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健康杂志 报刊选编 资料下载 在线书籍 基础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 学报 中国医学 卫生总论 中华系列 国外
保健: 新闻 评论 视点 常识 疾病 症状 养生 用药 护理 急救 健身 美容 两性 育儿 四季 读物 更多
中医: 常识 教材 思考 中药 医理 临床 针骨 民族 文化 著作 验方 图谱 食疗 药物 药业 药市 新药 书店 搜索 英文
当前位置:百拇书籍 > 中医内科 > 《动脉粥样硬化》
编号:16936
第十章 脂类代谢紊乱

     临床上对脂质代谢紊乱的认识与血浆脂质及脂蛋白、载脂蛋白的测定方法的发展密不可分。50年代只能测定血浆胆固醇的含量以确诊高胆固醇血症。到60年代初期血浆甘油三酯测定方法的应用,使研究者把高脂血症分为三种: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胆固醇血症合并高甘油三酯血症。60年代纸上电泳技术得到改进,提高了对血浆脂蛋白的分辨力和检出率。可将血浆脂蛋白分为α-脂蛋白、前β-脂蛋白、β-脂蛋白及乳糜微粒四种,并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明确了血浆脂质是以脂蛋白的形式存在,临床上逐渐用高脂蛋白血症代替高脂血症。1967年Fredrickson等用改进的纸上电泳分离血浆脂蛋白,将高脂血症分为五种类型,即Ⅰ、Ⅱ、Ⅲ、Ⅳ、Ⅴ。1970年WHO加以改进,将Ⅱ型分为Ⅱa和Ⅱb,共六型。这些标志着对脂类代谢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已从血浆脂质水平发展到血浆脂蛋白水平。

    但是血浆高脂蛋白血症分型,经各国实验研究及临床工作者应用,发现其存在局限性,如高脂蛋白血症分型仅以表型分类。不能反应其病因,HDL含量改变也未包括在内。1973年Goldstein和Brown对细胞膜LDL受体的研究成果表明,对脂质代谢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从脂蛋白水平进入载脂蛋白的分子水平,并发现了多种载脂蛋白缺乏或缺陷的疾患。近年来,为了便于从分子水平研究脂质代谢紊乱,主张以载脂蛋白的改变作为异常脂蛋白血症分类的依据,以完善1970年WHO的分型法。故本章主要介绍脂蛋白和载脂蛋白,以兼顾习惯用法和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