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塞性动脉硬化症
闭塞性动脉硬化症,又称老年性坏疽,多发生在下肢的大中型动脉。本病发病年龄大多在50~70岁之间,男性病人占90%,女性占10%,属祖国医学“脱疽”范畴。
[发病原因]
本病的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闭塞性动脉硬化症是一种具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疾病,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高蛋白血症。这是本病发生的直接原因,患者因血胆固醇、甘油三脂等偏高,使动脉内膜形成粥样硬化性斑块,中层变性和继发血栓形成而逐渐使管腔狭窄或闭塞,以致肢体的供血发生障碍,逐渐形成闭塞性动脉硬化。
2.糖尿病。糖尿病是本病发生的间接原因之一,因糖尿病引起血中胆固醇、甘油三脂等浓度增高,导致动脉硬化而引起本病的发生。
3.其它原因。长期吸烟,高血压及紧张的脑力劳动,都容易引起或伴有血管运动神经活动障碍,诱发本病;过度食入富含胆固醇和动物性脂肪的食物,加之缺少体力劳动,肥胖等常可使胆固醇、甘油三脂增高,继而导致本病的发生。
中医认为老年之体,先天肾气已衰,后天脾胃亦弱,再加膏粱厚味,损伤脾胃,以致胃气不降,脾气不升,湿滞中焦,若久而不复,痰浊由此而生。痰浊阻于血络,引起气机不畅,气滞血瘀,血脉瘀塞。“血主濡之”,足受血而能步,久瘀化热,“热甚则肉腐”,故致本病。
[临床表现]
本病早期,患者感下肢怕冷,轻度麻木,活动后易感疲劳乏力,或出现间歇性跛行,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肢的足趾、足背及小腿出现静息痛,尤以夜间为甚,患者常抱膝而坐,彻夜难眠。此时检查足部可发现患肢皮色苍白,皮肤发凉,汗毛稀少,趾甲增厚变形,骨质疏松,患肢动脉减弱或消失。终致足背及趾部皮肤出现青紫斑片,并起水疱或血疱,继则溃疡坏疽发生。若合并糖尿病。易演变成湿性坏疽和继发感染,同时出现高热等中毒症状。
[预防措施]
1.低脂饮食。老年人应避免经常食用过多的动物性脂肪及含胆固醇较高的食物,如肥肉、肝、肾等内脏、鱼子、蛋黄、奶油及其制品,提倡饮食清淡、多食富含维生素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等,多食富含谷固醇食物如豆类及其制品,尽可能以豆油、菜油、麻油、茶油等为食用油。
2.适当参加体力劳动及体育活动。参加一定的体力劳动及体育活动,对预防肥胖、锻炼循环系统调节功能,调整血脂代谢均有裨益。
3.相关疾病的治疗。有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应及时予以治疗,以防继发本病。
4.其它。长期过度吸烟患者应努力戒烟,保持心情舒畅,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避免脑力劳动过于紧张,保证充分的睡眠。
[治疗方法]
1.降血脂药物。血脂过高患者经饮食调理后仍不降低者,可用降血脂药物治疗。常用药为烟醇肌醇酯,每次0.2~0.4克,每日3次,或每次100毫克肌注,每日1~2次;烟酸,每次0.5~1.5克,每日3次;谷固醇,口服每日10~20克;脉通,每次1~2片,每日3次;心脉乐,每次3~4粒,每日3次;安妥明,每次0.25~0.5克,每日3次。
2.血管扩张药。妥拉苏林,每次25毫克,每日3次;盐酸罂粟碱,每次20~60毫克,每日3次。
3.中成药。丹参注射液,肌注,每次1~2毫升,每日1~2次;复方丹参片,每次2片,每日3次;毛冬青,每次1.8克,每日3次;另外亦可服用脉安冲剂,每次1包,每日2次;玉楂冲剂,每次1包,每日2次。
4.中医辨证施治。患病早期,患肢发凉,麻木,间歇跛行,证属痰浊瘀阻者,治以化痰散结,活血化瘀,药选全瓜蒌10克、陈皮10克、海藻10克、全当归15克、山楂15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丹参15克、红花6克、莪术10克;伴糖尿病者,加生黄芪20克、山药20克、天花粉15克;伴高血压者,加夏枯草15克、黄岑10克,臭梧桐10克;患肢剧痛,入夜更甚,彻夜不眠,患肢干枯焦黑、破溃腐烂,辨证为热甚伤阴者,治法宜养阴清热,活血通络,药用大生地15克、玄参10克、麦冬10克、生黄芪20克、银花15克、天花粉20克、全当归15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丹参20克、鸡血藤20克、白花蛇舌草20克,剧痛不止,加制乳没各6克,伴高热溃烂甚者,加紫花地丁15克、蒲公英15克,失眠者加夜交藤10克、柏子仁10克。
5.手术治疗。患者在药物治疗无效时,可考虑采用人造血管,或自体大隐静脉旁路移植等手术治疗。
[发病原因]
本病的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闭塞性动脉硬化症是一种具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疾病,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高蛋白血症。这是本病发生的直接原因,患者因血胆固醇、甘油三脂等偏高,使动脉内膜形成粥样硬化性斑块,中层变性和继发血栓形成而逐渐使管腔狭窄或闭塞,以致肢体的供血发生障碍,逐渐形成闭塞性动脉硬化。
2.糖尿病。糖尿病是本病发生的间接原因之一,因糖尿病引起血中胆固醇、甘油三脂等浓度增高,导致动脉硬化而引起本病的发生。
3.其它原因。长期吸烟,高血压及紧张的脑力劳动,都容易引起或伴有血管运动神经活动障碍,诱发本病;过度食入富含胆固醇和动物性脂肪的食物,加之缺少体力劳动,肥胖等常可使胆固醇、甘油三脂增高,继而导致本病的发生。
中医认为老年之体,先天肾气已衰,后天脾胃亦弱,再加膏粱厚味,损伤脾胃,以致胃气不降,脾气不升,湿滞中焦,若久而不复,痰浊由此而生。痰浊阻于血络,引起气机不畅,气滞血瘀,血脉瘀塞。“血主濡之”,足受血而能步,久瘀化热,“热甚则肉腐”,故致本病。
[临床表现]
本病早期,患者感下肢怕冷,轻度麻木,活动后易感疲劳乏力,或出现间歇性跛行,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肢的足趾、足背及小腿出现静息痛,尤以夜间为甚,患者常抱膝而坐,彻夜难眠。此时检查足部可发现患肢皮色苍白,皮肤发凉,汗毛稀少,趾甲增厚变形,骨质疏松,患肢动脉减弱或消失。终致足背及趾部皮肤出现青紫斑片,并起水疱或血疱,继则溃疡坏疽发生。若合并糖尿病。易演变成湿性坏疽和继发感染,同时出现高热等中毒症状。
[预防措施]
1.低脂饮食。老年人应避免经常食用过多的动物性脂肪及含胆固醇较高的食物,如肥肉、肝、肾等内脏、鱼子、蛋黄、奶油及其制品,提倡饮食清淡、多食富含维生素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等,多食富含谷固醇食物如豆类及其制品,尽可能以豆油、菜油、麻油、茶油等为食用油。
2.适当参加体力劳动及体育活动。参加一定的体力劳动及体育活动,对预防肥胖、锻炼循环系统调节功能,调整血脂代谢均有裨益。
3.相关疾病的治疗。有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应及时予以治疗,以防继发本病。
4.其它。长期过度吸烟患者应努力戒烟,保持心情舒畅,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避免脑力劳动过于紧张,保证充分的睡眠。
[治疗方法]
1.降血脂药物。血脂过高患者经饮食调理后仍不降低者,可用降血脂药物治疗。常用药为烟醇肌醇酯,每次0.2~0.4克,每日3次,或每次100毫克肌注,每日1~2次;烟酸,每次0.5~1.5克,每日3次;谷固醇,口服每日10~20克;脉通,每次1~2片,每日3次;心脉乐,每次3~4粒,每日3次;安妥明,每次0.25~0.5克,每日3次。
2.血管扩张药。妥拉苏林,每次25毫克,每日3次;盐酸罂粟碱,每次20~60毫克,每日3次。
3.中成药。丹参注射液,肌注,每次1~2毫升,每日1~2次;复方丹参片,每次2片,每日3次;毛冬青,每次1.8克,每日3次;另外亦可服用脉安冲剂,每次1包,每日2次;玉楂冲剂,每次1包,每日2次。
4.中医辨证施治。患病早期,患肢发凉,麻木,间歇跛行,证属痰浊瘀阻者,治以化痰散结,活血化瘀,药选全瓜蒌10克、陈皮10克、海藻10克、全当归15克、山楂15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丹参15克、红花6克、莪术10克;伴糖尿病者,加生黄芪20克、山药20克、天花粉15克;伴高血压者,加夏枯草15克、黄岑10克,臭梧桐10克;患肢剧痛,入夜更甚,彻夜不眠,患肢干枯焦黑、破溃腐烂,辨证为热甚伤阴者,治法宜养阴清热,活血通络,药用大生地15克、玄参10克、麦冬10克、生黄芪20克、银花15克、天花粉20克、全当归15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丹参20克、鸡血藤20克、白花蛇舌草20克,剧痛不止,加制乳没各6克,伴高热溃烂甚者,加紫花地丁15克、蒲公英15克,失眠者加夜交藤10克、柏子仁10克。
5.手术治疗。患者在药物治疗无效时,可考虑采用人造血管,或自体大隐静脉旁路移植等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