噤口痢
唐容川曰∶噤口者,下痢不食,是火热浊攻,胃气被伤而不开,各书俱遵丹溪,用石莲汤,《金鉴》谓内热盛,上冲心作呕。噤口者,用大黄黄连好酒煎服以攻之。按肠胃所以能食者,以胃有津液,清和润泽,是以思食。西洋医虽滞于迹,亦间有可信处。言谷入于胃,即有胃津注之,将谷浑化如糜,常探胃津搅饭,顷刻亦化为糜。据此谓说,则胃之思食,全是胃津使然。试观犬欲得肉,则涎出于口,此液即欲食之本也。人之胃津,其思食之情,亦类乎此。今胃为邪热浊气所攻踞,其清和之津,尽化而为浊滞,下注于大肠,则为痢,停聚胃中,则拒不纳食。丹溪石莲汤,虽知清火补胃,然石莲是莲米有黑壳者,今医用石莲子,不知何物,断不可用。即莲米,性亦带涩,痢症宜滑以去着,涩乃所忌。且胃中浊滞非洗涤变化不为功,此方虽寒热未瘥,然未洗涤其滞,变化其浊,非起死回生方也。清瘟败毒饮、竹叶石膏汤、人参白虎汤、麦冬养荣汤出入加减,庶可以洗胃变津,为开胃进食之良法。至呕不思食,《金鉴》用二黄好酒,取其峻快以攻逆。然治逆洵为得法,而不知化生胃津,终未得进食之本也。吾意以为宜用大柴胡汤,加石膏、花粉、人参,则攻逆生津,开胃进食,两面俱到。治噤口者,从无此论,吾今悟出切实之理,为斯人大声疾呼。海始欲以文章报国,今己自分不能,庶几发明此道,稍有补于斯民欤。
又补论曰∶凡噤口痢,上噤下痢,法宜和中。此与霍乱对看自明,霍乱上吐下泻,必以和中而愈,则知噤口痢,上噤下痢,亦必以和中而愈。第霍乱是中寒而发,为上下俱脱之症,法主理中汤以温之。噤口痢,上噤下滞,其为中热可知。热结于中,上下不开。和中之法,宜反理中汤诸药,以寒凉治之,生姜泻心汤,去干姜为宜,人参白虎汤亦佳。
石莲汤方
人参(一钱) 黄芩(一钱) 黄连(一钱) 石莲(一钱,即莲米有黑壳者)
竹叶石膏汤
淡竹叶(一钱) 石膏(一钱) 人参(一钱) 甘草(一钱) 寸冬(一钱) 半夏(七分) 生姜(一钱) 粳米(一钱)
涂蔚生曰∶生姜半夏俱辛燥,于是症宜酌用,即有石膏寸冬之寒,亦恐其消耗津液。因此症原系一种热症也。
清瘟败毒散
石膏(一钱) 知母(一钱) 生地(一钱) 犀角(五分) 黄连(一钱) 栀子(一钱) 桔梗(一钱) 黄芩(一钱)赤芍(一钱) 玄参(一钱) 连翘(一钱) 丹皮(一钱) 甘草(一钱) 竹叶(一钱)
大柴胡汤
柴胡(一钱) 黄芩(一钱) 人参(一钱) 半夏(七分) 大黄(一钱) 枳实(七分) 生姜(一钱)大枣(一枚)
人参白虎汤 见前温病方内
麦冬养荣汤
人参(一钱) 知母(一钱) 寸冬(一钱) 甘草(一钱) 五味子(一钱) 当归(一钱) 白芍(一钱)陈皮(六分) 黄 (一钱) 生地(一钱)
又补论曰∶凡噤口痢,上噤下痢,法宜和中。此与霍乱对看自明,霍乱上吐下泻,必以和中而愈,则知噤口痢,上噤下痢,亦必以和中而愈。第霍乱是中寒而发,为上下俱脱之症,法主理中汤以温之。噤口痢,上噤下滞,其为中热可知。热结于中,上下不开。和中之法,宜反理中汤诸药,以寒凉治之,生姜泻心汤,去干姜为宜,人参白虎汤亦佳。
石莲汤方
人参(一钱) 黄芩(一钱) 黄连(一钱) 石莲(一钱,即莲米有黑壳者)
竹叶石膏汤
淡竹叶(一钱) 石膏(一钱) 人参(一钱) 甘草(一钱) 寸冬(一钱) 半夏(七分) 生姜(一钱) 粳米(一钱)
涂蔚生曰∶生姜半夏俱辛燥,于是症宜酌用,即有石膏寸冬之寒,亦恐其消耗津液。因此症原系一种热症也。
清瘟败毒散
石膏(一钱) 知母(一钱) 生地(一钱) 犀角(五分) 黄连(一钱) 栀子(一钱) 桔梗(一钱) 黄芩(一钱)赤芍(一钱) 玄参(一钱) 连翘(一钱) 丹皮(一钱) 甘草(一钱) 竹叶(一钱)
大柴胡汤
柴胡(一钱) 黄芩(一钱) 人参(一钱) 半夏(七分) 大黄(一钱) 枳实(七分) 生姜(一钱)大枣(一枚)
人参白虎汤 见前温病方内
麦冬养荣汤
人参(一钱) 知母(一钱) 寸冬(一钱) 甘草(一钱) 五味子(一钱) 当归(一钱) 白芍(一钱)陈皮(六分) 黄 (一钱) 生地(一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