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
吴 二十五岁 癸亥七月十六日 但寒不热,似乎牝疟,然渴甚脉数,皮肤扪之亦热,乃伏暑内发,新凉外加,热未透出之故。仍用苦辛寒法。加以升提。
杏仁泥(三钱) 天花粉(二钱) 蔻仁 滑石 浓朴(二钱) 青蒿(一钱) 苡仁 藿香郁金(二钱) 黄芩(一钱) 知母三杯,分三次服,三帖。
但寒不热之疟,昨用升提,已出阳分,渴甚,脉洪数甚,热反多。昨云热邪深伏,未曾透出,不得作真牝疟者,非虚语也。用苦辛寒重剂。
杏仁粉(五钱) 滑石(三钱) 生石膏(八钱) 知母(一钱) 蔻仁(三钱) 藿梗(三钱)浓朴(三钱) 黄芩(二钱) 郁金(三钱) 甘草(一钱)
伊芳氏 二十二岁 正月初七日 妊娠七月,每日午后,先寒后热,热至戌时,微汗而解。已近十日,此上年伏暑成疟,由春初升发之气而发,病在少阳,与小柴胡法。
柴胡(五钱) 黄芩(三钱,炒) 炙甘草(二钱) 半夏(四钱) 人参(二钱) 生姜(三钱)大枣(二枚)
一帖,寒热减。二帖,减大半。第三日用前方三分之一,全愈。
□
朱 三十三岁 八月二十五日 体浓本有小肠寒湿,粪后便血,舌苔灰白而浓,中黑,呕恶不食,但寒不热,此脾湿疟也,与劫法。
生苍术(五钱) 生草果(三钱) 槟榔(三钱) 生苡仁(五钱) 杏仁(三钱) 茯苓(五钱)熟附子(一钱) 黄芩炭(二钱)
二十八日 前方服三帖而病势渐减,舌苔化黄,减其制,又三帖而寒来甚微,一以理脾为主。
于术(三钱,炒) 蔻仁(二钱) 益智仁(二钱) 广皮(三钱) 半夏(三钱) 黄芩炭(二钱) 苡仁(五钱)
服七帖而胃开。
□
佟氏 四十岁 少阴三疟,二年不愈,寒多热少。脉弦细,阳微,损及八脉,通补奇经丸四两,服完全愈。
□
萧 三十三岁 少阴三疟,久而不愈,六脉弦紧,形寒嗜卧,发时口不知味,不渴,肾气上泛,面目黧黑,与扶阳汤法。
鹿茸(三钱) 桂枝(三钱) 人参(一钱) 熟附子(二钱) 蜀漆(二钱) 当归(三钱)
四帖愈,后调脾胃。
□
郑 五十五岁 四月十九日 脉双弦,伏暑成疟,间二日一至,舌苔白滑,热多寒少,十月之久不止,邪入已深极,难速出,且与通宣三焦,使邪有出路,勿得骤补。
杏仁泥(四钱) 茯苓皮(五钱) 藿梗(三钱) 蔻仁(二钱) 知母(三钱,炒) 半夏(三钱) 苡仁(五钱) 黄芩(二钱,炒) 青蒿(一钱)
服四帖。
二十六日 加青蒿(一钱)
服四帖。
初四日 脉紧汗多,加∶
桂枝(三钱)
服二帖。
初六日 脉已活动,色已毕,寒大减,热亦少减,共计已减其半。汗至足底,时已早至八刻,议去青蒿,加黄芩一钱。舌苔虽减而仍白,余药如故,再服四帖。
十四日 三疟与宣三焦,右脉稍大,热多汗多,舌苔之白滑虽薄,而未尽化,湿中生热,不能骤补,与两清湿热。
杏仁泥(三钱) 知母(二钱) 通草(钱半) 蔻仁(二钱) 黄芩(二钱) 苡仁(四钱) 黄连(一钱) 茯苓皮(三钱) 半夏(三钱)
十九日 加广皮炭(三钱) 藿梗(三钱)
服四帖。
二十二日 病减者减其制,每日服前方半帖,六日服三帖。
二十九日 病又减,去黄连,加益智仁三钱,以其脉大而尚紧也,仍系六日服三帖。
六月初五日 余邪未尽,仍六日服三帖。
十二日 三疟与宣化三焦,十退其九,白苔尚未尽退。今日诊脉,弦中兼缓,气来至缓,是阳气未充。议于前方退苦寒,进辛温。
杏仁(三钱) 益智仁(三钱) 桂枝(三钱) 蔻仁(三钱) 黄芩炭(三钱) 半夏(五钱)茯苓(五钱) 藿梗(三钱)
四帖。
二十二日 左脉弦紧,右大而缓,舌白未化,疟虽止而余湿未消,此方仍服。去∶
蔻仁(一钱) 黄芩(一钱) 益智仁(一钱)
服八帖。
七月初二日 四疟已止,胃已开,脉已回阳,与平补中焦。
半夏(三钱) 蔻仁(钱半) 炙甘草(二钱) 广皮炭(三钱) 生苡仁(三钱) 茯苓(五钱)生姜(三片) 于术(三钱,炒) 大枣(二个)
服七帖后,可加人参二钱,服至收功。
丸方 疟后六脉俱弦微数,与脾肾双补法。
何首乌(四两) 茯苓(六两) 枸杞子(四两) 五味子(二两) 沙苑子(三两) 山药(四两) 于术(四两) 蔻仁(五钱) 莲实(六两,去心) 人参(四钱)
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二钱,开水送下,逢节以人参五分,煎汤送。
高 十六岁 乙酉六月十六日 间三疟,脉弦,暑邪深入矣。
杏仁(三钱) 青蒿(三钱) 茯苓皮(三钱) 蔻仁(一钱) 半夏(三钱) 柴胡(一钱) 藿香叶(三钱) 黄芩(三钱) 知母(二钱) 苡仁(三钱) 炙甘草(一钱) 滑石(五钱) 生姜(三片)大枣(二个)
十八日 诊脉数热,重加∶
知母(二钱)
二十八日 疟止热退,去知母、柴胡、青蒿、姜枣,改藿梗(二钱) 减∶
滑石(二钱)
初五日 余邪已轻,再服数帖。
□
朱 三十八岁 但寒不热,舌苔白滑而浓三四日,灰黑而滑五六日,黑滑可畏,脉沉弦而紧。太阴湿疟,与牝疟相参,但牝疟表寒重,此则偏于在里之寒湿重也。初起三日,用桂枝、草果、苍术、黄芩、茯苓、苡仁、广皮、猪苓、泽泻。三四日加附子,五六日又加草果、苍术分量。再加生姜,舌苔始微化黄,恶寒渐减。服至十二三日,舌苔恶寒始退。愈后峻补脾肾两阳,然后收功。
□
姚 二十五岁 乙酉七月二十五日 久疟不愈,寒多,舌苔白滑,湿气重也,宜宣通三焦,微偏于温。
杏仁(五钱) 青蒿(二钱) 广皮(二钱) 蔻仁(三钱) 半夏(五钱) 苡仁(五钱) 草果(钱半) 黄芩(钱半炒) 茯苓皮(五钱) 生姜(二片)
八月初三日 前方服六帖,疟已止,照原方去∶草果 青蒿 加
滑石(六钱) 益智仁(三钱)
□
钱 二十岁 乙酉十一月初二日 三疟兼痹,舌苔白滑,终日一饮,热时不渴,胸痞,此偏于伏暑中之湿多者也。惟日已久,又加误补下行,邪已深入为难治。勉与宣通经络三焦,导邪外出,毋使久羁。
桂枝(三钱) 防己(四钱) 杏仁(五钱) 青蒿(三钱) 半夏(三钱) 黄芩(三钱) 茯苓(五钱) 蔻仁(二钱) 广皮(三钱) 煨草果(八分) 片姜黄(二钱)
十五日 阅来札知汗多而寒热减,舌白滑苔退,食后不饱闷,是伏邪已有活动之机。但阴疟发于戌亥时,不见日光,虽屡用升提,使邪外出法,毫不见早,大可虑也。勉与原方内加草果分量,去茯苓、蔻仁,再加急走之蜀漆,活血络之当归。
桂枝(三钱) 柴胡(三钱) 半夏(三钱) 青蒿(一钱) 防己(三钱) 杏仁(四钱) 黄芩炭(三钱) 广皮炭(三钱) 草果(二钱) 姜黄(二钱) 蜀漆(三钱) 当归(三钱) 生苡仁(五钱)
十二月 阅来札知寒热降序而未尽除,停饮痹痛太甚。议减治疟之品,加宣饮与痹之药。然大有病退正衰之虑,饮与痹皆喜通不喜守,大忌呆补,奈何。
桂枝(五钱,三四帖后手背痛不减加至八钱或一两) 广皮(五钱) 防己(四钱) 青蒿(二钱)柴胡(三钱,寒热如再减二药亦须减) 山甲片(一钱,炒) 蜀漆(二钱,寒热微则去之)生苡仁(五钱) 人参(一钱) 生姜(三钱) 半夏(六钱) 茯苓皮(五钱) 煨草果(二钱) 片姜黄(三钱)
煎四大茶杯,分四次服,七日必须来信。
初十日 以后忽寒忽热,已非呆于寒热者可比。十五日寒大减,十八日寒热又减,二十日申酉时似发非发,俱属佳处。但手背之痛,左甚于右,伏邪甚深,腹左之块,即系疟母一类,不过胁腹之别耳。合观寒多热少,当与补阳,议于原方内减柴胡、青蒿,加桂枝。其人参似非高丽参可比,盖人生世上不可留后悔也。其疟母每日空心服化 回生丹一丸,开水送下。
盖化 丹中,原有鳖甲煎丸在内也,即久病在络,亦须用之。又天士先生云∶三时热病,病久不解者,每借芳香以为搜逐之用。此证犹在畏途,不可随便饮啖也。
于前方内减∶青蒿(钱半) 柴胡(钱半) 加
桂枝(一钱)
□
杨 二十四岁 丙戌二月十一日 伏暑自上年八月而来,邪已深入,三日一作,寒多热少,亦宜通宣三焦为要法。
青蒿(三钱) 蔻仁(一钱) 蜀漆(一钱) 桂枝(三钱) 杏仁(二钱) 黄芩(钱半,炒)苡仁(三钱) 柴胡(钱半)
服一帖而寒退,热反多,此阴邪已化热,去柴胡、桂枝,重用通宣三焦,加广皮、半夏以和脾胃。
杏仁泥(三钱) 天花粉(二钱) 蔻仁 滑石 浓朴(二钱) 青蒿(一钱) 苡仁 藿香郁金(二钱) 黄芩(一钱) 知母三杯,分三次服,三帖。
但寒不热之疟,昨用升提,已出阳分,渴甚,脉洪数甚,热反多。昨云热邪深伏,未曾透出,不得作真牝疟者,非虚语也。用苦辛寒重剂。
杏仁粉(五钱) 滑石(三钱) 生石膏(八钱) 知母(一钱) 蔻仁(三钱) 藿梗(三钱)浓朴(三钱) 黄芩(二钱) 郁金(三钱) 甘草(一钱)
伊芳氏 二十二岁 正月初七日 妊娠七月,每日午后,先寒后热,热至戌时,微汗而解。已近十日,此上年伏暑成疟,由春初升发之气而发,病在少阳,与小柴胡法。
柴胡(五钱) 黄芩(三钱,炒) 炙甘草(二钱) 半夏(四钱) 人参(二钱) 生姜(三钱)大枣(二枚)
一帖,寒热减。二帖,减大半。第三日用前方三分之一,全愈。
□
朱 三十三岁 八月二十五日 体浓本有小肠寒湿,粪后便血,舌苔灰白而浓,中黑,呕恶不食,但寒不热,此脾湿疟也,与劫法。
生苍术(五钱) 生草果(三钱) 槟榔(三钱) 生苡仁(五钱) 杏仁(三钱) 茯苓(五钱)熟附子(一钱) 黄芩炭(二钱)
二十八日 前方服三帖而病势渐减,舌苔化黄,减其制,又三帖而寒来甚微,一以理脾为主。
于术(三钱,炒) 蔻仁(二钱) 益智仁(二钱) 广皮(三钱) 半夏(三钱) 黄芩炭(二钱) 苡仁(五钱)
服七帖而胃开。
□
佟氏 四十岁 少阴三疟,二年不愈,寒多热少。脉弦细,阳微,损及八脉,通补奇经丸四两,服完全愈。
□
萧 三十三岁 少阴三疟,久而不愈,六脉弦紧,形寒嗜卧,发时口不知味,不渴,肾气上泛,面目黧黑,与扶阳汤法。
鹿茸(三钱) 桂枝(三钱) 人参(一钱) 熟附子(二钱) 蜀漆(二钱) 当归(三钱)
四帖愈,后调脾胃。
□
郑 五十五岁 四月十九日 脉双弦,伏暑成疟,间二日一至,舌苔白滑,热多寒少,十月之久不止,邪入已深极,难速出,且与通宣三焦,使邪有出路,勿得骤补。
杏仁泥(四钱) 茯苓皮(五钱) 藿梗(三钱) 蔻仁(二钱) 知母(三钱,炒) 半夏(三钱) 苡仁(五钱) 黄芩(二钱,炒) 青蒿(一钱)
服四帖。
二十六日 加青蒿(一钱)
服四帖。
初四日 脉紧汗多,加∶
桂枝(三钱)
服二帖。
初六日 脉已活动,色已毕,寒大减,热亦少减,共计已减其半。汗至足底,时已早至八刻,议去青蒿,加黄芩一钱。舌苔虽减而仍白,余药如故,再服四帖。
十四日 三疟与宣三焦,右脉稍大,热多汗多,舌苔之白滑虽薄,而未尽化,湿中生热,不能骤补,与两清湿热。
杏仁泥(三钱) 知母(二钱) 通草(钱半) 蔻仁(二钱) 黄芩(二钱) 苡仁(四钱) 黄连(一钱) 茯苓皮(三钱) 半夏(三钱)
十九日 加广皮炭(三钱) 藿梗(三钱)
服四帖。
二十二日 病减者减其制,每日服前方半帖,六日服三帖。
二十九日 病又减,去黄连,加益智仁三钱,以其脉大而尚紧也,仍系六日服三帖。
六月初五日 余邪未尽,仍六日服三帖。
十二日 三疟与宣化三焦,十退其九,白苔尚未尽退。今日诊脉,弦中兼缓,气来至缓,是阳气未充。议于前方退苦寒,进辛温。
杏仁(三钱) 益智仁(三钱) 桂枝(三钱) 蔻仁(三钱) 黄芩炭(三钱) 半夏(五钱)茯苓(五钱) 藿梗(三钱)
四帖。
二十二日 左脉弦紧,右大而缓,舌白未化,疟虽止而余湿未消,此方仍服。去∶
蔻仁(一钱) 黄芩(一钱) 益智仁(一钱)
服八帖。
七月初二日 四疟已止,胃已开,脉已回阳,与平补中焦。
半夏(三钱) 蔻仁(钱半) 炙甘草(二钱) 广皮炭(三钱) 生苡仁(三钱) 茯苓(五钱)生姜(三片) 于术(三钱,炒) 大枣(二个)
服七帖后,可加人参二钱,服至收功。
丸方 疟后六脉俱弦微数,与脾肾双补法。
何首乌(四两) 茯苓(六两) 枸杞子(四两) 五味子(二两) 沙苑子(三两) 山药(四两) 于术(四两) 蔻仁(五钱) 莲实(六两,去心) 人参(四钱)
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二钱,开水送下,逢节以人参五分,煎汤送。
高 十六岁 乙酉六月十六日 间三疟,脉弦,暑邪深入矣。
杏仁(三钱) 青蒿(三钱) 茯苓皮(三钱) 蔻仁(一钱) 半夏(三钱) 柴胡(一钱) 藿香叶(三钱) 黄芩(三钱) 知母(二钱) 苡仁(三钱) 炙甘草(一钱) 滑石(五钱) 生姜(三片)大枣(二个)
十八日 诊脉数热,重加∶
知母(二钱)
二十八日 疟止热退,去知母、柴胡、青蒿、姜枣,改藿梗(二钱) 减∶
滑石(二钱)
初五日 余邪已轻,再服数帖。
□
朱 三十八岁 但寒不热,舌苔白滑而浓三四日,灰黑而滑五六日,黑滑可畏,脉沉弦而紧。太阴湿疟,与牝疟相参,但牝疟表寒重,此则偏于在里之寒湿重也。初起三日,用桂枝、草果、苍术、黄芩、茯苓、苡仁、广皮、猪苓、泽泻。三四日加附子,五六日又加草果、苍术分量。再加生姜,舌苔始微化黄,恶寒渐减。服至十二三日,舌苔恶寒始退。愈后峻补脾肾两阳,然后收功。
□
姚 二十五岁 乙酉七月二十五日 久疟不愈,寒多,舌苔白滑,湿气重也,宜宣通三焦,微偏于温。
杏仁(五钱) 青蒿(二钱) 广皮(二钱) 蔻仁(三钱) 半夏(五钱) 苡仁(五钱) 草果(钱半) 黄芩(钱半炒) 茯苓皮(五钱) 生姜(二片)
八月初三日 前方服六帖,疟已止,照原方去∶草果 青蒿 加
滑石(六钱) 益智仁(三钱)
□
钱 二十岁 乙酉十一月初二日 三疟兼痹,舌苔白滑,终日一饮,热时不渴,胸痞,此偏于伏暑中之湿多者也。惟日已久,又加误补下行,邪已深入为难治。勉与宣通经络三焦,导邪外出,毋使久羁。
桂枝(三钱) 防己(四钱) 杏仁(五钱) 青蒿(三钱) 半夏(三钱) 黄芩(三钱) 茯苓(五钱) 蔻仁(二钱) 广皮(三钱) 煨草果(八分) 片姜黄(二钱)
十五日 阅来札知汗多而寒热减,舌白滑苔退,食后不饱闷,是伏邪已有活动之机。但阴疟发于戌亥时,不见日光,虽屡用升提,使邪外出法,毫不见早,大可虑也。勉与原方内加草果分量,去茯苓、蔻仁,再加急走之蜀漆,活血络之当归。
桂枝(三钱) 柴胡(三钱) 半夏(三钱) 青蒿(一钱) 防己(三钱) 杏仁(四钱) 黄芩炭(三钱) 广皮炭(三钱) 草果(二钱) 姜黄(二钱) 蜀漆(三钱) 当归(三钱) 生苡仁(五钱)
十二月 阅来札知寒热降序而未尽除,停饮痹痛太甚。议减治疟之品,加宣饮与痹之药。然大有病退正衰之虑,饮与痹皆喜通不喜守,大忌呆补,奈何。
桂枝(五钱,三四帖后手背痛不减加至八钱或一两) 广皮(五钱) 防己(四钱) 青蒿(二钱)柴胡(三钱,寒热如再减二药亦须减) 山甲片(一钱,炒) 蜀漆(二钱,寒热微则去之)生苡仁(五钱) 人参(一钱) 生姜(三钱) 半夏(六钱) 茯苓皮(五钱) 煨草果(二钱) 片姜黄(三钱)
煎四大茶杯,分四次服,七日必须来信。
初十日 以后忽寒忽热,已非呆于寒热者可比。十五日寒大减,十八日寒热又减,二十日申酉时似发非发,俱属佳处。但手背之痛,左甚于右,伏邪甚深,腹左之块,即系疟母一类,不过胁腹之别耳。合观寒多热少,当与补阳,议于原方内减柴胡、青蒿,加桂枝。其人参似非高丽参可比,盖人生世上不可留后悔也。其疟母每日空心服化 回生丹一丸,开水送下。
盖化 丹中,原有鳖甲煎丸在内也,即久病在络,亦须用之。又天士先生云∶三时热病,病久不解者,每借芳香以为搜逐之用。此证犹在畏途,不可随便饮啖也。
于前方内减∶青蒿(钱半) 柴胡(钱半) 加
桂枝(一钱)
□
杨 二十四岁 丙戌二月十一日 伏暑自上年八月而来,邪已深入,三日一作,寒多热少,亦宜通宣三焦为要法。
青蒿(三钱) 蔻仁(一钱) 蜀漆(一钱) 桂枝(三钱) 杏仁(二钱) 黄芩(钱半,炒)苡仁(三钱) 柴胡(钱半)
服一帖而寒退,热反多,此阴邪已化热,去柴胡、桂枝,重用通宣三焦,加广皮、半夏以和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