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中医学 . 中医理论(4)

☉ 《新编补注濒湖脉学》
(明)李明珍原著,卢慕舜编注 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4-1
本书以1956年人卫影印本为底本重新编辑,介绍中医脉学。...查看详细

☉ 《新编实用中医文库:中医基础理论(英汉对照)》
左言富 总主编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2003-3-1
本分册主要讲述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内容非常丰富,涉及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经络、病因、病机、预防及治疗原则等。在编写方式上,尽量保留中医固有的术语,以保持中医传统特色不变。并采用全白话文形式,以使行文流畅易读。 为了防止篇幅冗长,编写中除了在文字上反复修饰,使其更加精炼外,还在内容上详略上进行了恰当的处理,以防止与其他分册内容重复。职经络循行部位、脏腑辨证、养生防病等内容,可参阅《中国针灸》、《中医诊断学》、《中医养生康复学》等分册,本书不作详细介绍。 中医学是不同于现代医学的一个独特的医学体系,所以本书中所涉及的一些名词术语,如心、肝、脾、肺、肾等,与现代医学的同名词语在概念上有很大差别...查看详细
☉ 《新编中医学学习指南 中医儿科学应试练习》
肖旭腾 主编 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4-1-1
《中医儿科学》是临床学科中的一门主课。其理论体系源于《内经》,其病证则不尽同于内科,其辨证施治亦有别于内科。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中医儿科学》,掌握儿科病证的特点,本书借练习题的形式,把全国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和全国中医药院校《中医儿科学》教材的难点和知识点展现,寓学于练,加深同学们对《中医儿科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本书既适合研究生入学考试练习、本科生应试练习,又适合成人高等教育考试者自学自测、中医专科生升本科的考试练习,也可作为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医师晋升考试的参考书。 第一章 儿科学基础 第一节 中医儿科发展简史 第二节 年龄分期 第三节 生长发育与生理特点 第四节 发病原因与病理物点 第五节 乳食喂养与预防保健 第六节 四诊概要 第七节 治疗概要 第二章 常见病证 第一节 感冒 第二节 咳嗽 第三节 肺炎喘嗽 第四节 哮喘 第五节 鹅口疮 第六节 口疮 第七节 呕吐 第八节 泄泻 第九节 腹痛 第十节 厌食 第十一节 食积 第十二节 疳证 第十三节 惊风 第十四节 癫痫 第十五节 儿童多动综合征 第十六节 佝偻病 第十七节 解颅 第十八节 五迟、五软 第十九节 小儿水肿 第二十节 尿频 第二十一节 尿频 第二十二节 病毒性心肌炎 第二十三节 紫癜 第二十四节 疰厦 第二十五节 夏季热 第二十六节 汗证 第二十七节 夜啼 第二十八节 肠道虫证 第三章 时行疾病 第一节 麻疹 第二节 风痧 第三节 丹痧 第四节 水痘 第五节 痄腮 第六节 顿咳 第七节 白喉 第八节 小儿暑温 第九节 小儿麻痹症 第十节 疫毒痢 第四章 初生儿病证 第一节 胎黄 第二节 赤游丹 第三节 硬肿症 第四节 脐风 第五节 脐部疾患...查看详细

☉ 《新脾胃论》
王道坤 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08-10-1
《脾胃论》系统阐述了脾胃学说理论及其临床运用,是金元大家李杲的名著,功在千古。斗转星移,时过境迁,后学又在李氏的基础上,颇多新知,加之疾病谱的变化,科技的发展,急需再度总结,再度深化,故《新脾胃论》应运而生。《新脾胃论》新在:着重论述了李杲以后历代医家对脾胃学说的新见解;积极吸取现代科技和中西医最新研究成果,强调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第一要务;一切从临床诊疗实际出发,力求反映当代脾胃系疾病中医临床诊治最高水平。 本书分上、中、下3篇,共15章。上篇论述脾胃学说的形成、发展及其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中篇论述“方证论治”的意义、内容及方法;下篇论述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本书以西医病名为纲...查看详细
☉ 《形象中医——中医历史图像研究》
王淑民 等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2-1
“中医——一个可以看得见的历史”是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和伦敦学院医史研究中心在维康基金会支持下的联合研究项目,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继承中医药学,推动中医现代化。该项目的设想是我国著名中医医史文献家马继兴教授最先提出的,分批筛选有关中国中医医史文献中的图像资料,由中英两国专家撰写科学、准确的中英文文字说明,分别结集出版,并在维康基金会图书馆网站上公布,为世界中国医史文献研究者、非专业学者和艺术家提供形象的中医历史资料,扩大中医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推动中医走向世界。通过中英专家两年的努力,已完成千余幅中医图像的筛选和说明撰写工作,并已正式出版和在互联网上公布。 总论 全球医学史会是什么样子? 炎帝药学文化的历史图像 丰富多彩的中医古书插图 针灸与诊法篇 针灸图像与针灸史料的解读 舌诊图——可以看到的中医病因病机学 舌之谜 北宋时期医学集成图书插图的规范化 本草篇 插图的局限:从郭璞到李时珍的动物插图 论本草书中的写实插图与艺术插图 从民族药物学观点探讨明朝本草文献中的彩绘图像 异域的形象:《本草品汇精要》中的胡人图 《妇女杂志》中的药品广告图像 《补遣雷公炮制便览》药物采集炮制图研究 临床文献篇 18世纪至20世纪早期中医文献中有关病痛的插图 略论中医外科伤科著作中的绘图 现存最早的石刻医方 妇儿篇 《产经》妊娠图研究 中世纪的中国古代养胎法:《医心方》中十月妊娠图解 《御纂医宗金鉴》中有社会性别区分的医学肖像画法 试析小儿痘疹文献中图像的重要诊断价值 宗教与养生篇 图说中国古代健身简史 医学...查看详细
☉ 《虚证病理的逆向重演律》
陈小野,邹世洁 著 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7-11-1
一、重演律(recapitulation law)是指生物个体胚胎发育重演系统发育过程的规律。 二、虚证(包括生理条件下的衰老)的病理以逆向重演生物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过程为主要特点,这就是虚证病理的逆向重演律(retro-recapitulation law)。 三、逆向重演表现为: 一方面有序度高(高层次)的结构、功能强度减弱; 另一方面有序度低(低层次)的结构、功能强度相对或绝对增强。甚至胚胎型基因重新激活和表达,导致蛋白质、抗原、酶等产物和功能的胚胎化。 四、逆向重演病理的原因在于虚损导致细胞、组织的能量减少,熵增加。 逆向重演病理的本质在于由于细胞、组织的能量减少...查看详细
☉ 《悬壶外谈》
费振钟 著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8-6-1
本书是作者对中医中药进行深入考察与体悟之后创作的系列文化散文集结。其中涉及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养生、治疗等许多常识,但又不仅仅局限在对传统医学作知识性传播,而是渗透着对中国人长期的生命和生存观念,以及生活方式和价值目标的积极反思。书中附有金陵画家汤国精心制作的插图12幅。 本书是作家、评论家费振钟对中医中药进行深入考察与体悟之后创作的系列文化散文的结集。全书收录了41篇文章本书谈的是他自幼随“悬壶济世”的祖父读药典、学医理的一些回想。其中虽涉及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养生、治疗的许多有关常识,又不仅仅局限在对传统医学作知识性传播,而是渗透着对中国人长期的生命和生存观念,以及生活方式和价值目标的积极反思...查看详细
☉ 《颜德馨临床经验辑要》
颜德馨著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0-7-1
本书系颜德馨教授从医60余年的经验选萃,分为“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方药心法”、“医案选析”四大部分,充份体现了其学术思想,突出反映了颜氏治疗老年病及各科疑难杂症独到的诊疗经验。 本书系颜德馨教授从医60余年的经验选萃,分为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方药心法、医案选析四大部分,充份体现了其学术思想,突出反映了颜氏治疗老年病及各科疑难杂症独到的诊疗经验。...查看详细

☉ 《药性赋白话解.中医传世歌诀白话解》
常立果 注解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8-7-1
《药性赋》原书未著作者。据考证应为金元时期作品。因该书以赋体行文。言简意赅。朗朗上口。历来为初学中药者必读之书。流传极广。本白话解针对中医初学者编写。以实用、简洁为原则。对原书论述不尽正确之处。在白话解中直接改正。并附有其他医家的代表性论述。以与《药性赋》互参。本书适合于中医院校学生、中医师、西学中医师和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 药性赋 一、寒性药(1~66) 二、热性药(67~128) 三、温性药物(129~182) 四、平性药(183~250) 十八反歌 十九畏歌 六陈歌 妊娠用药禁忌歌 药性赋白话解 一、寒性药(1~66) 1.犀角 2.羚羊角 3.泽泻 4.海藻 5.菊花 6.射干 7.薏苡仁 8.藕节 9.瓜蒌子 10.车前子 11.黄柏 12.马兜铃 13.地骨皮 14.薄荷 15.枳壳 16.枳实 17.葛根 18.柴胡 19.百部 20.栀子 21.玄参 22.升麻 23.腻粉 24.金箔 25.茵陈 26.瞿麦 27.芒硝 28.石膏 29.前胡 30.滑石 31.天冬 32.麦冬 33.竹茹 34.大黄 35.黄连 36.淫羊藿 37.白茅根 38.石韦 39.熟地黄 40.生地黄…… 书摘插图 药性赋 一、寒性药 诸药赋性...查看详细
☉ 《药性歌白话解.中医传世歌诀白话解》
(明)龚廷贤 原著,常立果 注解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8-7-1
本书为一中医古籍名著,原作者为明代著名中医龚廷贤。该书以四言韵语文体介绍了400味常用中药的功效和应用。内容简要,押韵和谐。便于记诵。不失为中医初学者之良师益友。本次诠释出版,更便于阅读。每药分别注解以性味、归经、主治、用法、使用注意、文献。适合于中医院校学生、临床中医师、西学中医师和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 上篇 药性歌括 下篇 药性歌括白话解 1.人参 2.黄芪 3.白术 4.茯苓 5.甘草 6.当归 7.白芍 8.赤芍 9.生地黄 10.熟地黄 11.麦冬 12.天冬 13.黄连 14.黄芩 15.黄柏 16.栀子 17.连翘 18.石膏 19.滑石 20.贝母 21.大黄 22.柴胡 23.前胡 24.升麻 25.桔梗 26.紫苏 27.麻黄 28.葛根 29.薄荷 30.防风 31.荆芥 32.细辛 33.羌活 34.独活 35.知母 36.白芷 37.藁本 38.香附 39.乌药 40.枳实 41.枳壳…… 书摘插图 下篇 药牲歌括白话麓 1.人参 人参味甘...查看详细
☉ 《医方集解新解——中医入门必读系列》
(清)汪昂 原著,杨文潮 解析,顿宝生 审订 三秦出版社 2005-1-1
中医方药治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古今方论著作,浩如烟海,层出不穷。陕西中医学院教师杨文潮同志出其《医方集解新解》示余。其注解阐释,简而精当,严谨客观,探究论述,富有新意,且理论与临床并重,颇具使用价值。 方解,是对方剂组意义、药物配伍特点等的阐释,始于金成无已,至清呈蓬勃之势。汪昂《医方集解》选录“诸书所共取,人世所常用”之剂,正方300余首,附方过之。采集历代医家方论名言,对每方主治之病因病机、涉及脏腑经络、药性配伍归经、加减变化及服法等,无不备录。其学术价值较高,流传较广,对后世影响较大。汪氏书中关于方剂归经学说,虽具有一定临床指导意义,但后世极少运用。 文潮同志立足中医根本...查看详细
☉ 《医林改错自话解》
郭霞珍 等注评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7-1-1
《医林改错》为清代名医王清任所著。全书分上、下两卷。作者通过数十年对人体结构的观察研究,纠正了前人关于脏腑记载的一些错误。王氏在临床上对于血瘀证、半身不遂等病证的治疗有独到之处,所载活血化瘀等方剂至今仍有很高的使用价值。该书称得上是理论结合临床的典范之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适合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工作者、中医院校学生及中医爱好者学习参考。 卷上 医林改错脏腑记叙 会厌、左气门、右气门、卫总管、荣总管、气府、血府记 津门、津管、遮食、总提、珑管、出水道记 脑髓说 气血合脉说 心无血说 方叙 通窍活血汤所治症目...查看详细
☉ 《医韬:中医药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复兴》
郑志国 著 中国社会文献出版社 2007-9-1
本书是一部试图全方位地研究中医药发展问题的学术作品。构思于20世纪90年代的中期,开始书写于90年代的后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随着世界文明形态的进步超越以及人们对文明形式多样化的充分肯定,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经成为一个可以实现的奋斗目标和越来越能够亲身感触到的社会现实。作为一个有志于研究发展中医药学的个人,生活在如此的社会环境之中,如何能使自己所处的中医药业跟上民族复兴的步伐、摆脱百年之久的颓废、最佳地实现它的社会功能、尽快地汇合于伟大民族复兴的历史洪流之中而不再是社会变迁的牺牲品,渐渐地成为笔者在中医学专业技术研究之外的唯一的私自学术研究科目...查看详细
☉ 《医学从众录——中医经典文库》
(清)陈念祖 著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1-1
《医学从众录》为清代名医陈念祖所著。全书共八卷,分撰论文四十篇,详述内科杂病各证候的辨证方法。每篇先概叙病因、病机,次到治法方药。其中于各证摘选诸家精要,更参以编者经验。该书简明实用、便于初学中医者临证参考。 卷一 真中风症 中风续论 类中风症 虚痨 虚痨续论 卷二 咳嗽 痰饮 喘促 哮症 惊悸 血症 卷三 遗精 赤白浊 癃闭五淋 心痛 腹中上下诸痛 心痛续论 呕吐哕 呃逆 卷四 痉 原 癫 狂 痫 瘫痪 痫症续论 疝气 眩晕 头痛 卷五 膈症反胃 疟症 痢症 痢疾续论 卷六 伤暑 肿症 胀症 消渴 腰痛 自汗盗汗 卷七 泄泻 风痹痿 鹤膝风 脚气 卷八 妇人杂病方 伤寒附法 伤寒附法补 跋...查看详细
☉ 《医学伦理学》
奚红 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8-10-1
医学伦理学是对医科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一门课程,为培养医科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人道主义的职业精神,体现职业道德教育的新理念,并适应高职高专课堂教学需求,全国多所高职高专院校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共同编写了这本新教材。 本教材共12章,包括医学伦理基本理论、医学各专业伦理规范、医学伦理实践活动3个部分。编写中力求体现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不断创新,采取了《社会窗口》的形式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特别是彰显了汶川大地震中医务人员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为增强教学的适应性,教材中增添了《学习目的与要求》和《本章小结》,以方便师生的教与学。 第一章 绪论...查看详细
☉ 《医学三字经》
武跃进 校注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2006-12-1
《医学三字经》,清代大医学家陈修园所著。其小引云:“学医之始,未定先授何书,如大海茫茫,错认半字罗经,便入牛鬼蛇神之域,余所以有《三字经》之刻也。” 《医学三字经》这一启蒙读物,一经问世,便不胫而走,对后世影响颇大,被尊为启蒙“四小经典”之一。 此次注释,以阐述陈氏原意为主。对于重点部分则于解说中概括或提示。以期为中医院校师生和中医临床工作者提供一本简捷读物。 医学三字经小引 凡例 医学三字经·卷一 医学源流第一 中风第二 虚痨第三 咳嗽第四 疟疾第五 痢疾第六 心痛腹痛胸痹第七 隔食反胃第八 气喘第九 血证第十 水肿第十一 医学三字经·卷二 胀满蛊胀第十二 暑症第十三 泄泻第十四 眩晕第十五 呕哕吐第十六 癫狂痫第十七 五淋癃闭浊病遗精第十八 疝气第十九 痰饮第二十 消渴第二十一 伤寒瘟疫第二十二 妇人经产杂病第二十三 小儿第二十四 附敷药拔风害人说 医学三字经·卷三 中风方 附录中风俗方杀人以示戒 虚痨方 咳嗽诸方 疟疾方 痢证方 心腹痛胸痹方 隔食反胃方 气喘方 血证方 水肿方 风水 皮水 正水 石水 黄汗 胀满蛊胀方 暑证方 泄泻方 医学三字经·卷四 眩晕方 呕哕吐方 癫狂痫方 五淋癃闭赤白浊遗精方 疝气方 消渴方 痰饮方 伤寒方 太阳 阳明 少阳 太阴 少阴 厥阴 瘟疫方 妇人科方 小儿科方 附录 阴阳 识一字便可为医说 脏腑 十二官 心说 肝说 脾说 肺说 肾说 胃说 膳说 大肠小肠说 三焦说 手心主说 膀胱说 命门说 经络 经络歌诀 四诊 望色 闻声 问症 切脉 运气 张飞畴运气不足凭说 附 全书歌括 校注后记...查看详细

☉ 《医学心悟通解——中医入门必读系列》
孙玉霞,屈榆生 等解析 三秦出版社 2005-1-1
本书版本:底本为清代程树滋堂藏本。章节:将原著每卷中的大、小标题列为相应的章、节;或依所论内容分章和节,并冠以标题,以示醒目。有校勘、注释:对原著中的难以理解的专业术语及生僻,古奥难读难懂的文句,均给予简要注释,难字则标明读音。还有按语:凡章、节或重点段后加有按语,以简单阐述该章、节或段的内容,特点,价值,意义,应当注意的问题,临床指导意义及现代研究等。 首卷 第一章 医中百误歌 第二章 保生四要 第三章 治阴虚无上妙方 第四章 人参果 第五章 医有彻始彻终之理 第六章 内伤外感致病十九字 第七章 火字解 第八章 脉法金针 第九章 寒热虚实...查看详细
☉ 《医学应试题库丛书--中医诊断学》
和贵璋,海霞主编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1-3-1
本书分为十三章和附录,共收人中医诊断学试题2498条和五套模拟试题。既有基础理论又有临床实践,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以帮助读者反复测验自己对有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试题以目前国内外广泛采用的选择题为主,也有名词解释、问答及论述题。构思严谨,立意新颖,内容丰富,重点...查看详细
☉ 《医学源流论》
(清)徐灵胎 著;刘洋 校注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8-5-1
本书所论内容广泛,个人观点鲜明,医论多不过干言,但阐述透彻,富含哲理,耐人寻味。充分体现了徐氏尊从辨证论治的学术思想,及其博学识广与丰厚的临证积累。其中某些篇章,如“用药如用兵论”论说格外精彩,广为流传,被后世视为论药佳作。本书是一部流传甚广且颇有影响的医论著作,对当今中医临床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卷上 元气存亡论 躯壳经络脏腑论 表里上下论 阴阳升降论 治病必分经络脏腑论 治病不必分经络脏腑论 肾藏精论 一脏一腑先绝论 君火相火论 诊脉决死生论 脉症轻重论 脉症与病相反论 中风论 臌膈论 寒热虚实真假论 内伤外感论 病情传变论 病同人异论 病症不同论 病同因别论 亡阴亡阳论 病有不愈不死虽愈必死论 卒死论 病有鬼神论 肾虚非阴症论 吐血不死咳嗽必死论 胎产论 病有不必服药论 方药离合论 古方加减论 方剂古今论 单方论 禁方论 古今方剂大小论 药误不即死论 药石性同用异论 劫剂论 制药论 人参论 用药如用兵论 执方治病论 汤药不足尽病论 本草古今论 药性变迁论 药性专长论 煎药法论 服药法论 医必备药论 乩方论 热药误人最烈论 薄贴论 貌似古方欺人论 卷下 司天运气论 医道通治道论 五方异治论 病随国运论 针灸失传论 水病针法论 出奇制病论 治病缓急论 治病分合论 发汗不用燥药论 病不可轻汗论 伤风难治论 攻补寒热同用论 临病人问所便论 治病不必顾忌论 病深非浅药能治论 愈病有日期论 治人必考其验否论 防微论 知病必先知症论 补药可通融论 轻药愈病论 腹内痈论 围药论 《难经》论 《伤寒论》论 《金匮》论 《脉经》论 《千金方》《外台》论 《活人书》论 《太素脉》论 妇科论 痘科论 附:种痘说 幼科论 疡科论 祝由科论 兽医论 四大家论 医家论 医学渊源论 考试医学论 医非人人可学论 名医不可为论 邪说陷溺论 涉猎医书误人论 病家论 医者误人无罪论...查看详细
☉ 《医学衷中参西录》
张锡纯 著,王云凯,李彬之,韩煜 重校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1-1
本书共分上中下三篇,收录了已故名医张锡纯先生的《医学衷中参西录》的全套,书中收录了大量的病例及方剂,以及张锡纯先生的评点文章。 本书内容丰富,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及实用性,可供广大中医研究者及中医医务工作者阅读,参考使用。 原书每期篇首多载有作者亲朋、门人的序言、诗词,有些版本均删而未载,而这些内容,虽与医学关系不大,但其篇幅不长,且有助于全面系统地研究张氏其人,故此次校点中保留未动,惟第六期第五卷种菊轩诗草,因篇幅较长,未予选入。至于第四期第五卷西药讲义,虽然所选药物现已大多不用,有的论述也有错误,但因书中其他各期,多有牵及,为了便于读者参考,故仍全部保留...查看详细
☉ 《医易通论——周易与中医智慧丛书》
赵尚华 主编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1-1
中医这在战胜影响人类生存的重大疾病的过程中,利用易学等哲学思想的指导,在长期与疾病斗争中,得到不断发展。《内经》理论的确立、《伤寒论》的成书、金元四大家对杂病的深入发展、温病学的形成,均是中医学发展的主要标志性成就。 中医学是以最先进的哲学思想作为思维方法的基础,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标,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战胜危害人类生存、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每总结出一个辩证论治的科学方法,就能战胜一类新的疾病。就是对这一类疾病的本质的认识和揭示。具体发展过程是在周易的哲学理论指导下,应用天人合一,阴阳五行,脏象理论、辩证思维,确立了养生、医疗、康复等等的辩证论治的方法。《内经》理论的确立,《伤寒论》的成书...查看详细
☉ 《医者意也:认识中医》
廖育群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5-1
中医的神奇与玄虚一直让人困惑不解。中医的本质、特性、原理、功能及其与中国本位传统关系到底怎样,几乎是所有人都希望了解的。本书作者出身中医世家,又是一名科学家,他以丰厚的传统修养和精深的科学知识来认识中医的奥秘,从“医者意也”这个灵魂性的观念入手,系统展示了中医的全部秘密,把中医的思维方式、理路和标准讲得清清楚楚,同时就中医与巫术思维、阴阳学说、气血运行学说、道家养生学说等之间的内在关联性作了别开生面、极富启发意义的阐说。对于想了解中医、领略中医精魂、获得祛病养生捷径的读者来说,实为正本清源、拨云驱雾之作。文字简明扼要,极为可读。 廖育群,祖籍湖北省兴山县,1953年生于北京...查看详细
☉ 《医宗必读校注——中医入门必读系列》
唐俊琪,董正华 等解析 三秦出版社 2005-1-1
《医宗必读》是明末大医李中梓集30余年的深厚学养和丰富经验精心撰成的一部不朽的名著。全书凡分十卷:卷一为医论图说。其中医论14篇,详述医学源流及业医应有的知识,作者重要的学术思想——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等亦在其中;图说部分,则以图与说叙述了脏腑经络的生理与病理知识。卷二为诊法专篇,以脉诀、脉法与色诊三大部分精要叙述了非常切用的诊病方法。卷三、卷四为药物专篇,分草木金石等11大类,列述了常用药物400余种。卷五为伤寒专篇,撮要详述了伤寒的证治类方。卷六至卷十为内科杂病专篇,凡列常见疾病35种,详述了其病因、病机及症状、治法、用药等。各个部分的内容,作者均先取《内经》,次采诸家...查看详细
☉ 《医宗金鉴(上册)/中医临床必读丛书》
(清)吴谦 等编,郑金生 整理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8-1
本书90卷,是清政府组织太医院原判吴谦等编撰的一部大型医学丛书,也是清代广为流传的医学教书。将中医内容分门别类,采精发蕴,编成医书15种。其中,上册《伤寒论注》、《金匮要略注》;中册有《删补名医方论》、《四诊心法要诀》、《运气要诀》、《伤寒心法要诀》、《杂病心法要诀》、《妇科心法要诀》、《幼科杂病心法要诀》、《痘疹心法要诀》和《幼科种痘心法要旨》;下册有《外科心法要诀》、《眼科心法要诀》、《刺灸心法要诀》和《正骨心法要诀》。内容广泛,涉及临床各科疾病的辨证论治,论理深入浅出,颇多圆机活法,语言简要扼要,切合临床实际。故《四库全书总目》称赞其“有图、有说、有歌诀,俾学者既易考求,又便诵习...查看详细
☉ 《医宗金鉴(下册)/中医临床必读丛书》
(清)吴谦 等编,郑金生 整理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8-1
本书90卷,是清政府组织太医院原判吴谦等编撰的一部大型医学丛书,也是清代广为流传的医学教书。将中医内容分门别类,采精发蕴,编成医书15种。其中,上册《伤寒论注》、《金匮要略注》;中册有《删补名医方论》、《四诊心法要诀》、《运气要诀》、《伤寒心法要诀》、《杂病心法要诀》、《妇科心法要诀》、《幼科杂病心法要诀》、《痘疹心法要诀》和《幼科种痘心法要旨》;下册有《外科心法要诀》、《眼科心法要诀》、《刺灸心法要诀》和《正骨心法要诀》。内容广泛,涉及临床各科疾病的辨证论治,论理深入浅出,颇多圆机活法,语言简要扼要,切合临床实际。故《四库全书总目》称赞其“有图、有说、有歌诀,俾学者既易考求,又便诵习...查看详细
☉ 《易学与中国传统医学》
萧汉明 著 中国书店 2003-6-1
本书将中国古代文化背景中成长的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经典《周易》的学说相结合,以专题形式阐述易学与中医学的典型相关课题,如易学与中医阴阳五行学说.医易会通源流.易学与中医人体生理学.易学与中医病源病机学说.易学与中医气象医学.易学与中医辨证诊断学.易学与中医治疗学等等。医易相关课题是中国传统科学文化的独特内容,本书立足现实,对此课题做了系统探讨。 萧汉明,1940年11月生,湖北孝感人。196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本科,1982年获武汉大学哲学硕士学位。现为武汉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个人专著有《船山易学研究》、《阴阳大化与人生》、合作专著有《医易会通精义》、《周易参同契研究》等...查看详细
☉ 《疫病早知道——五运六气大预测》
田合禄 等著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1-1
我们首先研究了《黄帝内经》五运六气学说,发现气候的异常变化是导致病发作的主要原因,并得到了历史记载疫病发作因素统计学的设计学的支持,社会政治因素只是导致疫情发展的轻重而已,不是疫病发作的主要因素。 其次,我们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梳理出二千年来因气候异常变化疫病发生情况,按五运六气学说的六十年甲子周期次序排列,找出其中疫病发生频次的规律。再找出各年发生疫病的地区,即疫病发生的分野说。从气候变化、时间、空间探讨疫病发作流行的规律,为将来预防疫病的发作作出了贡献。 再次,探讨了历代名医论治疫病的临床经验,总结他们治疗疫病的理法方药原则及预防经验,这为今后防治疫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查看详细
☉ 《阴阳五行数学及其在中医学上的应用》
孟凯韬 著 科学出版社 2007-8-1
阴阳五行数学是哲理数学的分支学科。本书论及阴阳五行数学的基本理论及其在中医学,特别是辨证论治中的应用。其中的数十个定理是根据从阴阳五行的特征抽象出的3个公理严格推导出来的。这些定理破解了中医界几千年悬而未解的理论之谜。由其中一些定理所推出的阴阳五行生理和病理公式揭示出入体生理和病理活动的普遍规律。由之不仅可以对中医的治疗方法进行严格的数学论证,从而从逻辑检验的角度证明中医治疗方法的科学性或对不完善者揭示出完善的途径;而且可以反推出中医经典处方并判断其是否完善和对不完善者揭示出完善的途径,从而为中医的创新开辟一条道路。这种用公式推导处方的方法将东方的整体思维与西方的分析思维相结合...查看详细
☉ 《阴阳五行与中医学》
谢松龄 著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8-3-1
《神州文化图典集成》涵盖中国传统文化的饮食、服饰、民俗、宗教、建筑、艺术、中医药、科技、经济、官制等数十个领域,系统地介绍了各领域的内容与特色,以及这些文化在中华大地的起源、发展的历史。该丛书均由各学术领域颇具实力的学者亲笔撰稿,并由该领域的著名专家亲自审定,语言深入浅出,图文并茂,极具权威性和可读性,是面向大众的中国文化普及读本,是一流学者专家撰写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十万个为什么”。 阴阳五行是中国文化大一统过程中形成的统摄、规范诸文的大象大器。仅仅就此而言,便体会探根寻源是多么困难。但不管阴阳五行起源何处,它已深深地渗入在了中华文化的血脉之中,尤其是中医学...查看详细
☉ 《瘀热论——瘀热相搏证的系列研究》
周仲瑛 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3-1
瘀热作为一种特殊的病理因素,除了具有瘀和热两种病理因素的致病特点外,尚具有自身的特性。在中医学有关理论中迄今只有零星的阐述,尚无系统专论。我国著名中医学家周仲瑛在总结历代医家有关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临床验证和实验研究,发展了瘀热学说,使瘀热理论系统化,并对瘀热阻窍证、瘀热发黄证、瘀热水结证、瘀热血溢证和络热血瘀证进行了系列研究。本书可供中医临床、科研工作者阔读。 第一章 瘀热总论 第一节 中医学对瘀、热有关认识的回顾 第二节 瘀热的概念 第三节 瘀热的形成 第四节 瘀热的致病机理及主要病理变化 第五节 瘀热的病机病证特点 第六节 瘀热的临床表现 第七节 瘀热的类型 第八节 瘀热的治疗原则 第九节 瘀热的病机演变 第十节 瘀热学说的意义 第二章 瘀热阻窍证——出血性中风 第一节 瘀热阻窍证的立论依据 第二节 瘀热阻窍证的形成 第三节 瘀热阻窍证的诊查要点 第四节 瘀热阻窍证的治疗要点 第五节 医案选录 第六节 瘀热阻窍与缺血性中风的关系 第七节 瘀热阻窍证的学术创新要点 附一、凉血通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研究 附二、凉血通瘀法治疗脑出血的实验研究结论 第三章 瘀热发黄证——重症肝炎 第一节 瘀热发黄证的立论依据 第二节 瘀热发黄证的形成 第三节 瘀热发黄证的诊查要点 第四节 瘀热发黄证的辨证要领 第五节 瘀热发黄证的治疗要点 第六节 医案选录 第七节 临证体会 附一、凉血化瘀解毒法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附二、凉血化瘀解毒法治疗重型肝炎的实验研究结论 第四章 瘀热水结证——流行性出血热 第一节 瘀热水结证的立论依据 第二节 瘀热水结证的形成 第三节 瘀热水结证的诊查要点 第四节 瘀热水结证的治疗要点 第五节 医案选录 第六节 临证体会 附一、泻下通瘀合剂治疗流行性出血热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研究 附二、泻下通瘀合剂对大鼠缺血性急性肾衰的实验研究结论 第五章 瘀热血溢证——出血性疾病 第一节 瘀热血溢证的立论依据 第二节 瘀热血溢证的形成 第三节 瘀热血溢证的病理特点 第四节 瘀热血溢证的诊查要点 第五节 瘀热血溢证的治疗要点 第六节 医案选录 附一、凉血化瘀法治疗瘀热血溢证的临床研究 附二、凉血化瘀法对瘀热型血证模型家兔的实验研究结论 第六章 络热血瘀证——高甘油三酯血症 第一节 络热血瘀证的提出 第二节 络热血瘀证的形成及与高甘油三酯血症的关系 第三节 络热血瘀在高甘油三酯血症中的表现 第四节 高甘油三酯血症中络热血瘀证的诊断标准 第五节 络热血瘀证与脏腑热、瘀血证的区别 第六节 络热血瘀证的治疗 附:清泄络热法治疗高甘油三酯血症的临床研究 附篇 一、验案精选 二、常用中药集要...查看详细

☉ 《余云岫中医研究与批判》
余岩 原著 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7-8-1
本书的文章主要是从余云岫的文集——《余氏医述》或《医学革命论集》一至三集中选取的,按照内容编成六个部分:一、对中医的系统研究与批判;二、关于废止旧医案;三、本草研究;四、中国医学史研究;五、医疗卫生工作与文化批评;六、序类。 本书的核心内容是对中医的系统研究与批判,这些文章都是余云岫对中医的理论和实践进行充分研究的成果。所以,江苏的一位老中医说:“大家都知道西医前辈余云岫先生最最反对中医……但他对中医学方面的研究,是有相当深厚的基础,一般中医远远的望尘莫及。”有人称赞他的这些文章“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巨制。前无古人者,昔日旧医既无现代知识,自不足以言今学;后无来者,则此后新医界...查看详细
☉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民国〕彭子益 著,周鸿飞 点校 学苑出版社 2007-6-1
一、居今日科学昌明时代而编著学中医的书籍,一要不但能保存中医原有的功效,而且要能增加中医原有的功效,并且要缩短学习成功的学程,方能引起学者的兴趣而学到成功。而增加功效,缩短学程,学到成功,必先使学者彻底认识古中医学本身真相的究竟。 一、新旧医学原则上原有一致之点,商务印书馆出版之“大学丛书” 《疾病总论》有云:“宇宙间森罗万象,无非物质势力运动。物质发生势力,势力发生运动。疾病者,细胞之物质势力运动之变动也”云云。古中医学,人身与宇宙同一大气的物质势力圆运动之学也。自古以来的医书,未曾将“人是大气生的”一语道破,只有似是而非的说法,无彻底明白的说法,求一有原则、有系统...查看详细
☉ 《远古中国医学史》
严健民 著 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6-1-1
全书分两篇十六章,比较系统阐述了四万年至公元前二世纪我国先民早期的医疗及医事活动,内容包括卫生保健、药物知识、人体解剖、人体生理、临床医学、临床诊断、针刺疗法等诸多内容。引用资料宏富翔实,行文深入浅出,对于研究古代医学史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第一篇 医学知识起源新说(四万年至公元前1500年) 第一章 医学、医学知识、医学理论、远古医学史、医学史、医史学 第二章 医学知识起源的必备条件 一、人脑组织结构的进化是医学知识起源的必备条件之 二、人脑生理功能的进化是医学知识起源的另一个必备条件 三、医学知识与其他原始科学知识的同步发展 第三章 近四万年来自然环境对中国人医事活动的影响 第四章 近四万年来社会环境对中国人医事活动的影响 第五章 近四万年来其他原始综合科学技术对中国人医事活动的影响 一、许家窑人的原始生产、生活及原始医事行为追述 二、峙峪人的原始生产、生活及原始医事行为追述 三、山顶洞人的原始生产、生活及原始医事行为追述 四、从万年仙人洞、吊桶环遗存分析中国人的原始医事活动 五、从玉蟾岩遗存分析中国人的原始医事活动 六、从河姆渡人的遗存分析中国人的原始医事活动 七、距今九千至五千年中国人的原始生活概貌 第六章 外治医学知识先起及水在外治医学知识中的作用 第七章 在医学知识起源问题上必须说明几点 一、医源于圣、神的反思 二、医源于巫及巫医关系的反思 三、关于巫统治了医的反思 四、医源于本能说的反思 第八章 我国卫生保健知识的起源问题 一、火在人类卫生保健中的地位 二、水在人类卫生保健中的地位 三、衣着在人类卫生保健中的地位 四、房屋在人类卫生保健中的地位 第九章 药物知识的起源史 一、植物药知识的起源史 二、动物药知识的起源史 三、矿物药知识的起源史 第十章 原始医学知识的“积累”与“普及” 第二篇原始中医学史(公元前3500元至公元前2世纪) 第一章 医学理论起源的相关因素 第一节 原始医学知识的积累是医学理论起源的必备条件 第二节 中医理论起源与疾病命名、归类的关系 第三节 取象比类创立中医理论的神奇途径 第二章 原始中医学 第三章 原始中医学的思维发展史 第四章 原始中医学的基础医学史 第一节 中国人体解剖学史 一、殷商心脏勰剖史…… 第五章 原始中医学的临床医学史 第六章 中医理论起源及殷商至两汉中医理论框架形成史 附录 主要参考书目...查看详细
☉ 《恽铁樵中医函授讲义》
恽铁樵 著,伍悦,林霖 校注 学苑出版社 2009-1-1
1925年,为了弘扬祖国医学,启发鼓舞有志之后生,恽铁樵与国学大师章太炎及其弟子张破浪等在上海创办“中国通函教授学社”,也即后人所熟知的“铁樵函授中医学校”,并组织编写数十种函授讲义,这些讲义既有对经典理论的阐述,又有对现代医学知识的融汇使用,可谓上承古人之意,下传今人之言,在当时受到了极大的认可和推崇。使受业者遍及神州。 本书即是从众讲义中选择最富代表性和实用性的六部分内容——《脉学发微》、《读金匮冀》、《病理杂谈》、《温病明理》,《药盒医案(伤寒温病)》、《旧著鳞爪》,汇集成册,并定名曰:《恽铁樵中医函授讲义选编》。以期对现代人掌握中医经典及汇通中西医拓展思路、开关明智...查看详细
☉ 《张仲景医学源流》
傅延龄 主编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6-8-1
本书细致深入地探讨了张仲景医学的学术渊流,包括《伤寒杂病论》的成书背景、版本流传、医学流派及其代表医家,以及张仲景学说在韩国的发展、张仲景医学对中医学的影响,等等,并就张仲景医学中的热点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讨论。 本书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可供中医院校师生、临床医师及张仲景医学研究者阅读参考。 第一章 张仲景医学的渊源及《伤寒杂病论》成书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 张仲景医学的渊源 第二节 《伤寒杂病论》成书的时代背景 第二章 张仲景著作分合隐现及版本流传 第一节 史志中的张仲景著作 第二节 《伤寒杂病论》分合 第三节 国内几种《伤寒论》版本 第四节 日本几种《伤寒论》版本 第五节 《金匮要略》几种主要版本 第三章 张仲景医学流派 第一节 伤寒学派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 伤寒学派代表医家及其学术思想 第三节 金匮学家代表人物及其学术思想 第四节 日本古方派 第五节 张仲景学说在韩国的发展 第四章 张仲景医学中的若干热点问题 第一节 医学热点问题 第二节 文献学热点问题 第三节 方法学热点问题 第四节 医史学热点 第五章 张仲景医学对中医学的影响 第一节 张仲景医学对中医辨证体系的影响 第二节 张仲景医学对温病学说的影响 第三节 张仲景医学对中医治疗学思想的影响 第四节 张仲景医学对方剂学的影响 第五节 张仲景治未病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查看详细
☉ 《章太炎医论——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
章太炎 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1
章太炎先生是近代国学大师,其所著《章太炎医论》(原名《猝病新论》)对中医学术的独到见解,实为难得的佳作,为广流传,故收在本丛书之中。 全书共收论文38篇,内容包括:关于医学理论问题的商讨(如五脏附五行无定说)、学术研究(如论经脉和三焦等)、病症的论述(如伤寒、温病、杂病等)、古典医书和古代权衡量的考证等。并在这些问题上,有其独特的个人见解,取精用宏,融会贯通,所引文献广博,论述精辟,严谨,对中医学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书原名《猝病新论》,曾于1938年出版过。1957年出版时经校勘后,除对个别衍文、论字加以修正外,其他一切从旧,未予改动。本次出版,仍宗其原貌...查看详细
☉ 《章真如临床经验辑要》
章真如 主编,章汉明,刘惠武 整理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4-1-1
《章真如临床经验辑要》为全国著名老中医临床经验丛书系列。作者章真如为武汉中医院名誉院长。本书通过“医学泛论”、“诊余医话”、“医案录验”、“临床论理”四个部分介绍了章老从医几十年的经验心得、教学体会。全书内容丰富、全面、包括了医术、医德、医史等诸多方面。可供传统医学工作者及爱好者借鉴。 第一章 医学泛论 滋阴疗法发挥 从肾论治及其相关问题 辨证与辨病及其相关问题 再论丹溪治痰 “三焦”及其功能 脾升胃降的临床意义 论甘温除大热 肝病治肾与肾病治肝 “反治法”临床应用 中药功能及其临床特点 桂枝略论 狐惑病与白塞病 第二章 诊余医话 朱丹溪与葛可久 徐灵胎与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 近代经方大师祝味菊轶事一则 金元四大学派仍在流传 病名、症候与辨证 诊断与辨证不可混淆 治则与治法是战略思维 脾阴与胃阴 脑肾发病与脑肾辨证原则 温病从此少见于中医临床 胆胃不和 实事求是话诊脉 谈谈几种特殊舌象 “舍舌从证”与“舍证从舌” 临证用药应注意几个问题 桂枝汤类方的双向调节 一味丹参其功用能同四物吗 止咳平喘话小青龙 肝经湿热话用龙胆泻肝汤 舌麻不知何因 情绪紧张也会致眩晕 治愈一例顽固性复发性唇炎 脉痹与血栓性静脉炎 学龄女孩为何患崩漏 中医会诊不能人多 各种检查防止发生副作用 很多医疗知识来自病家 不可疏忽“回光返照” 习中医者也要学些书法 研究中医不可不懂些古文 朱丹溪遗留诗句 第三章 医案录验 急性黄疸型肝炎案 乙型肝炎案 药物中毒性肝炎案 肝硬化腹水案 肝脓疡案 胆囊结石案 胆石梗阻性黄疸案 胆心综合征案 胆胃综合征案 慢性胰腺炎案 滑动性食道裂孔疝案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案 病毒性心肌炎案 右下肺炎案 粟粒性肺结核合并肝功能损害案 结核性胸膜炎案 慢性肾小球肾炎案 出血性局灶性慢性肾炎案 紫癜性肾炎案 糖尿病并发肾病案 右肾多发性结石案 亚急性甲状腺炎案 甲状腺瘤案 甲状腺机能亢进案 甲状腺机能减退案 重症肌无力案 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盗汗)案 癫裥案 血管神经性头痛案 小儿眨眼案 耳咽管炎案 复发性口腔溃疡案 乳腺病案 过敏性紫癜案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案 血栓性静脉炎案 丹毒案 精囊炎案 前列腺炎案 前列腺增生案 第四章 临床论理 运用补阳还五汤经验 辨证论治乙型肝炎并发胆囊炎32例 临证经验三则 治疗肾小球肾炎的经验 论风证证治与急症 温病辨治验案三则 论治肝郁 治疗顽痹验案二则 论治泻痢验案二则 论消渴病治则 冠心病辨证论治及其有关问题 中医药治疗老年人胆石病50例临床观察 论治肺胀的经验 阴虚热痹临床探理 治疗痿痹验案二则 尿血治验二则 从肾治疗皮毛病变 治疗糖尿病的经验 治疗阴虚胃痛的经验 治疗脱发的经验 治疗鼓胀的经验 妇科医案四则 章真如学术思想与经验 脉与证的辨证应用 肾病治肝与肝病治肾的体会 治疗肝胆病的经验 遵经治黄疸病例二则 气阴固本汤应用 亚急性甲状腺炎治验一则 胆心综合征治验 消渴病治则琐谈 老年糖尿病并发症的治疗经验 辨证论治炎症 滋阴疗法治疗心身疾病经验 临证经验举隅 左金丸治疗脘胁腹疼痛临床体会 治疗泌尿系疾病经验 治疗“湿热证”的经验 运用血府逐瘀汤举隅 治疗肝炎的经验 清上蠲痛汤治疗头痛经验举隅 应用黄芪经验谈...查看详细
☉ 《证素辨证学》
朱文锋 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6-1
本书是研究中医辨证的专著。在继承中医辨证精华,整合八纲、脏腑、六经辨证等实质内容的基础上,创立“证素辨证”新方法。提出中医辨证的思维规律是根据证候,辨别证素,组成证名。以症为据、从症辨证,遵循中医学理论,进行整体综合评判,是中医辨证的原则。证素是构成证的基本要素,是辨证的核心。全书分为辨证方法的研究,证候辨证素量表,证素诊断标准,常见证诊断标准,证素辨证诊疗软件五章,其具体内容规范、准确,系研究的最新成果,具有重大学术意义,用之于临床,能提高中医辨证论治水平。 适用于广大临床中医师,中医学本专科学生、研究生,中医、中西医结合科研人员学习参考。 引言...查看详细
☉ 《知中医行中医》
曾晓虎 编著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6-12-1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医基本理论知识;下篇用通俗的语言阐述了中医在养生保健、防病治病上的具体运用。不仅有感冒、近视、高血压、乙型肝炎等几十种常见病的防治方法,还涉及药物滥用、减肥、亚健康、性早熟及"网瘾"等时髦话题。作者将满腔的热情注入本书之中,旨在普及中医知识,提高读者对中医的兴趣、增强学习和发展祖国传统医学的信心,并用中医来指导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用科学的理念和方法来构建健康、和谐的生活。本书内容丰富,通俗易懂,融入了作者多年临床实践的心得和体会,具有较强的临床指导作用,适于基层医务人员、中医院校学生以及广大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 上篇 知中医...查看详细
☉ 《智说中医》
于智敏 主编 科技文献出版社 2007-11-1
本书是一部阐发中医学智慧的专著,主要对中医学蕴含的人文精神与科学思想进行阐发。通过收集、整理、研究历代先贤精论,阐发中医学的疾病观,进而总结归纳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指出中医治病的最高境界;分析医师、医事与医论,把握中医的事理学规律;提炼医道至要,探索名医成功的最佳途径;列出求医必读,告诫患者就诊时要知所避趋;分析不治之病与难治之人,主张医患之间要相互理解沟通;汇集分析中医养生箴言,系统全面地阐述中医学的内涵与人文科学精髓。 雅而不俗、雅而有趣、发人深思是本书的一大特点。本书所选的古代文献,都具有格言、警句性质,哲理深邃,思想精辟,通俗易懂,琅琅上口,具有鲜明的中医药传统文化特色...查看详细
☉ 《中藏经》
(后汉)华佗 撰,农汉才 点校 学苑出版社 2007-4-1
依据当代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泰斗任应秋教授的论断,中医经典著作共有10部,即《素问》、 《灵枢》、《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藏经》、《脉经》、《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太素》。《素问》与《灵枢》合称《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难经》对人体生理作了重要阐释;《神农本草经》开本草学先端;《伤寒论》、《金匮要略》创立辨证论治,历来被目为医门之圣书;《中藏经》托名华佗所作,发展了脏腑学说;《脉经》出而立中医脉学;《针灸甲乙经》为首部针灸学专著;《黄帝内经太素》是第一部系统整理《黄帝内经》的著作,亦为医门重典。这十部经典,是中国医药学的理论基础,自古至今...查看详细
☉ 《中国八卦医学(第四版)——中国八卦医学丛书》
刘杰,袁峻 著 青岛出版社 2005-5-1
《中国八卦医学》以系统论述与专题探讨相结合的方式,首先全面系统地介绍医用《易经》的象、数、理的易学基本概念及意义,并在中医学与八卦之间,八卦与多学科之间,结合现代科学理论及方法,从纵深的方面和本源层次进行剖析,全面揭示了医易相通的原理及天人相关的系统论,利用八卦这个符号工具在中医学的理、法、药各个领域进行了广泛的相关研究,突出显示了八卦数理逻辑结构在中医药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构架了中国八卦医学体系。 本书共分十六章,分别讲述了八卦医学简史、八卦医学基础、八卦自然配属、八卦脏象学说、八卦经络学说、八卦病因学说、八卦诊断学说、八卦十纲辨证、八卦六经辨证、八卦互体治法、八卦本草学说、八卦方剂学说、八卦针灸取穴、八卦气功修持及八卦医学原理的现代研究等内容...查看详细
☉ 《中国八卦运气(第三版)——中国八卦医学丛书》
刘杰 编著 青岛出版社 2005-5-1
《中国八卦运气》分为运气说基础、中国运气学说、运气学说工具三个部分,新增“中医气学说十讲”。运气学说基础包括天文星宿、历法物候、历法物侯、地理气象、八卦数术、阴阳五行、天干地支、五音六律等内容。 中国运气说包括历法、五运、六气、南北政、运气相合、运气同化、三气之纪、五郁、六元正纪、六气升降迁退正位、运气方药等内容。 运气说说工具包括指掌法、图像法、表格法、电脑法及六十年甲子运气等内容。 本书的研究工作曾对于1987年丁卯年的甲肝流行及2003年癸未年的SARS流行进行了前瞻性探讨,提出了“郁而化疫”的理论,并得到很好的验证,在国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作用...查看详细
☉ 《中国传统医药(英文)》
廖育群 著,李照国 等译 五洲传播出版社 2006-10-1
中医中药的价值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受到重视。本书以讲故事的方式,讲述中国医学的起源、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渊源;介绍历史上杰出的医学家、药理学家和经典的医学名著。 Introduction Recogni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Thinking Style of TCM The Formation and Variation of Tradition Understanding TCM The Classics of TCM Huang Di Nei Jing Huang Di Ba Shi Yi Nan Jing Shen Nong Ben Cao Jing Shang Han Za Bing Lun Compilation of Book and Development into Canon Basic Theory of TCM The Theories of Yin-Yang and Wu Xing Viscera and Their Manifestations Channels and Collaterals Etiology Diagnostics Internal and External Therapies of TCM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Prescriptions Treatment of Both the Internal and the External Knowledge of Materia Medica Establishment of the Theory of Materia Medica Important Books on Materia Medica Pharmacological Studies Drug Administration and Market Processing of Herbs Story about Ginseng Stories about Famous Doctors in History Bian Oue and Oin Yueren Zhang Zhongjing and Hua Tuo Wang Shuhe and Huangfu Mi Sun Simiao The Four Great Schools in the Jin and Yuan Dynasties Zhang Jingyue Ye Tianshi Wang Qingren TCM and Life Cultivation Life Cultivation in the Four Seasons Integration of Food and Medicines Sports and Health Emotions and Diseases 书摘与插图...查看详细
☉ 《中国当代医疗百科专家专著(一)———熊继柏医论集》
中国当代医疗百科专家专著编委会 编 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5-2-1
一个学科的传承,主要靠文献。一个学科的发展,必然经过由文献而实践,由实践而文献的反复循环过程。所谓文以载道,中医学更不例外。笔者作为一个既从事中医学理论研究的教师,又从事中医临证实践的医师,对中医不宾传承与发展,有责任、有义务为之尽心竭力。然因教务和诊务过于繁忙,长期疲于超负荷的工作,故未能专心致力于撰著。由于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源于《黄帝内经》文简、意博、理奥、趣深,可谓学之不尽,取之不竭。因此,余从事理论研究则以《黄帝内经》为主,务在究本识源,明晰经旨,真正掌握其临证指导意义。中医的临床,关键在于结贯穿辨证施治的基本法则,坚持理法方药的基本步骤,余从事临床,不论诊治内、妇、儿各科疾病...查看详细
☉ 《中国经典文库:医学三字经》
(清)陈修园 撰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8-5-1
《医学三字经》是清代著名医家陈修园晚年所著,是其毕生临床经验的高度总结,所列病证从病因病机、辨证治则到有效方药,完备而实用。本书主要介绍了从医学源流至临床各科三十五种常见病的症状、诊断与治疗等方面的内容。全书采用三言歌诀的形式书写,附以注释,语言凝练,便于诵读记忆。是初学中医的良好入门书。 卷一 医学源流第一 中风第二 虚劳第三 咳嗽第四 疟疾第五 痢证第六 心腹痛胸痹第七 隔食反胃第八 气喘第九 血证第十一 水肿第十一 卷二 胀满蛊胀第十二...查看详细
☉ 《中国中医药年鉴2002》
严世芸 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2-12-1
特载 江泽民李瑞环参加政协教育医药卫生界联组会 中医药事业“十五”计划 专论 加快蒙医药的继承与发展 认清形势 坚定信心 抓住机遇 发展创新——实现中医药在新世纪的新发展 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中国民族医学走向世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关于中医药继承与发扬的思考 发展中医药必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中药知识产权的保护方式 行政管理 一、工作概况 (一)2001年全国中医药工作概况 (二)2001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药工作概况 (三)2001年军队中医药工作概况 二、重要会议 三、行政文件 四、医政管理 五、中药管理 六、科研管理 七、教育管理 八、其它管理 学术进展 一、一年学术进展 二、中医 (一)基础理论 (二)临床各科 (三)预防与养生 三、中药 (一)理论研究 (二)中药资源 (三)药材鉴定 (四)中药化学 (五)中药药剂 (六)炮制 (七)中药药理 (八)方剂研究与应用 四、医药文献 (一)医药古籍 (二)学派研究 (三)医药信息 五、医药史 六、民族医药 七、台湾澳中药医 八、国外中药医 医药名人 记事 统计资料 机构 索引 媒体评论...查看详细
☉ 《中华医药 第二辑》
刘文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0-9-1...查看详细
☉ 《中式人体生物钟概论》
张承龙,张琳慧 编著 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6-7-1
该书以《素问》及《灵枢》等著作阐述的阴阳、五行、藏象、经络、运气、诊法、治法等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对运气等学说的研究成果及作者十余年来的研究成果,系统地提出了中式人体生物钟学说,该学说以推演运气学说的干支历为工具,用于记录人出生肺循环建立时的年月日时组合。该方法称为中式人体生物钟记录法。该组合从理论上讲每种性别分为51.84万种(年干支60×月干支12×日干支60×时干支12),并以生物钟干支组合中日干为中心,将其分为五大类,即日干需抑类、需扶类、强旺类、从弱类、合化类,并将生物钟干支组合中帮扶日干和抑制日干的不同属性归为利于干支或害干支。通过分析生物钟运行的大运干支、纪年干支为主代表的客运客气对生物钟组成干支的作用...查看详细
☉ 《中药调剂技术》
阎萍 主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1-1
本书为全国医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材之一,共分为五章,内容包括绪论、中药饮片鉴别、中药饮片调剂、中成药调剂、中药贮藏与养护。每章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包含了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部分章节有附表。 本书是供中等职业学校中药及相关专业学生使用的教材,编写时强化职业教育特色,以中药调剂员工种——中药饮片调剂岗位和中成药调剂岗位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以技能为核心组织教材内容,以够用为度把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编写在各章内容中,以利于学生学习、掌握。 第一章 绪论 一、中药调剂的概念 二、中药调剂的发展史 三、中药调剂员的职责 第二章 中药饮片鉴别...查看详细
☉ 《中药调剂与制剂技术(中职药剂/十一五规划)》
高荣哲 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1
本书是在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下,依据“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药剂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编写的,是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供药剂专业使用,为中药专门化教材之一。 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力求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标准”的卫生职业教育办学指导思想,确定了以技术为主线,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够用”,基本技能“实用”的编写原则,培养技能型、服务型高素质劳动者。 本教材主要参考国家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内容,为学生适应社会需求、适应职业变化及继续学习等奠定基础。考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特点,在编写模式上,设置导学、相关链接、实例解析、课堂互动、小结及习题等模块...查看详细


1  2  3  4  5  6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