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健康杂志 报刊选编 资料下载 在线书籍 基础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 学报 中国医学 卫生总论 中华系列 国外
保健: 新闻 评论 视点 常识 疾病 症状 养生 用药 护理 急救 健身 美容 两性 育儿 四季 读物 更多
中医: 常识 教材 思考 中药 医理 临床 针骨 民族 文化 著作 验方 图谱 食疗 药物 药业 药市 新药 书店 搜索 英文
当前位置:百拇书籍 > 中医医论 > 《读医随笔》
编号:17203
伏脉反因阳气将伸说
http://www.100md.com 《读医随笔》 上一页   下一页

     伏脉大旨,《简摩补义》言之悉矣。陶节庵谓伤寒两手脉乍伏者,此将欲得汗也,邪汗发之,正汗勿发之。其所以乍伏之故,尚未指出。夫欲汗而脉反乍伏者,皆因邪气滞入血脉,正气欲伸而血阻之不能骤伸,以致折其方伸之锐气,而相格如此也;或伤寒日久,阴盛阳虚,血脉凝泣,得温补之剂,阳气乍充,鼓入血脉,寒邪不得骤开,故相搏而气机乍窒也;或温病大热,津灼血燥,得养阴之剂,津液初回,正气鼓之,以入血脉,血燥不能骤濡,气机不能骤利,故相迫而致闭也;亦有内伤生冷,外伤风寒,胸口结痛,呼吸喘促,得温化之剂,脾阳乍动,冷食初化,而表邪未开,以致格拒,而气乍窒者;亦有燥屎内结,表邪尚在,得润降之剂燥屎将下,正气运于内,不及捍于表,表邪乘机内移,正气又旋外复,以致相激,而气乍窒者。此皆气急欲通,而未得遽通所致。若本有汗,及下利不止,而忽然无脉者,真气散、气脱也;又有伤风日久,或先经误汗,阴虚戴阳,津空气结,气搏于表,其脉浮薄,止 于皮毛之间,稍按即散,得生津之剂,阳气乍交于阴,其脉内敛。何者?凡气必先一吸而后能一嘘也。此证若不先用生津,以辛温强汗之,脉气不得先伏,而即出汗,即刻气喘而脱矣。前伏为邪正之相搏,此伏为阴阳之相交。其得汗,皆所谓战汗之类。邪正相搏者,其躁扰往往甚厉,吴又可谓之狂汗。阴阳相交者,正虚邪微,但略见口噤、肢厥而已。陶节庵有正汗、邪汗之辨。邪汗即邪正相搏者也,故曰发之,谓助其正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