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中西医结合(7)

☉ 《中西医结合临床精萃(精)》
常青 主编 中医古籍出版社 1999-9-1
本书收集并精选近十多年来国内公开发表的医药期刊中有关中西医结合最新、疗效最好的报道,采取分科论病,以病为纲,以病统方的方法进行汇编。全书分为传染、内、神经精神、肿瘤、妇、男、儿、皮肤、外、骨伤、五官、肛肠等12科,涉及疾病200余种,选用疗法2000余条。每条疗法简拟标题,使读者一目了然,概知其意。在具体内容上则侧重介绍治疗方法、治疗效果、资料来源等,内容丰富,真实可靠,条理清晰,便于查用。 本书反映了近十多年来中西医结合疗法的新进展,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具有资料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适用于各级临床医生使用,是一部提高临床医疗水平的理想参考书。 ...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方法学》
赖世隆 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03-8-1
本书为面向21世纪高等医学院校中西医结合系列教材之一。本书内容共分16章。从当前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实际需要出发,结合国内外临床研究方法取得的进展、共识,从建立假说、临床研究设计、实施到数据管理、分析和总结诸方面,简要论述临床研究的基本原则和程序,并着重介绍临床流行病学DME与循证医学在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中应用的一般方法。此外,本书还对临床研究研究论文书写要求、结构和内容做了简要的论述,对一些临床科研方法的名词术语进行了中英双语注释,在编写形式及内容上突出了系统性、新颖性及创新性和开拓性。 本书主要供高等中、西医院校五年、七年制学生及研究生使用。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一、医学科学研究与临床医学科学研究 二、临床医学研究的一般原则 三、临床医学研究的方法学 四、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必须重视的问题 第二章 临床流行病学/DME与循证医学方法 一、临床流行病学/DME方法 二、循证医学方法 第三章 临床研究结果的几种可能解释 一、偏倚 二、机遇 三、准确度与可靠度 第四章 临床医学研究设计概要 一、临床研究的主要环节 二、临床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 三、设计方案分类的基本原则 四、常用设计方案 五、有关设计方案的评价 第五章 样本选择及样本含量估算 一、样本的代表性 二、选择样本的基本原则 三、样本含量估算的前提条件 四、常用样本含量估算方法 第六章 临床观察的不一致性 一、临床观察不一致性的概念 二、临床观察中的不一致性 三、临床观察一致性评价方法 四、临床观察不一致性的常见原因 五、临床观察不一致性的预防措施 第七章 临床实践中病人依从性的研究 一、依从性的概念及重要性 二、导致病人不依从的可能原因 三、病人依从性的测量 四、病人依从性改善措施 五、研究和改善依从性的基本前提 六、依从性改善措施研究文献的评价指南 第八章 生存质量及其衡量工具的建立和评价 第九章 病因学研究及其评价 第十章 诊断性试验研究及其评价 第十一章 防治措施的研究与评价 第十二章 中药不良反应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第十三章 疾病自然史及预后研究评价 第十四章 临床研究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第十五章 医学文献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第十六章 临床研究论文的书写 附表 主要参考文献...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方法学(第二版)》
赖世隆 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08-1-1
本书为面向21世纪高等医学院校中西医结合系列教材之一。本书内容共分16章。从当前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实际需要出发,结合国内外临床研究方法取得的进展、共识,从建立假说、临床研究设计、实施到数据管理、分析和总结诸方面,简要论述临床研究的基本原则和程序,并着重介绍临床流行病学DME与循证医学在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中应用的一般方法。此外,本书还对临床研究研究论文书写要求、结构和内容做了简要的论述,对一些临床科研方法的名词术语进行了中英双语注释,在编写形式及内容上突出了系统性、新颖性及创新性和开拓性。 本书主要供高等中、西医院校五年、七年制学生及研究生使用。 第2版总序 第2版前言 第1版前言 第一章 绪论 一、医学科学研究与临床医学科学研究 二、临床医学研究的一般原则 三、临床医学研究的方法学 四、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必须重视的问题 第二章 临床流行病学/DME与循证医学方法 一、临床流行病学/DME方法 二、循证医学方法 第三章 临床研究结果的几种可能解释 一、偏倚 二、机遇 三、准确度与可靠度 第四章 临床医学研究设计概要 一、临床研究的主要环节 二、临床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 三、设计方案分类的基本原则 四、常用设计方案 五、有关设计方案的评价 第五章 样本选择及样本含量估算 一、样本的代表性 二、选择样本的基本原则 三、样本含量估算的前提条件 四、常用样本含量估算方法 第六章 临床观察的不一致性 一、临床观察不一致性的概念 二、临床观察中的不一致性 三、临床观察一致性评价方法 四、临床观察不一致性的常见原因 五、临床观察不一致性的预防措施 第七章 临床实践中病人依从性的研究 一、依从性的概念及重要性 二、导致病人不依从的可能原因 三、病人依从性的测量 四、病人依从性改善措施 五、研究和改善依从性的基本前提 六、依从性改善措施研究文献的评价指南 第八章 生存质量及其衡量工具的建立和评价 一、生存质量概念的提出 二、生存质量的含义和特点 三、建立生存质量衡量工具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四、生存质量的比较分析 五、生存质量研究的评价 六、生存质量在中医/中西医结合疗效评价中的应用 第九章 病因学研究及其评价 一、概说 二、病因学研究的常用设计方案 三、病因学研究结果的解释 四、病因学研究的评价 第十章 诊断性试验研究及其评价 一、诊断性试验的应用 二、评价诊断性试验的方法和指标 三、各项指标在评价诊断性试验中的综合应用举例 四、提高诊断性试验效率的方法 五、评价诊断性试验的原则 第十一章 防治措施的研究与评价 一、防治措施的含义 二、关于防治措施的设想及其验证的重要性 三、防治措施的效能和效果 四、临床试验 五、评价防治措施的原则 第十二章 中药不良反应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一、历史回顾 二、定义与分类…… 第十三章 疾病自然史及预后研究评价 第十四章 临床研究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第十五章 医学文献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第十六章 临床研究论文的书写 主要参考文献 附1 附2...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临床皮肤性病学》
范瑞强 著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3-4-1
本书由具有临床经验的中西医皮肤性病学专家编写。全书分总论、各论和附录三大部分。总论重点介绍中医和西医皮肤病基础知识及诊疗方法;各论介绍了200多种临床上常见和疑难皮肤病性病的中西医诊断和治疗,包括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鉴别诊断、治疗、预后与转归、预防与调理、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经验与思路等内容。 本书是一本中西医结合大型临床专著,主要供中、高级临床医生,尤其是中西医皮肤病科临床医生阅读使用。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初级医疗卫生工作人员以及有关疾病的患者亦可参考阅读。 上编 总论 第一章 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发展简史 第二章 中医皮肤性病学基础 第三章 西医皮肤性病学基础 下编 各论 第一章 病毒性皮肤病 第二章 球菌性皮肤病 第三章 杆菌性皮肤病 第四章 真菌性皮肤病 第五章 寄生虫、昆虫及动物性皮肤病 第六章 物理性皮肤病 第七章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第八章 结缔组织病 第九章 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 第十章 角化性皮肤病 第十一章 红斑和丘疹鳞屑性皮肤病 第十二章 大疱及疱疹性皮肤病 第十三章 血管性皮肤病 第十四章 皮肤附属器疾病 第十五章 内分泌、代谢、营养障碍性皮肤病 第十六章 色素障碍性皮肤病 第十七章 遗传性皮肤病 第十八章 粘膜疾病 第十九章 皮肤肿瘤 第二十章 妊娠性皮肤细胞癌 第二十一章 其他皮肤病 第二十二章 性传播疾病 主要参考书 媒体评论...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临床释疑丛书--骨伤科释疑》
柳景红 主编 湖南科技出版社 2008-4-1
本书具有以下特色:①实用性。以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进展的疑难点为阐释内容,涉及临床实践的基础研究成果也将作选择性介绍,纳入中西医结合诊疗规范、诊断和疗效标准、新药新技术等成果,对临床实践释疑解惑。②规范性。医学术语和病症名称、药物名称、计量单位等均按相应标准书写,有关中西医结合思路及诊疗进展状况,亦以权威杂志和专业学术机构的报道为首选。③创新性。本书体例新颖,以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临床基础、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进展等为主线来阐释每一个病种。不求整体内容完整,但求疑难得明,临床实用。本书适用于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及综合性医院骨伤科医师、中医院校师生及实习进修医师、中西医结合爱好者阅读...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临床释疑丛书--内科释疑》
周德生,肖志杰 主编 湖南科技出版社 2008-2-1
本书通过对中西医结合医学临床基础、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进展,以及研究思路等系统研究,从临床实际出发,对临床上经常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释疑,为规范医疗实践和提高临床疗效服务,使之成为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的案头必备书。本书以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进展的疑难点为阐释内容,涉及临床实践的基础研究成果也将作选择性介绍,纳入中西医结合诊疗规范、诊断和疗效标准、新药新技术等成果,对临床实践释疑解惑。本书体例新颖,以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临床基础、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进展等为主线来阐释每一个病种。不求整体内容完整,但求疑难得解,临床实用。本书适用于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及综合性医院内科医师及其他科临床医师、中医院校师生及实习进修医师、中西医结合爱好者阅读...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临床疼痛治疗学》
柳更新 主编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4-1
疼痛治疗学作为医疗临床的一门学科,近年来发展较快。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增强,以疼痛而就诊的患者不仅逐渐增多,病种涉及到医疗临床各专业。有时面对较棘手的急慢性疼痛,许多临床医务人员乃至疼痛治疗的专业人员也为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而困惑。广大临床医师迫切需要在知识更新的同时,掌握治疗疼痛简捷而有效的方法。 因此,根据作者的临床和教学、科研体会,归纳整理,编写了本书。作者力争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吸纳近年来疼痛研究的新进展,系统地论述了疾病的中、西医基础理论,介绍了中西医结合的诊断和治疗经验。力求使读者在面对病人时,能根据其病症,灵活应用中、西两法,选取最适合的治疗方式...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师必备》
姜跃龙,金志甲,顿宝生 主编 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 2002-2-1
本书是一部新型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疾病的专著。 全书分上篇(总论)﹑中篇(常见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下篇(常用诊疗器械检查)三部分。上篇系统地介绍了病案书写﹑医嘱书写﹑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中篇介绍了内科常见疾病的查房要点﹑诊断依据﹑西医治疗原则和方法﹑中医辨证论治;下篇介绍了常用器械及治疗技术,包括心电图﹑X线诊断﹑CT与MRI诊断﹑临床常用操作技术。 本书力求简明﹑实用﹑规范﹑既符合中﹑高级医疗单位医务工作者的临诊要求,又努力反映了诊疗新知识﹑新技术,做到西医的疾病和中医的“辨证”相结合。 该书体例新颖﹑语言精练﹑实用性强,具有较高的科学性,书中内容规范...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泌尿男科疾病诊疗手册》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9-12-31...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内科常见病诊疗手册》
  2007-10-21
为满足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者的实际需要,精心编写了这本中西结合内科实用性手册。全书按系统分为9篇,每篇有中医常见病证、西医常见疾病两章。中医常见病证有60多个病种,重点介绍了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和预防。西医常见疾病有80多个病种,逐一阐述疾病概念、病因与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和预防。本书内容丰富,贴近临床、重点突出,简练实用,知识系统,兼容并用,既重视中西医知识的系统性,又注意中西医两大系统的关联性和相融性,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中西医内科临床的新进展。本书适于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师)尤其社区全科医师在工作中参考,亦可作为广大医学院校学生的参考用书...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内科手册》
  1900-1-1...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内科危重急症诊疗手册》
陈镜合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8-1...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内科新论》
李培武 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8-1-1
本书共选内科疾病103种,采取以现代医学和中医学分述,以反映各自的新观念、新成果,力求达到两者的有机结合。为此,每病分诊断要点、鉴别诊断、预防、西医治疗、辨证论治、典型案例、代表方剂药理研究七项叙述,非常适合广大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临床人员参考使用。 第一章 传染性疾病 流行性感冒 风疹 麻疹 水痘 猩红热 百日咳 白喉 病毒性肝炎 细菌性痢疾 伤寒副伤寒 流行性乙型脑炎 疟疾 流行性出血热 狂犬病 蛔虫病 蛲虫病 绦虫病 囊虫病 梅毒 第二章 呼吸系统疾病 上呼吸道感染 肺炎 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扩张症 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肺结核 肺癌 第三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休克 高血压病 心律失常 心功能不全 心脏瓣膜疾病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心肌炎 心肌疾病 多发性大动脉炎 第四章 消化系统疾病 反流性食管炎 食管贲门失弛缓症 食管癌 急性单纯性胃炎 慢性胃炎 消化性溃疡 胃癌 溃疡性结肠炎 结肠直肠癌 肝硬变 原发性肝癌 急性胆囊炎 慢性胆囊炎 胆石症 急性胰腺炎 慢性胰腺炎 结核性腹膜炎 第五章 泌尿系统疾病 急性肾小球肾炎 慢性肾小球肾炎 肾病综合征 隐匿性肾小球疾病 急性肾盂肾炎 慢性肾孟肾炎 急性肾功能衰竭 慢性肾功能衰竭 第六章 血液系统疾病 贫血 白血病 恶性淋巴瘤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 血友病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第七章 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 糖尿病 肥胖病 高脂蛋白血症 痛风(高尿酸血症〕 单纯性甲状腺肿 亚急性甲状腺炎 甲状腺肿瘤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第八章 风湿类疾病 风湿热 类风湿性关节炎 强直性脊柱炎…… 第九章 神经系统疾病 媒体评论...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1900-1-1...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张克敏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02-8-1...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张永涛 编著 学苑出版社 2005-10-1
中医、西医各擅所长,中西医结合在当今乃至未来的医学发展都是一个重要领域。本书是国内第一本“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系统介绍了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基本知识,内容包括:传染病、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血液与造血系统疾病、内分泌与代谢疾病、风湿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急性中毒和中西医结合在危重症抢救中的应用等等。全书内容丰富,语言通俗易懂,可作为从事中西医结合内科工作的初、中级医务工作者的参考书,也可作为本专业的教材。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传染病 第一节 总论 第二节 病毒性肝炎 第三节 细菌性痢疾 第四节 流行性出血热 第五节 艾滋病 第六节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第三章 呼吸系统疾病 第一节 总论 第二节 慢性支气管炎 第三节 支气管哮喘 第四节 肺炎球菌肺炎 第五节 肺结核 第六节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第七节 原发性支气管癌 第八节 慢性呼吸衰竭 第九节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 第十节 气胸 第四章 循环系统疾病 第一节 总论 第二节 慢性心力衰竭 第三节 心律失常 第四节 高血压病 第五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第六节 风湿热 第七节 心脏瓣膜病 第八节 病毒性心肌炎 第五章 消化系统疾病 第一节 总论 第二节 慢性胃炎 第三节 消化性溃疡 第四节 胃癌 第五节 肝硬化 第六节 原发性肝癌 第七节 急性胰腺炎 第八节 溃疡性结肠炎 第九节 克罗恩病 第六章 泌尿系统疾病 第一节 总论 第二节 急性肾小球肾炎 第三节 慢性肾小球肾炎 第四节 尿路感染 第五节 肾病综合征 第六节 慢性肾功能衰竭 第七章 血液与造血系统疾病 第一节 总论 第二节 缺铁性贫血 第三节 巨幼细胞性贫血 第四节 再生障碍性贫血 第五节 急性白血病 第六节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第七节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第八节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第九节 药物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第八章 内分泌与代谢疾病 第一节 总论 第二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第三节 糖尿病 第九章 风湿性疾病 第一节 总论 第二节 系统性红斑狼疮 第三节 类风湿性关节炎 第十章 神经系统疾病 第一节 总论 第二节 癫痫 第三节 急性脑血管病 第四节 阿尔茨海默病 第十一章 急性中毒 第一节 急性中毒总论 第二节 有机磷杀虫药中毒 第三节 其他常见急性中毒的诊断与处理 第十二章 中西医结合在危重症抢救中的应用 第一节 心脏骤停与复苏 第二节 休克 第三节 急性左心衰 第四节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第五节 上消化道出血 第六节 急性肾功能衰竭 第七节 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第二版)》
余绍源,刘茂才,罗云坚 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08-1-1
本套书是在原“面向21世纪高等医学院校教材”中西医结合系列教材基础上充实完善而成的第2版教材,已被批准纳入“中国科学院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本书为该套教材之一。 本书内容除绪论外,共有10篇,分别为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内分泌及代谢疾病、风湿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肿瘤疾病及传染病。在编写上采用以现代医学疾病分类的系统病名为纲,中医病证与之对应的方法,每个疾病内容包括概述、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及附七个部分。在附中通过案例分析,提出中西医诊断和治疗思路。书中的常用中、西医专有名词均标注英文...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内科治疗学(精)》
胡佩珍 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6-3-1
本书面向广大临床医生,立足于中西医的合理结合、优势互补,总结了近年来西医学的最新进展,发扬祖国医学之特长。全书由症状治疗、疾病治疗和附录三部分构成,包容了30多种症状与150多种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其中既有完整丰富的中西辨证施治研究,又有先进的西医诊断、治疗手段,还有针灸理序、食疗等辅助治疗措施。书末附有人体化验正常值表,可供读者查阅参考。 本书除可供广大临床医生参考外,亦可作为医学院校师生的参考教材。...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男科学》
马永江,安崇辰 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1-4-1
本书分总论、各论两部分:总论包括概论、男性解剖生理及病理、男性生育、性学、遗传学、免疫学、男科检查与诊断、男科药物、男科治疗与养生保健、男科检测治疗仪器等。各论包括精液疾病、性功能障碍、不育与节育、精索疾病、睾丸副睾疾病、阴囊疾病、腹股沟疝、阴茎疾病、前列腺疾病、男科老年病、性传播疾病、艾滋病等。全书共25章,100余万字,论述160余种男科疾病。按先西医后中医的体例,从每种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预防保健等方面详细阐述,并介绍男科疾病的最新诊断、检测、治疗方法。 马永江,博士,系我国著名泌尿外科及男性学专家,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泌尿外科国家一级教授...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男科学》
何清湖 等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5-1
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总论,主要内容包括:中西医结合男科学的概念、研究范畴、发展概况、研究方法、发展前景,男性生殖器的解剖与生理,男科病的病因病理,男科病的检查与诊断,男科 病的治疗与调护;下篇各论,主要内容包括男科常见症状的鉴别诊断与治疗,男性性功能障碍、男性不育、前列腺精囊疾病、阴茎疾病、阴囊及睾丸附睾精索疾病、男科杂病、性传播疾病等常见男科疾病、以及男性节育与绝育等相关理论与诊疗方法。各种男科疾病主要阐述其基本概念、西医病因病理、中医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依据、鉴别诊断、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则、中西医各种治疗方法以及预防保健知识,临床诊疗中突出中西医结合“病证结合,优势互补”的主体思维方法...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男科治疗学》
郭军,常德贵 主编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3-3-1
本书共34章,系统地阐述了男性不育症、男性性功能障碍、前列腺疾病、性传播疾病、男性计划生育、男性生殖系皮肤病等男科疾病,重点介绍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冶疗的原则和方法。既突出了中医冶疗特色,又真正体现中西医结合,并在每种疾病后给予中西冶疗述评,以及现代研究进展,尽力反映当代中西医结合男科疾病的诊冶水平。同时收集了近几年国内外新研制冶疗男科疾病的部分中西药,以及互联网上的国科学信息资源。本书内容新颖、资料翔实、重点突出、理论联系实际,临床实用性强。可供男科医师、泌尿外科医师、医学院校师生和基层医务人员阅读参考,对男性患者和成年人的自我保健也有参考价值。 第一章 中西医结合男科学概述 第二章 中医男科基础 第三章 男科症状学 第四章 男科常检查 第五章 男科诊断学 第六章 男科常用药物 第七章 男科冶疗原则 各论 第八章 男性不育症 第九章 勃起功能障碍 第十章 早泄 第十一章 不射精 第十二章 逆行射料 第十三章 性欲低下 第十四章 性欲亢进 第十五章 阴茎异常勃起 第十六章 前列腺炎综合证 第十七章 良性前腺增生症 第十八章 淋病 第十九章 非淋菌性尿道炎 第二十章 尖锐湿疣 第二十一章 梅毒 第二十二章 生殖器疱诊 第二十三章 软下疳 第二十四章 艾滋病 第二十五章 阴茎硬结症 第二十六章 男性计划生育 第二十七章 男性生殖系常见皮肤病 第二十八章 男性生殖系肿瘤 第二十九章 男性生殖系结核 第三十章 鞘膜积洲 第三十一章 精索静脉曲张 第三十二章 男性生殖系非特异性 第三十三章 中老年部分雄激素缺乏 第三十四章 国际互联网上的男科学信息资源 媒体评论...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脑血管病诊疗学》
李瑛 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8-1
本书共分21章,阐述了中西医对脑血管病的基本认识,从中西医结合角度详细阐述了常见脑血管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并以病理生理为依据,阐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的新进展。其内容丰富实用,是脑血管科医师和医学院校师生的重要参考书。 第一章 中枢神经系统的血液供应及其调节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颈内动脉系 第三节 椎-基底动脉系 第四节 脑动脉的侧支循环 第五节 脑静脉系 第六节 脑血流的调节 第二章 常见的脑血管综合征 第一节 脑各部的血液供应 第二节 颈内动脉系统主要的血管综合征 第三节 椎-基底动脉系统主要的血管综合征 第三章 中枢神经系统的定位诊断 第一节 大脑半球病变的定位诊断 第二节 脑干病变的定位诊断 第三节 脊髓病变的定位诊断 第四章 脑血管病的临床检查 第一节 一般情况检查 第二节 运动系统检查 第三节 感觉系统检查 第四节 反射系统检查 第五节 病理征 第五章 脑血管病的辅助检查 第一节 血液检查 第二节 脑脊液检查 第三节 脑电图检查 第四节 脑超声波与多普勒超声检查 第五节 脑血流图检查 第六节 脑血管造影 第七节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第八节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第九节 CT 第十节 MRI 第十一节 放射性核素脑显像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第六章 脑血管病概论 第七章 脑血管病的西医治疗原则 第一节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原则 第二节 脑出血的治疗原则 第三节 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及再出血的预防 第四节 其他脑血管病的治疗原则 第八章 脑血管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第一节 中风的概述 第二节 中风辨证论治 第九章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病的新进展 第一节 脑缺血的病理生理机制 第二节 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机制 第三节 中风病急性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第四节 急性脑中风患者的病情与预后评估依据 第十章 缺血性脑血管病 第一节 短暂性脑缺血 第二节 脑血栓形成 第三节 腔隙性脑梗死 第十一章 出血性脑血管病 第一节 蛛网膜下腔出血 第二节 脑出血 第十二章 混合性中风 第一节 病因病机 第二节 临床表现 第三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四节 中西医结合治疗 第十三章 瘤卒中 第一节 病因病机 第二节 临床表现 第三节 诊断 第四节 中西医结合治疗 第十四章 烟雾病 第一节 病因病理 第二节 临床表现 第三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四节 中西医结合治疗 第十五章 脑淀粉样血管病 第一节 病因病理 第二节 临床表现 第三节 诊断和鉴别诊断 第四节 中西医结合治疗 第十六章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第一节 病因病理 第二节 临床表现 第三节 诊断和鉴别诊断 第四节 中西医结合治疗 第十七章 血管性痴呆 第一节 血管性痴呆的流行病学 第二节 病因和分类 第三节 病理和病理生理 第四节 临床表现 第五节 辅助检查 第六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七节 中西医结合治疗 第八节 血管性痴呆的预后 第十八章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第一节 上矢状窦血栓形成 第二节 急性海绵窦血栓形成 第十九章 高血压脑病 第一节 病因病理 第二节 临床表现 第三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四节 中西医结合治疗 第二十章 脑血管病的多系统并发症 第一节 脑-心综合征 第二节 消化道出血 第三节 急性肺水肿 第四节 肺部感染 第五节 急性肾功能不全 第六节 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第七节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第二十一章 中风的康复治疗 第一节 中风康复的特点 第二节 中风的康复治疗 参考书目...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手册》
  1900-1-1...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
  1900-1-1...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中西医结合专业用)》
陈继忠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9-1
全书共16章,包括总论、皮肤病、性传播疾病和附录4部分内容。第1~6章为总论,介绍了皮肤性病学基 础知识和中西医诊断技术、治疗方法及护理知识。第7~16章为各论,重点介绍了40余种皮肤病和7种性病,每种疾病均以概述、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小结及思考题的形式论述,并配有彩图50幅。 全书虽然篇幅不大,但内容十分丰富,反映了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的新进展、新理论、新技术,具有简明扼要、图文并茂、内W-N颖、贴近临床的特点,突出体现了皮肤性病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突出体现了皮肤性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技术,突出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新成果。 本书适用于高职高专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神经病治疗学》
孔炳耀 等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0-1
本书是广州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中医科作为田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簟位组织专家编写队伍编写的。 医学科学发展日新月异。大量用于神经科的先进诊疗手段和方法不断应用于临床。并取得较好的效果。作为中医、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工作者.迫切需要一部能反映新世纪先进水平的、实用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神经科治疗参考书籍。本书不但较详细地介绍了神经科有关的中医传统理论认识、西医临床基础研究进展和实用的诊断、检测方法以及中西医结合的最新临床研究成果。而且系统地介绍了传统有效的中、西医治疗方法.并对近几年在临床中证实有效的新疗法也作了详细的介绍。 本书分为16章。前5章主要介绍神经病的临床基础...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手册》
张允岭,韩振蕴 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8-5-1
全书涉及疾病43种,总计16余万字。上篇系统阐述神经系统疾病检查方法、定位、定性诊断方法及中医对脑和神经的认识,尽量言简意赅地介绍了神经内科中西医师常用的检查手段、诊断技能与辨证论治方法。下篇收载了部分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确有疗效的病种,其编写体例分为无标题概述、病因病机、诊断要点、鉴别诊断、治疗方法(包括中医辨证论治和西医治疗)、预防及调护共六项。全书注重从临床实际出发,强调科学性、实用性和新颖性,便于读者学习掌握和正确应用。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神经系统疾病的检查方法 第一节 神经系统检查 第二节 常用辅助检查 第二章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方法...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神经系统疾病治疗学》
程为平,白玲,朱颖主编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8-1
本书共分为十六章,介绍了中西医对神经系统疾病的检查及定位诊断方法。并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详细介绍了百余种神经系统疾病的西药、中医中药、针灸、穴位注射等治疗及康复方法。...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肾病诊疗手册》
李安源,牟林茂,马宏博 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9-9-1
本书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从中西医两方面对肾脏的发育、解剖、组织学、生理学、有关实验检查、病因病机及常见症状进行了阐述;各论包括十个章节,分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继发性肾病、间质性肾炎、肾小管疾病、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泌尿系结石、肾肿瘤、肾血管疾病、肾功能衰竭、透析与肾移植等。本书重点突出了中西医结合对泌尿系常见病证的双重诊治特色,并介绍了近年来泌尿系疾病常用西药及中成药药理研究的新理论、新成果。另外,为了方便临床医师查考,还在附录中介绍了泌尿系疾病常用中西药物及临床常用的诊断标准。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肾脏的发育 第二章 肾脏解剖学和组织学概述...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
叶任高 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6-1
《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是一部集肾脏病中西医理论和临床治疗经验大成的学术专著,本书编著者皆为我国著名的中、西医肾脏病学专家,全书内容反映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精华、现代医学肾脏病领域的最新进展及名老中、西医临床经验。内容翔实,论述明晰,读者可从本书中全面、系统地了解肾脏病中西医结合诊断与治疗,是一部科学性和实用性都很强和参考价值很高的学术专著。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希望各专业委员会编写相关专业的中西医结合专著,以适应中西医结合高等医学教育、研究生教育并推广中西医结合医疗研究等事业。叶任高教授是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牵头组织有关专家编写此书,是一件值得赞扬的好事...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肾脏病诊断治疗学》
洪钦国 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1-3-1...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生理学》
徐志伟,罗荣敬 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03-9-1
本书为面向21世纪高等医学院校中西医结合系列教材之一。全书内容共分绪论、细胞的基本功能、血液、血液循环、呼吸、消化与吸收、能量代谢与体温、尿的生成与排出、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内分泌、生殖、衰老、经络等14章。既系统地介绍了现代生理学基础理论,也辟出专门章节介绍中医基础理论及其现代研究进展,期望在生理学的中西医结合方面架设一座桥梁。本书附录还对生理学重要专业名词进行了中、英双语注释,在编写上力求特色鲜明、内容新颖和实用性强。 本书主要供高等中、西医院校五年、七年制学生及研究生使用。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生理学概述 第二节 中医五脏调控系统与机体稳态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一节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与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第二节 细胞信号转导 第三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第四节 肌细胞收缩功能 第五节 中医脏腑功能与细胞 第六节 中医脏腑与运动生理 第三章 血液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 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 第五节 中医脏腑功能与血液生理 第四章 血液循环 第一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 第二节 心肌的生物电活动及生理特性 第三节 血管生理 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第五节 器官循环 第六节 中医脏腑功能与循环生理 第五章 呼吸 第一节 肺通气 第二节 呼吸气体交换 第三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第四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第五节 中医脏腑功能与呼吸生理 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口腔内的消化 第三节 胃内消化 第四节 小肠内消化 第五节 大肠内消化 第六节 吸收 第七节 中医脏腑功能与消化吸收生理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第一节 能量代谢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第三节 中医脏腑阴阳气血经络与能量代谢和体温调节 第八章 尿的生成与排出 第一节 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 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第三节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功能 第四节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第五节 尿生成的调节 第六节 尿的排放 第七节 中医脏腑功能与尿液生成和排泄 第九章 感觉器官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视觉器官 第三节 听觉器官 第四节 前庭器官 第五节 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 第六节 中医脏腑与视觉功能 第七节 中医脏腑与听觉功能 第十章 神经系统 第一节 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 第二节 神经元间的功能联系 第三节 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一般规律 第四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第五节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 第六节 自主神经系统 第七节 脑的高级功能 第十一章 内分泌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下丘脑与垂体 第三节 甲状腺 第四节 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和维生素D3 第五节 肾上腺 第六节 胰岛 第七节 中医脏腑功能与神经内分泌 第十二章 生殖 第一节 男性生殖 第二节 女性生殖 第三节 中医脏腑功能与生殖 第十三章 衰老 第一节 细胞在衰老过程中的改变 第二节 结缔组织在衰老过程中的改变 第三节 关于衰老起因的假说 第十四章 经络 第一节 十二经脉的经络现象 第二节 十二经脉与脏腑相关 第三节 经络学说研究的各种假说 附录 中英文对照专业词汇...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生殖免疫与内分泌学》
罗颂平,梁国珍 主编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4-6-1
本书分7篇27章,分别为生殖内分泌学、生殖免疫学、生殖内分泌与免疫调节中西医研究进展、妇科疾病、产科疾病、不孕症和节育。作者从中西相结合的角度较为详尽地阐述了生殖免疫和内分泌学的基础知识、研究进展和生殖学科常见疾病的西医病因病理、中医病机、诊断及中西治疗等。各篇所涉及的内容均为目前临床医师经常遇到的和始终关注的重点、难点与热点问题,本书内容丰富,重点突出,观点鲜明,实用性强,适合妇科、男性学科专科医学及春他科室中、高年资医师参阅,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参考书。 第一篇 生殖内分泌学 第一章 女性生殖内分泌系统 第一节 女性生殖分泌腺的解剖与生理 第二节 月经周期的内分泌调节 第三节 其他内他泌腺及前列腺素对女性生殖功能的影响 第四节 中医学对月经周期及其调节的认识 第五节 女性各期的生殖内分泌特点 第六节 妊娠期的内分泌变化 第二章 男性生殖内分泌系统 第一节 男性生殖内分泌系统的解剖与生理 第二节 男性生殖内分泌 第三节 男性性行为的内分泌调节 第四节 其他内分泌腺对男性生殖功能的影响 第五节 男性一生中各个时期的生殖内分泌特点 第六节 中医对男性生殖分泌系统的认识 第三章 常用的内分泌检查 第一节 病史与体格检查 第二节 基础体温测定 第三节 子宫颈黏液检查 第四节 阴道脱落细胞检查 第五节 活体组织检查 第六节 内分激素与激素受体测定 第七节 精液检查 第八节 超声显像、X线与内镜检查 第九节 排卵监测 第四章 常用的内分泌制剂及应用 第一节 性激素 第二节 促性腺激素 第三节 促性腺素释放激素及其类似物 第四节 其他药物 第二篇 生殖免疫学 第五章 女性生殖系统的免疫防御 第六章 男性生殖系统的免疫屏障 第七章 与生殖相关的抗原 第八章 妊娠免疫调节 第九章 妇产科常用的免疫学检查 第三篇 生殖内分泌与免疫调节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第十章 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 第十一章 中医学脏象理论的发展与现状 第十二章 中医药对生殖内分泌、免疫的调节作用 第四篇 妇科疾病 第十三章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第十四章 闭经 第十五章 多囊卵巢综合征 第十六章 高催乳素血症 第十七章 经前期紧张征 第十八章 围绝经期及绝经后疾病 第十九章 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 第二十章 生殖系统感染与免疫 第五篇 产科疾病 第六篇 不孕症 第七篇 节育 媒体评论...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时间医学》
胡剑北 等编著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3-1
本书是中西医结合时间医学领域的第一本专著。作者系统地阐述了祖国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中丰富的时间医学内容,并应用现代时间生物学理论,结合作者临床研究体会深入探讨有关机制,总结了中西医结合时间医学的丰富内涵。 时间医学是一门以时间生物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新学科,日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本书则是中西医结合时间医学领域的第一本专著。作者系统阐述了祖国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中丰富的时间医学内容,并应用现代时间生物学理论,结合作者临床研究体会深入探讨有关机制,总结了中西医结合时间医学的丰富内涵。 本书亦重视临床应用,援引了古今大量临床应用时间医学知识诊治疾病的实例,为临床选择最佳时间诊断、治疗、用药提供了参考...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时间治疗学》
胡剑北 编著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5-1
本书是介绍时间医学在临床实践中应用的临床实用型专著。书中总结并评析了400来个临床案例,研究了常见疾病的起病、发作、转归等方面的时间节律变化,并因时制宜地进行诊治。书后还列出了作者新创的27个经穴,提出了一种研究经穴的新思路、新方法。 时间医学是一门以时间生物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新学科,日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时间治疗学是时间医学理论在临床治疗中的实际运用,是一个较新的治疗概念。 本书偏重临床实用,分为两部分,详细介绍药物、针灸两大类时间治疗方法的临床实践运用。作者搜集整理了大量临床中应用时间医学知识诊治疾病的实例,并对每一病例进行了评析与思考,分析医家的时间诊疗思路...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病毒学》
崔乃杰,袁桂玉,张伯礼 编著 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1999-12-1
本书在充分、系统、全面介绍了有关病毒、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机体反应(生化反应、免疫反应等)的基础上,对病毒感染性疾病从西医和中医两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论述。全书分为基础和临床两大部分,共7篇44章。 基础部分包括第一篇至第五篇。系统阐述了有关病毒的基本理论及机体对病毒感染的反应,包括病毒免疫反应、细胞因子、细胞因子网络、一氧化氮及细胞凋亡等前沿科学;全面介绍了临床病毒诊断技术,其中包括多种现代病毒学检测新技术,如核酸分子杂交技术、核酸扩增技术和定位血清学等基因诊断技术;对病毒感染性的抗病毒药物、免疫治疗、基因治疗和中医药治疗等做了详尽的论述;同时对病毒性疾病的监测、预防和护理也进行了全面论述...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方法》
凌锡森,何清湖 主编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7-1
随着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的深入,国内大部分医学院校已开设了“中西医结合方法学”及其相关课程,但目前没有与之匹配的教材。为了配合教学的需要,使医学配合教学的需要,使医学院校的研究生和本科生能较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本学科知识,特邀请湖南中医学院的老师编写了本书。全书共分19章,第1—3章主要阐述了中西医学模式方法和中西医结合的内涵与外延;第4—5章提出了中西医结合与实践的指导性原则和介绍研究的基本方法;第6—7章分别论述了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与临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8章介绍药学体系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方法和中西药结合应用的有关问题;第9章介绍国外中西医结合研究概况;第10章提出了中西医院校人才培养有重要作用...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方法:新世经全国高等中医药院创新教材》
何清湖 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8-12-1
本教材共分为10章,第1—3章主要阐述中西医学模式方法、中西医结合概念和发展态势;第4—5章主要提出中西医结合研究与实践的指导性原则和介绍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基本方法;第6~7章分别论述中医学基础理论现代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8章介绍药学体系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最后两章介绍国外中西医结合研究概况,提出中西医结合工作者的历史使命。适用对象分别为:①高等中医院校、医药院校和综合院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和教师;②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研究生(硕士、博士);③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医生和科研人员。 本教材为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专业规划系列教材中的中西医结合基础改革教材...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瘫痪病学》
  1900-1-1...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学》
丁学屏 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3-1
本书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专著,共分38章介绍了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中西医发病机制、病理生理、治疗与预防、研究进展与研究思路等内容,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实用性及先进性。与同类书比较,最具特色的是多数糖尿病及并发症治疗论述后,附有典型病例及评按,给临床工作者以很好的启迪。本书可供中医、中西医结合糖尿病临床及教研工作者参考。 第一章 糖尿病的历史渊源 第二章 胰岛的解剖和超微结构 第三章 糖尿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及预防 第四章 糖尿病的病理生理 第五章 糖尿病与微量元素 第六章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和分类 第七章 糖尿病的中医辨治 第八章 糖尿病的综合治疗 第九章 降糖药与抗糖药 第十章 糖尿病的血液性化监控 第十一章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构想与实践 第十二章 降糖中药的活性成分研究 第十三章 历代消渴名方的临床实验研究 第十四章 历代消渴名方类编 第十五章 胰岛素抵抗与中药调控研究 第十六章 肥胖与2型糖尿病 第十七章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与高渗综合征 第十八章 低血糖症 第十九章 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 第二十章 糖尿病合并泌尿系统感染 第二十一章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概述 第二十二章 糖尿病肾病 第二十三章 糖尿病性眼病 第二十四章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 第二十五章 糖尿病与脑梗死 第二十六章 糖尿病性心脏病 第二十七章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第二十八章 糖尿病血管炎 第二十九章 糖尿病性泌尿生殖系统损害 第三十章 糖尿病皮肤黏膜并发症…… 附录 方剂汇编 主要参考书目...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糖尿病治疗学》
张发荣 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8-3-1
糖尿病的发病率高,对人类的危害大,可引起很多并发症,特别是神经、血管并发症,可以使人致残,甚至可以使人致死。如何有效地防治糖尿病,减轻、延缓病情以至达到理想控制的要求,则是古今中外学者为之殚精竭虑的奋斗目标。尽管近代对本病的研究取得了辉煌成就,但现在仍有若干基础理论的奥秘尚待揭示,其临床疗效也有待不断提高。 涓涓细流,可以汇集成江海。我们本着继承历史成就,汲收近代研究进展,融汇我们的心得体会的原则,编写了本书,旨在对糖尿病的研究与发展尽一份微薄之力。 第一章 糖尿病概论 第一节 糖尿病的概念与发病情况 第二节 糖尿病的研究史略 第三节 糖尿病的中医药研究进展与展望 第二章 糖尿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一节 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及发病方式 第二节 糖尿病的实验室检查 第三节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第四节 糖尿病的鉴别诊断 第三章 糖尿病的分类 第一节 西医学分类 第二节 中医学分类及辨证分型 第四章 糖尿病的基本治疗 第一节 糖尿病的饮食疗法 第二节 糖尿病的西药治疗 第三节 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 第四节 糖尿病的针灸推拿治疗 第五节 糖尿病的运动与气功疗法 第五章 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与急症 第一节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第二节 糖尿病高渗性昏迷 第三节 乳酸性酸中毒 第四节 糖尿病的低血糖症 第六章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及合并症 第一节 糖尿病性眼病 第二节 糖尿病性耳聋 第三节 糖尿病与口腔疾病 第四节 糖尿病性脑血管病 第五节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 第六节 糖尿病与精神症状 第七节 糖尿病与高脂血症 第八节 糖尿病与高血压 第九节 糖尿病性心脏病 第十节 糖尿病与肺结核 第十一节 糖尿病性胃肠病 第十二节 糖尿病性肾病 第十三节 糖尿病与勃起功能障碍 第十四节 糖尿病与妊娠 第十五节 糖尿病与外阴病 第十六节 糖尿病与皮肤病 第十七节 糖尿病与骨质疏松 第十八节 糖尿病与外科病 第七章 糖尿病知识教育 第一节 糖尿病教育的内容及方法 第二节 糖尿病教育的形式 附录一 通讯一则 附录二 方剂索引 附录三 参考文献 媒体评论...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
贺菊乔,何清湖 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3-6-1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系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专业系列教材之一,主要供高等医药院校中西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包括五年制与七年制)教学使用。 全书系统介绍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以及常见外科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知识与技能。共分20章,其中第1-8章为总论,主要介绍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的基础理论,第1章为绪论;第2章为中医外科证治概论,较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第3-8章为西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包括无菌术、围手术期处理、外科麻醉、休克、水电解质酸碱平衡与失调、输血等。第9-20章为各论,主要介绍中西医结合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和部分疑难杂病,依次为外科感染、皮肤病、颈部疾病、乳房疾病、损伤、急腹症、腹外疝、泌尿男性生殖系疾病、肛门直肠疾病、周围血管和淋巴管疾病、肿瘤、性传播疾病...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
陈志强 等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03-8-1
本书为面向21世纪高等医学院校中西医结合系列教材之一。在原有教材基础上,经收集各方面的意见,修改、充实而成,力求达到教材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书中系统介绍了外科基础理论、围手术期的中西医处理和外科常见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本教材根据目前外科各系统疾病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不同进展,尽量做到中、西医内容全方位结合论述,暂时不能结合的,采取中、西医内容并列分述的方法,故各章节中、西医内容有所侧重。为了突出教材的实用性,对某些公认以手术治疗为首选的病种,治疗方法的顺序按手术治疗、内治法、外治法、其他疗法排列;其余病种的治疗按内治法、外治法、其他疗法和手术疗法排列。 本书主要供高等中、西医院校五年、七年制学生及研究生使用...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第二版)》
陈志强,蔡炳勤,招伟贤 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08-5-1
本套书是在原“面向21世纪高等医学院校教材”中西医结合系列教材基础上充实完善而成的第2版教材,已被批准纳入“中国科学院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本书为该套教材之一。 书中系统介绍了外科基础理论、围手术期的中西医结合处理和外科常见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本教材根据目前外科各系统疾病中西医结合的研究进展,尽量做到中、西医内容全方位的结合论述,暂时不能结合的,采取中、西医内容并列分述的方法。为了突出教材的实用性,根据治疗需要与实际效果,不分中医西医,陈述治疗措施。首先陈述非手术疗法,再介绍手术治疗及围手术期处理;对公认以手术治疗为首选的病种...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胃病诊断治疗学》
魏品康 主编 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1998-6-1
本书为目前国内第一部系统阐述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胃病的专著。全书分为中西医论述胃的生理、病理及胃病的各种检查方法,尤其是将最新研究的成果超声增效液与胃B超检查编入其中,大大地丰富了胃病检查的内容;在治疗方面除收集了常规疗法,养生疗法、饮食疗法和胃病方药外,还收集了全国著名老中医治疗胃病经验,并将魏品康教授临床治疗胃病经验:一病一方,一方多变,不拘一格,随病加减,随症加减。融于胃病诊治篇。全书集中医之精粹,纳作者新观点,内容丰富翔实,颇具实用价值。 本书可供广大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科研人员及中医爱好者学习参考。 魏品康,1949年12月生,江苏阜宁县人...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
危北海 等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5-1
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是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是该系列的专著之一,全书共4篇,84章,全书约150万字,既有系统的理论阐述,也按各个病种,从概述、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康复、预防等各方面,有机地较全面地阐述了消化系统主要疾病的中西医结合的内容,反映了多年来该领域内中西医结合科研成果,最新进展和宝贵的临床经验。全书理论与实践结合、医药结合、治疗与调护结合,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深入浅出,阐述明晰,是目前一本较为完整、系统、实用的具有时代感的中西医结合的消化病学专著。 该书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牵头,组织本学科领域内众多的著名专家教授共同撰写...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哮喘病学》
许建中 等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7-1
现代国际医学界已将哮喘病研究发展成为一个独立医学体系,命名为《哮喘病学》,足见中外医学界对哮喘病的重视。鉴于中西医药目前对哮喘病的诊治均不甚理想,而中西医治疗哮喘病又各有所长,乃应临床实际要求而编写本书。 全书分23章,就哮喘流行病学、治疗思路与方法、传统中医药理论、现代知学基础理论、各类理化检查、常用中西药,以及儿童哮喘、老年哮喘、特殊性哮喘,及预防本病之措施、自我管理教育等教育都作了系统、全面的论述,临床实用与研究方向相结合,尤其在西医急性发作期治标、中医缓解期治本的论述中体现了如何中西医结合,如何发挥各自的优势,如何优势互补。书中介绍了诊治哮喘病的新理论、新方法、新药物、新动向;书末附有规范化的哮喘病诊断治疗标准、肺功能及血气分析等...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血栓病学》
池明宇 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5-1
血栓性疾病范围较广,已成为常见病、多发病。尤其心脑血管血栓病,目前是我国人口病死原因的第一位,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因此,如何提高血栓性疾病的防治水平,已引起医学界高度重视与普遍关注。 全书共分十章,除第一章概论外,其余各章主要介绍了各种血栓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思路与方法、康复、预后及预防等。全书病名均采用西医命名,中西医诊断,体现了辨病、辨证相结合的特点,突出中医药防治优势,融合西医最新治疗方法,内容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实用性。 中西医结合血栓病学是一门新的临床学科,是综合运用中西医学术理论与方法,通过渗透、整合、交融产生新的理论与方法...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血液病治疗学》
陈泊,丘和明 主编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1-1-1
作者积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诊治血液病之临床丰富经验,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详细阐述了血液病中医治疗简史及其基础知识,并分红细胞疾病、白细胞疾病、出血性疾病、血液病与其他科疾病的关系几方面,系统介绍了各种具体疾病的源流、病因与病机、临床分型、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要点、辨证论治、中西医结合治疗、转归与预后、调养与护理、治疗验案、中西医研究进展,特别是对每一种具体疾病都结合典型病例详尽介绍诊治经过,并结合临床经验进行验案评说,为读者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经验。 读者对象:各级血液病科医师、研究生,中西医血液病诊治研究人员,以及血液病中药研究开发人员等。 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血液病中医治疗简史 第二章 血液病中医治疗的基础知识 第二篇 红细胞疾病 第三章 缺铁性贫血 第四章 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 第五章 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性溶血性贫血 第六章 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 附 溶血尿毒综合征 第七章 地中海盆血 第九章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第十章 失血性贫血 第十一章 卟啉病 第十二章 红细胞增多症 第十三章 血色病 第三篇 白细胞疾病 第十四章 白细胞减少症 第十五章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第十六章 白血症 第十七章 恶性淋巴瘤 第十八章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第十九章 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 第二十章 嗜酸细胞增多症 第二十一章 多发性骨髓瘤 附 巨球蛋白血症 第二十二章 恶性组织细胞病 第二十三章 脾功能亢进症 第二十四章 骨髓纤维化 第四篇 出血性疾病 第二十五章 过敏性紫癜 第二十六章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附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第二十七章 伊文思综合征 第二十八章 血管性假血友病 第二十九章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第三十章 血友病 第三十一章 遗传性血小板无力症 第三十二章 获得性凝血因子异常出血及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 第三十三章 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第五篇 血液病与其他科疾病的关系 第三十四章 血液病与儿科疾病 第三十五章 血液病与妇产科疾病 第三十六章 血液病与外科疾病 第三十七章 血液病与其他各科疾病 第三十八章 血液病与医学伦理学的关系 第三十九章 血液病中医治疗研究的方法学问题 附录1 血液检验正常值 附录2 血液检验计量单位换算...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循证医学》
李廷谦 主编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12-1
本书为首部关于循证医学在中西医结合中应用的专著,作者为中国循证医学引入及传播的先驱者。 全书密切联系中医药学自身特点,紧密结合循证医学的理念和方法,系统全面地阐述了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现状和评价、以病统证研究的意义和可行性、中医临床试验文献资料库的建设与评价、应用循证医学建立和完善中医临床评价体系、证据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中的应用、循证医学与上市后中药再评价、中医药临床试验的原则与方法、中医药的系统评价等内容,为中医药学的现代化与国际化提供了一种重要思路和方法。 本书内容丰富,理论性和实用性兼备,可供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者及研究人员参考。 李廷谦...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与方法》
季钟朴 等主编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12-1
本书是一册综合介绍近年来国内外在中西医结合理论和实践方面进展的专著。 主要内容包括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指导思想,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主要途径,各种研究思路和方法学,有关中医、中药、基础、临床各科的最新研究进展等,同时列举中西医结合的部分研究成果。 本书可供从事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科研及临床工作者,西学中工作者及其他中医、西医、大专院校学生阅读参考。 季钟朴,1913年生于江苏常熟。1937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曾在延安中国医科大学执教,并兼任教育长;1949年任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兼生理教研室主任:1954年调卫生部,任医学教育司司长,后兼卫生部科委副主任:1978年调任卫生部中医研究院院长...查看详细


1  2  3  4  5  6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