 第二十三节 胎位不正 第二十四节 不孕症 第二十五节 子宫脱垂 第二十六节 围绝经期综合征 第二十七节 小儿遗尿症 第二十八节 小儿脑性瘫痪 第二十九节 带状疱疹 第三十节 胆石症 第三十一节 软组织损伤 第三十二节 斑秃 第三十三节 痤疮 第三十四节 肩关节周围炎 第三十五节 落枕 第三十六节 颈椎病 第三十七节 腰椎间盘突出症 第三十八节 腱鞘囊肿 第三十九节 近视 第四十节 视神经萎缩 第四十一节 神经性耳鸣 第四十二节 牙龈炎 第四十三节 咽炎 第四十四节 休克 第四十五节 高热 第四十六节 内脏绞痛 第四十七节 肥胖症 第四十八节 戒断综合征 附录 中医临床常用方剂...查看详细
☉ 《临证本草》
王福席 等编 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6-5-1
本书分16章、32节、386味中药,对每味药的性味归经、功效特点、功效主治、配伍应用等进行系统介绍,特别是同类药的共性和每味药的个性及鉴别应用为重点,并结合临证组方选药,总结出396个病证的组方选药;均为老师的治疗经验。每病证均包括病名、症状、病因病机、治则立法、方药、剂量、服法,是一个较完整的治验病案。并对1885味对药进行巧妙搭配,以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增强疗效,避免毒副作用,同时对12大常见病证的病证分型、治疗方药进行完整介绍。本书内容详实,文字精练,是学习应用中药颇有价值的参考书,适于各级临床医师、基层卫生人员和医学院校师生参阅。 第一章 解表药 第一节 辛温解表药 第二节 辛凉解表药 第二章 清热药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第二节 清热明目药 第三节 清热凉血药 第四节 清热燥湿药 第五节 清热解毒药 第六节 清退虚热药 第三章 祛暑药 第四章 祛风湿药 第五章 祛寒药 第六章 泻下药 第一节 攻下药 第二节 峻下逐水药 第三节 润下药 第七章 利水渗湿药 第一节 利水消肿药 第二节 利尿通淋药 第八章 安神药 第一节 重镇安神药 第二节 养心安神药 第九章 平肝熄风药 第十章 开窍药 第十一章 止咳化痰药 第一节 止咳平喘药 第二节 消化热痰药 第三节 温化寒痰药 第十二章 理气药 第十三章 理血药 第十四章 补益药 第十五章 收涩药 第十六章 消导药 参考资料 症证方药索引 对药索引...查看详细
☉ 《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
陈明 学苑出版社 1996-7-1...查看详细
☉ 《柳公权玄秘塔碑楷书名帖临本/历代书法名帖临本/一品堂书法系列丛书》
靳博 编 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5-11-1
柳公权(公元778-865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是晚唐继颜真卿之后的书法大家。柳公权早学王羲之,又师欧阳询,颜真卿及随唐各家笔法,最后形成了“体势劲媚”的独物风格,世称“柳体”柳体用笔方圆兼备、轻重有致、变化多端;结体中宫紧密、四周疏朗,严谨中显开阔超逸之态。《玄秘塔碑》是柳公权的代表作,是其60岁后所书,碑文书体端正俊丽,用笔干净利落,引筋入骨,寓圆厚于清劲之中。...查看详细
☉ 《六经辨证新探》
贾秀林,贾芳 编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7-1
本书以临床实用为目的,对《伤寒论》之理、法、方、药,进行了探讨。 全书分为“诠解”、“探索”、“医案按”三部分。“诠解”部分,作者在深入研习原文的基础上,结合历代医家的注解及自己的临床经验,对《伤寒论》条文作了语译及详明的分析,并力求前后条文融会贯通。“探索”部分分十五个专题,对一些重点问题予以进一步研究,总以揭示《伤寒论》蕴奥为目的,提出了自己的学术观点。“医案按”部分,精选了编者及各医家《伤寒论》经方医案170余例,并附以按语,以实践经验证伤寒理法,藉以助读者体会六经辨治之旨。 本书可供中医教学、临床工作者阅读,对广大中医爱好者学习《伤寒论》也有较大的帮助...查看详细
☉ 《马王堆导引术》
周世荣 编著 岳麓书社 2005-11-1
本书根据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竹简、帛书哲理、医理、气功养生学理论、实用功法,并结合古文献、秘本图书、考古新资料,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了中国气功的源流和变化。第一、二章从哲理源流角度论述了帛书(倜易》以及《周易参同契》、《悟真篇》等书中的气功、养生学理论,并对帛书《老子》和道家气功及其流派(包括功法)进行了阐述。第三至七章从医理源流角度对帛书《经脉》学说、《却谷食气》、《导引图》和《五禽戏》等仿生学气功、保健功、治疗功的功法及其源流作了详尽的介绍。 导引养生学源远流长,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导引术是我国古代独具特色的医疗保健体操。本书根据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竹简、帛书哲理、医理、气功养生学理论、实用功法...查看详细
☉ 《脉法指要》
张汤敏,孙仁平 编著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8-1
脉诊为中医“四诊”之一,是辨证施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书是作者积数十年研习《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古今脉学经典著作之体会,结合多年临床实践之经验而撰写的脉学专著。本书全面论述了中医脉学的整体观,介绍了脉与季节的变化、与脏腑的关系;以脉的取法为主线,结合临床应用(医案),介绍了“28脉”的现代概念、历代各家论述,突出了平脉(健康脉)与病脉的区别;从“一脉十变”、脉的兼法与相似法、对张仲景脉法条文的剖析、对左右脉不等的释义等不同角度,反映了中医脉法的博大精深及其辩证、发展的内涵;最后,还列有癫痫脉法举隅、华佗脉法及崔嘉彦的脉法四言举要。 本书引经据典、层次清晰、内容丰富...查看详细
☉ 《脉经》
严石林,李正华 主编 四川科技出版社 2008-6-1
气血幽幽藏玄机,寸口微微决狐疑,阴阳顺逆昭生死,五行生克示难易,三部九候当详审,四诊合参须谨记,欲知吉凶善恶事,现代检测莫轻弃。 ——宋兴 《脉经》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诊断学专著。书中结合临床病症,详论临床常见脉象二十四种,求得了脉、证、诊、治的有机统一。还确立了以桡动脉为基点的寸口诊脉法,是中医理论体系完整组合不可或缺的部分。本书博综历代名家高论,结合当代实践新知,尽可能准确、深刻地阐明各种脉象的表达特点、病理本质、临床诊断意义,力求使读者能知其象而明其理,释其疑而得其真。 本书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现代社会广大群众的需求和本着消除对中医脉诊的许多误解及神秘感觉...查看详细
☉ 《脉学粹要三字经.国学中医研习》
范小苒,王惟恒 主编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8-6-1
脉学宗师王叔和『脉经』序有云:『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在心易了,指下难明。』编者寄望于帮助脉学爱好者走出『其体难辨』『指下难明』的『两难』境地。 以三字诀的形式,概括脉学精要,读之朗朗上口,易诵易记。熟能生巧,巧到生慧,悲则明脉理之精微,如此则何愁『其体难解』。以浅显通俗的语言,详述诊脉技能,相兼脉主病,及脉证顺逆与从舍等脉学知识。若潜心研读,并勤于实践,则何虑『指下难明。』 中医药学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学中的精粹。国学有四个层面:一是物质层面,如中国的饮食、中药、茶、酒、瓷器、服饰等;二是技术层面,如武术、中医等;三是制度层面...查看详细
☉ 《脉诊趣话》
傅文录 编著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8-3-1
该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引路,下篇为十脉解析。本书通过师徒对话的方式,从说文解字的角度着手,用天文、地理、人文三方面的社会知识,深入浅出地论述了十大常见脉象的人文趣事,特别是通过自身的生活经历、多年的临床经验和全方位的综合知识面,来了解中医脉诊的真谛,把博大精深、神秘难测的脉诊,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在人们面前,丰富了本书的可读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把中医最神秘的一页展现在大众面前,揭开了她头上的神秘面纱。 傅文录,男,河南省浚县人。1987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副主任医师,任职于河南省平舆县人民医院。从事临床内科工作近20年,熟读深思四大经典,活用精研四小经典...查看详细
☉ 《美眼看中医》
庞景三 编著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8-5-1
本书从医学和美学的角度出发,从中华传统文化入手,全方位探讨中医学之美,中医对生命的认识是美的,中医的道德观是美的,中医的思辨是美的,中华医道是美的,中医中药的文化及中医的诊疗行为更是美的。本书用大量的实事,通俗的语言,不但证明了中医学自身之美,而且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医的职业是一个创造美的职业。所以,人们完全可以从文学和美学的角度去学习中医,研究中医,欣赏中医,在得到美学享受的同时感悟深奥的中医学。该书不但可作为中医医、教、研工作者及学生的有趣读物,而且也可作为文学及美学工作者的参考书及中医科普读物。 第一章 美的学问 第一节 美及美感 一、关于美...查看详细
☉ 《名师与高徒》
邓铁涛 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8-11-1
本书是由我国著名中医药学家邓铁涛、任继学、路志正、焦树德、颜德馨、吉良晨、陆广莘、周仲瑛、张学文、罗金官、石仰山、朱良春等联名发起的“首届著名中医药学家学术传承高层论坛”选粹。它既是一部当代著名中医药学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精髓的结晶;也是他们的学术继承人长期跟师抄方侍诊,承师真传,再通过勤奋钻研,完整继承,潜心实践心悟,然后加以整理总结的华章。140余篇论文质量之高,数量之多,近年罕见。尤其是,继承者在继承中有提高,在实践中有创新,颇多独家妙言、精辟之论、不传之秘。一卷在手,犹如诸多名师、国手在耳提面命,不逊亲炙,可谓玉函金经,实为珍贵之至。朱良春教授亲任主编,邓铁涛教授拨冗作序...查看详细
☉ 《名师与高徒:第二届著名中医药学家学术传承高层论坛选粹》
邓铁涛 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11-1
为期三天的“第二届著名中医药学家学术传承高层论坛”于2006年12月21日在广州落下帷幕。论坛探讨名老中医经验的整理、继承方法,总结名中医成才之路及名老中医带动名院、名科的发展经验,介绍有关单位师承工作管理模式和名医工作室建设经验等。本书收录了这次论坛的经典论文。全书共分成才之路,学术思想,临床研究,临证经验,相关研究等五篇。 第一篇 成才之路 1 邓铁涛教授的成才之路 2 老而弥坚奋进不止——《朱良春医集》读后感 3 实践出真知精诚育名医——张学文教授成才之路访谈录 4 跟名师学医做岐黄传人——关于中医成才之路的一点思考...查看详细
☉ 《名医薪传:上海市“全国第三师承班”学术继承人论文精选》
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管理处 编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2006-10-1
这部论文集是全体学员在导师指导下勤奋学习的成果。每篇论文反映了学员通过3年学习对中医药学理论有了高一层次的认识,对老师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有了深一层次的感悟。论文正是这种理性认识和感性领悟的结晶,反映了学员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水平方面的提升。 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是他们的学术研究、临床实践与中医药理论、前人经验相结合的智慧结晶,是中医药学伟大宝库中的宝贵财富,一定要得到继承和发扬,因此开展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如果不能很好地继承,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要发扬中医药特色和优势,首先就要做好继承工作...查看详细

☉ 《明于阴阳:中医的概念与逻辑》
刘宝义 著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7-7-1
本书从明确阴阳的概念出发,在理清了中医学术的阴阳与哲学的阴阳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动物、植物之间不同阴阳道理的基础上,一步步深入探讨了中医学术中“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的逻辑推理、“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经络实质以及藏象、脉诊等理论问题,尤其是对张仲景《伤寒论》名实以及其中的四时理论体系、阳明厥阴名实等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合理引用经典论述,使得这部“撰用《素问》《九卷》”的医学古籍,从宏观理论体系的角度得到了合乎逻辑的阐释。这是作者近十几年的研读心得,“绝非‘以经解经’的肤浅之作”。 第一部分 理论体系 引子:阴阳不神秘 一、阴阳的概念 二、有关阴阳的推理 三、落实到人体的阴阳 (一)人体与天地之阴阳道理相通 (二)动物与植物之阴阳道理各异 (三)单论阴阳道理...查看详细
☉ 《内经笔记》
翟双庆 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06-9-1
本书是《中医学笔记系列丛书》的一本,结构概括为“两栏三框”:①板书与教案栏:针对中医各种考试参照教材不一的情况,本书按近20年来国家统编的《内经》五版、六版、人卫版及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版等教材配套,综合浓缩教材精华,省去记录及相互参照时间,使学习效率倍增;②测试与考研栏:采众多中医院校考研基础课、专业课真题及中医综合历年真题,迅速提高考研应试技能,帮助成就高分理想;③锦囊妙记框:提供《内经》中一些需要背诵的经文;④轻松一刻框:精选中外幽默笑话,激活麻痹和沉默的神经;⑤随想心得框:留给您的私人空间,边学边想边记,真正把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 本书是各大中专中医院校医学生专业知识学习、记忆及应考的必备书...查看详细
☉ 《内经类证(第三辑)》
秦柏未 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4-1
《内经类证》是著名中医秦伯未先生研究《内经》病证的专著。作者基于“《内经》有是病,有是症”的观点,对《内经》病证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认为“《伤寒论》叙列,”多本《内经》,并将《内经》病证分为50类,列35余证,附条文1200余条。作者条分缕析,探本求源,对于指导临床实践很有帮助。 本书出版时仅对与标题进行了编辑处理,其余均未改动,以保持原书原貌。 伤寒病证类第一 温暑病证类第二 热病病证类第三 中风症证类第四 寒热病证类第五 痎疟病证类第六 霍乱病证类第七 厥逆病证类第八 疸病病证类第九 消渴病证类第十 咳嗽病证类第十一 痰饮病证类第十二 喘促病证类第十三 膈病症证类第十四 痿病病证类第十五 痹病病证类第十六 偏枯病证类第十七 瘈疭病证类第十八 痉病病证类第十九 癫狂病证类第二十 积聚病证类第二十一 痞满病证类第二十二 疝气病证类第二十三 鼓胀病证类第二十四 水肿病证类第二十五 腹痛病证类第二十六 腰痛病证类第二十七 胁痛病证类第二十八 背痛病证类第二十九 心痛病证类第三十 头痛病证类第三十一 口舌病证类第三十二 齿牙病证类第三十三 咽喉病证类第三十四 眼目病症类第三十五 耳病病症类第三十六 鼻病病证类第三十七 眩晕病证类第三十八 汗病病证类第三十九 寤寐病证类第四十 呕吐病证类第四十一 哕逆病证类第四十二 泄泻病证类第四十三 肠澼病证类第四十四 便血病证类第四十五 便难病证类第四十六 前阴病证类第四十七 小便病证类第四十八 遗泄病证类第四十九 痈疽病证类第五十...查看详细
☉ 《内经选读——国际中医药、针灸培训考试指导用书》
王庆其 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8-1
中医药学是以中国传统的社会历史文化为背景的医学体系,又称中国传统医学。中医药学理论独特,自成体系,文献丰富,经验宝贵,疗效确切。数千年来,中医药学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发挥着不可置疑的重要作用,也为世界各民族人民的健康和世界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医药的需求不断增加,中医药学知识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应用中医药防治疾病逐渐被更多的民族和人群所接受,中医药事业在很多国家和地区蓬勃发展,中医药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显现。针灸、中医药等医疗活动先后在一些国家(地区)纳入法制化管理。 在中医药国际化的进程中,建立中医药国际标准体系是十分重要的...查看详细
☉ 《脑血辩证 中医理论发展的探索》
王新陆著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1-1
本书共分三篇,上篇主要阐述了中医学的定义和内涵、中医学自我发展的历史轨迹;中篇阐述了中医及传统文化对脑、血的认识,现代医学对脑;下篇阐述了脑血的生理功能、病理机制、辨证方法等内容。...查看详细
☉ 《女科证治——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
钱伯煊 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1
本书收选妇产科常见病症54种,简明扼要地论述其病因、症状、治法、方剂、方解等内容、并于每病症后加了“按语”,体现了作者多年从事妇产科临床实践的经验和体会。钱伯煊老先生为近代著名中医志家,尤擅妇科,对保胎与不孕的治疗有独到之处,疗效显著。本书与其所著《钱伯煊妇科医案》,堪称姊妹篇,二书合参,能较全面地领会和理解钱伯煊老先生妇产科临床方面的学术思想。 第一章 月经病 第一节 月经先期 第二节 月经后期 第三节 月经先后无定期 第四节 月经量多 第五节 月经量少 第六节 痛经 第七节 闭经 第八节 崩漏 第九节 经行吐衄 第十节 经行泄泻 第十一节 经行发热 第二章 带下病 第一节 白带 第二节 赤白带 第三节 黄带 第四节 白崩 第三章 胎前病 第一节 保胎 第二节 养胎 第三节 安胎 第四节 妊娠恶阻 第五节 妊娠水肿 第六节 妊娠呃忒 第七节 妊娠尿血 第八节 妊娠遗血 第九节 妊娠咳嗽 第十节 先兆子痫 第十一节 子痫 第十二节 子悬 第十三节 子疟 第十四节 子烦 第十五节 五痢 第十六节 胞阻 第十七节 激经和胎漏 第四章 临产病 第一节 难产 第二节 胎死不了 第三节 胎衣不下 第五章 产后病 第一节 产后血晕 第二节 产后发痉…… 第六章 妇科杂病...查看详细
☉ 《脾胃论集要》
(金)李杲 原著,余瀛鳌 等编选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2-1
半个多世界以来,中医研究的内容与方法有了长足的发展,有些学者将其分为五个方面: 1.文献研究:从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对中医古代医籍进行了大量的收集、保存、点校、注释、语释、影印和出版。 2.理论研究:上世纪50年代以来,由卫生部和教育行政部门组织、许多院校集体编写了高等中医院校统编教材。 3.临床研究:集中在对证的研究。 4.多学科研究:从古代哲学角度研究中医。 5.实验研究:采用西医的若干理论指标分析验证中医药的疗效。 从内容上看,这些研究工作,对某一理论、某些具体的理法方药的理论研究较多,从整体研究和构建中医学理论体系者少;从发展趋势上...查看详细
☉ 《岐黄医道》
廖育群 著 海南 2008-5-1
思考中医,必先正本清源! 如果不把中国传统医学置于从古至今社会发展的总体背景之中加以考察,则无法真正学懂中医。 ——作者题记 对于执中国传统医学为业者,或研究这门学问的人来说,“历史的知识”确实显得非常之重要。如此说,至少有两方面的意义:首先,由于当代使用的中医治疗方法与理论体系,是自古以来一脉相承延续不断的,未见有不治古典的而能言中医者;其次,在更深层次上讲,如果没有对于我国古代文化的较多了解,则无论如何不可能看清中国传统医学之体系是怎样逐渐发展而成的。这也就是说,如果不把中国传统医学置于从古至今社会发展的总体背景之中加以考察,则无法真正学懂中医...查看详细
☉ 《气的乐章》
王唯工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9-1
本书以压力和共振理论来类比血液在人体中的运作,从中医的角度对人体的气与经络做出科学的解释,从不侧面论证了中医基本理论的合理性和现代医学的某些欠缺。不仅为长久以来破绽百出的西方循环理论找到一个新出口,也为中医建立了一套现代化语言。 王教授的理论与中医的精神极为契合,并能够数量化于公式化,是先前倡导中医现代化、科学化者所未达到的。这种以中国文化为根基,吸收了先进西方科技手段的创新理论,让不懂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读者也能理解中医,理解“气”“经络”“阴阳五行”……之于人体的意义,很有可能将对21世纪的生命科学(如病理、胚胎……)各领域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王唯工...查看详细
☉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曹炳章 原辑,唐菊香,方汀 编校整理 农村读物出版社 2007-1-1
清代是中国传统医学集大成时期,故清代名医众多,其医案也最有学习研究价值。本书荟萃了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邵兰荪等数位清代名医大家之“医案”,全书医案连贯,案中有病起、初诊、复诊,以及处方之加减化裁,对辩证施治、理法方药做了较为详细的记录,其辩证遗药的方法对后学者临诊,具有实际指导和借鉴作用,可谓弥足珍贵。 出版前言 眉寿堂方案选存 三家医案合例 程杏轩医案 吴鞠通医案 何澹安医案 张畹香医案 邵兰荪医案 徐批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查看详细
☉ 《冉雪峰医案——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
冉雪峰 编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1
冉雪峰老先生,是中医界著名的老中医,有50多年的临床经验。他不但结合中医理论深入地分析病情,而且能够不断发挥个人对于中医学术的见解和独到的治疗方法。这部医案,就是冉老先生儿十年来临床经验的重点记录,包括内、外、妇、儿四科医案71篇。这些治疗经验对于中医临床工作者,很有参考价值。 暑温 秋温 温毒 温痘 喉痧 喉痹 痢一 痢二 痢三 痢四 霍乱一 霍乱二 霍乱三 霍乱四 劳复 战汗 亡阴 尸厥 热厥 厥冒 晕厥 气厥 惊厥 薄厥 中恶 中风一 中风二 中风三 中风四 干血痨 肺痿 肺痈 黝喘 肺痹 胸痹 结胸 卒心痛 噎膈 肝阳上越 失眠 水臌 肿胀 水肿 癃闭 精痿 踒蹙 热痹 消渴 脚气 气痛 便血 肠痈一 肠痈二 腹痹 恶风 浸淫疮 乳痈 瘰疬 血虚 血崩 崩漏 调经 痛经 种子 痘 痘二 痘三 痘四 麻 麻二...查看详细
☉ 《热病新论从热病诊治沿革看中医的发展》
曹东义 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8-5-1
外感热病学是中医学领域里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学术体系,也是一个不断创新的学科。要正确认识这种学术创新,就必须把中医外感热病放在与西医对比的参照系里进行比较,或者放在世界大科学的背景里进行考量,这样才会看到中医外感热学的进步,才会了解中医外感热病学的巨大成就。 所有的外感热病都有一个过程,起点都是发热,而终点各有不同,或愈或死,或康复或残疾,病人经历的过程有千万个不同,患者体内的物理化学过程也非常复杂。中医学智慧地提出来几套辩证论措施,经过历史沉淀,即将走向统一。这个统一的过程,就是外感热病诊治规律提炼的过程,也是指导思想、行为模式转化的过程。历史上外感热病每一次转化,都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业绩...查看详细
☉ 《人体生态平衡论/人体生态平衡二重唱(人体药库学作者周尔晋新著)》
周尔晋 著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8-7-1
一根火柴棒,两个手指头,花一点闲工夫,打造健康人生。 有空上上网,搜搜周尔晋,健康快乐爽一生。 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生态讲平衡,健康讲方法。 无论是人体叉形平衡法也好,人体的内药也好,其最后目的是要达到人体体内生态的相对平衡,保持体内生态相对平衡,就意味着身体康泰,失去体内生态的相对平衡,就意味着疾病与死亡。因此,研究如何保持与展开人体体内生态平衡,是十分重要的学问。本书作者就向我们阐述了这一学问——人体生态平衡论。 序言 挑战生存与生存的挑战 1.性命之学是人生第一的学问 2.泛论人体生态平衡学 3.论人体相对平衡健康线 4.论人体的病变低沉点与相应高升点 5.论普通平衡力与神奇平衡力 6.内药为主、心药为主与食疗为主论 7.儒医分家千古之憾 8.医盲比癌症更可怕 9.人体帝后结合论 10.肺金论 11.心火论 12.肾水论 13.肝木论 14.脾土论 15.新人体要穴论 16.“富贵病”还需心药医 17.棒压耳穴治病的奥秘 18.健康以食为天 19.“食少事繁”——千古英才夭折之谜 20.给我一生幸福的三个女人 附录一 人体108个要穴汇总 附录二 常用穴位局部示意图 附录三 重点穴位:手穴和耳穴示意图 附录四 书信往来 附录五 敬告读者 后记 为研究人体生态平衡而奋斗终生 书摘插图 1.性命之学是人生第一的学问 我爱读点武侠书...查看详细
☉ 《人体体质学:中医学个性化诊疗原理》
匡调元 著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8-1
匡调元教授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的临床病理研究,创立了人体体质学、体质病理学和体质食疗学。本书系统地、深入地论述了体质、病理体质、辨质论治及辨质论食等新概念,并从人体宏观整体层次上阐述了中医学个性化诊疗原理,与当今西方医学从微观基因层次上提出的个性化诊疗观点相辅相成。 本书对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诊治及理论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可供中医院校研究生及中医临床医师和从事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参考。 匡调元,1931年7月出生,江苏省无锡市人。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专家委员会委员。1956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院,自1960年学习中医学后就一直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病理研究;1977年5月正式发表了“体质病理学研究”;1984-1985年在美国Bowman Gray医学院病理科工作...查看详细
☉ 《三千年中医妙谈》
洪丕谟 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8-6-1
苦学年来未有涯,青灯黄卷月笼纱。诗文书画兼医学,千载学林一奇葩。 ——赵朴初诗赞洪丕谟 《洪丕谟精品集》首先推出的6本著作,虽说不能涵盖丕谟涉及的所有领域,却也尽可能地从书法、佛道、中医、养生、风水等多个方面体现他的文化贡献。在这些著作中,丕谟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深入浅出、灵动自如的文笔,或高屋建瓴,或纵横捭阖,充满智慧地从不同的角度,把读者带入到一个个别具姿彩的洞天福地。尽管这些著作成书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可至今却依然熠熠生辉,散发出无穷魅力。 洪丕谟(1940-2005),浙江宁波人,被学术界誉为“奇人”、“江南才子”、“上海滩上一枝笔”...查看详细
☉ 《伤寒常变论》
何毅 编著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6-1
全书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部分阐述了常变是一种学说,其目的是想对中医的教学、科研与临床起到执简驭繁、开拓思路和提高治病效率的作用;同时还企望对其它自然学科与社会科学具有指导意义。各论部分按照常变学说的内涵对《伤寒论》的部分原文进行阐述。它既适合初学者阅读,又可供研究《伤寒论》的专家参考。 总论 各论 一、对《伤寒论》涵义的认识 (一)《伤寒论》侧重论述了狭义伤寒 (二)《伤寒论》采用了新颖的写作方法 (三)《伤寒论》经后世医家演变而扩大了治疗范围 (四)《伤寒论》的涵义应当重新概括 二、对六经提纲涵义的认识...查看详细
☉ 《伤寒经纬 上海研究生教育用书》
严英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2001-8-1
本书以临床医疗实用为宗旨,而其内容决非限于点滴临床经验,有伤寒谕论发展之过程,可以启发学生推动中医学术发展的感悟;有辨证论治的理论与方法,可以端下、丰富学生临证思想方法;有深入细致的仲景诊断方法之描述等。...查看详细
☉ 《伤寒论的智慧(珍藏版)》
刘观涛,刘屹松,石向前 译著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6-6-1
《活解伤寒论》是“老中医白话讲经”系列之一。 《伤寒论》原著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的专著。东汉张仲景撰于公元三世纪初。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全书12卷,22篇,397法,共有药方112个。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和进行辨证施治的方法。 《活解伤寒论》是通过多种形式,以现代逻辑思维方法,对《伤寒论》原著进行全面而灵活的解说。主要方式:按篇或小节对原文进行注释和现代白话翻译;文中插入趣味性的图画辅助说明;对每卷、节的内容归类,尽可能用图表的形式加以表述;结合各卷、篇阐述的病理、法、方、药等...查看详细
☉ 《伤寒论讲义 (中医规划教材)》
梅国强 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6-1
本教材是由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及人民卫生出版社根据国家教育部对教材的要求,为适应21世纪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而组织编写和审定的,主要供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类专业五年制或七年制教学使用,亦可供从事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医师、教学科研人中,以及自学中医者阅读参考。 《伤寒论》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经典著作,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辨证论治专书。其中内容论述了多种外感热病和部分内科疾病的诊治,构建了六经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伤寒论》的基本内容,为临床各科辨证论治打下了坚实基础,尤其是对疑难病证的辨析和认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伤寒论》既是临床基础课...查看详细
☉ 伤寒论讲义 《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七期
张锡纯 著,刘观涛 点校 学苑出版社 2007-3-1
本书为《张锡纯医学全书》之一。《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古典临床专著,它以六经辨证为其特色;以外感热病为基本内容,同时亦可指导对多种内伤杂病的辨证论治。本书理论及临床价值甚高,古今中外之研习者,代有贤人,且互有发明创造。因而今日以之作为中医教材,是突出中医特色,发扬中医学术之必需。本书主要针对《伤寒论》进行具体分析,讲解,对医学工作者有较强的指导性。固未读《伤寒论》者,不可不读,已读《伤寒论》者,尤不可不读之书也! 张锡纯,中国近代医学第一人——张锡纯 张锡纯(1860~1933),字寿甫,中国近代杰出的中医临床家、思想家、教育家,其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成为继《伤寒论》以来最受医者欢迎的中医经典著作之一...查看详细
☉ 《伤寒论习题集》
姜建国 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7-1
为了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科教兴国战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符合新世纪中医药事业发展要求的创新人才,在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组织编写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药类)、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七年制规划教材出版后,我们组织原教材编委会编写了与上述规划教材配套的教学用书——习题集,目的是使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以习题形式进行复习、巩固、强化,也为学生自我测试和应考提供便利。 本套习题集与已出版的七年制规划教材配套,所命习题范围与现行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七年制教学大纲和规划教材一致。习题覆盖规划教材的全部知识点...查看详细


1  2  3  4  5  6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