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所伤
唐容川曰∶人必脏腑气血,先有亏损,然后生病。故论病机,先言脏腑所伤。
经曰∶忧愁思虑则伤心。
唐容川曰∶心为火脏,火气宣明,则能化生血液,流畅筋脉。血脉流行,则其志常喜。若反乎喜,而为忧愁思虑,则心气遏抑,心火郁滞,故伤心也。治宜宣通心阳,通畅血脉,又常以喜胜忧虑,斯愈矣。
涂蔚生曰∶唐容川先生为近代医学名家。其祖述著作,虽宗自《内经》仲景诸书,而其阐发奥旨颇多心得独妙之处。其间有未到之处,岂其识力果未及耶,夫亦曰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耳。如此条曰忧愁思虑,则心气遏抑,火郁血滞,故伤心也。此解未免失之过拘,不能精当。盖心为火脏,化生血液,主宰一身,凡百任务出焉。如遇有难于辨理之事,或感受环境困难,则不得不悯然而忧愁,戚然而思虑,冀其想出办法。设遇终无办法,而犹未肯置之度外,再四思维,终冀想出办法才好。此亦人情之常,无足怪者。岂知思虑一刻不息,则心火一刻不息;心火一刻不息,则肾水之被煎熬,亦一刻不息。以有限之肾水供无限之火化,其不为源泉涸竭也几希。然肾水停其接济,则数点心中之阴液,亦自相灼烁。迨其灼烁已极,只剩一团火热而已,其为伤也可知。故凡治思虑过度之药,多系滋阴降火之味,如生地元参知柏芩连二冬等味是也。至于宜以喜乐胜之,此其以情相治,而非以药相治者也。是使其多解一刻之愁虑,则为多保一线之肾水,即多保一线之心血矣。小儿虽无忧愁思虑,其外感之热不解,内蕴之火不清,亦与忧愁思虑无异。不过此种火热,断非喜乐所能调剂耳,治之者又贵权宜。
经云∶形寒饮冷则伤肺。
唐容川曰∶肺金畏火,自然惧热,此又云畏寒冷者何也?盖肺之体虽是阴金,而肺之用实主阳气。气布于外。
则为卫气,以充皮毛。若衣服失宜,外形受寒,则皮毛洒淅,渐入腠理,发热动饮,为咳喘等症,治宜温散。气布于内,则为宗气,以司呼吸,散津于脾,下输膀胱,若饮水浆瓜果之属,多受冷气,则阳气不能布化,水饮停积,为咳喘癖痛等症,治宜温降。
涂蔚生曰∶形寒是外以寒伤肺,饮冷是内以寒伤肺。外寒何以伤肺?盖肺为华盖,外主皮毛,内部脏腑所化生之阳气,无不朝聚于肺,使之散布毛空皮肤间以御外之寒气。若外而衣服太薄,受寒过甚,内元不能抵抗,则外寒由皮毛而腠理,而内部,则内部之热气,亦同化为寒,而为咳嗽者矣。既形咳嗽,则向之元气上冲于肺者,此时亦复上冲于肺矣,冲咳至极,肺故受伤。然此外寒伤肺,犹真正面者也。若其底面,此为外寒郁于皮毛腠理之间,而内元不能外出,同化为热,上烁肺阴,发生咳嗽。迨咳嗽已久,而肺金岂有不受伤者乎?若夫饮冷伤肺,则为冷水凝于脾胃,胃阳不能消化,上冲至肺,发生咳嗽,而使肺脏受伤者也。容川仅解为阳气不能布化,尚欠明了。
经云∶悲怒气逆则伤肝。
唐容川曰∶悲者肺主之,过悲则金来克木,木不能达。怒者肝主之,过怒则肝木横决,血不能静。二者皆气逆也。
肝乃主血之脏,血之所以流行不滞,潜伏不动者,全赖气之和平,有以配养此血耳。今其气逆则肝逆,肝木郁于下,肝火犯于上,而肝受伤矣。悲则肝木郁于下,宜辛以升散之。怒则肝火犯乎上,宜苦以降之。然总以养和神,得其平为妥。
涂蔚生曰∶血生于上而行于下,气生于下而行于上。然血之营运。全赖气之营运为转移。若气有奔溢,则血亦随之而奔溢。气有停止,则血亦随之而停止。今肝为阴脏,多血少气,气既怒逆奔上,则其所多者,将受他多之支配,而胡行乱窜矣。气纵可平,怒纵可息,乱窜之血,岂可使其尽行撤消乎?不可撤消,则血受一分之损失,即肝受一分之暗耗也。肝受暗耗,即为受伤。治之之法,宜平其气而养其血。昧者不知平肝之旨,以为攻伐之谓,是未真知平肝者也。容川以气逆则肝逆,肝木郁于下,肝火犯于上,而肝受伤,此解尚属空泛。因郁与怒少异,纵郁怒合一,亦系肝之本体,未有若何上下之分也。或曰下上之分,就此较而言,仍指肝之本体立说。然肝木郁于下,肝火犯于上,又何会伤肝?伤肝又为何苦?此非空泛者乎?小儿虽少悲怒之事,然受大人之责打,父母之放置,亦即怒之一端也。悲字解见前,无另述。
经云∶饮食劳倦伤脾。
唐容川曰∶饮所以润脾,过饮则停饮为湿,发为胀泄痰咳之症。土能治水,而反为水所困也,宜渗利。食所以养脾,过多则停食,为泄为满。脾能化食,而反为食所困也,宜消导。脾主肌肉,劳以运动肌肉,使其活泼,乃益得安然。劳至于倦,必致消瘦发热。盖动而生阳,伤脾之阴,故肌肉反受其病,治宜填补静养。
涂蔚生曰∶谷质坚硬,全赖脾阴之柔,以化其坚。水汁柔软,全赖胃阳之刚,以化其柔。容川已曾言之矣。但吾人之脾胃消化力,各有定量。设也已尽其量,而又强饮之,强食之,则脾胃用力太过,定至于伤。脾胃既伤,而后饮食始停,是积湿发为胀泄痰咳之症,停食发为泄满之症,尚在脾伤之后也。至于劳倦伤脾,则又系脾之疲于供命者也。何则?人之所以能作事者,由于饮食入胃,化生气血,流行肢体,而后精神充足也。水谷之输入者,虽未尝一一刻不息,而脾胃之消化,则未尝一刻稍息,其气血之供给于肢体者,亦未尝一刻稍息也。若外无所入,内无所化,肢体无所接济,则不觉精神困败而疲倦矣。
然外虽劳倦,而动作未必即止,消化未必稍息,仓廪空虚,自相摩擦,其伤可知。试观安逸家多肥胖,劳动家多消瘦可知。又试观吾人劳动过度时不能饮食,必待精神恢撤消状时,而后能饮食可知。小儿饮食伤脾固多,劳倦伤脾甚少。因其少形疲劳,即知休息者也。
经云∶久坐湿地,强力入房伤肾。
唐容川曰∶肾中之阳,能化湿气,则水达膀胱,气行肢脊。若久坐湿地,则湿气太甚,而肾阳反受伤,必生肢节肿疼等症,治宜燥之。肾中阴精充足无损,则能种子,入房乃其常事。若力已竭,而犹勉强入房,则阴精枯矣,治宜滋补。
涂蔚生曰∶湿凝于下,固伤肾阳。然湿久成热,亦可发生溺赤淋浊等症。小儿无识,最易久坐湿地,故亦发生溺赤淋浊等症。昧者不察,以为小儿肾无暗耗,那有溺赤淋浊等症,是其未知湿久成热之理也。
经曰∶忧愁思虑则伤心。
唐容川曰∶心为火脏,火气宣明,则能化生血液,流畅筋脉。血脉流行,则其志常喜。若反乎喜,而为忧愁思虑,则心气遏抑,心火郁滞,故伤心也。治宜宣通心阳,通畅血脉,又常以喜胜忧虑,斯愈矣。
涂蔚生曰∶唐容川先生为近代医学名家。其祖述著作,虽宗自《内经》仲景诸书,而其阐发奥旨颇多心得独妙之处。其间有未到之处,岂其识力果未及耶,夫亦曰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耳。如此条曰忧愁思虑,则心气遏抑,火郁血滞,故伤心也。此解未免失之过拘,不能精当。盖心为火脏,化生血液,主宰一身,凡百任务出焉。如遇有难于辨理之事,或感受环境困难,则不得不悯然而忧愁,戚然而思虑,冀其想出办法。设遇终无办法,而犹未肯置之度外,再四思维,终冀想出办法才好。此亦人情之常,无足怪者。岂知思虑一刻不息,则心火一刻不息;心火一刻不息,则肾水之被煎熬,亦一刻不息。以有限之肾水供无限之火化,其不为源泉涸竭也几希。然肾水停其接济,则数点心中之阴液,亦自相灼烁。迨其灼烁已极,只剩一团火热而已,其为伤也可知。故凡治思虑过度之药,多系滋阴降火之味,如生地元参知柏芩连二冬等味是也。至于宜以喜乐胜之,此其以情相治,而非以药相治者也。是使其多解一刻之愁虑,则为多保一线之肾水,即多保一线之心血矣。小儿虽无忧愁思虑,其外感之热不解,内蕴之火不清,亦与忧愁思虑无异。不过此种火热,断非喜乐所能调剂耳,治之者又贵权宜。
经云∶形寒饮冷则伤肺。
唐容川曰∶肺金畏火,自然惧热,此又云畏寒冷者何也?盖肺之体虽是阴金,而肺之用实主阳气。气布于外。
则为卫气,以充皮毛。若衣服失宜,外形受寒,则皮毛洒淅,渐入腠理,发热动饮,为咳喘等症,治宜温散。气布于内,则为宗气,以司呼吸,散津于脾,下输膀胱,若饮水浆瓜果之属,多受冷气,则阳气不能布化,水饮停积,为咳喘癖痛等症,治宜温降。
涂蔚生曰∶形寒是外以寒伤肺,饮冷是内以寒伤肺。外寒何以伤肺?盖肺为华盖,外主皮毛,内部脏腑所化生之阳气,无不朝聚于肺,使之散布毛空皮肤间以御外之寒气。若外而衣服太薄,受寒过甚,内元不能抵抗,则外寒由皮毛而腠理,而内部,则内部之热气,亦同化为寒,而为咳嗽者矣。既形咳嗽,则向之元气上冲于肺者,此时亦复上冲于肺矣,冲咳至极,肺故受伤。然此外寒伤肺,犹真正面者也。若其底面,此为外寒郁于皮毛腠理之间,而内元不能外出,同化为热,上烁肺阴,发生咳嗽。迨咳嗽已久,而肺金岂有不受伤者乎?若夫饮冷伤肺,则为冷水凝于脾胃,胃阳不能消化,上冲至肺,发生咳嗽,而使肺脏受伤者也。容川仅解为阳气不能布化,尚欠明了。
经云∶悲怒气逆则伤肝。
唐容川曰∶悲者肺主之,过悲则金来克木,木不能达。怒者肝主之,过怒则肝木横决,血不能静。二者皆气逆也。
肝乃主血之脏,血之所以流行不滞,潜伏不动者,全赖气之和平,有以配养此血耳。今其气逆则肝逆,肝木郁于下,肝火犯于上,而肝受伤矣。悲则肝木郁于下,宜辛以升散之。怒则肝火犯乎上,宜苦以降之。然总以养和神,得其平为妥。
涂蔚生曰∶血生于上而行于下,气生于下而行于上。然血之营运。全赖气之营运为转移。若气有奔溢,则血亦随之而奔溢。气有停止,则血亦随之而停止。今肝为阴脏,多血少气,气既怒逆奔上,则其所多者,将受他多之支配,而胡行乱窜矣。气纵可平,怒纵可息,乱窜之血,岂可使其尽行撤消乎?不可撤消,则血受一分之损失,即肝受一分之暗耗也。肝受暗耗,即为受伤。治之之法,宜平其气而养其血。昧者不知平肝之旨,以为攻伐之谓,是未真知平肝者也。容川以气逆则肝逆,肝木郁于下,肝火犯于上,而肝受伤,此解尚属空泛。因郁与怒少异,纵郁怒合一,亦系肝之本体,未有若何上下之分也。或曰下上之分,就此较而言,仍指肝之本体立说。然肝木郁于下,肝火犯于上,又何会伤肝?伤肝又为何苦?此非空泛者乎?小儿虽少悲怒之事,然受大人之责打,父母之放置,亦即怒之一端也。悲字解见前,无另述。
经云∶饮食劳倦伤脾。
唐容川曰∶饮所以润脾,过饮则停饮为湿,发为胀泄痰咳之症。土能治水,而反为水所困也,宜渗利。食所以养脾,过多则停食,为泄为满。脾能化食,而反为食所困也,宜消导。脾主肌肉,劳以运动肌肉,使其活泼,乃益得安然。劳至于倦,必致消瘦发热。盖动而生阳,伤脾之阴,故肌肉反受其病,治宜填补静养。
涂蔚生曰∶谷质坚硬,全赖脾阴之柔,以化其坚。水汁柔软,全赖胃阳之刚,以化其柔。容川已曾言之矣。但吾人之脾胃消化力,各有定量。设也已尽其量,而又强饮之,强食之,则脾胃用力太过,定至于伤。脾胃既伤,而后饮食始停,是积湿发为胀泄痰咳之症,停食发为泄满之症,尚在脾伤之后也。至于劳倦伤脾,则又系脾之疲于供命者也。何则?人之所以能作事者,由于饮食入胃,化生气血,流行肢体,而后精神充足也。水谷之输入者,虽未尝一一刻不息,而脾胃之消化,则未尝一刻稍息,其气血之供给于肢体者,亦未尝一刻稍息也。若外无所入,内无所化,肢体无所接济,则不觉精神困败而疲倦矣。
然外虽劳倦,而动作未必即止,消化未必稍息,仓廪空虚,自相摩擦,其伤可知。试观安逸家多肥胖,劳动家多消瘦可知。又试观吾人劳动过度时不能饮食,必待精神恢撤消状时,而后能饮食可知。小儿饮食伤脾固多,劳倦伤脾甚少。因其少形疲劳,即知休息者也。
经云∶久坐湿地,强力入房伤肾。
唐容川曰∶肾中之阳,能化湿气,则水达膀胱,气行肢脊。若久坐湿地,则湿气太甚,而肾阳反受伤,必生肢节肿疼等症,治宜燥之。肾中阴精充足无损,则能种子,入房乃其常事。若力已竭,而犹勉强入房,则阴精枯矣,治宜滋补。
涂蔚生曰∶湿凝于下,固伤肾阳。然湿久成热,亦可发生溺赤淋浊等症。小儿无识,最易久坐湿地,故亦发生溺赤淋浊等症。昧者不察,以为小儿肾无暗耗,那有溺赤淋浊等症,是其未知湿久成热之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