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病理特征
![]() |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电镜图/ |
图12-1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电镜图
67岁的男性病人粥样硬化动脉破损的内膜。可见球型颗粒(脂质)从深达几层纤维蛋白的动脉粥样粉瘤中释放出来。
AS病变特点主要有以下几项:①局灶性病变常发生于动脉分叉处;②病变始发于内皮细胞功能性的改变;③病变最主要的细胞为平滑肌细胞;④病灶随严重程度不同在细胞内外有不同脂质,其中主要为胆固醇。根据病变的发展经过可将其分为以下5个时期:内膜水肿;脂纹和脂斑;纤维斑块;粥样斑块;粥样斑块的继发性变化(斑块内出血;粥瘤性溃疡;血栓形成;钙化;动脉瘤形成)。
免疫组化分析证明,早期脂纹区域主要是含胆固醇酯的巨噬细胞和一些T淋巴细胞。纤维斑块包括平滑肌细胞和巨噬细胞,病变发展为多层的增生的平滑肌细胞、充满脂质的巨噬细胞以及含脂质的平滑肌细胞、一些T淋巴细胞、胆固醇结晶、坏死碎片和钙盐。动物实验研究AS形成的过程显示:最先改变为单核细胞和T淋巴细胞附着于动脉壁内皮并向内皮下迁移。在内皮下单核细胞聚集脂质并成熟变成含脂质的巨噬细胞,此时成为脂纹病变。以后发生内皮断裂,血小板粘附,平滑肌细胞增生。
脂纹逐渐纤维化变成成分复杂的斑块。由于纤维斑块出血、钙化、细胞坏死而导致复合性病变的形成。
脂纹症状的发生是由于粥样硬化斑块使通过该动脉的血流量减少,使远端组织或器官发生缺血性损伤。主动脉受累严重,尤其是腹主动脉,但因管腔粗,不易引起阻塞症状。冠状动脉与脑动脉则因管较细,由于激发条件而引起斑块表面溃疡、内出血、血小板进一步凝集、血栓形成、动脉管腔狭窄或阻塞,从而导致冠心病(CHD)与缺血性脑卒中(ICVD)的发生。
相关目录
... ...
第十三章 糖尿病高脂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