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拇书籍 > 中医医论 > 《丹溪治法心要》
编号:9966
翻胃(第二十七)
     翻胃即膈噎也,膈噎乃翻胃之渐发挥。详言之,大约有四∶有血虚、有气虚、有热、有痰。又有兼病者,血虚者,脉必数而无力;气虚者,脉必缓而无力;血气俱虚者,口中多出沫,但见沫大出者必死;有热者,脉数而有力;有痰者,脉滑数,二者可治。又曰∶翻胃脉,血虚,左手脉无力;气虚,右脉无力;有痰寸关沉,或伏而大。

    血虚以四物为主,气虚以四君子为主,热以解毒为主,痰以二陈为主。必入童便、姜汁、竹沥、韭汁、牛羊乳。粪如羊矢者,不治;年高者,虽不治,须用参、术,关防气虚、胃虚。有阴火上炎而翻胃者,作阴火治。有气结者,其脉寸关沉而涩,宜开滞导气之药。有积血在内者,当消息以遂之。大便涩者,难治,常食兔肉则便利。翻胃病,若痰实火盛之人,先以瓜蒂散吐之,后用大黄、皂角、黑牵牛、朴硝,为末糊丸,姜汤下十五丸。

    一方,治翻胃积饮,通用益元散,以姜汁澄白脚为丸,时时服之。

    一方,以黄连、茱萸、炒贝母、栝蒌、陈皮、白术、枳实、牛转草。但有咽下塞住不宽,项背转侧,欠伸不得,似乎膈噎之证,饮食不下,先有心疼,疼发一身尽黄,先以川芎、桔梗、山栀、细茶、生姜齑汁,吐痰二碗,后用导痰汤加羌活、黄芩、红花,人壮者用此法。

    一老人翻胃,栝蒌、贝母、白术、陈皮、吴茱萸、黄连、生甘草、人参、茯苓、枳实。

    年少者,以四物汤清胃脘,血燥不润便,故涩,《格致余论》甚详。槟连丸治翻胃,或朝食而暮出者,或下咽而吐者,或胃脘作痛者,或必得尽吐而爽者,或见食即吐者∶白术 黄连 砂仁 陈皮 半夏曲 神曲 蓬术(各一两) 藿香 槟榔 青皮 丁香 麦 三棱 姜黄 良姜 白豆蔻 茯苓 桂花 连翘 山楂(各五钱) 川附(半只) 吴茱萸(二钱) 上药末之,姜糊丸,每服七八十丸,姜汤或白汤下,日三服。

    一人年壮病翻,益元散加陈皮、半夏、生姜、自然汁浸,晒干为末,竹沥甘蔗汁调服。

    一人但能食粥一匙,吃下,膈有一菜杂于其间,便连粥俱不能下,鱼肉俱不可咽,止能食稀粥,其人起居如常,用凉膈散加桔梗。若面常觉发热,大便结,此咽膈燥痰所碍,加白蜜饮之。

    治翻胃,未致于胃脘干槁者。

    一男子壮年,食后必吐出数口,隙不尽出,膈上时作声,面色如平人,病不在脾胃,而在膈间。问其得病之由,乃因大怒未止辄吃面,即有此症。盖怒甚,则血郁于上,积在膈间,有碍气之升降,津液因聚而为痰、为饮,与血相搏而动,故作声也。用二陈加香附、莱菔、韭汁服一日,以瓜蒂散、酸浆吐之,再一日,又吐,痰中见血一盏,次日复吐,见血一钟乃愈。一中年人,中脘作痛,食已则吐,面紫霜色,关脉涩涩,乃血病也,因跌仆后中脘即痛,投以生新推陈血剂,吐片血碗许而愈。

    一妇人因七情,咽喉有核如绵,吐不出,咽不下,及两胁心口作痛,饮食少,胎已三月矣。用香附 砂仁 茯苓 陈皮(各二钱) 麦冬浓朴 白术 人参 甘草(各五分) 枳壳 芍药 白豆蔻(各八分) 竹茹(二钱) 姜(五片)煎服。心痛不止加草豆蔻。

    一人先因膈噎后食羊肉,前疾大作及咽酸,用二陈汤加苍术、白术、香附、砂仁、枳壳、吴茱、黄连、神曲、生姜煎服,后里急后重加木香、槟榔。痰气结核在咽间吐咯不出,此七情所致也。及痰火炎上,胸膈不宽,以二陈加香附、砂仁、栝蒌、白术、浓朴、苏子、黄连、吴茱、枳壳、生姜煎服。头眩加前胡。因食欲过甚,遂成膈气,作死血治之,二陈加当归、桃仁、香附、砂仁、白术、枳实、藿香、姜连,吐不止加丁香煎,临服加韭汁、姜汁、竹沥各少许,加牛乳尤佳。

    一人痰火噎塞,胸膈不宽,二陈加紫苏、浓朴、香附、砂仁、姜连、木香、槟榔、白豆蔻、吴茱萸、生姜煎服。呕吐胸膈疼,二陈加姜黄、香附、砂仁、丁香、藿香、白术、白豆蔻、枳壳、姜连∶心腹痛及咽酸去枳壳加吴茱萸,发热去枳壳、吴茱,加甘葛、竹茹、枇杷叶、姜汁炒,热盛者,加连翘仁姜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