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医学图书 > 100md首页 > 医学 > 医药卫生教材 图书编号:22781864
 
《卫生保健(第三版)(中职)》
作者:戚林、富淑芳、韩志雄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5/1
ISBN:9787030341952 定价: 35.00元
        编辑推荐

    div id="bjtj"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戚林编著的《卫生保健》是全国卫生职业院校规划教材之一。本书共14章,内容包括健康及影响因素、环境与健康、饮食与健康、健康教育、社区保健与护理、流行病学调查及医学统计、社区常见疾病防治等。本书可供中职护理助产检验药剂卫生保健康复口腔修复工艺影像技术中医中西医结合等相关专业使用。

    内容推荐

    《卫生保健(第三版)》是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推荐教材及全国卫生职业院校规划教材之一,根据教育部、卫生部有关卫生职业教育最新文件精神并结合卫生保健事业发展状况进行编写。全书共14章,内容包括健康及影响因素、环境与健康、饮食与健康、健康教育、社区保健与护理、流行病学调查及医学统计、社区常见疾病防治等。

    本教材在第二版基础上作了修订,版式新颖,内容生动活泼,编写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岗位”的基本原则,针对中职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规律,图文并茂,简单明了,提供有生活案例和相关知识的链接,使学生在建立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和分析,主动掌握教学内容。

    《卫生保健(第三版)》可供中等职业学校护理、助产、检验、药剂、农村医学、中医、影像技术等相关专业学生作为教材使用。

    作者简介

    戚林、富淑芳、韩志雄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一、卫生保健的性质和基本任务

    二、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

    三、我国卫生工作方针

    四、卫生保健的基本内容

    五、学习卫生保健的意义和要求

    第2章 健康及影响因素

    第1节 健康及其标准

    一、健康观的演变

    二、健康的参考标准

    三、亚健康状态

    第2节 影响健康的因素

    一、环境因素

    二、行为生活方式

    三、人类生物学因素

    四、医疗卫生保健服务

    第3章 环境与健康概述

    第1节 人类的环境

    一、环境的概念

    二、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三、食物链与生物富集

    四、人与环境的关系

    第2节 环境污染

    一、环境污染的概念

    二、环境污染物的来源和种类

    三、环境污染的特点

    四、环境污染对健康的损害

    五、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

    六、制定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条例、标准等保证体系

    第4章 地质环境与健康

    第1节 地质环境

    一、地质环境概述

    二、地方病概述

    第2节 碘缺乏病及其防治

    一、碘缺乏病的流行特征

    二、碘缺乏病的病因

    三、碘缺乏病的临床表现

    四、碘缺乏病的防治

    第3节 地方性氟中毒及其防治

    一、发病原因

    二、临床表现

    三、防治措施

    第5章 社会环境与健康

    第1节 社会因素与健康

    一、社会政治制度与健康

    二、社会经济与健康

    三、文化教育与健康

    四、人口、家庭与健康

    第2节 社会心理因素与健康

    一、个性心理特征与健康

    二、情绪与健康

    三、心理紧张

    第3节 心身疾病的防治

    一、心身疾病的概念

    二、心身疾病的致病因素

    三、心身疾病的预防措施

    第6章 空气与健康

    第1节 大气卫生

    一、大气理化性状与健康

    二、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三、大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四、大气污染的防护措施

    第2节 室内空气卫生

    一、室内微小气候

    二、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三、室内空气污染的危害

    四、室内空气污染的防护措施

    第7章 饮用水与健康

    第1节 水与健康的关系

    一、水的生理作用与卫生学意义

    二、水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第2节 饮用水的基本卫生要求

    一、饮用水的基本卫生要求

    二、我国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

    第3节 饮用水的净化与消毒

    一、水源种类

    二、水源选择的原则

    三、净化与消毒

    第4节 水源的卫生防护

    一、地表水水源的卫生防护

    二、地下水水源的卫生防护

    第8章 食物与健康

    第1节 人体需要的营养素和热能

    一、蛋白质

    二、脂类

    三、糖类

    四、热能

    五、矿物质

    六、维生素

    第2节 合理营养

    一、合理营养的基本卫生要求

    二、膳食结构与平衡膳食

    三、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平衡膳食宝塔

    第3节 食品污染及预防

    一、食品的细菌污染与腐败变质

    二、黄曲霉毒素污染

    三、N-亚硝基化合物污染

    四、食品农药残留

    第4节 食物中毒

    一、概述

    二、细菌性食物中毒

    三、非细菌性食物中毒

    四、食物中毒的调查与处理

    第9章 居住环境与健康

    第1节 住宅卫生

    一、住宅的卫生学意义

    二、住宅建筑的基本卫生要求

    三、改良住宅的基本措施

    第2节 粪便、垃圾的卫生管理

    一、粪便的卫生管理

    二、垃圾的卫生管理

    第10章 生产环境与健康

    第1节 职业性有害因素与职业性损害

    一、职业性有害因素

    二、职业性损害

    第2节 生产性毒物和职业中毒

    一、概述

    二、常见的职业中毒

    第3节 生产性粉尘与矽肺

    一、生产性粉尘

    二、矽肺

    第11章 健康教育和保健措施

    第1节 健康教育

    一、健康教育的概念

    二、健康教育的意义、目的与任务

    三、健康教育的行为干预原理

    四、健康教育的原则

    五、健康教育的形式

    六、健康教育的内容

    七、健康教育的实施步骤

    第2节 自我保健

    一、自我保健的概念

    二、自我保健的措施

    第12章 社区卫生服务与社区护理

    第1节 社区卫生服务

    一、社区的定义及构成要素

    二、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和意义

    三、社区卫生服务的原则和特点

    四、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必须具备的条件

    第2节 社区护理

    一、社区护理的定义、特点和工作内容

    二、社区护士在社区护理中所承担的角色

    三、社区工作中的护理程序应用

    第13章 流行病学调查及医学统计基本知识

    第1节 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一、疾病的分布

    二、现况调查

    三、筛检

    四、病例对照调查

    五、队列调查

    第2节 医学统计基本知识

    一、医学统计中的基本概念

    二、医学资料的基本类型

    三、医学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

    四、计量资料的统计描述——平均数和标准差

    五、计数资料的统计描述——相对数

    六、统计表与统计图

    第14章 社区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第1节 三级预防原则

    一、第一级预防

    二、第二级预防

    三、第三级预防

    第2节 心脑血管疾病防治

    一、心脑血管疾病的流行特征

    二、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三、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第3节 恶性肿瘤防治

    一、恶性肿瘤的流行特征

    二、恶性肿瘤的主要危险因素

    三、恶性肿瘤的防治原则

    第4节 糖尿病防治

    一、糖尿病的流行特征

    二、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三、糖尿病的防治措施

    第5节 传染病防治

    一、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二、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

    三、传染病的防治措施

    第6节 学生常见病防治

    一、近视的防治

    二、龋齿的防治

    三、脊柱弯曲异常的防治

    第7节 医源性疾病的防治

    一、医源性疾病的概念

    二、医源性疾病的发病因素

    三、医院内感染及其防治

    四、药源性疾病及其防治

    第8节 性传播疾病的防治

    一、性传播疾病的流行特征

    二、性传播疾病的危险因素

    三、性传播疾病的防治措施

    实践

    实践一 个体健康状况评价

    实践二 水源卫生调查

    实践三 膳食调查和食谱编制

    实践四 均数、标准差及相对数的计算

    实践五 统计图和统计表的绘制

    参考文献

    卫生保健教学基本要求

    自测题选择题参考答案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的迅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卫生服务的要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健康观已从生理健康向心理和社会健康转变,医学模式也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卫生保健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它以满足人们健康需求为出发点,以健康为中心,保护和促进健康为目的,适应了健康观和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降低医疗成本的重要保障。

    一、卫生保健的性质和基本任务

    1.卫生保健的性质卫生保健是研究人体健康、疾病与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关系,对个人和群体采取预防与保健相结合的综合性措施,控制影响健康的因素,提高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以达到保护健康、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和延长寿命等目的的一门重要课程。

    2.卫生保健的基本任务

    1)根据全球卫生战略目标和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制订切合实际的卫生保健服务策略措施。

    2)通过有效的健康教育,增强人们的保健意识,干预有害健康的行为,帮助人们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促进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运用流行病学的基本方法和医学统计基本知识开展人群健康状况调查研究,分析相关的影响因素,揭示其内在规律,采取行之有效的预防、保健措施,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4)加强社区卫生保健职能,动员和组织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卫生保健活动。促进社会各部门协作,解决社区面临的健康问题。

    二、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

    卫生保健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在古今中外的文化史中,有许多关于人类预防思想的记载,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个体摄生为特征的卫生保健行为逐步向群体预防转变。早在20世纪20~30年代,西方国家就已经认识到社区资源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并开始从医院走进社区向人民提供一些基本的卫生服务,随着流行病学、社会医学和预防医学等学科的迅速发展和人类疾病谱的改变,卫生服务的内容逐渐涉及人群的预防、治疗、保健和康复等多方面,促进了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到了7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广泛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在全世界150多个国家中,有一半左右的国家人均期望寿命不足55岁,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婴儿死亡率在100‰以上,2/3以上人口不能获得清洁的饮用水,传染病、寄生虫病、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发病率上升,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卫生资源分配不合理、人口剧增和老龄化问题非常显著,因此,逐步明确了卫生工作的重点应从大

    城市、大医院转移到基层;应从以治疗疾病为主转移到以预防疾病为主;应从为少数人服务转

    1977年,第30届世界卫生大会提出了“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全球卫生战略目标。其具体含义包括:①在工作和生活场所都能保持健康;②运用更有效的办法预防疾病,减轻疾病和伤残带来的痛苦,并通过更好的途径进入成年、老年,健康地度过一生;③在不同地区、国家及人群间均匀分配卫生资源;④每个家庭的每个人都能积极参与

    并享受到基层卫生服务;⑤使人们懂得自己有力量摆脱疾病的桎梏,创造自己及家庭的健康和幸福生活。

    为推动全球卫生战略目标的实施,1978年,WHO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阿拉木图联合召开了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并发表了著名的《阿拉木图宣言》,明确提出推行初级卫生保健,是实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这一全球战略目标的基本策略和途径。1986年,第1届健康促进国际大会在加拿大召开,会议发表的《渥太华宣言》指出“健康促进是促进人们控制和改善其自身健康的重要过程。”1988年,第41届世界卫生大会再次声明,将“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作为一项永久性的战略目标。

    长期以来,我国在群体性预防和公共卫生服务方面做了大量的实践,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卫生保健工作发展迅速,取得了巨大成就。据1990年统计,人口死亡率由新中国成立前的25.0‰降低到6.3‰,农村婴儿死亡率由新中国成立前的200.0‰下降到25.4‰,城市婴儿死亡率由120.0‰下降到16.5‰,孕产妇死亡率由150.0/万下降到9.4/万,平均期望寿命已由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提高到70岁以上。

    199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卫生工作大会,1997年1月颁布的《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我国到2010年之前卫生工作的奋斗目标是:“到2000年,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包括卫生服务、医疗保险、卫生执法监督的卫生体系,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国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到2010年,在全国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人民健康需求的、比较完善的卫生体系,国民健康的主要指标在经济较发达

    地区达到或接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在欠发达地区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先进水平。”同时,明确提出要把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基层和农村。之后,我国卫生保健事业迅猛发展,医疗卫生保健条件不断得到改善,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如今,全国已有98%以上的地级市和92%以上的市辖区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建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340多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8万个,初步形成了一支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医疗卫生队伍。卫生保健服务工作正朝着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方向大踏步迈进。

    三、我国卫生工作方针

    我国政府历来非常关心人民群众的健康问题,一贯重视卫生保健工作。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就制定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卫生工作四大方针。在预防为主的方针指导下,开展以“除害灭病、讲究卫生”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集中力量预防和控制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流行性疾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体制的变革,随着疾病谱的变化和人民群众对健康要求的提高,政府又制定出新时期的卫生工作方针:“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卫生工作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指南。可见,贯彻“预防为主”始终是发展我国卫生事业的一项长期性根本方针。

    四、卫生保健的基本内容

    卫生保健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卫生职业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其基本内容包括:

    1.健康及评价阐述健康的概念及其评价标准与方法;阐明影响健康的诸因素。

    2.环境因素与健康阐述环境的有关概念;讲解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的相关关系以及卫生防护的基本措施;阐明空气、水、食物等生活环境与生产环境诸多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卫生保健措施。

    3.健康教育与保健措施主要介绍健康教育的概念、原则、形式、内容和实施步骤;阐述自我保健的基本概念和具体措施。

    4.社区卫生服务和社区护理重点讲解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意义、原则和特点,以及社区护理的基本知识。

    5.流行病学调查及医学统计基本知识重点描述疾病的“三间”分布,讲解常用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重点介绍筛检方法;详细讲解医学统计的基础知识。

    6.社区常见疾病的防治主要内容有三级预防的原则,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传染病、学校常见病、医源性疾病、性传播疾病的影响因素和防治措施。

    五、学习卫生保健的意义和要求

    (一)学习卫生保健的意义

    1.适应健康观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观的发展,医学模式的改变,促使卫生服务人员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发生根本改变。根据现代医学的要求,医务护理人员的工作不仅是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更重要的是要向人群(包括健康人、患者和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提供预防、保健等综合性的卫生服务。所以,作为未来的卫生职业从业人员,学习卫生保健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它有助于学生树立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思想,有利于指导人们掌握保护健康、预防疾病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促进健康,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

    2.有利于贯彻我国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和实现卫生战略目标我国新时期的卫生工作方针和卫生战略目标进一步强调预防为主,强调把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基层和农村,这是现代医学发展的方向和人民群众对卫生服务的实际需求。预防为主的思想自始至终贯穿于卫生保健的知识体系中,通过系统学习,依靠科技和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的措施,真正把卫生工作的重点转移到预防和保健上来,切实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共同维护和增进国民健康,最终实现我国卫生工作的奋斗目标。

    3.促进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随着社会体制的变革和卫生事业的发展,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发生了明显改变,在基层社区从事卫生服务工作的毕业生越来越多,而社区卫生服务是以人的健康为目的、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卫生保健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可见,在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开设卫生保健课程,是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复合型人才,促进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学习卫生保健的要求

    1.明确“一个中心”卫生保健必须以健康为中心,而不是以疾病为中心。提高人群的整体健康水平,仅靠对个体疾病的治疗是远远不够的,卫生服务从业者应深入社区、走进家庭,动员、指导社区居民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环境,努力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预防疾病、促进健康。

    2.实现“两个转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健康观已由生理健康向心理和社会健康转变;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

    3.树立“三种观念”即人与环境的平衡观念、预防为主观念和社会大卫生观念。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保持相对平衡状态是保证人体健康的前提,这种平衡被破坏将损害健康。预防为主是我国卫生工作方针的核心内容,只有坚持预防为主,才能真正把卫生工作落到实处,增进健康,减少发病,提高服务效率,造福于民。社会大卫生观念,指的是卫生工作不仅是卫生部门的事情,必须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步,动员全社会各行各业全民参与,通过健康教育和社会干预等多种途径,保护和促进健康。

    4.承担“四种角色”在经济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趋势日益明显,单一的专业型人才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今的就业市场迫切需要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作为新型的卫生工作者应承担“四种角色”――卫生保健的管理者、监督者、服务者和教育者。

    一、名词解释

    1.卫生保健2.现代医学模式二、选择题1.我国卫生工作方针的核心内容是( )

    A.以农村为重点B.预防为主C.中西医并重D.依靠科技与教育E.动员全社会参与

    2.卫生保健以什么为中心( )A.健康 B.患者C.妇女儿童D.环境卫生E.医务人员

    三、简答题1.卫生保健的任务是什么?2.我国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是什么?3.卫生保健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戚林)

    第1 节健康及其标准

    社会的发展以人为本,人的发展以健康为本。健康是人类第一财富,是人的基本权利,人人都希望健康,并且把健康和幸福联系在一起,把健康和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但对于健康认识,人类却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一、健康观的演变

    人类对健康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一)无病就是健康

    这是最古老朴素而形象的健康观。它以疾病作为参照,用健康的对立面――疾病,来解释健康,没有阐明健康的本质,对认识、研究、追求健康没有实际的指导意义,显然它是消极的。因为健康和疾病并非是一个硬币的两面,非此即彼,而是在两者之间存在各种过渡状态。也就是说,健康到疾病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连续过程,健康和疾病的概念是动态的概念。在一个人的身上,健康和疾病是可以共存的。

    (二)躯体结构及功能活动正常即为健康

    这是对健康认识的一次重大进步。这一健康定义客观地反映了健康在生物学方面的本质特征,但却忽视了人的心理、社会方面对健康的影响,只把人看做一个“生物人”。一个躯体功能虽然正常但精神上却处于崩溃的人,显然不能认为是健康者。

    (三)健康是指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

    这是世界卫生组织于1948年在其宪章中对健康的表述。这一定义是积极的,它把人当做一个“社会人”,强调健康与心理、社会的关系,明确健康不仅是个人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把生物、心理和社会三者兼容,符合现代整体医学模式,从根本上纠正了“无病就是健康”的观点,被世人所接受(图2?2)。因此,直至1978年9月在《阿拉木图宣言》中,WHO还继续重申这一健康观。(四)现代健康新概念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概念

    有了新的变化发展,提出了“四位一体”的健康新概念,把道德修养纳入了健康的范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有道德。”由此可见,新的健康概念包含了躯体、心理、社会适应、道德四方面内容。也就是说,人类的健康应该是生理的、心理的、社会适应和道德的完美整合。这是一个整体的、积极向上的健康观,说明了人们对健康的要

    求越来越高。特别是道德健康的提出,要求健康者不能有道德缺失,必须具有辨别真伪、善恶、美丑、荣辱等是非观念的能力,能按照社会行为的规范准则来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表现为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把道德健康纳入健康的大范畴,是有其道理及科学根据的。巴西医学家马丁斯经过10年的研究发现,屡犯贪污受贿罪行的人,易患癌症、脑出血、心脏病、神经过敏等病症而折寿;行为有悖于社会道德准则的人,其胡作非为必然导致紧张、恐惧、内疚等种种心态,食不香、睡不安,惶惶不可终日。这种精神负担,必然引起神经中枢、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失调,削弱其免疫系统的防御能力,最终在恶劣的心境和各种心身疾病的折磨下,往往早衰或丧生。而品性善良,淡泊名利的人,为人善良正直,遇事出于公心,凡事想着人民,心地坦荡,有利于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促进生理健康。

    某职校一女生,是一个眉清目秀、能歌善舞、惹人喜爱的文艺骨干。一次体重测量为50公斤,她

    认为自己太胖了,将会影响自己优美的舞姿,开始节食。久而久之,导致消化功能减退,没几个月身

    体明显消瘦,体重下降到34公斤,同时出现厌食并时有呕吐,无法坚持正常学习,只能求助于心理

    咨询。

    问题:1.你认为该女同学健康吗?为什么?

    2.你觉得应如何看待自己的体重?

    在这一新概念中,生理健康与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品质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生理健康是物质基础,心理健康与良好的社会适应是在生理健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反过来促进生理健康,道德健康则是整体健康的统帅。因此,也可以说,健康是一种和谐,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和自身的和谐,是人与人的和谐。

    二、健康的参考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新的健康概念,不仅指出了人类追求的目标,而且还明确了健康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世界卫生组织对身心健康提出以下衡量标准:

    (1)躯体健康可用“五快”来衡量:①吃得快:进食时有良好的胃口,不挑剔食物,能快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