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拇书籍 > 中医诊治 > 《常见中老年疾病防治》
编号:8595
口疮
     口疮是口腔粘膜病中发病率最高的疾病,好发于年青人,但老年人患本病者也非少见。本病是一种以在口腔粘膜上多次反复发作的疼痛性溃疡为特征的慢性炎症,因具有周期复发的规律,故常冠以“复发性”来表示其特异的表现。口疮腹面及舌缘的粘膜为多发区。溃疡面凹陷,表面有黄白色或灰白色伪膜,拭之不脱落,边缘红肿,呈烧灼样疼痛。但愈合后不留疤痕为特点。

    本病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其病程常有自限性,一般7~10天自愈。祖国医学称本病为口疳或口舌生疮,早在《诸病源候论》中已有描述,如说:“脏腑热盛,热盛心脾,气冲于口与舌,故令口舌生疮也。”

    主症

    口腔之溃疡此起彼愈,有自发剧烈烧灼痛,遇刺激则疼痛加剧,影响病人进食与说话。根据临床口疮可分为轻型口疮、口疮性口炎、腺周口疮。

    病因病机

    口疮多由全身脏腑气血调节功能障碍所致,故口腔局部溃疡是标,脏腑气血的病变是本。本病以病程长,反复发作为其特点,故久病多虚。老年人各脏腑功能多衰退,所犯本病常以虚证为多见。

    1.心脾两虚:年老心脾脏气日衰,生化血无力,使升清运化功能减弱;或由情志不畅,脾胃影响而致脾胃失运;或由思虑过度,既暗耗心血,又内伤脾气。脾不健运,血液生化无源,而致心脾气血两虚,虚热内生,循经上灼口舌发为口疮。

    2.心肾阴虚:年老之人,或因久病失养,或因劳心过度,致耗损心肾阴精:或过服温燥壮阳之品,则使肾阴灼损,阴精不足。水不济火则心阴亏损,心火独亢,导致心肾两虚,阴虚不能制阳,则虚火上炎于口腔粘膜,故生口疮。

    3.肝肾阴虚: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肝血不足,肾失滋养则肾阴不足,或肾精虚亏,出现水不涵木,虚阳浮动于上,上结口腔化热,熏灼粘膜成疮。

    4.脾肾阳虚:肾为先天之本,赖于脾运化生水谷精微之气来滋养:脾为后天之本,需肾中元阳之气来温煦。若脾阳久虚,运化失司,肾失充养,肾阳受损:或肾阳不足而累及脾阳,导致脾肾阳虚。脾运失职,阻液内停,湿邪内生,肾不能温化,乃湿浊郁生,湿浊邪气上逆口腔,浸腐粘膜而形成本病。

    5.脾胃虚寒:平素脾气虚,复因饮食不节,内伤脾胃之阳气,致使脾胃阳虚。阳虚阴盛,寒从内生,脾运失司,液不化津,乃生湿邪,逆犯口腔,腐蚀粘膜溃烂成疮。但本证之因在于中焦脾胃,与肾无关。

    6.心脾积热:外邪化热,传于心脾,热气冲于口与舌,而形成口舌生疮,即《太平圣惠方》上说:“腑有热,乘于心脾,气冲于口与舌,故令口舌生疮也。”

    7.脾胃积热:过食辛辣炙煿之品,致胃生热邪,或过食肥甘厚味,嗜酒贪杯,吸烟嗜毒,均可损伤脾气,致食宿停滞生胃火,或湿邪郁结,中焦化热,而致脾胃湿热郁蕴,熏蒸于口腔粘膜,腐烂成疮。

    8.肝郁化火:可因情志不舒,肝失疏泄条达,气机郁结化火,烧灼口腔之粘膜发为口疮。

    辨证施治

    1.心脾两虚

    主证:溃疡数目少,时重时轻,劳倦加重。溃疡面呈灰白色,渗出物较多,周围不红肿或微红肿,疼痛轻。面色萎黄,少气懒言,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纳食不香,大便不实,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补心脾、益气血。

    选方:归脾汤(《济生方》)。

    药物:黄芪20g、人参5g(另煎冲服)、白术10g、茯神10g、龙眼肉8g、炒枣仁9g、木香6g、炙甘草5g、当归10g、炙远志10g、生姜3片、大枣5枚。

    加减:溃疡周围红者,加麦冬、玄参、胡黄连;溃疡渗出物多而粘稠加银花藤、蒲公英、栀子;睡眠甚差加合欢皮、夜交藤。

    2.心肾阴虚虚火上炎

    主证:发病缓慢,病程较长,时发时止,或此愈彼起,反复发作。溃疡大小不等,数量少而分散。溃疡面色白或黄白,周围有明显红晕,微肿,有灼热样疼痛,但较轻。患者常有虚烦失眠,心悸健忘,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口干而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补心肾,养阴降火。

    选方: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剂》)。

    药物:人参5g(另煎冲服)、生地10g、丹参10g、玄参12g、茯苓10g、五味子8g、远志9g、桔梗8g、当归9g、天冬9g、麦冬9g、柏子仁15g、酸枣仁10g。

    加减:大便秘结者加芒硝;溃疡疼痛较重者加知母、黄柏、地骨皮;失眠较重加合欢皮、夜交藤。

    3.肝肾阴虚虚火上亢

    主证:溃疡数目少,表面假膜呈黄白色或黄色,周围粘膜红肿明显,灼热痛。并见头晕目眩,耳鸣,腰酸膝软,口苦咽干,五心烦热盗汗。舌质红,无苔,脉弦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清热降火。

    选方: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

    药物:熟地10g、山茱萸10g、山药12g、泽泻9g、茯苓10g、丹皮9g、知母10g、黄柏8g。

    加减:两目干涩,视物昏花者加枸杞子、女贞子、白蒺藜,充蔚子养肝补血;口苦、灼热痛甚者加黄芩、栀子、地骨皮清肝经火热。

    4.脾肾阳虚湿浊上蕴

    主证:溃疡面灰白色而量少,周围不红不肿,此起彼伏,疼痛轻,久治不愈。并可见面色?白,形寒肢冷,喜温,全身乏力,腰酸冷痛,纳少便溏,或五更泻泄。舌淡苔白润,脉沉细。

    治法:温补脾肾,化浊利湿。

    选方:四神丸(《证治准绳》)加减。

    药物:肉豆蔻6g、补骨脂10g、五味子8g、吴茱萸3g、茯苓10g、白扁豆12g、石菖蒲9g、生姜3片、大枣5枚。

    加减:溃疡面灰白,形寒肢冷甚者加制附子、肉桂;大便稀溏、五更泄泻加黄芪、党参、赤石脂。

    5.脾胃虚寒水气犯逆

    主证:溃疡面色白而量少,周围不红肿,疼痛不甚,时发时愈,或久治不愈。口淡食少,脘腹冷痛,得温则止;大便清稀,完谷不化,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而润,脉沉迟。

    治法:温中健脾,散寒除湿。

    选方:理中汤(《伤寒论》)。

    药物:人参5g、干姜10g、炙甘草5g、白术10g。

    加减:溃疡面苍白而久治不愈合加丹参、赤芍;胃脘痞满者,加桂枝温散寒气上逆;四肢寒冷,大便清稀加附子散寒温肾。

    6.心脾积热热毒上攻

    主证:发病急,病程短,溃疡数较多,甚者融合成片。溃疡表面呈黄色,周围粘膜鲜红肿胀,灼热剧痛,饮食、说话不便。可有口臭或口苦,口渴饮冷,发热。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脉数有力。

    治法:清泄心火,通腑解毒。

    选方: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药物:连翘10g、黄芩10g、山栀子8g、淡竹叶10g、大黄10g、芒硝5g另包冲服、薄荷3g、甘草3g。

    7.脾胃热盛伏火熏蒸

    主证:口、唇、舌及牙龈等多处生疮,数目多,疮面腐物较多,周围红肿,灼热剧痛。可有多食善饥,烦渴饮冷,口臭而粘干,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或厚腻,脉数。

    治法:清胃泻火,去腐止痛。

    选方:清胃散(《兰室秘藏》)合泻脾散(《小儿药证直诀》)。

    药物:生地10g、当归8g、丹皮10g、黄连3g、升麻8g、藿香10g、山栀子10g、生石膏15g、防风10g、甘草3g。

    加减:大便干结不解者加大黄通腑泄热;苔厚腻者加石菖蒲醒脾利湿。

    8.肝郁化火

    主证:溃疡大小不等。数量较多,散在分布或聚集簇拥,表面黄白色,周围粘膜充血水肿。可有胸胁胀痛,胃脘痞闷,纳差,口苦咽干,尿赤便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舒肝理血。

    选方:丹栀逍遥散(《医统》)。

    药物:丹皮10g、栀子8g、柴胡10g、当归9g、白芍10g、白术10g、茯苓10g、炙甘草3g、煨姜3片、薄荷2g。

    加减:溃疡面深而红,疼痛明显者加夏枯草、黄芩、龙胆草;胸胁胀满,胃脘痞闷剧烈者加合瓜萎、枳实、厚朴。

    9.外用药物

    (1)溃疡面涂药:将药面直接涂敷在溃疡面上,以达祛腐生肌、解毒生新、清热止痛之功。实火口疮可以选用锡类散、珠黄散等,虚火口疮可选用赴筵散、养阴生肌散等。其方法是将药末涂撒在溃疡上,每日3~4次。

    锡类散市面上有售。

    珠黄散(《绛囊提要》):犀牛黄、冰片、珍珠、煅石膏。

    赴筵散(《证治准绳》):薄荷、黄柏、青黛。

    养阴生肌散(验方):煅石膏、雄黄、蒲黄、青黛、薄荷、甘草、黄柏、胆草、冰片。

    (2)足心敷药:吴茱萸粉适量,用醋调成糊,敷两足心,一夜为度。

    (3)肚脐敷药:细辛研成粉末,用醋调成糊剂,敷脐,一夜为度。

    (4)药物含漱:口中溃疡数目多,敷药困难者,可采用黄芩煎汤含漱;或用黄芩、银花、白藓皮等量煎汤含漱。

    康复调理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由于本病的病因未明,其诱发因素又常与情绪不定,饮食不节有关,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溃疡的发作是很重要的。患者应生活有节,保证睡眠时间,避免情绪过分激动,精神过于紧张。在饮食上应多吃蔬菜及新鲜水果之物,少食辛辣炙煿肥甘之品。

    2.注意保护口腔粘膜:由于老年人口腔粘膜的上皮角化和厚度随年龄而增加,易于损伤,故口疮常在进食时被牙咬伤后复发,因此进食时注意保护口腔粘膜,防止粘膜咬伤及锐利物扎伤,以减少复发机会。

    3.溃疡期间避免进食具有刺激性的食品,以防止引起激慝性疼痛及拖延溃疡愈合的时日。

    4.养成良好的定时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

    饮食调治

    1.糖渍西瓜肉

    曝晒至干,加白糖少许即可。

    本品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作用,经常食用可以预防和治疗口腔溃疡。

    2.黄芪粥

    每次取生黄芪30~60g,浓煎取汁,选用粳米100g,红糖少量同煮,待粥将成时,调入陈皮末少许(约1g),稍煮沸即可。供早晚餐,温热服食。

    适用于溃疡面大,基底凹陷,久不收口的病人。

    3.归参炖母鸡

    当归15g、党参60g、母鸡1只,佐料适量,母鸡去毛及内脏,洗净,与当归、党参加水适量,再加姜、葱、盐等佐料炖熟。

    适用于心脾两虚证的口疮病患者。

    4.仙人粥

    米、枣共煮粥。

    适用于肝肾阴虚或心肾阴虚的口疮患者食用。如欲加强滋阴补肝肾的作用,可于食用时,加入黑芝麻、盐佐食。

    5.羊骨汤面

    羊脊骨(含尾骨)1具,面条适量。将羊骨加生姜、椒、大小茴香、桂皮等同煮,先用武火,后改文火,熬至汤成浓白。每次取适量做汤面,亦可以此汤加糯米、小枣煮粥。

    本品适用于脾肾阳虚及脾胃虚寒的口疮患者食用,有益肾阳、温脾阳之功用,可选其配成多种膳食,可变换花样,常食、久食。

    6.参归黄鳝

    黄鳝200g、人参3g、当归15g。人参隔水炖,当归煎汁,二汁合,用其烩鳝鱼段。

    本品有补脾健肾,益气养血作用,故适用于心脾两虚,脾肾阳虚等口疮患者。

    7.墨菜荷柏汤

    墨旱莲30g、荷叶15g、侧柏叶15g。上三味,水煎服。

    适用于心脾积热或脾胃热盛所致的口腔溃疡患者服用。

    8.绿豆莲藕汤

    绿豆60g、鲜藕30g。上二味,淘洗,净水煮熟,饮服。

    适用于脾胃热盛,肝郁化火所致的口疮患者饮用,有清热解毒、凉血止渴等作用。

    9.竹叶粥

    鲜竹叶30g或干品15g、石膏45g、粳米50g、砂糖适量。

    生石膏先煎20分钟,再放入竹叶同煎7~8分钟,取汁加米煮至粥熟,加糖搅匀,放温凉后食用。

    本品有清泻心胃实火的作用,适用于老年人口疮之属心脾积热、热毒上攻及脾胃热盛、伏火熏蒸的患者。

    10.大青番泻叶茶

    大青叶10g、番泻叶3g、白糖适量。大青叶、番泻叶洗净切碎,沸水冲泡后加糖,代茶饮。

    本品有清热解毒,泻火通便作用;适用于心胃热毒型的老年人口疮,尤其具有脘腹胀满,大便秘结者效果佳。

    11.二冬粥

    麦冬10g、天冬10g、玄参10g、粳米50g、白糖适量。将三药水煎沸10分钟,去渣取汁,加米煮粥,加糖搅匀,温凉后食用。

    本品有滋阴降火,清热生津作用;对阴虚火旺,口舌糜烂生疮者适用。虚火口疮连年不愈,经常复发,津枯便秘者,二冬粥做为日常膳食,可防治兼得。

    12.牛膝石斛饮

    怀牛膝15g、石斛15g、白糖适量。二药水煎10分钟,取汁,加糖频频饮用。

    本品有养阴清热,滋补肝肾作用;对心肝肾之阴虚火旺或对肝郁化火所致口疮患者均有疗效。

    13.川椒拌面

    川椒5g、挂面100g、植物油、酱油适量。将川椒用温火烘干,研成细末,将油烧热,加入川椒末和酱油,拌面食用。

    注意酱油只放少量调味即可,过多则会刺激口疮疼痛。

    本品有温中健脾作用,适用于虚寒性口疮患者食用。

    14.佛手茶

    佛手250g。将佛手轧碎成粗末,每次10g,泡水代茶饮。

    本茶可舒肝和胃,适用肝郁气滞之口疮。

    防治要点

    1.本病从脏腑来看主要与心、脾、胃、肝、肾等脏有关,但有虚实寒热之分,辨证必须审慎。由于老年人多虚,或虚中夹实,故治疗上应着重在调整上述脏腑的功能失调为主,而攻邪只在急则治其标时采用。

    2.预防口疮的复发,应着重在饮食调理,以及保持口腔卫生是非常重要的。故对于有复发性口疮的患者应以清淡饮食为主;而患者做到清心寡欲,情绪稳定,劳逸适度等也是防止本病不发的诸种因素之重要方面。

    3.防止口疮复发的措施,因人因证而异,应从患者的素质、证型、所忌等多方面去探索,避其所忌,补其不足,预防为主为本病的防治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