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法结合腧穴特性
针法补泻除涉及人体功能状态、针灸作用方式外,腧穴选用也是一个因素,《难经》中主要介绍了以五腧穴为基础,依据五行生克的关系,通过配穴的形成而创立的“补母泻子法”和“泻南补北法。”
补母泻子法
《六十四难》根据《灵枢·本输》及阴阳刚柔相济的原理,以五腧穴配属五行:阴经为井木、荥火、输土、经金、合水;阳经为井金、荥水、输木、经火、合土。配十天干则肺属辛金、大肠属庚金;肾属癸水,膀胱属壬水;肝属乙木,胆属甲木;心、心包属丁火,小肠、三焦属丙火;脾属巳土、胃属戊土。按照五行相生关系,每条经各有一个“母穴”和一个“子穴”。“母能令子虚,子能令母实”,所以《六十九难》提出了“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补泻法。如肺属金,肺虚可补其母穴——输(土)穴太渊;肺实可泻其子穴——合(水)穴尺泽。《七十九难》也举例作了说明:“迎而夺之者,泻其子也;随而济之者,补其母也。假令心病,泻手心主俞,是谓迎而夺之者也;补手心主井,是谓随而济之者也。”泻可取心包(火)经的输(土)穴大陵,补可取心包(火)经的井(木)穴中冲。
补母泻子法除用本经穴位外,也可应用相关经脉上的穴位。如肺虚可用脾(土)经穴位,或补脾经输(土)穴太白;肺实可用肾(水)经穴位,或泻肾经合(水)穴阴谷。《针灸大成·南丰李氏补泻》:“凡针逆而迎夺,即泻其子也,如心之热病,必泻于脾胃之分。针顺而随济,即补其母也,如心之虚病,必补于肝胆之分。”即指心(火)之热病可泻脾、胃(土)经的穴位,心之虚病可补肝、胆(木)经的穴位。
泻南补北法
《难经·七十五难》根据五行生克关系,指出对肝实肺虚之证,要用泻心火,补肾水的方法治疗。说是:“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东方属木代表肝,西方属金代表肺,南方属火代表心,北方属水代表肾。东方实,西方虚,即肝(木)实、肺(金)虚,是一种“木实侮金”的反克表现。补北(肾)泻南(心)就是益水制火,即补肾泻心。火(心)为木(肝)之子,泻火能抑木,可夺肝(母)之实,又能减少其克金(肺)之力。水(肾)为金(肺)之子,补水可以制火(心),使火不能刑金,又能济金以资肺(母)之虚,使金实得以制木。泻南补北法可以说是对“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一说的补充。如果按照补母泻子法,肝实肺虚,法当泻心火补脾土,而这里为什么不补脾土而补肾水。清代叶霖《难经正义》中说:“夫五行之道,其所畏者,畏所克耳。今火大旺,水大亏,火何畏乎?惟其无畏,泽愈旺而莫能制,苟非滋水以求胜之,孰能胜也。……虽泻火补水并言,然其要又在补水耳。……今补水而泻火,火退则木气削,又金不受克而制木,东方不实矣,金气得平,又土不受克而生金,西方不虚矣。若以虚则补母言之,肺虚则当补脾,岂知肝气正盛,克土之深,虽每日补脾,安能敌其正盛之势哉?纵使土能生金,金受火克,亦所得不偿失矣,此所以不补土而补水也。或疑木旺补水,恐水生木,或木愈旺,故闻独泻火不补水论,忻然而从之?殊不知木已旺矣,何待生乎。况水之虚,虽峻补不能复其本气,安有余力生木哉,若能生木,则能生火矣。……泻火补水,使金得平木,正所谓能治其虚。不补土,不补金,乃泻火补水,使金自平,此法之巧而妙者。”
泻井刺荥法
实热证需泻井穴时,《难经》中指出可以根据“实者泻其子”的原则,改以荥穴来代替。《七十三难》:“诸井者,肌肉浅薄,气少不足使之,刺之奈何?然:诸井者木也;荥者火也,火者木之子。当刺井者,以荥泻之。”因为井穴在手足指(趾)端,此处皮肉浅薄,而气藏于皮肉之内,则气较为微小,不便使用针刺手法,所以说气少不足使也。如胃经实证当泻其井穴历兑,可改用其荥穴内庭。元代汪机《针灸问对》说:“此说为泻井者言也,若当补井,则必补其合。”因此有“泻井须泻荥,补井当补合”之说。
补母泻子法
《六十四难》根据《灵枢·本输》及阴阳刚柔相济的原理,以五腧穴配属五行:阴经为井木、荥火、输土、经金、合水;阳经为井金、荥水、输木、经火、合土。配十天干则肺属辛金、大肠属庚金;肾属癸水,膀胱属壬水;肝属乙木,胆属甲木;心、心包属丁火,小肠、三焦属丙火;脾属巳土、胃属戊土。按照五行相生关系,每条经各有一个“母穴”和一个“子穴”。“母能令子虚,子能令母实”,所以《六十九难》提出了“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补泻法。如肺属金,肺虚可补其母穴——输(土)穴太渊;肺实可泻其子穴——合(水)穴尺泽。《七十九难》也举例作了说明:“迎而夺之者,泻其子也;随而济之者,补其母也。假令心病,泻手心主俞,是谓迎而夺之者也;补手心主井,是谓随而济之者也。”泻可取心包(火)经的输(土)穴大陵,补可取心包(火)经的井(木)穴中冲。
补母泻子法除用本经穴位外,也可应用相关经脉上的穴位。如肺虚可用脾(土)经穴位,或补脾经输(土)穴太白;肺实可用肾(水)经穴位,或泻肾经合(水)穴阴谷。《针灸大成·南丰李氏补泻》:“凡针逆而迎夺,即泻其子也,如心之热病,必泻于脾胃之分。针顺而随济,即补其母也,如心之虚病,必补于肝胆之分。”即指心(火)之热病可泻脾、胃(土)经的穴位,心之虚病可补肝、胆(木)经的穴位。
泻南补北法
《难经·七十五难》根据五行生克关系,指出对肝实肺虚之证,要用泻心火,补肾水的方法治疗。说是:“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东方属木代表肝,西方属金代表肺,南方属火代表心,北方属水代表肾。东方实,西方虚,即肝(木)实、肺(金)虚,是一种“木实侮金”的反克表现。补北(肾)泻南(心)就是益水制火,即补肾泻心。火(心)为木(肝)之子,泻火能抑木,可夺肝(母)之实,又能减少其克金(肺)之力。水(肾)为金(肺)之子,补水可以制火(心),使火不能刑金,又能济金以资肺(母)之虚,使金实得以制木。泻南补北法可以说是对“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一说的补充。如果按照补母泻子法,肝实肺虚,法当泻心火补脾土,而这里为什么不补脾土而补肾水。清代叶霖《难经正义》中说:“夫五行之道,其所畏者,畏所克耳。今火大旺,水大亏,火何畏乎?惟其无畏,泽愈旺而莫能制,苟非滋水以求胜之,孰能胜也。……虽泻火补水并言,然其要又在补水耳。……今补水而泻火,火退则木气削,又金不受克而制木,东方不实矣,金气得平,又土不受克而生金,西方不虚矣。若以虚则补母言之,肺虚则当补脾,岂知肝气正盛,克土之深,虽每日补脾,安能敌其正盛之势哉?纵使土能生金,金受火克,亦所得不偿失矣,此所以不补土而补水也。或疑木旺补水,恐水生木,或木愈旺,故闻独泻火不补水论,忻然而从之?殊不知木已旺矣,何待生乎。况水之虚,虽峻补不能复其本气,安有余力生木哉,若能生木,则能生火矣。……泻火补水,使金得平木,正所谓能治其虚。不补土,不补金,乃泻火补水,使金自平,此法之巧而妙者。”
泻井刺荥法
实热证需泻井穴时,《难经》中指出可以根据“实者泻其子”的原则,改以荥穴来代替。《七十三难》:“诸井者,肌肉浅薄,气少不足使之,刺之奈何?然:诸井者木也;荥者火也,火者木之子。当刺井者,以荥泻之。”因为井穴在手足指(趾)端,此处皮肉浅薄,而气藏于皮肉之内,则气较为微小,不便使用针刺手法,所以说气少不足使也。如胃经实证当泻其井穴历兑,可改用其荥穴内庭。元代汪机《针灸问对》说:“此说为泻井者言也,若当补井,则必补其合。”因此有“泻井须泻荥,补井当补合”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