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夭
张介宾曰。小儿之寿夭。其因有二。一则由于禀赋。一则由于抚养。夫禀赋为胎元之本。精气之受于父母者也。抚养为居处寒温。饮食饥饱之得失者也。凡少年之子多有羸弱。欲勤精薄也。老年之子多强壮者。欲少精全也。多饮者子多不育。盖以酒湿乱精。则精半非真而湿热胜也。多欲者子多不育。以孕后不节。则泄母阴。
夺养胎之气也。此外如饥饱劳逸。五情六气。无不各有所关。是皆所谓禀赋也。至于抚养之法。则俗传有云。若要儿安。须带饥寒。此言殊为未审。夫欲其带饥者。恐饮食之过耳。过则伤脾而病生。宁使略饥。其犹庶几。至若寒之一字。则大有关系。小儿以未成之血气。嫩薄之肌肤。较之大人。相去百倍。顾可令其带寒耶。尝见新产之儿。多生惊搐。此为稳婆不慎。则风寒袭之。多致不救者此也。及其稍长。每多发热。轻则为鼻塞咳嗽。重则为小儿伤寒。幼科不识。一概呼为变蒸。投药致毙者此也。或寒气伤脏。则为吐泻。或因寒生热。则为惊为疳。种种变生。多由外感。虽禀体强盛不畏风寒者。亦所常有。但强者三之一。弱者三之二。伤热者十之三。伤寒者十之七。况膏粱贫贱。气质本是不同。医家不能察。但知见热攻热。婴儿不能言。病家不能辨。徒付之命。诚可叹也。又有谓小儿纯阳之体。故多宜清凉治之。此说尤为误人。而王节斋又曰。小儿无补肾。谓男至十六而肾始充满。既满之后。妄用亏损。则可用药补之。若受胎之时。禀之不足。则无可补。禀之原足。又何待补。呜呼。此何说耶。夫小儿谓纯阳者。以其阴气未成。即肾虚也。或父母多欲而所禀水亏。亦肾虚也。阴既不足。而不知补之。阴绝则孤阳亦绝矣。何谓无可补耶。殊不知钱氏六味地黄丸。专治小儿肾虚解颅。以其纯阳无阴。故取崔氏八味丸。裁去桂、附。以独补肾水也。此义惟薛立斋得之。惜乎世医。多所未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