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络刺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灵枢》卷六第三十九《血络论篇》,又见《甲乙经》卷一第十四。
黄帝曰:愿闻奇邪而不在经者。岐伯曰:血络是也。
邪在血络奇络之中,故曰奇邪也。
平按:“经者”下,《甲乙》有“何也”二字。
黄帝曰:刺血络而仆者,何也?血出而射者,何也?血出黑而浊者,何也?血清半为汁者,何也?发针而肿者,何也?血出多若少而面色苍苍然者,何也?发针面色不变而烦闷者,何也?多出血而不动摇者,何也?愿闻其故。
刺络有此八种之异,请解所以也。
平按:《灵枢》“血出黑”作“血少黑”。“血清半为汁者”《灵枢》、《甲乙》作“血出清而半为汁者”;“血出多若少”《灵枢》、《甲乙》作“若多若少”。“烦闷”《灵枢》作“烦悗”。“多出血”《甲乙》作“出血多”。
岐伯曰:脉气盛而血虚者,刺之则脱气,脱气则仆。
脉中气多血少,血持于气,刺之气血俱出,其血先虚而复脱气,气血俱夺,故仆也。
平按:“盛”《灵枢》、《甲乙》作“甚”。
血气俱盛而阴气多者,其血滑,刺之则射之。
阳气多者其血滑,刺之血射。此为阴气多者,阴多为涩,故“阴”字错也。
平按:“射”下,《素问》、《甲乙》无“之”字。
阳气蓄积,久留而不泻者,其血黑以浊,故不能射。
热气久留痈蒸,故血黑而浊也。
平按:“蓄积”《灵枢》作“畜积”,《甲乙》作“积蓄”。
新饮而液渗于络,而未合和血也,故血出而汁别焉。其不新饮者,身中有水,久则为肿。
新水未变为血,所以别行。旧水留而泻,以为水肿。
平按:“未合和血”《甲乙》作“未和合于血”。
阴气积于阳,则其气因于络,故刺之血未出而气先行,故肿。
阴气久积阳络之中,刺之阴血涩而未行,阳气先行,故肿。
阴阳之气,其新相得而未和合,因而写,则阴阳俱脱,表里相离,故脱色面苍然。
得,遇也。阴阳成和则表里相持,未合刺之,故俱脱离,所以脱色面色青。
平按:“写”下,《灵枢》、《甲乙》有“之”字。《甲乙》“写”作“泻”。“苍然”《灵枢》作“苍苍然”。注“成”,袁刻作“咸”,亦通。
刺之血多,色不变而烦闷者,刺络中虚经,虚经之属于阴者阴脱,故烦闷。
刺络血者,邪尽血变。血多其色不变,其心闷者,以其刺属脏虚经,阴气有脱,致使心闷也。
平按:“血多”《灵枢》作“血出多”。《甲乙》无“血多,色”三字。“中虚经”《灵枢》、《甲乙》作“而虚经”。
阴阳相得而合为痹者,此为内溢于经,外注于络,如是者阴阳俱有余,虽多出血,弗能虚也。
阴阳相共受邪为痹,是为阴阳俱盛,故出血不虚也。
平按:“外注于络”《甲乙》“外”上有“而”字。
黄帝曰:相之奈何?岐伯曰:血脉盛者,坚横以赤,上下无处,小者如针,大者如□,即而泻之万全。
相,候也。阴阳俱盛,其候如何?阴阳内经盛溢,必注于络,故候坚横盛络泻之,万全者也。
平按:《灵枢》、《甲乙》“无处”作“无常处”;“如□”作“如筋”。“即而泻之”《甲乙》作“刺而泻之”。
地无失数,失数而反,各如其度。
数,理也。若失理而反取者,各如前之度。
平按:“地”《灵枢》、《甲乙》作“故”。“反”《甲乙》作“返”。
黄帝曰:针入如肉著者,何也?岐伯曰:热气因于针则针热,热则肉著针,故坚焉。
肤肌气热,故令针热,则肉著转之为难,可动针久留,热去针寒,自然相离也。
平按:“针入如肉著者”《灵枢》作“针入而肉著者”,《甲乙》作“针入肉著”。注“肉著”,袁刻误作“内著”。
黄帝曰:愿闻奇邪而不在经者。岐伯曰:血络是也。
邪在血络奇络之中,故曰奇邪也。
平按:“经者”下,《甲乙》有“何也”二字。
黄帝曰:刺血络而仆者,何也?血出而射者,何也?血出黑而浊者,何也?血清半为汁者,何也?发针而肿者,何也?血出多若少而面色苍苍然者,何也?发针面色不变而烦闷者,何也?多出血而不动摇者,何也?愿闻其故。
刺络有此八种之异,请解所以也。
平按:《灵枢》“血出黑”作“血少黑”。“血清半为汁者”《灵枢》、《甲乙》作“血出清而半为汁者”;“血出多若少”《灵枢》、《甲乙》作“若多若少”。“烦闷”《灵枢》作“烦悗”。“多出血”《甲乙》作“出血多”。
岐伯曰:脉气盛而血虚者,刺之则脱气,脱气则仆。
脉中气多血少,血持于气,刺之气血俱出,其血先虚而复脱气,气血俱夺,故仆也。
平按:“盛”《灵枢》、《甲乙》作“甚”。
血气俱盛而阴气多者,其血滑,刺之则射之。
阳气多者其血滑,刺之血射。此为阴气多者,阴多为涩,故“阴”字错也。
平按:“射”下,《素问》、《甲乙》无“之”字。
阳气蓄积,久留而不泻者,其血黑以浊,故不能射。
热气久留痈蒸,故血黑而浊也。
平按:“蓄积”《灵枢》作“畜积”,《甲乙》作“积蓄”。
新饮而液渗于络,而未合和血也,故血出而汁别焉。其不新饮者,身中有水,久则为肿。
新水未变为血,所以别行。旧水留而泻,以为水肿。
平按:“未合和血”《甲乙》作“未和合于血”。
阴气积于阳,则其气因于络,故刺之血未出而气先行,故肿。
阴气久积阳络之中,刺之阴血涩而未行,阳气先行,故肿。
阴阳之气,其新相得而未和合,因而写,则阴阳俱脱,表里相离,故脱色面苍然。
得,遇也。阴阳成和则表里相持,未合刺之,故俱脱离,所以脱色面色青。
平按:“写”下,《灵枢》、《甲乙》有“之”字。《甲乙》“写”作“泻”。“苍然”《灵枢》作“苍苍然”。注“成”,袁刻作“咸”,亦通。
刺之血多,色不变而烦闷者,刺络中虚经,虚经之属于阴者阴脱,故烦闷。
刺络血者,邪尽血变。血多其色不变,其心闷者,以其刺属脏虚经,阴气有脱,致使心闷也。
平按:“血多”《灵枢》作“血出多”。《甲乙》无“血多,色”三字。“中虚经”《灵枢》、《甲乙》作“而虚经”。
阴阳相得而合为痹者,此为内溢于经,外注于络,如是者阴阳俱有余,虽多出血,弗能虚也。
阴阳相共受邪为痹,是为阴阳俱盛,故出血不虚也。
平按:“外注于络”《甲乙》“外”上有“而”字。
黄帝曰:相之奈何?岐伯曰:血脉盛者,坚横以赤,上下无处,小者如针,大者如□,即而泻之万全。
相,候也。阴阳俱盛,其候如何?阴阳内经盛溢,必注于络,故候坚横盛络泻之,万全者也。
平按:《灵枢》、《甲乙》“无处”作“无常处”;“如□”作“如筋”。“即而泻之”《甲乙》作“刺而泻之”。
地无失数,失数而反,各如其度。
数,理也。若失理而反取者,各如前之度。
平按:“地”《灵枢》、《甲乙》作“故”。“反”《甲乙》作“返”。
黄帝曰:针入如肉著者,何也?岐伯曰:热气因于针则针热,热则肉著针,故坚焉。
肤肌气热,故令针热,则肉著转之为难,可动针久留,热去针寒,自然相离也。
平按:“针入如肉著者”《灵枢》作“针入而肉著者”,《甲乙》作“针入肉著”。注“肉著”,袁刻误作“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