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健康杂志 报刊选编 资料下载 在线书籍 基础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 学报 中国医学 卫生总论 中华系列 国外
保健: 新闻 评论 视点 常识 疾病 症状 养生 用药 护理 急救 健身 美容 两性 育儿 四季 读物 更多
中医: 常识 教材 思考 中药 医理 临床 针骨 民族 文化 著作 验方 图谱 食疗 药物 药业 药市 新药 书店 搜索 英文
当前位置:百拇书籍 > 中医内科 > 《流行病学》
编号:14081
附录一 各种传染病的潜伏期和病人及接触者的管理方法
http://www.100md.com 《流行病学》 上一页   下一页

     病 名

    潜伏期

    传 染 期

    隔 离 期

    接触者观察期

    最长最短

    常见

    麻疹

    6~21天,被动免疫后可延至28天

    10~11天

    出疹前后各5天

    出疹后5天

    医学观察21天,若接受被动免疫可延长7天

    流行性感冒

    数小时~3天

    1~2天

    从潜伏期末至退热时止均有传染性,能迅速侵犯易感人群

    退热后2天

    在大流行发生时,可集体单位进行检疫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10天

    7天

    潜伏期末即有传染性,病后3周大多停止排菌

    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后3天,但从发病日算起不得少于7天

    医学观察7天

    猩红热

    12小时~12天

    2~5天

    潜伏期末及整个疾病期均有传染性,恢复期后一定时间内仍有传染性

    病人入院隔离治疗6天即可出院

    医学观察7~12天

    百日咳

    2~21天

    10天左右

    潜伏期末至卡他期传染性最强,发病40天后无传染性

    发病后40天或出现痉咳后30天

    医学观察21天

    白喉

    1~6天

    2~4天

    发病开始在整个患病期均有传染性,部分病人在恢复期仍可排菌

    症状消失后,两次鼻咽分泌物连续培养阴性(间隔2天),可解除隔离

    医学观察7天

    伤寒

    5~39

    12~18天

    从潜伏期末就有传染性,相当一部分病人在恢复期头2~3周内,继续排出病原体,3%~5%可成为慢性带菌者,在此期间均有传染性

    应隔离至退热后15~20天,有条件的地区可于退热后第5天和第10天作两次粪便培养,阴性者可解除隔离

    疫源地施行终末消毒后,观察21天

    细菌性痢疾

    1~7天

    2~4天

    从发病开始就有传染性,一般症状消失后1~2周内停止排菌,迁延性病人可长期排菌,并有传染性

    监床症状消失后,隔日连续2次粪便培养,结果阴性者即可解除隔离,或大便正常后一周解除隔离

    疫源地施行终末消毒后,观察7天

    霍乱

    数小时~7天

    1~3天

    潜伏期末即有传染性,症状期传染性最大,多数病人于恢复期2周内停止排菌,个别可超过3个月

    监床症状恢复后,隔日连续3次粪便培养,结果阴性者即可解除隔离

    接触人员隔离5天同时作医学观察与粪培养。进行交通及海港检疫

    病毒性肝炎

    甲型:15~50天

    乙型:60~160天

    丙型:5~12周

    甲型:3~4周

    乙型:100天左右

    丙型:6~9周

    甲型:自潜伏期末至出现黄疸后2~3周或更长

    乙型:自潜伏期末开始有传染性,长者可达一年以上潜伏期末即有传染性,临床期传染性最大,慢性病人亦有传染性,最长达6年以上

    急性病人自发病起不少于30天,托幼机构要隔离40天

    急性期隔离至病情稳定,慢性病人按病原携带者处理

    疫源地处理后,对密切接触者观察40天

    同乙型观

    ■

    丁型:4~20周

    戊型:2~9周

    戊型:6周

    急性感染后HDAg血症可持续25天,慢性感染者HDAg与抗-HD消失以前有传染性

    自潜伏期末至病后2周

    同乙型肝炎

    自发病起隔离3周

    同乙型肝炎

    医学观察45天,免疫球蛋白预防效果报道不一

    脊髓灰质炎

    3~35天

    7~14天

    在潜伏期、全病程及病后一段时间内,均有传染性,但在发病后头10~14天中传染性较强

    隔离期限不少于发病后40天

    对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20天

    布鲁菌病

    2天~2月

    7~14天

    发病后第2周可在尿中发现病原体,可保持2~3个月,但作为传染源意义不大

    监床症状消失后可除隔离

    不检疫

    钩端螺旋体病

    1~30天

    7~14天

    发病后第2周可在尿中发现病原体,可保持2~3个月,但作为传染源意义不大

    病人隔离至监床痊愈为止

    疟疾

    间日疟:12~24天最长8~12个月恶性疟:

    10~15天三日疟:15~25天

    14天

    12天

    20天

    血中有配子母细胞的病人与病原携带者。疟疾发作次数愈多,血中配子母细胞也愈多。发病时间愈长,流行病学意义愈大

    病人应予以治疗,不隔离,但要灭蚊

    不检疫

    流行性乙型

    4~21天

    14天

    一般在发病后5天内有

    隔离至体温正常为止

    不检疫

    脑炎

    传染性

    鼠疫

    腺鼠疫:2~8天肺鼠疫:数小时~3天

    3~6天

    1~3天

    病情越重传染性越强

    腺鼠疫应隔离至淋巴肿完全痊愈出院,肺鼠疫应在监床症状消失后,痰检查3次阴性出院

    接触者检9天,进行预防接种或血清预防者应延至12天

    流行性出血热

    7~35天

    14天

    人作为传染源意义不大

    隔离至急性症状消失为止

    不检疫

    艾滋病

    数月至5年

    数月~2年

    自血中检出HIV抗体起即有传染性

    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并送至卫生行政部门指定单位治疗

    严密观察,长期追踪,并在调查时第6个月及一年时采血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