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拇书籍 > 中医伤寒 > 《敖氏伤寒金镜录》
编号:2386
结语
     以上三十六舌.乃伤寒验舌之快捷方式.临症用心处之.百无一失.

    【介按】以上验舌之法.确系诊断伤寒之快捷方式.兹以舌之部位言之.则舌尖属上脘.舌心属中脘.舌根属下脘.全舌属胃.中心亦属胃.舌尖属心.舌根属肾.两旁属肝胆.四畔属脾.至于形色而言.则白属肺经.绛属心经.黄属胃经.鲜红属胆经.黑属脾经.紫色属肾经.焦紫起刺属肝经.青滑亦属肝经.然苔色虽有脏腑之分.亦须根据部位为主.如舌苔见于某部.即为某经之病者是也.原书察舌辨症之法.虽则言简意赅.尚少紫、蓝、霉酱色之诸舌.即黑苔之关于虚寒者.亦略而不详.今特根据先贤学说.参以历年临证实验.附述如下.

    (一)紫色 紫见全舌.是脏腑表里实热之证也.凡伤寒化热.内热熏蒸.误服温补.酒食湿滞者.皆有之.惟淡紫中夹带别色.则虚寒症亦有之.如淡紫带青.青紫无苔.多水滑润而瘦小者.为伤寒直中肝肾之阴症.治宜温散为主.又有紫色如熟猪肝上罩浮滑苔者.邪热传里.表未净也.治宜清解为主.若全紫光暗.并无附苔者.热极似寒也.症势极危.惟有用急下之法.间有转危为安者.又有紫苔中心带青.或灰黑者.热伤血分也.治宜微下之.更有酒后中寒.及痰热郁久者.亦有舌苔紫色者.但须辨其舌之润燥.病之原因.而分别治之.

    (二)蓝色 蓝色者.绿与青碧相合.犹染色之三蓝也.如微蓝而不满舌.是邪热鸱张.肝液被灼之候.治宜平肝熄风化毒为主.如全舌滑腻中见蓝色者.为湿痰或痰饮化热之候.治宜清化为主.如瘟疫及湿温.热郁不解.而见蓝苔者.治宜芳香清泄.若光蓝无苔.不论何症何脉.皆属气血极亏所致.法在不治.若舌滑中而见蓝色苔者.邪热传入厥阴.阴液受伤.法在不治.若孕妇舌见纯蓝者.胎死腹中也.宜急下之.若蓝色而有苔者.是脏腑被热伤气分.以致经不行血.其症则颠狂怒骂.时哭时笑.大热大渴.捶胸惊怪不等.治宜十全苦寒救补汤.(见前)倍生石膏、黄连急投之.

    (三)霉酱色 霉酱色者.是黄赤兼黑之状.乃脏腑本热而夹有宿食也.凡内热久郁.实热蒸胃.宿食困脾.伤寒传阴.中暑烦躁.腹痛泻利或秘结.大热大渴等症皆有之.治宜十全苦寒救补汤连服之.如全舌霉色.中有黄苔.是实热郁积之症.宜大承气汤连服之.如舌中霉色浮浓.刮之不净.或刮后顷刻复生者.此宿食在中郁久化热也.先用大承气汤.次用三黄白虎汤.循环急服之.

    (四)虚寒黑色舌 凡虚寒而舌黑者.则必湿滑无苔.(口不苦.唇不燥而多津.)无朱点、无芒刺、无罅裂.刮之明净.如水浸猪腰.有淡淡 之形者.是脏腑极寒之症也.亦有舌色全黑而不分经.且必淡白之时.忽然转黑.其初无变黄之一境.约略望之.似有焦黑芒刺干裂之状.然刮之必净.湿之必润.环唇皆白而不红焦,是寒结在脏也.外证亦周身大热.烦躁而恶衣被.虽亦口渴喜饮.饮则不多.与实热症相似.其实中宫寒极.外假热而内真寒也.然必烦乱昏沉.六脉必迟弱无力.大便虽结常欲下而不下.治法均宜温补为主.又有中黑无苔而舌底湿嫩.光滑无点纹者.乃胃经虚寒也.宜附子理中汤加肉桂、黄 以治之.

相关目录

... ...

第二十九·微红黑灰舌

第三十·黄色黑点舌

第三十一·黄苔黑中舌

第三十二·边红黑心舌

第三十四·灰黑起纹舌

第三十五·根黑尖黄舌

第三十六·根灰尖黄舌

结语

后序

作者:(元)杜清碧

本书是在敖继翁(字君寿,宋元间福建福州人,寓居湖州)《金镜录》的基础上,由原12舌苔图,增为36图而成。又名《伤寒金镜录》。全书将临床常见舌象绘成36种图谱,每图之下附文字说明,联系病证以伤寒为主,兼及内科杂病及其他一些证候,对每种病理舌象,结合脉象阐述所主证候的病因病理,治法和预后判断,或辨明类似证的轻重缓急,寒热虚实,为我国现存第一部文图并用的验舌专书,对舌诊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全书1卷,载集白苔舌、将瘟舌、中焙舌、生斑舌、红星舌、黑光舌、黑圈舌、火裂舌、虫碎舌、里黑舌、厥阴舌、死现舌、黄苔舌、黑心舌等36种验舌图。其中有24图专论舌苔,4图专论舌质,8图兼论舌苔与舌质。图中所载舌色有淡、红、青等3种;论舌面变化有红刺、红星、裂纹等;苔色有白、黄、黑、灰4种;苔质有干、滑、涩、刺、偏、全、隔瓣等描述,对主要病理舌象,基本概述全面。此书论舌,重视以舌苔、舌质的变化,探求病因,审因证治,判断预后。书中除详述了以舌审证求因之外,对验舌立法,处方遣药亦不乏阐述。本书论舌不仅绘图形象,直观清晰,且验舌求因,辨舌施治,有证有论,有法有方,论从舌出,法随舌定,辨析严谨,确为祖国医学的舌诊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受到后世医家的赞誉。

我国最早的一本专门谈论舌诊的著作则要算《敖氏伤寒金镜录》,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舌诊专书。

早在我国殷代的甲骨文中,已有“贞疾舌”的记载,其中就含有诊断病舌的意思。公元前3~5世纪成书的《内经》中已有较多关于舌诊的记载。如关于舌苔之色,认为舌苔黄是属于体内有热。还有舌卷,为舌卷缩口内,不能外伸,认为是由于高热神昏。《难经》中也有一些舌诊记载。到了汉唐时代,张仲景创造了“舌苔”一词,并确立舌诊作为辨证论治的依据。以后《诸病源候论》、《中藏经》、《千金方》、《外台秘要》等书也提到一些舌诊的内容。到宋、金、元时期,《活人书》以有无口燥舌干来辨阴阳虚实,《小儿药证直诀》首创“舒舌”、“弄舌”的名称。但以上一些文献中所记载舌诊的内容都比较分散,而我国最早的一本专门谈论舌诊的著作则要算《敖氏伤寒金镜录》,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舌诊专书。

13世纪(元代),有一个姓敖的人,他对舌诊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认真总结了当时察舌辨证的临床经验,写成《敖氏伤寒金镜录》一书。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讨论伤寒的舌诊。他在这本书中将各种舌象排列起来,绘成12幅图谱,并通过舌诊来论述症状。

《敖氏伤寒金镜录》书成以后,限于当时条件,未能广为流行,以至现在已看不到原来的版本了。好在当时有个叫杜清碧的人,发现了这本书以后,自己动手绘了24幅舌象图,与原书12幅合为36幅,于公元1341年印刷出版。但由于印数不多,所以看到这本书的人也没有几个。

第三十三·灰色尖黄舌

现存主要版本:明 嘉靖八年北海马崇儒校刻本;清 乾隆二十五年钱塘王氏刻本;见《薛氏医案》(题作:外伤金镜录);见十竹斋刊《袖珍本医书》本;见《医林指月》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