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碘槅鍋撶徊楣冩偋閻樿违闁跨噦鎷�
闂備礁鎼悧蹇涘窗鎼淬劌鍨傞柨鐕傛嫹: 闂備胶枪椤戝啴宕曢柆宥呯畺鐎广儱顦痪褔鏌涚仦鐐殤缂佺媴鎷� 闂備胶顢婄紙浼村磿闁秴鍨傞柡鍐ㄧ墛閻掕顭跨捄铏圭伇婵$儑鎷� 闂佽崵濮嶉崘顭戜痪闂佸搫顑傞崜婵堢矙婢跺备鍋撻敐搴″箺缂佷緤鎷� 闂備線娼荤拹鐔煎礉鎼淬劌鍚归幖娣灮閳绘洟鏌ㄩ弬鍨挃婵炵》鎷� 闂備胶纭堕弲鐐测枍閿濆鈧線宕ㄩ弶鎴狀槺闁荤姴娲ゅΟ濠囧礉閿燂拷 濠电偞鍨堕幐璇册缚濞嗘垼濮抽柕澶嗘櫅缁€宀勬偣閸パ勨枙闁告棑鎷� 闂備浇鍋愰悺鏃堝垂娴兼惌鏁嗛柨鐕傛嫹 闂佽瀛╅崘濠氭⒔閸曨剚鍙忛柨鐕傛嫹 濠电偞鍨堕幖鈺呭储閻撳篃鐟拔旈崨顓狀槺闁荤姴娲ゅΟ濠囧礉閿燂拷 闂備礁鎲¢〃蹇涘磻閸℃稑鏋侀柟鎹愵嚙缁犳垿鏌¢崟顐g闁哥噦鎷� 濠电偞鍨堕幖鈺呭储閻撳海鏆﹂柡鍥╁Т鐎垫煡鎮归崶銊ョ祷闁诲骏鎷� 闂備焦鎮堕崕鏉懳涢崟顖€鍥晸閿燂拷
濠电儑绲藉ú锔炬崲閸屾稓顩烽柨鐕傛嫹: 闂備礁鎼崐鐑藉础閸愬樊娓婚柨鐕傛嫹 闂佽崵濮村ú銈団偓姘煎灦椤㈡瑩鏁撻敓锟� 闂佽崵鍠愰悷銉ノ涘☉銏犵;闁跨噦鎷� 闂佹眹鍩勯崹閬嶆偤閺囥垺鍎婇柨鐕傛嫹 闂備焦鐪归崐鏇熸櫠閽樺娼栭柨鐕傛嫹 闂備焦鐪归崕鍗灻洪妸锔藉弿闁跨噦鎷� 闂備胶枪缁绘鐣烽悽绋挎瀬闁跨噦鎷� 闂備胶鍎甸崑鎾诲礉韫囨挾鏆ら柨鐕傛嫹 闂備胶顢婄紙浼村磹濡ゅ懎绠栭柨鐕傛嫹 闂備浇顕栭崗娆撳磿閺屻儱鐤鹃柨鐕傛嫹 闂備胶枪椤戝啴宕曢幘顔筋棅闁跨噦鎷� 缂傚倸鍊稿ú銈嗩殽閹间緡鏁婇柨鐕傛嫹 濠电偞鍨堕幐鍫曞磹閺嶎厼鐒垫い鎺戯攻鐎氾拷 闂備胶鍘у鎯般亹閸愵喖绀夐柨鐕傛嫹 闂備焦妞垮渚€骞忛敓锟� 濠电娀娼ч崑濠囧箯閿燂拷 闂備胶鍘ф惔婊堝箯閿燂拷 闂佽绻愭蹇涘箯閿燂拷 闂備焦鎮堕崕鑼矙閹达富鏁嗛柨鐕傛嫹 闂佽崵濮村ú鈺佺暦閸偅娅犻柨鐕傛嫹 闂備礁鎼ú锕€岣垮▎鎾嶅洭鏁撻敓锟�
濠电偞鍨堕幖鈺呭储閼测晙鐒婇柨鐕傛嫹: 闂佹眹鍩勯崹閬嶆偤閺囥垺鍎婇柨鐕傛嫹 闂備浇妗ㄩ悞锕傛偡閿曗偓宀e潡鏁撻敓锟� 闂備浇顕栭崜姘辨崲閸℃稑鐒垫い鎺戯攻鐎氾拷 濠电偞鍨堕幖鈺呭矗閳ь剛鈧鎼幏锟� 闂備礁鎲¢悧鐐茬暦閻㈢ǹ绠栭柨鐕傛嫹 濠电偞鍨堕幐璇册缚濞嗘垼濮抽柨鐕傛嫹 闂傚倷娴囧Λ鍕偋閹炬椿鏁侀柨鐕傛嫹 婵犳鍠楄摫闁搞劏娉涜灋闁跨噦鎷� 闂備礁鎼崐绋棵洪妶鍥e亾绾板瀚� 闂備焦鍨濋悞锕傚Φ閻愮數绀婇柨鐕傛嫹 濠德板€楁慨鎾嫉椤掑嫬钃熼柨鐕傛嫹 闂備焦鎮堕崕鎻掔暦濡警娼╅柨鐕傛嫹 濠碉紕鍋涢鍥窗閹捐鍑犻柨鐕傛嫹 闂備浇鍋愰悺鏃堝垂閾忣偅娅犻柨鐕傛嫹 闂備浇鍋愰悺鏃堝垂椤栨粎绠旈柨鐕傛嫹 闂備浇鍋愰悺鏃堝垂閹殿喚鍗氶柨鐕傛嫹 闂備礁鎼崐瑙勫垔閽樺鏆ら柨鐕傛嫹 濠电偞鍨跺Λ鎴犵不閹寸姾濮抽柨鐕傛嫹 闂備胶鎳撻崥瀣垝鎼淬劌纾奸柨鐕傛嫹 闂備礁鍚嬪Σ鎺撱仈閹间礁鍑犻柨鐕傛嫹
当前位置:百拇书籍 > 中医内科 > 《流行病学》
编号:14074
四、疾病监测
http://www.100md.com 《流行病学》 上一页   下一页

     疾病监测(surveillance of diseases)又称流行病学监测(epidemiologicalsurveillance)。有系统的疾病监测工作本世纪40年代末开始于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1968年第21届世界卫生大会(WHA)讨论了国家和国际传染病监测问题。70年代以后,许多国家广泛开展监测,观察传染病疫情动态,以后又扩展到非传染病,并评价预防措施和防病效果,而且逐渐从单纯的生物医学角度发展向生物-心理-社会方面进行监测。我国于1979年在北京、天津试点,以后逐步推广。

    (一)疾病监测的定义

    疾病监测是长期地、连续地收集、核对、分析疾病的动态分布和影响因素的资料,并将信息及时上报和反馈,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疾病的动态分析不仅指疾病的时间动态分布,也包括从健康到发病的动态分布和地域分布。其影响因素包括影响疾病发生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疾病监测只是手段,其最终目的是预防和控制疾病流行。

    (二)疾病监浊的几个基本概念

    1.被动监测 下级单位常规向上级机构报告监测数据和资料,而上级单位被动接受,称为被动监测(passive surveillance)。各国常规法定传染病报告属于被动监测。这种常规监测有一个严重的缺陷,即不能包括未到医疗机构就诊的病人,对于诊断的疾病可能错误分类,特别是发生了某种异常的疾病时更是如此。

    2.主动监测 根据特殊需要,上级单位亲自调查收集资料,或者要求下级单位尽力去收集某方面的资料,称为主动监测(active surveillance)。我国卫生防疫单位开展传染病漏报调查,以及按照统一要求对某些传染病和非传染病进行重点监测,努力提高报告率和报告质量,均属主动监测。

    3.监测的直接指标与间接指标 监测病例的统计数字,如发病数、死亡数、发病率、死亡率等称为监测的直接指标。有时监测的直接指标不易获得,如流行性感冒(流感)死亡与肺炎死亡有时难以分清,则可用“流感和肺炎的死亡数”作为监测流感疫情的间接指标。

    4.静态人群和动态人群 研究过程中无人口迁出、迁入的人群称静态人群(fixed population)。如果一个地区人口有少量出生、死亡、迁出和迁入时,仍可视为静态人群。计算率时可采用观察期的平均人口数做分母。如果研究过程中人口频繁地迁出、迁入,则为动态人群(dynamic population)。涉及动态人群的计算需要采用人时(人年或人月)计算法。

    (三)疾病监测的步骤与内容

    1.建立健全监测机构,收集下列资料:

    (1)死亡登记资料。

    (2)医院、诊所、化验室的发病报告资料。

    (3)流行或爆发的报告资料及流行病学调查的资料。

    (4)实验室调查资料(如血清学调查、病原体分离等资料)。

    (5)个例调查资料。

    (6)人群调查资料。

    (7)动物宿主(如狂犬病、流行性出血热和鼠疫等人畜共患病)及媒介昆虫的分布资料。

    (8)暴露地区或监测地区的人口资料。

    (9)生物制品及药物应用的记录资料。

    (10)其他。如防治措施等。

    2.分析和评价所收集资料 包括确定某病的自然史、变化趋势、流行过程的影响因素、薄弱环节及防治效果等。

    3.印制、分发和反馈资料 将所收集的资料和分析结果及时上报并通知有关和个人,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特别应将资料反馈给报告资料的人。

    (四)疾病监测的种类

    1.传染病监测 不同国家规定的监测病种有所不同。WHO将疟疾、流感、脊髓灰质炎、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回归热列为国际监测的传染病。我国根据我国情况又增加了登革热。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卫生部已把艾滋病列为国境检疫监测的传染病。1989年公布的我国第一部《传染病防治法》将法定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5种,实行分类管理。传染病主要监测内容有:

    (1)监测人群的基本情况:即了解人口、出生、死亡、生活习惯、经济状况、教育水准、居住条件和人群流动的情况。

    (2)监测传染病在人、时、地方面的动态分布,包括做传染病漏报调查和亚临床感染调查。

    (3)监测人群对传染病的易感性。

    (4)监测传染病、宿主、昆虫媒介及传染来源。

    (5)监测病原体的型别、毒力及耐药情况。

    (6)评价防疫措施的效果。

    (7)开展病因学和流行规律的研究。

    (8)传染病流行预测。

    2.非传染病监测 目前有些国家已将监测范围扩大到非传染病。监测内容根据监测目的而异,包括出生缺陷、职业病、流产、吸烟与健康,还有营养监测、婴儿死亡率监测、社区和学校的健康教育情况监测、食品卫生、环境、水质监测等等,范围极广。

    我国部分地区已对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高血压、出生缺陷等非传染病开展了监测。例如由北京心肺血管医疗研究中心牵头组织了我国16省市、19个监测区的多省市大协作,对心血管病发展趋势及其决定因素进行监测。天津市开展了以“肿瘤、冠心病、脑卒中、高血压”为重点的非传染性“四病”的防治研究等。

    (五)监测系统的评价

    对监测系统的质量、用途、费用及效益应定期进行评价,以进一步改进监测系统。可从敏感性、特异性、代表性、及时性、简单性、灵活性等几个方面来评价监测系统的质量。

    (六)监视信息的流通

    WHO定期将各方面资料加以整理、评价、分析、综合,编印成《疫情周报》(Weekly Epidemiological Record)和多种刊物向世界各地发放。我国由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编辑出版的期刊《中国疾病监测》(1992年改为《疾病监测》),反映全国传染病的发病和死亡资料及疫情动态,交流各地疾病监测工作的经验。信息流通使应该了解信息的人能及时了解到,便于及时提出主动监测方案,或对重要疫情做出迅速反应,也有利于科研人员明确工作重点和研究方向,进一步开放利用信息,使信息产生最大效益。

    (七)我国疾病监测工作开展概况

    我国法定的传染病疫情报告及反馈系统建于1950年,是最重要、最基本的传染病宏观监测系统。70年代后期,西方国家疾病监测的概念开始传入我国。自1978年开始,我国陆续建立了流感、乙型脑炎、流脑、副霍乱、流行性出血热、鼠疫、钩端螺旋体病等单病种的监测系统。1979年在北京、天津开展疾病监测试点。1980年,在我国建立了长期综合疾病监测系统,开展了以传染病为主并逐渐增加非传染病内容的监测工作。1989年初,提出了第二阶段疾病监测总体设计方案的原则,即按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全国不同类别的地区,按真实人口分布建立疾病监测点,对监测人群的出生、死亡、甲乙丙三类法定传染病的发病、儿童计划免疫的接种情况进行监测。此后,大多数省建立健全了组织机构,在省防疫站设立了疾病监测小组,有专人负责,并制订了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1990年1月1日起开始执行的传染病为主的四卡、四册登记报告制度,即出生报导卡、册,死亡报告卡、册,甲、乙、丙类传染病报告卡、册,以及计划免疫报告卡、册。部分点进行了“居民健康档案”的建档工作。

    坚持以传染病为主是我国现阶段疾病监测工作的方向。监测数据的质量,是疾病监测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