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医学图书 > 100md首页 > 家庭教育 > 家教方法 > 家教理论 图书编号:22819344
 
《亲子教育彩虹书系列》
作者:高芸香 ,江惜美, 张黛眉, 林文敬 著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7/1
ISBN:22819344 定价: 136.00元
        编辑推荐

    看朗朗书房亲子教育彩虹书,与孩子一起迎接迷人的教育彩虹。父母的家庭教育手册集合,无需再寻觅和迷惑,总有一本适合您和您的孩子。

    《敢向孩子认错——听成功妈妈谈家庭教育》高芸香老师继《我的孩子不是天才》后的又一力作,看成功妈妈如何运用生活中的教子良方把三个孩子培养成国外名校的博士、双硕士。

    《孩子,微笑吧——中美家庭教育碰撞》洋为中用,看高芸香老师对比中美家庭教育,碰撞中让我们足不出户学习国际化的家庭教育。

    《没有孩子不好教——多元式家庭教育80招》不再为孩子早教而烦恼,多元式家庭教育80招,破解儿童早教的迷局。

    《气质决定孩子未来——预见孩子的未来》认清孩子的气质类型,让孩子做气质的主人,让自己成为成功的父母。

    《爱他,就要鼓励他——培养孩子100招》让父母更好的爱孩子,让孩子知道父母的对自己的爱,100个培养孩子的实用妙招,让自己的爱在孩子身上得到回报和传承。

    内容推荐

    亲子教育彩虹书系列包括《敢向孩子认错》、《孩子,微笑吧》、《没有孩子不好教》、《爱他,就要鼓励他》和《气质决定孩子未来》五种书。

    《敢向孩子认错》宽容产生宽容,对抗产生对抗,这就是与孩子相处的真谛。一个个生活中的小故事,一堂堂真实的教育实践课,一段段启迪思维的亲子情,一个个家庭教育的技巧……向我们透露的是“中才”也能达到令人艳羡的高度,以及家庭氛围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原来父母和孩子可以这样平等,父母可以如此向孩子示弱、认错。在家庭这个大课堂上,高老师以生活为素材,通过滴水穿石般的渗透,淡化家庭教育的神秘色彩,与所有的父母一起共享最朴实的教子良方。

    《孩子,微笑吧》做家长的往往因袭了这样的思维定势:首先考虑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孩子,乖孩子、进取心强的孩子、体魄健壮的孩子……而忽略了孩子需要什么样的父母。在生存竞争愈演愈烈的新世纪,我们到底该怎样塑造新的一代?做父母的究竟该如何充当“教练”的角色呢?本书立足于中国本土特色,又汲取西方家庭教育的长处,从碰撞中折射出中美家庭教育的特色和差异,为中国家长提供启发和借鉴。不论哪种方式,父母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孩子脸上洋溢发自内心的笑容,因为孩子的快乐最重要。

    《没有孩子不好教》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家长!本书融会了江惜美教授三十多年来的教育和生活经验,针对父母们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产生的种种疑问,从亲子关系、课业学习和身心成长等方面寻找问题的症结,并给家长支出“绝招”,帮家长答疑解惑。如果家长能够在本书的指导下,将这些“招数”灵活运用,融会贯通,一定会开始真正地了解孩子,懂得孩子的心理,更会发现孩子的表现令您刮 目相看!

    “父母”是一个全新的、艰难的职业,面对育儿这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很多父母其实不是不懂为人父母之道,都知道爱、宽容、温柔、耐心、鼓励的重要性,而是他们不知道该怎样把这理念付诸实践。您想要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对于各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自己对孩子的爱与责任,怎样消除初为人母、人父的《爱他,就要鼓励他》迷茫、恐慌、失落?怎样正确地开展家庭教育?尤其是整合家庭和学校及家庭联谊计划。本书不指导您人云亦云的教育方法,从生活的细微处,巧妙地运用多元式家庭教育,让父母可以真正地做好孩子的领路人,做孩子迷茫时最明亮的灯塔,和您一起寻找您的孩子独特的性格和潜力,让孩子拥有获得成功未来的优秀品质,帮您适才适性的塑造天才宝贝!

    《气质决定孩子未来》孩子的未来,不是光靠聪明和努力来决定,孩子的独特气质,藏着他未来前途的关键!本书通俗易懂、言简意赅,通过简单有趣的测试题让父母们了解九大基本气质,同样也详细列出了气质概念在孩子成长的几个重要领域的运用方式,有针对性、系统性地附大量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活动建议,让父母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孩子,成为成功的父母,也教会孩子做气质的主人。

    作者简介

    高芸香,女,1947年生,山西原平人。1982年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取得汉语言文学学士学位,曾当过农民、赤脚医生、中学教师。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理事、山西省女作家联谊会副会长、忻州地区作协副主席。1979年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汾水》、《黄河》、《火花》、《北京文学》、《当代》、《山西文学》、《人民日报》等发表中短篇小说、散文、随笔百余万字。出版有小说集《难以着彩的罗曼》、《清廉界》、《高芸香中短篇小说选》,散文集《没有帆影的河》,教育随笔集《我的孩子不是天才》等。

    江惜美,东吴大学文学博士,现任铭传大学应用中文系教授、台北教育大学兼职教授。曾任教于金华小学、中正高中及台湾师范学院。在近三十年的教育生涯中,江老师始终坚持了解学生和鼓励学生是教育的关键。不管在中学还是大学,她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并广受学生的欢迎,还多次作为教学代表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进行巡回讲座。

    林文敬,就学于台湾静宜大学英文系、美国俄亥俄州凡德里大学教育研究所。投身双语学校教育多年,主要研究家庭咨询与学校整合议题,相信家庭与学校间可以有许多方法互相紧密配合,如此才能让孩子更加有效率的学习,发展更健全的人格。主要著作有《亲子英语DIY》、《补教老师教学锦囊》等。

    张黛眉,台湾大学心理研究所毕业,台北荣民总医院精神部临床心理师,曾任东吴大学心理系兼任讲师和政战学校心理系兼任讲师,常年为成长文教基金会所属之托儿所进行气 高芸香,女,1947年生,山西原平人。1982年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取得汉语言文学学士学位,曾当过农民、赤脚医生、中学教师。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理事、山西省女作家联谊会副会长、忻州地区作协副主席。1979年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汾水》、《黄河》、《火花》、《北京文学》、《当代》、《山西文学》、《人民日报》等发表中短篇小说、散文、随笔百余万字。出版有小说集《难以着彩的罗曼》、《清廉界》、《高芸香中短篇小说选》,散文集《没有帆影的河》,教育随笔集《我的孩子不是天才》等。

    江惜美,东吴大学文学博士,现任铭传大学应用中文系教授、台北教育大学兼职教授。曾任教于金华小学、中正高中及台湾师范学院。在近三十年的教育生涯中,江老师始终坚持了解学生和鼓励学生是教育的关键。不管在中学还是大学,她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并广受学生的欢迎,还多次作为教学代表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进行巡回讲座。

    林文敬,就学于台湾静宜大学英文系、美国俄亥俄州凡德里大学教育研究所。投身双语学校教育多年,主要研究家庭咨询与学校整合议题,相信家庭与学校间可以有许多方法互相紧密配合,如此才能让孩子更加有效率的学习,发展更健全的人格。主要著作有《亲子英语DIY》、《补教老师教学锦囊》等。

    张黛眉,台湾大学心理研究所毕业,台北荣民总医院精神部临床心理师,曾任东吴大学心理系兼任讲师和政战学校心理系兼任讲师,常年为成长文教基金会所属之托儿所进行气质评估及结果解说,经常受邀至公私立托儿所进行气质评估及演讲,译作有《气质工具——最新气质与教养手册》、《咨商过程》(合译)、《临床心理学》(合译)等。

    目录

    《敢向孩子认错》

    向孩子示弱

    如果你不能改变孩子

    食多伤胃,贪吃伤身

    ——培养孩子健康的饮食习惯

    向孩子示弱

    敢向孩子承认错误

    分类对待孩子的错误

    如何引导小小孩的选择

    尊重孩子间的差异

    穷人家培养出个馋孩子

    钱能填充家教中的空缺吗?

    莫为孩子的选择担忧

    教孩子寻求帮助

    从大自然中汲取营养

    游泳能促进儿童智能的发展

    巧妈妈与笨孩子

    家庭教育是滴水穿石的渗透

    亲密不可“无间”吧

    及时修复缺失的亲情

    一位私生女的心病历程

    开口容易叫妈难

    单亲家庭的单一氛围

    家庭中的帮派意识

    家庭教育是滴水穿石的渗透

    家庭暴力的隐性遗传

    让孩子为他的行为负责

    凝聚产生力量

    一个家庭的兴奋点

    亲情的连通和互动

    看谁先点燃蜡烛

    不要让沟通陷入僵局

    “陪读潮”中的一对母子

    一记耳光的启示

    关爱的“捷径”

    俏妈妈与丑孩子

    与孩子交友难在哪里

    沟通为何陷入僵局

    扑灭嫉妒之火

    何必追根究底

    精明爸爸与机灵孩子

    当好不同学龄段孩子的家长

    孩子入学前家长应有的准备

    孩子考上重点中学之后

    孩子进入职业中学之后

    ——他们为什么像换了个人

    高考前的情绪波动

    到底是谁干扰了你

    备战高考——理智的关怀更有效

    高三学生与电视

    作文辅导 ,家长和老师要传好接力棒

    孩子上了大学之后

    《孩子,微笑吧》

    《没有孩子不好教》

    《爱他,就要鼓励他》

    《气质决定孩子未来》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微笑是永远的课题

    ——让孩子成为受欢迎的人

    “为你得到的感恩,不为没得到的抱怨”,能让孩子有这种心态,他在人际关系中才会表现出好的情绪和涵养。

    在美国看孩子,常去两个地方:一个是有秋千、滑梯等娱乐设施的游乐场;一个是有书看、有故事听的图书馆。接触了不少美国的孩子,对孩子们彼此间的交往观察得多了,我逐渐发现了一种令人担忧的现象:中国的孩子似乎不如美国的孩子会“来事儿”,得人缘儿。在游乐场,有孩子坐在秋千架上,正玩到兴头上,另外跑来几个孩子,看上去也想玩秋千。只见这几个孩子面带微笑,自觉在秋千架的后面排起了队,看架上的孩子玩。这时,会有家长过来劝架上的孩子下来,让别的小朋友玩。那架上的孩子往往也会让位,愉快地下来再玩别的。四五岁的孩子能这样平和处事真惹人喜爱。这种有礼有序的人际关系叫人由衷地舒服。那从秋千上下来的孩子玩什么呢?家长就陪她玩跷跷板儿。但家长重孩子轻,玩起来显然不协调。这时会有小朋友主动上来说:“我来陪她玩,可以吗?”家长当然说“OK”了,于是两个孩子又其乐融融地玩了起来。在图书馆也常看到美国小朋友像小大人一般,面带微笑,见了人还“Hi”一声主动打个招呼。

    我的小孙子一岁多,玩腻自己的玩具想抢人家的,被我们制止时,对方小朋友还会主动让出自己的玩具引导小弟弟玩。三四岁的孩子能这样礼让并关心弱小也叫人感动不已。

    当然,我并不是说美国的孩子就都是这样(也有顽皮无礼讨人嫌的),也并不是说中国的孩子就都不会微笑,都不会礼让。我是从大体概率上来谈这件事情。咱们中国的孩子(尤其是祖父母辈带出来的)一般会缺乏安全感。他们不是贴在大人腿侧,就是藏在家长身后,想玩什么叫家长出面交涉,比较内敛和怯懦。个别胆子大的,则是进攻性比较强,总是抢别人手里的玩具,甚至推搡比自己年龄小的孩子,不遵守游戏规则。

    其实,从孩子走出家门的那一天起,不管是领他到图书馆、游乐场,还是带他到公园或幼儿园,就已开始了他的人际交往。如果在与小朋友的相处中,孩子不是处于防备的心态就是处于攻击状态,怎么会有发自内心的微笑呢?其实,人际交往中的心态,人际关系中的互动和语言的表达,乃至肢体情感的配合等能力也需要从小培养。否则,长大以后恐怕就缺乏亲和力和感召力。

    仔细想想,这种差异的形成有其社会背景的因素。在国内,常见家长们这样教唆孩子:“别人不惹咱,咱也不惹人家。别人要招惹咱,咱决不能当软柿子让人捏。”甚至还说:“别怕,捅下娄子爸妈给你兜着。”这种教育方法看起来是怕孩子出了门吃亏,其实是在孩子的人际交往中设置心理障碍。家长是一种与人对立的斗争心态,孩子步入社会的心理也绝不会平和到哪里去。

    美国的主流社会信奉基督教。他们认为尘世的万物都是上帝所造,不管贫富,世上的人都是上帝的子民,都是兄弟姐妹。既是兄弟姐妹,就要相亲相爱,平等互助。他们尤其把宽和容众、关心弱小、热心公益事业视为美德。所以家长一般会把汽车不能停在残疾人的停车位上、野兔进了院子不可以打(保护动物)、雨后爬出蜗牛不可以踩死(维持生态)等法规性的东西告诉孩子。很多孩子从小就随妈妈去教堂做礼拜,成长在教会,从而慢慢养成了心态平和、关心弱小的习惯。

    中国的一胎化,往往导致一个孩子六个人宠。爸妈自不必说,到了爷爷奶奶家,祖父母疼,到了姥姥姥爷家,外祖父母宠。尤其有的年轻父母以自己的父母“会亲”他的孩子为荣,说“我妈那亲孩子真是无比周到。娃爱吃鱼,每周买鱼。怕刺扎着,一根一根挑了自己嘴里抿过,再给娃吃。孩子上了幼儿园,还陪着去给擦屁股。上了初中每周去看,给孩子送零食、送饮料。娃娃需要什么,只要朝她哼吱一声,马上就给买来。”殊不知这样宠下的孩子必然是饥忍不得,苦受不得,多干不得,少睡不得,只能听奉承好话,不能听逆耳忠言;成人后一般有自恋的毛病,唯我独尊,总是琢磨别人对自己够不够关心,够不够体贴,别人的需要却不在其考虑的范围。在家里以自我为中心惯了,步入社会后自然特别容易失衡,当然也极容易受挫伤。这样的孩子总是处于郁闷的心态中,怎么会笑得出来呢?同时,由于他对别人的期望值很高,预期心理往往得不到满足,因而幸福感短暂,失落感长存。所以,与其说这是“会亲”还不如说是“会害”呢。

    不管在什么时代,在哪个国家,无原则地惯孩子总是没有益处的。越是聪明的孩子,越不能无原则地迁就他。比如我的二外孙丁丁,在他转学之后(从加州迁到伊利诺伊州)有一次女儿领他去商店,他看到一双鞋,便念叨说:“我加州的好朋友某某,有这样一双鞋,如果妈妈给我也买一双,我穿着它就不至于太想念某某了。”当时女儿想:一个七八岁的孩子离开自己的母校,离开熟悉的朋友,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也确实有情感上的不适应,就满足他的要求吧。不料,一会儿他又看好一只帽子,说这只帽子又像他某个好友的,买了这帽子他心情会更好受些。原来这小家伙是以此做筹码,满足自己的物质追求。女儿就严肃地告诉他说:“生活中离离合合是常有的事,希望你能克制一下,在新的学校找到像某某一样的好朋友,这才是新的挑战呢。”让孩子失落一下,他就知道现实中并不是什么都能如愿以偿,向别人提要求也得把握个分寸。

    谈到孩子的人际交往,美国的父母们特别看重在体育锻炼中塑造孩子的健全人格。他们认为参加体育活动不仅能强身健体,锻炼意志和耐力,而且也能培养人际交往中的公平、公正和乐观的良好心态,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我女儿的两个儿子牛牛和丁丁从会走路开始就学习游泳,后来又报名参加速滑、滑雪、跆拳道、篮球等训练班。女儿说,她知道自家孩子个头不高,参加这些体育运动并不是想让他们成为哪个项目的明星,主要是体育比赛中的好多要素,能给孩子们人生启迪。比如比赛规则就让孩子懂得哪些是能做的,哪些是违规的,你必须掌握分寸,进退有度。再比如篮球比赛中的团队精神,你得到球必须传给投篮好的射手才能得分,如果想独领风骚便会满盘皆输。再比如好的机遇的把握、队友间的协作与默契、别人进了球你去拥抱一下以示鼓励,这些都属于人际交往的范畴。

    另外,体育比赛的魅力还在于出人意料的变数。丁丁有一次在速滑中拿了第二名,原因是一个孩子摔倒了,后面的孩子碰上去摔成一堆。丁丁滑过去没有摔倒,反而被撞得转了向,他爸妈在场外喊:“丁丁,转过来,朝前滑!”丁丁绕过倒地的人堆,向前滑去,结果得了第二名。这很意外,当领了银牌爸妈向他表示祝贺时,丁丁若无其事地说:“得个第二名还是因为人家高手摔倒了。”言外之意,这没什么可喜可贺的。只见他跑到小朋友那儿,关切地问:“怎么回事儿?伤了没有?”我们从这孩子得了银牌而心态平和上可以看出他在人际关系方面的成长。

    参加体育锻炼会使孩子终生受益。小时候摸爬滚打惯了,长大了皮实,心胸开阔,与人为善。心态平和,发出的微笑亦是自然的、由衷的。我在美国工作的女儿、儿子、儿媳都有这样的体会:参加工作后,单位里的新同事们聊起来,一提某项体育运动,热衷者马上就喜形于色,下班后相邀了一起去玩。如果你什么都不会,与别人没有共同的话题就显得落寞和孤独。

    “为你得到的感恩,不为没得到的抱怨”,能让孩子有这种心态,他在人际关系中才会表现出好的情绪和涵养。

    谈到中美两国孩子在人际交往中的表现,有一件事令我女儿大为震撼。她说在一周的时间内刚接触了一位来自中国的孩子,又意外与一位美国孩子有过交往,两相比较,更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后者。前一位功课很好,脑子也绝顶聪明。一天小学生放假,他爸妈都上班,委托我女儿带了这孩子一天。女儿领着他和牛牛、丁丁去参加了一个孩子们的集体活动。这孩子一眼就看中屋子里的一把很特别的椅子,坐上去再不让别的孩子靠近。玩到忘情时,他离开椅子去参加别的游戏。一旦意识到有人将要坐那把椅子,他就又火速跑过去占住它。有一个孩子嘟囔着想坐,他不仅不让,还连讥带讽地嘲笑那孩子……女儿看到这情况心里很不舒服,说了他几句,他还很不高兴。当他妈妈来接他回家时,女儿又如实地把情景复述了一次,那妈妈竟不以为意。几天后,女儿又带着牛牛、丁丁去看牙医,一位差不多同样大的小男孩的举动却令她感动不已。牙医在内室给丁丁看牙,女儿陪伴着。牛牛在外间等候。外间一个容器里放着送给孩子的各种小玩具,每个孩子可任选一件。牛牛取了个小塑料球玩。玩了一会,他丢下玩具跑进去看弟弟,再出去时,见一个新到的美国孩子拿着球。他就进内室拉妈妈的衣襟说他的玩具被另一个孩子拿走了。女儿对牛牛说:“你确定那是你的,那你就对那个孩子说明。”牛牛不敢大声讨要,但有妈妈在旁壮胆,还是说了句:“那是我的!”那孩子一听,说:“啊,你想玩?”就把手中的球给了牛牛。过了一会儿,牛牛发现自己的那个球在沙发下面,原来是认错了,就不好意思地把那美国孩子的球还给他。那孩子竟微笑着说:“哦,对不起,我把你搞糊涂了。”看那男孩小绅士一般态度平和,笑容可掬,对牛牛表现出的是一脸的友善和真诚。我女儿当时既为此感到震惊又深感自惭。当她看到那孩子的妈妈时,就忙向人家讨教是怎样教育孩子的,那妈妈谦和地笑笑说:“我们只是想让他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这个目标听起来简单,实际做起来并不容易。

    有时生活中的突发事故,对孩子和家长也是考验。有一天中午,女儿正在家中炒菜,丁丁跑进来说:“迈克玩滑板摔倒了,胳膊受了伤。可他的父母出了远门儿。”女儿急忙关了火随儿子出去,只见几个孩子正围着迈克一筹莫展。迈克脸色苍白,疼得鼻尖上直渗冷汗,用一只手护着受了伤的胳膊,一动不动。女儿摸了摸迈克的头说:“迈克,疼你就喊出来,这事发生在任何人身上都会喊的。”看情况不妙,我女儿第一反应就是想去医院给他看急诊。她猜想迈克的父母一定给孩子买了医疗保险,最好还能有一位迈克的亲属作为监护人来陪同。女儿问迈克家中还有谁在,迈克说姥姥在。到了迈克家,与迈克的姥姥商量此事,可老太太是波兰人,对英语半通不通。好不容易问清迈克父母的电话,两人又都在外地的学术交流大会上,手机没开。让迈克的姥姥找迈克的医疗保险资料,老太太哆哆嗦嗦找不到。无奈之下我女儿只好带了姥姥、迈克、丁丁赶往医院,说好话求院方通融。我女儿说她生平从来没有那样狼狈,当时正身怀六甲,和10岁的丁丁扶着9岁的迈克,还得不时安慰一下迈克年迈的姥姥。他们一行临产的、老的、小的、伤的,不断招来好奇的目光。还好,总算没有耽搁太久,迈克摔折的胳膊做了复位固定,得到了及时的救治。

    在这件事情上,丁丁跑前跑后如小大人一般。这之后不仅他与迈克结成了亲兄弟一般的情谊(两个孩子经常在对方家里过夜),连两家大人也交往更深,而且,丁丁在小朋友中更有凝聚力和感召力了。

    写到这里,我想卖个关子请读者猜猜:这摔断胳膊的迈克痊愈后还玩不玩滑板?照玩不误!他爸妈回来后不仅没有责备他,反而说:“你很坚强,表现不错,我们为你骄傲。”他爸爸说:“爸爸小时候也摔折过胳膊。”他妈妈说:“你舅舅摔折过三次呢!”他们的理念是爱惜生命就要彰显生命的方方面面,挑战极限;经历就是知识,经历方显成长,丰富的人生经历才能体现生命的灿烂。

    体育锻炼确实能使孩子皮实坚强。迈克从始至终没有流一滴眼泪。我女儿说她一再让迈克喊出来,想哭就哭。孩子只是自言自语说:“糟糕,一定是摔断了。”迈克的表现同样也在小伙伴中赢得了威信。

    咱们家乡老百姓常说的一句话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话不无道理。像迈克这样刚强的孩子,长大可以上西点军校。当然,他各方面都很优秀,将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我想一个人人格魅力的形成不是三天两个月可以速成的,儿童时期的家庭教养至关重要。

    明明白白做爹娘

    1995年,当我最小的孩子考上大学时,就有知情的好友劝我写一本“怎样培养孩子”的书。因为他们不仅为我家三个孩子都顺利考入大学自豪,而且为我家老小曾以351分的低分被“照顾”进高中,三年后又以531分考取吉林大学物理系而吃惊。确实,那一年我儿子的两个考分曾被写进我市范亭中学校门前的招生广告中,用以吸引新生。

    可是,我一直没有动笔的欲望。说实话,我和我先生对子女期望很高。我们曾希望他们进中国科技大学的少年班,希望他们考北大、清华。然而,我们的希望一个个相继落空。在孩子们时高时低的考试成绩面前,我们亦喜亦忧、患得患失,有时对他们过分严格,有时又难免放任。我想:写教育经验实在轮不到我。

    像许多没有经验的年轻父母一样,我们为孩子做过腾云驾雾的天才梦,可事实无情地证明:我们的孩子仅仅是不算糊涂的中才。

    但是,又是哪股力量燃起了我写这本书的热情呢?首先还是我家的三个孩子。他们几乎都是以刚过本校录取分数线的“擦边球”方式滚进高校门槛,而又以较高的成绩考取研究生的(我的大女儿在厦门大学会计学系学习四年后被保送入厦大研究生院,主修国际会计。一年后赴美留学,取得工商管理、会计学两个硕士学位,后又取得卡内基-梅隆大学的会计学博士学位,现在洛杉矶加州大学任教。二女儿在暨南大学取得影像医学硕士后,赴英深造。儿子从吉林大学毕业后,获得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的全额奖学金,攻读核物理博士)。我的孩子们告诉我一个“中才”所能达到的高度。我要告诉大家的正是这样的事实:凝聚产生力量;一个人的成功不完全取决于天资,除了智力因素外,其非智力因素(如性格、气质、意志等)是何等重要。如果没有我先生和我营造的团结奋进的家庭氛围,那擦边球的幸运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降临我家。另外,我写此书的另一个动因,是想答复亲朋故旧的抱怨,他们总是说:“我们家的孩子根本听不进去话。”我希望他们能以此书为镜观照自己。就我所知,每逢夏季来临,全国数以百万计的中学生就开始经历不眠之夜和提心吊胆的日子,他们无时无刻不在为那决定命运的三天打拼;而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亦跟着焦躁不安。这时的寺庙里也会较多地出现学生家长的身影,有的打卦占卜,有的烧香拜神。我想告诉大家的是,神灵保佑的往往是不依赖帮助的人。

    我们的道路只有一条:自救。

    当然,中才远不及天才适应性强,做中才的父母远比做天才的父母要吃力得多。可是,世界上哪儿有那么多天才呢?父母就很平凡,何来天才基因?

    在美国生活两年,与美国家长比照之后,我发觉我和先生同样是稀里糊涂的爹娘。

    冷静思量:教训多多,遗憾多多。

    过分的严格和过分的放任,常常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心境和虚荣,却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和需要。而过分注重孩子的冷暖温饱,忽视其心理的伤风感冒又是中国家长的通病……

    教育子女过程中所犯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原谅。这和用药配错了剂量一样,第一次弄错后,消除其副作用须付出百倍的艰辛。难就难在适度。

    如果能重新来一回,也许会明白些。可惜,教训对我们来说只能成为遥远的追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