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肿胀病
水胀
《灵枢·水胀篇》帝曰∶水与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石水,何以别之?岐伯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
目窠,眼胞也,凡人睡卧初起,眼胞微肿,水病始起亦如之;颈脉,喉旁人迎胃脉也,水蓄于胃,肺气逆,故颈脉动而时咳也;水溢三焦,阳气不周,故阴股间寒,而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按其腹,随手而起,如囊裹水之状,此为水胀之证候也。
肤胀
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 然不坚,腹大,身尽肿,皮浓。按其腹, 而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
肤胀因阳虚寒气客于皮肤,内无水邪,但是虚肿,故 然不坚,其皮浓。按其腹, 而不起,以气虚不鼓也,腹色不变,则与水胀之皮薄色亮,按之随手而起者不同矣。 音杳,坎陷之义。
鼓胀
鼓胀者,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
此由内伤肝脾,故色青黄并现,腹胀而有筋绽。与水胀、肤胀因各不同,其证亦异。如后条旦食不能暮食,用鸡矢醴者相类。
肠覃
肠覃者,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营,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息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此其候也。
肠覃始由寒气客于肠外,是在躯壳之内,正卫气出入之区,寒邪与气相搏,因而结成癖积,恶气乃起,息肉乃生。岁久大如怀子,按之坚而推之移,其结在气分,故血脉流通,月事仍应时而下,盖与卫气所结,卫行脉外故也。
石瘕
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 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
石瘕由寒气客于子门,假血成形,结如石坚,故名石瘕,而在胞脉之中,故状如怀子,俗所谓鬼胎也。
此以恶血当泻不泻,瘀结而月事不通,与上之肠覃有气血之分,而皆生于女子,当通利导之而下也。帝所问尚有石水一证,岐伯无答,义详前卷诸风证中。
诸胀脉证
《素问·腹中论》帝曰∶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此为何病?岐伯曰∶名为鼓胀,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帝曰∶其时有复发者,何也?岐伯曰∶此饮食不节,故时有病也。虽然其病且已时,故当病,气聚于腹也。
鼓胀者,外胀中空,其形如鼓,此因肝旺脾虚,壅滞经隧,腑气尚通,旦时阳旺,故能食,暮则阳衰,不能食也。鸡矢白善消宿积,鸡为肝之畜,故又能疏肝,用沸酒渥之,澄清而饮,名鸡矢醴,取其酒气行表助阳,其腑无实积,故不用攻夺之药。病由脾弱,故饮食不节,病必复发,虽然病已时,当其复病,浊气仍聚于腹故也。
《灵枢·胀论》帝曰∶脉之应于寸口,如何而胀?岐伯曰∶其脉大坚以涩者,胀也。帝曰∶何以知脏腑之胀也?岐伯曰∶阴为脏,阳为腑。帝曰∶气之令人胀也,在于血脉之中耶?脏腑之内乎?岐伯曰∶三者皆存焉,然非胀之舍也。帝曰∶愿闻胀之舍。岐伯曰∶夫胀者,皆在于脏腑之外,排脏腑而廓胸胁,胀皮肤,故命曰胀。帝曰∶脏腑之在胸胁腹里之内也,若匣匮之藏禁器也,各有次舍,异名而同处,一域之中,其气各异,愿闻其故。岐伯曰∶夫胸腹,脏腑之廓也;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胃者,太仓也;咽喉、小肠者,传送也;胃之五窍者,闾里门户也;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故五脏六腑者,各有畔界,其病各有形状。营气循脉,卫气逆为脉胀,卫气并脉,循分为肤胀。三里而泻,近者一下,远者三下,无问虚实,工在疾泻。
此明内胀之脉也。脉大坚以涩,是邪气壅结,气血不和,故知其为胀也。脉应于阳部,其胀在腑;脉应于阴部,其胀在脏也。而其为胀,必皆关乎气与血脉、脏腑三者之病,然非胀之定舍也。胃之五窍∶唇、齿、咽,胃之上口名贲门,下口名幽门,共五窍也。廉泉、玉英,俱任脉经穴,在舌下,津液由之而升也。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卫气逆,则营闭不得与卫通,故为脉胀,卫气者,并脉循分而行脉外者也。若脉气通而但卫不和者,则为肤胀,止胀于皮肤之内,其脉必流通而不涩也。此两证当用针泻胃经之三里穴,无问虚实,在疾泻之,以胃为脏腑之海,统领营卫故也。此明气与血脉之胀属于营卫,下明脏腑之胀也。
五脏证
帝曰∶愿闻胀形。岐伯曰∶夫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肺胀者,虚满而喘咳;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小腹;脾胀者,善哕,四肢烦 ,体重不能胜衣,卧不安;肾胀者,腹满引背央央然,腰髀痛。
此分五脏之形证也。阳经内通于腑,阴经内通于脏,其由经脉之胀,甚则内遏脏气,故有各脏之病形。或先由脏病而致外胀者,则必先现脏证也。下节六腑之胀亦然。若肤胀,仅在卫分,不涉于经,必无脏腑现证也。
六腑证
六腑胀∶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大肠胀者,肠鸣而痛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飧泄不化;小肠胀者,少腹 胀,引腰而痛;膀胱胀者,少腹满而气癃;三焦胀者,气满于皮肤中,轻轻然而不坚;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
此分六腑,证状各有不同。或由各经气逆侵内者,或因内伤食积所致者。其脏胀,或由脾虚、肝郁、肺逆使然,或腑不通畅,遏其脏气者,皆当详审其因而治之。三焦胀与肤胀相类,以其同属于气也。
诸胀由起
帝曰∶胀者焉生?何因而有?岐伯曰∶卫气之在身也,常然并脉循分肉,行有逆顺,阴阳相随,乃得天和,五脏更始,四时有序,五谷乃化。然后厥气在下,营卫留止,寒气逆上,真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为胀也。
营卫外护,脏腑内居,经络气血,通贯流行,其起止皆有次序,阴阳相随,如环无端,合乎五行四时之气化,义详营卫经络门中。卫气之行,并脉循分肉,虽行脉外,而必随顺经脉流行之序。若其逆而失度,升降不调,然后厥逆之气在下,于是营卫气血留止不行,内寒之气上逆,真气与邪互相攻击,阴阳两气不得通和,而搏结壅塞,乃合为胀病也。
《素问·大奇论》曰∶肝满、肾满、肺满皆实,即为肿。
气盛于阳为肿,盛于阴为满。此言内满实而肿于外,其病自内而之外者,当先治其内也。
肺之雍,喘而两 满∶肝雍,两 满,卧则惊,不得小便;肾雍,脚下至少腹满,胫有大小,髀 大,跛,易偏枯。
此申明上条之现证以辨之也,雍同壅,言邪气壅而致满也。肺肝之壅,皆两 满,而肺则有喘,肝则有惊而不得小便之异也;肾壅则少腹至脚下气血瘀闭,故胫有大小,髀 大,跛不能行,或左或右,相易不定而偏枯也。其壅者,或因内伤,或受外感,皆不可定。此明脏病而不及心脾者,心藏神明,为一身之主宰,若其气壅,则必昏愦多狂;脾司转运,若其气壅,则一身内外皆不通和,不止如三脏之现证者。即参上文五脏之胀,其义理可知矣。
《灵枢·水胀篇》帝曰∶水与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石水,何以别之?岐伯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
目窠,眼胞也,凡人睡卧初起,眼胞微肿,水病始起亦如之;颈脉,喉旁人迎胃脉也,水蓄于胃,肺气逆,故颈脉动而时咳也;水溢三焦,阳气不周,故阴股间寒,而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按其腹,随手而起,如囊裹水之状,此为水胀之证候也。
肤胀
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 然不坚,腹大,身尽肿,皮浓。按其腹, 而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
肤胀因阳虚寒气客于皮肤,内无水邪,但是虚肿,故 然不坚,其皮浓。按其腹, 而不起,以气虚不鼓也,腹色不变,则与水胀之皮薄色亮,按之随手而起者不同矣。 音杳,坎陷之义。
鼓胀
鼓胀者,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
此由内伤肝脾,故色青黄并现,腹胀而有筋绽。与水胀、肤胀因各不同,其证亦异。如后条旦食不能暮食,用鸡矢醴者相类。
肠覃
肠覃者,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营,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息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此其候也。
肠覃始由寒气客于肠外,是在躯壳之内,正卫气出入之区,寒邪与气相搏,因而结成癖积,恶气乃起,息肉乃生。岁久大如怀子,按之坚而推之移,其结在气分,故血脉流通,月事仍应时而下,盖与卫气所结,卫行脉外故也。
石瘕
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 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
石瘕由寒气客于子门,假血成形,结如石坚,故名石瘕,而在胞脉之中,故状如怀子,俗所谓鬼胎也。
此以恶血当泻不泻,瘀结而月事不通,与上之肠覃有气血之分,而皆生于女子,当通利导之而下也。帝所问尚有石水一证,岐伯无答,义详前卷诸风证中。
诸胀脉证
《素问·腹中论》帝曰∶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此为何病?岐伯曰∶名为鼓胀,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帝曰∶其时有复发者,何也?岐伯曰∶此饮食不节,故时有病也。虽然其病且已时,故当病,气聚于腹也。
鼓胀者,外胀中空,其形如鼓,此因肝旺脾虚,壅滞经隧,腑气尚通,旦时阳旺,故能食,暮则阳衰,不能食也。鸡矢白善消宿积,鸡为肝之畜,故又能疏肝,用沸酒渥之,澄清而饮,名鸡矢醴,取其酒气行表助阳,其腑无实积,故不用攻夺之药。病由脾弱,故饮食不节,病必复发,虽然病已时,当其复病,浊气仍聚于腹故也。
《灵枢·胀论》帝曰∶脉之应于寸口,如何而胀?岐伯曰∶其脉大坚以涩者,胀也。帝曰∶何以知脏腑之胀也?岐伯曰∶阴为脏,阳为腑。帝曰∶气之令人胀也,在于血脉之中耶?脏腑之内乎?岐伯曰∶三者皆存焉,然非胀之舍也。帝曰∶愿闻胀之舍。岐伯曰∶夫胀者,皆在于脏腑之外,排脏腑而廓胸胁,胀皮肤,故命曰胀。帝曰∶脏腑之在胸胁腹里之内也,若匣匮之藏禁器也,各有次舍,异名而同处,一域之中,其气各异,愿闻其故。岐伯曰∶夫胸腹,脏腑之廓也;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胃者,太仓也;咽喉、小肠者,传送也;胃之五窍者,闾里门户也;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故五脏六腑者,各有畔界,其病各有形状。营气循脉,卫气逆为脉胀,卫气并脉,循分为肤胀。三里而泻,近者一下,远者三下,无问虚实,工在疾泻。
此明内胀之脉也。脉大坚以涩,是邪气壅结,气血不和,故知其为胀也。脉应于阳部,其胀在腑;脉应于阴部,其胀在脏也。而其为胀,必皆关乎气与血脉、脏腑三者之病,然非胀之定舍也。胃之五窍∶唇、齿、咽,胃之上口名贲门,下口名幽门,共五窍也。廉泉、玉英,俱任脉经穴,在舌下,津液由之而升也。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卫气逆,则营闭不得与卫通,故为脉胀,卫气者,并脉循分而行脉外者也。若脉气通而但卫不和者,则为肤胀,止胀于皮肤之内,其脉必流通而不涩也。此两证当用针泻胃经之三里穴,无问虚实,在疾泻之,以胃为脏腑之海,统领营卫故也。此明气与血脉之胀属于营卫,下明脏腑之胀也。
五脏证
帝曰∶愿闻胀形。岐伯曰∶夫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肺胀者,虚满而喘咳;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小腹;脾胀者,善哕,四肢烦 ,体重不能胜衣,卧不安;肾胀者,腹满引背央央然,腰髀痛。
此分五脏之形证也。阳经内通于腑,阴经内通于脏,其由经脉之胀,甚则内遏脏气,故有各脏之病形。或先由脏病而致外胀者,则必先现脏证也。下节六腑之胀亦然。若肤胀,仅在卫分,不涉于经,必无脏腑现证也。
六腑证
六腑胀∶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大肠胀者,肠鸣而痛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飧泄不化;小肠胀者,少腹 胀,引腰而痛;膀胱胀者,少腹满而气癃;三焦胀者,气满于皮肤中,轻轻然而不坚;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
此分六腑,证状各有不同。或由各经气逆侵内者,或因内伤食积所致者。其脏胀,或由脾虚、肝郁、肺逆使然,或腑不通畅,遏其脏气者,皆当详审其因而治之。三焦胀与肤胀相类,以其同属于气也。
诸胀由起
帝曰∶胀者焉生?何因而有?岐伯曰∶卫气之在身也,常然并脉循分肉,行有逆顺,阴阳相随,乃得天和,五脏更始,四时有序,五谷乃化。然后厥气在下,营卫留止,寒气逆上,真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为胀也。
营卫外护,脏腑内居,经络气血,通贯流行,其起止皆有次序,阴阳相随,如环无端,合乎五行四时之气化,义详营卫经络门中。卫气之行,并脉循分肉,虽行脉外,而必随顺经脉流行之序。若其逆而失度,升降不调,然后厥逆之气在下,于是营卫气血留止不行,内寒之气上逆,真气与邪互相攻击,阴阳两气不得通和,而搏结壅塞,乃合为胀病也。
《素问·大奇论》曰∶肝满、肾满、肺满皆实,即为肿。
气盛于阳为肿,盛于阴为满。此言内满实而肿于外,其病自内而之外者,当先治其内也。
肺之雍,喘而两 满∶肝雍,两 满,卧则惊,不得小便;肾雍,脚下至少腹满,胫有大小,髀 大,跛,易偏枯。
此申明上条之现证以辨之也,雍同壅,言邪气壅而致满也。肺肝之壅,皆两 满,而肺则有喘,肝则有惊而不得小便之异也;肾壅则少腹至脚下气血瘀闭,故胫有大小,髀 大,跛不能行,或左或右,相易不定而偏枯也。其壅者,或因内伤,或受外感,皆不可定。此明脏病而不及心脾者,心藏神明,为一身之主宰,若其气壅,则必昏愦多狂;脾司转运,若其气壅,则一身内外皆不通和,不止如三脏之现证者。即参上文五脏之胀,其义理可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