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拇书籍 > 中医医案 > 《临证指南医案》
编号:13691
湿
     冯(三一) 舌白头胀。身痛肢疼。胸闷不食。溺阻。当开气分除湿。(湿阻上焦肺不肃降)

    飞滑石 杏仁 白蔻仁 大竹叶 炒半夏 白通草

    王(二十) 酒肉之湿助热。内蒸酿痰。阻塞气分。不饥不食。便溺不爽。亦三焦病。先论上焦。莫如治肺。

    以肺主一身之气化也。

    杏仁 栝蒌皮 白蔻仁 飞滑石 半夏 浓朴

    吴(五五) 酒客湿胜。变痰化火。性不喜甜。热聚胃口犯肺。气逆吐食。上中湿热。主以淡渗。佐以苦温。

    大杏仁 金石斛 飞滑石 紫浓朴 活水芦根

    孔 心中热。不饥不寐。目黄自利。湿热内伏。

    淡黄芩 连翘 炒杏仁 白通草 滑石 野赤豆皮

    某(二九) 湿温阻于肺卫。咽痛。足跗痹痛。当清上焦。湿走气自和。(湿温阻肺)

    飞滑石 竹叶心 连翘 桔梗 射干 芦根

    周 病起旬日。犹然头胀。渐至耳聋。正如内经病能篇所云。因于湿。首如裹。此呃忒鼻衄。皆邪混气之象。况舌色带白。咽喉欲闭。邪阻上窍空虚之所。谅非苦寒直入胃中可以治病。病名湿温。不能自解。即有昏痉之变。医莫泛称时气而已。

    连翘 牛蒡子 银花 马勃 射干 金汁

    李(三二) 时令湿热之气。触自口鼻。由募原以走中道。遂致清肃不行。不饥不食。但温乃化热之渐。

    致机窍不为灵动。与形质滞浊有别。此清热开郁。必佐芳香以逐秽为法。(湿热秽气阻窍)

    栝蒌皮 桔梗 黑山栀 香豉 枳壳 郁金 降香末

    某 吸受秽邪。募原先病。呕逆。邪气分布。营卫皆受。遂热蒸头胀。身痛经旬。神识昏迷。小水不通。上中下三焦交病。舌白。渴不多饮。是气分窒塞。当以芳香通神。淡渗宣窍。俾秽湿浊气。由此可以分消。

    苡仁 茯苓皮 猪苓 大腹皮 通草 淡竹叶牛黄丸二丸。

    吴 湿邪中伤之后。脾胃不醒。不饥口渴。议清养胃津为稳。(湿热伤胃津)

    鲜省头草 知母 川斛 苡仁 炒麦冬

    张(妪) 体壮有湿。近长夏阴雨潮湿。着于经络。身痛。自利发热。仲景云。湿家大忌发散。汗之则变痉厥。脉来小弱而缓。湿邪凝遏阳气。病名湿温。湿中热气。横冲心胞络。以致神昏。四肢不暖。

    亦手厥阴见症。非与伤寒同法也。(湿温邪入心胞)

    犀角 连翘心 元参 石菖蒲 金银花 野赤豆皮煎送至宝丹。

    蔡 阳虚挟湿。邪热内陷。所以神识如蒙。议用泻心法。(湿热内陷)

    人参 生干姜 黄芩 川连 枳实 生白芍

    张(六一) 此湿蕴气中。足太阴之气。不为鼓动营运。试以痞结胸满。仲景列于太阴篇中。概可推求其理矣。(湿郁脾阳)

    半夏(醋炒) 茯苓 川连 浓朴 通草汤煎。

    周 湿伤脾阳。腹膨。小溲不利。

    茅术 浓朴 茯苓 泽泻 猪苓 秦皮

    又 五苓散。

    又 二术膏。

    范 四肢乍冷。自利未已。目黄稍退。而神倦不语。湿邪内伏。足太阴之气不运。经言脾窍在舌。邪滞窍必少灵。以致语言欲謇。必当分利。佐辛香以默运坤阳。是太阴里症之法。

    生于术(三钱) 浓朴(五分) 茯苓(三钱) 草果仁(七分) 木瓜(五分) 泽泻(五分)

    又 身体稍稍转动。语謇神呆。犹是气机未为灵转。色脉非是有余。而湿为阴邪。不徒偏寒偏热已也。

    生于术 茯苓 苡仁 郁金 炒远志 石菖蒲汁

    又 脾胃不醒。皆从前湿蒸之累。气升咳痰。参药缓进。

    炒黄川贝 茯苓 苡仁 郁金 地骨皮 淡竹叶

    又 湿滞于中。气蒸于上。失降不得寐。口数白疳。仍不渴饮。开上郁。佐中运。利肠间。亦是宣通三焦也。

    生于术(五钱) 苡仁(三钱) 寒水石(一钱半) 桔梗(七分) 猪苓(一钱) 泽泻(一钱)广皮白(一钱半)

    曹(三十) 肠胃属腑。湿久生热。气阻不爽。仍以通为法。(湿阻中焦阳气)

    生于术 川黄连 浓朴 淡生姜渣 广皮白 酒煨大黄水法丸。服三钱。

    李(四五) 脉小涩。痰多上涌。食入脘阻。大便不爽。上秋至今夏不愈。自述饥饱失和。曾病黄胆。以湿伤气痹主治。

    大杏仁 苡仁 半夏 姜汁 茯苓 橘红 郁金 香豉

    俞(五五) 酒湿郁伤。脘中食阻而痛。治以辛苦寒。

    小川连 半夏 姜汁 枳实 茯苓 香豉

    某(五九) 舌白目黄。口渴溺赤。脉象呆钝。此属湿郁。

    绵茵陈(三钱) 生白术(一钱) 寒水石(三钱) 飞滑石(三钱) 桂枝木(一钱) 茯苓皮(三钱) 木猪苓(三钱) 泽泻(一钱)

    李 酒客中虚。粤地潮湿。长夏涉水。外受之湿下起。水谷不运。中焦之湿内聚。治法不以宣通经腑。致湿阻气分。郁而为热。自脾胃不主运通。水湿横渍于脉腠之间。二便不爽。湿热浊气。

    交扭混乱。前辈治中满。必曰分消。此分字。明明谓分解之义。但乱药既多。不能去病。就是脾胃受伤于药。蔓延腿肢。肿极且痛。病深路远。药必从喉入胃。然后四布。病所未得药益。清阳先已受伤。此汤药难以进商也。议用丹溪小温中丸三钱。专以疏利肠中。取其不致流散诸经。亦一理也。小温中丸八服。

    某(三六) 阳微体质。湿痰内聚。便溏脘闷。肌麻舌干。清理湿邪。气机升降自安。

    金石斛 茯苓 半夏 广皮白 钩藤 白蒺藜

    张 脉右缓。湿着阻气。

    浓朴 广皮 煨草果 炒楂肉 藿香梗 炒神曲

    某(二二) 不耐烦劳是本虚。脘闷便泄属湿邪。先治湿。后治本。

    藿香梗 广皮 茯苓 大腹皮 浓朴 谷芽

    陆 湿滞如痞。

    山茵陈 草果仁 茯苓皮 大腹皮绒 浓朴 广皮 猪苓 泽泻

    汪(三三) 舌黄脘闷。秽湿内着。气机不宣。如久酿蒸。必化热气。即有身热之累。

    杏仁 藿香 茯苓皮 滑石 浓朴 广皮白

    某 阅病源。皆湿热内停之象。当去湿清热为主。至于药酒。蕴湿助热。尤当永戒。

    生白术 赤小豆皮 绵茵陈 黄柏 茯苓 泽泻

    某 脉濡。头胀。胸身重着而痛。寒热微呕。此湿阻气分。

    浓朴 杏仁 白蔻仁 木通 茯苓皮 大腹皮 滑石 竹叶

    某 长夏外受暑湿。与水谷之气相并。上焦不行。下脘不通。气阻。热从湿下蒸逼。不饥不食。目黄舌白。气分之结。

    浓朴 杏仁 广皮 茯苓 半夏 姜汁

    某 脉缓。身痛。汗出热解。继而复热。此水谷之气不运。湿复阻气。郁而成病。仍议宣通气分。热自湿中而来。徒进清热不应。

    黄芩 滑石 茯苓皮 大腹皮 白蔻仁 通草 猪苓

    方(四四) 形质颓然。脉迟小涩。不食不寐。腹痛。大便窒痹。平昔嗜酒。少谷中虚。湿结阳伤。

    寒湿浊阴鸠聚为痛。

    炒黑生附子 炒黑川椒 生淡干姜 葱白 调入猪胆汁(一枚)

    王(二五) 冷湿损阳。经络拘束。形寒酒客少谷。劳力所致。

    桂枝 淡干姜 熟附子 生白术

    莫(五十) 今年夏四月。寒热不饥。是时令潮 气蒸。内应脾胃。夫湿属阴晦。必伤阳气。吞酸形寒。乏阳营运。议鼓运转旋脾胃一法。苓姜术桂汤。

    某(十六) 地中湿气。自足先肿。湿属阴邪。阳不易复。畏寒。筋骨犹牵强无力。以金匮苓姜术桂汤。

    陈(五一) 浊凝。气结有形。酒肉挟湿。

    荜茇 生香附汁 木香 草果 茯苓 广皮白

    江 脉缓。脐上痛。腹微膨。便稀。溺短不爽。此乃湿郁脾胃之阳。致气滞里急。宗古人导湿分消。

    用桂苓散方。

    生茅术 官桂 茯苓 浓朴 广皮白 飞滑石 猪苓 泽泻 炒楂肉

    林(五二) 中年清阳日薄。忽然脘中痞闷。乃清阳不自转旋。酒肉湿浊之气。得以凝聚矣。过饮溏泻。

    湿伤脾胃。胃阳微。仲景法。以轻剂宣通其阳。若投破气开降。最伤阳气。有格拒之害。苓桂术甘汤。

    严(三一) 胸满不饥。是阳不营运。嗜酒必挟湿凝阻其气。久则三焦皆闭。用半硫丸。二便已通。议治上焦之阳,苓桂术甘汤。

    王(六二) 病患述病中浓味无忌。肠胃滞虽下。而留湿未解。湿重浊。令气下坠于肛。肛坠痛不已。胃不喜食。阳明失阖。舌上有白腐形色。议劫肠胃之湿。

    生茅术 人参 浓朴 广皮 炮姜灰 生炒黑附子

    胡(二十) 受湿患疮。久疮阳乏气泄。半年淹淹无力。食少。嗳噫难化。此脾胃病。法以运中阳为要。

    茯苓 桂枝 生于术 炙草 苡仁 生姜

    汪 夏令脾胃司气。兼以久雨泛潮。地中湿气上干。食味重浊少运。所谓湿胜成五泄也。古云寒伤形。热伤气。芒种夏至。天渐热。宜益气分以充脾胃。此夏三月。必有康健之理。补中益气汤。

    某(五十) 秽湿邪吸受。由募原分布三焦。升降失司。脘腹胀闷。大便不爽。当用正气散法。(湿邪弥漫三焦)

    藿香梗 浓朴 杏仁 广皮白 茯苓皮 神曲 麦芽 绵茵陈

    蔡 仲景云。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利者。血症谛也。此症是暑湿气蒸。三焦弥漫。以致神昏。乃诸窍阻塞之兆。至小腹硬满。大便不下。全是湿郁气结。彼夯医犹然以滋味呆钝滞药。

    与气分结邪相反极矣。议用甘露饮法。

    猪苓 浙茯苓 寒水石 晚蚕砂 皂荚子(去皮)

    某(十四) 脘闷。便溏。身痛。脉象模糊。此属湿蕴三焦。

    浓朴 广皮 藿香梗 茯苓皮 大豆黄卷 木防己 川通草 苡仁

    牛 向年积聚。误服燥热诸药。频与清夺推陈致新乃安。身处江南湿热之乡。饮啖仍用山右浓重之味。留热由肠升膈。三焦不消。议攻无形之热。清心凉膈去芒硝加菖蒲。

    韩(三一) 冷酒水湿伤中。上呕食。下泄脂液。阳气伤极。再加浮肿作胀则危。(酒湿伤阳郁生胃痈)

    人参 茯苓 熟附子 生于术 生白芍 生姜

    又 酒湿类聚。例以分利。诊脉微。阳气已败。湿壅生热至胃痈脓。清热则阳亡即死。术苓运中祛湿。佐附迅走气分。亦治湿一法。

    茯苓 熟附子 生白术 左牡蛎 泽泻 车前子

    庞(四四) 湿久脾阳消乏。中年未育子。肾真亦惫。仿安肾丸法。(阳衰湿伤脾肾)

    鹿茸 胡芦巴 附子 韭子 赤石脂 补骨脂 真茅术 茯苓 菟丝子 大茴香

    张(五四) 阳伤痿弱。有湿麻痹。痔血。

    生白术 附子 干姜 茯苓

    某(三八) 舌白身痛。足跗浮肿。从太溪穴水流如注。此湿邪伏于足少阴。当用温蒸阳气为主。

    鹿茸 淡附子 草果 菟丝子 茯苓

    杨 厥阴为病。必错杂不一。疟痢之后。肝脏必虚。发症左胁有痞。腹中块 外坚。胁下每常汨汨有声。恶虚就实。常有寒热。胃中不知饥。而又嘈杂吞酸。脉长而数。显然厥阴阳明湿热下渗前阴。阳缩而为湿热症也。议用升发阳明胃气。渗泄厥阴湿热。其症自愈。(肝胃湿热)

    苍术 半夏 茯苓 橘红 通草 当归 柏子仁 沙蒺藜 川楝子 茴香 即丸方。

    浦(氏) 胸膈迷漫。胃痛呕食。肢节屈曲处冷痛。经落后。来时周身腰脊不舒。脉弦沉。痛即便溏。此湿郁阻闭。气血不行。用药先须断酒。(湿郁肢节冷痛)

    生茅术 炮黑川乌 姜汁 白芥子 浓朴 广皮 荜茇 茯苓

    徐 温疟初愈。骤进浊腻食物。湿聚热蒸。蕴于经络。寒战热炽。骨骱烦疼。舌起灰滞之形。面目痿黄色。显然湿热为痹。仲景谓湿家忌投发汗者。恐阳伤变病。盖湿邪重着。汗之不却。是苦味辛通为要耳。(湿热入经络为痹)

    防己 杏仁 滑石 醋炒半夏 连翘 山栀 苡仁 野赤豆皮

    某(四七) 风暑湿浑杂。气不主宣。咳嗽头胀。不饥。右肢若废。法当通阳驱邪。

    杏仁(三钱) 苡仁(三钱) 桂枝(五分) 生姜(七分) 浓朴(一钱) 半夏(一钱半)

    汉防己(一钱半) 白蒺藜(二钱)

    某 汗多身痛。自利。小溲全无。胸腹白疹。此风湿伤于气分。医用血分凉药。希冀热缓。殊不知湿郁在脉为痛。湿家本有汗不解。(湿郁经脉痛)

    苡仁 竹叶 白蔻仁 滑石 茯苓 川通草

    湿为重浊有质之邪。若从外而受者。皆由地中之气升腾。从内而生者。皆由脾阳之不运。

    虽云雾露雨湿。上先受之。地中潮湿。下先受之。然雾露雨湿。亦必由地气上升而致。若地气不升。则天气不降。皆成燥症矣。何湿之有。其伤人也。或从上。或从下或遍体皆受。此论外感之湿邪。着于肌躯者也。此虽未必即入于脏腑。治法原宜于表散。但不可大汗耳。更当察其兼症。若兼风者。微微散之。兼寒者佐以温药。兼热者佐以清药。此言外受之湿也。然水流湿。火就燥。有同气相感之理。如其人饮食不节。脾家有湿。脾主肌肉四肢。则外感肌躯之湿。亦渐次入于脏腑矣。亦有外不受湿。而但湿从内生者。必其人膏粱酒醴过度。或嗜饮茶汤太多。或食生冷瓜果及甜腻之物。治法总宜辨其体质阴阳。斯可以知寒热虚实之治。若其人色苍赤而瘦。肌肉坚结者。其体属阳。此外感湿邪。必易于化热。若内生湿邪。多因膏粱酒醴。必患湿热。湿火之症。若其人色白而肥。肌肉柔软者。其体属阴。若外感湿邪。不易化热。若内生之湿。多因茶汤生冷太过。必患寒湿之症。人身若一小天地。今观先生治法。若湿阻上焦者。用开肺气。佐淡渗。通膀胱。是即启上闸。开支河。导水势下行之理也。若脾阳不运。湿滞中焦者。用术朴姜半之属。以温运之。以苓泽腹皮滑石等渗泄之。亦犹低 湿处。必得烈日晒之。或以刚燥之土培之。或开沟渠以泄之耳。其用药总以苦辛寒治湿热。以苦辛温治寒湿。概以淡渗佐之。或再加风药。甘酸腻浊。在所不用。总之肾阳充旺。脾土健运。自无寒湿诸症。肺金清肃之气下降。膀胱之气化通调。自无湿火湿热暑湿诸症。若夫失治变幻。则有肿胀黄胆泄泻淋闭痰饮等类。俱于各门兼参之可也。(华岫云)

    徐评 方案重复。令阅者生厌。编书者意欲何为。治湿不用燥热之品。皆以芳香淡渗之药。

    疏肺气而和膀胱。此为良法。惟健脾消痰培土之方未备。则于固本之法。犹有缺耳。

相关目录

... ...

卷五

风温

温热

湿

痧疹瘰

卷六

肝火

痰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