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中医学 . 中医理论(3)

☉ 《伤寒论习题集》
姜建国 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7-1
为了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科教兴国战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符合新世纪中医药事业发展要求的创新人才,在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组织编写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药类)、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七年制规划教材出版后,我们组织原教材编委会编写了与上述规划教材配套的教学用书——习题集,目的是使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以习题形式进行复习、巩固、强化,也为学生自我测试和应考提供便利。 本套习题集与已出版的七年制规划教材配套,所命习题范围与现行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七年制教学大纲和规划教材一致。习题覆盖规划教材的全部知识点...查看详细

☉ 《伤寒论学用指要》
翟慕东 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9-1
《伤寒论学用指要》是笔者在近三十年多层次教学讲稿和临床笔记的基础上,综合本教研室诸位同仁的多年教学经验编写而成。成都中医药大学伤寒论教研室有着悠久的传统学术渊源,从被誉为“活伤寒”之称的邓绍先教授开始到目前为止,拥有过陈治恒、郭子光等一批著名的专家教授。注重传统、精于临床,扎实的理论功底来源于长期的临床实践,它一直主导着我们的学术方向。因此,可以说它是一本《伤寒论》理论、学术思想传承的专著。 《伤寒论学用指要》以临床医疗实用为宗旨,对涉及临床辨证施治的内容,包括辨证思维、诊疗方法、组方技巧以及文献考据等,均熔于一炉,择其要者,直抒己见,往往一语中的。俗云:“一句话捅破一层理”...查看详细
☉ 《伤寒析变》
纪立金 编著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5-1
中医之理,博大精深;中医之术,随机圆法。求解中医,须潜心悟道,探之医理,与之临床,运用以求自如,得法以求灵验;授业传道,解惑答疑,融会以求贯通,深入以求浅出;病有疑似,症有真伪,万变之疾,难寻变中之理,难求变中之治。古有内伤遵东垣、外感崇仲景,内伤以脾胃之律统万变之疾,外感以六经之理钤百病之患,各有千秋。余遵古道,精研东垣论脾胃,潜习仲景论伤寒,教之与学,临之与证,有得有验,并承恩师李克绍传经之论、张珍玉气化之理,悟得内外之伤,理则同,法则通,伤寒之变实为气化之变;昔著《中医脾脏论》,今成《伤寒析变》,应万变之疾,寻百病之源,以归中医之真。然才疏学浅,砺炼不足,中医大道,经著博深...查看详细

☉ 《伤寒学》
熊曼琪 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1-1
《伤寒论》作为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一脉贯通的临床经典著作,创立了六经辨证论治体系、保留并创制了大量疗效卓著的方药,对中医临床及学术发展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伤寒学》是以《伤寒论》以及历代医家研究与发展《伤寒论》的学术成就为研究对象,以六经辨证体系的内涵、外延与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基本规律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与临床疗效为最终目的。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伤寒学的基本定义与构成要素 第二节 《伤寒论》的地位、形成与发展概况 一、《伤寒论》的学术地位 二、《伤寒论》的作者及成书的历史背景 三、《伤寒论》的流传与发展 第三节《伤寒论》的学术渊源与成就 一、《伤寒论》的学术渊源 二、《伤寒论》的学术成就 第四节 伤寒的涵义与六经病的传变 一、伤寒的涵义 二、六经病的传变 第五节 《伤寒论》的辨证...查看详细
☉ 《上海市名中医学术经验集》
夏翔 等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1-1
本书由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组织68位上海市名中医编写,收录了每位医家主要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学术思想部分着重记述名中医独到的学术观点、理论建树及有创新意义的学说,有深度,有启发性;临床经验部分选择名中医临床最擅长的疾病,撰述其对某种或某类疾病的辨证体会及方药运用经验,并附有典型病案。本书对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董廷瑶 闻茂康 沈仲理 乔仰先 丁季峰 王文济 裘沛然 钱伯文 史济柱 徐蔚霖 何承志 庞泮池 颜德馨 朱瑞群 朱南孙 姚芳蔚 陈之才 姚培发 张镜人 蔡小荪 奚九一 胡建华 王大增 李国衡 杨依方 秦亮甫 邵长荣 沈自尹 叶景华 王辉萍 张云鹏 秦万章 石仰山 于尔辛 俞瑾 刘嘉湘 陈德铭 柏连松 彭培初 李庚和 施杞 马绍尧 陈汉平 曹玲仙 沈丕安 邹菊生 夏翔 蔡淦 唐汉钧 陈以平 马贵同 杨炳初 陈湘君 王左 郑平东 朱培庭 张重华 吴银根 严世芸 王灵台 何立人 石印玉 赵国定 徐敏华 王庆其 王文健 陆金根 凌昌全 附录 上海市名中医名单(1995年) 上海市增补名中医名单(2004年)...查看详细
☉ 《神经及软组织损伤自然疗法》
崔东亮 著 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5-2-1
本书是作者崔东亮几十年临床经验的总结,凝结着他几十年医学理论研究和医疗实践探索紧密结合的心血。此书出版,确实值得赞赏。崔东亮主治医师毕业于沈阳军区医学校医疗系,后到哈尔滨医科大学进修深造,而后在81134部队医院从事军医工作22年。从1976年开始从事正骨按摩治疗,1978年师从北京双桥医院著名按摩大师、正骨专家罗有明,深得其真传,此后,专门从事研究治疗正骨外科,神经及软组织损伤疾病,迄今已近30年。 作者重视医术的不断提高。他不但学习刻苦,博览古代和现代医家著作,潜心钻研,谦虚讨教,取百家之长,而且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勤于总结,逐渐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现代自然疗法的学术思想和提高疗效的医术专长...查看详细
☉ 《肾脏病六经辨治》
张喜奎 编著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10-1
本书共分上、下两篇。上篇总论,共分七章,分别就肾脏疾病论治与六经辨证导读、肾脏疾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和发病前提、肾脏疾病的中医病理、肾脏疾病的六经辨证方法、肾脏疾病的常用治法、肾脏疾病常见临床表现的中医辨治述要、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与中药联合治疗的方法简述等问题进行了论述。下篇各论,共分七章,分别就临床常见肾脏疾病如急性肾炎、慢性肾炎、IgA肾病、肾病综合征、隐匿性肾炎、狼疮性肾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糖尿病性肾病、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小管间质性肾炎、肾盂肾炎、肾结石病、多囊肾及慢性肾功能衰竭等依中西医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六经辨治及西医治疗进行了介绍。全书内容充实...查看详细
☉ 《实用中药制剂新技术》
韩丽 主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11-1
本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从中药制剂研究的基本思路、中药材及中间体、制剂技术、生物酶解、超临界流体萃取、超声、微波、离心分离、大孔树脂吸附、吸附澄清、膜分离、分子蒸馏、浓缩、干燥、动态循环阶段连续逆流提取等技术,其中超微粉碎技术、生物酶解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大孔树脂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为国家“十五”期间重点突破技术。每一技术均从原理、设备、工艺参数、应用实例与评价、存在问题等几方面论述,以突出科学性与实用性。本书可供高等医药院校师生、研究生及医药科研单位科技人员参考。 第一部分 影响中药剂质量与疗效的因素 第1章 中药制剂研究的基本思路 1.1 研究思路 1.2 处方举例 1.3 制剂研究基本思路实例——玉屏风胶囊的制备工艺研究 第2章 中药材及中间体 2.1 中药材 2.2 中间体 第3章 制剂技术 3.1 工艺路线 3.2 工艺条件 3.3 制剂技术 3.4 制药设备 第4章 生产环境 4.1 厂址选择 4.2 厂房设计 4.3 生产环境 4.4 环境保护 4.5 贮存保护 第二部分 中药制剂技术与设备 第5章 超微粉碎技术 5.1 概述 5.2 超微粉碎设备 5.3 微粉测量技术 5.4 超微粉碎方法 5.5 低湿超微粉碎技术 5.6 超微粉碎配套辅助技术简介 5.7 超微粉碎技术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5.8 粉体表面改性 5.9 纳米中药 5.10 中药超微粉特点及其应用评价 5.11 前当任务 5.12 超微粉碎技术应用前景 第6章 生物酶解技术 6.1 概述 6.2 酶的概念、特点及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6.3 中药生物酶解技术机理 6.4 酶解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6.5 酶解技术应用关键问题 6.6 酶反应技术特点及应用前景 第7章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 7.1 基本原理及发展历史 7.2 超临界CO2流体 7.3 提取工艺参数及其优选 7.4 超临界液体萃取在中草药提取中的应用 7.5 超临界CO2液体萃取设备简介 7.6 存在问题 第8章 超声提取技术 8.1 概述 8.2 超声技术在中药提取方面的应用 8.3 影响因素 8.4 超声提取对中药有效成分性质的影响 8.5 超声提取存在的问题 第9章 微波技术 9.1 概述 9.2 微波技术在中药提取工艺中的应用 9.3 微波干燥、灭菌技术在中药中的应用 第10章 离心分离技术 10.1 离心分离的原理及过程 10.2 离心机的种类与选型 10.3 离心分离法与醇沉法的应用比较 10.4 离心分离法的应用及其评价 第11章 大孔树脂吸附技术 11.1 大孔吸附树脂 11.2 大孔吸附树脂吸附分离技术要求 11.3 大孔吸附树脂技术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 11.4 大孔吸附树脂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第12章 吸附澄清技术 12.1 肿附澄清原理 12.2 吸附澄清剂的分类 12.3 吸附澄清剂的特点 12.4 吸附澄清剂的工艺条件可行性研究 12.5 吸附澄清技术在中药中的具体应用 12.6 吸附澄清技术的存在问题与科学评价 第13章 膜分离技术 13.1 概述 13.2 微滤 13.3 超滤 13.4 膜分离技术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第14章 分子蒸馏技术 14.1 分子蒸馏概念及原理 14.2 分子蒸馏器设计原则 14.3 分了蒸馏设备 14.4 分子蒸馏分离效果的影响因素 14.5 分子蒸馏的特点 14.6 分子蒸馏的应用 第15章 浓缩技术 15.1 中药提取液的特点及其浓缩要求 15.2 常用浓缩工艺及其特点 15.3 中药提取液浓缩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5.4 合理选择浓缩工艺 15.5 中药浓缩工艺及设备发展趋势 第16章 干燥技术 16.1 喷雾干燥技术及其应用 16.2 冷冻干燥技术及其应用 16.3 红外线干燥技术 16.4 微波干燥 16.5 旋转闪蒸干燥机 16.6 中药干燥技术和设备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17章 动态循环阶段连续逆流提取技术 17.1 概述 17.2 结构及工作原理 17.3 工艺流程 17.4 操作方法 17.5 工艺参数 17.6 特点 17.7 应用...查看详细

☉ 《实用中药注射剂学》
苗明三 主编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6-6-1
中药注射剂是临床治疗常见病实用有效的注射制剂。全书详细介绍了 204种常用的中药注射剂。本书不仅详细说明了各种中药注射剂的规格、剂量、成分、功能主治和药理研究;还阐述了适用病种、不同年龄的剂量,还特别撰写了各种注射剂出现不良反应的病例,供广大临床各科中医师参考、阅读。 人参注射液 人参子注射液 人参多糖注射液 人参果皂苷注射液 三七注射液 三七总皂苷注射液(络泰粉针、血塞通注射液) 川芎嗪注射液 马齿苋注射液 川参通注射液 山威注射液 山茱萸注射液 山莨菪碱注射液 升压灵注射液 心肌康注射液 天花粉蛋白注射液 丹参注射液 毛莨注射液 戈荣注射液 心脉龙注射液 心脉灵注射液 化症注射液 心脑宁注射液 天麻注射液 双黄连注射液 天麻素注射液 牛黄醒脑注射液 风湿注射液 水蛭注射液 水蛭地龙注射液 水蛭肽注射液 水蛭素注射液 双解注射液 甘利欣注射液 白花蛇舌草注射液 艾迪注射液 平津注射液 生脉注射液 甘黄注射液 田基黄注射液 瓜蒌注射液 甘遂注射液 当归注射液 肌生注射液 回生饮注射液 当归明矾注射液 红芎注射液 红花注射液 红枫注射液 红金樱根注射液 寻骨风注射液 吗特灵注射液 血栓通注射液 亚砷酸注射液 华蟾素注射液 杏丁注射液 还元注射液 赤芍注射液 灵芝注射液 抗炎1号注射液 肝炎灵注射液 肝炎净注射液 抗柯注射液 补骨脂注射液 延胡索碱注射液 抗脑血栓注射液 肝酶灵注射液 阿魏酸钠注射液 青山抗癌注射液 奇宁注射液(斑蝥素钠注射液) 青皮注射液 肿节风注射液 青龙衣粉针剂 知石清解注射液 参麦注射液 虎杖注射液 参附注射液 参芪扶正注射液 金花草注射液 a一细辛脑注射液 明矾注射液 苦参总碱注射液 苦参素注射液 苦参碱(斯巴特康)注射液 泻肺定喘注射液 美能注射液 苦黄注射液 肾康注射液 青银注射液 岩黄连注射液 金维康注射液 欣舒注射液 岩舒注射液 金森脑泰注射液 板蓝根注射液 苦碟子注射液 香丹注射液 复方三七注射液 复方马钱子注射液 复方毛冬青注射液 复方双花注射液 复方丹参黄芪注射液 冠心宁注射液 复方仙灵脾注射液 复方当归注射液 复方红花注射液 复方芫花注射液 复方苦参注射液 复方茵陈注射液 复方狼毒注射液 复方羚羊注射液 复方黄连素注射液 复方葶苈注射液 复方葛根注射液 复方蒲公英注射液 复方麝香注射液 复方明矾注射液 骨宁注射液 神农33号注射液 活血通脉注射液 复肝注射液 威灵仙注射液 脉炎消注射液 鸦胆子油乳注射液 脉络宁注射液 复脉抗衰注射液 枯痔注射液 胎盘注射液 香菇多糖注射液 姜黄素注射液 制斑素注射液 骨碎补注射液 氢溴酸山莨菪碱注射液 桃仁注射液 夏天无注射液 益气活血注射液 益气养阴注射液 徐长卿注射液 桎木黄注射液 莲心碱注射液 热可平注射液 莲必治注射液 益母草注射液 通关藤注射液 健肝注射液 高丽参注射液 脑明注射液 柴胡注射液 通脉灵注射液 消疣灵注射液 脑脉通注射液 消栓灵注射液 消痔灵注射液 通瘀注射液 祛痹痛注射液 盐酸关附甲素注射液 消癌平注射液 猫人参注射液 清开灵注射液 救心复脉注射液 清气凉营注射液 康艾注射液 羚羊角注射液 黄芪注射液 清肝注射液 黄芪丹参注射液 黄杨宁注射液 康体多注射液 黄芪多糖注射液 黄芪益母草注射液 清肝解毒注射液 清金注射液 猪苓多糖注射液 康脉注射液 狼毒注射液 鹿骨注射液 康复一号注射液 鹿茸精注射液 雪莲注射液 救脑宁注射液 康脑宁注射液 康莱特注射液 维脑路通注射液 救脱Ⅱ号注射液 痔得灵注射液 痔痊息注射液 绿舒筋注射液 黄瑞香注射液 眼镜蛇毒注射液 黄藤素注射液 强力生注射液 喘可治注射液 普乐林注射液 舒安注射液 舒血宁注射液 疏血通注射液 紫杉醇注射液 喜炎平注射液 斯奇康注射液 舒脑宁注射液 蒲公英注射液 腰宁注射液 解毒消炎注射液 榄香烯乳注射液 解热毒注射液 痰热清注射液 蒲黄注射液 蕲蛇酶注射液 螨辛芪注射液 醒脑静注射液 蟾酥注射液 麝香注射液...查看详细
☉ 《实用中医血液病学》
黄振翘 等编著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5-1
本书系由40多位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血液病临床和应用研究的专家参加编写的中医血液病专著,全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为中医血液病学基础,介绍中医血液病学的形成与发展,中医血液生理、病因病理、现代血液病中医范畴、四诊诊断及辨证方法,中医血液病治疗思路及近代研究概况;中篇为中医血液病学病证,分为虚劳血虚、血瘀、出血紫斑病证及与现代血液疾病症状学密切相关的中医血液病其他病证,对各病证主要介绍了概念、范围、病因病机、证候学特征、辨证思路、诊断、治疗、转归、预后及评析等;下篇血液病以西医病名为主,主要介绍每一疾病中所包涵的中医证名、病因病机、证候学特征、辨证思路、治疗、评析等内容,此外还提出辨病论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机制与方案...查看详细
☉ 《世本八种》
(汉)宋衷 注(清)秦嘉谟 等辑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8-1-1
《世本》是先秦史的重要史料,原本已佚,历代学者对其作了大量的辑注工作,商务印书馆九五七年将清人的八种《世本》加以排印、校勘、汇集为《世本八种》,为《世本》研究和先秦史研究提供了很好的依据,不少学者亟盼再版。此次我们依据商务印书馆一九五七年出版的《世本八种》加以影印,以飨读者。 原版《世本八种》出版说明 《世本》王谟辑本 《世本》孙冯翼集本 《世本》陈其荣增订本 《世本》秦嘉谟辑补本 《世本》张澍稡集补本 《世本》雷学淇校辑本 《世本》茆泮林辑本 《世本》王梓材撰本...查看详细
☉ 《授业传薪集曙光名医临证经验荟萃》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编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2007-9-1
本书共收集了21篇介绍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的文章,每一篇文章均由“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及“验案举隅”三部分组成。学术思想部分主要是介绍这些名老中医药专家在自己专业领域内对中医药理论独特的见解及感悟;临证经验部分主要介绍了他们的用药特点及辨证论治规律;验案举隅部分通过具体病案向读者展示了这些名老专家的遣方用药特点。 本书作为《授业传薪集》的第一册,定名为《曙光名医学术经验荟萃》。书中介绍的这些名老中医药专家,有的长期在曙光医院工作,为了医院的发展壮大,他们倾箱倒箧,竭智尽力;有的是曙光医院的终身教授,为医院学术水平的提升,他们解疑释惑,献计献策;有的虽然不在曙光医院工作...查看详细
☉ 《思考中医:对自然与生命的时间解读》
刘力红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6-1
《思考中医》又名《伤寒论导论》,作者以其对中医经典的执著和热爱,致力于《伤寒杂病论》的研究解读和疑难病症研究。为了避免深奥晦涩,作者竭力将学术性与趣味性相结合,超越对《伤寒杂病论》的研究,是个案特点和学术规律结合研究的典范。该书名为“思考中医”,是取思考时空、思考生命、思考健康之意,所以它既是中医书,也是传统文化学术书,更是一本超越了时空与领域的人文社科书。 四气调理人论篇第二--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这则苛疾不起...查看详细
☉ 《四部医典要注(藏25)》
扎西 著 西藏人民出版社 1998-5-1...查看详细
☉ 《四诊抉微通解——中医入门必读系列》
殷鑫,曹彩霞 等解析 三秦出版社 2005-1-1
1 本书各章节所论的内容,是本着学以致用,根据中医论断学的基本理论体系,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而编写的,为学习中医论断的诊法部分,阅读原著,掌握必要的诊法知识提供参考。 2 本书底本系清·雍正四年玉映堂刻本。 3 原书有错讹、脱漏、衍文、倒文者,在注释时加以改正,并做说明。原文有残缺,以口表示或删去,或结合上下文进行适当的补充或改正。 4 原书中的异体字,除个别特殊情况外,均经改通行规范字。 5 原书中所有引言语均以“ ”标示。 6 原书涉及内容十分广泛,有些名词术语并非正规医学名词。但古人已将日常生活用语借作专用的医学名词,故注释时只能按照其大意来注...查看详细
☉ 《痰证论》
张德英 编著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4-1
本书根据传统中医理论。论述了痰证的产生及转变规律。探讨了痰证的病因病机及诊断、治疗,对痰证的治疗有所创新,提出了脾实的新理论。书后附有作者对中医发展等问题的见解,表达了作者的中医观。 本书从社会大环境出发,思考了当今疾病的流行趋势,提出了痰证为当今的主要流行病,并根据传统中医理论,论述了痰证的生成及传变规律,探讨了痰证的病因病机及诊断、治疗,对痰证的治法有所创新,提出了脾实的新理论,阐述了对化痰药物的新见解,创制了化痰的新方药,并列举了大量临床病例。书后附有作者对中医发展等问题的见解,表达了作者的中医观。 张德英,男,原籍河北无极县...查看详细

☉ 《探索中医》
钟昔意 主编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6-11-1
中医学的理论,包括了中国古代先人对人体及自然的认识,又对疾病发生的原因、病理变化、症状表现、病之传变,预后归转等运用这些认识进行分析归纳而形成的一门学科。《类经》曰:“机者’要也’变也,病变所由出”。疾病的症状表现有其共性,亦有因病人的个体差异及客观因素的影响,其病状呈千变万化。《素问·至尊要大论》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仅管病证错综复杂’但医者只要掌握了疾病的病机,就能临机应变,如“对敌之将,操舟之工”,由此可见,病机的意义,它是临床诊治疾病的一种执简御繁的一种方法,亦是医者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的一种手段。 疾病的发生其实质就是阴阳失却平衡所致。疾病的症状,无非虚实二端...查看详细
☉ 《天人合一的时空观中医运气学说解读》
张景明,陈震霖 编著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8-1-1
运气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对运气学说进行了系统、详尽的解说;书中联系部分地区的气象资料进行了佐证性的研究,并解析了如何运用五运六气理论指导临床诊疗;书末附有“七篇大论”的原文解读。全书条分缕析、明白晓畅,集学术性与可读性于一体,适合中医药从业人员及中医药爱好者学习参考。 第一章 运气理论的发生学研究 第一节 运气理论的发生背景 第二节 《素问》“七篇大论”与运气学说 第三节 王冰与运气学说 第四节 运气学说的发展沿革 第二章 五运六气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干支甲子 第二节 五运...查看详细
☉ 《王精安医学新书》
王静安,王泽涵,王雪梅 著 成都时代出版社 2007-9-1
集六十余年医道之精华,誉“王小儿”之美称。 《王静安医学新书》是国医大师王静安从医六十余年心血和智慧的结晶。该书以王静安对中医经典理论的理解与感悟为经,提出“首重医德、随证遣方”的观点,突出“医乃仁术”的主旨,书中分列了内儿病症40余种的脉因证治及遣方用药,条分缕析,简明扼要,生动具体,真实可信。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医学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王静安医学新书》是国医大师王静安从医六十余年心血和智慧的结晶。该书以王静安对中医经典理论的理解与感悟为经,提出“首重医德、随证遣方”的观点,突出“医乃仁术”的主旨;而以验案范例为纬,以儿科为主,兼及内科;分列内儿病症40余种的脉因证治及遣方用药...查看详细
☉ 《王琦:临床方药应用十讲》
盖海山 整理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4-1
经方时方各擅其长,无需各立门户。辨证用方专病专方,无需形同水火。复方单方择善而从,无需厚此薄彼。临证活方活法活用,全在领悟贯通。 王琦教授指出,经方是历经千年验证的有效方剂,把握经方的理论与应用,是临床医生的基本功,对提高临床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书主要介绍王琦教授对经方理论的认识及其治疗疑难杂病的经验,并举案例以启临证施方之巧。 每药包括药性总览、应用鉴别、现代研究与临床新用几项。其中应用鉴别一项是本书的重点,主要围绕与临床用药有关和容易混淆的几方面进行阐述,如:药物品种的鉴别、炮制后有效成分及功效的改变、名称相近药物鉴别、同一来源不同药用部位的药物鉴别、功效相近的同类或不同类药物鉴别等...查看详细
☉ 《王琦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中医体质理论的临床应用》
靳琦 整理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4-1
本书分为五个部分,导言由王琦教授论述辨体论治的科学意义及“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的建立。上篇主要介绍与“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相关联的一些理论问题,以为临床运用打好基础,具体内容涉及体质与疾病诊疗相关的论述、“辨体-辨病-辨证”的内涵、法则及其意义等。中篇着重介绍“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的临床应用,从辨体质类型论治和辨体质状态论治两方面入手,并结合临床案例述评、常用调体方药讲解,以呈现王琦教授辨体论治的学术精华和临证经验。下篇简要介绍了王琦教授在中医体质研究中的建树,涉及构建理论体系、解答关键理论问题、开展现代研究三个方面。附篇列举了王琦教授关于中医体质研究的各类产出...查看详细
☉ 《微生物与寄生虫学(供中医.针灸推拿专业用)》
章育仁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1999-9-1...查看详细
☉ 《温病精义》
谷晓红 主编 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2007-6-1
温病学是学习中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属于临床基础学科的专业课程。本书在汲取历版温病学教材的优点基础上,以临床实践为着眼点,突出温病学诸多医家对辨治温病的理论体系的精辟阐述,强调中医病证结合、以证为主的临床思维模式。注意现代温病和各科疾病相关热证研究进展和临床经验的总结,启发读者更好地提高掌握运用温病学医理、法理及其有效方药的能力。 谷晓红,女,1962年10月出生于山东威海。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中国老年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老年学学会医药保健康复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感染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民族传统体育分会副主席,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查看详细
☉ 《温病条辨集注与新文论》
  1900-1-1...查看详细
☉ 《温病条辨讲解》
方药中 等编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0-1
《温病条辨》一书,系清代著名医家、“温病四大家”之一的吴瑭(鞠通)所著,流传甚广。在温病学诸多著作中,堪称是一部全面、系统、集大成、有创新、切实用的温病学专著。中国中医研究院自1978年招收首届研究生起,即将《温病奈辨》列为系统学习的四部古典医著之一,并作为研究生专业必修的一门学位课程。《温病条辨讲解》就是作者在多年来给研究生讲授《温病条辨》的基础上写成的。 全书设总论与各论两部分。在“总论”中系统介绍了中医学对传染病的认识兼评伤寒与温病学派之争。使读者对温病学的源流与发展、伤寒与温病的关系及全书基本内容作全面了解。在“各论”中,一是对《温病条辨》原文逐条进行了讲解。二是设“临证意义”...查看详细
☉ 《温病学》
  1900-1-1...查看详细
☉ 《温病学》
  1900-1-1...查看详细
☉ 《温病学》
李家庚 等主编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3-1-1
本书按照高等中医药类规划教材《温病学》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分上、中、下三篇,共20章,每章按重点提示、习题及答案编排,后附各类考试模拟题试卷,供学生测试参考。全书着眼于教科书的重点、难点、考点以及横向联系的内容,具有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删繁就简、去粗取精、易学易记的特点,旨在为中医药院校各类型班次,特别是自考、函授学习者提供考前复习资料。 上篇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温病的特点 第三章 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 第五章 温病常用诊法 第六章 温病的治疗和预防 中篇 第七章 风温 第八章 春温 第九章 暑温 第十章 暑湿 第十一章 湿温 第十二章 伏暑 第十三章 秋燥 第十四章 大头瘟 第十五章 烂喉痧 第十六章 疫疹 第十七章 疟疾 第十八章 霍乱 下篇 第十九章《温热论》 第二十章《湿热病篇》 附篇 试题精选解难 中医本科《温病学》试题 留学生《温病学》试题 硕士研究生《温病学》试题 模拟试题一 模拟试题二 模拟试题三...查看详细
☉ 《温病学》
金淑琴 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2-1-1
《全国中医专业自学考试的应试指南丛书·温病学》,系以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温病学》为蓝本,以自学考试大纲为准绳,按照考核目标所规定的识记、领会、应用三个能力层次要求,结合现代教育模式的考试题型进行命制和编写的。旨在加强自学考试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建设,提高“个人自学”的应试能力、“社会助学”的助考水平,以及“考试命题”的合理规范性。 全书设A型选择题,B型选择题、X型选择题、填空题、名词术语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病案分析题等8种题型。命题强调考核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贯彻考测知识和能力相结合的原则,重在考测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查看详细
☉ 《温病学》
林培政 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3-6-1
根据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结合历届统编教材的优点和经验,本版《温病学》教材内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尽量减少重复,对同类温病进行证治归类,强调中医病证结合,以证为主的临床思维理念,更加切合临床实际。作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温病学课程教材,充分重视其理论源流,客观反映各家学术精华,保持中医温病学理论的系统性和稳定性。对现代的温病学研究成果及其临床运用经验也注意吸纳在相关章节内容之中,启迪学生运用温病学理法方药的临床思维和提高实践能力。 教材中的方药剂量宜参考古方原用量及煎服法,详见本教材的附录内容。有关受法律保护的稀有动物类药材,除附录方剂中沿用古方药物名称之外...查看详细

☉ 《温病学》
张福利,马伯艳 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1-1
本书在内容设置上,同该套丛书的其他分册一样,分为6个部分。这种设置便于阅读者在掌握大纲基本要求、知晓重点、认清难点的基础上,通过对精讲内容的反复研读、领会、记忆和多种题型的综合练习,达到掌握重点、了解一般、提高分析和综合能力,最终顺利应试的目的。当然,这样一个过程本身对医学生全面提高理论素养和临床思维能力,并在以后从事相关的临床、科研、教学工作都是大有裨益的。本书在内容选择上主要是依据高等中医药第六版教材和南京中医药大学杨进教授主编的新版21世纪规划教材,同时也参考了其他教材。对于不同教材“暑湿”是否统一到“暑温”的问题上,本书是采用了将“暑湿”归并于“暑温”中的做法。在注意到不同的教材之间的差异的同时...查看详细
☉ 《温病学(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
马健 主编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8-1
本教材的编写,以全国高等中医药教育中医学专业教学大纲和职业中医师考试大纲为依据,以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高等中医院校统编教材第5版教材〔五版教材〕为蓝本,汲取该社出版的前几版统编教材和“九五”规划教材〔六版教材〕的精华之处,并充分吸收近年来相继出版的各种本科教材的合理创新之处进行修订而成。 本教材由绪论、总论、各论和名著选四部分组成。绪论介绍了温病学的概念、发展史以及学习温病学的方法及意义。总论主要介绍温病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主要内容有温病的特点及分类、病因与发病、辨证理论、常用诊法、治则和治法、预防和护理等。各论主要介绍各种温病的具体证治,包括了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大头瘟、烂喉痧、疫疹、疟疾、霍乱等病...查看详细
☉ 《温病学(五版)》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1999-9-1...查看详细
☉ 《温病学/中国科学院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规划教材》
钟嘉熙 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07-2-1
案例版教材《温病学》具有创新性,其特点是以临床病案为传授知识的切入点,建立“实践-理论-实践”的认知形式,不仅增强了学生对中医药理论学习的兴趣,而且通过学习历代名医的经典案例,提高其实践能力,克服了侧重理论学习、脱离临床实际的弊端,缩短学生临床实习和走上工作岗位后的适应周期。作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温病学课程教材,既充分重视其理论源流,客观反映各家学术精华,又注重将现代的温病学研究成果及其临床运用经验吸纳在相关章节内容之中,以启迪学生学习运用温病学理法方药的临床思维及提高实践能力。在附录-病案选读中共收集名家验案100例,供学生课后复习,巩固课堂学习效果之用。为保持中医温病学理论的系统性和稳定性...查看详细
☉ 《温病学派四大家研究》
盛增秀 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0-6-1
本书对温病学派代表人物叶桂、薛雪、吴塘、王士雄四大家的生平、学术思想和诊治经验等作了深入的研讨,并对其原著、医案进行了选释和评述,同时还介绍了现代对四大家学说的研究概况。在探讨和阐释时,融以作者的心得体会和实践经验,并结合有关资料予以分析,使理论紧密联系实际,以切实用。本书体例新颖,内容丰富,重点突出,文句通顺,是一本学习和研究温病学的不可缺少的书籍,可供广大中医、中西医结合人员参考,也是中医院校学生和自学中医的良好读物。 前言 温热大师叶桂 一、生平与学术渊源 (一)生平事略 (二)学术渊源 二、学术思想和诊治经验 (一)阐明了温病的发生、发展机理及其与伤寒的区别 (二)创立“卫气营血”的辨证纲领...查看详细
☉ 《温病学自学辅导》
宋乃光 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2-1-1
本书根据《温病学自学考试大纲》的要求,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温病学》各章节的内容作了进一步阐释,并着重分析了重点、难点部分,以帮助考生更好地了我妥温病学知识体系和学科的内在结构,理清关系,扫除学习上的障碍。 全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学习要求和学习方法,第二部分为教材各章节基本内容和重点难点辅导,第三总部分为应考指导,第四部分为综合模拟试题。第一部分分总体上论述温病学学目的、要求、方法。第二部分是课程辅导,顺序同自考教材《温病学》,每一章节之后都有练习题,题后附有答案。第三部分讲述应考注意问题和答题方法、要求。第四部分有练习题、试题类型完全同《温病学自学考试大纲》所规定的类型...查看详细
☉ 《瘟疫与文明》
欣正人 编著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4-5-1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如何一种瘟疫的大爆发,都会对人类造成深而巨的伤痛和难以估量的损失而一个鲜活的个体,一群群肤色各异的民众,又是构成文明的最基本要素和文明传承的载体。还是什么能比生命更为宝贵的呢?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瘟疫的流行,非但没有毁灭人类,恰恰相反,却激发出人们不断对其抗击的勇气和智慧,并进而击退瘟疫;经过一次次“战斗的洗礼,人类变得更加坚强、科学和理性,最终保持了文明的历史航向——对生命的关爱。 本书拟从人类文明进程的大视野出发,以瘟疫与文明互动为基本线索,结合历史上重大疫情事件,介绍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对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宗教、文化和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多方面影响...查看详细
☉ 《文化中医——揭示一个你所不了解的中医世界》
常宇 等主编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6-5-1
文化对民众的浸染是润物无声却深入骨髓的。由于职业的关系,我们接触了非常多的中医专家、中医文化学者和一些宗传的纯正的民间医生,为了更好地让大家了解中医,新近中医,享用中医,我们对中医的历史趣闻、中医的优势、中医与哲学、中医养生、中医现状、名医大家、传统文化与丝丝缕缕的联系、中医人的苦乐人生等热点话题进行了广泛的约稿,收庥整理,奉献给大家这道中医文化大餐。 该书还有很多喜闻乐见的故事、很实用的养生心得。尤为难得的是,很多文章是作者真实的体会,这些与众不同的观点,和官方的或主流的声音不尽相同。 该书应该是有史以来中医文化领域内容最广泛、观点最新颖、角度最独特的专著。全书约28万言...查看详细
☉ 《文苑杏林话中医》
原所贤 等主编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7-4-1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古人云:“不为良相,乃为良医。”中医与儒学、易学、文学、史学、文献学、天文学有着天然的姻缘。本书分“文苑医话”、“书苑医话”、“宫廷医话”、“本草医话”、“养生医话”、“杏林医话”6个版块,讲述中国古代名人、名著与中医药相关的一些轶闻、趣事及相关的养生知识。使读者了解中医,发现“中医原来这么有趣!” 文苑医话 沈括与中医药文化 《阅微草堂笔记》性科学拾零 白居易的眼病诗 兵法与中医格言 曹操的养生轶事 杜甫的病与诗 韩愈和元稹的死因 李渔的养生观 梁章钜笔下的中医药文化 刘鹗遗愿 刘禹锡的《传信方》 陆游的养生诗 吕留良的医药轶史 孟浩然之死与饮食宜忌 名医的别称 欧阳修的音乐养生 潜心美读 秦观的“画疗” 儒医苏东坡 说儒医 王维诗中话医药 魏晋风度与男性健美 文坛巨子的悲剧 笑林拾趣讽庸医 辛弃疾的戒酒词 苏东坡死因探考 袁枚与医家 中医科普的巨匠——蒲松龄 朱熹的病案 书苑医话 《山海经》的医学价值 《泊宅编》医学史料小考 《不居集》中的酒伤说 曹植的《说疫气》 春在堂·茶香室·歧黄术 漫说“读书疗法” 高濂的养生学名著——《遵生八笺》 嵇康的《养生论》 《论语》中的养生格言 《冷庐医话》中的房室养生观 明清中医典籍中的戒烟史料 培根的健康观 周密笔记杂著中的医药方剂 格物致知 鉴戒辩博——洪迈笔下的中医药文化 《诗经》掇药 宋代笔记杂著中的医家传略 苏轼笔记杂著中的医药学轶史 天然趣成方药对 《本草纲目拾遗》中的红学信史 由《强迫》说强迫症 女笔朴直 议论精到——《阅微草堂笔记》中的医学史料 章太炎的《猝病新论》 珠联璧合的医著序文 宫廷医话 本草医话 养生医话 杏林医话...查看详细
☉ 《我的脉学探索》
金伟 著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9-1
金伟先生历经近30年的探索研究、数万人次的临床诊治,以传统中医和现代医学理论为基础,结合当代相关科学的知识和成果,以脉诊为手段,用数学为量化工具,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崭新的脉学理论——金氏脉学理论。该理论可视为传统中医脉学和现代医学有机结合的产物,是一门全新的学说。它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脉象的生理学、病理学和物理学的本质,详解了脉搏成因的动力学和脉动流量学概念,论证了脉搏是机体生理病理信息的载体,进而论述脉形动态改变为疾病诊断的依据。在上述理论指导下的临床脉诊,对疾病的诊断能作出比较准确的定性、定量和定位,且无损伤。它的诊断准确率可达85%以上,是对传统中医脉学的创新和突破。本书作者金伟先生虽然是一位盲人...查看详细
☉ 《无防腐剂口服液与张文义八字针法》
 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8-12-23...查看详细
☉ 《吴门医派》
华润龄 著  2004-4-1
作为吴文化组成内容之一的吴门医派,有可以追溯到汉唐的文字记载。无论是在正史还是在野史中,涉及到的医家不下千百,医学古籍汗牛充栋,御医多,世医多,吴地又是温病学说的发祥地。这些特点,丰富了吴门医派的内涵。 千百年来,苏州历史上出现过众多名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吴门医派,以致在中国医学史上有她浓重的一笔,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世称“吴中医学甲天下”。藉借了“吴中多名医,吴医多著述,温病学说倡自吴医”的创造,这些特点也是吴医的精华所在。 中医学是我国特有的传统医学。她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健康生存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其进程极具历史内涵,在悠远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查看详细
☉ 《现代中药炮制与质量控制技术——现代中药研发与生产技术系列》
王琦,王龙虎 主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6-1
本书分总论、各论两部分。总论介绍了中药饮片的生产技术,包括净制、切制、炮制(炒法、烫法、炙法、煅法、蒸法、煮法、法、复制法、发酵法、发芽法、煨法、制霜法、提净法、水飞法、拌制法)、包装及贮藏等内容。各论收载了223种中药的炮制技术、炮制作用、质量控制技术(鉴别技术、检查技术、含量测定)、药理作用、性味与归经、功能与主治、注意及贮藏等。 本书旨在保持传统经验和特色的基础上,为实现中药饮片炮制工艺规范化、饮片质量标准化、中药饮片产业化和现代化提供有益的借鉴。为此,对中国传统的中药炮制加工技术、炮制目的、炮制作用和应用、生产操作要领等作了较为完整的综合归纳,并采撷了现代中药炮制文献精华...查看详细
☉ 《现代中医疾病学》
袁长津,何清湖 主编  2008-8-1
本书总结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传染病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古今中医疫病防治理论与临床经验,特别是因机证治规律的研究成果,全面反映了现代中医疫病学的基本内容,并通过中医疫病的典籍及医案,展现了数千年来中医疫病理论的博大精深及对防治疫病的重要作用与贡献。本书学科体系完整,具有突出的中医特色,然又以西医为用,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预防与治疗结合,展示了现代气息的特点。本书对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防治疫病中的作用,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有较强的指导性。 本书可作为教材,适合于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传染病临床医师、大中专院校师生、科研院所科技人员阅读参考。 上篇 理论篇...查看详细
☉ 《现代中医论》
王鸿翔 著 文汇出版社 2006-5-1
现代中医诞生在中国的改革开放时期,这是自然的,这是中医谋求在当代人类科技水平领域进步的必然选择。 以中医药作为治病方法,所阐述的是当代先进的医学科学思维观念,所实证的是当前最优秀的临床疗效,这就是现代中医。 以辩证唯物论为认识论,以世界多样性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思想为方法论,在继承传统中医优秀医学成果的基础上,站在人类医学进步的高度,站在人类科学与技术进步的高度,站在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的高度,来衡量现代中医医学成果的研究水平,这是现代中医学科的研 究方式。 现代中医标明了中医学科的发展方向,阐明了未来中医的研究方式和研究方法,展示了传统中医迈向现代中医的如铁一般艰难的这一步...查看详细
☉ 《现代中医学》
  1900-1-1...查看详细
☉ 《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第五辑)——小儿诊法要义》
何廉臣 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1
全书共8章35节,分列望诊纲要、问诊纲要、闻诊纲要、按诊纲要、检诊纲要、切脉纲要、总括六诊纲要、辨证纲要。何氏根据儿科疾病诊断特点,将四诊扩为六诊,颇有独到之处。书中所述,均用四言韵语,便于诵记。何氏出身中医世家,精通医术,学识广博,对于儿科病证,研究颇深,本书即体现了何氏精遂的理论与丰富的诊疗经验。书中所涉西医知识,虽有生硬之嫌,本书也不失为一本很有价值的参考书。 第一章 望诊纲要 第一节 观形当诊体格 第二节 察色当参神气 第三节 望面部形色 甲、面现五色原理 乙、面色断病总诀 丙、面色察症要诀 丁、面分五部总诀 戊、面上五部热病 己、面诊五部形色要诀 第四节 望苗窍形色 甲、察两耳形色要诀 乙、察两目形色要诀 丙、察鼻孔形色要诀 丁、察口唇齿形色要诀 第五节 验舌苔形色要诀 第六节 察溲便形色要诀 第七节 望指纹形色 甲、辨指纹三关要诀 乙、辨指纹左右要诀 丙、辨指纹浮沉要诀 丁、辨指纹三关病势要诀 戊、辨指纹弯向病状要诀 己、辨指纹各色要诀 庚、辨指纹淡滞要诀 辛、辨色脉合参要诀 第二章 问诊纲要 第八节 问病因要诀 第九节 问诊十法要诀 甲、问寒热要诀 乙、问汗要诀 丙、问头身要诀 丁、问胸问要诀 戊、问饮食要诀 己、问睡眠要诀 庚、问饥渴要诀 辛、问溲便要诀 壬、问旧病要诀 癸、问遗传要诀 第三章 闻诊纲要 第十节 闻声音要诀 第十一节 闻啼哭要诀 第十二节 闻呼吸要诀 第十三节 闻咳声要诀…… 第四章 按诊纲要 第五章 检诊纲要 第六章 切脉纲要 第七章 总括六诊纲要 第八章 辨证纲要...查看详细
☉ 《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妇科知要(第三辑)》
徐荣斋 编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2-1
本书以中医妇科临床实践为主,全书分上、中、下三编。上编为诊法,按“四诊”、“辨证”两个部分编写,特点在于看得懂,用得上;中编为证治,所列各证都是妇科常见病,治法用之有效,特点是临床治验的写实;下编为方药,筛选精当,特点在于随症灵活运用加减。 全书内容深入浅出,既汲取了当代各家名医的治疗经验,又融入了作者多年实践的体会,颇切实用。可供中医及西学中医师学习参考。 上编 诊法部分 一、四诊 (一)望诊 1.望形色 2.望舌苔 3.察耳、目、口、鼻 4.望呼吸 (二)闻诊 1.咳嗽声 2.呕吐声 3.嗳气声 4.呃逆声 (三)问诊 妇科十问歌 (四)切诊 1.浮脉 2.沉脉 3.迟脉 4.数脉 5.滑脉 6.涩脉 7.大脉 8.小脉 9.虚脉 10.实脉 11.弦脉 12.濡脉 二、辨证 (一)脏腑阴阳气血的生理及其病象 (二)寒热虚实辩证 中编 证治部分 一、月经病 (一)月经先期 (二)月经后期 (三)经闭 (四)崩漏 (五)月经紊乱 (六)经期合并症 二、带下病 三、胎前病 四、产后病 五、乳部疾患 六、前阴疾患 七、妇科杂病 下编 方药部分 一、月经病方 附:月经病备用方 二、带下病方 附:带下病备用方 三、胎前病方 附:胎前病备用方 四、产后病方 附:产后病备用方 五、乳部疾患方 附:乳房疾患备用方 六、前阴疾患方 七、妇科杂病方...查看详细
☉ 《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温病纵横(第三辑)》
赵绍琴 等编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2-1
本书分为上篇、中篇、下篇、附篇,论述了温病的两大类型,即温热病和湿热病,以卫气营血辨证作为温热病的辨证纲领,以三焦辨证作为湿热病的辨证纲领;以卫气营血辨证为“横”,论述温病传变层次;以三焦辨证为纵,论述湿热病的传变途径。全书内容提纲挈领,纵横明晰,引用文献丰富、精当翔实,理法方药赅备,附案多为著名老中医赵绍琴教授的治验,很有参考价值。因此,本书是学习温病的重要参考书。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概说 一、温病和温病学的概念 二、温病的特点 三、温病与伤寒的关系 第二章 温病的病因、病机及治法 一、温病的病因 二、温病的病机 三、温病的治法 第三章 温病的分类及辨证纲领 一、温病的分类 1.以病名分类 附:五种常见暑病 2.以发病类型分类 3.以病变的性质分类 二、温病的辩证纲领 第四章 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一、《黄帝内经》和《难经》对温病的认识 二、《伤寒杂病论》对温病的认识 三、晋、唐时期对温病的认识 1.晋代王熙(叔和) 2.隋代巢元方 3.唐代孙思邈和王焘 四、金、元时期对温病的认识 1.金代刘完素 2.元代王履 五、明、清时期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1.明代汪机的“新感温病”说 2.明代吴有性的“戾气”说 3.清代叶桂的“卫气营血辩证” 4.清代杨璿的《伤寒温疫条辨》 5.清代吴瑭的“三焦辩证” 6.清代其他温病学家及其著作 中篇 各论 第一章 温热病 概说 一、温热病的概念及其特点 1.温热病的概念 2.温热病的特点 二、温热病的辩证纲领——卫气营血辩证 1.卫气营血的生理概念 2.卫气营血辩证的内容 三、温热病的治疗原则 四、温热病的治疗禁忌 第一节 卫分证治 一、证候特点 二、治疗原则 三、辩证论治…… 第二章 湿热病 下篇 名篇选按 《叶香岩外感温热篇》 《陈平伯外感温病篇》 《薛生自湿热病篇》 附篇 赵绍琴温病论文选 “在卫汗之可也”并非应用“汗法” 论“人营犹可透热转气” 湿热病的治疗体会 方剂索引...查看详细
☉ 《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赵绍琴临证400法(第三辑)》
赵绍琴 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2-1
本书作者赵绍琴为三世御医之后,又师事京都名医汪逢春。作者将家传师授所得,结合其60余年临证经验,编成此书。全书据病立法,方随法出。共介绍治疗内、妇、儿(57种病证)及温病的404种治法。诸病以内科为主,理法方药齐备。每病之下各出治法若干,如消渴一证列有治法7种,其后方随法立,药因法用,充分地体现了作者重视立法、依法疗病的学术特色。作者临证不套用前人之方,书末所附8首丸散膏方即作者多年临床治疗慢性病的有效之方。该书可供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者学习参考,对中医教学及科研也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内科证治 感冒 咳嗽 喘哮 痰饮 肺痿 肺痈 瘩哑 劳瘵 胃脘痛 呃逆 噎膈 反胃 附:吐酸 呕吐 腹痛 泄泻 痢疾 便秘 肠痈 积聚 黄疸 疝气 附:奔豚气 臌胀 水肿 五淋 遗溺 浊病 癃闭 消渴 遗精 腰痛 虚劳 耳鸣、耳聋 衄血 便血 咳血、吐血 溺血 头痛 眩晕 中风 惊悸、怔忡 不寐 胸胁痛 郁证 癫、狂、痫证 厥证 痿证 痹证 疟疾 温病证治 温热病 卫分证治 气分证治 营分证治 血分证治 湿热病 上焦湿热证治 中焦湿热证治 下焦湿热证治 附一:清末太医院院使、先父赵友琴先生治疗温热病八法 附二:北京四大名医之一、先师汪逢春先生治疗湿热病十法 妇科证治 月经先期 月经后期 月经过多 月经过少 痛经 闭经 经行吐衄 儿科证治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肺炎 附:丸、散、膏方...查看详细
☉ 《新编补注濒湖脉学》
(明)李明珍原著,卢慕舜编注 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4-1
本书以1956年人卫影印本为底本重新编辑,介绍中医脉学。...查看详细


1  2  3  4  5  6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