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少阴病提纲
少阴病提纲以原文281条之“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为依据。为与病机相合,我们仍可将其改为:“诸脉微细,但欲寐,皆属于少阴。”有关少阴病提纲,我们拟从三方面来讨论。
1、微妙在脉
由六经篇题皆云“辨某某病脉证并治”,可知仲景对脉是非常强调的。但是,具体地落实到六经提纲条文里,却非皆有脉。如阳明提纲条文云:“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而未云:“阳明之为病,脉大,胃家实。”同样,少阳之提纲条文云:“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而未云:“少阳之为病,脉弦细,口苦,咽干,目眩。”可见六经虽皆重脉,然直接将脉落实于提纲条文里的,则仅有太阳少阴两经。故知脉与太阳少阴具有特殊的意义。
脉的意义很微妙,正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所云:“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所以,察脉关键的是看阴阳。前面我们讲过,阳加于阴谓之脉。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心脏不停地搏动,致血液在脉管里流动,并形成脉压差,这就有像潮水一样起伏涨落的脉搏出现。血属阴本静,为什么会在血管里流动,并形成起伏的变化呢?这就是阳的作用。因此,我们将脉形容为阳加于阴,是十分恰当的。这样一来,我们诊脉其实就是察阴阳,察水火,从而也就是察心肾。心肾水火阴阳者,皆属少阴。以少阴为心肾水火之藏。所以,脉与少阴的关系就很特别。而少阴与太阳又是标本、对待、表里的关系,因此,在整个六经的提纲条文里,就只有太阳少阴谈到脉。
太阳少阴为表里,太阳是在外一层谈阴阳,谈水火。太阳为什么与寒水相连?就是要强调这个阴阳水火。火升则水升,火降则水降,这才有水的循环。而少阴呢?少阴则是在内一层讲阴阳、讲水火。在外的太阳言阴阳水火之用,在内的少阴言阴阳水火之体。因此,太阳与少阴实际上就是体与用的关系。病到了少阴,显然体用都衰微了。用不行了,脉势就显得很微弱;体不足了,脉当然就细起来。因此,“脉微细”实际上讲的是体用都不行了。
“脉微细”的情况在《伤寒论》中有两处,一处在少阴篇里(少阴篇不只一条),另一处在哪里呢?就在太阳篇。太阳篇60条云:“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太阳篇的这一条讲得非常形象,刚好将我们以上讨论的内容作了一个总结。太阳病,经汗下之后,出现振寒,脉微细。为什么会脉微细呢?以内外俱虚故也。内则言少阴言体,外则言太阳言用。用虚则脉微,体虚则脉细。故一个“脉微细”,已然将水火、心肾、内外、体用的病变揭露无遗。你说这个脉微不微妙呢?
2、但欲寐
我们首先来看人的寤寐情况。人的睡眠和觉醒是什么因素造成的呢?这在前面已经多次谈到过。我们曾作过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人的清醒与睡眠,就像白天的光明与夜晚的黑暗一样。故《内经》云:天有昼夜,人有起卧。中医理论的一大特色就是天人相应,天人合一。而这个“天有昼夜,人有起卧”,我想就是最大的相应,最大的合一。如果我们从天之昼夜及人之寤寐中,仍参不出这个合一,仍以为中医这个理念是虚玄的,那就只好“道不同不相为谋”了。
睡眠之道。既然天之昼夜即是人之寤寐,那当然人之寤寐就要与昼夜相应。现代几乎大多数人都不明这个道理,以为只要睡够八小时就行了,而这个睡觉的时间并不重要。其实不然,天地白昼了,你醒了,你寤了;天地黑夜了,你睡了,你寐了,这个才叫相应,这个才叫合一。如果反过来,那就不是相应、不是合一了。相应、合一又叫得道,得什么道呢?得天之道。得道多助。不相应、不合一又叫失道,失道寡助。因此要想养生保健,把握好寤寐的时间,其实就是很大的一个方面。
昼何以明呢?以日出地则明也。夜何以暗?以日入地则暗。由此亦知,人之寤寐也是因为这个日出地和日入地的关系。
日出地则明,于易卦则为晋。晋者上离下坤,离在坤上为晋。觉醒的易象表达。离为火为日,坤为地。日火出地,阳光普照,何得不明?故《说文》云:“晋,进也,日出万物进也。”《杂卦》云:“晋,昼也”。《彖》曰:“晋,进也。明出地上,顺而丽乎大明。”
日入地则暗,于易卦则为明夷。睡眠的易象表达。明夷正好是晋的一个相反卦。把晋卦倒过来,变成坤上离下,就成为明夷。明是光明,夷呢?夷者伤也。明伤故晦。日出地上,其明乃光。此则为晋,为昼,亦为寤矣。至其入地,明则伤矣。此则为明夷,为夜,亦为寐也。
《易·系辞》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晋与明夷二卦,远则以类天地,以类昼夜;近则以类寤寐。远类昼夜,经中已有明训。近类寤寐呢?我们略观双目即能知晓。
双目外覆眼睑,上睑属脾,下睑属胃,合之共由脾胃所主。故其属土也,属地也,属坤也。双睑打开,则目外露而能视物,此则为明也。《说卦》云:“离为目。”睑开而目露,这与什么相类呢?正与日出于地相类。日出于地为晋,而人之由寐至寤,所干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呢?就是睁开双目进入晋的状态。可见晋之与寤确为一类。
日入地为明夷,亦为寐。我们睡眠的时候,首先需要的就是合上双睑,闭上双目。让双目覆于睑下,此非明夷为何?故寐之与明夷亦确为一类。
从人之寤寐,与易卦之晋与明夷,我们看到了医易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实在的。本来寤寐的过程好像很玄,可是透过易象,透过晋与明夷,就变得很直观、很清楚。由此我们会联想到什么呢?第一,睡眠的过程对于人的身心健康都非常重要,而从目前的情况看,处于不良睡眠状态的人越来越多。西医解决这个问题主要靠镇静安眠,这显然不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而作为中医,我们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呢?我想就要从晋与明夷去考虑。认识到睡眠就是由晋进入明夷,从而帮助实现明夷的状态,就能够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知易与不知易的差别。明夷的状态何以实现?就是要坤土上而离火下。所以,要实现明夷,无非就是解决这两个问题。依照这样一个思路,多年来以太阳篇半夏泻心汤化裁治疗失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半夏泻心汤在前面已经讨论过,它主要针对痞证而设,多用于现代的肠胃病。这样一个方子为什么可以治疗失眠呢?关键就在于它能够帮助解决上述两个问题。方中的主药半夏功善开结,能够打开上下交通的道路。上下的道路打开了,交通起来就比方便。黄连、黄芩用于帮助离火的下降,人参、干姜、炙甘草、大枣用于帮助坤土的上升。离火降于下,坤土升于上,明夷的格局便自然地形成,良好的睡眠状态亦自然地形成。是不治寐而寐自治,不安神而神自安也。这便显出知易与不知易的差别。
第二,研究易学确实不能脱离象。故古称易乃象辞之学、象数之学、象占之学。理数象占,四者不可缺一。如果离开象,那易的辞理就很难落到实处。单就这个晋与明夷,我们也很难把它们说清楚。而一旦结合象,易理是很通透的,而医理亦在象中得到很清楚地表露。
日入地靠什么呢?从明夷卦可以看到,它靠太阴。太阴开,日才能入。从理论上至少可以这样来看。当然,太阴开的这个过程还需要阳明来配合。那么,日出地靠什么呢?这就要靠厥阴。而这个过程同样需要太阳的配合。太阴与厥阴,一个开一个合。这个开合把握好了,晋与明夷便没有问题。而这个开合靠什么来把握呢?靠少阴枢来把握。所以,在少阴病的提纲条文里,谈“但欲寐”的问题,其涵义是十分深刻的。
但欲寐是什么意思呢?但是只的意思,仅的意思;欲是想;寐是睡觉。合起来,就是一天到晚想睡觉。但欲寐,大家想一想,实际上能不能寐呢?不能寐!所以,但欲寐的实际情况是,一天到晚都想睡,可是却不能入寐。不能寐,就应该是寤的状态,觉醒的状态,可是因为他昏昏欲寐,却又不能很好的寤。因此,但欲寐,实际上是寐也不能,寤也不能,寐寤皆不能。若以易卦言之,则是明夷与晋皆不能。为什么不能?就是调节上述开合、调节太厥二阴的少阴枢出了问题。因此,在少阴病的提纲条文里讨论“但欲寐”,就正好反映了少阴主枢的特性。
另者,寤寐的问题亦可以从心肾的角度来谈。寤是一个什么状态呢?是阳气开放,日出于地的状态,因此,这个状态应该是心所主。寐呢?寐是阳气收藏日入于地的状态,因此,这个状态理应由肾来主。所以,寤寐的问题无非又是一个心肾的问题。现在病人出现“但欲寐”,很想睡但又不能睡,寤寐皆不能,精神萎靡不振。这样的状态标志着心肾都不行了,心肾都有虚衰的趋势。如果在疾病的过程中,突然出现“但欲寐”及前面所讲的“脉微细”,这就是疾病转入危重的一个信号。所以,少阴病的这两个提纲证,于少阴病的危重性而言,是很具代表性的。
3、少阴病形
少阴病281条的提纲非常简单,也许大家还有不理解的地方,所以,仲景在接下来的282条补充云:“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俱。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以下仅就本条所论,对提纲条文作两点补充。
对于282条的内容,我们只要稍加留意,就能发现一个问题。在《伤寒论》中,心烦一证总是跟什么联系在一起呢?总是跟不眠连在一起。如61条:“昼日烦躁不得眠”,71条:“胃中干,烦躁不得眠”,76条:“虚烦不得眠”,303条:“心中烦,不得卧”,319条:“心烦不得眠者”,等等。心烦为什么老是跟失眠连在一起呢?这说明两者之间是很有关联的。两者之间甚至有一个因果的关系。而在少阴篇的282条里,却一反常规,心烦反而与“但欲寐”连在一起。为什么呢?我想这样一个反常必定有它反常的原因。这就有必要对烦及其与但欲寐的关系作一番讨论。
①何为烦
烦是什么东西呢?烦是心不能定静,是一种内心的感觉,所以,往往称为心烦。心烦是内在的不静,外在并不表现出什么。而一旦内在的不静及于外在,外在亦不静,这种情况就称为烦躁。
烦是心神的不安定,是心神的扰乱。为什么会烦呢?从造字来看,烦的形符是火,右边是页。页是什么意思呢?首也,头也。所以,《说文》将烦释为“热头痛”。为什么呢?因为烦就是火加在头上。因此,烦的造字及《说文》的释义是很直观的。当然,在这里我们不一定将烦作热头痛讲,可是它必定与烦的这样一个结构有关联。因为页为头为上,所以,烦就必定与火在上、火浮于上的因素有关联。火在上为烦,在易卦中哪些是火在上的卦呢?我们刚刚讨论过的晋就是一个火在上的卦。晋为寤,明夷为寐,故晋亦不寐也。为什么烦总与不眠相连呢?从烦之造字及易之晋象便十分清楚了。
②归根曰静
火浮越在上则容易起烦,所以,火要归根。为什么中医要强调心肾相交呢?心肾相交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肾水来济心火,心火不浮越在上,火便归根了。这是一个方面。而从我们上面讨论的明夷卦可知,要使火不浮越,要使火归根,太阴脾土的作用同样是十分重要的。火浮越则烦,火不浮越,火归根了则不烦,不烦曰静。由此烦静,我们又一次见到了水土合德的意义。
《老子·十六章》云:“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所以,归根是很重要的,静是很重要的。考察我们人类,芸芸众生,怎么才叫归根?怎么才叫复命?归根曰静。以一天的24小时而言,什么时候是静呢?当然是睡眠的时候。所以,人的睡眼其实就是一种归根,一种静,而静了则能复命。因此,我们每天都有一次复命的机会。否则,我们的生命怎么延续呢?对这样一个复命的机会,大家都应该很好地把握。
2000年11月8号的《参考消息》,有一篇题为“睡眠不足寿命短”的文章。其文曰“最新研究显示,睡眠不足对健康的威胁与不良饮食习惯和缺乏锻炼对健康的威胁一样严重。睡眠不足,或者在正确的睡眠时间没有得到充分睡眠,都可能严重危害你的健康。”该文以猴子为例,在很多正常的睡眠时间里不让它们睡觉,结果猴子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并很快死去。当然,上述研究对中医而言,并没有什么新处。我们在前面谈阴阳的工作机制时就知道,睡眠实际上是人体阳气得到收藏,得到蓄养的过程。睡眠虽不像吃饭那样直接地给机体补充给养,但,相比之下,也许它比吃饭更重要。吃饭要是吃得快一点的,几分钟就解决了,可是睡眠却不能在几分钟里解决,它必须有充足的时间。
如上所言,人的睡眠实际上就是一种复命,恢复生命的活力。因此,没有这个复命不行,生命就难以延续。为什么“睡眠不足寿命短”呢?原因就在这里。这一点,中医这样认为,现代医学亦这样认为。由于睡眠的时候,阳气收藏了,到阴分去了,到根上去了。因此,睡眠实际就是阳归根的过程。提高睡眠的质量,也就是担高归根的质量。归根好,复命自然就好。如此不但生命的质量会提高,寿命也会延长。《内经》云:“阳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因此,复命的过程也就是神藏的过程。道云:复命曰常,知常日明。而医云:神藏则主明,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故知道者医者,其揆一也。
③睡眠为大归根,吸纳为小归根
睡眠是归根,而且是大归根。有大就有小,什么是小归根呢?就是呼吸过程中的吸纳。呼吸是一个非常玄妙的过程,而这个过程说到底就是一个阴阳。呼吸是我们活着的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大事,当年阿难尊者请教世尊释迦牟尼,生死是一个什么概念呢?世尊回答:生死是呼吸间的事。故若能将这样一个生死大事置于阴阳中来讨论。我想对于阴阳的把握也就真正落到了实处。
我们说呼吸的过程就是阴阳的过程,其中呼出这个过程为阳,而吸纳这个过程为阴。阴属体,阳属用。如果我们吸纳得很深,则呼出就必定很长,反过来,要是有很长的呼出,那就必须要很深的吸入。这便很好地体现了阴阳体用相生的关系,也很好地体现了“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的这样一个主导过程。呼出为阳,阳者言释放也,言功用也;吸纳为阴,阴者言收藏也,蓄积也。练过武功的人就应该很清楚,我们发大力往往是在什么时候呢?都是在呼出的时候,而在吸纳的时候是发不出大力的。可是在发大力前,往往都需一口很深的吸纳。即便不练武功,就是我们平常使大劲,也都是这样的情况。因此,以呼吸言阴阳,言体用是非常深刻的。
道家与瑜伽的修炼都非常讲究呼吸,如《庄子》中就专门提出一个“踵息”的概念。踵就是脚跟,是人体最下的地方,所以,踵息实际上就是指的很深的呼吸。而这样很深长的呼吸,道家又有一个术语,叫“息息归根”。这个功夫做好了,基础也就打牢了,脚跟也就站稳了。因此,道家的筑基,主要就是锻炼这个呼吸。锻炼呼吸还有什么好处呢?因为锻炼呼吸就要“息息归根”,所以,锻炼呼吸其实也就是锻炼归根。而“归根曰静”,因此,这样一个很深长的呼吸是很能够帮助我们入静的。大家可以思考一个相反的例子,在你跑动的时候,在你躁扰的时候,在你烦乱的时候,这个时候的呼吸深不深长呢?这个时候的呼吸绝对不深长,都很浅表。从这个事例,你也就知道深呼吸是很有助于安静的。如果晚上不能很好睡眠的人,在睡前不妨试着双腿相盘,做一会儿深呼吸,做一会儿归根的锻炼,这会很有益于你的入睡。不妨试试。
深呼吸看上去是归根,是静,是保这个体。可是体厚则必定用强,所以,静之后就有复命。复命是什么呢?复命其实就是讲用的过程。因此,深呼吸不但是练体,连用也得到增强。是体用双修,阴阳双修的一个好方法。古云:大道不繁。做一个深呼吸繁不繁呢?当然不繁?可是在这不繁之中却有大道存焉。奉劝诸君,切莫小视之!
在民间,对人的寿命还有另外一个很形象的称呼,就是“气数”。生死是呼吸间的事。如果说你的气数未尽,那说明你还可以活上一段时间。如果是气数已尽了,那就意味着寿命即将终结。气数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就是讲的人呼吸的次数。一个人一生中的呼吸次数有一个相对的量,当然每个人的相对量是不同的,而这个相对量就构成了“气数”这个概念。这有点像一个电器开关,我们到五金公司买一个电器开关,在开关的说明书里,它会告诉你这个开头可以正常使用的开关次数,比如说是三万次。那么,在三万次的使用期限内,如果开关坏了,那厂家会负责保修。如果超过了三万次,那开关的使用寿限就到期了,这时若再发生故障,厂家就没有责任了。通过上述事例,我们现在来做一道算术题,我们把人的平均寿命定为七十二岁。若将人的正常呼吸数,按每分钟十五次计算,那么,每天的呼吸次数为二万一千六百次,一年若按三百六十天计算,则每年的呼吸次数为七百七十七万六千次。将这个年呼吸数再乘以七十二,就得到五亿五千九百八十七万二千次。这就是人一辈子的平均呼吸次数,就是一个人的气数。
鼻息法门。既然人的气数是这样一个概念,它有一个相对一定的范围,那这里就大有文章可做了。试想我们若将单位时间里的呼吸次数增加一倍,也就是三十次。那我们上述气数的使用期限就缩短到了三十六年。为什么从事剧烈体育运动,比如足球运动的运动员,其寿命普遍低于人均寿命呢?原因就在这里。而反过来,我们若能像《庄子》讲的那样,息息都归根,将这个呼吸的次数降到每分钟七次、八次,甚至更少,那上述气数的使用期限不就大大地延长了吗。尽管不会成倍地延长,可是在一定程度上延长寿命却是毫无疑问的。要不然,道家何以敢言“我命在我不在天”呢?
踵息为小归根,归根曰静,静则不烦也。不烦则得寐得眠。能寐能眠又为大归根,大归根则得大静,静曰复命。故此一过程,实为小静引大静也。诚如佛祖所云,生死乃呼吸间之事。既然生死是呼吸间的事,那么,把握生死何以不从呼吸开始呢?谚云:“君若识得呼吸事,生死海中任游行。”信不诬也。
④烦则不当欲寐
上面我们讲到,烦就是火不归根,就是火气上浮。而火气浮越了,烦了,就应该“不寐”,而不是“欲寐”。所以,前面讲的绝大多数条文,都是把烦与不眠连在一起。烦为因,不眠为果。而在这里,心烦却与“但欲寐”连在一起。说明这是很反常的现象,不是一般的毛病。这个“心烦,但欲寐”既不是一般的困倦,亦不是一般的失眠。以心烦者,真阳亡失而上越也;但欲寐者,心火虚衰,神明昏暗也。故而它是心肾将衰的一个信号,是少阴病很重要的一个特点。用这个特点,就可以将它与上述的一般情况区别开来。
《伤寒论》中有许多讨论渴的条文,在我们以往的印象中,渴多是伤津了,什么伤津呢?当然是热伤津。所以,连带地就会出现小便黄,小便短赤。可是在上述的282条里,口渴却不是小便黄,而是小便色白。也就是又口渴小便又清长。为什么呢?“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所以,这也是一个反常的现象,也是少阴病的一个特色。
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看前面的几篇,太阳篇里有没有讲口渴的?有。五苓散证就是讲口渴。如71条云:“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所以,太阳病的口渴兼小便不利,兼脉浮。阳明有没有渴?更有渴。白虎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就有口渴。而且这个渴很厉害,要饮水数升,小便也一定短黄。少阳病里也有口渴,一个是小柴胡汤的加减里有治口渴的;另外,就是147条的柴胡桂枝干姜汤证也有口渴,这个口渴也兼有小便不利。以上三阳病都有口渴,但各有各的兼证,各有各的机理。到了三阴病,情况就不同了。所以,到太阴篇的时候就专门有一条条文谈到这个问题,如277条云:“自利不渴者,属太阴。”而到少阴病又开始讲口渴,故282条云:“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这就明确地与太阴病的自利区分开来了。到了厥阴病,口渴更是成了它提纲条文的首证。因此,综观六经,只有太阴这一篇没有口渴,惟其不渴,这又成为太阴病的一个很大的特点。现在临床上的很多医生,见到口渴就是花粉、麦冬一类的养阴生津药,这行不行呢?显然不行!如果这个渴是在阳明,那用养阴生津还算对证。如果是少阴的渴,你也用养阴生津,那就死定了。这是我们从少阴口渴引出的一些问题,由这些问题,大家会不会有所感受呢?我想应该有所感受。少阴病提纲就讨论到这里。
1、微妙在脉
由六经篇题皆云“辨某某病脉证并治”,可知仲景对脉是非常强调的。但是,具体地落实到六经提纲条文里,却非皆有脉。如阳明提纲条文云:“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而未云:“阳明之为病,脉大,胃家实。”同样,少阳之提纲条文云:“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而未云:“少阳之为病,脉弦细,口苦,咽干,目眩。”可见六经虽皆重脉,然直接将脉落实于提纲条文里的,则仅有太阳少阴两经。故知脉与太阳少阴具有特殊的意义。
脉的意义很微妙,正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所云:“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所以,察脉关键的是看阴阳。前面我们讲过,阳加于阴谓之脉。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心脏不停地搏动,致血液在脉管里流动,并形成脉压差,这就有像潮水一样起伏涨落的脉搏出现。血属阴本静,为什么会在血管里流动,并形成起伏的变化呢?这就是阳的作用。因此,我们将脉形容为阳加于阴,是十分恰当的。这样一来,我们诊脉其实就是察阴阳,察水火,从而也就是察心肾。心肾水火阴阳者,皆属少阴。以少阴为心肾水火之藏。所以,脉与少阴的关系就很特别。而少阴与太阳又是标本、对待、表里的关系,因此,在整个六经的提纲条文里,就只有太阳少阴谈到脉。
太阳少阴为表里,太阳是在外一层谈阴阳,谈水火。太阳为什么与寒水相连?就是要强调这个阴阳水火。火升则水升,火降则水降,这才有水的循环。而少阴呢?少阴则是在内一层讲阴阳、讲水火。在外的太阳言阴阳水火之用,在内的少阴言阴阳水火之体。因此,太阳与少阴实际上就是体与用的关系。病到了少阴,显然体用都衰微了。用不行了,脉势就显得很微弱;体不足了,脉当然就细起来。因此,“脉微细”实际上讲的是体用都不行了。
“脉微细”的情况在《伤寒论》中有两处,一处在少阴篇里(少阴篇不只一条),另一处在哪里呢?就在太阳篇。太阳篇60条云:“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太阳篇的这一条讲得非常形象,刚好将我们以上讨论的内容作了一个总结。太阳病,经汗下之后,出现振寒,脉微细。为什么会脉微细呢?以内外俱虚故也。内则言少阴言体,外则言太阳言用。用虚则脉微,体虚则脉细。故一个“脉微细”,已然将水火、心肾、内外、体用的病变揭露无遗。你说这个脉微不微妙呢?
2、但欲寐
我们首先来看人的寤寐情况。人的睡眠和觉醒是什么因素造成的呢?这在前面已经多次谈到过。我们曾作过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人的清醒与睡眠,就像白天的光明与夜晚的黑暗一样。故《内经》云:天有昼夜,人有起卧。中医理论的一大特色就是天人相应,天人合一。而这个“天有昼夜,人有起卧”,我想就是最大的相应,最大的合一。如果我们从天之昼夜及人之寤寐中,仍参不出这个合一,仍以为中医这个理念是虚玄的,那就只好“道不同不相为谋”了。
睡眠之道。既然天之昼夜即是人之寤寐,那当然人之寤寐就要与昼夜相应。现代几乎大多数人都不明这个道理,以为只要睡够八小时就行了,而这个睡觉的时间并不重要。其实不然,天地白昼了,你醒了,你寤了;天地黑夜了,你睡了,你寐了,这个才叫相应,这个才叫合一。如果反过来,那就不是相应、不是合一了。相应、合一又叫得道,得什么道呢?得天之道。得道多助。不相应、不合一又叫失道,失道寡助。因此要想养生保健,把握好寤寐的时间,其实就是很大的一个方面。
昼何以明呢?以日出地则明也。夜何以暗?以日入地则暗。由此亦知,人之寤寐也是因为这个日出地和日入地的关系。
日出地则明,于易卦则为晋。晋者上离下坤,离在坤上为晋。觉醒的易象表达。离为火为日,坤为地。日火出地,阳光普照,何得不明?故《说文》云:“晋,进也,日出万物进也。”《杂卦》云:“晋,昼也”。《彖》曰:“晋,进也。明出地上,顺而丽乎大明。”
日入地则暗,于易卦则为明夷。睡眠的易象表达。明夷正好是晋的一个相反卦。把晋卦倒过来,变成坤上离下,就成为明夷。明是光明,夷呢?夷者伤也。明伤故晦。日出地上,其明乃光。此则为晋,为昼,亦为寤矣。至其入地,明则伤矣。此则为明夷,为夜,亦为寐也。
《易·系辞》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晋与明夷二卦,远则以类天地,以类昼夜;近则以类寤寐。远类昼夜,经中已有明训。近类寤寐呢?我们略观双目即能知晓。
双目外覆眼睑,上睑属脾,下睑属胃,合之共由脾胃所主。故其属土也,属地也,属坤也。双睑打开,则目外露而能视物,此则为明也。《说卦》云:“离为目。”睑开而目露,这与什么相类呢?正与日出于地相类。日出于地为晋,而人之由寐至寤,所干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呢?就是睁开双目进入晋的状态。可见晋之与寤确为一类。
日入地为明夷,亦为寐。我们睡眠的时候,首先需要的就是合上双睑,闭上双目。让双目覆于睑下,此非明夷为何?故寐之与明夷亦确为一类。
从人之寤寐,与易卦之晋与明夷,我们看到了医易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实在的。本来寤寐的过程好像很玄,可是透过易象,透过晋与明夷,就变得很直观、很清楚。由此我们会联想到什么呢?第一,睡眠的过程对于人的身心健康都非常重要,而从目前的情况看,处于不良睡眠状态的人越来越多。西医解决这个问题主要靠镇静安眠,这显然不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而作为中医,我们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呢?我想就要从晋与明夷去考虑。认识到睡眠就是由晋进入明夷,从而帮助实现明夷的状态,就能够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知易与不知易的差别。明夷的状态何以实现?就是要坤土上而离火下。所以,要实现明夷,无非就是解决这两个问题。依照这样一个思路,多年来以太阳篇半夏泻心汤化裁治疗失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半夏泻心汤在前面已经讨论过,它主要针对痞证而设,多用于现代的肠胃病。这样一个方子为什么可以治疗失眠呢?关键就在于它能够帮助解决上述两个问题。方中的主药半夏功善开结,能够打开上下交通的道路。上下的道路打开了,交通起来就比方便。黄连、黄芩用于帮助离火的下降,人参、干姜、炙甘草、大枣用于帮助坤土的上升。离火降于下,坤土升于上,明夷的格局便自然地形成,良好的睡眠状态亦自然地形成。是不治寐而寐自治,不安神而神自安也。这便显出知易与不知易的差别。
第二,研究易学确实不能脱离象。故古称易乃象辞之学、象数之学、象占之学。理数象占,四者不可缺一。如果离开象,那易的辞理就很难落到实处。单就这个晋与明夷,我们也很难把它们说清楚。而一旦结合象,易理是很通透的,而医理亦在象中得到很清楚地表露。
日入地靠什么呢?从明夷卦可以看到,它靠太阴。太阴开,日才能入。从理论上至少可以这样来看。当然,太阴开的这个过程还需要阳明来配合。那么,日出地靠什么呢?这就要靠厥阴。而这个过程同样需要太阳的配合。太阴与厥阴,一个开一个合。这个开合把握好了,晋与明夷便没有问题。而这个开合靠什么来把握呢?靠少阴枢来把握。所以,在少阴病的提纲条文里,谈“但欲寐”的问题,其涵义是十分深刻的。
但欲寐是什么意思呢?但是只的意思,仅的意思;欲是想;寐是睡觉。合起来,就是一天到晚想睡觉。但欲寐,大家想一想,实际上能不能寐呢?不能寐!所以,但欲寐的实际情况是,一天到晚都想睡,可是却不能入寐。不能寐,就应该是寤的状态,觉醒的状态,可是因为他昏昏欲寐,却又不能很好的寤。因此,但欲寐,实际上是寐也不能,寤也不能,寐寤皆不能。若以易卦言之,则是明夷与晋皆不能。为什么不能?就是调节上述开合、调节太厥二阴的少阴枢出了问题。因此,在少阴病的提纲条文里讨论“但欲寐”,就正好反映了少阴主枢的特性。
另者,寤寐的问题亦可以从心肾的角度来谈。寤是一个什么状态呢?是阳气开放,日出于地的状态,因此,这个状态应该是心所主。寐呢?寐是阳气收藏日入于地的状态,因此,这个状态理应由肾来主。所以,寤寐的问题无非又是一个心肾的问题。现在病人出现“但欲寐”,很想睡但又不能睡,寤寐皆不能,精神萎靡不振。这样的状态标志着心肾都不行了,心肾都有虚衰的趋势。如果在疾病的过程中,突然出现“但欲寐”及前面所讲的“脉微细”,这就是疾病转入危重的一个信号。所以,少阴病的这两个提纲证,于少阴病的危重性而言,是很具代表性的。
3、少阴病形
少阴病281条的提纲非常简单,也许大家还有不理解的地方,所以,仲景在接下来的282条补充云:“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俱。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以下仅就本条所论,对提纲条文作两点补充。
对于282条的内容,我们只要稍加留意,就能发现一个问题。在《伤寒论》中,心烦一证总是跟什么联系在一起呢?总是跟不眠连在一起。如61条:“昼日烦躁不得眠”,71条:“胃中干,烦躁不得眠”,76条:“虚烦不得眠”,303条:“心中烦,不得卧”,319条:“心烦不得眠者”,等等。心烦为什么老是跟失眠连在一起呢?这说明两者之间是很有关联的。两者之间甚至有一个因果的关系。而在少阴篇的282条里,却一反常规,心烦反而与“但欲寐”连在一起。为什么呢?我想这样一个反常必定有它反常的原因。这就有必要对烦及其与但欲寐的关系作一番讨论。
①何为烦
烦是什么东西呢?烦是心不能定静,是一种内心的感觉,所以,往往称为心烦。心烦是内在的不静,外在并不表现出什么。而一旦内在的不静及于外在,外在亦不静,这种情况就称为烦躁。
烦是心神的不安定,是心神的扰乱。为什么会烦呢?从造字来看,烦的形符是火,右边是页。页是什么意思呢?首也,头也。所以,《说文》将烦释为“热头痛”。为什么呢?因为烦就是火加在头上。因此,烦的造字及《说文》的释义是很直观的。当然,在这里我们不一定将烦作热头痛讲,可是它必定与烦的这样一个结构有关联。因为页为头为上,所以,烦就必定与火在上、火浮于上的因素有关联。火在上为烦,在易卦中哪些是火在上的卦呢?我们刚刚讨论过的晋就是一个火在上的卦。晋为寤,明夷为寐,故晋亦不寐也。为什么烦总与不眠相连呢?从烦之造字及易之晋象便十分清楚了。
②归根曰静
火浮越在上则容易起烦,所以,火要归根。为什么中医要强调心肾相交呢?心肾相交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肾水来济心火,心火不浮越在上,火便归根了。这是一个方面。而从我们上面讨论的明夷卦可知,要使火不浮越,要使火归根,太阴脾土的作用同样是十分重要的。火浮越则烦,火不浮越,火归根了则不烦,不烦曰静。由此烦静,我们又一次见到了水土合德的意义。
《老子·十六章》云:“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所以,归根是很重要的,静是很重要的。考察我们人类,芸芸众生,怎么才叫归根?怎么才叫复命?归根曰静。以一天的24小时而言,什么时候是静呢?当然是睡眠的时候。所以,人的睡眼其实就是一种归根,一种静,而静了则能复命。因此,我们每天都有一次复命的机会。否则,我们的生命怎么延续呢?对这样一个复命的机会,大家都应该很好地把握。
2000年11月8号的《参考消息》,有一篇题为“睡眠不足寿命短”的文章。其文曰“最新研究显示,睡眠不足对健康的威胁与不良饮食习惯和缺乏锻炼对健康的威胁一样严重。睡眠不足,或者在正确的睡眠时间没有得到充分睡眠,都可能严重危害你的健康。”该文以猴子为例,在很多正常的睡眠时间里不让它们睡觉,结果猴子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并很快死去。当然,上述研究对中医而言,并没有什么新处。我们在前面谈阴阳的工作机制时就知道,睡眠实际上是人体阳气得到收藏,得到蓄养的过程。睡眠虽不像吃饭那样直接地给机体补充给养,但,相比之下,也许它比吃饭更重要。吃饭要是吃得快一点的,几分钟就解决了,可是睡眠却不能在几分钟里解决,它必须有充足的时间。
如上所言,人的睡眠实际上就是一种复命,恢复生命的活力。因此,没有这个复命不行,生命就难以延续。为什么“睡眠不足寿命短”呢?原因就在这里。这一点,中医这样认为,现代医学亦这样认为。由于睡眠的时候,阳气收藏了,到阴分去了,到根上去了。因此,睡眠实际就是阳归根的过程。提高睡眠的质量,也就是担高归根的质量。归根好,复命自然就好。如此不但生命的质量会提高,寿命也会延长。《内经》云:“阳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因此,复命的过程也就是神藏的过程。道云:复命曰常,知常日明。而医云:神藏则主明,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故知道者医者,其揆一也。
③睡眠为大归根,吸纳为小归根
睡眠是归根,而且是大归根。有大就有小,什么是小归根呢?就是呼吸过程中的吸纳。呼吸是一个非常玄妙的过程,而这个过程说到底就是一个阴阳。呼吸是我们活着的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大事,当年阿难尊者请教世尊释迦牟尼,生死是一个什么概念呢?世尊回答:生死是呼吸间的事。故若能将这样一个生死大事置于阴阳中来讨论。我想对于阴阳的把握也就真正落到了实处。
我们说呼吸的过程就是阴阳的过程,其中呼出这个过程为阳,而吸纳这个过程为阴。阴属体,阳属用。如果我们吸纳得很深,则呼出就必定很长,反过来,要是有很长的呼出,那就必须要很深的吸入。这便很好地体现了阴阳体用相生的关系,也很好地体现了“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的这样一个主导过程。呼出为阳,阳者言释放也,言功用也;吸纳为阴,阴者言收藏也,蓄积也。练过武功的人就应该很清楚,我们发大力往往是在什么时候呢?都是在呼出的时候,而在吸纳的时候是发不出大力的。可是在发大力前,往往都需一口很深的吸纳。即便不练武功,就是我们平常使大劲,也都是这样的情况。因此,以呼吸言阴阳,言体用是非常深刻的。
道家与瑜伽的修炼都非常讲究呼吸,如《庄子》中就专门提出一个“踵息”的概念。踵就是脚跟,是人体最下的地方,所以,踵息实际上就是指的很深的呼吸。而这样很深长的呼吸,道家又有一个术语,叫“息息归根”。这个功夫做好了,基础也就打牢了,脚跟也就站稳了。因此,道家的筑基,主要就是锻炼这个呼吸。锻炼呼吸还有什么好处呢?因为锻炼呼吸就要“息息归根”,所以,锻炼呼吸其实也就是锻炼归根。而“归根曰静”,因此,这样一个很深长的呼吸是很能够帮助我们入静的。大家可以思考一个相反的例子,在你跑动的时候,在你躁扰的时候,在你烦乱的时候,这个时候的呼吸深不深长呢?这个时候的呼吸绝对不深长,都很浅表。从这个事例,你也就知道深呼吸是很有助于安静的。如果晚上不能很好睡眠的人,在睡前不妨试着双腿相盘,做一会儿深呼吸,做一会儿归根的锻炼,这会很有益于你的入睡。不妨试试。
深呼吸看上去是归根,是静,是保这个体。可是体厚则必定用强,所以,静之后就有复命。复命是什么呢?复命其实就是讲用的过程。因此,深呼吸不但是练体,连用也得到增强。是体用双修,阴阳双修的一个好方法。古云:大道不繁。做一个深呼吸繁不繁呢?当然不繁?可是在这不繁之中却有大道存焉。奉劝诸君,切莫小视之!
在民间,对人的寿命还有另外一个很形象的称呼,就是“气数”。生死是呼吸间的事。如果说你的气数未尽,那说明你还可以活上一段时间。如果是气数已尽了,那就意味着寿命即将终结。气数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就是讲的人呼吸的次数。一个人一生中的呼吸次数有一个相对的量,当然每个人的相对量是不同的,而这个相对量就构成了“气数”这个概念。这有点像一个电器开关,我们到五金公司买一个电器开关,在开关的说明书里,它会告诉你这个开头可以正常使用的开关次数,比如说是三万次。那么,在三万次的使用期限内,如果开关坏了,那厂家会负责保修。如果超过了三万次,那开关的使用寿限就到期了,这时若再发生故障,厂家就没有责任了。通过上述事例,我们现在来做一道算术题,我们把人的平均寿命定为七十二岁。若将人的正常呼吸数,按每分钟十五次计算,那么,每天的呼吸次数为二万一千六百次,一年若按三百六十天计算,则每年的呼吸次数为七百七十七万六千次。将这个年呼吸数再乘以七十二,就得到五亿五千九百八十七万二千次。这就是人一辈子的平均呼吸次数,就是一个人的气数。
鼻息法门。既然人的气数是这样一个概念,它有一个相对一定的范围,那这里就大有文章可做了。试想我们若将单位时间里的呼吸次数增加一倍,也就是三十次。那我们上述气数的使用期限就缩短到了三十六年。为什么从事剧烈体育运动,比如足球运动的运动员,其寿命普遍低于人均寿命呢?原因就在这里。而反过来,我们若能像《庄子》讲的那样,息息都归根,将这个呼吸的次数降到每分钟七次、八次,甚至更少,那上述气数的使用期限不就大大地延长了吗。尽管不会成倍地延长,可是在一定程度上延长寿命却是毫无疑问的。要不然,道家何以敢言“我命在我不在天”呢?
踵息为小归根,归根曰静,静则不烦也。不烦则得寐得眠。能寐能眠又为大归根,大归根则得大静,静曰复命。故此一过程,实为小静引大静也。诚如佛祖所云,生死乃呼吸间之事。既然生死是呼吸间的事,那么,把握生死何以不从呼吸开始呢?谚云:“君若识得呼吸事,生死海中任游行。”信不诬也。
④烦则不当欲寐
上面我们讲到,烦就是火不归根,就是火气上浮。而火气浮越了,烦了,就应该“不寐”,而不是“欲寐”。所以,前面讲的绝大多数条文,都是把烦与不眠连在一起。烦为因,不眠为果。而在这里,心烦却与“但欲寐”连在一起。说明这是很反常的现象,不是一般的毛病。这个“心烦,但欲寐”既不是一般的困倦,亦不是一般的失眠。以心烦者,真阳亡失而上越也;但欲寐者,心火虚衰,神明昏暗也。故而它是心肾将衰的一个信号,是少阴病很重要的一个特点。用这个特点,就可以将它与上述的一般情况区别开来。
《伤寒论》中有许多讨论渴的条文,在我们以往的印象中,渴多是伤津了,什么伤津呢?当然是热伤津。所以,连带地就会出现小便黄,小便短赤。可是在上述的282条里,口渴却不是小便黄,而是小便色白。也就是又口渴小便又清长。为什么呢?“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所以,这也是一个反常的现象,也是少阴病的一个特色。
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看前面的几篇,太阳篇里有没有讲口渴的?有。五苓散证就是讲口渴。如71条云:“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所以,太阳病的口渴兼小便不利,兼脉浮。阳明有没有渴?更有渴。白虎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就有口渴。而且这个渴很厉害,要饮水数升,小便也一定短黄。少阳病里也有口渴,一个是小柴胡汤的加减里有治口渴的;另外,就是147条的柴胡桂枝干姜汤证也有口渴,这个口渴也兼有小便不利。以上三阳病都有口渴,但各有各的兼证,各有各的机理。到了三阴病,情况就不同了。所以,到太阴篇的时候就专门有一条条文谈到这个问题,如277条云:“自利不渴者,属太阴。”而到少阴病又开始讲口渴,故282条云:“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这就明确地与太阴病的自利区分开来了。到了厥阴病,口渴更是成了它提纲条文的首证。因此,综观六经,只有太阴这一篇没有口渴,惟其不渴,这又成为太阴病的一个很大的特点。现在临床上的很多医生,见到口渴就是花粉、麦冬一类的养阴生津药,这行不行呢?显然不行!如果这个渴是在阳明,那用养阴生津还算对证。如果是少阴的渴,你也用养阴生津,那就死定了。这是我们从少阴口渴引出的一些问题,由这些问题,大家会不会有所感受呢?我想应该有所感受。少阴病提纲就讨论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