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医学图书 > 100md首页 > 家庭教育 > 家教方法 > 家教理论 图书编号:23174887
 
《我们都会成为父亲(毕淑敏、卢勤 倾情推荐,感动千万韩国网友的“父亲的日记”)》
作者:[韩]李炳东 著, 薛舟 译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2/1
ISBN:9787540761516 定价: 28.00元
        编辑推荐

    毕淑敏、卢勤 倾情推荐!

    一本感动千万韩国网友的“父亲的日记”。

    当我长到和父亲年纪差不多的时候,有一天,我读到了父亲的日记。

    直到成为父亲之后,我才发现

    关于父亲的温暖而感伤的故事……

    我十三岁和父亲分离。

    四十二岁,当我成为父亲,我又与父亲重逢。

    在父亲的日记里,冲破三十年岁月,重新去见我的父亲。

    内容推荐

    无意中发现了父亲30余年前的日记,一章一章地细细查看,尘封已久的记忆一瞬间涌上心头,仿佛又回到了旧日的时光。与印象中父亲终日的严厉不同,日记的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一个男人对家人深沉的爱、心疼的泪以及宽厚的包容。

    父亲既不是有名的大学者大企业家,也不是有钱的大财主大会长。他只是一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对上尽心尽力地服侍着爷爷奶奶,对下含辛茹苦地拉扯大了五个子女。节约简朴、沉默寡言,自己什么都无所谓,对子女却尽量满足——俨然是这个时代家长的典型形象。通过父亲20年间的日记,我对“父亲”这个词有了重新的认识。

    “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们都会成为父亲或是母亲,可一定要等到那时,才能开始真正理解自己的父母吗?

    作者简介

    李炳东

    毕业于韩国岭南大学社会学系,曾获岭南大学天马文学奖最佳小说奖。目前在韩国大邱运营影视项目,担任广告撰稿人和CF导演。自称是小地方的三流广告设计者,却相信婚后八年生下的女儿“芦达”是比自己制作的全部影像更优秀的作品。通过介绍父亲的日记和日常故事的博客,他的文字引发韩国千万网民关注,打动了无数人的心,成为焦点话题。2006年之后接连被评为道姆网站(daum.net)最佳博主。

    薛舟(原名宋时珍)

    诗人,韩语翻译家。祖籍山东莒县,毕业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现居北京。多次为《世界文学》、《外国文艺》、《译林》等杂志翻译介绍韩国文学专辑,主要译著有《大长今》、《单人房》、《寻找母亲》、《公无渡河》、《鲸》、《春香传》等数十部。曾获榕树下网络文学大赛散文金奖、第八届韩国文学翻译奖等。

    目录

    序言

    父亲的日记在那儿

    第一章

    与父亲重逢

    第二章

    五个兄弟姐妹

    第三章

    母亲的毛衣

    第四章

    不孝子之歌

    第五章

    子女如农事

    第六章

    父亲的家庭账簿

    第七章

    爱牛的农夫

    父亲读世界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父亲的日记在那儿

    十三岁那年,我不得不和父亲告别。三十年之后,当我四十二岁的时候,我又和父亲重逢。我们分离的时候,他是五个孩子的父亲,九口之家的家长。如今,我也成为一个孩子的父亲和一家之主。我们的相逢不仅仅是父子相逢,也是父亲和父亲、家长和家长的邂逅。三十年过去了,父亲仍然没有衰老,还像当初和我分别的时候。

    我在老家上房的小壁柜里看到了父亲的日记。壁柜很小,一个人都进不去。早在父亲生前,那就是叠放被子的地方。父亲去世之后,日记本应该和其他遗物一起烧毁,然而妈妈发现了它,并且保存在壁柜里。

    全家人都知道父亲的日记本保存在那儿,但是谁都没有兴趣,也没人打开壁柜。我刚刚进入青春期的时候,曾经在那儿藏过瞒着大人偷偷看的黄色图画。在乡下老家服役做防卫兵的时候,我也曾把自己偷吸的香烟或私房钱藏在那儿。后来,我在无意间读到自己出生当天的日记,借此契机,我又翻看了几篇另外的日记。不过离家之后,我就把日记本彻底忘在脑后了。

    这期间我读完大学,工作了几年,成家立业。那是忙得不可开交的日子。自从小学之后,我就等于没有了父亲,这是明摆着的现实。对于这点,我毫无想法。尽管我一路向前奔跑,可有时我还会感觉到严重的空虚,不得不停下脚步。

    创业十年后,我渐渐对事业产生了厌倦感。偶尔,巨大的无力感汹涌而来。十年来,我创作了那么多影像作品,然而这里面有一部是按照我的想法和意志创作、完全属于我的作品吗?结论是根本没有。事实上,作为人生主体的我并不存在。今后这样的生活还要继续下去,这让我感到绝望。绝望渐渐扩散,变成对整个人生的怀疑,终于使我彻底沉落到没有任何欲望的心理恐慌的深渊。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开始思考,这样的生活继续下去有什么意义?站在十一层楼的阳台上,我突然冒出了往下跳的冲动。这样下去,说不定在某个瞬间,妻子的一句牢骚或者某人的一句抱怨都会成为我突然死亡的导火索。然而,尽管我深深陷于死亡的诱惑,却又因为想到死亡可能成为现实而沮丧。不时来访的死亡恐惧令我惴惴不安。有一天,我突然想起了遗忘已久的父亲的脸。

    “如果换成父亲,他会怎么做呢?”

    当时,我刚刚步入不惑之年。

    我回到老家,打开壁柜的门,找出了日记本。一如既往,父亲的日记本蜷缩在狭窄而黑暗的壁柜里。突然间,日记本里升起了莫名的力量,猛地扑在我的脸上。三十多年来,说不定父亲也在那里虔诚地等待某个人。我感到惭愧和内疚,不由得涨红了脸。我用布包好日记本,带回了家。每个夜晚,我和妻子都翻看日记本,和父亲会面。这也是妻子第一次与素未谋面的公公相逢。

    那段时间,妻子饱受不明原因的肩痛和严重头痛的折磨,辗转多家医院之后,恶化成脑血管梗塞,最后的诊断是无法彻底治愈的罕见病症——“原发性血小板增生”。在这种情况下,妻子的日子过得非常郁闷和痛苦。她翻看父亲的日记,不时泪如雨下。我好奇地去看妻子正在看的那页,上面的内容并不会引起我的感情起伏,却刺激了妻子的泪腺。看来即便是同样的一句话,处境不同,感受也会有所不同。

    尽管医生警告说以后不能怀孕,妻子还是怀上了孩子。我们夫妻俩通过阅读父亲日记的方式进行胎教。如果孩子能够继承祖父对父母深切的爱,将来应该会对我们尽孝吧。想到这里,我们就先得意起来。我给妻子腹中的女儿芦达读日记,妻子很快就安静地睡去。芦达出生之后,我们也怀着试试看的心情,用读父亲日记的方式哄孩子睡觉,却没有收到明显的效果。

    就这样,我时而大笑,时而控制不住眼泪,放声大哭着和父亲见面。和父亲重逢,正好赶在我初为人父的时期。也就是说,女儿芦达第一次见到我的时候,我正在与父亲重逢的旅行中。

    穿越三十多年的岁月,重新去见我的父亲,这本书就是关于这次旅行的记录。犹如探索未知的世界,这是我遇见我熟悉的父亲,以及陌生的父亲的各个侧面的行程。这次旅行用了整整四年时间。即便在如此漫长的岁月里,我也未能尽情地与父亲相逢。被允许的相逢,只有我和父亲共同度过的十几年岁月的记录。仅仅通过这些记录,我很难理解父亲的全部,更何况想要与父亲的整个生涯相遇。要彻底了解父亲,即便用一生时间也不可能做到。

    我和父亲相遇的时期,还遇到了我生命中另一个重要的人。那就是叫我“爸爸”的女儿。那个被我称作父亲的人,如今他的孩子又被另一个人称作“父亲”,我终于体验到了这种奇妙的人生循环。与父亲重逢的时候,我有机会思考我在父亲眼里是怎样的存在,父亲对我来说又是怎样的存在,以及我的女儿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父亲。我也衷心希望这本书能为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众多父亲和子女提供思考的契机,这是我的小小的心愿。

    今年是父亲去世三十一周年,我的女儿芦达也进入了出生之后的第三个年头,同时我也将迎来我和妻子结婚十一周年。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有意义的礼物,奉献于父亲灵前。我希望自己作为儿子不必羞愧,作为父亲能让女儿骄傲,同时还能作为丈夫令妻子爱恋。这本书也包含着另一个朴素心愿,那就是希望她不会给母亲和我们兄弟姐妹五人带来丝毫累赘,而是使我们的大家庭更加团结和睦。

    感谢在本书出版之前,在长达两年之久里耐心等待懒惰的我的全俊锡委员,以及出版社这个大家庭,同时也要向他们表示歉意。

    李炳东2011年,等待秋天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