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肠
大肠分为盲肠(附阑尾)、结肠和直肠,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将食特残渣形成粪便。大肠粘膜不形成环行皱襞与绒毛,故表面平滑;但在结肠袋之间的横沟处,结肠壁内面有半月形皱襞。
(一)盲肠与结肠
1.粘膜上皮是单层柱状,由柱状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后者数量明显多于小肠。固有层内有大量由上皮下陷而成的大肠腺(亦称肠隐窝),呈长单管状,除含柱状细胞、杯状细胞外,尚有少量未分化细胞和内分泌细胞,无潘氏细胞。固有层内有散在的孤立淋巴小结。粘膜肌层同小肠(图12-19)。
图12-19 结肠(纵切)
2.粘膜下层 在疏松结缔组织内有较大的血管和淋巴管,有成群的脂肪细胞。
3.肌层 为内环行与外纵行两层平滑肌组成。内环行肌较规则,外纵行肌局部增厚形成三条结肠带,带间的纵行肌很薄。
4.外膜 在盲肠、横结肠、乙状结肠为浆膜;在升结肠与降结肠的前壁为浆膜,后壁为纤维膜。外膜结缔组织中常有脂肪细胞集聚构成的肠脂垂。
(二)阑尾
阑尾的管腔小而不规则,大肠腺短而少。固有层内有极丰富的淋巴组织,形成许多淋巴小结,并突入粘膜下层,致使粘膜肌很不完整。肌层很薄,外覆浆膜(图12-20)
图12-20 阑尾(横切)
(三)直肠
在齿状线以上的直肠粘膜结构与结肠相似。在齿状线处,单层柱状上皮骤变为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大肠腺与粘膜肌消失(图12-21)。痔环以下为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近肛门处有环肛腺(顶泌汗腺)。粘膜下层的结缔组织中有丰富的静脉丛,如静脉瘀血扩张则形成痔。肌层为内环行、外纵形两层平滑肌、内环行肌在直肠下段的肛管处增厚形成肛门内括约肌。近肛门处,外纵行肌周围有骨骼肌形成的肛门外括约肌。外膜于直肠上1/3段的大部,中1/3段的前壁为浆膜,其余部分为纤维膜。
图12-21 直肠齿状线部
(一)盲肠与结肠
1.粘膜上皮是单层柱状,由柱状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后者数量明显多于小肠。固有层内有大量由上皮下陷而成的大肠腺(亦称肠隐窝),呈长单管状,除含柱状细胞、杯状细胞外,尚有少量未分化细胞和内分泌细胞,无潘氏细胞。固有层内有散在的孤立淋巴小结。粘膜肌层同小肠(图12-19)。
图12-19 结肠(纵切)
2.粘膜下层 在疏松结缔组织内有较大的血管和淋巴管,有成群的脂肪细胞。
3.肌层 为内环行与外纵行两层平滑肌组成。内环行肌较规则,外纵行肌局部增厚形成三条结肠带,带间的纵行肌很薄。
4.外膜 在盲肠、横结肠、乙状结肠为浆膜;在升结肠与降结肠的前壁为浆膜,后壁为纤维膜。外膜结缔组织中常有脂肪细胞集聚构成的肠脂垂。
(二)阑尾
阑尾的管腔小而不规则,大肠腺短而少。固有层内有极丰富的淋巴组织,形成许多淋巴小结,并突入粘膜下层,致使粘膜肌很不完整。肌层很薄,外覆浆膜(图12-20)
图12-20 阑尾(横切)
(三)直肠
在齿状线以上的直肠粘膜结构与结肠相似。在齿状线处,单层柱状上皮骤变为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大肠腺与粘膜肌消失(图12-21)。痔环以下为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近肛门处有环肛腺(顶泌汗腺)。粘膜下层的结缔组织中有丰富的静脉丛,如静脉瘀血扩张则形成痔。肌层为内环行、外纵形两层平滑肌、内环行肌在直肠下段的肛管处增厚形成肛门内括约肌。近肛门处,外纵行肌周围有骨骼肌形成的肛门外括约肌。外膜于直肠上1/3段的大部,中1/3段的前壁为浆膜,其余部分为纤维膜。
图12-21 直肠齿状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