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阴论
所谓真阴之用者,凡水火之功,缺一不可。命门之火,谓之元气;命门之水,谓之元精。五液充,则形体赖而强壮;五气治,则营卫赖以和调。此命门之水火,即十二脏之化源。故心赖之,则君主以明;肺赖之,则治节以行;脾胃赖之,济仓廪之富;肝胆赖之,资谋虑之本;膀胱赖之,则三焦气化;大小肠赖之,则传导自分。此虽云肾脏之伎巧,而实皆真阴之用,不可不察也。所谓真阴之病者,凡阴气本无有余,阴病惟皆不足。即如阴胜于下者,原非阴盛,以命门之火衰也;阳胜于标者,原非阳盛,以命门之水亏也。水亏其源,则阴虚之病叠出;火衰其本,则阳虚之证迭生。如戴阳者,面赤如朱;格阳者,外热如火。或口渴咽焦,每引水以自救;或躁扰狂越,每欲卧于泥中。或五心烦热而消瘅骨蒸,或二便秘结而溺浆如汁。或为吐血衄血,或为咳嗽遗精。或斑黄无汗者,由津液之枯涸;或中风螈 者,以精血之败伤。凡此之类,有属无根之焰,有因火不归原,是皆阴不足以配阳,病在阴中之水也。
又如火亏于下,则阳衰于上,或为神气之昏沉,或为动履之困倦,其有头目眩晕而七窍偏废者,有咽喉哽咽而呕恶气短者,皆上焦之阳虚也;有饮食不化而吞酸反胃者,有痞满隔塞而水泛为痰者,皆中焦之阳虚也;有清浊不分而肠鸣滑泄者,有阳痿精寒而脐腹多痛者,皆下焦之阳虚也。又或畏寒洒洒者,以火脏之阳虚,不能御寒也;或肌肉臌胀者,以土脏之阳虚,不能制水也;或拘挛痛痹者,以木脏之阳虚,不能营筋也;或寒嗽虚喘,身凉自汗者,以金脏之阳虚,不能保肺也;或精遗血泄,二便失禁,腰脊如折,骨痛之极者,以水脏之阳虚,精髓内竭也。凡此之类,或以阴强之反克,或由元气之被伤,皆阳不足以胜阴,病在阴中之火也。王太仆曰∶寒之不寒,责其无水;热之不热,责其无火。无火无水,皆在命门,总曰阴虚之病,不可不察也。所谓真阴之治者,凡乱有所由起,病有所由生,故治病必当求本。盖五脏之本,本在命门,神气之本,本在元精,此即真阴之谓也。王太仆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正此谓也。许学士曰∶补脾不如补肾。亦此谓也。近惟我明薛立斋,独得其妙,而常用仲景八味丸,即益火之剂也;钱氏六味丸,即壮水之剂也。每以济人,多收奇效,诚然善矣;第真阴既虚,则不宜再泄,二方俱用茯苓泽泻,渗利太过,即仲景金匮,亦为利水而设,虽曰于大补之中,加此何害,然未免减去补力,而奏功为难矣。使或阴气虽弱,未至大伤,或脏气微滞,而兼痰湿水邪者,则正宜用此;若精气大损,年力俱衰,真阴内乏,虚痰假火等证,即从纯补,犹嫌不足,若加渗利,如实漏卮矣。故当察微甚缓急,而用随其人,斯为尽善。余及中年,方悟补阴之理,因推展其义,用六味之意,而不用六味之方,活人应手之效,真有不能尽述者。夫病变非一,何独重阴?有弗达者,必哂为谬,姑再陈之,以见其略。如寒邪中人,本为表证,而汗液之化,必由乎阴也;中风为病,身多偏枯,而筋脉之败,必由乎阴也。虚劳生火,非壮水何以救其燎原?泻泄正阴,非补肾何以固其门户?臌胀由乎水邪,主水者须求水脏;关格本乎阴虚,欲强阴舍阴不可。此数者,乃疾病中最大之纲领,明者觉之,可因斯而三反矣。故治水治火,皆从肾气,此正重在命门,而阳以阴为基也。老子曰∶知其雄,守其雌。夫雄动而作,雌静而守,然动必归静,雄必归雌,此雄之不可不知,雌之不可不守也。邵子曰∶三月春光留不住,春归春意难分付。凡言归者必归家,为问春家在何处?夫阳春有脚,能去能来,识其所归,则可藏可留,而长春在我矣。此二子之教我,真我之大宗师也。人能知雄之有雌,春之有家,则知真阴之为义矣。
余因制二归丸方,愿与知本知音者共之。
左归丸 治真阴肾水不足,不能滋溉营卫,渐至衰羸,或虚热往来,自汗盗汗,或神不守舍,血不归原,或劳损伤阴,或遗淋不禁,或气虚昏运,或眼花耳聋,或口燥舌干,或腰酸腿软。凡精髓内竭,津液枯涸等证,俱速宜壮水之主,以培左肾之元阴,此方主之。
大杯熟地(八两。) 山药(炒,四两。) 山茱萸肉(四两。) 龟胶(切碎炒珠,四两。)
川牛膝(酒洗蒸熟,三两。) 鹿角胶(敲碎炒珠,二两。) 菟丝子(制熟,三两。) 枸杞子(三两。)
上先将熟地杵膏,加炼蜜和丸桐子大,每食前用滚白汤送下百余丸。
如真阴失守,虚火炎上者,宜用纯阴至静之荆,于本方去枸杞、鹿胶,加女贞子三两,麦门冬三两。若火烁肺金,干枯多嗽者,仍加百合三两。如夜热骨蒸,加地骨皮三两。小水不利,加茯苓三两。
如大便燥涩,去菟丝,加肉苁蓉酒洗三两。
如血虚有滞者,于本方加当归四两。
凡五液皆主于肾,故凡属阴分之药,亦无不皆能走肾,有谓必须引导者,皆见之不明耳。
右归丸 治元阳不足,或先天禀衰,或劳伤过度,以致命门火衰,不能生土,而为脾胃虚寒,饮食少进,或呕恶膨胀,或反胃隔塞,或怯寒畏冷,或脐腹多痛,或大便不实,泻利频作,或小水自遗,虚淋寒疝,或以寒侵溪谷,而为肢节痹痛,或以寒在下焦,而为水邪浮肿。
总之真阳不足者,必神疲气怯,或心跳不宁,或四体不收,或眼见邪魔,或阳衰无子等证,俱速宜益火之源,以培右肾之元阳,此方主之。
大怀熟地(八两。) 山药(炒,四两。) 山茱萸(微炒,三两。) 枸杞(微炒,四两。)
鹿角胶(炒珠,四两。) 菟丝子(制熟,四两。) 杜仲(淡姜汤炒,四两。) 当归(三两,便溏者勿用之。) 大附子(自二两渐可加至六两,因人而用。) 肉桂(自二两渐可加至四两,因人而用。)
上丸法如前,或丸如弹子大,每嚼服二三丸,以滚白汤送下,则效速更妙。
如阳衰气虚,必加人参以为之主,或二三两,或五六两,随人虚实以为增减。盖人参之功,随阳药则入阳分,随阴药则入阴分。故欲补命门之阳,非此不能速效。
如阳虚精滑,或带浊便溏,加补骨脂酒炒三两。或飧泄、肾泄不止,仍加肉豆蔻,用面炒去油三两。
如呕恶吞酸,可加干姜三两。
如腹痛不止,可加吴茱萸二两,汤泡三次炒用。
制附子法,择大附子重两许者,半斤可得制净附子六两,先用大甘草四两,煎浓汤,浸附子至二三日,剥去薄皮,切四块,又浸一日,俟其极透,取起少凉即切为片,用微火徐炒,至七分熟意,即可用矣;若炒至太过,恐全失其性。
左归饮 此壮水之剂也,凡命门之阴衰阳胜者,宜用此饮加减主之。
熟地(自二三钱可加至一二两,随轻重用之。) 山药(二钱。) 山茱萸(一二钱,畏酸者少用之。) 炙甘草(一钱,妙在此味。) 枸杞(二钱,相火盛者去之。) 茯苓(一钱五分。)
水二钟,煎七八分,食远温服。
如肺热而烦者,可加麦门冬二钱。
如肺热多嗽者,可加百合二钱。
如血少者,可加当归二钱。血滞而热者,可加丹皮二钱。阴虚不宁者,加女贞子二钱。
如血热妄动者,可加生地二三钱。
如脾热易饥者,及多汗伤阴者,可加芍药二钱。
如心热多躁者,可加玄参二钱。
如肾热骨蒸者,可加地骨皮二钱。
如津枯热渴者,可加天花粉二钱。
如上实下虚者,可加牛膝二钱以导之。
右归饮 此益火之剂也,凡命门之阳衰阴胜者,宜用此饮加减主之。
大怀熟地(用法如前。) 山药(炒,二钱。) 山茱萸肉(一钱五分,凡吞酸畏酸者,当少用之。) 炙甘草(一钱。) 枸杞(二钱。) 杜仲(姜汤炒,二钱。) 肉桂(自一钱用至二钱。) 制附子(随宜用之,至三钱止。)
水二钟,煎七八分,食远温服。
如气虚血脱,或厥或昏,或汗或运,或虚狂,或短气者,可加人参,自一二钱以至一二两。
如火衰不能生土,而或为呕恶,或为吞酸者,可加炮姜一二三钱。
如阳衰中寒而泄泻不止,腹痛无休,所用制附子,自一钱以至二三钱,亦须人参兼用,或再加肉豆蔻二钱。
如小腹疼痛,加至桂附仍不止者,再加吴茱萸一钱许以佐之。
如淋遗白带,脐腹疼痛者,加补骨脂一二钱炒熟捣碎用。
如血凝血少者,可加当归二三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