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医名方使用一通百通.肝胆相照东方木》 |
作者:沈佳,昝云强 主编 |
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2/7/1 |
ISBN:9787509156339 |
定价: 29.50元 |
|
编辑推荐
本书由中医名方引领中医理法,附案说理,广搜精选,引经据典,探幽索微;扩大应用,药物加减,内容详实,体例新颖,纲举目张,条理分明,理论与临床融会贯通,辨证与辨病相互渗透,贯穿读书、临床、行医之结晶,既有规矩绳墨可循,又有权变活法可征。深藏中医文化之底蕴,尝试以“方引法理”新的著述形式,领悟经典医籍,采撷前辈特色经验,继承不泥古,发挥不离宗,深入浅出,返博为约;以通俗易懂的文字,阐释古奥艰深的中医学理,颇多创新,为学用中医名方开拓新的途径,为后学及喜爱中医者开启登堂入室的方便之门。
内容推荐
中医取效的关键之一是如何遣方用药。本系列丛书以五脏为框架,以气血为主线,以方引方,以方出药,以方带法,以方讲病,以方述理,带你揭开中医神秘的面纱,领略中医的神奇。本书主要介绍肝胆系统常用方药的特点与应用方法,行文流畅,说理深入浅出,每方后附有病例,介绍用方用药的思路,适合初学中医者参考,对具有一定中医临床基础者,亦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目录
第1章 中医理法体系及肝胆系统理论基础
第一节 中医理法体系简介
第二节 中医学的圆运动
第三节 肝胆系统的组成、功能及病理表现
第四节 肝胆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的关系
第2章 肝气宜疏——四逆散
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须;
此是阳郁成厥逆,疏和抑郁厥自除。
第3章 少阳经方,斡旋枢机——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
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
第4章 化痰名方——温胆汤
温胆汤中苓半草,枳竹陈皮加姜枣;
虚烦不眠证多端,胆虚痰扰症可消。
第5章 升降气机——升降散
升降蝉衣与僵蚕,姜黄大黄四味研;
升清降浊功独擅,表里同病亦可餐。
第6章 四末不温——当归四逆汤
当归四逆芍桂枝,细辛通草枣草施;
血虚肝寒四肢冷,温经通脉最相适。
第7章 胞宫宜温——温经汤、生化汤
温经汤中萸桂芎,归芍丹皮姜夏冬;
参草益脾胶养血,调经重在养胞宫。
生化汤宜产后尝,归芎桃草加炮姜;
恶露不行少腹痛,温经活血最见长。
第8章 肝血宜藏——犀角地黄汤
犀角地黄芍药丹,血升胃热火邪干;
斑黄阳毒皆可治,热入营血服之安。
第9章 下焦蓄血——桃核承气汤、抵当汤(丸)、下瘀血汤、代抵当丸
桃核承气用硝黄,桂枝甘草合成方;
下焦蓄血急煎服,解除夜热烦如狂。
抵当汤中用大黄,虻虫桃蛭力最强。
少腹硬满小便利,攻瘀逐热治发狂。
抵当丸即抵当汤,捣药成丸煮水浆。
连渣服之只一颗,缓攻瘀血正不伤。
代抵当丸大黄硝,生地桂枝甲归桃,证治准绳奇方出,通瘀散结利水道。
第10章 瘀热瘀寒——大黄牡丹汤、薏苡附子败酱散
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瓜子芒硝尝;
肠痈初起腹按痛,泻热破瘀保安康。
薏苡附子败酱散,解毒散肿力不缓;
肠痈成脓宜急投,脓泻肿消腹自软。
第11章 痰瘀交阻——桂枝茯苓丸
金匮桂枝茯苓丸,芍药桃红共粉丹;
等分为末蜜丸服,活血化瘀症块散。
第12章 柔肝缓急——芍药甘草汤、甘麦大枣汤
芍药甘草合成汤,等份切细共煎尝;
柔肝缓急止挛痛,酸甘化阴可养肝。
甘草小麦大枣汤,妇人脏躁性反常;
精神恍惚悲欲哭,和肝滋脾自然康。
第13章 滋水涵木——复脉汤(炙甘草汤)、一贯煎、滋水清肝饮
炙甘草汤参桂姜,麦地胶枣麻仁襄;
心动悸兮脉结代,虚劳肺痿俱可尝。
一贯煎中生地黄,沙参归杞麦冬藏;
少佐川楝泄肝气,阴虚胁痛此方良。
滋水清肝肝郁气,舌红少苔脉弦细;
酸枣归芍栀柴胡,六味地黄将阴济。
第14章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牵正散、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半夏白术天麻汤
牵正散治口眼歪,白附僵蚕全蝎偕;
混合研细酒调服,风中络脉服之瘥。
镇肝熄风芍天冬,玄参龟板赭茵从;
龙牡麦芽膝草楝,肝阳上亢能奏功。
天麻钩藤石决明,栀杜寄生膝与芩;
夜藤茯神益母草,主治眩晕与耳鸣。
半夏白术天麻汤,苓草橘红枣生姜;
眩晕头痛风痰盛,痰化风熄复正常。
第15章 肝阳不足——吴茱萸汤
吴茱萸汤参枣姜,肝胃虚寒此方良;
阳明寒呕少阴利,厥阴头痛亦堪尝。
第16章 通则不痛——暖肝煎、橘核丸
暖肝煎中用当归,杞苓乌药与小茴;
行气逐寒桂沉配,小腹疝痛一并摧。
橘核丸中楝桂存,枳朴延胡藻带昆;
桃仁木通木香合, 疝顽痛盐酒吞。
第17章 清肝利胆——茵陈蒿汤、龙胆泻肝汤
茵陈蒿汤大黄栀,瘀热阳黄此方施;
便难尿赤腹胀满,清热利湿总相宜。
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
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能排。
第18章 肝胃郁热——左金丸
左金黄连与吴萸,胁痛吞酸悉能医;
再加芍药名戊己,专治泄痢痛在脐。
第19章 二阳合病——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用大黄,枳芩夏芍枣生姜;
少阳阳明同合病,和解攻里效无双。
第20章 厥阴风木——乌梅丸
乌梅丸用细辛桂,黄连黄柏及当归;
人参椒姜加附子,温肠泻热又安蛔。
第21章 化痰软坚——消瘰丸、海藻玉壶汤
消瘰牡蛎贝玄参,散结消痰并滋阴;
肝肾素亏痰火结,加减临时细酌斟。
海藻玉壶带昆布,青陈二皮翘贝母;
独活甘草夏归芎,消瘿散结效可睹。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病例二:张徐某某,女,26岁。2003年10月15日初诊。
自幼即体虚乏力。1995年发现左侧甲状腺囊肿,已手术切除。性素急躁,形瘦头晕,乏力肢倦,动则汗出,畏寒肢冷。口干饮少,每喜凉饮。口中异味,常感腥臭。食无规律,时有呕吐。食后脘胀堵塞,近两三年来症状加重。大便多溏,数日一行。并有痛经,现经前经行则痛,经过痛消,痛时较甚。本次月经9月27日。近几天外感经治好转,仍咳,痰黄。舌淡红边齿印,苔润近水滑,后薄腻,脉细弦,左弱右滑,尺脉尤弱。此肝郁肾虚,脾寒胃热,冲任瘀阻,血虚水盛也,拟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出入:
柴胡12克,桂枝12克,干姜9克,黄芩9克,生牡蛎15克,天花粉9克,当归9克,生白芍9克,川芎6克,泽泻15克,茯苓12克,生白术15克,生石膏30克,半夏9克,吴萸3克,生姜4片。7剂。并嘱以调饮食。
药后精神稍好,畏寒略缓,胃脘较适,未呕,解糊状便,日二行。仍咳,痰由黄转白,质稍粘,惟口中异味如故。并诉近几年来每闻香烟、辣椒等味,或天气变化,会致喷嚏、流清涕。舌淡红边齿印,苔润水滑,后薄腻,脉细弦。上方参苓甘五味姜辛夏汤意:
柴胡12克,桂枝12克,干姜9克,黄芩6克,生牡蛎12克,天花粉9克,当归6克,生白芍6克,川芎6克,泽泻15克,茯苓15克,生白术12克,生石膏45克,半夏9克,细辛6克,五味子6克。7剂。
10月31日三诊。患者10月28日经水适至,仍有痛经。近几个月来情绪波动、紧张或激动时均出冷汗。近来饮食已基本规律。药后咳嗽、鼻塞已愈。大便糊状,日一次,仍畏寒,胃脘嘈杂,口中异味如故,水滑苔消失,脉细弦滑。转以温经汤出入,参柴胡桂枝干姜汤意:
吴茱萸10克,桂枝12克,川芎9克,当归12克,白芍12克,牡丹皮9克,半夏12克,麦冬18克,党参15克,炙甘草6克,阿胶9克,黄连6克,干姜9克,柴胡12克,白术15克,白及6克。5剂。
药后精神、面色改善,胃脘不适亦改善,口气有减,仍四肢畏寒。诉易掉发,静立站久则有晕倒感,欲吐,舌淡边齿印苔润,脉细弦。前方合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出入:
吴茱萸12克,当归12克,川芎6克,桂枝9克,赤白芍(各)12克,牡丹皮6克,半夏12克,麦冬18克,阿胶9克,生姜4片,党参18克,炙甘草6克,黄连6克,白及12克,细辛6克,通草6克。5剂。
患者于2007年5月23日又来求诊。云前症施治后,一直颇安。今年4月后月经淋漓不净,正服避孕药。初以脾不统血治,投补中益气汤加仙鹤草类不应。今诉近两个月来夜间四肢抽搐,舌淡边有齿印,苔润脉缓欠力。改师四川余国俊氏法,转以傅青主“加减当归补血汤”出入:
炙黄芪30克,当归30克,桑叶10克,山茱萸30克,生龙牡(各)30克,仙鹤草30克,川续断15克,炮姜炭10克,炙甘草6克。7剂。
6月6日再诊时,诉药后诸症明显好转,四肢抽搐亦十去其八。效不更方,再进七付。
随访1年,愈而未发。
【按】患者为一朋友之女,其诊治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3年,第二阶段是2007年。在第一阶段中,患者症状繁多,病情复杂,可谓内伤杂病,前后凡四诊,处方用药可谓是气血阴阳、虚实寒热面面俱到;第二阶段主要是治疗月经不调,病情似乎相对简单,但也前后三诊,至第二诊时才方证相应。
首诊时用方往往是关键所在,如果效果明显,或者稍有疗效,就可以让患者产生信心,但这又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所能达到的,更多时往往是在诊治多次后才能摸准疾病的“脾气”。不过,对于较为复杂的病情,我们往往可以通过将症状进行分组归类,再进行适当的提炼,如此往往可以得出一个合理的病机,以之制订治法,并选择药方,多会收效。
此例就是这样。经过观察,我们可以将患者众多的症状归纳为这几组。①自幼即体虚乏力。1995年发现左侧甲状腺囊肿,已手术切除。乏力肢倦,动则汗出,畏寒肢冷。②性素急躁,形瘦头晕。③口干饮少,每喜凉饮。口中异味,常感腥臭。食无规律,时有呕吐。④食后脘胀堵塞,近两三年来症状加重。大便多溏,数日一行。⑤并有痛经,现经前经行则痛,经过痛消,痛时较甚。⑥近几天外感经治好转,仍咳,痰黄。
将症状归纳后,不难发现,第①组症状提示了患者自幼体质就表现为气血不足,而畏寒肢冷等更提示了阳气不足。手术除了治病外,有时往往会损伤机体的元气,尤其是对于体质素亏之人。至于第②组症状,则提示肝气郁滞,阴血不足。第③组症状告诉我们胃中有热,胃气因之不降,时而上逆。第④组症状则提示存在脾虚湿阻。第⑤组症状要结合舌脉分析,多为冲任瘀阻,血虚水盛,阳气不运。第⑥组症状为时感外邪,痰热郁肺。最后,我们再结合舌象与脉象,齿痕舌与水滑苔,往往提示阳虚水湿;脉细弦可为肝肾阴虚,左弱者,血虚也,右滑者,肺脾痰湿也,尺脉尤弱者,久病及肾也。
最后,我们将以上六组症状提示的病机进行联系汇总,可以得出肝郁肾虚、脾寒胃热、冲任瘀阻、血虚水盛这样一个综合病机。在这里,患者气血阴阳俱虚,肝脾肾三脏均病,治疗十分不易,经过仔细考虑,我们从《伤寒论》中选择了柴胡桂枝干姜汤与当归芍药散合方治疗。前方既可疏肝,也可温脾;既可调气清热,也可温阳化痰。后方则兼顾养血活血,健脾利湿化饮。这样,两方合用,已经兼顾了病机的大部分,再合用生石膏可清胃热,半夏、生姜可降胃逆,吴茱萸可入冲任,如此基本能适应治疗需要。
至二诊时,症状有所减轻,也证明了所选药方差堪对证,又因喷嚏、流清涕,提示肺寒有饮,故予参苓甘五味姜辛夏汤,其实是选用了干姜、细辛与五味子,以温肺寒,并借原方之茯苓、半夏、甘草以健脾化饮。三诊时,因经水适至,痛经明显,故转用温经汤以温胞宫,继取柴胡桂枝干姜汤以调肝脾,加白及者,以护胃膜也。到了四诊时,诸症改善,惟四肢畏寒明显,且诉易掉发,静立站久则有晕倒感,欲吐,因此合用有温经散寒、暖肝和胃的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经过以上治疗,患者病情基本控制。到第二阶段,以月经淋漓不净来诊,初以脾不统血治,投以大剂补中益气汤加仙鹤草类不应。因其人有夜间四肢抽搐,遂悟应从肝论治,至于选方,则参照四川余国俊氏的经验,选用高效专方“加减当归补血汤”,施之果效。
从以上病例可以看出,中医治疗核心之一就是用方。而用方的方法主要就是前面提到的三点:一是根据方证相应的原则,直接选用经方;二是根据病机特点,进行选方;三是选用高效专方、验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