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中西医结合(6)

☉ 《中西医结合病理生理学》
吴伟康,徐志伟 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03-4-1
本书为面向21世纪高等医学院校中西医结合系列教材之一。在系统总结中西医学有关疾病和病证发生规律和机制的基础上,精选与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关系密切的专题,以中医基本病机、病证和症为纲,进行中西医结合病理生理学的编写。本书对所选的每一个病证和症的发生机制都从中、西两种医学理论分别进行较为系统的论述,并结合最新研究进展和几十年来中西医结合研究相对成熟的科研成果,对病证和症的发生机制进行中西医学相结合的阐释;对有关科研思路进行了初步探讨。本书共分两篇23章,虽然以中医的病证和症为纲,但亦包括了现代医学病理生理学的主要内容,即病理生理学总论、基本病理过程以及病理生理学各论。此外,本书对一些中西医病理生理学主要名词术语进行了中英双语注释...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
吴子明 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1-8-1
本书系院组织编写的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系列教材之一。由我院中医临床基础教研室、附一院传染科及部分资深中西结合人员共同编撰,主要供高等医学院校中西结合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使用。 本教材由总论、各论、附录三部分组成。总论部分简要介绍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的发展优势和前景,现代医学中传染病与免疫的关系,以及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影响因素及其特征、诊断、治疗与预防等内容。各论共六章,包括常见病毒感染、立克次体病、细菌感染、螺旋体病、原虫病、蠕虫感染等。附录部分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急性传染病的潜伏期、隔离期、检疫期”及“方剂索引”等。 总论 第一章 绪言 第一节 中西结合传染病学的发展优势及前景 第二节 传染与免疫 第三节 传染病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第四节 传染病的特征 第五节 传染病的诊断 第六节 传染病的治法 第七节 传染病的预防 各论 第二章 病毒感染 第一节 病毒性肝炎 第二节 流行性感冒 第三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第四节 脊髓灰质炎 第五节 流行性出血热 第六节 流行性肋腺炎 第七节 水痘和带状疱疹 第八节 麻疹 第九节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第十节 狂犬病 第十一节 艾滋病 第三章 立克次体病 第一节 斑疹伤寒 第二节 恙虫病 第四章 细菌感染 第一节 伤寒与副伤寒 第二节 细菌性食物中毒 第三节 细菌性痢疾 第四节 霍乱 第五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第六节 炭疽病 第七节 白喉 第八节 百日咳 第九节 猩红热 第五章 螺旋体病 第六章 原虫病 第一节 阿米巴病 第二节 疟疾 第七章 蠕虫感染 第一节 日本血吸虫病 第二节 华支睾吸虫病 第三节 丝虫病 第四节 钩虫病 第五节 肠绦虫病 第六节 囊虫病 第七节 蛔虫病 第八节 蛲虫病 第九节 姜片虫病 第十节 包虫病 第十一节 粪类圆线虫病 第十二节 蠕虫幼虫移行症 附录 媒体评论...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传染病与流行病学》
  1900-1-1...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胆道外科学》
崔乃强 主编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11-1
本书就胆道外科相关中西医结合的基础与前沿问题进行深入论述,并加入编者中西医结合30余年的诊治经验和体会,可读性极高。全书分为三篇:第一篇主要讨论了胆道外科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包括胆道解剖、生理等,阐述了病理生理、中医学基础、影像学检查及相关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处理等;第二篇主要讨论了胆道的相关疾病,包括胆道先天性疾病、胆石病、胆道感染、胆道肿瘤、胆道损伤等,阐述了胆道外科相关中医及西医理论,包括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规律,西医诊疗规范及手术技巧等;第三篇对某些胆道疾病的热点及研究现况进行介绍,包括胆色素结石的成因及中药干预、胆固醇结石的相关基因研究及中药干预、胆道感染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胆道黏膜上皮修复及过度修复、肝移植术后的胆道并发症相关研究等...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导论》
张子理,刘延祯 著 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6-1
本书包括总论、中西医学比较研究、中西医结合研究基本方法、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共四章。其中总论部分概括论述了中西医结合的定义,我国中西医结合方针,中西医结合发展中西医结合研究取得的成就及其发展趋势;中西医学比较研究一章较详细、客观地比较了中、西医学两个体系在生理学、病因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基础理论以及诊断学、治疗学等临床体系方面的差异;中西医结合研究基本方法一章主要介绍了中西医结合研究领域中常用的方法,如实验研究方法,动物模型研究方法,病证、经结合研究方法,多学科研究方法等;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一章包括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研究思路、临床体系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及中西医结合药理学研究思路。为了开拓思路...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王雪峰 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5-8-1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是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临床课程系列教材之一,主要供三年制大专层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儿科教学使用,对中等中医药学校高职层次及中职层次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儿科教学亦适用,也可作为其他中西医儿科临床工作参考用书。 本书共分十七章。第一章为结论,介绍中医、西医儿科学的优势和特长,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已经取得的主要成就和成果。第二章为儿科学基础,以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叙述小儿生长发育与生理病理特噗、营养保健、儿科诊断概要、儿科治疗概要等。第三章为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第四至十七章分别为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造血系统疾病、神经肌肉系统疾病、结缔组织病、内分泌疾病、营养性疾病、急性传染病、结核病、其他病症、寄生虫病及急性中毒等...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陈代斌 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4-8-1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是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临床课程系列教材之一,主要供三年制大专层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儿科教学使用,对中等中医药学校高职层次及中职层次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儿科教学亦适用,也可作为其他中西医儿科临床工作参考用书。 本书共分十七章。第一章为结论,介绍中医、西医儿科学的优势和特长,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已经取得的主要成就和成果。第二章为儿科学基础,以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叙述小儿生长发育与生理病理特噗、营养保健、儿科诊断概要、儿科治疗概要等。第三章为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第四至十七章分别为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造血系统疾病、神经肌肉系统疾病、结缔组织病、内分泌疾病、营养性疾病、急性传染病、结核病、其他病症、寄生虫病及急性中毒等...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欧正武 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4-6-1
本书是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临床课程系列教材之一,主要供高等中医院校中西医结合专业儿科教学使用,对其他中西医结合儿科临床工作者,也是一部有价值的参考书。 本教材的特色鲜明,中医部分内容丰富、实用性强、既有辨证要点、分证论治、又有专方、验方、及其他临床行之有效的方药、方法。西医部分内容翔实,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诊断、治疗的重点、难点等诸多相关问题进行阐述,辨病要点介绍了该病目前最新的西医诊断标准,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西医结合儿科教材的传授中西医结合儿科知识和培养中西医结合高级人才的重要工具,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儿科学基础 第三章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 第四章营养性疾病 第五章消化系统疾病 第六章呼吸系统疾病 第七章循环系统疾病 第八章泌尿系统疾病 第九章造血系统疾病 第十章神经肌肉系统疾病 第十一章免疫、变态反应、结缔组织疾病 第十二章内分泌疾病 第十三章儿童心理行为异常 第十四章急性传染病 第十五章小儿结核病 第十六章寄生虫病 第十七章其他病症 第十八章急性中毒 第十九章小儿急症 附录 媒体评论...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1900-1-1...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儿科诊疗手册》
  1900-1-1...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儿科治疗学》
白学斌主编 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1-10-1
本书分上、下篇和附篇3部分。上篇总论,共两章,为中西医治疗概要;下篇各论,分14章,全面系统介绍了儿科常见病和危重症的中西医两套治疗方法;附篇中介绍了正常小儿临床检验参考值,小儿常用西药剂量,常用中药及方剂索引。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西医治疗概要 第二章 中医治疗概要 下篇 各论 第三章 新生儿疾病 第四章 营养性疾病 第五章 呼吸系统疾病 第六章 消化系统疾病 第七章 循环系统疾病 附篇...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学科学》
田道法 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3-6-1
《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学》系中西医结合专业临床课程系列教材之一,根据该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编写,主要供该专业五年制和七年制教学使用,也可供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及其他专业本科生、硕士生,以及耳鼻咽喉科临床工作者参考。 全书分上、下二篇及附录三部分,分别介绍耳鼻咽喉科学基础、耳鼻咽喉疾病及常用治疗方法、专科用药、方剂索引。 上篇 耳鼻咽喉科学基础 绪论 第一章 耳鼻咽喉的应用解剖与生理 第一节 鼻的应用解剖与生理 第二节 咽的应用解剖与生理 第三节 喉的应用解剖与生理 第四节 耳的应用解剖与生理 第二章 耳鼻咽喉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第一节 鼻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第二节 咽喉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第三节 耳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第三章 耳鼻咽喉病的病因病理概要 第一节 鼻病的病因病理 第二节 咽喉病的病因病理 第三节 耳病的病因病理 第四章 耳鼻咽喉科学用检查法 第一节 光源、额镜、基本器械及体位 第二节 鼻的检查法 第三节 咽的检查法 第四节 喉的检查法 第五节 耳的检查法 第五章 耳鼻咽喉病的辨证 第一节 鼻病辨证 第二节 咽喉病辨证 第三节 耳病辨证 第六章 耳鼻咽喉病治疗概要 第一节 鼻病治疗概要 第二节 咽喉病治疗概要 第三节 耳病治疗概要 第七章 耳鼻咽喉病的相关体质理论 第一节 中医体质学概念 第二节 中医体质学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第三节 中医体质分类 第四节 耳鼻咽喉科疾病与相关中医体质理论 第八章 耳鼻咽喉病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遗传与衰老的分子机制 第三节 病毒免疫的相关问题 第四节 免疫与自身免疫 第五节 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第六节 肿瘤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第七节 炎症类疾病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下篇 耳鼻咽喉疾病 第九章 鼻部疾病 第一节 鼻疖 第二节 鼻前庭炎 第三节 急性鼻炎 第四节 慢性鼻炎 第五节 干燥性鼻炎 第六节 萎缩性鼻炎 第七节 变应性鼻炎 第八节 血管运动性鼻炎 第九节 鼻中隔偏曲 第十节 急性化脓性鼻窦炎 第十一节 慢性化脓性鼻窦炎 第十二节 儿童鼻窦炎 第十三节 鼻息肉 第十四节 鼻真菌病 第十章 咽部疾病 第一节 急性咽炎 第二节 慢性咽炎 第三节 急性扁桃体炎 第四节 慢性扁桃体炎 第五节 鼻咽炎 第六节 腺样体肥大 第七节 咽部脓肿…… 第十一章 喉部疾病 第十二章 耳部疾病 第十三章 耳鼻咽喉异物 第十四章 耳鼻咽喉头颈外伤 第十五章 耳鼻咽喉的特殊性炎症 第十六章 耳鼻咽喉与全身病 第十七章 耳鼻咽喉头颈肿瘤 附录 附录一 耳鼻咽喉科常用药物 附录二 耳鼻咽喉科常用治疗法 附录三 方剂索引 媒体评论...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学》
李凡成 等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5-1
本书是一本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耳鼻咽喉科专著。 全书共14章72节,约60万字。包括中医耳鼻咽喉科学发展史、中医对耳鼻咽喉解剖与生理的认识、耳鼻咽喉与整体的关系、耳鼻咽喉科的独特学说、耳鼻咽喉科病因病理、耳鼻咽喉科的辩证方法、耳鼻咽喉常见证候的群病与辩证、中医耳鼻咽喉科治则治法、中医耳鼻咽喉科预防护理概要、耳鼻咽喉科常用药物,以及114种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证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与诊断、辨证论治、西医治疗、外治、其他治疗、预防护理。书末为针灸穴位索引、方剂索引和。 本书主要供从事中西医耳鼻咽喉科工作的临床医生及大专院校师生参考使用。 第一章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发展史 第一节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的萌芽时期 第二节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的奠基时期 第三节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的发展时期 第四节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的兴盛时期 第五节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的现代发展 第二章 中医对耳鼻咽喉解剖与生理的认识 第一节 耳的解剖及功能 第二节 鼻的解剖及功能 第三节 咽喉的解剖及功能 第三章 耳鼻咽喉与整体的关系 第一节 耳鼻咽喉与整体的关系 第二节 耳鼻咽喉与清阳的关系 第三节 耳鼻咽喉与经脉经筋的关系 第四章 耳鼻咽喉科的独特学说 第一节 官窍脏腑相关学说 第二节 清窍清阳相关学说 第五章 耳鼻咽喉科病因病理 第一节 耳鼻咽喉科病因病理概述 第二节 耳鼻咽喉科病因病理概述 第三节 鼻科病因病理 第四节 咽喉科病因病理 第六章 耳鼻咽喉科的辩证方法 第一节 八纲辨证 第二节 脏腑辨证 第三节 气血痰火辨证 第四节 卫气营血辨证 第五节 六经辨证 第七章 耳鼻咽喉常见证候的辨病与辨证 第一节 耳部常见证候的辨病与辨证…… 第八章 中医耳鼻咽喉科治则治法 第九章 中医耳鼻咽喉科预防护理概要 第十章 耳科病证 第十一章 鼻科病证 第十二章 咽喉病证 第十三章 耳鼻咽喉疫毒及肿瘤 第十四章 中医耳鼻咽喉科常用药物 附录1:针灸穴位索引 附录2:方剂索引 附录3:...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口齿科学》
  1900-1-1...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口齿科学(第二版)》
李云英,廖月红 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08-2-1
本书内容分绪论、耳科学、鼻科学、咽喉科学、口齿科学、耳鼻咽喉口齿科常见肿瘤及附录。绪论部分简述了中西医耳鼻咽喉口齿科学的发展简史;各系统均设有概述部分,分别对中医耳鼻咽喉口齿与脏腑经络的关系、病因病机、辩证要点、治疗方法及西医解剖、生理做了概述;而在耳鼻咽喉口齿科学常见的病种下则有概述、中医病因病机、西医病因与发病机制、病例、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中西医的治疗等项目,是本教材重点讲授的内容;附录部分则介绍了耳鼻咽喉口齿科常用的检查方法、治疗。 本套书是在原“面向21世纪高等医学院校教材”中西医结合系列教材基础上充实完善而成的第2版教材,已被批准纳入“中国科学院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方法与疑难病治疗》
侯宗德 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7-1
本书总结了历年来我国研究和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临证思路与治疗的精华。全书分理论篇与临床篇两部分。理论篇主要包括中西医哲学思想、医学观、方法论、脏脏生理学、病因与发病学、病证结合诊断学等内容的精华。临床篇主要介绍了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具有显著优势的50种疑难疾病的治则和治法,其中重点论述了每一疾病中西医有机结合的思想与方法,以及与其相应的具有中西医治疗法优势互补特点的具体治疗方案。 理论篇 1 中西医结合方法学 1.1 中西医结合的概念与中医现代化 1.2 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基本原则 1.3 中西医结合研究方法 2 中西医结合的医学观与方法论 2.1 中西医医学观与方法论的特点及相互关系 2.2 中医学文法论与现代三论的关系 2.3 阴阳学说的现代研究 2.4 五行学说与现代三论的关系 3 中西医结合脏象与脏腑辨证的现代研究 3.1 脏象学说的理论特点 3.2 中西医结合脏象与脏腑辨证客观化研究 4 中西医结合脉诊机制及其客观化研究 4.1 脉象仪研制的进展 4.2 脉象图分析方法的进展 4.3 脉象判别方程的研究 4.4 脉象机制的研究 4.5 脉搏波的线化理论在脉象 5 中西医结合舌诊机制的研究 5.1 舌诊仪的研制 5.2 病理舌像的研究概况 5.3 舌诊机制的研究近况 6 中医发病学的现代研究 6.1 中医学发病学的疾病观与认识论 6.2 中西医结合体质病理学研究 6.3 情志辨证与情志疗法 6.4 中西医结合血瘀证的研究进展 7 中西医结合临床中西药联用的研究 7.1 中西药联用的原则与方法 7.2 中西药物相互作用机制 8 中西医结合辨证方法的研究进展 8.1 “证”的概念以及证、症、病的关系 8.2 “证”本质及其特点的探讨 8.3 “证”的多学科研究 8.4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研究思路 临床篇……...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
梁忠 金盾出版社 2000-4-1
本书以问答的形式,从中医和西医两个方面系统介绍了冠心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检查诊断、治疗预防、急救和日常饮食、康复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当前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的现状和水平。 本书以问答的形式,从中医和西医两个方面系统介绍了冠心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检查诊断、治疗预防、急救和日常饮食、康复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当前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的现状和水平。...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
苏秀海 编著 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1-5-1
本书根据中医文献和现代医学研究成果,系统地介绍了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病因、症状、诊断、治疗、预防、康复等知识。内容丰富,深入浅出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既可供患者阅读,又可供基层医护人员参考。 第一章 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的理论与实践 第二章 糖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 一、糖尿病的病因 二、糖尿病的发病机理 三、中医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认识 第三章 糖尿病的分型与诊断 一、糖尿病的分型 二、糖尿病的诊断 三、糖尿病的中医诊断 第四章 糖尿病的实验室检查 一、尿液检查 二、血液检查 第五章 糖尿病的预防 一、糖尿病的一级预防 二、糖尿病的二级预防 三、糖尿病的三级预防 第六章 糖尿病教育 第七章 糖尿病的饮食疗法 一、饮食治疗的目的 二、饮食疗法的原则与要求 三、饮食疗法的制订方法 四、糖尿病的中医食疗 五、饮食疗法中的问题 第八章 糖尿病的运动疗当 第九章 糖尿病的口服降糖药物治疗 一、碘脲类降糖药物 二、双胍类降糖药物 三、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四、口服降糖工的禁忌症 五、口服降糖药的副作用 六、口服降糖药的选择与应用 七、磺脲类降糖药断发性失效 第十章 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 第十一章 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 第十二章 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 第十三章 糖尿病性心脑血管病 第十四章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 第十五章 糖尿病性肾脏病变 第十六章 糖尿病性眼病 第十七章 糖尿病性肢端坏疽 媒体评论...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防治药物依赖》
王晓中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1-6-1...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风湿病手册》
旷惠桃,高浩生 主编 湖南科技出版社 2005-11-1
目前国内风湿病的治疗现状,无论是现代医学还是传统中医疗法,各自既有优势,也有缺陷,其临床疗效难以尽如人意。而越来越多的风湿病专家临证经验证明,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有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之效。《中西医结合风湿病手册》即旨在汇集当代中、西医诊治风湿病的先进经验和方法,为风湿病研究学者、临床医师、实习学生以及广大风湿病患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总论,介绍风湿病概论、诊断技术、常用药物与方剂(包括近年生产的常用中成药)、中医治则与治法等。下篇选编常见风湿病100余种,采用西医对风湿病的命名和分类方法,每种病又分概述、诊断要点、鉴别诊断、一般治疗、中医治疗、西医治疗、调摄与预防进行论述...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风湿免疫病学》
刘维 主编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11-1
本书分上篇、中篇和下篇三大部分。 上篇阐述中西医风湿病发展史、免疫学基础理论及风湿病的诊断技术,使读者对风湿免疫病的相关基础理论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为临床诊治疾病打下基础。 中篇是风湿病各论,对常见二十六种风湿病的中西医病因、发病机制、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方法及护理调摄进行了论述。中篇主要体现临床实用性,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中,更多地融入了笔者的个人经验体会,便于临床医生置于案头,随手翻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也可以用于实习带教之用。本篇各疾病治疗后面都列举了具有代表性的医家经验,便于读者了解各家治疗特色;后附经典论述便于求根溯源,启发读者萌发新思路,或在撰写临床论文时引经据典...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
司徒仪 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03-8-1
本书为面向21世纪高等医学院校中西医结合系列教材之一。内容上分总论、各论两篇。总论1—7章,概述了妇产科学中西医基础理论和诊疗特点;各论8—2l章,论述了月经病、女性生殖系统炎症、妊娠病、产时病、产后病等妇产科常见病症的中西医结合诊治等。此外,书岳附有方剂索引、常见中西医妇产科病名对照、中西医妇产科常用英中文对照及妇产科内分泌激素测定正常值,以供学生查阅。本书特点是具有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力求在中西医结合上有所创新,沟通中、西医学的联系,寻求彼此的结合点,使中、西医学临床思维模式在临床实践中达到协调。 本书主要供高等中、西医院校五年、七年制学生及研究生使用...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
王星田 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4-8-1
本书是供成人教育中医药专业、中西医学结合专业使用教材。全书分总论和各论。系统介绍了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研究的基本理论与认识,突出妇产科各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的中西医不同认识、诊断标准与方法、常规治疗方案等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论述了节育术后的不良反应的中西医结合的处理方法以及妇产科疾病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切入点和最新研究动态,具有一定的创新性。针对成人特点,强调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本书内容系统全面,重点突出,实用性强。 本书可供成人教育中医药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使用,也可作为自学考试应试人员、广大中医药专业工作者及中医药爱好者的学习参考书。 总论 第一章 绪言 第二章 女姓生殖系统解剖 第三章 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第四章 妊娠生理 第五章 孕期监护及保健 第六章 正常分娩 第七章 正常产褥 第八章 妇产科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 第九章 诊断概要 第十章 治法概要 各论 第十一章 妊娠病 第十二章 常见妊娠合并疾病 第十三章 产时病 第十四章 常见产时并发症 第十五章 产后病 第十六章 外阴色素减退疾病及外阴瘙痒 第十七章 女性生殖系统炎症 第十八章 月经病 第十九章 常见女性生死器官肿瘤 第二十章 妊娠滋养细胞疾病 第二十一章 子宫内膜异位和子宫腺肌病 第二十二章 女性生殖器官损伤性疾病 第二十三章 不孕症 第二十四章 盆腔瘀血综合征 第二十五章 妇女保健 第二十六章 计划生育 第二十七章 妇产科特殊诊断与检查 附录一、药物名称对照 附录二、妇产科常用英文缩写 附录三、方剂索引 附录四、《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教学大纲 媒体评论...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
龙昭玲 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4-1-1
《中西医结合女产科学》是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系列教材之一。全书内容共分为31章,其中1-11章,概述了妇产科学中西医基础理论和诊疗特点;12-31章,论述了月经、妊娠、产时、产后等病类及相关合并病证120余种的中西医诊治,以及妇女保健、计划生育、妇产科特殊检查、常用妇科和产科手术等。在编写体例上、从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中西医治疗、预防、预后、研究进展等方面对妇产科病证进行了系统介绍。疾病的归类既吸取了中医妇科学经、带、胎、产、杂等传统分类法,又融合了现代西医学按系统、器官归类的分类方法。以西医妇产科病名为主编目,尽可能中西医病证对照。书后并附妇产科临床常用内分泌激素测定正常值、常用英文缩写及方剂索引...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第二版)》
司徒仪 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08-1-1
本套书是在原“面向21世纪高等医学院校教材”中西医结合系列教材基础上充实完善而成的第2版教材,已被批准纳入“中国科学院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本书为该套教材之一。 本书内容上分总论、各论两篇。总论1~7章,概述了妇产科学中西医基础理论和诊疗特点;各论8~23章,论述了生殖内分泌疾病、女性生殖系统炎症、妊娠病、产时病、产后病等妇产科常见病症的中西医结合诊治等。此外,书后附有中西医妇产科病名对照及妇产科内分泌激素测定正常值,并编排方剂索引和中西医妇产科常用英文及缩写以供学生查阅,同时增加了彩色图版。本书内容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力求在中西医结合教学上有所创新...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中医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系列教材》
张晓丹 主编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6-4-1
本书是应新形势的要求,配合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内容和体制改革的进程而组织编写的。全书共分5篇16章。第一篇着重介绍了中西医结合妇产科的发展史、妇产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及治法概要。第二至五篇分别介绍了女性生殖系统解剖、生理及相关疾病;女性生理及常见疾病;女性相关疾病及妇产科相关内容。书后还附有妇产科常用实验室检查项目参考值、方剂索引等。本书内容全面,是中医院校学生学习使用的好教材,也适合临床医师阅读参考。 第一篇 概论 第1章 发展简史 第一节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的定义及范围 第二节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的发展概况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的研究进展 第2章 病因病机 第一节 病因 第二节 发病机制 第3章 诊断概要 第一节 四诊要点 第二节 体格检查 第三节 临床常见症状的鉴别要点 第4章 治法概要 第一节 内治法 第二节 外治法 第二篇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生理及常见疾病 第5章 骨盆和骨盆底 第一节 骨盆 第二节 骨盆底 第6章 外生殖器 第一节 外生殖器解剖及生理 第二节 外阴白色病变 第三节 外阴瘙痒 第四节 外阴炎 第五节 前庭大腺炎 第7章 内生殖器 第一节 阴道解剖及生理 第二节 滴虫阴道炎 第三节 念珠菌阴道炎 第四节 老年性阴道炎 第五节 细菌性阴道病 第六节 阴道脱垂 第七节 子宫解剖及生理 第八节 子宫肌瘤 第九节 子宫内膜癌 第十节 子宫内膜异位症 第十一节 子宫腺肌病 第十二节 子宫脱垂 第十三节 宫颈癌 第十四节 宫颈炎 第十五节 卵巢解剖及生理 第十六节 卵巢肿瘤 第十七节 输卵管解剖及生理 第十八节 输卵管妊娠 第8章 盆腔 第一节 盆腔解剖及生理 第二节 盆腔炎症 第三篇 女性生理及常见疾病 第9章 月经的生理及常见疾病 第一节 月经产生机制及临床表现 第二节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第三节 闭经 第四节 痛经 第五节 多囊卵巢综合征 第六节 经前期综合征 第七节 围绝经期综合征 第八节 绝经后出血 第10章 妊娠生理及常见疾病 第一节 受精及胚胎发育 第二节 胎儿附属物的形成及功能 第三节 胎儿发育特点 第四节 妊娠期母体的变化 第五节 中医对妊娠生理的认识 第六节 妊娠的诊断 第七节 胎产式、胎先露、胎方位 第八节 妊娠剧吐 第九节 流产 第十节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第十一节 胎儿生长受限 第十二节 死胎 第十三节 妊娠滋养细胞疾病 第十四节 前置胎盘 第十五节 胎盘早剥 第十六节 羊水过多 第十七节 妊娠合并心脏病 第十八节 妊娠合并急性病毒性肝炎 第11章 分娩机制及与分娩有关的疾病 第一节 影响分娩的四要素 第二节 枕先露的分娩机制 第三节 分娩的临床经过及处理 第四节 产力异常 第五节 产道异常 第六节 胎位异常 第七节 胎膜早破 第八节 产后出血 第九节 胎儿窘迫 第十节 羊水栓塞 第12章 产褥期生理及常见疾病 第一节 产褥期母体生殖系统的变化 第二节 产褥期的观察及保健 第三节 产褥感染 第四节 晚期产后出血 第五节 产后缺乳 第六节 产后常见并发症 附:哺乳期用药禁忌 第四篇 妇产科相关疾病 第13章 不孕症 第一节 不孕症的中西医病因病机 第二节 不孕症的诊断步骤 第三节 不孕症的治疗 第14章 性传播疾病 第一节 淋病 第二节 尖锐湿疣 第三节 沙眼衣原体感染 第四节 梅毒 第五节 艾滋病 第五篇 妇产科相关内容 第15章 计划生育 第一节 避孕 第二节 输卵管绝育术 第三节 人工流产 第四节 计划生育措施的选择 第16章 妇产科常用特殊诊断技术 第一节 卵巢功能检查 第二节 常用激素水平测定 第三节 输卵管通畅试验 第四节 活组织检查 第五节 常用穿刺检查术 第六节 超声检查 第七节 常用窥镜检查 第八节 羊水检查 第九节 妇科肿瘤标志物检查 附录 附录1 妇产科常用实验室检查项目参考值 附录2 方剂索引 附录3 参考文献...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妇科系列丛书-孕产妇疾病防治指南》
程泾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10-1...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肝脏病学》
张赤志,田德英 主编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9-1
本书是一部全面系统反映中西医结合诊治肝脏疾病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力作。共分4篇33章,基础篇简要介绍了肝胆系统及中医肝的结构与进展,肝病的基因诊断等;临床篇详细阐述了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药物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遗传性肝病及脂肪肝的病因,病理,诊断,中西医治疗方法等;药物篇介绍了分子生物学技术,抗病毒,降酶,利胆退黄,抗纤维化,调节免疫,抗肿瘤类药物在肝病治疗中的应用及最新研究进展等;附篇还介绍了肝胆病的研究思路,常见肝病动物实验模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等。本书适合从事肝胆疾病临床与科研的中高级医师,研究生参阅。 基础篇 第一章 肝脏病学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第二章 肝胆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第三章 中医肝的结构与功能 第四章 肝胆病的中医病理特点 第五章 临床肝功能的检测与评价 临床篇 第六章 病毒性肝炎 第七章 肝硬化 第八章 门脉高压症 第九章 肝硬化腹水 第十章 肝性脑病 第十一章 自身免疫性肝病 第十二章 药物性肝病 第十三章 酒精性肝病 第十六章 肝脏肿瘤 第十七章 肝血管疾病 第十八章 胆汁淤积 第十九章 细菌及寄生虫感染性肝病 第二十章 胆道感染胆石症 第二十一章 其他内科疾病引起的肝损害 第二十二章 并发症 药物篇 第二十三章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肝病学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十四章 抗病毒疗法 第二十五章 降酶 第二十六章 利胆退黄 第二十七章 抗肝纤维化 第二十八章 调节蛋白代谢 第二十九章 调节免疫 第三十章 抗肿瘤 附篇 第三十一章 肝胆病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三十二章 常见肝病动物实验模型 第三十三章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肛肠病学【供中西医结合专业】》
陆金根 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9-5-1
《中西医结合肛肠病学》包括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两部分以及附录的内容。 基础知识部分包括肛肠病学发展史,肛肠的解剖、生理、病理,肛肠病的辨证论治,肛肠病手术的麻醉以及围手术期的处理,肛肠疾病的护理和预防保健等内容。 临床知识部分介绍了肛肠疾病中的常见疾病的临床诊治方法,如肛管直肠疾病、肛门周围皮肤病、炎症性肠病、排便障碍性疾病、肛门大肠肿瘤、肛肠先天性疾病以及其他疾病等。 附录部分的内容为本书所涉及的中医方剂名称以及药物组成,肛门直肠疾病名词中英文对照及国际编码等。 根据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培养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中西医结合肛肠病学的教学特点...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肛肠病治疗学》
金定国 主编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6-1
本书分上下两篇共36章,上篇总论介绍实用肛肠解剖和生理,肛肠病的中医辨证施治、常用中药方剂、术前准备和术后处理、麻醉,以及肛肠病患者的护理和肛肠病常用治疗方法;下篇各论分别介绍痔病、肛裂、肛瘘等28大类肛肠病的中医中药疗法、非手术疗法和手术疗法。本书图文并茂,内容新颖,具体实用,是肛肠病临床医师一本必备的工具书和最新的参考书,也可供医学院校师生参阅。 金定国,主任中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2002年先后被评为温州市名中医、浙江省名中医。2003年被评选为国家级名中医。他从事肛肠科、科学、科研30余年,学术上始终坚持走中西医结合之路。他用中医外科的系痔法结合肛肠解剖学新概念...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高血压治疗学》
孔炳耀 主编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2-2-1
本书由从事中西医结合工作的临床医学专家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和研究成果,结合国内外最新的临床进展编写而成的。本书从临床角度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介绍了与高血压有关的中西医学基础理论知识,中西医学相关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中西医临床表现、一般中西医治疗原则、抗高血压中西药物、高血压病及继发性高血压的中西医治疗、康复保健等。学术观点新颖,内容翔实,实用性强,是临床医学特别是中西医结合工作者的重要参书。 第一章 祖国医学有关高血压的认识 第一节 历代中医文献有关高血压的论述 第二节 气血理论与血压概念 第三节 现代中医学对高血压的诊治概述 第二章 高血压流行病学 第一节 我国高血压的人群分布及患病率 第二节 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分布的特点 第三节 近十余年来我国高血压患病率的变动趋势 第四节 高血压的自然病程及预后 第三章 高血压易患因素 第一节 遗传因素 第二节 环境因素 第三节 遗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第四章 高血压发病机理 第一节 西医学认识 第二节 中医学认识 第五章 高血压的临床表现 第一节 一般临床表现 第二节 高血压的中医证候研究 第六章 高血压的诊断和检查 第一节 血压测量的理论和技术 第二节 偶测血压 第三节 动态血压监测 第四节 高血压的分类和分期 第五节 高血压的一般诊断 第六节 高血压的中医辩证论治 第七节 高血压的影像学检查 第七章 抗高血压药物 第一节 常用降压西药 第二节 常用具有降压作用的中草药 第八章 高血压的一般治疗 第九章 高血压的针炙疗法 第十章 特殊类型高血压 第十一章 高血压并发症 第十二章 肾性高血压 第十三章 肾上腺和类肾上腺源性高血压 第十四章 甲状腺疾病伴发高血压 第十五章 主动脉缩窄和大动脉炎伴发高血压 第十六章 中枢神经系统疾患伴发高血压 第十七章 高血压的康复治疗 第十八章 中西医结合研究高血压的探讨 媒体评论...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骨病诊治系列丛书:慢性腰腿痛》
陈殿培 主编 中国华侨出版社 1998-7-1
慢性腰腿痛是人类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人们的劳动力。中华民族自有文字记载伊始,也即甲骨文的年代,已记载了腰腿痛的简朴知识,尔后发展到西周时期,随着文化和医学的进步,从事医疗活动的医生也开始分工。西周时四大医之一“疡医”,也就是外伤医,已能用药物和简单的外科器具内治外治结合处理一些腰腿痛病。 宋一同,1935提10月24日出生,江苏淮安市人,1954年毕业于安徽合肥医专。现任北京针炙骨伤学院骨伤系教授、主任医师、教研室主任、中国人才研究会骨伤人才学会理事长、中国高等中医院校骨伤教育研究会理事长,美国纽约中国传统医学院名誉院长,1994年12月当选国际传统医学会主席...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骨科外固定治疗学》
孟和 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7-1
本书是由主编与国内一批学有所成的专家和中青年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者共同编纂而成,是中西医结合骨科近50年工作经验的积累和总结。为体现本书的实用性,在总论中由各相关专家撰写,各相关章节中均由临床一线的专家完成,针对骨折、畸形、骨病的发生部位(骨干、干骺部、关节内)、类型、移位或畸形程度.进行分析之后,提出相应治疗措施。为使读者明确书中的技术特点与学术思想,对每种骨折、畸形、骨病有全面、清楚、系统的认识,均对实际病例的治疗过程进行扼要的描述,之后对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加以分析与讨论。本书所列举的内容,均是应用中西医结合外国定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的病种。本书提倡:”医生要做该做的手术,不要做想做的手术...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
周忠民 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4-1-1
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是根据祖国医学和现代医学理论,来研究人体骨、关节、软组织损伤及其疾病防治的一门科学。 全书共分八章,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介绍本学科的发展简史、病因病理、诊断和治疗方法;下篇介绍常见的骨折、脱位、软组织损伤及骨病的病因病理、诊断和治疗。本书立足于服务基层、服务社区,突出中西医结合特色,尽量收选本学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既可作为中西医结合大专学生的教材,也可作为其他层次医学院校学生和临床骨科医生的参考书。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骨伤科发展简史 第二章 病因病理 第一节 病因 第二节 病理 第三章 骨伤疾病的诊断方法 第一节 辨证诊断方法 第二节 检查方法 第四章 治疗方法 第一节 手法治疗 第二节 固定方法 第三节 练功方法 附:练功方法 第四节 中药治疗 第五节 其他治疗方法 下篇 各论 第五章 骨折 第一节 骨折概述 第二节 上肢骨折 第三节 下肢骨折 第三节 躯干骨折 第六章 脱位 第一节 脱位概述 第二节 颞颌关节脱位 第三节 肩关节脱位 第四节 肘关节脱位 第五节 小儿桡骨头半脱位 第六节 髋关节脱位 第七章 软组织损伤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颈部损伤 第三节 肩部损伤 第四节 肩部损伤 第五节 腕部损伤 第六节 手指部损伤 第七节 髋部损伤 第八节 膝部损伤 第九节 踝、足部损伤 第十节 腰部损伤 第八章 骨疾病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骨关节化脓性感染 第三节 骨关节结核 第四节 非化脓性关节炎 第五节 代谢性骨病 第六节 骨肿瘤 附:一、常见骨肿瘤一览表 二、转移性骨肿瘤 附录:方剂索引 《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教学大纲 媒体评论...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
孙之镐 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1-8-1
本书分骨伤科学基础、骨折和脱位、筋伤、骨疾病和内伤五篇,共18章,附插图420幅,书末列附方索引。骨伤科学基础一篇,较系统地论述了中西医骨伤科的理论物点,常用的诊疗知识和技术,并对创伤常见合并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诊疗方法理了介绍。骨折与脱位、筋伤、骨疾病和内伤,各篇较全面地涵盖了目前骨伤科的临床诊疗范围,介绍了各疾病的病理、临床表现、检查方法、诊断要点、治疗方法和最新研究进展,力争突出中西医绍结合的特点。 本书编写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力求反映中医、西医结合骨伤科临床和教学的丰富经验和研究成果,反映了中西医结合临床骨伤科的最新理论和进展。特别注重中、西医基础理论和诊疗方法的有机结合...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第二版)》
刘金文,林定坤 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08-3-1
本套书是在原“面向21世纪高等医学院校教材”中西医结合系列教材基础上充实完善而成的第2版教材,已被批准纳入“中国科学院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本书为该套书教材之一。 全书分4篇共11章,分别包括总论、骨折与脱位、筋伤、骨病等内容。本书在编写上采用以现代医学疾病分类的系统病名为纲目,中医病证与之对照的方法,每个疾病内容编写上包括病因病理、临床表现与诊断、治疗等几个部分。 本书主要供高等中、西医院校五年、七年制学生及研究生使用。 第2版总序 第2版前言 第1版前言 第一篇 总论...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中西医结合专业用)》
周忠民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9-1
本书共分七章,第一章骨伤科发展简史;第二章诊断方法;第三章治疗方法;第四章骨折;第五章脱位;第六章软组织损伤;第七章骨疾病。编写过程中,力争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力求突出中西医结合特色,反映近年来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的研究成果。内容精炼,图文并茂,注重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重点介绍骨伤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从病例入手,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学。最后用思考题结尾,使教材前后照应,有利于学生自查学习效果。 本书适用于高职高专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也可供中医学、针灸推拿、中医骨伤等专业学生使用,还是参加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的参考用书...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护理操作学(第二版)》
张广清 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08-1-1
本套书是在原“面向21世纪高等医学院校教材”中西医结合系列教材基础上充实完善而成的第2版教材,已被批准纳入“中国科学院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本书为该套教材之一。 作者在系统总结中西医护理学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的基础上,精选与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关系密切的专题,以中西医基本理论为纲进行编写。全书共分10章,内容包括:绪论、生命体征的测量、预防与控制医院内感染、给药、标本采集法、饮食与营养等。在编写形式及内容上突出了系统性、新颖性、创新性及开拓性。 本书主要供高等中、西医院校五年制、七年制学生及研究生使用。 第2版总序...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护理常规》
武汉市中西医结合院 编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11-1
为适应现代护理模式转变的需求,加强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的护理管理工作,在护理工作中无分发挥中西医结合特色,促进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发展,提高护理质量,我们编写了《中西医结合护理常规》一书。本书较全面地收集了国内先进护理理论及中西医结合护理的文献资料,并与临床实践经验相结合,可供全国中西医结合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参照使用,同时也作为医学院校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师生的教学参考书。 本书内容共分两篇:第一篇为中西医结合护理常规,每个疾病均按照中西医结合临床思 维,从概述、中医辨证常见证型、评估,一般护理,辨证施护,健康指导六个方面进行编撰,共有197种疾病。第二篇为护理操作规程...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护理学》
刘玉珍 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03-9-1
本书为面向21世纪高等医学院校中西医结合系列教材之一。作者在系统总结中西医护理学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的基础上,精选与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关系密切的专题,以中西医基本理论为纲,进行本书的编写。全书共分14章。内容包括:绪论、人体力学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入院与出院护理、病人的清洁卫生、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医院内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给药、标本采集法、饮食与营养等等。本书在编写形式及内容上突出了系统性、新颖性及创新性和开拓性。 本书主要供高等中、西医院校五年、七年制学生及研究生使用。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西医结合护理发展简史 第二节 中西医结合护理学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护理程序 第四节 中西医结合护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第二章 人体力学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第一节 常用的力学原理 第二节 应用人体力学原理指导护理工作 第三节 移动和搬运病人的操作方法 第四节 协助病人更换卧位的方法 第五节 卧位和安全 第六节 保护具的应用 第三章 入院与出院护理 第一节 入院护理 第二节 出院护理 第三节 休息 第四节 活动 第四章 病人的清洁卫生 第一节 皮肤清洁护理 第二节 压疮的预防和护理 第三节 口腔护理 第四节 眼、耳、鼻的护理 第五节 头发的护理 第六节 指(趾)甲和手、脚的护理 第七节 会阴部护理 第八节 晨晚间护理 第五章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 第一节 体温 第二节 脉搏 第三节 呼吸 第四节 血压 第六章 医院内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第一节 医院内感染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医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微生物及感染的形成 第三节 常见的消毒、灭菌方法 第四节 无菌技术 第五节 隔离技术 第七章 给药 第一节 给药的基本知识 第二节 口服给药法 第三节 雾化吸入法 第四节 局部给药法 第五节 注射法 第六节 药物过敏试验 第七节 静脉输液法 第八节 静脉输血法 第八章 标本采集法 第一节 标本采集的意义和原则 第二节 各种标本的采集方法 第九章 饮食与营养 第一节 人体对营养的需要 第二节 医院的膳食和营养 第三节 中医的饮食原则 第四节 营养评估 第五节 管喂饮食 第六节 要素饮食 第七节 完全胃肠外营养 第十章 胃肠、泌尿系统 第一节 排尿观察和异常时的护理 第二节 对胃活动的观察和异常时的护理 第三节 对排便的观察和异常时的护理 第十一章 经皮治疗法 第一节 机体对冷热应用的反应 第二节 用热术 第三节 用冷术 第四节 针刺法 第五节 按摩法 第六节 其他 第十二章 急救 第一节 急救四大技术 第二节 维持呼吸功能及呼吸道通畅的护理 第三节 呼吸功能的监测 第四节 机械通气的应用及护理 第五节 人工通气的护理 第六节 中心静脉压监测的护理 第十三章 外伤与意外急救 第一节 外伤止血、包扎、固定、搬运 第二节 淹溺医疗急救 第三节 电击医疗急救 第四节 地震医疗急救 第五节 火灾医疗急救 第六节 道路交通事故医疗急救 第七节 空难医疗急救 第八节 海难医疗急救 第九节 中医急救 第十四章 临终病人的护理 第一节 濒死与死亡的概念 第二节 临终病人的身心护理 第三节 尸体护理 参考文献...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急腹症方药诠释》
吴咸中主编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1-1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有关治疗急性腹部外科疾病的方药专著。...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急诊内科学》
梅广源,邹旭,罗翌 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08-1-1
本书是“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之一,该书以中西医理论为基础,立足于内科急危重症的中西医抢救和治疗,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系统地介绍了常见内科急症的诊断思路和处理原则。全书共分12个章节,具体内容包括危重症、循环系统急症、消化系统急症、泌尿系统急症、代谢与内分泌急症、常见急性中毒及物理因素损害急症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本套书是在原“面向21世纪高等医学院校教材”中西医结合系列教材基础上充实完善而成的第2版教材,已被批准纳入“中国科学院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本书为该套教材新增分册之一...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急症诊治》
陈镜合 等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0-1
本书为中西医结合各科急症诊疗学术专著。 全书共分内、颅脑与椎管损伤、骨与关节、外、妇、儿、眼、耳鼻咽喉、皮肤科急症,以及急症常用中西药物,急证检验提要等十一篇,近200种病症。所选症症以急性、发热、剧痛、脱水、出血,脏腑器官组织损伤、功能衰竭为条件,临床急诊中常见者。各病症中,从[病因及发病机制]、[诊断]、[鉴别诊断]、[危重指标]、[治疗]、[临证提要]多方面阐述,[治疗]是重点、[临症提要]是精华。 全书中西医结合,长短互补,突出中医;既介绍了国内外前沿的、新的诊疗观点、方法、药物,又无处不渗透了作者几十年从事急诊工作的临床经验,先进性、实用性融于一书,适合于中西医师...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脊髓病学》
 军事医科出版社 2007-9-1...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康复学》
杜建 等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9-1
本书是一部中西医结合康复学专著,分上、中、下三篇,共二十一章。上篇主要论述了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的基础理论,中篇主要介绍中西医结合康复评定与治疗方法,下篇重点论述中西医结合临床康复,内容涉及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精神疾病的康复、心肺疾病的康复、骨关节疾病的康复、消化系统疾病的康复、内分泌及新陈代谢疾病的康复、泌尿系统疾病的康复、常见残疾病症的康复等,对普及和推广中西医结合康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为康复医学的教学、科研与临床应用提供了较为可靠的参考。 本书实用性强,具有较好的可读性、可操作性,适用于康复专业工作者及相关领域的工作者和师生。 杜建,现任福建中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口腔科学》
李元聪 主编 中国医药出版社 2001-8-1
本书系中西结全临床医学专业临床课程系列教材之一,根据该专业培养计划与课程教学大纲编写,主要供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使用;也可供口腔临床医务工作者学习参考。 本书分为上、下二篇。上篇为总论,主要介绍口腔颌面部解剖生理、口腔与脏腑经络的关系、口腔病因病理、口腔颌面部检查法与口腔病常邮症状辨证、口腔病治疗概要、口腔预防与保健等。下篇为各论,主要介绍牙体与牙周组织病、口腔粘膜病、涎腺疾病、口腔合同面部感染、口腔颌面部损伤、口腔颌面部常见肿瘤、先天性口腔颌面部发育畸形、颞颌关节病等常见病、多发病以及口腔疾病常用治疗技术。 本书编写的宗旨是中西医结合。 绪论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口腔颌面部解剖生理 第一节 口腔应用解剖与生理 第二节 颌面部应用解剖与生理 第二章 口腔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第一节 口腔与脏腑的关系 第二节 口腔与经络的关系 第三章 口腔病病因病理概要 第一节 外因 第二节 内因 第三节 其他因素 第四章 口腔颌面部检查与口腔病常见症状辨证 第一节 口腔检查 第二节 口腔医学影像检查 第三节 口腔病常见症状辨证 第五章 口腔病治疗概要 第一节 内治法 第二节 外治法 第三节 针炙疗法 第六章 口腔预防与保健 第一节 口腔病预防 第二节 口腔保健 下篇 各论 第七章 牙体与牙周组织病 第八章 口腔粘膜病 第九章 涎腺疾病 第十章 口腔颌面部感染 第十一章 口腔颌面部损伤 第十二章 口腔颌面部常见肿瘤 第十三章 先天性口腔颌面部发育畸形 第十四章 颞下颌关节疾病 第十五章 口腔疾病常用治疗技术 附录 方剂索引 媒体评论...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口腔粘膜病学》
徐治鸫 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7-1
本书是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第一部专著。该书涵盖了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口腔念珠菌病、口腔黏膜变态反应性病、口腔黏膜溃疡性病变、口腔黏膜斑纹性疾病及疱性病损等;还涉及唇、舌疾病,以及与癌前病变、性病与艾滋病及营养不良等相关的口腔黏膜疾病,同时还介绍了口腔黏膜的美容保健与康复。全书中西医结合,既反映了现代医疗进步治疗方法,也论述了中医药的各类有效治法。书末附有中西医病名对照及中西药物等几项索引,至为实用,是一部科学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著述。 本书由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徐治鸿教授主编,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上海同济大学口腔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等院校的17位中西医结合口腔黏膜病专家参加了本书的编写...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临床》
王文健 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3-1
本教材是根据医学院校学生的特点而编写的,目的是让同学在初步掌握中医理论和中药、方剂的基础上,学习开展中西医结合的思路和方法,熟悉近几十年来中西医结合的重要进展,了解临床各个领域中西医结合的前沿动态。本书内容较为新颖,既对现代医学的新进展作了介绍,也反映了中西医结合的发展趋向,同时十分注重严谨的科学态度。一般而言,所述内容都已在学术界得到广泛的认同;如一些内容非常重要,但在看法上尚存在一些分歧,亦同时将不同的观点列出,以供读者自行鉴别。 教材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中西医结合的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为一些专题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内容,第三部分为临床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内容。本书并不是系统的临床医学教材...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临床常见急重症治疗学》
陈光明,王存兰,张伦忠 主编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6-1
本书为适应医学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满足临床多学科诊疗需要,以人体部位分类原则,以急重症为特征,较为系统,全面地介绍了临床常见的病情危重的病症,对其发病特点、诊断要点、鉴别诊断、最新中国医治疗方法与理论研究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论述。 本书分上、中、下三篇,共46篇129节,涉及口腔、内、外、妇产及中医等有关学科,结合中国医学特点,突出重点,注重临床疗效,方便、实用。 本书可供临床医务人员、医学教育与科研人员、医学院校学生及广大医学爱好者使用与参考。 上篇 头面部疾病 第一章 头痛 第二章 高颅压综合征 第三章 颌面关节炎 第四章 牙周炎 第五章 牙周炎的伴发病变 第六章 牙龈病 第七章 龋齿病 第八章 牙齿感觉过敏症 第九章 牙外伤的治疗 第十章 口唇舌疾病 第十一章 口角炎 第十二章 舌疾病 第十三章 颌面部缺损 第十四章 三叉神经痛 第十五章 颈椎病 第十六章 肩周炎 中篇 胸腹部疾病 第十七章 心绞痛 第十八章 急性凡肌梗塞 第十九章 心律失常 第二十章 心性猝死 第二十一章 胆囊炎 第二十二章 胃及十二指肠疾病 第二十三章 腹痛 第二十四章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第二十五章 子宫内膜异位症 第二十六章 痛经 第二十七章 卵巢早衰 第二十八章 闭经 第二十九章 子宫颈炎 第三十章 女性尿失禁…… 下篇 腰背及四肢疾病 媒体评论...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案例》
何清湖 主编 湖南科技出版社 2009-1-1
本书旨在适应当今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而编纂。该书“开门见山,切入临床”,突出中西医结合的特点,坚持“病证结合,优势互补,求同存异”的原则;编目的设置紧扣行业规划教材与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大纲的要求;以“病例摘要”或“典型病案”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中西医结合的临床能力,通过“解剖麻雀”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全书以西医规范病名为目,涵盖临床内、外、传染、妇、儿、骨伤、眼、耳鼻喉各科中西医结合治疗有特色和优势的病种共89个,其中,以内科为主,兼及其他临床学科。全书以类病为章,第节尽量做到体例一致...查看详细
☉ 《中西医结合临床精萃(精)》
常青 主编 中医古籍出版社 1999-9-1
本书收集并精选近十多年来国内公开发表的医药期刊中有关中西医结合最新、疗效最好的报道,采取分科论病,以病为纲,以病统方的方法进行汇编。全书分为传染、内、神经精神、肿瘤、妇、男、儿、皮肤、外、骨伤、五官、肛肠等12科,涉及疾病200余种,选用疗法2000余条。每条疗法简拟标题,使读者一目了然,概知其意。在具体内容上则侧重介绍治疗方法、治疗效果、资料来源等,内容丰富,真实可靠,条理清晰,便于查用。 本书反映了近十多年来中西医结合疗法的新进展,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具有资料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适用于各级临床医生使用,是一部提高临床医疗水平的理想参考书。 ...查看详细


1  2  3  4  5  6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