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清浊二十四
干,犯也。
黄帝曰:夫阴清而阳浊,浊者有清,清者有浊,清浊别之奈何?岐伯曰:气之大别,清者上注于肺,浊者下走于胃。胃之清气,上出于口,肺之浊气,下注于经,内积于海。
胃之清气,上出于口,所谓浊而清者,上出于咽也。肺之浊气,下注于经,内积于海,所谓清而浊者,则下行也。海,胃也。
黄帝曰:诸阳皆浊,何阳独甚乎?岐伯曰:手太阳独受阳之浊,手太阴独受阴之清。其清者上走空窍,其浊者下行诸经。诸阴皆清,足太阴独受其浊。
空窍,上焦诸官窍也。
黄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清者其气滑,浊者其气涩,此气之常也,故刺阴者,深而留之,刺阳者,浅而疾之,清浊相干者,以数调之也。
数,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