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外、妇科病症
乳痈
【病因】本病又称为乳腺炎。多由肝胆之气郁结,胃经热毒壅滞,以致气血阻遏而发生乳痈。也有因外伤挤压引起乳汁壅滞而成者。多发生于哺乳期妇女。至于因乳儿口气所吹,以致乳部发生肿瘤者,名为吹乳,治疗亦相类似。
【症状】初起红肿,乳房灼热疼痛,或结块如桃李,往往伴有寒热往来,恶心烦渴等现象。平掌测试检查:患处有热麻、阻滞、密集气感。
【治疗】发气治疗适用于初期尚未化脓之时。若已形成脓肿,则应切开引流。
(一)发功:
1.按揉膻中、乳根、中府、肝俞、胃俞以开通肝、胃、肺经之穴窍。
2.以平掌式,用震颤手法向肿块发气48息;再以龙含式,用震颤手法向肿块发气24息;最后以平掌式,用推拉引手法发气,并顺足阳明胃经向下导引经气,疏通经络,使胃气下行。
3.以拇、食、中三指在乳头后方轻轻捏挤,排出淤积之乳汁。每日治疗1次。
(二)气功针刺:将毫针刺入肩井、风门、尺泽、足三里。然后以龙含式,用推拉引手法导引经气至足三里、尺泽。
(三)辅助练功:
1.初起未成脓者:以食、中、无名、小指四指面,轻揉乳部肿块周围;再推揉膻中,先分推,再向下推,然后旋揉,各24次。
2.吹气驱邪功:静坐、叩齿、咽津、调匀呼吸。然后吸气时,收气于胸;呼气时,引气从乳根,旋转至乳头,口发“吹”音,以意驱邪气从乳头部排出,共12息。
【病例】王××,女,28岁,1983年7月8日初诊。主诉:左侧乳房内侧肿痛3天。局部红、肿、热、痛,乳汁排出不畅。
体检:左侧乳房内侧可扪及3×4厘米大的肿块,局部皮肤红肿压痛。无化脓之波动感。平掌测试:左乳局部有热、麻、密集气感。
诊断:乳痈(乳腺炎)。
治疗:取穴:膻中、乳根、中府、肝俞、胃俞、足三里。发功:以平掌式、龙含式,用震颤拉引手法发气。
治疗经过:向患乳发气时,患者感觉乳部胀麻,并有气顺足阳明胃经传导至足三里。经治疗1次,肿块基本消失,局部只有轻度压痛共治疗2次而愈。
脉管炎
【病因】本病中医称“脱疽”。多由久受寒湿,寒凝络痹,血行不畅,阳气不能下达。或过食膏粱厚味,辛辣炙煿,火毒内生,或水亏不能制火,均可导致火毒蕴结,经脉阻塞,气血凝滞而发。
【症状】轻者肢端发凉、发麻、颜色改变、间歇性跛行等;重者出现肌肉痿缩,肢端坏死,慢性溃疡等,常致局部剧痛,夜间较重,患者抱膝而坐,甚至彻夜不眠。患肢动脉博动减弱或消失。平掌测试检查:患肢多有密集、寒凉、阻滞的气感。
【治疗】
(一)发功:
1.先、揉、摩患肢,由轻而重。按揉极泉、小海、少海、气冲、阳陵泉、委中。
2.以平掌式,用推拉颤引手法向患肢发气。上肢患者,发气于极泉,并顺手三阴经向肢端导引气脉;下肢患者,发气于丹田、气冲,并顺足阳明胃经向下肢导引气脉。
(二)气功针刺:将毫针刺入曲池、合谷、髀关、阳陵泉、环跳、委中、承山、昆仑等穴。以龙含式或雀嘴式,用拉引手法发气,向下肢或上肢末端导气。
(三)辅助练功:
1.先练导气自转功(见痢疾),当意到气转时,以意念引丹田之气旋转下行,疏通患肢经络之气。
2.选练上肢通经功,下肢通经功(见痿症)。
痛经
【病因】本病是妇科常见疾病之一,究其原因,大抵不外忧思恼怒,形寒饮冷,以致郁结不行而作痛。如经常作痛与临期前后痛,有虚、实之分。
【症状】
(一)实痛:临期前少腹胀痛或经常少腹痛,内热甚而口干燥,血色紫黑,月经多先期而至,脉象多见弦数。平掌测试检查:小腹部多有密集、阻滞、胀麻气感。
(二)虚痛:每在经期后少腹痛,得温暖与手按即缓解,血少色淡。多过期行经,经常畏冷,脉象多见细滑。平掌测试检查:下腹部多有寒凉、密集、麻气感。
【治疗】
(一)发功:
1.先点揉气海、关元、中脘、肾俞以开其穴。
2.以平掌式或中指独立式,用震法发气于中脘、气海、关元穴各8息或16息。再以摩法,施于小腹部,后按揉三阴交。
3.以平掌式,用推拉旋手法,向小腹部丹田处发气,导气以脐为中心旋转,虚症左旋,实症右旋。再以推拉引手法,导足阳明胃经之气下行至足。
加减:实症者,加平掌式,用拉引手法自丹田顺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向下肢导引经气;虚症者,加平掌式,用推引手法,向关元、气海发气,并顺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导引经气,使上下气机平衡。
(二)气功针刺:将毫针刺入关元、中极、三阴交、足三里。以龙含式,用推拉旋手法发气,使各穴气感平衡。
(三)辅助练功:
1.周天自转功:卧位,放松、入静、调匀呼吸,舌抵上腭。以脐为中心,以意导气左转,默念“白虎隐于东方,青龙潜于西位”,旋转一圈,由小圈至大圈,共36圈至腹侧;再由左向右转,默念“青龙潜于西位,白虎隐于东方”,导气右转,由大至小,共36圈再回至脐。实证先导气以脐为中心,右转81次;虚证先左转81次,然后再做以上功法。每月以月经来前10天开始练功,每日2~4次,至经尽为止。
2.揉腹功:以手掌先旋揉脐上中脘处(自左向右)36次;再揉脐下及两侧各36次;最后以脐为中心摩揉,左右各36次。
3.两手搓热,擦腰部两侧以热为度。
【病例】赵××,女,23岁,未婚,1981年3月21日初诊。
主诉:痛经8年。每至月经来潮前4~11天,即小腹不适,疼痛。经期延后,量少,色淡。疼痛严重时可出现痛性休克。月经停后疼痛逐渐减轻。四肢不温,畏寒,形成精神负担。经常服中药及西药治疗,效不显。
体检: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妇科检查:子宫后位,无炎症,其他(一)。
诊断:痛经(虚寒型)。
治疗:取穴:气海、关元、归来、水道、命门、肾俞、三阴交。发功:以平掌式,用推旋颤引手法发气。
治疗经过:每月行经前10天开始治疗至经停为止,每天1次.发功时患者小腹部有热感,并沿脾、肾经向下传导。连续治疗2个月后经行正常,无疼痛,痊愈。
慢性盆腔炎
【病因】多由湿热内蕴,或寒湿留滞胞宫所致。
【症状】小腹疼痛、坠胀,腰骶酸楚,每于经期或劳累后加重。湿热者,带下,头痛,发热恶寒,舌苔黄腻;寒湿者,带下色白而腥臭,舌苔白腻,脉象沉迟或弦滑。
【治疗】
(一)发功:
1.按揉中脘、带脉、中极、脾俞、命门、肾俞、三阴交诸穴,摩腹、分腹阴阳。
2.以中指独立式,用震法发气于中脘、气海、中极各8息或16息。然后以平掌式,用推拉引手法发气于丹田、气海、中极、天枢,并顺胃经向下导引经气。
3.以平掌式,用推拉颤手法向命门、肾俞发气8息或16息,并顺带脉调理左右之气脉,使其平衡。
加减:湿热者,加冷导气法发气;寒湿者,加热导气法发气。
(二)气功针刺:将毫针刺入中脘、关元、中极、三阴交、足三里,然后以龙含式或雀嘴式,用推拉旋手法导引经气,使诸穴气感平衡。
(三)辅助练功:
1.练内养功(见消渴)。
2.揉丹壮气功:两手相叠于丹田穴上,向左旋转揉运36次;然后再向右旋揉运36次。再练周天自转功(见痛经)。
子宫脱垂
【病因】发病原因,主要由素体虚弱,产后气血未复,又因强力劳动,以致气虚下陷,不能收摄胞宫所致。
【症状】阴道中有物脱出,或下坠于阴道口,腹部酸楚,精神不振,脉细弱,舌质淡。平掌测试检查:小腹部多有稀疏、阻滞、麻的气感。
【治疗】
(一)发功:
1.按揉百会、中脘、气海、三阴交、照海。
2.以平掌式、用震法向百会发气48息,向中脘、气海发气48息。
3.以平掌式,用拉引手法向气海、中极发气,并导气至中丹田。
(二)气功针刺:将毫针刺入百会、中脘、关元,以平掌式或龙含式,用推拉旋手法,向针体发气各14息。
(三)辅助练功:
1.练内养功(见消渴)。
2.丹田百会运转功:两手掌重叠,内外劳宫相对(左手在上,右手在下),置于头项,劳宫穴对准百会,推动头皮旋转,左转36次,右转36次,转一周一个呼吸。吸气时小腹内收,同时提肛、提会阴。百会左右转动时,丹田也随之转动,上下同步旋转。
【病因】本病又称为乳腺炎。多由肝胆之气郁结,胃经热毒壅滞,以致气血阻遏而发生乳痈。也有因外伤挤压引起乳汁壅滞而成者。多发生于哺乳期妇女。至于因乳儿口气所吹,以致乳部发生肿瘤者,名为吹乳,治疗亦相类似。
【症状】初起红肿,乳房灼热疼痛,或结块如桃李,往往伴有寒热往来,恶心烦渴等现象。平掌测试检查:患处有热麻、阻滞、密集气感。
【治疗】发气治疗适用于初期尚未化脓之时。若已形成脓肿,则应切开引流。
(一)发功:
1.按揉膻中、乳根、中府、肝俞、胃俞以开通肝、胃、肺经之穴窍。
2.以平掌式,用震颤手法向肿块发气48息;再以龙含式,用震颤手法向肿块发气24息;最后以平掌式,用推拉引手法发气,并顺足阳明胃经向下导引经气,疏通经络,使胃气下行。
3.以拇、食、中三指在乳头后方轻轻捏挤,排出淤积之乳汁。每日治疗1次。
(二)气功针刺:将毫针刺入肩井、风门、尺泽、足三里。然后以龙含式,用推拉引手法导引经气至足三里、尺泽。
(三)辅助练功:
1.初起未成脓者:以食、中、无名、小指四指面,轻揉乳部肿块周围;再推揉膻中,先分推,再向下推,然后旋揉,各24次。
2.吹气驱邪功:静坐、叩齿、咽津、调匀呼吸。然后吸气时,收气于胸;呼气时,引气从乳根,旋转至乳头,口发“吹”音,以意驱邪气从乳头部排出,共12息。
【病例】王××,女,28岁,1983年7月8日初诊。主诉:左侧乳房内侧肿痛3天。局部红、肿、热、痛,乳汁排出不畅。
体检:左侧乳房内侧可扪及3×4厘米大的肿块,局部皮肤红肿压痛。无化脓之波动感。平掌测试:左乳局部有热、麻、密集气感。
诊断:乳痈(乳腺炎)。
治疗:取穴:膻中、乳根、中府、肝俞、胃俞、足三里。发功:以平掌式、龙含式,用震颤拉引手法发气。
治疗经过:向患乳发气时,患者感觉乳部胀麻,并有气顺足阳明胃经传导至足三里。经治疗1次,肿块基本消失,局部只有轻度压痛共治疗2次而愈。
脉管炎
【病因】本病中医称“脱疽”。多由久受寒湿,寒凝络痹,血行不畅,阳气不能下达。或过食膏粱厚味,辛辣炙煿,火毒内生,或水亏不能制火,均可导致火毒蕴结,经脉阻塞,气血凝滞而发。
【症状】轻者肢端发凉、发麻、颜色改变、间歇性跛行等;重者出现肌肉痿缩,肢端坏死,慢性溃疡等,常致局部剧痛,夜间较重,患者抱膝而坐,甚至彻夜不眠。患肢动脉博动减弱或消失。平掌测试检查:患肢多有密集、寒凉、阻滞的气感。
【治疗】
(一)发功:
1.先、揉、摩患肢,由轻而重。按揉极泉、小海、少海、气冲、阳陵泉、委中。
2.以平掌式,用推拉颤引手法向患肢发气。上肢患者,发气于极泉,并顺手三阴经向肢端导引气脉;下肢患者,发气于丹田、气冲,并顺足阳明胃经向下肢导引气脉。
(二)气功针刺:将毫针刺入曲池、合谷、髀关、阳陵泉、环跳、委中、承山、昆仑等穴。以龙含式或雀嘴式,用拉引手法发气,向下肢或上肢末端导气。
(三)辅助练功:
1.先练导气自转功(见痢疾),当意到气转时,以意念引丹田之气旋转下行,疏通患肢经络之气。
2.选练上肢通经功,下肢通经功(见痿症)。
痛经
【病因】本病是妇科常见疾病之一,究其原因,大抵不外忧思恼怒,形寒饮冷,以致郁结不行而作痛。如经常作痛与临期前后痛,有虚、实之分。
【症状】
(一)实痛:临期前少腹胀痛或经常少腹痛,内热甚而口干燥,血色紫黑,月经多先期而至,脉象多见弦数。平掌测试检查:小腹部多有密集、阻滞、胀麻气感。
(二)虚痛:每在经期后少腹痛,得温暖与手按即缓解,血少色淡。多过期行经,经常畏冷,脉象多见细滑。平掌测试检查:下腹部多有寒凉、密集、麻气感。
【治疗】
(一)发功:
1.先点揉气海、关元、中脘、肾俞以开其穴。
2.以平掌式或中指独立式,用震法发气于中脘、气海、关元穴各8息或16息。再以摩法,施于小腹部,后按揉三阴交。
3.以平掌式,用推拉旋手法,向小腹部丹田处发气,导气以脐为中心旋转,虚症左旋,实症右旋。再以推拉引手法,导足阳明胃经之气下行至足。
加减:实症者,加平掌式,用拉引手法自丹田顺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向下肢导引经气;虚症者,加平掌式,用推引手法,向关元、气海发气,并顺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导引经气,使上下气机平衡。
(二)气功针刺:将毫针刺入关元、中极、三阴交、足三里。以龙含式,用推拉旋手法发气,使各穴气感平衡。
(三)辅助练功:
1.周天自转功:卧位,放松、入静、调匀呼吸,舌抵上腭。以脐为中心,以意导气左转,默念“白虎隐于东方,青龙潜于西位”,旋转一圈,由小圈至大圈,共36圈至腹侧;再由左向右转,默念“青龙潜于西位,白虎隐于东方”,导气右转,由大至小,共36圈再回至脐。实证先导气以脐为中心,右转81次;虚证先左转81次,然后再做以上功法。每月以月经来前10天开始练功,每日2~4次,至经尽为止。
2.揉腹功:以手掌先旋揉脐上中脘处(自左向右)36次;再揉脐下及两侧各36次;最后以脐为中心摩揉,左右各36次。
3.两手搓热,擦腰部两侧以热为度。
【病例】赵××,女,23岁,未婚,1981年3月21日初诊。
主诉:痛经8年。每至月经来潮前4~11天,即小腹不适,疼痛。经期延后,量少,色淡。疼痛严重时可出现痛性休克。月经停后疼痛逐渐减轻。四肢不温,畏寒,形成精神负担。经常服中药及西药治疗,效不显。
体检: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妇科检查:子宫后位,无炎症,其他(一)。
诊断:痛经(虚寒型)。
治疗:取穴:气海、关元、归来、水道、命门、肾俞、三阴交。发功:以平掌式,用推旋颤引手法发气。
治疗经过:每月行经前10天开始治疗至经停为止,每天1次.发功时患者小腹部有热感,并沿脾、肾经向下传导。连续治疗2个月后经行正常,无疼痛,痊愈。
慢性盆腔炎
【病因】多由湿热内蕴,或寒湿留滞胞宫所致。
【症状】小腹疼痛、坠胀,腰骶酸楚,每于经期或劳累后加重。湿热者,带下,头痛,发热恶寒,舌苔黄腻;寒湿者,带下色白而腥臭,舌苔白腻,脉象沉迟或弦滑。
【治疗】
(一)发功:
1.按揉中脘、带脉、中极、脾俞、命门、肾俞、三阴交诸穴,摩腹、分腹阴阳。
2.以中指独立式,用震法发气于中脘、气海、中极各8息或16息。然后以平掌式,用推拉引手法发气于丹田、气海、中极、天枢,并顺胃经向下导引经气。
3.以平掌式,用推拉颤手法向命门、肾俞发气8息或16息,并顺带脉调理左右之气脉,使其平衡。
加减:湿热者,加冷导气法发气;寒湿者,加热导气法发气。
(二)气功针刺:将毫针刺入中脘、关元、中极、三阴交、足三里,然后以龙含式或雀嘴式,用推拉旋手法导引经气,使诸穴气感平衡。
(三)辅助练功:
1.练内养功(见消渴)。
2.揉丹壮气功:两手相叠于丹田穴上,向左旋转揉运36次;然后再向右旋揉运36次。再练周天自转功(见痛经)。
子宫脱垂
【病因】发病原因,主要由素体虚弱,产后气血未复,又因强力劳动,以致气虚下陷,不能收摄胞宫所致。
【症状】阴道中有物脱出,或下坠于阴道口,腹部酸楚,精神不振,脉细弱,舌质淡。平掌测试检查:小腹部多有稀疏、阻滞、麻的气感。
【治疗】
(一)发功:
1.按揉百会、中脘、气海、三阴交、照海。
2.以平掌式、用震法向百会发气48息,向中脘、气海发气48息。
3.以平掌式,用拉引手法向气海、中极发气,并导气至中丹田。
(二)气功针刺:将毫针刺入百会、中脘、关元,以平掌式或龙含式,用推拉旋手法,向针体发气各14息。
(三)辅助练功:
1.练内养功(见消渴)。
2.丹田百会运转功:两手掌重叠,内外劳宫相对(左手在上,右手在下),置于头项,劳宫穴对准百会,推动头皮旋转,左转36次,右转36次,转一周一个呼吸。吸气时小腹内收,同时提肛、提会阴。百会左右转动时,丹田也随之转动,上下同步旋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