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医学图书 > 100md首页 > 医学 > 基础医学 图书编号:22771519
 
《成年人逐级递增负荷试验中血管技能评价指标的变化与应用研究(X)》
作者:陈乐琴 著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4/1
ISBN:9787564409210 定价: 28.00元
        编辑推荐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在大力提倡科学健身的同时,应先完善国民体质监测体系,关注不良生活方式所带来的健康风险,认识血管风险发生的因素与运动风险发生的关系,陈乐琴所著的《成年人逐级递增负荷试验中血管机能评价指标的变化与应用研究》探讨不同年龄段人群运动时可能会出现心血管风险的敏感指标以及指标的变化规律,以期得到不同年龄段人群运动中反映血管机能的敏感指标,从而控制心血管事件风险的发生,为提高健身运动的科学性与安全性提供理论依据具有深远而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当前体质与健康研究领域的核心问题和关键技术之一,对丰富体质研究内涵、完善全民健身服务指导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内容推荐

    《成年人逐级递增负荷试验中血管机能评价指标的变化与应用研究》简介:在我国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过程中,国民健身意识大大增强,对健身的科学性和指导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满足人们的这一要求,首要的问题是提高体质评价的科学性和针对性;而现行的体质测试指标主要是针对群体的,评价方法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有待提高,尤其是心血管机能的评价指标和运动中心血管风险发生的筛查指标目前都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监测及评价体系。因此,在大力提倡科学健身的今天,有必要在评价心血管机能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监测指标,完善国民体质监测体系。选取北京市海淀区20~59周岁成年人266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功率自行车进行逐级递增负荷试验,观察不同负荷下成年人心率、血压、脉搏波传播速度(ba-PWV)、中心动脉增益指数等指标的变化,得出如下主要结果:(1)在运动负荷试验中,40岁以下人群运动中收缩压变化幅度较明显,40~49岁人群中舒张压的变化幅度较大,50~59岁人群中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脉压(PP)均发生明显的改变;(2)在相同年龄段的情况下,女性完成的负荷量和运动时间均小于男性;(3)在运动负荷的刺激下,BMI正常组人群心率值上升得较快;而肥胖组和超重组血压变化较明显;(4)在男性受试者中,终止标准占前3位的分别为ST段异常(16.8%)、RPE≥17(15.0%)、收缩压≥200mrnHg(14.2%)和下肢疲劳(14.2%);在女性群体中,占前3位的终止标准分别为下肢疲劳(52.9%)、RPE≥17(26.1%)和ST段异常(20.0%);(5)臂踝脉搏波传播速度与安静时和运动终止时血压的变化呈中度相关,尤其与女性终止收缩压呈高度相关;(6)在女性群体中,血液指标中的血清总胆固醇(TG)、血清甘油三酯(TC)与运动时间、终止心率、终止SBP、终止DBP及安静脉压和baPWV均有较好的相关。 结论:(1)安静状态下的臂踝脉搏波传播速度在不同年龄段及 BMI水平成年人中反映的差异比较明显;(2)从年龄特征分析,在运动负荷试验中,40岁以下人群主要是心率和SBP增加的幅度较大,而40岁以E人群运动中SBP、DBP和PP均出现明显升高。因此,随着年龄的增长,SBP、DBP和PP它们或单独起作用或联合起来产生协同效应,使运动中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可能增加;(3)从性别特征分析,随着负荷增加,男性心血管机能的反应以外周血管阻力增加为主,而女性则是心脏泵血功能和收缩功能的增加;(4)从不同身体质量指数分析,在逐级递增负荷试验中,不同BMI人群血管功能表现出一定的差异,肥胖组人群心血管机能的反应以外周阻力的增加为主;(5)评价成年人运动中心血管风险的指标有臂踝脉搏波传播速度、脉压、动脉增益指数、安静舒张压。《成年人逐级递增负荷试验中血管机能评价指标的变化与应用研究》由陈乐琴所著。

    目录

    1 绪论 1.1 引言 1.2 选题依据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2 文献综述 2.1 体质与心血管机能研究 2.2 评价血管机能指标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2.3 影响心血管机能或患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因素分析 2.4 运动与心血管的研究进展3 研究思路与方法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方法4 结果与分析 4.1 安静状态下各年龄段人群心血管机能状况 4.2 递增负荷状态下各年龄段人群血管机能指标的变化特征 4.3 运动终止时各年龄段人群血管机能指标变化 4.4 恢复期不同年龄段人群心率、血压的变化特征 4.5 血管机能指标的敏感性筛查5 讨论 5.1 不同人群心血管机能指标差异的特征分析 5.2 血管机能指标在运动测试风险中的应用 5.3 对心血管运动风险评价指标的思考 5.4 ba-PWV健身效果评价中的应用6 结论7 研究局限与后续研究建议 7.1 本文的研究局限 7.2 后续研究建议参考文献中英文对照表附录 附件A 附件B 附件C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