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中医学 . 中医理论(7)

☉ 《中医模糊方法导论》
朱训生 等编著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8-7-1
本书尝试将我国传统的中医文化较系统、较全面地与模糊理论接轨,提出中医模糊方法,作探索中医药现代化的探路石,并应对“废止中医论”。本书以中医学实例贯穿全书,力图使读者喜爱、爱而有所获、获而能至用。本书以中医实例为背景,不作深奥的数学推理,材料由浅入深,附有启发性思考题,力图使广大中医工作者阅后能将处理模糊事件的能力进一步自觉化、系统化。 本书第1章到第3章阐述中医学领域存在的大量模糊事物及基本处置原理;第4章到第7章介绍中医模糊理论最基本的概念与方法。本书可供中医工作者及相关研究人员使用。 第1章 绪论 1.1 实际引例 1.2 传统中医中的模糊现象俯拾皆是...查看详细

☉ 《中医内科临床思路与方法》
单兆伟 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0-1
临床思路在很多医生是日用不觉的、潜在的,但又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所有治疗方法和手段的选择都是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进行的。年轻医生未掌握临床诊疗思路前,难免在临床工作中带有盲目性,影响疗效。本书将现代中医内科医生实际的潜在的临床诊疗思路尽量挖掘出来,揭示给年轻中医人员。 书中所收57个病证,其病名多为患者就诊时的主诉。各病证下结合这些主诉,首先根据临床实际需求,反映了如何在目的的甄别中确立西医诊断的思路,避免漏诊误诊,并简要指出了西医的治疗思路;其次介绍了中医对该病的诊断、鉴别、病因探求、病机分析、根据症状特点辨证、分证治疗等内容,并在分证治疗下详细挖掘了在治法、选方用药、根据兼症加减药物、根据变证转方等方面的思路;最后扼要点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思路...查看详细
☉ 《中医内科学》
彭勃 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4-1
本书以中国高等医药院校《中医内科学》教材为基础,针对留学生、进修生的需要和特点,结合留学生教育的实际,在体例和内容上做了一定的调整、提炼和补充。在总论中,主要增加了“中医内科学的特点”的介绍。在各论中选择介绍40种病,各个病均按“概念”、“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辨证论治”、“小结”、“思考题”等分项论述。力求做到“概念”清晰准确,“病因病机”简明扼要、“诊断与鉴别”简练实用;“辩论论治”中,增加了“辩证要点”、“病机概要”、“调护要点”,以提纲挈领,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小结”主要以图表形式归纳,做到简明精炼,以便于总结和记忆;最后,以“思考题”的形式,列出该病的重点和难点...查看详细

☉ 《中医圈里的生命思考/大话中医文丛》
王全年 等著 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5-8-1
本书从气、阴、阳、五行等中医传统理论出发,揭示了生命演化的奥秘。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套新的生命演化定律假设,并将这种假设在生命现存的演化结构或痕迹里一一验证,具有较新的中医学乃至生命学的认识意义。 王全年,男,山东莒县岳家村人。山东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师从该校著名的博士生导师孙广仁教授。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获得一次国家发明专利。出版论著有《走近中医》等。 第一章 走近《黄帝内经》 第一节 气,宇宙的前生今世 第二节 精,一团生命演化的星星之火 第三节 阴阳,宇宙一心二意 第四节 五行,宇宙的脸谱 第二章 放眼世界看生命 第一节 生命起源的美丽传说 第二节 奥巴林的生命世界里 第三节 将细胞进行到底 第四节 好大一棵树 第五节 从达尔文主义看过去 第三章 中医王国里的生命四定律 第一节 生命同源演化律 第二节 生命反属性演化律 第三节 生命全息演化律 第四节 生命五程演化律 第四章 中医视野里的生命演化律 第一节 叶的演化公式 第二节 花的演化律 第三节 果的演化律 第四节 骨的演化律 第五节 脏腑演化律 第五章 中医的生命大写意 第一节 生命的游戏规则 第二节 和宇宙共舞 第三节 五官争功 第四节 心灵手巧步步高 第五节 生命千古之谜 第六章 中医...查看详细
☉ 《中医入门歌诀(第二版)》
魏良行,倪正文 编著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4-4-1
本书共十一章,以歌诀形式对中医学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系统的归纳介绍。包括中医的基本特点,阴阳、五行、脏象、经络、气血津液等基础理论,病因病机、各种诊法、辩证、治疗原则和方法,中药来源、性能、炮制、用法和400余种中草药、200余首方剂,均编成歌诀。内容深入浅出,理论与实践结合;形式上不拘一格,或五言、或七言,顺口押韵,好学易记,是快捷学习中医药的好帮手。适于中西医临床工作者、中医院校学生和其他初学中医者阅读参考。 第一章 中医基本特点 第1节 整体观念 第2节 辩证论治 第二章 中医基本理论 第1节 阴阳 第2节 五行 第三章 人体的结构和功能 第1节 脏象 第2节 气血津液 第3节 经络 第四章 病因病机 第1节 外伤 第2节 内伤 第五章 诊法 第1节 望诊 第2节 闻诊 第3节 问诊 第4节 切诊 第六章 辩证 第七章 治疗原则 第八章 中药的一般知识 第九章 常用药物 第十章 方剂的基本知识 第十一章 临床常用方剂 媒体评论...查看详细
☉ 《中医入门通俗演义》
陈沫金 著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10-1
一位行医三十多年的名老中医,以“通俗演义”的时尚方式,讲解中医基础和方药诊断,带你轻松进入中医之门。 何快如哉读中医,十年一剑成名医。 本书是“中医新课堂丛书”之一,它是由作者结合自己中医临床经验,运用章回小说的生动有趣形式所写成的。全书共二十一回,第一回至第七回为总论部分,以论述药物、病因、脏腑、诊断及辨证论治等为主,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第八回至第二十一回为各论,论述了各种内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作者结合自己中医临床经验,运用章回小说的生动有趣形式,写成了我国第一部中医实用科普文学《中医入门通俗演义》...查看详细
☉ 《中医舌象辨析(随书附赠2VCD)》
冀敦福 主编 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2008-5-1
本书由天津中医药大学从事中医诊断教学和科研的专家历经几度春秋,潜心研究编纂而成。著作理论联系实际,将各种常见舌象特征及相关舌象做了系统介绍,并就其病理意义、治疗原则进行了论述。本书图文并茂,内容翔实,附有高清晰度彩色舌图。本书堪称学习中医舌诊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部力作。 冀敦福,1939年生,祖籍山西。原河北中医学院毕业。大学本科学历。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临床诊断专业委员会委员、学术秘书:中国文化研究会传统医学专业委员会第四、五届全国委员。自1962年始从事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临床与教学,曾主讲《温病学》、《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内科学》等课程...查看详细
☉ 《中医舌象的采集与分析》
沈兰荪 等著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7-4-1
本书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基于数码相机的图像采集系统,建立了以CIE标准色度学为基础的舌象表色系统,重点进行了跨网络、跨设备的彩色重现和舌象分析仪中的颜色校正。在图像分析中,将分水岭算法应用于舌象分割,进行了舌象裂纹定量分析,采用二分光反射模型进行舌苔润燥分析,改进子空间法进行舌苔腐腻的分析,将多种算法应用于舌形、舌态的分析。应用统计学习理论与支撑向量机,科学选择SVM模型,建立了多类SVM应用于舌质、舌苔量化分类与评价,探索了舌象多特征信息融合的方法及新型中医舌象仪的研制。 本书是作者们在中医舌象采集与分析这一领域,长期以来创造性研究成果的结晶,对于中医诊断、临床、教学、科研人员是很好的学习书籍...查看详细

☉ 《中医肾藏象理论传承与现代研究》
李恩 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1-1
本书由著名中西医结合研究专家李恩教授主持编写。 全书包括12章。第1-3章,分别介绍了中医学和肾藏象学的基础知识,以及肾的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和生理学知识等,作为本书的总论。第4-11章,分别介绍了中医肾藏象理论传承,肾藏象现代医学知识和临床研究,内容以李恩教授带领的团队研究成果为主,同时反映国内研究现状,为本书的核心内容。第12章,肾藏象研究启示与思考,通过肾藏象学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取得的经验,提出了中医学未来发展的方向,颇有启发。每章还增加了“章首导语”和“章尾点评”,突出了本书的学术思想。本书以中医学术思想为指导,以肾脏的理论体系为纲,全面追溯了肾藏象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沿革...查看详细
☉ 《中医师诊治要典》
李建辉 编著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8-10-1
本书共分九章,分别介绍了体格检查、骨伤科影像诊断、中医辨证论治、针灸、推拿、理疗、中药学、常见疾病诊疗的临床路径。本书提出了“寰椎横韧带骨化症”的病名,以及较为完善的寰枢关节扭伤和劳损的诊断标准。本书可供中医、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医师、研究人员以及全科医师阅读参考,也可作为中医、针灸、推拿和理疗科实施IS09001:2000管理的作业指导书,以及高等中医院校学生的参考书。 李建辉,l968年生于河北秦皇岛。主任医师。 1991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系,医学学士学位。一直从事针灸、正骨按摩、中医内伤杂病的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致力于循证中医学和中医药学临床路径等学术研究...查看详细
☉ 《中医史》
李经纬 著 海南 2007-9-1
本书是略于西医传人与发展的中国医学通史,是一部中医学发展史。本书首先重视医学内史研究,其次或涉外史问题。着重论述各个历史时期的继承性发展,注重对创新发明事例的记述。关于章节内容,总体作通史体例,每章则大体上以断代论述,其节其目,尽可能以专科、疾病、人物、文献、轶文故事等内容述评。为使读者易读、易解,本书力求章节题目能够反映医学发展的时代特点,结合中国朝代与公元纪年的方法,分为绪论、中医起源、早期医疗与医巫论争(夏商周时期)、中医经验积累与理论形成(春秋战国时期)、中医学术整理提高(秦汉时期)、医疗实践领域不断扩大(两晋南北朝时期)、医学发展特点集大成(隋唐时期)、医学的全面发展(两宋时期)、少数民族医学融合与医学争鸣(辽、夏、金、元时期)、中医学发展呈现革新趋势(明代)、医学普及进步与思想阻力(清代)、20世纪中医发展历程...查看详细
☉ 《中医试题汇编》
王兴娟,陈建民 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7-1
本书根据西医辽校中医学教学特点,收集历年来上海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研究生专题汇编而成。包括中医学、针灸学及中西医结合研究三方面内容。题型以多选题为主,辅以名词解释题、填充题、问答题,共520题,可作为西医院校师生、留学生学习中医参考辅导材料。 1 中医学 1.1 多选題 1.1.1 中医基础理论 1.1.2 中药 1.1.3 方剂和中成药 1.1.4 临床各科 1.2 名词解释題 1.3 填充題 1.4 问答題 2 针灸学 2.1 多选題 2.1.1 经络 2.1.2 针灸法 2.1.3 腧穴 2.1.4 治疗 2.2 名词解释題 2.3 填充題 2.4 问答題 3 中西医结合研究 3.1 问答題 〔附〕 答案和題解 媒体评论...查看详细
☉ 《中医是个好东西》
王兴臣 主编  2008-1-1
本书用深入浅出的说理方式,用现代的语言来诠释古老的、深奥的、神秘的中医学,内容涉及中医基本理论中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症状诊断及疾病防治。以一种简单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中医,热爱中医,振兴中医! 世界范围内的中医热潮以及关于中医的大讨论使得许多人对这门古老的学问产生了兴趣。但由于中医理论形成的年代久远,而且文字古奥,令人望而却步。本书从普及中医知识的角度出发,用朴素直白的语言介绍中医,内容涉及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症状诊断及疾病防治,基本涵盖了中医学的核心知识,同时剖析了与日常防病养生密切相关的一些问题,希望成为广大读者了解中医的敲门砖。 序 编写说明 阴阳其实不神秘 一、天地万物...查看详细
☉ 《中医熟读背诵精选》
彭勃 主编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3-6-1
本书为《中医大学生基本功训练丛书》之一,共十篇。作者根据多年临床及教学经验,采撷中医学生应知应会的精粹内容,既有基础理论,又包含了常用方剂及经典著作精选。形式上不拘一格,顺口押韵,好学好记,是中医院校学生、中西医临床工作者及中医爱好者学习中医的好帮手。 第一篇《中国医学史》歌诀 第二篇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 第1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主要思维方法 第2章 藏象 第3章 气血津液 第4章 经络 第5章 体质 第6章 病因与发病 第7章 病机 第8章 养生与防治 第三篇 《中医诊断学》歌诀 第1章 背诵内容 第2章 熟读内容 第四篇 《中药学》歌诀 第1章 《中药学·总论》 第2章 《中药学·各论》 第3章 《药性赋》 第五篇 常用方剂歌诀 第1章 解表剂 第2章 泻下剂 第3章 和解剂 第4章 清热剂 第5章 温里剂 第6章 补益剂 第7章 固涩剂 第8章 安神剂 第9章 开窍剂 第10章 理气剂 第11章 理血剂 第12章 治风剂 第13章 治燥剂 第14章 祛湿剂 第15章 祛痰剂 第16章 消食剂 第17章 驱虫剂 第六篇 《针炙学》歌诀 第1章 十四经经穴歌 第2章 针炙特定腧穴 第3章 古代针炙歌赋 第4章 子午流注针法歌诀 第七篇 《内经》条文精选 第八篇 《伤寒论》条文精选 第九篇 《金匮要略》条文精选 第十篇 《温病学》原著精选 媒体评论...查看详细
☉ 《中医四大经典学习指导》
李金华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4-1
本书是专为中医处学考试者编撰的学习指导。作者根据“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医专业考试计划”和“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自学考试大纲”进行编写。全书分《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四部分,每部分内容按章节分【原文】、【解析】、【按语】、【小结】、【方证鉴别】、【重点内容提示】等项予以阐述,突出重点,着重辨其疑点、难点。其中【方证鉴别】对重点方、类似方进行比较,对理解掌握四大经典具有启发、指导意义。每篇末有【重点内容提示】,提示读者分清主次,掌握重点。书末附有“自学考试中医(本科)专业四大经典试题选登”,对读者了解考题类型,准备应考具有实际指导意义。本书论述深入浅出...查看详细
☉ 《中医太极医学》
田合禄 等著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1-1
中国最神秘的文化莫过于《周易》和中医,一个代表中国宇宙哲学体系,一个代表中国人体科学体系,两者都以中华文化的主干——天人合一观为主导思想,展示了中华文明的智慧,这种智慧开启了历代中医学家的创新。《周易》是推动中医学发展的动力,医易理论促进了中医的发展壮大。如中医典籍《黄帝内经》,就是医易结合的宝典。著名的金元四大医家都是“善为《易》者”,都是医易结合的典范,李东恒更是其代表人物,在医易理论指导下创建了脾胃学派。明清医学的创新,也没有离开医易理论的指导,“皆以《易》论”,张景岳《医易义》一文影响深远,吴鞠通在医易理论指导下写出了不朽名著——《温病条辨》,唐宗海总结前贤医易理论写出了《医易通说》一书...查看详细

☉ 《中医统计学》
申杰 主编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4-1-1
本教材是应新世纪形势的要求,配合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内容和体制改革的进程而组织编写的。全书共18章,内容包括中医统计学概述,统计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统计描述,参数估计,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中医研究的专业设计,中医研究的统计学设计,临床常用研究设计方案,参考值范围的确定方法,统计表与统计图,中医科研论文的基本格式与写作方法和统计软件应用基础。重点介绍如何在中医科学研究中应用统计学原理进行研究设计,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与解释。 全书内容丰富、新颖,实用性强,既可作为高等中医院校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骨伤、五官、养生康复、营养食疗等各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基础统计学教材,也可作为从事中医基础及临床各专业的教师、医务和科研工作的参考用书...查看详细
☉ 《中医外科学:案例版》
潘立群,崔学教 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07-7-1
为顺应教育部教学改革潮流和改进现有的教学模式,适应目前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教育现状,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中医学人才,科学出版社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独创案例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编写形式,组织编写了国内首套引领医学教育发展趋势的案例版教材。案例教学在中医药学教育中,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和实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案例版教材版权所有,其内容和引用案例的编写模式受法律保护,一切抄袭、模仿和盗版等侵权行为及不正当竞争行为,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序言 上篇 总论 第1章 发展史的若干问题 第一节 中医外科学整体观的形成 第二节 坚实的理论基础——《灵枢·痈疽第八十一》...查看详细
☉ 《中医外治百病千万》
吕志连 著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7-7-1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医外治292种病及2000余则的有效方药。全书在总论中阐述了中医药外治的发展历史、外治法的种类及外治的作用机制等;各论分内、外、皮肤、五官、妇、儿、男性疾病、肛门、骨伤、肿瘤等10个科目,并分别详细讲述了处方、用法和说明。本书不仅对医学临床、科研、教学工作者研究参考选用,也为广大中医药爱好者和城乡家庭的医疗保健提供了应急的外治方药,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第1篇 引入篇 第0章 嵌入式实验环境及入门实验 第2篇 理论与实践篇 第1章 嵌入式系统基础 1.1 嵌入式系统概论 1.1.1 嵌入式系统的基本概念 1.1.2 嵌入式系统的特点 1.1.3 嵌入式系统的应用范围与发展方向 1.2 嵌入式系统的体系结构 1.2.1 嵌入式系统硬件基木结构 1.2.2 嵌入式系统软件的层次结构 1.3 嵌入式系统的开发 1.3.1 嵌入式系统开发的一般过程 1.3.2 交叉开发环境 1.4 基于ARM的嵌入式系统 1.4.1 ARM设计思想 1.4.2 典型的基于ARM内核的嵌入式器件 1.4.3 基于ARM的嵌入式软件 第2章 ARM技术简介 2.1 AKM处理器基础 2.1.1 ARM处理器的模式 2.1.2 寄存器 2.1.3 流水线 2.1.4 异常、中断及向量表 2.1.5 存储管理 2.1.6 ARM处理器系列 2.2 ARM寻址方式 2.2.1 寄存器寻址 2.2.2 立即寻址 2.2.3 寄存器移位寻址 2.2.4 寄存器间接寻址 2.2.5 基址寻址 2.2.6 相对寻址 2.2.7 多寄存器寻址 2.2.8 堆栈寻址 2.2.9 块复制寻址 2.3 ARM指令集及Thumb指令集 2.3.1 ARM指令集 2.3.2 Thumb指令集 第3章 ARM集成开发环境及编程方法 3.1 IAR Embedded workbench集成开发环境 3.1.1 IAR EwARM集成开发环境及配套仿真器 3.1.2 创建工程、编译和连接应用程序 3.1.3 用C-SPY调试应用程序 3.2 ADS集成开发环境简介 3.2.1 ADS 1.2集成开发环境的组成 3.2.2 ADS集成开发环境的使用 3.2.3 Multi-ICE仿真器介绍 第4章 嵌入式设计中的软件编程方法 4.1 嵌入式编程简介 4.2 基于嵌入式的C语言编程 4.2.1 ARM嵌入式开发入门 4.2.2 嵌入式程序设计中的C变量 4.2.3 预处理…… 第5章 STR75xF系列微控制器及开发板 第6章 STR750的原理与实践 第3篇 创新设计篇 第7章 酒店客房管理系统设计 附录A STR750封装图及引脚描述 参考文献...查看详细
☉ 《中医望诊彩色图谱(附光盘)》
本书编委会 编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9-1
目前,人们对望诊类图书有浓厚的兴趣,学会望诊不但能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也能从中获得许多快乐。因此,编著编写了《中医望诊彩色图谱》。本书分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中医望诊基础,介绍了中医阴阳五行学说、中医脉诊方法、中医经络腧穴等。第二部分为望眼诊病,介绍了望眼诊病基础、眼像健康预测、望眼诊断常见疾病等。第三部分为望耳诊病,介绍了望耳诊病基础、望耳廓形色诊病、望耳诊断常见病等。第四部分为望舌诊病,介绍了望舌诊病基础、望舌预测健康、望舌诊断常见病等。第五部分为望手诊病,介绍了望手诊病基础、掌纹指甲健康预测、望手诊断常见病等。对各种常见病在眼部、耳部、舌部、手部的表现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描述...查看详细
☉ 《中医文化基本功(高等中医药院校课外读物)》
王玉兴 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2-1
《中医文化基本功》是专为高等中医药院校各专业在校学生选编的课外背诵手册。编写目的是藉此丰富中医文化常识、提高阅读古籍能力、培育中国传统思维。全书分为4部分。 人物篇收载历代名医传记26篇,或采自史籍,如《左传》、《史记》、《三国志》、《后汉书》、《晋书》、《隋书》等,或摘自名家文集,如《柳宗元集》、《学易集》、《九灵山房集》、《白茅堂集》、《南雷文定前集》等,或取自医史专著,如《医史》、《医林列传》等。 典籍篇选辑学名著及历代著名医籍序言18篇,前者如《汉书·艺文志》,后者如“《伤寒杂病论》序”、“《针灸甲乙经》序”、“《黄帝内经素问注》序”、“《小儿药证直诀》原序”、“《本草纲目》原序”、“《伤寒论注》自序”、“《温病条辨》叙”等...查看详细
☉ 《中医文化面面观》
李云昌 等主编 军事医科出版社 2007-1-1
中医和西医完全是两个不同思想体系的医学、西医是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它是微观的生物分子医学.目前已从细胞层面进入基因层面,展现了当代医学科学的伟大成就,对人类的防病治病、康复保健将做出新的贡献、从诊断上看,它采用了现代一切科学技术手段,从透视到化验,从B超到CT,冉到核磁共振,一切手段都在为它服务。一旦确诊后,便实施靶点式的治疗,一些疾病确实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当人类享受现代医学带来的福气的同时,由于化学药品的缘故,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毒副作用,深刻感受到医源性、药源性带来了新的痛苦,人们不得不把目光转向了东方,惊异于中医的神秘理论和神奇疗效,在“绿色革命”中看到了希望,从而走进中国...查看详细
☉ 《中医文献学》
严季澜,顾植山 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2-8-1
本教材与以往同类教材相比,有很大创新。以往的中医文献学教材主要介绍古医籍的整理方法;本教材的教学对象主要为中医专业的本科生,他们毕业以后一般不会专门从事古医籍的整理工作,所以有关古医籍整理方面的知识,在本教材中不作过于深入、详细的介绍,而以较在篇幅阐述各类中医文献源流,尤其是临床各科文献,并择要介绍重要医著的内容、特点和学术成就,使学生对中医各类文献源流及各科基本文献了如指掌,以便他们在利用古今中医文献方面能左右逢源而得心应手。这对提高学生利用和研究文献的能力,强固学生的文献根基,扩大其知识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本教材在编写体例上,也有一些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考镜文献源流; 2.采用互著别裁; 3.注重实用价值...查看详细
☉ 《中医五千年演义》
李建力,鹿童 著 长虹出版公司 2003-1-1
本书以传统的章回体形式,采用纪实文学手法,生动地勾勒了中国医药学五千年发展的基本脉络,形象传神地刻画了扁鹊、华佗、张仲景、李时珍等中医药鼻祖和一批著名医药泰斗的传奇人生。血火纷飞的战场上救死扶伤。瘟疫肆疟时悬壶济民,踏遍青山尝百草,献身于中国医药学发展,特色各异的人生经历,不同时期的人物命运,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各个历史时期的风土人性、文化氛围和社会生活画面。本书人物形象鲜明,语言生动活泼,可读性强,适合各界读者阅读。 第一回 老酋长率众迁东土 小神农驭龙从天隆 第二回 少黄氏梦归黄泉路 炎帝爷立誓尝百草 第三回 留遗命良母归西天 救万民神农走天涯 第四回 战孤泉炎黄争雌雄 登大宝轩辕划九州 第五回 牙齿洪荒炎帝走天涯 驯猛兽黄帝战蚩尤 第六回 改前非岐伯习医术 学神农黄帝拜名师 第七回 共工氏怒角不周山 轩辕帝苦修针灸术 第八回 定计谋商汤救奴隶 荐伊尹仲虺下厨房 第九回 夺药罐商王擂战鼓 联诸候商汤灭夏 第十回 长桑君慧眼识英才 扁葛氏立志成大器 第十一回 切细脉力诊赵大夫 施妙手勇救虢太子 第十二回 学妇科一语救双命 重真情丹心医慈母 第十三回 通情理神医救同行 太独断霸主丧残生 第十四回 求大道扁鹊拜孔子 报深恩剖腹换人心 第十五回 太子石救回太子命 捞肠溪洗尽绞肠痧 第十六回 斥武王扁鹊论霸业 雇刺客李醯害圣婴…… 媒体评论...查看详细
☉ 《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研究--从五行到五脏相关》
邓铁涛,郑洪 主编 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8-9-1
谈中医离不开五行,谈中国传统文化也离不开五行。 在人类的知识演化进程中,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们创造了五行学说,先人们藉五行来归类万物,规划世界,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积累提供了一个基本的阶梯。 关于五行学说的起源,学术界作过很多的研究。从理论上分析,五行学说的要义有二:一是以“五”为基准的分类归纳法,即从具体事物抽象出“金、木、水、火、土”五者为各类的代表;二是“类”之间的关系律,即相生和相克,反映了事物间“利”与“害”两种基本关系。 五行学说是带有中国传统思维特点的理论。与西方古代四元素说相比,四元素说体现了西方注重分析论和还原论的学术走向;五行学说则为中国思想带来比类析物、重视宏观和关系协调的学术传统...查看详细
☉ 《中医系统论与系统工程学》
祝世讷 编著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2-1
本书是关于中医系统论与系统工程学的专著。中医系统论与工程学是现代中医学的新兴学科,是中医与现代系统科学的交叉学科,本书系统地阐述了该学科的形成发展、基本内容和具体应用。 该书以介绍现代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以阐述中医系统论与系统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重点,以促进在临床、科研、管理等领域的应用为目的,既有鲜明的科学性、理论性,又有很强的科普性、实用性,适合广大医药卫生工作者,特别是中医药工作者、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医药卫生科研和管理工作者、系统科学工作者阅读。 绪论 第一篇 系统科学与中医 第一章 系统与系统论 第二章 从还原论到系统论 第三章 系统科学的发展 第四章 系统科学的发展 第五章 系统科学在中医的应用 第二篇 中医系统论 第六章 中医系统论的背景 第七章 中医系统论研究 第八章 元整体原理 第九章 非加和原理 第十章 有机性原理 第十一章 功能性原理 第十二章 有序性原理 第十三章 自主性原理 第十四章 中医系统论在科研的应用 第十五章 中医系统论在临床的应用 第十六章 中医系统论在中药的应用 第三篇 中医系统工程 第十七章 系统工程的基本原理 第十八章 系统控制论的基本方法 第十九章 中医系统工程的系统分析 第二十章 中医系统工程的模型化和仿真技术 第二十一章 中医系统工程一般的最优化技术 第二十二章 中医临床系统工程 第二十三章 针灸调节血压的系统控制论研究 第二十四章 针灸对内分泌功能调节作用的系统控制论研究 第二十五章 中医院管理系统工程 第二十六章 大中医药系统工程...查看详细
☉ 《中医现代化发展研究报告》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组,曹洪欣 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07-7-1
本书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项目“中医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的总结报告,分总论和分论两大部分。总论从现状分析、发展机遇分析、发展思路与战略目标、战略重点与主要任务、保障措施五个方面阐述了中医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分论为本研究8个子课题的研究报告,包括:中医理论发展战略研究、中医技术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医标准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医医院内涵建设与办医模式研究、中医国际发展战略研究、中医现代化人才战略研究、中医知识产权保障体系研究、中医现代化政策保障研究。 本报告通过深入调查和分析当前制约中医事业发展的主要问题,预测未来对中医发展的需求,明确中医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提出中医现代化战略选择...查看详细
☉ 《中医现代化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1900-1-1...查看详细
☉ 《中医新世纪大论战——爱上中医/从排斥到执着》
何裕民 著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7-3-1
有必要先交代一下有关细节。2006年春节前后,笔者收到了《医学与哲学》杂志社的几份稿件,其中一篇就是导火索:《告别中医中药》,作者口气很大地以科学的名义,以文化进步的名义,以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名义,以人道的名义,提出要“告别中医药”。说实在的,作为《医学与哲学》杂志的中医副主编,关于中医学的稿子看了不少,这篇口气好大的论文“真不怎么的”!然而,我们还是力主其发表,且坚持原文不改。基点有三:一、既是《医学与哲学》杂志,理应关心热点问题,且应充分尊重原作者意见(这也是科学的底线之一);二:本文虽不怎么地,但相关的问题已广泛引起争议,近几年的第四次“科玄”大战,证明社会关注这一话题;三:不管怎么说...查看详细
☉ 《中医新世纪大论战——发现中医》
何裕民 著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7-3-1
作为国人,谁都知道古代中国有四大发明,这四大发明西传后,曾对近代西方的科技发展和文明进步发挥着催化促进作用。对此,马克思等许多西方近现代著名学者都给予了充分肯定。然而,这毕竟是逝去了的历史,现实却未免有点令人凄惋,我们正在大力引进西方先进的造纸术、印刷术和导航设备……,以改进明显落伍于西方的科技。不少国人在为祖先的哲慧高明由衷自豪之际,又不免为中后世纪的沉沦失落、止步不前而扼腕心痛。其实,这一切都是消逝了的。流连于此,伤感嗟叹,于事无补!我们更需关注的是现时代我们自己能对发展进步做些什么?其实四大发明只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科技略知一二的西方学者的一种简要概括而已。世界科技史泰斗,英国的李约瑟博士的七卷本的巨帙之作《中国科学技术史》就以详实的事例...查看详细

☉ 《中医新世纪大论战——捍卫中医》
傅景华 著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7-3-1
维护健康、治疗疾病不仅是医生的工作,更是每一个人自己的职责。 医生的任务只是促进其失和的生命过程的自行和谐。大匠示人以规矩,而不能告人以巧。 中医属于和人之道;而西医是治病之学。……中医属于生命过程演化方式之道;而西医是人体结构存在形式之学。 诸名皆出于本义,在中华医道的氛围中其义自显。为了理解的需要,本著全部进行了现代汉语阐释。如论自在领域时,以时道寓过程领域,以机道寓枢机领域,以形道寓结构领域等。但很多相对性现代表述,并不能与诸道完全等同。(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然启发悟觉其功甚伟)而且其中寓义绝不可用现今西化的狭义“概念”去曲解。文中关于中医道德术理的所有现代汉语表述亦如是...查看详细
☉ 《中医新世纪大论战——批评中医》
方舟子 著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7-3-1
编者是从科学的角度,而不是文化的角度来反对中医的。置疑中医的科学价值,并不等于否定中医的文化价值。编者完全支持把中医做为一种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研究。 中药、针灸等中医具体疗法包涵一些治疗经验,值得挖掘,但是要用现代医学方法检验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不要轻信传统经验。 科学不是万能的,有其局限性,在不断地发展中。正因为现代医学是科学,所以它不可能像某些中医那样吹嘘什么病都能治。有很多疾病现代医学还没有很好的治疗办法。如果你不幸得了这些疾病,愿意去代中医试试,死马当成活马医,这是你的权利。你有可能被治好了病,但也可能是白花了大笔钱、增加了不必要的痛苦。笔者质疑中医,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查看详细
☉ 《中医信息学/21世纪高等医学院校教材》
任廷革 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03-8-1
本书共分4章,内容包括:中医学与信息科学、中医药数据库、中医智能研究、中医教育技术的研究与实践。本书特点是主要的教学内容以具体研究的案例为主,将基础的知识贯穿其中,打破了案例教育传授最终的真理旧编排,通过具体案例的讨论和思考去诱发读者的创造潜能。 本书适用于高等中医药院校师生,亦适用于涉足中医研究领域的计算机专业人士及对中医的传承技术感兴趣的中医界科研工作者。 序 前言 1 中医学与信息科学 1.1 中医信息学研究的背景 1.1.1 中医药数据库建设的沿革 1.1.2 人工智能在中医研究中的应用 1.1.3 教育技术在中医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1.2 中医信息学的研究内容 1.2.1 中医现代化研究切入点的讨论 1.2.2 有关信息学的主要概念 1.3 作为学科的中医信息学 1.3.1 中医信息学应有的基本特征 1.3.2 中医信息学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1.3.3 中医学术研究的创新之路 2 中医药数据库 2.1 中医药数据库国内外现状 2.1.1 国内开发的中医药数据库 2.1.2 国外开发的中医药数据库 2.1.3 中医药数据库现状分析 2.1.4 中医药数据库的发展趋势 2.2 数据库概述 2.2.1 数据库基本概念 2.2.2 数据管理方法的发展 2.2.3 数据库系统的结构 2.2.4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 2.2.5 数据和数据联系的描述 2.2.6 数据模型 2.3 中医药文献的信息化研究 2.3.1 中医信息解析 2.3.2 中医信息识别 2.3.3 中医信息查询 2.3.4 中医信息整合 2.3.5 中医信息再生 2.3.6 中医信息传递 2.3.7 中医信息施效 2.4 中医药基础数据库的开发 2.4.1 中医药基础数据库系统 2.4.2 中医方剂库系统 2.4.3 中医书籍数据库 2.4.4 中医理论数据库 2.5 中医药数据库的发展 2.5.1 中医药数据库的建设是中医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 2.5.2 中医药数据库实践的启示 2.5.3 中医药数据库开发的意义和创新点 3 中医智能研究 3.1 知识发现人工智能综述 3.1.1 知识 3.1.2 知识发现 3.1.3 人工智能发展的历程 3.1.4 人工智能的概念、研究范围和研究领域 3.1.5 人工智能的前景 3.2 知识发现技术在中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3.2.1 基于数据库的知识发现 3.2.2 中医信息的定性定量化研究 3.2.3 基于药性和中医方剂功效的知识发现研究 3.3 中医药信息系统的开发 3.3.1 面向主题的信息系统平台的研究 3.3.2 面向主题的信息系统基本结构 3.4 中医知识工程建设的任务和意义 3.4.1 中医知识工程研究的思想方法 3.4.2 中医知识工程的研究内容 3.4.3 中医知识工程研究的关键性问题 3.4.4 中医知识工程对中医学发展的意义 4 中医教育技术的研究与实践 4.1 教育技术研究的内容与发展趋势 4.1.1 现代教育技术的起源 4.1.2 教育技术迅速发展的科技背景 4.1.3 当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 4.1.4 当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 4.1.5 教育技术的理论研究 4.2 教育技术对中医教育的影响 4.2.1 传统中医教育模式 4.2.2 中医教学采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4.2.3 中医教育采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现状与展望 4.3 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发展概况 4.3.1 CAI发展史的三个阶段 4.3.2 新阶段CAI课件的特征 4.3.3 教育改革呼唤第三代教育软件 4.3.4 CAI的优势与前景 4.4 中医CAI课件研制的实践 4.4.1 CAI研制的要素 4.4.2 CAI课件脚本创作的指导思想 4.4.3 CAI脚本创作 4.4.4 系统开发的方法论 4.4.5 系统制作设计 4.4.6 研制开发的科学管理...查看详细
☉ 《中医行为医学》
江泳 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8-10-1
本书本着发扬中医特色、融汇现代新知的精神,采用中医为本、理论与实践并重、参考现代行为医学知识的原则编写而成。全书内容既涉及行为医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内容,又详细论述了中医行为医学的界定、源流、基本理论和研究范畴等;还重点介绍了中医传统行为疗法与现代行为疗法、常见行为障碍病症(包括常见儿童行为障碍病症)、常见心身疾病的中医治疗及行为治疗措施,并结合临床实践,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及治疗思路,如在“进食行为障碍”中明确提出了“神经性异食症”的病症名,并详细论述了其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中医治疗、行为治疗方案等;书中还首次提出了“常态疗法”、“牵制疗法”概念和实施认知行为疗法的“认知四步曲”措施等...查看详细
☉ 《中医学》
魏睦新,杜立阳 主编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4-2-1
本书是高等医学院校的必修课程,中医学的教学已越来越引人们关注。本教材针对以往教材由于出版周期太长、内容陈旧、体系偏乱和一些其他原因,很难适应教育改革要求的现状,由中国医科大学和南京医科大学发起,组织一批国内长期从事西医院校中医教学的专家教师,对现有各版教材从学科群的角度进行整合重组。注意把握时代的脉搏,应用现代教育理念,遵循知识学习规律,把传统中医知识的灌输和创新人才的培养结合起来,根据教育学认知论的原理,研究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吸收各版教材的长处,在保证知识体系传授的前提下,对教材的编写理念、结构、体例、内容等方面的进行了探索性改革,正文中增加了图表以及彩色插图、篇章提要和解题指导...查看详细
☉ 《中医学》
卜平,霍清萍 主编,朱建华 等编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2-8-1
本书是一本学习、研究中医的入门书。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中医基础理论,深入浅出、简明扼要地阐释了中医学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的认识,诊察疾病、辨识病证的基本方法,常见病的处方用药规律以及针灸推拿的基本疗法等。下篇介绍了内、妇、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以及急腹症、骨伤、外伤等危重急症的治疗。 全书内容丰富,简明实用,结构严谨,图文并茂,不仅适合作为高等医药院校全科医学、临床医学等专业教材,也可作为基层临床各科医师、西学中人员培训及初学中医者参阅。 上篇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 第一节 阴阳学说 第二节 五行学说 第二章 藏象 第一节 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第二节 脏腑 第三节 气、血、津液 第三章 诊法 第一节 望诊 第二节 闻诊、问诊 第三节 切诊 第四章 辨证 第一节 寒证 第二节 热证 第三节 虚证 第四节 实证 第五章 中药 第一节 中药的基本知识 第二节 常用中药 第六章 方剂 第一节 方剂的基础知识 第二节 常用方剂 第七章 针灸与推拿疗法 第一节 经络学说的概述 第二节 腧穴学说的概述 第三节 针灸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第四节 推拿的基本手法 下篇 第八章 内科病 第一节 急性脑血管病 第二节 高血压病 第三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第四节 失眠症 第五节 支气管哮喘 第六节 习惯性便秘 第七节 慢性泄泻 第八节 慢性肝炎 第九节 肝硬化 第十节 慢性肾功能衰竭…… 第九章 妇产科病 第十章 儿科病 第十一章 急腹症 第十二章 外伤病 主要参考文献...查看详细
☉ 《中医学》
魏睦新主编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2-7-1
本书以第5版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为蓝本,把中医学内容划分为核心模块和扩展模块。以教学大纲为主线,把教材的各个知识点划分为掌握、理解和了解3个层面,并对前2 个层面的知识点在大纲精要部分展开介绍。...查看详细
☉ 《中医学》
  1900-1-1...查看详细
☉ 《中医学(第2版)》
李佃贵,韩贵清,陈忠义 主编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3-8-1
本教材分绪论、上篇、下篇三个部分。绪论重点讲述中医学的起源、发展及学术特点,对中西医学进行了比较,缯加了新内容,对中医学术发展未来进行了展望。上篇为基础部分,分10章:阴阳五行精气学说,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辩证,治则治法,中药,方剂,针炙学。其中脏象、诊法充实了内容,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医药基本理论和针炙知识及技能。下篇为临床部分,分4章,即内、外、妇、儿科病证。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的卫生法律、法规,删除了第1版各科病证中的单验方和其他疗法,保留了针炙疗法,并适当增加了一些常见病种。 绪论 一、中医药学发展概况 二、中医学的学科性质 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四、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结构 五、中西医学之比较 上篇 基础理论 第1章 阴阳、五行、精气学说 第2章 脏象 第3章 经络 第4章 病因病机 第5章 诊法 第6章 辩证 第7章 治则与治法 第8章 中药 第9章 方剂 第10章针炙学 下篇 临床部分 第11章 内科病症 第12章 外科病证 第13章 妇科病证 第14章 儿科病证 方剂索引 媒体评论...查看详细
☉ 《中医学(第3版)(供临床医学专业用)》
陈友香 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1
在编写过程中,认真贯彻了关于修订全国高等医学专科学校第五轮教材的有关文件精神,培养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劳全面发展的高技术人材为目标和以《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所要求的教材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三个面向为指导思想,遵循“中医要发展,教材要改革”,保障中医理论传统性和系统性原则,以促进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专科教育体系。因此,在编写过程中,采用集体讨论,分工编写,共同审定,主编统稿的方法,力求使《中医学》教材具有体裁别致,观点新颖,重点突出,并具有系列性、完整性、先进性、文字简炼、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简明实用等特点,以满足高等医学专科学校《中医学》教学的实际需要...查看详细
☉ 《中医学(第六版)》
李家邦 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1-1
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第6版规则教材,是根据2002年9月在青岛市召开的高等医药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教材评审委员会和主编人会议的要求,继承和发扬第五版教材编写的优点,坚持在教材中体现“三基”、“五性”、“三特定”的原则。同时,根据对第五版教材使用情况的調研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修订,以便使修订后的教材更切合临床医学专业教材实际,让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中医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能初步运用中医药防治常见病和多发病。 本教材的编写,重点突出中医基础理论及临床综合运用两个方面。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主体,包括中医学的发展史及其基本特点、哲学思想、中医学的正常人体观、疾病观、诊断技术、治疗原则与治法、中药、方剂和针灸等...查看详细
☉ 《中医学(第三版)》
 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8-12-23...查看详细
☉ 《中医学(第五版)》
  1900-1-1...查看详细
☉ 《中医学导论》
门九章,郭蕾 编 科学出版社 2001-6-1
本书是供成人教育中医药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使用的教材。全书分为绪论、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中医学临床体系的基本内容、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模式、方法和体系结构等6章内容。本书旨在全面介绍中医药理论与临床的基础知识,进而对中医药的形成发展及其基本特点、思维特征、临床实践、理论概念系统介绍。尤其是针对当前人们对中医药诸多认识上的差异,提出有价值、有见地的认识内容,给读者以科学引导。作为成人教育中医药专业的一门启蒙教材,编写中尽可能结合成人教育特点,理论和实践并重的思想贯穿全书始终。 本书可供成人教育中医药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使用,也可作为自学考试应试人员、广大中医药专业工作者以及中医药爱好者的学习参考书...查看详细
☉ 《中医学方法论》
何裕民 著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5-4-1
本书把医学放回到它赖以诞生、赖以生存的人文背景中,试图作出些全景式的考察。从另一角度而言,这对于今天医学院校中普遍患有的人文知识缺乏症,可能也是有所弥补的。 方法与方法论是个抽象的大概念,涉及众多问题,包括哲学观念、人文思想、科学理论、诊疗行为,人际交往技艺,以及科学实验的设计与具体操作等等不同层面的话题。而方法与方法论又是客观存在着的,活生生的,无处不在发挥其作用。本书不想把它表达成灰灰的、干巴巴而教条式的,故本书涉及较广,从哲学到艺术,从观念到思想,从临床到药物,从单一问题相互关系,并努力以比较轻松、从容的笔调来阐述这些相对单调的理论问题,只是希望阅读者掩卷之余,有所感悟...查看详细
☉ 《中医学概要(第三版)》
奚中和 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9-1
中医学有着一整套独特的理论体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它的二大特点,只有在整体观念思想主导下掌握了辨证论治的方法来处理临床病证才能迎刃而解。因此,为了能在有限的学时里要达到上述目的,除了必要的中医基础理论如阴阳五行学说、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预防与治则,和中药、方剂外,把编写重点放在辨证施治、针灸和常见病症的防治部分。本教材和过去二版比较,临床课的比例由32.6%增加到了45.4%。 本版在中药部分比过去二版有较大改变,前二版采取单味药的编写方法,中药部分要占全书篇幅的26%,而且还感不敷临床应用。这次在介绍了每类药的定义、共同的功效、主治和配伍、使用注意事项后,采取同类药的表格式...查看详细
☉ 《中医学概要——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卫生部规划教材》
陈文松 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7-1
《中医学概要》是根据卫生部教材办公室2005年4月在南昌召开的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卫生部规划教材主编会议的要求编写的,供全国高职院校中西医结合护理、涉外护理、社区护理等专业使用,是护理专业(中西医结合方向)必修课程之一。 本教材的编写,着力体现中医特色,既考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强调专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把握教材的广度、深度、重点和难点,以必需、够用、适度为原则,力求中医理、法、方、药、防、治、护、养之系统完整、科学规范、衔接严谨、通俗易懂、简明实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医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后续相关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查看详细
☉ 《中医学概要习题集(供中药等专业用)》
宋传荣 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0-1
本习题集是根据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中药学专业教学计划,按照《中医学概要》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标和教材所包含的知识点编撰而成。供高职高专中药类各专业使用。 编写习题集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复习和自测,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帮助学生熟悉考试技巧,指导学生适应和参加相关执业资格考试;并为各学校建立题库,以及逐步过渡到无纸化考试奠定基础。 本习题集设有选择题(A、B、X型题)、名词解释、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6大类。试题内容覆盖面宽,重点突出,占教学大纲所列知识点的90%以上。习题集编写以章为单位(与教材一致)...查看详细
☉ 《中医学概要学习指导及习题集/供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用》
陈文松 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7-1
本书是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卫生部规划教材《中医学概要》的配套教材,全书各章由学习指导、测试习题及参考答案三部分组成。学习指导部分,一是重点提示,将本章的重点内容予以点出,以利学生进一步学习、巩固和强化;二是疑难解析,将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难点进行扼要介绍和说明,或将教材中限于篇幅未作阐述的疑难问题进行解析,以便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三是方法指津,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供一些具体有效的学习方法。测试习题部分,包括选择题、名词解释、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含病案分析题)五种,内容以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主,保证必要的覆盖面,题型与执业资格考试保持基本一致,命题要求科学、规范、严谨、有度...查看详细
☉ 《中医学和形而上学》
黄明达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7-1
本书认为中医学的基础理论阴阳五行理论是一种深刻的哲学,一种关于负熵存在熵存在的理论,一种关于存在的理论,一种有机的、有序的形而上学。基于这种观点,作者考察了疾病中医辨证的诸多实例,又从中医学史和哲学角度探讨了中医学基础论的定向问题。作者还以散文的笔调作学术的阐发,涉及医学、生物学和社会现象的大千世界,告诉我们一种不同于西方科学思维又不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新思路,颇能引起读者兴趣和进一步思考。 本书是关于研究“中医学和形而上学”的专著,书中具体包括了:明朝的傅青主的有机入路、中医学在因特网的讨论、美国人收养中国的小孩子、酒色乱性与形而上学、日本历史上的中毒性痢疾、中医学当然是一门古老的学问、数字和生命现象等...查看详细
☉ 《中医学基础》
郑洪新 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07-8-1
中医学基础是学习中医药学的入门课程和主干课程。中医学基础是由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基本原则和基本技能所组成的基础理论体系。全书共分为11章,包括绪论、阴阳五行、藏象、精气血津液、经络、体质、病因、发病、诊法、病机与辨证、养生防治康复,系统阐述了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人体的形态结构及功能、病因病机与发病以及诊断辨证方法、养生康复和防治原则等内容,为进一步学习中药学、方剂学、临床各科诊治奠定理论基础。 本教材可供高等医药院校中药学、药学、医药经济与管理、预防、口腔、康复及护理等专业教学使用。 编写说明 第1章 绪论 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第三节 《中医学基础》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第2章 阴阳五行 第一节 阴阳学说 第二节 五行学说 第3章 藏象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五脏 第三节 六腑 第四节 奇恒之腑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第4章 精气血津液 第一节 精 第二节 气 第三节 血 第四节 津液 第五节 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第5章 经络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 第二节 十二经脉 第三节 奇经八脉 第四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应月 第6章 体质 第一节 体质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 第二节 体质的形成 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 第7章 病因 第一节 外感病因 第二节 内伤病因 第三节 病理产物性病因 第四节 其他病因 第8章 发病 第一节 发病原理 第二节 发病类型 第9章 诊法 第10章 病机与辨证 第11章 养生防治康复 主要参考书目...查看详细


1  2  3  4  5  6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