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医学图书 > 100md首页 > 家庭教育 > 家教方法 > 品格养成 图书编号:22886915
 
《智慧就在教养困境中(权威专家点睛家教秘密,助力父母突破育儿困境)》
作者:鲁杰 著
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0/1
ISBN:9787221104199 定价: 20.00元
        内容推荐

    权威专家点睛家教秘密,助力父母突破育儿困境

    贴近生活的讲解,所有父母都要知道的家教铁律

    父母的第一本智慧教养书

    父母是孩子成长的榜样,在家庭教养中,父母应该掌握一些家教智慧,这些智慧究竟有什么样的魔力?

    本书透过细致入微的剖析,带我们站在心灵的至高点,以全新的视角领悟家庭中孩子、父母以及家庭气息的微妙关系和智慧存在。当我们用更加智慧的眼光看孩子的言行时,我们将发现孩子身上那些被埋藏的潜质以及父母身上那些被忽略的痼疾。这是突破育儿困境,走向良性亲子关系的关口

    作者简介

    鲁杰,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幼吾幼儿童心理教育中心主任,儿童心理专家,家庭教育专家。承担国家教育部及北京市教委科研课题,内容涉及儿童行为问题、素质拓展、创造力培养、智力测评及家庭教育方式等多方面。

    在国内幼儿园和学校为家长进行义务家庭教育讲座上千场,接待家长咨询近万人次。曾多次出席中央少儿成长在线,中央电视台宝贝一家亲、中央教育电视台伴随成长及北京八台妈妈宝宝专家咨询电视节目,是新浪网亲子中心、中国儿童思维网等多个大型网站的在线育儿专家。

    个人创作翻译早教及儿童心理文章、书籍百万字以上。主要著作有《一百个天才少年的成长启示录》、《聪明宝宝》、《健康宝宝》、《个性优化与人才发展》、《笑对孩子的恼人行为》等等。

    目录

    代 序 成功教养,是成熟生命体验的传递

    Part1 天地在你心中

    这些人怎么总在我心里添堵?

    发现他人的长处,帮助人家掩盖不足

    要选择健康的精神食粮

    至精至柔才能至诚

    外界是面镜子,照出你的心

    Part2 真爱唯一

    那些常挂在心间挥之不去的烦恼

    你在“守一”吗?

    迷途不知返时错乱百出

    安定平静才能守住唯一真爱

    守住真爱需要长年做功课

    Part3 家庭是一个完整的生命

    夫妻有分歧对孩子个性有影响?

    夫妻分歧升级之后

    孩子的心是家庭的心

    只有一个家人在受伤害吗?

    Part4 你爱孩子的心吗?

    好孩子竟然不想上学了

    现代社会增多了聪慧的“精神孤儿”

    生命与心灵有一个和谐的约定

    寻找内在的和谐,每一天

    Part5 谁能理解你,能干的女人?

    家人经常让你抓狂?

    你怎么确定自己的价值归属?

    命运之谜要用一生破解

    Part6 是我还没有把自己培养成熟

    孩子和大人都有孩子气

    请让所有孩子气的家人都慢慢长大

    家庭教育的大境界——“优秀班主任”

    Part7 物质提供VS 心灵关怀

    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为什么你还不努力?

    物质、成绩、电脑游戏交织出的怪圈

    你认为关心自己和孩子的精神很重要吗?

    心灵与爱本就是一体

    Part8 独立,使心灵成长得更自由

    全家人她只欺负我

    追求过度自由一定要受到约束

    精神彼此独立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爱

    Part9 调伏你的情绪如降伏无数头猛兽

    谁脾气大就该谁做主?

    孩子随谁的气息而动?

    一个人的情绪,大家的责任

    请调伏你的情绪来滋养孩子的健康气息

    Part10 教养行动要有远见

    孩子没头没脑、没心没肺,不对自己负责?

    今之果,昨之因

    教养孩子重在清晰的远见

    沉思自己的生命与生活

    Part11 请用心体察与关注那些潜移默化的家庭气息

    一件由谁来洗碗的小事

    家庭里的一件小事是家庭是否健康和谐的全息投影

    无意间的影响远胜过有意的教育

    在最平淡无味的相伴中,有最纯粹的善良

    Part12 你究竟能不能静下心来学习?

    儿子闹腾得真让人伤脑筋

    聪明异常的大脑与狂乱的心

    父母的个性与生活方式之缺憾

    父母要用一生完成对自己的教养

    Part13 你是否能适应随时的变与动

    儿子总是出状况真让人不省心

    你是否察觉到了生活中随时存在变与动

    你的爱中夹杂着什么吗?

    保有纯洁的爱及明察的心助你以静制动

    Part14 读书人的教育理想与现实生活

    谁都跟你对着来吗?

    动脑思考与本能直觉的冲突

    生活中的感悟是最好的老师

    Part15 让粗浅在觉悟与修养中磨得精深

    妈妈万般痛苦是为何?

    粗暴简单的时刻也要记着尊重孩子记着自尊

    不想在磨难中成长,就要不断在觉悟修养里成长

    Part16 做一次孩子试试

    你有时真的让我很烦

    请用心滋养孩子的成长

    走出个性孤岛,一念之间把心打开

    Part17 家庭教育不一致是为何?

    教孩子知识、教孩子遵守规矩也不对吗?

    价值观差异与情感隔阂的深重阻挡

    不能用放纵的妄语把丈夫推到对立面

    家庭教育只追求和谐不追求完全一致

    Part18 真爱无疆

    我最爱的真是你

    父母对孩子的暗示与影响

    不安来自于内心世界的狭窄和黑暗

    孩子自我接纳的功课需要父母圆满的爱来完成

    Part19 善待孩子就是开恩自己

    女儿的气性何来如此之大

    女儿是妈妈的镜像?

    要让你的内心渐渐温暖而开阔起来

    父母要用一生去完成的功课

    结篇寄语 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成长个性”

    孩子的个性会随成长“变脸”

    孩子的“成长个性”如何在内心世界显现

    父母要准备面对的是:孩子成长中的个性矛盾

    成长中的孩子需要父母做什么?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代序

    成功教养,是成熟生命体验的传递

    在我们一生中,无论外在的世界看起来、听上去、触摸着有多么真实,我们所经历的人和事都一定会出现在我们的心理世界。在孩子的心理世界里,伴随他一生,从始至终,都有一对最亲爱的人与之形影不离,那就是你们——父母。

    父母,是孩子与生俱来的财富。在其童年,父母的世界,几乎就是孩子的全部天地;在其一生里,父母心底的爱,是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并热爱这个世界的根本理由。

    是先有孩子的行为问题,还是先有父母的个性偏差?不可否认,每个孩子,都有着先天的气质,有的活跃,有的安静,有的过于敏感,有的迟钝,有的外向,有的更内在,有的心力稳定而强大,有的则天性较为摇摆而虚弱。然而,心智较弱的个体一定会被心智强大的个体所吸引,所感化,所作用,所影响,如同卫星被行星所吸引,行星又坚定地围绕着质量更大并且自身能发出光热的恒星旋转,孩子一旦被“抛”到这个有声有色的有形世界里,他就带着自己的身体,以及属于自己的那些先天气质,围绕着父母旋转着,变化着,被改变着,成长着,被形成着,感受着,被感受着,潜移默化,相续不断,展开了他自己的人生旅程。

    孩子是怎样一回回被熏染而养成了习气?又是怎样一次次被陶冶而净化了心灵?父母的心理世界发生什么变化,与之相应的,孩子就会出现什么景象。孩子的行为个性是镜像,映衬出了父母内在与外在的景象,这些景象与镜像,如天空中的云,随时在生成变化着,消失生长着,孩子的气质也因后天的环境而被塑造着、放纵着、压抑着、掩盖着,逐渐变成了个性:好奇或麻木,丰富或苍白,机智或迟钝,深沉或浮浅,独立或依赖,自主或随波逐流,主动或被动,勤奋或懒惰,真诚或虚伪,宁静或焦虑,自律或放纵,谨慎或粗鲁,责任感强或疲软懈怠,前者都代表着成熟与真爱,后者则意味着仍需成长仍待成熟;有时,甚至同一个躯体和心理,却同时具备着个性的矛盾对立面,既勤奋又懒惰,既消沉又上进,既善良又残忍,既活泼又拘谨,既软弱又坚强,这些更是让孩子内部冲突与争斗不已,内心不和谐的人,人际关系产生冲突在所难免,个性成熟的历程更充满了艰辛。

    如果说个性决定命运,那么,形成个性的过程则是源于生命体验的传递。成熟的生命体验,结出成熟的种子,心智成熟的父母传递下去的,是成熟的真爱种子。

    在孩子童年的某一时刻,无论是孩子紧张害怕时妈妈一次紧紧的拥抱入怀,还是迷蒙进入梦乡时父亲带着胡楂硬刺的轻轻触吻,或是父母带着自我中心的神情与语气对孩子的一次次的痛心责骂,这些气息与信息,都带着无限的含意,如无数粒神秘的种子,印留在孩子心中,直至他长大成人,直到他结婚生子,直到他走到人生旅程终点……父母所有最细微的神情、语气、动作,都富有无限的含意,都变成了孩子生命中最重要、最内在、最核心的那一部分力量。

    可是,许多父母还是等不及,他们还是想要立刻知道:我怎么才能让我的孩子在不听话的时候,七秒钟之内就听我的话?不该做的事情就马上停止,该做什么马上就去做?过了七秒钟后,我就该爆发了,我会急躁,会声调高,语速快,语气强硬而焦虑,甚至脸上的肌肉也会变形,我会用最狠最解气的话损骂孩子,一股激烈急躁的气会扬起来我的手,不打到孩子的身上我会发狂。过后,我会对孩子愧疚,孩子不记仇了,始终不渝地爱着我,可我看着他脸上的手印,会感觉比打在我自己脸上还疼……越是常常感到焦虑并且暴躁的父母,越不习惯于反思,越不会去想克制与收敛,而只是渴求绝招,越是渴求教养绝招、热衷于成功捷径的父母,往往越不会平凡谦卑地去反身向内,越不会去坚信觉悟与修养的力量。

    对于孩子的不听话、磨蹭、顶嘴、好动、注意力不集中、贪玩等这个或那个问题,我应该怎么办?我不知道用什么方法。需要药的时候就是出现了病,病去了,药也不必要留了;问题出现了,方法才被需要,问题如果不在了,方法自然失去功用。而制造出问题的人往往很难自己解决问题。问题是孩子的,还是只出现在父母心里?即使的确是孩子的问题,每一个问题,都有着无限的成长意义,而不仅是父母所要去解决的那个问题那么简单。

    如果父母的心理世界没有矛盾,不起冲突,内部会自己净化,念念纯净,不想当然,那么,外部的世界就是简单、纯洁、祥和的;否则,心中起了矛盾,有了对立面就有了染污,染出外部人际关系的冲突。

    孩子的问题,是父母个性心理矛盾的产物。

    家庭教养中,父母的内心要尽力保持纯净、纯洁,让那些委屈、抱怨、疑惧远离我们的心,我们不会因此变得更傻,只会因纯洁诚实而更具有智慧。

    纯洁的心灵最值得被爱慕,父母心地纯洁,就一定要做到“守一”,即只守住一个最重要的愿望,这个最重要的愿望就是:把你在人世间所有的愿望集合在一起,表达出来的唯一的愿望,真爱是唯一的。每一个人,所有的愿望、期待、渴求,甚至欲念,都要守住这唯一的真爱。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平和的父母,才能遇到听话的孩子;有慈性才能有磁性。无论何时,都试着让你的心柔顺起来,专注于当下的此时此刻,就在那一派祥和喜悦的宁静中,祈求爱,爱孩子,爱爱人,爱老人,爱所有人,爱生命,爱生活,你就是在爱着最完整的心理世界。在那里,你的身心一定能体会到夕阳与暮色交接时,不是夜晚无止境的黑暗,而是休养生息时美好的静默,你更能体会到:这一端刚刚拉上夜幕静休的同时,却是下一端欢欣鼓舞迎接日出的时刻。能意识到生命中无限宁静与无限活力的人,才可以享受生命,享有爱。

    坚信每一份最卑微的力量、每一丝最微弱的热情、每一点滴的感与知的积累,在教养中坚持去觉悟,去修养。坚定地一直觉悟修养下去,你能发现,在教养困境中,智慧与爱一直与你、与你心爱的人们同在。深深地祝福每一个生命都能真诚、纯洁、宁静、自主、勤奋、自律、朴素、严谨、柔韧、深沉、独立……成熟的生命一定拥有大智与大善。

    Part1天地在你心中

    这些人怎么总在我心里添堵?

    最近家里的事情和工作的事情搅和着一起来给欣颖的内心添堵,本来黄黑色皮肤上的黑斑更加明显了,她的心更烦乱了。

    可爱的女儿渐渐长大一些了,欣颖却不知怎么越看女儿越觉得不顺眼。自从把孩子接小家来住,她发现,女儿早上起床、吃饭和出门都特别磨蹭,晚上写作业也磨蹭,一说她她还别别扭扭地跟妈妈翻眼睛,跟她爸一样让人看了就有气。欣颖自己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她喷着怒火想盖住别人声音的说话方式已经被女儿和丈夫视为“咆哮”。女儿虽然停止顶嘴,可似乎为了气她“毛病”反而有增无减了。

    女儿皮肤挺白嫩,女孩子秀美脸蛋的模样也渐渐露了出来,可这么大的女孩子了,怎么说发胖就胖起来了呢?小时候只是觉得她长得很结实,也没有想到现在成了个胖姑娘,大腿粗得让当妈妈的她不忍目睹。不行,一定要给她上减肥班!可自己工作特别忙,还要在报纸上给女儿找减肥班,又怕女儿吃不了苦,欣颖就格外怪公公婆婆:我把女儿信任地托付给你们,几年来天天在你们家吃住,把我女儿的体型吃得这样寒碜,你们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女儿每天面对妈妈对自己身材的讽刺,时而装作平静无知,时而在别的事情上突然变得心情很不好,特别爱发脾气。

    女儿体型的问题近来成了重压在她心上的石头。一到公婆家,欣颖就绷着脸,很不高兴的样子,而公婆恰恰是那种特别本分老实、心里有怨言也不愿与儿媳妇起冲突的老人。可公婆越是忍着,欣颖越是气撒不出去,跟丈夫天天一张嘴说话就犯横,丈夫说什么她都觉得不对劲,都觉得特别刺耳不中听,而丈夫说欣颖恐怕提前到更年期了。

    欣颖每天上班特别辛苦,虽说收入还可以,可在单位里做财务主管一点儿都不轻松,月初、月底、年初、年底,每个数字都不能出任何差错,更何况做财务,还要帮老板“摆平”许多不能公开的“账”,心里时常有些忐忑不安,既怕惹火上身,又需要这份工作。欣颖又属于那种特别认真甚至较真儿的人,业务员们总想多蹭出一些没有名头的消费来财务这里“报销”,不给批就软磨硬泡地耍赖,要很凶的样子才能“镇”住他们;其他会计和出纳不像她这样负责任,整天嘻嘻哈哈,脑子闲着绝不肯为她为公司多考虑多负担一点儿事情。

    发现他人的长处,帮助人家掩盖不足

    生活中,通常来说你更喜欢发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还是更容易突出别人的不足?

    欣颖说,有朋友认为她的烦恼是太追求完美,所以总是不满足。真的是这样吗?追求完美的人就应该整天拉着脸,让家人、让自己都很不快乐吗?用追求完美来换取快乐,岂不是成本太大了?再说,沿着这条责怪别人的路走下去,最终能追求得到完美吗?恐怕还没有感受到完美的只鳞片爪时,大家都已经产生更多的不完美了。

    越是强调别人的某点不足,越是强调生活中所有令你不满意的人与事,你就越是感觉到天昏地也暗。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呢?生活本来很美好,到处都充满了令人愉悦的事物,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之处,可如果你心里生起一个不好的念头,它就形成一片乌云,你用这一片乌云看投射在地上的影子,的确随处都是阴影。扩大并强调别人的不足,会让当事者双方都感到风雨欲来的不安。

    这片乌云并没有遮住天,只是遮掩住了欣颖的心。

    也许是天生秉性,也许因为做财务工作,欣颖很较真儿,每个问题都要有答案,每个结果都要有原因,可她偏偏只得出属于她自己的答案、她自己承认的原因。的确,欣颖很勤奋也很负责任,她充分肯定自己的勤奋和责任心,然后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就认为所有人都是错的,只有她自己正确。

    总在强调自己的长处,也是一片乌云。一个人仅仅有责任心,仅仅勤奋,是远远不够的,欣颖要善于借助观察强调别人的长处来达到自己的期待。

    与人相处,你更在意大家的心空是否晴朗,还是你的心空是否晴朗?有的女人曾经这样说,在家里,谁也不能让我不高兴,只要我不高兴,全家人谁也别想好过,包括我女儿、我丈夫、我婆婆。可她总盯着别人的不足,怎么能高兴得起来?她不高兴,全家人怎么能高兴健康起来?

    每个人都有他最可爱的地方,每个心灵都渴望阳光渴望慰藉,你是否感受到了所有家庭成员的心?你能否发现并时时牢记别人的每一点滴的可爱之处?你愿意许下这巨大的心愿吗?这可是一种极大的本领,这样的女人会让自己非常愉快,全家也非常愉快。可这样不会把人惯坏吗?不会,在不断发现并强调别人长处的同时,一定要尽力帮助对方掩盖缺点,时间久了,缺点渐渐就没有了土壤,会自行消失。

    要选择健康的精神食粮

    强调别人的错误是一种不良嗜好。

    可能许多人都已知道了“胜肽”这一词。如果一种念头和情绪产生,相应的化学物质“胜肽”也在体内产生并通过血液被运送到全身的每一个细胞;如果这种抱怨的情绪和念头不被清醒的意念控制,身体会对这种化学物质产生依赖;当那些抱怨的情绪和念头还没出现的时候,身体就会出现饥饿感,已经在期待这些“食粮”了。更糟糕的是,就像背诵单词、复习学过的数学公式一样,如果行为和身体总是复习这些“知识”,大脑则会产生相应的神经细胞的联结,这样连着大脑和全身,都一起告诉你的内心,所有人都太可气。

    欣颖的不良习惯,确切地说,是不良嗜好已经产生,因此她总能习惯性地看到别人的错误、别人的不好。她就像一个安全员,到处检查着危机,到处看到了危机,似乎大家都过得那么闲适,只有她一个人的心里装着所有的难题。

    尽管会让别人痛苦,她还是表达出了她的不满。过后欣颖清醒时也觉得这样不好,但强调、挑剔别人的错误似乎是一种肚子没有底的海怪咆哮怒吼着要“食粮”。她就要向爱人、向孩子咆哮怒吼着,面目狰狞着,以别人的痛苦做自己痛苦的“食粮”,甚至当她看到爱人被她骂得很烦躁摔东西、孩子的头自卑地勾到胸前时,她会暂时感到一种很舒服很释放的感觉。欣颖认为,只有把他们折磨成这样,他们才能真正觉醒,记得住他们自己犯下的错误!

    然而,强悍本因性情放纵好斗,而不主要是因为有强烈的责任心。

    欣颖习惯于发现别人的不足,就发现了争斗的对立面。那些爱争斗的人们很善于发现矛盾并冲入战场。可以说,争斗给他们带来一种“活力”,是他们生活中的主要精神食粮,但不是健康的精神食粮。

    事实上,许多好静而喜爱平淡生活的人,明月清风就是他的精神食粮,一片落叶、一个微笑、书中的一句话,都会在他心中涌起共鸣与感动,滋养着他生命的活力。他的心很细,很容易发觉常人不易察觉到的细微美好事物,因为心细,反倒心宽,给自己和别人非常宽阔的心路。他总是很知足,也很热爱生命,素朴与宁静是他的精神食粮。与这样的人相处,对于家人和同事来说,如同置身于清新安详的自然界中,令人心旷神怡。

    至精至柔才能至诚

    压制住孩子不让她有说话的机会,是非常粗暴、简单和幼稚的做法。

    欣颖回忆说,小时候自己母亲工作很忙,个性也很强,学习上生活上总对她很不耐烦。如果自己学习生字时发声与妈妈不一样,妈妈总会很强权地纠正她。她特别想解释一下自己如何学会这样发音,或者问一下其他相关的问题,妈妈的声音则变得更高,压制住她想要表达的愿望。很简单,妈妈只要女儿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就行了,并不想听女儿说其他的“废话”;妈妈只想强调自己说的是什么,而不想听女儿说的是什么。欣颖觉得妈妈太霸道,她说不出“自我中心”这个词,只是总觉得很伤心、很孤独。

    自己当了母亲后,欣颖也发过誓,教育一定要民主,性情一定要柔和起来,一定不能像母亲对自己那样对女儿,可工作一忙,时间一久了,那些心里的誓言就淡忘了。再说,孩子放在爷爷奶奶那儿好几年,自己天天加班,月月忙报表,和女儿在一起时就是带她出去玩,给她买东西,过春节也是忙活着年饭,到处看亲戚。

    每天都活在事务中,并不代表通过做事已经使自己的心灵成长了。事务的规则很粗泛,远没有人的心灵精细敏感,尤其是在孩子的教育面前,所有做事的才华、能力、成就都要归零。现在的孩子们会的知识特别多,尊严感特别强,要求被尊重被理解,甚至有的孩子爱真理爱面子甚于爱父母。因此,当代的父母们都要努力去找寻心灵相会时那最精细敏感的接触,在与孩子眼神相交最微妙的时刻,孩子就读懂了你的爱心,这样的精微心理才能真正打动孩子的心,而责骂抱怨更是粗重无比,只能使亲子双方更烦恼,彼此的心灵更封闭。

    做事是需要决断力的,来不得犹豫不决和优柔寡断,而孩子的教育则是需要细水长流的。《易经》六十四卦里有一个“蒙卦”,其卦象是上面是山,下面是水,对孩子的启蒙应该是从山上流下来的涓涓细流,只有这样才能滋润孩子幼小的心灵,而不应是瓢泼大雨或滚滚洪水。事实上,对待所有人的心灵都应该以柔克刚,至精至柔的人才最真诚,真诚最能打动人心。

    欣颖要面对的,不是孩子的教育问题该怎么解决,而是她自己长年该做什么功课。她要长年做一种静思反省、精细体味人心的功课,是调控好自己情绪再面对孩子的功课,这样,她的调柔能力才会很强,很容易观想孩子的道理,也很有灵性,与孩子通心。

    欣颖说,自己长年不怎么带孩子,现在孩子又总在她身边,每天疲于应付生活,没精力让她做功课。的确,如果没孩子,她没有情境去训练,有了孩子,她又开始整天忙于事务……无论如何,心中坚定地去朝着更柔和而敏感的方向去努力,不管到什么程度,只要一直在坚持就好。

    外界是面镜子,照出你的心

    设想一个无限黑暗的空间中,一线光明从一个物体的缝隙中射出,光明所照之处,了了分明,物体没有缝隙的地方,就没有光线射出来,没有光线射出来的地方,就看不到任何景象。试想,如果这个物体是通透的,没有任何遮挡,它内在的光明向外自由播洒,周围的环境也就被照得光明透亮。

    这,就是你的心。心灵本身就被爱所充满,就拥有自在光明,就被赋予了大智慧,为了心爱的孩子,你更是愿意全力发现内在的光明和智慧。可时常,会有不良习气、不良情绪、不良念头遮挡住它的光明,于是我们只能感受到灰暗和沮丧。可我们也有感受到爱、感受到欢乐的时刻,也有勤奋向上、努力付出、得到成就的肯定的时刻。心性向外投射的半路上,或明或暗地形成了每个人各自的个性。

    每个人的心性都光明,可每个人的个性都不同,有优势有劣势,而且,这些个性中的优势劣势都是彼此相互连接的。比如责任心过强的人就容易指责别人,使别人拒绝听他的话;同情心特别强、心理过于柔软的父母,则容易助长孩子的不良习惯,比如躺着看电视,比如孩子咳嗽的时候仍要吃糖,父母也无力拒绝。孩子的个性随着父母或性情温和或冷热不均,或坚涩过硬或放纵瘫软。

    父母的心性在照亮着孩子的心性,父母的个性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参与生成着孩子的个性。

    心性被遮挡住的地方,形成了人的个性,个性如何,外在的言行则有相应的投射。

    有的人内在不能够放出更多光明,个性上就犹豫不决,品德上显得不够真诚,言语神情上总是含混模糊闪烁,好像哪里堵塞住了需要通畅;而个性矛盾、情绪激烈、报复心重的人,总能发现和别人有分歧的地方,总习惯于抱怨他人,总强调别人的不足,自己心里又疲惫不堪又委屈愤怒;而有的妈妈则内在核心明亮清澈,外在相貌行为通透宜人,肯吃苦耐劳并忍辱负重,这样的妈妈不用刻意去修饰掩盖清理外表,就能让人感到她心地自然纯净,神情纯洁真挚,举手投足扬眉瞬目间都透露着淡定的优雅。与孩子交往时,孩子会被妈妈的真诚、自信、恳切所打动,自会感到和平友好,觉得妈妈说的话、做的事都是那么清晰而美好,自然明确地向往去做和妈妈一样的人,这不是亲情的感染,而是人性中最美好的感召力量,这才是真正有效的亲子教育。

    你的心有多明辨,真理才有多清晰,我们要每天都去努力洗心,洗心才能革面。

    你的世界在你的心里,不管外界发生什么事情,不论你想要教训谁,请先要照管好自己的这颗心,让它透出宁静和光明最重要。

    要想照管好自己的世界、自己的心,请坚定不移地爱你的世界中的所有人、所有事。

    Part2真爱唯一

    那些常挂在心间挥之不去的烦恼

    梁红本来是为了谈孩子学习不用心的事情,说孩子特别好动,一会儿都坐不住,作业老也完不成,你还不能说他,一说,孩子就跟她急,不让妈妈说。谈到孩子跟她急,她说,孩子这一点特别随“根儿”,孩子他爸爸也是那样。接着,梁红又谈到了丈夫也总是因为孩子的教育的事情跟她急,有时一句话不合他心意,丈夫都能把饭碗给砸在地上。

    丈夫经常在外地出差,一有孩子不听话的事儿梁红就跟丈夫打电话,没说两句话,两人就在电话里争吵起来,有时一吵能吵两三个小时。有一个月,丈夫长期在外面出差,居然长途加漫游的电话费打出来两千多块钱。梁红说,这两千多块钱主要是吵架的费用,往往都没怎么说正事就吵起来了。

    反过来,她又说,孩子对他爸爸也很不服气,爸爸管教他时孩子根本都不听,经常顶撞。梁红说,孩子知道他爸爸的很多在外面“不好”的事,什么朋友都没有,唯独来往的那两个也混得不怎么样;还有,对爷爷奶奶家怎么上赶着好,花了家里不少的钱往那边贴,人家爷爷奶奶甚至包括大姑和叔叔都不领情,爷爷奶奶家里人还对爸爸特别不尊重;再有,没什么本事,挣钱不多每天都在外面瞎忙活,学费全是妈妈挣出来的,可妈妈天天照顾他哪有时间挣更多的钱?家里的沙发下面和床底下随时一翻,都能翻出来一堆爸爸穿过的臭袜子和秋衣秋裤,他还总嚷着没东西穿,窝囊死了!梁红说,他爸这么多的“毛病”,孩子当然不尊重他了,这些都是在情理之中的!

    听梁红的语气,原来,在她对丈夫感觉很不满的时候,她就经常对孩子说爸爸如何如何不好,好多事情就是在这个时候让孩子知道的。梁红抱怨道,关键不是孩子的问题,是孩子他爸爸的问题,如果他爸爸改好了,孩子就能好。

    此外,梁红对跟自己同住的父母也有怨言,说姥姥姥爷太惯孩子,姥姥是什么事情都包办代替,不让孩子做,孩子学习上懒懒散散的没有主动性主要是因为生活上很被动;而姥爷呢,孩子吃饭前一说饿,姥爷就总要给外孙子零钱让他下楼去买零食吃。梁红说,饭前怎么能让他吃零食呢?他又该不好好吃饭了;姥爷也急了,饭前饿了怎么就不能让他吃点儿东西呢?总之,大人都是这样,孩子怎么能好得起来呢?

    你在“守一”吗?

    最初一看到梁红,你能感觉到她特别焦虑,特别为孩子的学习习惯操心,渐渐地细品后发现,其实她最需要的是倾诉和证明。她想倾诉生活的压力,想证明孩子的问题都是由其他家人造成的。

    的确,梁红在家里做了许多家务,而孩子的扶养和教育主要也是她多做了一些,她感到不公平和委屈,也抱怨生活压力太大,丈夫根本不能与她共同承担。那么,梁红到底是想要表达自己的委屈,向别人倾诉她的不容易,还是想要证明都是别人不好,还是想要孩子发展得更好呢?这是需要每一个父母都深思的问题。

    一个人在家庭生活中,会有许多愿望,每个愿望与愿望之间,期待与期待之间,一定会产生冲突,自己内心先选择愿望和期待,有所决断放弃,然后再展示出自己的言行,别人就会知道你的心意。如果心意纯洁而坚定,所有的人都会被你感动,所有的人都会来帮你实现这个愿望;如果愿望过于杂乱,从内心世界传递出来给别人的信息和感觉就十分混乱,别人就难以捕捉到:你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如果一个家庭中所有人的所有愿望都能坚定地指向一个最大的愿望,那么,这样的家庭一定会非常凝聚和睦,家庭成员之间彼此的心意会非常默契相通,每一个人的每一个愿望都会十分清晰地被别人感知到,并且获得帮助尽快地实现,这样,才是一个真正幸福的家庭。

    守一,归一,守住爱,归属于真爱,是家庭中几乎最重要的问题。

    在梁红的家庭教育中,一边是孩子的成长,一边是自己内心的情绪情感纠结。她说,再累的活她都可以做,再大的贡献都可以让她付出,关键是对丈夫和老人的抱怨和不满让她很压抑,很想发脾气。她也知道抱怨不好,也知道发脾气争吵不好,可撒了气之后,她会有暂时的舒服。但这样真的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家庭长期的和谐相处,对此,梁红说她以前想得少,没考虑到会有这么深的影响。

    迷途不知返时错乱百出

    经常不知缘由地,我们就会产生莫名其妙的不良情绪,其实,在情绪产生之前,已经有许多原因在起作用了,是我们自己不成熟的个性,对事物认识的局限、对自己认识的局限、对他人认识的局限,产生了对当前某件事情的误解。一个人,越不成熟,世界观认识越狭窄,误解也就越深。误解越深的人,情绪就会越激烈,越显得义正词严、义愤填膺,再通过强调,反复复习刺激,最终觉得自己十分正确,其他人都不可理喻。

    当一片消极的情绪乌云来临的时候,如果你不及时看住这片乌云,没有小心应对消极情绪本身,它就会迅速蔓延至你的全部身心,由此,就会产生无数片面而错误的、不合情也不合理的判断:

    孩子稍微用心就能快速把作业写好,他完全有这个能力,他就是故意在气我!我不能让他得逞,必须要惩罚他,让他记住。孩子可以用心,但用心这个能力也需要妈妈培养。

    丈夫完全有能力关心孩子关心我照顾这个家,可他就是偷懒不肯做,我要跟他沟通,可听到他的观点我就烦,根本听不进去一点儿,我就只想跟他争吵。丈夫也需要照顾,丈夫也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观点,两个人之间是平等的,两个人的沟通是一生的事,不是交流一次就能完全达成一致的。

    孩子姥爷一定要跟我对着干,偏偏要在吃饭前给孩子零钱去买零食!姥爷的好习惯也需要无数次培养;姥爷也有用自己的一点点收入来对心爱的晚辈表达情感的需求,只是这个需求需要慢慢调整。

    当错误的判断产生后,消极的情绪会更加不断地累积,幻觉与妄念相继出现。这样,幻觉与妄念就像麻醉剂一样让人的头脑失去了知觉,人会过度地沉溺于莫名的烦恼,由此,忽略了多少真实存在的美好的情感,错过了多少深沉思虑的时机,亏欠很多时,很难补上。许多家庭就是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纠缠在这样相互不懂理解、不能感受到爱的气氛中,彼此深深需要着,又彼此深深纠缠在一起伤害着。

    每一个父母心里对孩子的爱都是深沉的,可有的父母在表达这种爱时,脸上的肌肉是扭曲的,说话的语气是恨恨的,孩子如何能感觉到你的爱?那些粗枝大叶、粗声大气的父母往往对生命的感受很粗钝,只看得到自己头顶上的那么一片乌云,只感受得到自己体内的不舒适、自己内心的不平衡,很少能感受到孩子的需求、爱人和老人的真实感受。

    观察梁红给孩子洗头就像是在洗萝卜,好像这个“萝卜”不会疼,没有感觉,更没有尊严。她是在给孩子洗头,却又像是拿洗头这件事在撒气,一边按着孩子的头,一边气呼呼地用另一只手用力地抓洗,还抱怨着孩子如何不听话如何惹她生气。

    像梁红这样对孩子列数丈夫的无数宗罪,并天天讲、重复讲,加深印象和记忆,这样“妖魔化”父亲,不仅不利于孩子形成对爸爸的正确认识,而且还会觉得妈妈是个“怨妇”,是一个不快乐的人。试想,妈妈充满了烦恼,在孩子心中根本树立不了一个健康生命的权威形象,一个人都无法使自己安心,又如何让孩子能对她心服口服呢?

    父母一定不能经常向孩子传递对生活、对爱人的抱怨,更不能经常表达冷漠。抱怨不可能激活别人的感恩,冷漠也不可能索取到热情,而孩子在父母的抱怨、冷漠里学会的,则是面对生活压力和困惑时的处理方式。

    安定平静才能守住唯一真爱

    当今的父母并不缺少勤劳努力,也都开始渐渐更有知识学历,生活条件也是越来越好,但有一点却缺少了,那就是安神。太多的父母都是在没有平静,更没有达到深度的宁静即定神时,到处出击,由此激发起来的焦虑只会越来越多。尤其是许多妈妈从早到晚都是心慌意乱,到处责怪和埋怨,就好像痛苦是一种令人十分上瘾的滋味。越是这样,孩子就越会心猿意马,失魂落魄,注意力不集中,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都很难养成。

    现在的父母们为什么如此不能安心?想要的太多了。物质不丰富经济较为贫困的年代,一夫一妻只要一结合,通常都是想好好过日子,好好对待孩子,善待这个家。遇到问题,都尽力忍耐克制,那个时候,物质虽然匮乏,但人的思想觉悟较高,大家彼此谦让,素衣淡食过得也很和睦。

    现在的父母开始要得更多起来,不仅要物质丰足,还要自己工作上一定要出成绩,孩子一定要听话,成绩也一定要好,丈夫一定要配合自己,老人的教育也一定要和自己一致。这些愿望本身也都没有什么错,但要有个前提,就是你要追求自己内心的成长和成熟,否则,单方面追求一个愿望的满足,是注定要失败的,人也只能会越来越失落。

    当你尝试着让自己学会越来越冷静,冷却一些节外生枝的热情与冲动,只追求唯一的真爱时,所有的愿望都会在不经意间实现。

    在家庭中,只能守一,对孩子,对爱人,对老人,在处理每一个问题时,都要始终守一,只是为了大家都好,为了全局好,为了长久好,而不是眼前自己暂时痛快了再说。为孩子付出就不能着想着耽误了自己的工作自己的事业。闲暇时可以思虑如何安排好各方面的事情,但不要在为孩子付出时思虑自己的委屈。

    要为了家庭好,就一定要学会像秋天冬天一样闭藏住一些情感。当你求得过多的时候,超出了大家的承受能力,你看不到的隐患和后患已经在产生。当你感到委屈、感到困惑时,要学会从容自在地收敛自己更多余的欲求,沉降冷落那些只会制造矛盾的心情,冷静严肃地面对自己的内心,而不是别人的内心。这样的父母,才更具有全新的生命活力。

    守住真爱需要长年做功课

    经常创造时间,冷静地面对自己。静胜躁,寒胜热,有时,妻子特别想跟丈夫沟通,只是想与丈夫争吵一次,“沟通”已变成了习惯性的情绪宣泄。教育是两个人的责任,但内心的成长是自己一个人觉悟的事,情绪渲染只能加深夫妻彼此之间更多的误解和矛盾,制造更多的障碍和麻烦。

    如果想要沟通,请在沟通时,把语调尽量放低沉,语气也尽量镇定柔和,语速也尽力平缓。看住自己的内心,看住自己的语调、语气和语速,比跟对方斗气要重要得多得多!大家都停留在斗气上,问题根本不可能说清楚,对方根本听不懂你的心意,只听出来了你很急躁,很想伤害别人。急急忙忙地争吵两个小时,不如诚恳认真地说一个字。

    时常闭上眼睛,把自己想象成你的孩子,感受一下孩子的世界。你有着孩子的身高,有着孩子的学校环境和学业负担,当你的手变成了孩子的手,当你的眼睛变成了孩子的眼睛,当你的情感变成了孩子的依恋,你能感受到孩子的慌张和混乱,感受到孩子对世界的热爱和家庭和睦的向往,那时,你会为另外一个生命——世界上与你最亲的骨肉而感动。你进入他的世界,还保持着成人的理性,你会更同情孩子,也会更客观地看待孩子到底需要你做些什么,而不是只有抱怨和责骂。

    内心经常充满祈求,外表保持沉默。在实际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在与家人相处的过程中,要端正而虔诚地对待爱、祈求爱,慢慢地一步步地摸索和引导。当对方发生改变时,你要表示喜悦和欣慰,这是对他良好行为的一次强化,只要他感到快乐,下一次仍然会去重复令你欣慰的行为;如果他有反复,松劲了,滑坡了,你可以继续提出期待,心里默默地祝愿,点点滴滴的祈愿积累,就一定会发生奇迹。

    看待每一个事件,都尝试着看能否发现新的视角。当你看待每一个事件时,都不用固有的观念去看待它,而是充满了好奇和探究,那么每一件事都是新的。每天看孩子、看丈夫都是充满活力的,每次看别人的笑脸都是新的。当你经常用婴儿般的眼神去看待世界、看待他人时,别人就会感觉到你的诚意,他们能感觉得到:你似乎没有受过伤一样去爱,每天与孩子的眼神对接中,每天与爱人的心意相通中,都充满了无限了解孩子和亲子互动的希望,充满了对爱人无限的关爱与祝福。

    将来有一天,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在与家人相处中,每一细微的感受都透过你的身体、你的心,不留痕迹,哪怕是挫折和烦恼,都会悄无声息地出现,又消失在你的心底。你无须忍耐,它们都能瞬间穿过你的身心,不留任何踪迹,那时,你就真正地学会了守住真爱,你能把一切都化成爱。你成就了真爱,你就真的成就了自己。

    Part3家庭是一个完整的生命

    夫妻有分歧对孩子个性有影响?

    素惠的女儿学习成绩还算可以,有时能考到班上前几名。素惠一直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都很负责,从小到大,女儿从来没有做过饭、洗过衣服、拖过地,她什么都不愿意让女儿做,就让她好好学习。她坚持认为,要想孩子学习优秀,必须多上课外辅导班。

    然而,素惠的爱人则坚持认为,现在的大多数辅导班都只是为了赢利,而不是真正关心孩子的成长,那样对孩子的影响反倒不好。再说,孩子学习成绩本身也还可以,上太多辅导班只会加重孩子的身心负担。素惠则认为,小孩子就得学会多承担,承担才能成长,爸爸说这样的承担是不值得的、没意义的,不如周末和放假时让孩子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做些家务事也好。

    后来,由于素惠与丈夫的分歧越来越大,在孩子刚上小学不久,二人开始分屋分床睡觉,到现在已经七年了,对孩子教育的分歧仍在继续。夫妻每天都会为孩子的学习、生活上的小事争持不下,谁也没有注意到女儿的个性在悄然无声地发展着,直到有一天女儿因为一点小事不如意,就发疯一样地要死要活时,父母才发现,女儿的心理真的不太健康了。他们越认真思考心里越没底:女儿内向,不爱说话,遇到挫折很爱哭,问她为什么她也不说,表现又软弱又固执,让她做个决定时犹豫不决。

    比如,妈妈问女儿,你爸不让你报课外班,你怎么不说你想报?女儿会说,是我爸不让我报的;爸爸问女儿,你妈让你报课外班,你明明不愿意上,你怎么不坚决反对?女儿又说,是我妈不让我说话的。如果孩子一段时间不理她,素惠更生气了,认为一定是丈夫挑唆,不让女儿跟自己说话、跟自己亲热,她也时常怪女儿:我什么活都不让你干,什么都替你想到了,你怎么还那么向着你爸?于是,她跟丈夫的冲突开始升级,每次都把丈夫骂得特别狠还不解气,而女儿的个性似乎更内向、做事更畏首畏尾了。

    夫妻分歧升级之后

    素惠现在只要一张嘴说话,就只说丈夫的缺点,只挑丈夫的错,实在没有什么可挑的,也会抱怨他个性沉闷乏味,跟他一起生活没意思,东西到处乱放,想找时却找不到,男人的活不爱干,女人的活不会干……有时丈夫急了就收拾点儿东西带女儿回奶奶家去住上几个月,素惠跟婆婆闹过不愉快,很多年不登婆婆家的门,女儿去奶奶家,她也不好追着去。

    父女俩走后,素惠开始时心里更记恨丈夫,更埋怨丈夫,想女儿特别厉害时,她也给丈夫打电话想“索要”女儿,可丈夫在电话那边直接问女儿:你想回家找你妈妈吗?女儿默不做声。丈夫对素惠说,女儿不想见她,素惠觉得愤恨极了,明明是丈夫在盯着女儿问,女儿怎么好回答说想回家呢?

    渐渐地,素惠对丈夫的怨恨淡下来了,孤独感却袭上心来。深秋黄昏,只身一人回到家,没有灯光,没有问候,家里到处都是冰冷的,素惠的心也是冰冷的。她开始反思是不是自己太过分了,朋友们也都劝她,说她的个性太强,要有大智慧,要改自己的脾气。可一想到丈夫的绝情和女儿那双无助又迷茫的眼睛,她真是不知该何去何从。

    孩子的心是家庭的心

    难道素惠不爱孩子吗?她是太爱女儿了,一切都想着为她好,可一贯的习性却让她一见到丈夫,本能地就想要冒火,怎么看丈夫都不顺眼。这样会对女儿的健康成长有好处吗?

    素惠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太情绪化,而情绪化很严重的人通常只能感受到自己的情绪,强烈地感受到自己的心,感受不到别人的心。于是,她虽然爱女儿,可她感受不到女儿的心,更感受不到女儿的心在为整个家庭而跳动。

    孩子代表家庭中最完整的爱,素惠的情绪化,是在撕扯着家庭的心。家庭是个生命,有自己独特的脉搏和个性,有家庭的心灵。而家庭成员个人的情绪情感,只是在家庭生命成长中的局部感受。

    心合,家才和,孩子才会健康快乐成长。

    家庭中的每个人,若真正想要为家庭负责,就要不断打开自己狭窄的内部感受,向家庭生命的和谐靠近,在家庭中寻求更广大的自我。任何封闭、冷漠、暴躁、焦虑都是个人试图保留狭隘自我、回归小我时所做的挣扎。最好的努力不该是挣扎,而是顺从于爱——家庭生命的和谐、心灵的融合。

    一味顽固地善良付出,不计后果地对别人好,是一种惰性,是一种思维的定势,它会侵占别人的独立,也会使付出者本人非常伤心和失望。

    一个人,是代替不了另外一个人的心灵的,中国家庭的误区是:太贪恋温暖甜蜜亲密的感觉,又太侵犯彼此心灵的独立,而在我们“努力”发展亲密的同时,心灵彼此的距离又太远太隔阂。

    只有内心特别宁静的人,才能抛开自己独自的感受,真切地感受家庭里所有成员的心,感受到家庭是一个生命,也有一颗更广阔的心。

    只有一个家人在受伤害吗?

    当素惠的丈夫向她提出亲热的要求时,素惠每次都立刻气愤地说:你给我带来这么多的伤害,你现在还跟我提出这样的要求,你好意思吗?说得丈夫又退回去了。

    素惠嫌丈夫不爱说话,也不会说话,最后被数落时只会急,而素惠又觉得自己受到了丈夫的伤害。其实,家庭中一个人感受到伤害,其他的成员也都会感受到伤害。女儿不愿意看到妈妈这么痛苦的样子,丈夫也不愿妻子总是这样缠绕在个人的复杂情绪中对抗纠结,可父女俩都帮不上素惠,他们自己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其实,素惠丈夫的个性很沉默素朴,工作勤勤恳恳,下了班就回家,哪里都不去,对家庭很负责任。而素惠的性格很开朗也很实在,只是,她过于外在,说话做事很少用心去考虑,脱口而出的许多话都很任性。其实,素惠所受的伤害无所谓是伤害,那些伤痛的感觉似乎真实存在,如果她稍微冷静一些,稍微换个角度去理解丈夫,欣赏丈夫,那些伤痛的感受却又是那么虚无缥缈。

    素惠和丈夫的主要争吵起点在于教育孩子,孩子的学习本身已经很好,就由她自己努力吧。素惠要学着多从孩子和丈夫的角度出发,去体谅别人,她和丈夫,都要学着去感受更完整的爱。多观爱,少观缺点,这样,家庭这个生命才能生机勃勃。

    Part4你爱孩子的心吗?

    好孩子竟然不想上学了

    杨维觉得自己和所有的母亲一样,对孩子的教育特别关心,同时,她认为自己对家庭很负责任,对父母、对丈夫、对自己效力的公司,她都尽心尽力。可她怎么也没有想到,女儿什么理由也说不出来,就是不想去上学了。

    女儿洋洋性情一直很平和,是个大家公认的乖乖女,人朴素大方,稳稳当当的,学习也还不错,人缘也好,在班上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喜欢她,女孩子们都愿意和女儿做朋友,按理说她没有什么理由不去上学啊。可最近这段时间,到了上学时间,女儿就磨着不走,甚至在门口换好了鞋后,手抓着门框,就是不想出去,也不哭,也不闹,就是很为难,问她为什么,她就说上学没意思,就想在家里待着。杨维和丈夫真是难以理解孩子的想法,一向认为熟知女儿的杨维真的是心里没了主张。

    洋洋小时候一直跟随着姥姥,姥爷不在人世了。孩子每天和姥姥在一个房间睡觉,姥姥平时只低头干活,做事慢一些,性格温吞,话说得很少。虽然杨维夫妻俩也和孩子老人一起同吃同住,但杨维主要忙自己的公司事情。

    只要不出差,杨维一回到家,无论自己有多累,也要和孩子在一起学习一会儿,每周她都排满了女儿在家里的“小课桌”,教英语,做数学题,学拼音,学生字,阅读,学绘画,学音乐……

    杨维自己也是信息工程专业研究生毕业,面对激烈竞争的社会,她觉得知识、学历、能力实在是太重要了,所以不管多辛苦,她都把孩子的“教育”放在第一位。从女儿很小的时候开始,杨维就从各个科目加强培养,女儿总的来说也很配合,母女二人一直很顺利地合作着,虽然女儿偶尔有不想学的时候,经妈妈不太费力地劝说,就又很容易地回到“小课桌”上来了。

    杨维辛苦努力的“成绩”是明显的,女儿上学以来,成绩在班级一直很稳定很优秀,学习习惯也很好,回家就写作业,一点儿都不吃力。就在杨维对女儿的家庭教育充满成就感和自信的时候,女儿就是说什么也不肯上学了。

    现代社会增多了聪慧的“精神孤儿”

    认真与洋洋交流,专注地观察她的举手投足,扬眉瞬目,细细品味她说话的语气和内容,真的发现这个孩子的确很柔顺很好相处。你跟她之间似乎心灵上无一丝障碍,几乎就觉得她和你是一体的。

    女孩子性情十分温和,有一种不同寻常的冷静和沉稳。与人友善,内心也很平和,只是明显缺少孩子应该有的勃勃生机,缺少那种可以给孩子带来活力的生命张力,似乎总感觉到孩子的内心中,有很重要的火花需要被激发被点燃,可这些年却缺失了。

    对于与人相处,对于学习文化知识,洋洋要比一般的同龄人更容易适应,学习和生活对于她来说,很容易,却没有什么乐趣。对于物质,她更是很容易就知足,几乎没有什么特别喜爱特别想要的东西。女孩子喜欢的东西如亮丽的花发卡什么的她都看得很淡,妈妈买什么她用什么,有着一副与世无争的乖巧模样,时常地,在她的神情语气中,总流露出一些落寞的情绪。

    继续跟她交流,当谈话中提及一些文学诗歌的韵律和内涵、大自然的神奇、天文知识、动物世界等相关的知识时,孩子的眼神会一时明亮起来,显得特别有神,整个小生命也在一时间异常鲜活起来。洋洋的知识面极广,涉及文化、美学、宗教、中医、历史、文学、音乐等领域。谈到老师最近一篇作文作业,以“世俗”为题目,可以在题目上加文字,她的题目最后定为“融入世俗”;谈及古琴,她静静地坐在那里,用心而淡定地说道:“世界上所有的乐器中,古琴最像心灵的声音,竖琴也比较像。”

    妈妈杨维却是一个直肠子脾气,热情,大方,说话直,声音高亢,做事利落,每年收入都在部门中最多,家里生活调理得不错。可她无法理解自己女儿的内心世界,虽然她渴望进入,并与女儿倾心交流。阻挡她和女儿交心的障碍到底是什么?怎么才能让洋洋喜欢上学校,喜欢更多有趣的事物和活动呢?

    现代社会中,尤其是在大城市里,物质文明的积累对于独生子女来说,已经释放了他们对于自身生存的、对于供养自己身体基本需要的渴求。很多孩子得到越来越多的物质,并且从纷至沓来令人眼花缭乱的物质中得到快感,之后便会追求越来越多的物质——玩具、美食、动画片、漂亮的衣服等,他们能明确地定位:我的快乐属于一些东西,我要得到那些可看到、可吃到、可触摸得到的东西。他们的自我意识很清晰很明确,将来,他们或许会进入公司、银行,为他们的别墅名车的“幸福生活理想”而打拼。

    但更有一些很有灵性的孩子,当他们的父母为他们解除生活的压力后,他们不需要为生存挣扎而学习时,本来就对物质不大敏感的他们,就不会再把自己的精神寄托在肉体的存活和快活上。长大后,学历再高,能力再强,他们没有兴趣追求功名利禄和生活的享受,他们对于名利和物质享受真的没有“发心”与“发愿”,他们是没有动力做出一番大事业的。如果得不到父母和老师及好友的理解,他们就成了这个世界上最聪慧的“精神孤儿”。当然,同时他们也不愿意自己的父母失望,所以他们会认真学习,考大学,找工作,结婚,养育后代,但他们始终在追寻着属于他们的自我意识、对文化的爱恋,追求精神上的充实与内心的宁静,而这些,都是现代社会中仍然在为生存而挣扎的父母们所难以理解的。像杨维这样的母亲,女儿生得乖巧培养得这样优秀,孩子还不快乐,不热爱生活,显得没有什么欲望和追求,就要考虑如何与孩子进行精神交流,以此乐趣来滋养生命。

    现代父母的至要任务,是与孩子进行更多的心灵交流,追求那些不给心灵带来任何污染和负担的真理,从而才能让孩子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生命。

    生命与心灵有一个和谐的约定

    与杨维逐渐地、展开地谈到她所不理解的洋洋的内心时,她突然止语了,呆呆地静了一小会儿,然后说,她自己虽然在工作上很能打拼,老板特别欣赏她的能力,但她更喜欢案头的工作,伏在台灯下静静地写东西,还有沉思。那一刻,她感觉到有一种宁静是发自内心的,自己和世界是一体的,身心充盈着喜悦幸福的感觉。此外,她也喜欢一个人开着车,在深夜下雨的无人街道上行驶,她一点儿都不觉得孤独,觉得生活简直太完美无缺了。

    一个人在世界上,只有他自己能完全感受自己的全部,不可能有另一个人跟自己完全地分担和分享内心,即使有人愿意精神上与你交流交换,也必须你本人内心能打开,相信并能感受到爱。从独立的个体这个意义上讲,每个人都是精神上的“孤儿”。在外界,在物质界,在有形有色有声有味的世界里,我们如果找不到更多的乐趣,就要想到内心世界的回归,而孩子的心灵则十分需要父母和老师的用心引导。

    当代聪慧的“精神孤儿”们更呼唤灵魂导师。

    孩子从意识到自己与妈妈不是一体的时候开始,就在寻找自己,通过家人的爱、家人的评价、同学和老师的接纳,通过成败,总之,他们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有时,他们在环境中也会迷失,就会一时不承认自己。比如洋洋,她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也有自己的思想认识,可爸爸妈妈、老师、同学们,每天谈论的、做的事都不是与自己想的十分吻合,学习上的各门课程对于她来说很容易,可缺少了精神的映照让她感到很孤单。尽管大家都认为她已经做得很好,但她内心真的有找不到自己的迷茫,这样就会出现自我评价不足、内在自我体验很不喜悦也很不满足的情况,进而就失去了对学习、对生活的乐趣。

    对于所有的孩子,尤其是对洋洋这样的孩子,一定要注重心灵关怀,心灵受到关怀的孩子,她的生命力才会更加旺盛并充满活力。

    心灵关怀有无数载体,物质与资金的提供、给予亲情、文化交流、与自然亲近、体育运动,都是在对孩子进行心灵的关怀。比如,经济状况不太好的家庭,父母为孩子提供一点点文化用品和书籍,孩子就能得到很大的满足,解除了他们很大的学习压力,让孩子及父母都感到十分轻松,这同样传达了一种心灵关怀;经济状况较好的家庭,父母就要注重对孩子进行价值观的引导,以及在文化艺术甚至精神及哲学方面的交流。父母对孩子所有的有意义的帮助、陪伴、交流、肯定和鼓励都是心灵关怀。

    寻找内在的和谐,每一天

    一个生命的成长,应该是身体心灵平衡和谐生长的。每个孩子都应该有内在的无形的真心、十足的诚意,这些在支撑着孩子的学习、生活、交友、个性、行为习惯,有了这种真心诚意,孩子才会快乐,才会把事情做好,他的一切才会非常和谐。这里可以提供一些与心灵相关的词也是与个性相关的词以供参考:简单,诚实,本真,浑然一体,朴素,平静,纯洁,清澈,尊严,明亮,喜悦,温暖,安宁,友好,敏感,开放,轻柔,精细,灵性,这里的每一个概念都值得我们细细地去体味和养护一生。

    如何做好孩子的心灵关怀呢?父母除了关心孩子的身体、督促孩子的学业以外,可以从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入手。只要是有意义的事情,父母就鼓励孩子多接触,孩子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找到了自我,自我意识就会和谐起来。

    孩子们既喜欢谈论食物、玩具等方面的话题,也喜欢多读书,多锻炼身体,参加航模比赛,发明制作小手工艺品,在物质的结构、色彩和细节中,发现和谐的美;在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作品、文学作品(如散文诗词的清新旷达与洒脱)中感受愉悦,尤其是读人物传记、文学、哲学类的书,了解心理学知识,尝试去了解身边每一个人,理解他们,欣赏他们;坚持运动,亲近并融入大自然。

    人们内在的和谐本身就有,只是在人之初时,需要从外部世界获得激发的力量,当孩子在外界体验到内心的和谐之美时,父母就一定要帮助孩子把这种美好留下,留得多了,内在也就和谐了。内在的和谐是需要不断积累的,如趁着雨后的清新、美好,你和孩子爬到二十多层的屋顶,去欣赏那绚丽的彩虹,彩虹我们谁都留不住,更无法占有它,只能记住它的美好。尤其是父母和孩子在一起时,亲情、美景、闲适、大自然最沉默的爱的表达,都汇聚成了内在的和谐与宁静。一个内在积累美好事物和印象更多、更丰富的人,会在外在发现更多的美好,从而发现并坚信人性的美好。

    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有知识有修养的人,他们宁静、温和、简单、真诚、朴素、深刻,他们都有着发自内心的自己的爱好,或是帆板,或是义务为所有过往船只做海上气象预报,或是机械修理,或是专利发明,或是背起大背包旅游世界,他们对人友好,注重环保,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相结合得非常和谐,给人的感觉是他们非常可爱。

    在中国,也有一些可敬的人,每个月生活只花几百元钱,甚至几十元钱,但他们喜欢琴棋书画,热爱读书、运动,热心投入公益慈善活动,帮助农村穷困地区或受灾的人们以及孤儿等社会弱势人群,他们不受流俗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影响,精神上十分富足,生活得非常开心。每个人都要去为自己、为自己的孩子寻找属于自己生命中最有活力的那一部分精神,找到了,心灵就寻到了归宿,心安了,生命才会出现勃勃的生机。这样,你想要孩子做成的事,她在不经意间就能做成;不用父母们撕心裂肺、呼天抢地、连打带骂地催促,孩子们就能学得好考得好。现代社会的人们,再声嘶力竭,再怒容满面,都不具有权威和影响力,只是或迷茫或恐惧时内心的无助与挣扎;而再兴高采烈,再眉飞色舞,也都不是心灵的宁静与喜悦,只是在社会经济生活激烈的竞争中,暂时的享受带来的加倍透支生命的亢奋。

    中国的父母很了不起,他们肯付出,肯牺牲自己,他们爱护生命,信仰生命,非常爱自己的孩子,血统里有一种十分珍贵、非常高尚的牺牲精神,令人赞叹不已,可歌可泣。于是,一旦他们认定什么事情对孩子们最好,他们会竭尽全力地去做。因此,一旦父母们认识到爱孩子的心如此重要,其重要程度绝不亚于爱孩子的身体、爱孩子的成绩、爱孩子的物质条件、爱孩子的前途时,他们会坚定不移地爱上孩子的心。

    Part5谁能理解你,能干的女人?

    家人经常让你抓狂?

    吴丽丽人很外向,热情大方,相貌也好,穿着体面,表达能力很好,与人沟通对于她来说一点也不难,她对下属都很和气,与上司关系也很融洽,而且她自己感觉天生脑子就很够用,处理工作上各方面的事情都挺得心应手。她在金融机构工作,收入很丰厚,业务能力也的确很强。

    在外界的发展,学习、工作,她一直都挺顺利,自信满满,可一遇到家里的事情,与爱人相处时尤其是提到儿子的问题,她就感到头疼。爱人的个性还有观点总是跟她不一致,在儿子的问题上经常与她发生争吵。只要一遇到事情她就觉得家里人都在跟她作对,现在已经养成了一种习惯,一提家里的人和事,她心里就泛起很强的排斥感,而这种排斥感已经提前筑起一道高墙,挡住了她与家人的沟通。吴丽丽承认这种习惯不好,但她就是改不了。

    丽丽说,本来她不想那么早结婚的,她打小学习成绩就很优秀,本想毕业后多做些事情,可谈着恋爱的时候,爱人家里非逼着他们早些办婚事,爱人也特别喜欢她的个性,总是催促她,她很无奈地答应了。结了婚之后,她本来不想生养孩子,可也是爱人的父母总是三天两头打电话催问她的动静,爱人也说特别喜欢孩子,非要生一个,她被磨得没有办法。生下孩子之后,本想快一些上班,她怕新人进得多了,也怕自己的技能不能与时俱进,可孩子三天两头闹病,她去上班也不放心,一直拖了一年多,等公婆来为他们看孩子,她才得以去上班。一次,她在与丈夫争吵的过程中高声呼道:“这一年多你整整耽误了我一百万!”

    吴丽丽觉得为了家庭,为了婚姻,为了孩子,她贡献得太多了,已经快没有自我了,可烦恼却远不止这些。

    结婚前后,爱人是喜欢她的个性的,可过了三五年后,尤其是孩子渐渐长大,吴丽丽对孩子大呼小叫地喝斥的时候,爱人有时竟然会用很尖锐而厌恶的眼光看她,弄得她很恼火,甚至爱人有时还说她:“你说话从来都不用脑子吗?这么多年了你怎么就一点儿不能改一改满嘴说胡话的毛病?”吴丽丽经常被爱人和孩子弄得怒火冲天,甚至抓狂。咬牙切齿的时候,她不经意间照到了镜子时,看到的是一张扭曲变形的脸。

    吴丽丽认为,爱人的性格属于那种较阴郁内向的类型,平时爱自己思考,不爱多说话。当时吴丽丽觉得正好与自己的性格有些互补,可生活年头久了,她发现,两人之间,不但没有互补,反而性格差距越来越大:她嫌爱人太沉闷内向,爱人嫌她太张扬外向。不但如此,儿子的个性也更像爸爸,有时她批评儿子时,孩子也学会了用那种尖锐厌恶的眼神看她,她觉得自己真的快要崩溃了。一次孩子因为不好好写作业玩小东西,把妈妈惹得发狂,在她向儿子咆哮时,爱人还气愤地过来制止她,要跟她拼命的样子。后来说起这件事,吴丽丽十分伤心,流着眼泪哀怨地倾诉说:其实,他根本不了解我在外面有多艰难,我的心有多苦,根本不理解我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天凉了,该换季了,该给爱人和孩子找厚一些的衣服了,看到他们各自的衣柜都弄得凌乱不堪,吴丽丽又忍不住地唠叨抱怨:“我这马上要出差,哪有时间管你们这些破事儿?我这一辈子都耽误在你们身上了,这些婆婆妈妈的事天天还有完没完?!你们就不能把自己的狗窝都给我整理干净一些整齐一些吗?”结果,她得到的是爷俩同时表现出的冷冷的眼神和态度。吴丽丽简直真的又快被他们气疯了。

    你怎么确定自己的价值归属?

    不同于从前的传统社会,现代社会给了女性更多的个人就业及发展机会,那些智商较高、能力较强,并且有个人发展期待的女性大批脱颖而出,然而,从家庭和谐幸福,尤其是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而言,女性自我价值的归属是需要人们进一步深思的重要课题。

    以吴丽丽为例,她是一个典型的白领丽人,有自己的追求,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风光,但在自己的价值归属与定位方面,她的生活重心一直都很外在,很少能回归家庭,而家里的女主人对于家庭的所有成员太重要了。

    吴丽丽的学习和工作一直非常顺利,而且,在学习、工作和发展中,有明显的愉快感,但在情感生活和家庭生活中,她很难找到自己的乐趣。兴趣点有时是天生的,也可以是后天培养的,无论如何,吴丽丽的兴奋点目前是在个人的发展上,她的才华和能力用于处理工作上的事情是足够的,但对待家人的事情上,明显力不从心。对家人的情感投入少导致爱人和儿子对她冷眼相向,可吴丽丽自己却觉得自己快要被气疯了。

    要知道,对于家人来说,你是家庭中最重要的一员,他们的情感需求要从你这里得到满足。然而很多父母都只在工作上对得起老板和客户,对家里的人都板起一副面孔,尤其是对身边最爱的亲人,过于冷漠无情地横加指责,如同吴丽丽的情形,反过来再说自己的丈夫不了解自己到底需要什么,事实上,她与丈夫、与儿子,共同需要的都是家人的体贴和关怀、理解和支持、鼓励与肯定、关注和关爱。

    每一个人,尤其是家庭中的女人,再努力勤奋再有外界需要的才华和你自己的兴趣点,都一定要对家庭有绝对的忠诚感和归属感,一定要尽力体贴家庭所有成员的各种需求并争取给予及时的满足,这样大家才能精神抖擞地去学习工作和生活。

    每一个家庭中的女人,一定要对家人有身体上无微不至的觉察和关心。最重要的身体关怀里,一个是冷暖加减衣服,一个是饥饱营养口味的调理,再有一个是良好的作息习惯的培养,还有一个是健康卫生愉悦的生活环境的建设;心理的关怀上则更细致,要尽量充分表达你的情感,不仅是语言,更是行动,最是内在的真心关爱,还有共同兴趣的发现和不断的交流。

    善待亲人,再去热爱工作,你会得到更大的动力,工作也会做得更出色;你心地再善良,却不为家庭投入时间、精力和心血,没有对家人更好一些,反倒更恶语相向,这无异于舍本逐末。

    工作上的事再难做都好做,单位的人再难相处都好处,因为有明确的效益成绩还有各种规章制度在那里调节着。人与人之间淡淡相处,为自己的利益也可以据理力争,实在干不下去也可以抬腿走人,炒老板鱿鱼,即使一时走不开心里堵着,也不会真正伤心,回到家里就更能感到家人给我们的温暖。

    但在家里就不一样了,你要十分细心,要用真心,要有耐心,要有不求回报的爱心。那些智商高、能力强、学历高的人,往往容易在外面找到成就感,甚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习惯了每天给下属交代工作,训斥别人的交往方式,可再用这种态度面对家人,就不合适了。家人眼里无名人,仆人眼里无伟人,这句俗语是很有道理的,何况我们工作上、学习上的一点点成绩,都来自于家人默默的祝愿、等待、照顾、陪伴,没有他们,你是不可能安心做好这一切的。

    一个人的荣耀属于整个家庭,属于所有家庭成员。

    命运之谜要用一生破解

    上天在最初造就人的时候,似乎就同时为人设置了许多陷阱,我们暂且把这些陷阱简称为“谜”。如果你保持觉醒,不进入这些“谜”,这些“谜”里的苦恼及折磨永远都不会来找你的麻烦;但如果你没有觉察到,或觉察到了也并不很清晰地去躲避,你就会经常陷入“谜”给你带来的混沌中。

    自我矛盾的个性就是一种很让人痛苦不堪的“谜”。像吴丽丽这样的妈妈,似乎在工作上很决断,但在生活上她很没有主意,经常犹豫不决,自我矛盾。对于婚姻、生子、养育孩子等决定,她都推脱是别人为她做的决定,于是总是感觉很不自在,总是不能融入当下的现实生活,总是活在矛盾的状态中。而且,对于发生过的事情,她自己很不愿承担后果,非要让丈夫来“埋单”,说是有生活理想,其实她也没有什么想法,没有想法,听了丈夫的,她后来又不认账,认为丈夫做的决定不好。

    其实,根本上来说,不是别人在左右她的命运,而是她自己没有主意,一直是随着别人的需求来安排自己的生活。可既然是她自己做的事情,她就应该自己承担,所有的后果就一定要由她自己负责,不能把休假一年少挣一百万的“损失”都算在丈夫的头上,更不该算在可爱的儿子身上。

    自我中心也是一个“谜”。从小到大,我们都要不断地感受自我,寻找自我,在自己的才华能力中,在家人对我们的需求里,在社会对我们的肯定上。很多人自以为自己工作很出色,就可以对家人大呼小叫,颐指气使,很有优越感,给家人带来无尽的难过和伤感。通常,他们会自我策划一个生活理想,比如孩子就该什么都听我的,爱人就该什么事都做,你们只要听我的,就足够了,你们不要有自己的想法。你们有想法?我听听,听着听着,就听没了,听跑了神,关注点仍然回到了自己想当然的观念意识里。

    而有些人,根本没有什么能力,也并没有什么对家庭和社会作多大的贡献,可空虚的优越感反倒更强,很天真浮浅地以为家人对自己的忠心和关爱都是大风刮来的,根本不懂得珍惜,直到孩子不听自己的话了,直到爱人感情上出轨了,嫉恨之后,反思之后,痛定思痛,开始学会珍惜,开始追求成熟,而多少爱、多少光阴和因缘都已错过。

    那些“谜”就在那里,比如火,谁的手指它都烧,只是,你别把手指放到火里。这些“谜”是什么,需要我们一生用心去觉悟去破解,要做到这一点,不是工作,不是财富,不是名声能帮助我们的,恰恰相反,名利与风光得意这些东西不但阻挡我们破解造物主之谜的路,而且,它们本身,就是我们的“谜”。

    Part6是我还没有把自己培养成熟

    孩子和大人都有孩子气

    许琳是一个温柔贤惠的女人,工作上认真努力,同事们都喜欢与她相处,在家里面也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许琳一家三口与孩子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儿子很可爱,丈夫则像个大孩子快乐开朗,公婆对媳妇挺喜爱,他们对许琳既温和又吃苦耐劳的个性和出色的干家务能力都挺满意。一家人之间相处,前几年本来一直其乐融融,总的来说还真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可问题就出在教育孩子上面,而且近年来矛盾越来越突出。

    儿子从很小时候起就很淘气,可毕竟还小,全家人连吓唬带哄劝的,还总能把孩子给“治”住。可孩子上了几年学之后,大人们发现,孩子非但没有懂事,反倒更不好管了。

    许琳工作一忙,就要由丈夫来接送孩子,并且由丈夫盯着孩子写作业。爸爸和儿子之间一直很亲,像是哥们,好的时候,一起在电脑上打游戏,一起睡前用枕头和被子当武器相互打闹,好得像一个人。许琳看着真为他们爷俩开心。可两个人真是像正在磨合中的童年时期的兄弟俩,说好时特别亲密亲热,说翻脸,两个人都会急,都流露出男人特别好争斗的天性,谁也不服谁,于是,两个人又经常打得不可开交。

    比如,孩子早上经常磨蹭不起床,起来了进卫生间不刷牙直发愣,吃早饭又挑食,到了门口,孩子又说忘带哪个作业本或书本了,许琳赶紧回儿子房间去取,再一出门,突然一只儿子的小拖鞋飞到了眼前,原来,爸爸终于不能容忍孩子换鞋时的“蘑菇”表现,爆发出剧烈的火气了。

    对于这一切,许琳一直在中间当和事老,一直在调和劝说,偶尔也训一下丈夫,训一下孩子。有时,许琳也会因过度劳累而生病,上呼吸道感染、附件炎等小毛病经常“做客”她的身体,有时她只是吃一点药,严重的时候她就输液。其实她知道,多干些活累不垮她,可家里这一大一小都像孩子,她觉得自己在养着两个孩子,一直活得挺累心的。

    除了爷俩经常争吵,并且大的经常以武力镇压小的以外,孩子的爷爷奶奶其实也一直在为儿子和孙子的事情操心。老人岁数大了,很好静,他们不希望家里出现任何问题,一出现争斗场面,爷爷奶奶就表现得很紧张,很难以承受。但如果孙子不好好写作业,磨磨蹭蹭,注意力不集中,或被老师告一状,从学校回来后,儿子就要急躁,有时就要动手打孩子,爷爷奶奶就坐不住了。一次许琳下班进家门口,正赶上家里的四口人在僵持状态中:儿子非要打游戏,丈夫坚决不许,而且把键盘摔在地上,键盘块块儿撒满了一地,爷爷奶奶在一旁边骂儿子边哄孙子,既软弱无力又强压愤怒与焦虑。

    一遇到爷俩开战或全家其余四口人剑拔弩张的时刻,许琳就觉得心力交瘁。自己身体明明不好,还硬撑着工作和做家务,每天辛辛苦苦地为了这个家操持,上了一天班回到家里还这么让人不省心,我这是为谁辛苦为谁忙啊?

    在许琳看来,孩子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不好,是做父母的没有给培养好,不应该怪孩子,可孩子的爸爸不该对孩子求全责备,应该跟她想法一致:是我还没有给孩子培养出好习惯,怪我不怪孩子。而且,她在心里也有些怪公婆,这么大岁数了都“压不住”自己的儿子,丈夫纯粹是他们给“惯坏”的。当许琳感到这些人怎么可以这么不懂事的时候,心里开始不平衡了,对丈夫的怨气也渐渐多了起来,对孩子的态度再也不像从前那么柔和,身体的情形更是每况愈下。

    请让所有孩子气的家人都慢慢长大

    许琳的家人和同事都评价她个性相对很稳定,做事较理性,能控制住自己,没有什么孩子气。她也希望丈夫和儿子都懂些事,别给她添太多的麻烦。但现在,经过这么久的家庭生活,尤其是在父子磨合中丈夫的实际表现,她彻底承认了一个事实:丈夫从来没有真正地长大过。她越来越认为,孩子越来越淘气越来越不好管,与丈夫的心理幼稚、贪玩、不能忍耐有直接的关系。可每次她指出这一点时,丈夫都坚决否认这种说法,他坚持认为:跟孩子在一起就是不能总让着他,不但要跟他争辩,关键的时候,为了让孩子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必须得动手打,“你看,每次我一动手打他,他多老实多听话,让他干什么就干什么!”

    许琳感到丈夫实在不可理喻,孩子是能打出好习惯的吗?同时,她也感到委屈:我已经做得够多的了,我够理解够包容的了,付出这一切的凭什么是我呢?像我这样的女人命就该是这么苦吗?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人的身体发育、大脑神经系统、身体的生理机能需要渐渐成熟,同样,心理机能也需要渐渐成熟。与生理机能成熟所不同的是,心理机能不会随着岁月,随着生理年龄,随着人的身体长大而成熟,在某一部分落下的功课,会在从前的地方一直原地踏步等着你,并且不断地给你制造着麻烦,提醒你去改进。

    每个人,都有义务去对孩子、对自己进行终生的“养成”教育。

    父母对孩子说话的语气、动作、行为、生活习惯、情绪控制能力以及教养观念,都需要点滴养成,如果父母在教育中永远没有反思,没有用心去培养自己、培养孩子,就很难成熟起来。或许,有些人在某些方面一生都难以成熟起来。稍加留心不难发现,每一个年龄阶段的人,青少年、中年人、老年人,都有或多或少程度的孩子气。可以说,任何年龄阶段的人都会出现不成熟的孩子气,比如,教训孩子时,心里越着急,说话声调就越高,语气就越慌张越急躁。而成熟的个性应该是:情境越是紧急越要冷静,镇定,声调低沉,有威摄力。这样,孩子就能听得懂大人在说什么,而不是以为父母心里的愤怒“魔鬼”快要出现了,这个“魔鬼”要张牙舞爪地打自己了。

    许琳的丈夫是性格不太成熟又很关心孩子成长的父亲,需要慢慢修养自己的身心不断长大,去掉一些幼稚的孩子气。而许琳虽然性格温和能忍,但本身也并没有完全成熟。许琳事实上是一个做事很认真的人,温柔是一方面,实际上她很较真儿,无论是工作上,还是家庭教育上,不达到她理想的和谐适应的心理状态她是不罢休的。当然她肯付出,肯努力,也经常分析思考和学习,但难免有狭隘的地方,比如把孩子不好教育的问题归于丈夫的孩子气,而她在教训丈夫时,教训孩子时,也是一副任性的稚气模样,难以打心眼儿里触动他们爷俩。要知道,追求成熟不但要靠孩子自己悟,还要父母至少有一人,做出示范。

    在这个家庭里,老人虽然六七十岁了,但其实养育孩子方面,他们意识也并不十分清晰,有些想法和做法也并不坚定。有些老人会认为:不是自己的孩子,我并不想管,这样做本身就是不积极的参与态度。而许琳的公婆则是一边倒,只帮助孙子训斥儿子,这样也会把很不成熟的小孩子惯坏的。再有,爷爷奶奶属于那种特别诚恳,同时过于谨小慎微的那种传统老人,对儿子学习上管得很严,同时生活上惯得又特别厉害,对孙子,他们也是用此一贯的方式,导致了儿子和孙子与同龄人相比,都明显幼稚一些。

    通常来说,父母们很容易去相互责怪对方的不成熟,很少回归到内心,检索自己的不成熟之处,并时常提醒自己加以改善,越是这样,就越拖延了自己的成熟进程。如果全家人都在彼此相互指责,全家人都会出现心理成长的停滞局面。因此,每个人都要尽力时刻提醒自己:克制、收敛、自律,照管好自己的心。

    家庭教育的大境界——“优秀班主任”

    全家人的关系原来一直是由孩子的幼小听话维系着的,每个人的内心实际上都不够完整,个性也都不够完全成熟,也许正因如此,所以谁都离不开谁。可是一旦孩子大一些,出现了一些教育上的难题,一个家庭成员个性上都不够成熟的家庭,很难承受这些问题和变化的冲击:爸爸看不惯孩子,爷爷奶奶要护着孩子,妈妈明明觉得大家都不对也无能为力,只剩下苦干和抱怨,大家相继彼此情绪感染,一时间,家庭关系出现危机。

    一旦出现相互指责,就容易把家人推到对立面,指责与被指责的双方都不再想长大,只想对抗。家庭中抗衡的局面一旦形成,大家都各执己见,甚至人人自危,都在保护自己的尊严,那么每个生命的成熟期来得更晚了,孩子也会耽搁成长进程。

    每个生命都渴望成长,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被引导长大的愿望。同时,家庭本身也是一个生命,它出生了,就会成长,需要长大,家庭才能为所有的成员遮风挡雨。如果家庭中的个人出现问题了,就是家庭出了问题,个人的问题就是全家的问题,就是个人和家庭成长的机会到了,而个人成长和家庭成长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契机是,家庭中个人的自我觉悟。

    单说一个家庭中的女主人,对于家庭每个生命的成长成熟是至关重要的。她要尽力客观公正地去审视去分析问题,而不是以自己的视角看问题。分析家庭问题时,一定要排除自己的观念和好恶,这样才能做到宁静而觉醒,而不是越出现问题,越从自己的情绪和观念出发,使劲地训斥孩子责怪丈夫,自己又表现得痛心疾首,越是这样,老人、爱人和孩子就越是不知所措,心里就越烦躁。

    女人成熟而宁静的心,是所有家庭成员心理意义上真正的家。

    不要责骂与抱怨,要去尝试掩盖别人的不足,同时也要严厉地批评对方行为上的错误,更要对人的错误慷慨和包容一些,这样才能坚定地表达你的爱,让家庭成员感谢你,感激你,感恩你。如果真有谁犯了错误,或者他们彼此之间起了冲突或闹了别扭,他们自己会产生内疚,这种做法,是“优秀班主任”的做法。

    时常地,我们要提醒自己:

    孩子的确需要培养好习惯,我的爱人也的确不成熟,但最重要的是,我自己还不成熟,是我还没有给自己培养出好习惯;

    是我还没有学会如何与丈夫沟通,是我还不是很了解他,也没有完全学会与他良性沟通的方式;

    承担大家的、包容大家的人,凭什么就不能是我呢?难道我不很期待成长成熟吗?我要做个大气的妈妈。做个意志坚定、心地柔软、胸怀开阔的女人不好吗?那种境界,虽然很难很难,但如果不去努力,我一定会很后悔;

    我是自己家庭的主心骨,我要镇定温和地为家庭成员提出一些期待、一些建议;

    是我还没有把自己培养成熟,我要用一生的时间,完成对自己的教养,而不是动不动就指责别人,就怀疑生活。

    在一个境界中出现的谜团,在这个境界中是解释不清楚也看不开的,但一旦上升到另一个更高的境界,你就会豁然开朗,有“一览众山小”的开阔感。当一个女人用委屈、用痛苦撕开自己的心胸时,她会发现一个更广阔的境界。那时候,她会发现,不断地觉悟,不停地走出小我的境界,改善从前的观念,会帮助她的孩子成长得更健康更优秀,也会帮助她的家庭更顺利更和谐地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