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6例小儿胃炎临床分析
小儿胃炎并不少见,因对其认识不足常误认为其它疾病。现将经胃镜诊断胃炎的816例的临床特点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男450例,女366例。年龄:3个月~3岁15例,4岁~7岁297例,8岁~10岁295例,11岁~14岁209例。病后日数:1天~半月84例,16天~3月164例,3月以上~6月129例,6月以上~1年189例,1年以上~2年112例,2年以上138例。腹痛676例,其中上腹痛325例,脐周痛201例,无固定痛150例。压痛部位:上腹371例,脐周188例,无压痛238例,左上下腹或右上腹压痛19例。食欲不振281例,嗳气174例,反酸11例,呕吐125例,呕血及便血各32例,贫血50例,便秘或消化不良63例。
取胃窦粘膜行光镜病理检查72例,其中67例固有层内淋巴细胞浸润并有浆细胞,腺体排列不整4例,腺体增生和减少各1例,固有层水肿6例,血管扩张充血6例,另5例有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多核粒细胞浸润。透射电镜检查23例,改变为壁细胞少,主细胞相对发达,未见潘氏细胞,腺管上皮细胞走行不规则,线粒体肿胀,粗面内质网扩张;个别细胞异形性较高、核畸形、分化较低。微需氧培养Hp52例。阳性率61.54%(32/52),另外活检粘膜1min尿素酶试验快速检测幽门螺杆菌(Hp)阳性率80.77%(42/52)。其中3例父母患胃病同时测Hp抗体阳性。
本组小儿胃炎型:浅表性胃炎657例,症状胃炎16例、糜烂性胃炎8例,出血性胃炎5例,胃窦炎31例、胆汁返流胃炎91例,药物性胃炎8例。合并十二指肠球炎184例,合并胃粘膜脱垂239例,十二指肠球溃疡10例,并食道炎4例。
2 讨论
小儿胃炎症状表现多样。乳幼儿食欲不振伴呕吐占46.6%(7/15),突然消化道出血占2.7%(4/15),无规律腹痛占26.7%(4/15)。幼儿期以后共801例,其中以腹痛就诊最多占83.9%(672/801),以消化道出血起病16例占2.0%(16/801)。小儿胃炎腹部常缺乏局部压痛,本组无压痛占29.2%(238/816)。合并胃粘膜脱垂时左侧卧位能使腹痛减轻或缓解。既往小儿胃炎误诊较多,本组病例被误诊为肠蛔虫症、肠痉挛者594例占72.8%,还有不少病人误诊为腹型癫痫、低锌血症、周期性呕吐等。为及时确诊对长期食欲不振、呕吐或消化道出血或反复腹痛特别与进食有关的疼痛,呕吐后能使腹痛减轻或夜间痛均应进行胃镜检查。
目前小儿胃炎的诊断多依据胃镜检查,对30例患儿同时做了钡透,假阴性占46.7%(14/30),临床症状明显而胃镜下未见异常时,应进一步结合组织学检查作出明确诊断。小儿胃炎病因认为与Hp感染有关,本组活检粘膜1min尿素酶快速Hp速阳性率80.77%,测3例有胃病的双亲血Hp抗体阳性,据报道可能存在家庭内感染。药物影响因素:有7例服解热药后20h至3d发生呕血,1例服强的松3年后呕血。解热药损害胃粘膜屏障。长期用激素降低胃粘膜分泌量和改变粘液的生化成分,使胃液易被胃蛋白酶很快消化降解。胃壁粘液层脱落,破坏了粘液屏障功能。返流入胃的胆汁对粘膜表面的粘液有清除作用。药物和胆汁影响的结果,导致H+逆扩散增加,使粘膜糜烂、溃疡、出血。另外进食不规律、不合理喂养对小儿胃病的形成也起重要作用。
1 临床资料
男450例,女366例。年龄:3个月~3岁15例,4岁~7岁297例,8岁~10岁295例,11岁~14岁209例。病后日数:1天~半月84例,16天~3月164例,3月以上~6月129例,6月以上~1年189例,1年以上~2年112例,2年以上138例。腹痛676例,其中上腹痛325例,脐周痛201例,无固定痛150例。压痛部位:上腹371例,脐周188例,无压痛238例,左上下腹或右上腹压痛19例。食欲不振281例,嗳气174例,反酸11例,呕吐125例,呕血及便血各32例,贫血50例,便秘或消化不良63例。
取胃窦粘膜行光镜病理检查72例,其中67例固有层内淋巴细胞浸润并有浆细胞,腺体排列不整4例,腺体增生和减少各1例,固有层水肿6例,血管扩张充血6例,另5例有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多核粒细胞浸润。透射电镜检查23例,改变为壁细胞少,主细胞相对发达,未见潘氏细胞,腺管上皮细胞走行不规则,线粒体肿胀,粗面内质网扩张;个别细胞异形性较高、核畸形、分化较低。微需氧培养Hp52例。阳性率61.54%(32/52),另外活检粘膜1min尿素酶试验快速检测幽门螺杆菌(Hp)阳性率80.77%(42/52)。其中3例父母患胃病同时测Hp抗体阳性。
本组小儿胃炎型:浅表性胃炎657例,症状胃炎16例、糜烂性胃炎8例,出血性胃炎5例,胃窦炎31例、胆汁返流胃炎91例,药物性胃炎8例。合并十二指肠球炎184例,合并胃粘膜脱垂239例,十二指肠球溃疡10例,并食道炎4例。
2 讨论
小儿胃炎症状表现多样。乳幼儿食欲不振伴呕吐占46.6%(7/15),突然消化道出血占2.7%(4/15),无规律腹痛占26.7%(4/15)。幼儿期以后共801例,其中以腹痛就诊最多占83.9%(672/801),以消化道出血起病16例占2.0%(16/801)。小儿胃炎腹部常缺乏局部压痛,本组无压痛占29.2%(238/816)。合并胃粘膜脱垂时左侧卧位能使腹痛减轻或缓解。既往小儿胃炎误诊较多,本组病例被误诊为肠蛔虫症、肠痉挛者594例占72.8%,还有不少病人误诊为腹型癫痫、低锌血症、周期性呕吐等。为及时确诊对长期食欲不振、呕吐或消化道出血或反复腹痛特别与进食有关的疼痛,呕吐后能使腹痛减轻或夜间痛均应进行胃镜检查。
目前小儿胃炎的诊断多依据胃镜检查,对30例患儿同时做了钡透,假阴性占46.7%(14/30),临床症状明显而胃镜下未见异常时,应进一步结合组织学检查作出明确诊断。小儿胃炎病因认为与Hp感染有关,本组活检粘膜1min尿素酶快速Hp速阳性率80.77%,测3例有胃病的双亲血Hp抗体阳性,据报道可能存在家庭内感染。药物影响因素:有7例服解热药后20h至3d发生呕血,1例服强的松3年后呕血。解热药损害胃粘膜屏障。长期用激素降低胃粘膜分泌量和改变粘液的生化成分,使胃液易被胃蛋白酶很快消化降解。胃壁粘液层脱落,破坏了粘液屏障功能。返流入胃的胆汁对粘膜表面的粘液有清除作用。药物和胆汁影响的结果,导致H+逆扩散增加,使粘膜糜烂、溃疡、出血。另外进食不规律、不合理喂养对小儿胃病的形成也起重要作用。
相关目录
... ...
5.3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粘膜病变关系的研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