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医学图书 > 100md首页 > 医学 > 医药卫生教材 图书编号:22821686
 
《解剖组胚学(上册)(第三版)(高职高专)》
作者:张立平,曹庆景 主编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6/1
ISBN:9787030341600 定价: 48.00元
        内容推荐

    本教材共6篇18章。编写内容根据由浅入深、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按运动系统、内脏学、脉管系统、感觉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顺序进行编写。本教材除保留了第二版的常用临床知识链接及案例分析外,根据学生们的需求,并参考助理医师执业资格考试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在正文中将经常用于考试的知识点作为“考点”提示。使同学们学习目的更加明确,重点内容更容易掌握,记忆更加深刻,所学知识更加牢固。正文后面附有教学基本要求、学时分配表、实验指导、实践模块、目标检测参考答案和参考文献等内容,供任课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参考。

    作者简介

    张立平、曹庆景、宁国强、方长民、何世洪、魏宏志、周速

    目录

    绪论

    第1篇 运动系统

    第1章 骨学

    第1节 总论

    第2节 躯干骨

    第3节 颅骨

    第4节 附肢骨

    第2章 骨连结

    第1节 总论

    第2节 中轴骨的连结

    第3节 附肢骨的连结

    第3章 肌学

    第1节 总论

    第2节 躯干肌

    第3节 头颈肌

    第4节 上肢肌

    第5节 下肢肌

    第2篇 内脏学

    第4章 内脏学总论

    第5章 消化系统

    第1节 消化管

    第2节 消化腺

    第6章 呼吸系统

    第1节 呼吸道

    第2节 肺

    第3节 胸膜

    第4节 纵隔

    第7章 泌尿系统

    第8章 生殖系统

    第1节 男性生殖系统

    第2节 女性生殖系统

    第9章 会阴

    第10章 腹膜

    第3篇 脉管系统

    第11章 心血管系统

    第1节 概述

    第2节 心

    第3节 动脉

    第4节 体循环的静脉

    第12章 淋巴系统

    第1节 概述

    第2节 淋巴管道

    第3节 淋巴器官

    第4节 人体各部的淋巴管和淋巴结

    第4篇 感觉器

    第13章 视器

    第14章 前庭蜗器

    第5篇 神经系统

    第15章 神经系统总论

    第16章 中枢神经系统

    第1节 脊髓

    第2节 脑

    第3节 神经传导通路

    第4节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第17章 周围神经系统

    第1节 脊神经

    第2节 脑神经

    第3节 内脏神经

    第6篇 内分泌系统

    第18章 内分泌系统

    实验指导

    参考文献

    解剖组胚学(上册)(高专、高职)教学基本要求

    目标检测参考答案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绪 论

    一、人体解剖学概述

    人体解剖学(humananatomy)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其目的在于阐明正常人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及其毗邻关系。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医学基础课程,在医学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医学界有一种公认说法“学好解剖就是半个大夫”,意思是说如果人体的任何一个器官的形态结构、毗邻关系都能精通掌握、了然于胸,再学其他专业课程就比较轻松了;某个器官发生病变,结合所学其他医学课程知识和临床症状就容易得出诊断和制订治疗方案。所以医学生学习人体解剖学的主要任务就在于学习和掌握关于人体器官的形态结构及其位置关系的知识,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因为只有在充分的认识人体形态结构的基础上,才能正确理解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过程,否则就无法判断人体的正常与异常,区别生理与病理状态,更不能对疾病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医学生首先学习的专业基础课便是人体解剖学,其目的即在于此。

    二、人体解剖学的分科及发展

    借助刀具、剪刀、镊子等器械用肉眼观察人体的形态结构,称为人体解剖学;研究不同脊椎动物的形态并探讨其进化发展规律的则称之为比较解剖学。随着科学技术的手段不断改进,形态学的知识不断丰富深入,因而不断分化出新的学科。运用显微镜观察研究器官组织的微细结构的称为显微解剖学,如组织学和细胞学;研究由受精卵发展到成体过程的学科称为发生解剖学或称胚胎学。人体解剖学按系统(如运动系统、内脏系统、循环系统、感官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研究个器官的形态结构的称为系统解剖学;按局部(如头颈部、胸部、腹部、上肢、下肢等)研究各种器官的毗邻和连属关系的称局部解剖学。临床应用,特别是外科,探讨人体形态结构特征的称应用解剖学或称外科解剖学;研究人体表面形态特征的称表面解剖学。利用X线摄影技术来研究人体形态结构的称X线解剖学。配合X线断层、超声、CT和核磁共振扫描成像技术等研究个局部或器官的断面形态的称断面解剖学或称断层影像解剖学。结合体育运动研究人体形态构造的称运动解剖学。

    三、人体解剖学的学习方法

    学习人体解剖学应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观察、研究人体,这样才能对人体的形态结构及其变化规律有正确认识,并为建立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打下良好基础。具体来说,就是要以进化发展的观点、形态与功能相互制约的观点、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观点去探讨、研究人体。

    (一)进化发展的观点

    人类是在一千多万年前由灵长类的古猿进化而来的。作为社会的人与动物有本质的区别,如语言、思维、制造工具等;但作为自然的人,在形态结构上还保留着与动物特别是与人类相近的脊椎动物相似的基本特征。学习人体解剖学应联系种系发生和个体发育的知识,在研究人体形态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人体的由来及其发生、发展规律,从而使分散的、静止的、孤立的形态描述成为有规律的系统知识,以便加深对人体形态结构的理解。

    (二)形态与功能相互制约的观点

    人体的每个器官有其特定的功能,器官的形态结构是功能的物质基础,功能的变化影响该器官的形态结构,形态结构的变化又进一步影响功能。如从种系进化上看,四足动物的前、后肢与人类的上、下肢是同源器官,其形态结构有了明显差异。人类的手从支持体重中解放出来,逐渐成为灵活地执握工具的劳动器官;而人类的下肢逐渐发育得粗壮,成为支持身体和维持直立行走的器官。由此可见,形态与功能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深入了解这些辩证关系,对更好地认识和掌握器官的形态特征是十分重要的。

    (三)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

    人体是由许多器官系统或众多局部结构组成的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任何一个器官或局部都是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局部和整体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的。因此,学习人体解剖学总是

    ? 1 ?

    ? 2?解剖组胚学(上册)

    要从某个器官或局部着手进行分析,但又必须从整体的角度来认识个别器官或局部。用整体与局部统一的观点来指导学习,防止认识上的片面性。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进行科学实验的一项基本原则,学习人体解剖学也不例外。在学习中必须根据培养目标,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联系临床应用;同时,必须重视实验室的学习。实验室的学习包括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两部分内容。实物直观指完整地解剖人体或离体的实物标本的观察;模像直观指模型、挂图、多媒体教学等。学生应把理论知识和实验室的学习联系起来,以加深理解、增强记忆,并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

    四、人体器官的组成及系统的划分

    人体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细胞之间存在一些不具细胞形态的物质,称为细胞间质。许多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细胞与细胞间质共同构成组织。人体组织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它们是构成人体各器官和系统的基础,故称为基本组织。由几种组织互相结合,成为具有一定形态和功能的结构,称为器官,如心、肝、脾、肺、肾等。在结构和功能上密切相关的一系列器官联合起来,共同执行某种生理活动,便构成一个系统。人体可分为运动、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循环、内分泌、感觉及神经九大系统。各系统在神经系统的支配和调节下,既分工又合作,实现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使人体成为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体。

    五、人体解剖学的方位用语

    为了正确描述人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和位置、毗邻,国际上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描述语言,这就是解剖学姿势、方位用语及轴和面,这些概念和术语是学习解剖学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人体解剖学姿势

    人体解剖学姿势是指身体直立,两眼向前平视,下肢靠拢,足尖朝前,双上肢自然下垂于躯干两侧,手掌朝前的姿势(绪图1)。在观察和说明人体各部的位置及其相互关系时,都应按照统一的人体解剖学姿势。

    (二)方位术语

    上、下与前、后以统一的人体解剖学姿势为准,近头者为上(superior),近足者为下(inferior),近腹者

    绪图1人体解剖学姿势

    为前(anterior),也称腹侧;近背者为后(posterior),也称背侧。

    内侧和外侧以正中矢状切面为准,近正中矢状切面者为内侧(medial);远离正中矢状切面者为外侧(lateral)。

    内与外凡有内腔的器官,以内腔为准,近内腔者为内(interior);远离内腔者为外(exterior)。

    浅与深以体表为准,近体表者为浅(superfi-cial),反之则为深(profound)。

    在描述四肢各结构的方位时,以接近躯干的一端为近侧(proximal);远离躯干的一端为远侧(distal)。在前臂,因为桡骨位于尺骨的外侧,所以前臂的外侧又称桡侧(radial),其内侧又称尺侧(ulnar)。在小腿,因为腓骨位于胫骨的外侧,所以小腿的外侧又称腓侧(fibular);其内侧又称胫侧(tibial)。

    (三)人体的轴与面

    轴与面是描述人体器官形态、尤其是描述关节运动时常用的术语。人体可设置相互垂直的3种轴,即垂直轴、矢状轴和冠状轴。依据3种轴,人体还可设计出相互垂直的3种切面:矢状面、水平面、冠状面(绪图2)。

    1.轴

    (1)垂直轴(verticalaxis)与地面垂直,呈上下方向的轴。

    (2)矢状轴(sagittalaxis)呈前后方向的水平轴,与垂直轴直角相交。

    (3)冠状轴(coronalaxis)呈左右方向的水平轴,

    与上述2轴垂直相交。2.面

    (1)矢状面(sagittalplane)即从前后方向,将人体或器官纵切为左、右两部分的切面。如将人体纵切为左、右完全相等的两半,则称为正中矢状切面medi-ansagittalplane。

    (2)水平面(horizontalplane)也称横切面,即与人体长轴成直角的切面,将人体分为上、下两部。

    (3)冠状面(coronalplane)也称额状面,即与矢状面垂直,从左、右方向,将人体纵切为前、后两部分的切面。

    器官的切面以器官本身的长轴为准,与器官长轴平行的切面称纵切面,与长轴垂直的切面称横切面。

    (张立平)

    第1 篇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它构成人缩时牵动骨,以骨连结为支点产生运动。在运动中,体的基本形态和支架、并具有运动、支持和保护功能。骨起杠杆作用,骨连结是运动的枢纽,两者为运动的全身诸骨借骨连结连成骨骼。骨骼肌多附着于骨,收被动部分;骨骼肌是运动的主动部分。

    第1章骨 学

    第1节总 论

    1.骨的分类。2.骨的构造及理化特性。

    骨是一种器官,主要由骨组织构成,质地坚硬而有弹性,具有一定的形态和功能,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分布,活体骨不断进行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并具有改建、再生和修复的能力。在骨组织的基质内含有大量的钙盐和磷酸盐,使骨成为钙和磷的储存库。骨髓具有造血功能。

    一、骨的分类

    成年人共有206块骨,按部位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图1-1)。按形态,可将骨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4类。

    1.长骨(longbone)呈长管状,分为一体两端。中间较细的部分为体,又称骨干,其内的管腔称髓腔,容纳骨髓。骨的两端膨大称骺,其表面有光滑的关节面,覆有关节软骨。幼年时,骺与骨干之间有一段软骨,称骺软骨或骺板。骺软骨细胞不断分裂繁殖的骨化,使长骨不断加长。成年后,骺软骨骨化,后与骨干融合,遗留下的痕迹称骺线。长骨分布于四肢。

    2.短骨(shortbone)近似立方体状,主要位于连接稳固而运动较灵活的部位,可承受较大的压力,如手的腕骨和足的跗骨。

    3.扁骨(flatbone)多呈板状,主要参与颅腔、胸腔和盆腔的构成,对腔内的器官起保护作用,如颅盖骨、胸骨、肋骨等。

    ? 4 ?

    图1-1全身骨骼

    4.不规则骨(irregularbone)形态不规则,功能多样,如椎骨、髋骨、面颅骨等。有些不规则骨内有含气的腔,称含气骨,如上颌骨等。

    此外,在某些肌腱内尚存在圆形的小骨块,称籽骨。髌骨是人体内最大的籽骨。

    二、骨的构造

    骨由骨质、骨膜和骨髓构成,并含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等(图1-2)。

    图1-2骨的构造

    1.骨质(bonysubstance)由骨组织构成,是构成骨的主要成分,可分为骨密质和骨松质。骨密质构成各种骨的外层,在长骨骨干处最厚,质地坚实致密、抗压、抗扭曲力强。颅盖骨的骨密质分别构成内板和外板。骨松质位于骨的内部,呈海绵状,由片状的骨小梁相互交织排列而成。骨小梁的排列与骨所受的压力及相应的张力方向一致,因而能承受较大的力量。颅盖骨内外板之间的骨松质称板障。

    2.骨膜(periosteum)是被覆于骨内、外面的纤维结缔组织膜。衬于骨髓腔内和骨松质腔隙内的骨膜较薄,称骨内膜。包裹于除关节面以外骨表面的骨膜,称骨外膜。骨膜含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对骨起营养、生长和感觉作用,并且在骨折时对骨的再生、修复和改建起重要作用。

    3.骨髓(bonemarrow)充填于骨髓腔内和骨松质间隙内,分红骨髓和黄骨髓两种。红骨髓有造血功能,内含不同发育阶段的红细胞和某些白细胞。胎儿和幼儿的骨内均为红骨髓,约6岁以后,长骨骨髓腔内的红骨髓逐渐被脂肪组织代替,呈黄色,称黄骨髓,失去造血功能,但有造血的潜能。正常成年人,红骨髓存在于扁骨、短骨和长骨两端骨骺的骨松质内,在失血过多或重度贫血时,黄骨髓可转化为红骨髓,恢复造血功能。

    ?考点:骨的基本构造和分类

    三、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

    骨由有机质和无机质两种成分组成。有机质主要是骨胶原纤维和黏多糖蛋白等,构成骨的支架,并赋予骨的韧性和弹性;无机质主要是大量的钙盐,使骨质坚硬挺实。

    在人的一生中,骨的化学成分随年龄和生活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变化,骨的物理特性因而发生改变。幼儿时期的骨有机质和无机质的重量比约各占一半,因而弹性和韧性较大,不易骨折,但容易变形。成年人的骨有机质约占35%,无机质占65%,此比例最为适合,使骨既有很大的硬度又有一定的弹性,较坚韧。老年人的骨无机质所占比例较大,约80%,故骨的脆性增加,同时由于骨组织总量的减少,骨质出现多孔性,骨质较为疏松,易发生骨折和缺钙。

    ?考点:儿童、成年人与老年人骨的特点

    青枝骨折

    骨非常坚硬,但又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这一特性取决于其化学成分,而骨的化学成分是受年龄和生活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变化。幼儿时期的骨,有机质含量较多,所以幼儿的骨具有较强的韧性,弹性也较大,但硬度较小。小儿虽然经常跌倒,但发生骨折的却比较少见。幼儿骨折有时候出现不完全骨折,也叫青枝骨折,如新鲜嫩树枝折断,一侧骨皮质和骨膜断裂,另一侧则完整,可有明显的成角畸形。小儿骨的新陈代谢旺盛,所以骨折后的再生和愈合能力强,自我矫正能力也很强,一般骨折后预后良好。

    1.骨折后对骨的修复起重要作用的结构是( )A.骨质 B.骨膜 C.红骨髓D.黄骨髓E.骨骺

    2.下列关于骨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长骨体内有髓腔,故属含气骨B.短骨主要由骨密质构成C.骨骺骨的骨松质称板障D.骺板终生不骨化E.骨膜分为骨外膜和骨内膜

    3.下列关于骨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骨由有机质和无机质两种成分组成B.有机质赋予了骨的韧性和弹性C.无机质提供了骨的硬度D.幼儿骨的有机质相对含量较多,骨质较柔韧E.老年人骨的无机质多,骨质坚硬,不易骨折

    第2节躯干骨

    ? 6?解剖组胚学(上册)

    躯干骨包括椎骨、肋和胸骨,它们分别参与脊柱、骨性胸廓和骨性骨盆的构成。

    一、椎 骨

    幼年时约有椎骨(vertebrae)33块,分为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椎5块,尾椎3~4块。随着年龄的增长,5块骶椎融合成一块骶骨,3~4块尾椎融合成一块尾骨,故成年人有24块独立的椎骨、1块骶骨和1块尾骨。

    (一)椎骨一般形态

    椎骨由前方的椎体和后方的椎弓构成(图1-3),椎体和椎弓围成椎孔,所有椎骨的椎孔连接成椎管,管内容纳脊髓等。椎体呈短圆柱形,是椎骨负重的主要部分,主要由骨松质构成,只在表面覆有薄层骨密质。椎弓由两侧的椎弓根和椎弓板构成。椎弓根是椎弓连于椎体的部分,细而短,其上、下缘的凹陷分别称为椎上切迹和椎下切迹。相邻椎骨的上、下切迹围成椎间孔,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椎弓板呈宽板状,构成椎管的后壁。由椎弓发出7个突起:自椎弓正中向后方或后下方伸出1个棘突:向两侧伸出一对横突;向上伸出1对上关节突和向下伸出1对下关节突。各关节突上均有较光滑的关节面。

    (二)各部椎骨的特点

    1.颈椎(cervicalvertebrae)除第1、2、7颈椎形状特殊外,其余4块大致相似(图1-4)。椎体较小,呈横椭圆形。椎孔较大,呈三角形。横突宽扁,根部有1孔,称横突孔,有椎动脉、静脉通过。横突末端有前、后两个结节。第2~6颈椎的棘突较短,末端分叉。

    第1颈椎又名寰椎(atlas),呈环形,无椎体、棘突和上下关节突,仅由两侧块和前后弓组成。前弓较短,后面有一关节面,称齿突凹,与枢椎的齿突相关节。后弓较长。侧块位于两侧,上面有一椭圆形的关节面,与颅骨的枕髁相关节;下面有一圆形的关节面,与第2颈椎相关节(图1-5)。

    第2颈椎又名枢椎(axis),椎体向上伸出一指状突起,称齿突。齿突前面有一关节面,与寰椎的齿突凹相关节(图1-6)。

    图1-3胸椎

    图1-6枢椎(上面)

    第7颈椎又名隆椎(vertebraeprominens),其形态、大小近似胸椎,棘突长而粗大,末端不分叉,当颈前屈时特别隆凸,体表可触及,常作为计数椎骨序数的标志。

    2.胸椎(thoracicvertebrae)椎体呈心形,在椎体两侧后部的上、下缘各有一半月形浅凹,分别称为上肋凹和下肋凹,与肋头相关节。椎孔小而圆。第1~10胸椎横突末端前面有圆形的横突肋凹,与肋骨的肋结节相关节。棘突较长,伸向后下方,呈叠瓦状排列。关节突关节面近似冠状位(图1-3)。

    3.腰椎(lumbarvertebrae)椎体粗大,横切面呈肾形。椎弓发达,椎孔呈三角形,较大。棘突宽大,水平后伸,故各棘突间的间隙较宽,有利于腰椎穿刺。关节突关节面近似矢状位(图1-7)。

    4.骶骨(sacrum)由5块骶椎愈合而成,呈三角形。上部宽大为底,其前缘向前下方突出,称岬(图1-8)。女性骶骨岬是产科测量骨盆上口的重要标志之一。尖下接尾骨。骶骨前面光滑凹陷,有4对骶前孔,背面粗糙隆凸,中线上可见棘突融合而成的骶正中嵴;嵴的外侧有4对骶后孔,骶骨中央有一由上至下的管称骶管,上连椎管,下端向后裂开称骶管裂孔。裂孔两侧的骨性突起称骶角,是骶管麻醉时确定骶管裂孔位置的标志。骶骨侧部的上份有耳状面,与髋骨相关节。

    5.尾骨(coccyx)通常由3~4块尾椎愈合而成,底向上接骶骨,尖向下游离于肛门之后(图1-9)。

    图1-7腰椎

    图1-8骶骨

    ? 8?解剖组胚学(上册)

    图1-9尾骨

    二、肋

    肋(rib)共12对,由肋骨和肋软骨构成。肋骨(图1-10)为细长弓状扁骨,富有弹性。每一肋骨可分为中部的体及前、后两端。前端接肋软骨,后端膨大,称肋头,有关节面与胸椎体的肋凹相关节。肋头的外侧变细称肋颈。肋颈的外侧有肋结节,有关节面与胸椎横突的肋凹相关节。肋体有内外两面及上、下两缘,其弯曲度明显处为肋角。体的内面近下缘处有肋沟,肋间血管和神经沿此沟走行。起,称胸骨角,可在体表触及,两侧连接第2肋,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胸骨的下端为一近似倒三角状的薄骨片或软骨片,称为剑突。

    图1-11胸骨

    1.下列关于颈椎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椎体小 B.椎孔大C.横突有横突孔D.椎体上有肋E.2~6颈椎椎突末端有分叉

    2.下列何者为胸椎的特点( )A.椎体小B.椎孔大C.有横突孔D.有肋凹E.棘突分叉

    3.腰椎的主要特点是( )A.棘突呈板状水平向后B.椎体小C.有横突孔D.有肋凹E.棘突分叉

    4.椎骨的一般结构是( )A.椎体B.横突孔C.末端分叉的棘突D.齿突E.有肋凹

    5.关于骶骨的正确描述是( )A.由4块骶椎融合而成B.有5对骶前孔C.与第4腰椎相连接D.底前缘中部前凸称岬E.侧缘上部突起成骶角

    第3节颅 骨

    颅由23块颅骨(skull)组成(6块听小骨除外),以眶上缘和外耳门上缘的连线为界分为脑颅和面颅2部分。脑颅位于后上方,围成颅腔,容纳脑;面颅位于前下方,形成颜面的轮廓,围成骨性眶腔、鼻腔和口腔(图1-12)。

    一、脑颅骨

    脑颅骨共8块,成对的有顶骨和颞骨,不成对的有额骨、筛骨、蝶骨和枕骨。脑颅前部突出的额骨,颅顶中线两侧为顶骨,后部突出的为枕骨,其前方为筛骨。在脑颅骨中,颞骨、筛骨和蝶骨的形态较为复杂。

    颞骨(temporalbone)位于颅的两侧,形状不规则。以外耳门为中心分为鳞部、鼓部和岩部。鳞部为外耳门前上方的鳞状骨片;鼓部构成外耳道的前下壁,为一半环形骨片;岩部位于外耳门的后方和内侧,呈三棱锥状;外耳门后方有一尖朝下方的骨性突起部分,称为乳突(图1-13)。

    筛骨(sphenoidbone)位于颅底前部,两眶之间,分为筛板、垂直板、筛骨迷路三部分。筛板呈水平位,分隔颅腔与鼻腔,筛板上有许多小孔,称筛孔;垂直板参与构成骨性鼻中隔;筛骨迷路位于垂直板的两侧,内含许多蜂窝状的含气小腔,称为筛窦。迷路内侧壁有上、下两个卷曲的骨片,称为上鼻甲和中鼻甲(图1-14)。

    蝶骨(sphenoidbone)位于颅底中央,形如展翅的蝴蝶,分为体、小翼、大翼和翼突四部分。蝶骨体内有一对空腔为蝶窦,小翼连于蝶骨体的前上部,大翼自体的两侧向外伸展,翼突自体与大翼结合处突向下方(图1-15)。

    图1-13颞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