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3考研中医综合240分之路-冲刺高分篇》 |
作者:刘钫、魏保生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2/3/1 |
ISBN:9787030335616 |
定价: 58.00元 |
|
内容推荐
《2013考研中医综合240分之路》系列丛书包括跨越考纲篇、实战规律篇和冲刺高分篇。历时九个春秋滚动修订,本丛书已成为考研中医综合首选的品牌图书。它贯彻“两点三步法”的教学理念:“两点”即寻找考点、记忆考点。“三步”:第一步,通读《2013考研中医综合240分之路·跨越考纲篇》,领悟大纲精髓,以便心中有数;第二步,熟做《2013考研中医综合240分之路·实战规律篇》真题,识破出题玄机,以便掌握命题思路;第三步,巩固练习、有的放矢地做《2013考研中医综合240分之路·冲刺高分篇》习题和模拟,以便从容应对考试。
本套丛书以最新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中医综合考试大纲为蓝本,以历届真题为核心,以现行最新教材为依托,以多年中医综合考试辅导讲义为制胜点——透彻分析和总结出了64种题型,首次揭开了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中医综合出题和命题的规律,使读者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精解了全部考试要求的知识点(“寻找考点”),使读者有效地复习;精练且覆盖所有的考点。每一节的题目就是考试大纲的要求,可以节省读者宝贵的时间。独创和精练的“记忆考点”方法(点睛点评),使复习变得有趣和有效。在机械无聊的复习中,有趣的记忆提示使读者耳目一新,轻松上阵。本书是系列丛书之冲刺高分篇,其上篇为考点点拨:以图表形式,对大纲进行图解,有助于考生条理化和系统化。中篇是分学科复习冲刺,分为【已考考点全掌握——深入历史,导向未来】:再次对历届真题进行归纳总结;【剩余考点尽搜索——主动出击,大胆预测】:此栏中考生可以自己大胆地对没有考过的考点进行预测;【章节题库全锁定——“题”网恢恢,疏而不漏】:按照考试命题规律,精心挑选各型测试题,对复习巩固大纲要点大有裨益。下篇根据最近5年的真题,设计了10套全真预测模拟试题,以供考前冲刺之用。
本书适合参加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中医综合考试人员和中医院校本科学生考试使用,也可作为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专业技术资格(职称)考试参考使用。
作者简介
刘钫、魏保生
目录
上篇 考点点拨:纵横梳理 快速记忆
第1章 中医基础理论
第2章 中医诊断学
第3章 中药学
第4章 方剂学
第5章 中医内科学
第6章 针灸学
中篇 分学科复习冲刺:考点回顾 题库锁定
第1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精气与阴阳五行
第3章 脏象
第4章 气、血、津液
第5章 经络
第6章 病因与发病
第7章 病机
第8章 防治原则
第2部分 中医诊断学
第1章 绪论
第2章 望诊
第3章 闻诊
第4章 问诊
第5章 切诊
第6章 八纲辨证
第7章 病因辨证
第8章 气、血、津液辨证
第9章 脏腑辨证
第10章 其他辨证方法
第3部分 中药学
第1章 总论
第2章 解表药
第3章 清热药
第4章 泻下药
第5章 祛风湿药
第6章 化湿药
第7章 利水渗湿药
第8章 温里药
第9章 理气药
第10章 消食药
第11章 驱虫药
第12章 止血药
第13章 活血化瘀药
第14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第15章 安神药
第16章 平肝息风药
第17章 开窍药
第18章 补虚药
第19章 收涩药
第20章 涌吐药
第21章 攻毒杀虫止痒药
第22章 拔毒化腐生肌药
第4部分 方剂学
第1章 总论
第2章 解表剂
第3章 泻下剂
第4章 和解剂
第5章 清热剂
第6章 祛暑剂
第7章 温里剂
第8章 表里双解剂
第9章 补益剂
第10章 安神剂
第11章 开窍剂
第12章 固涩剂
第13章 理气剂
第14章 理血剂
第15章 治风剂
第16章 治燥剂
第17章 祛湿剂
第18章 祛痰剂
第19章 消导化积剂
第20章 驱虫剂
第21章 其他
第5部分 中医内科学
第1章 感冒
第2章 咳嗽
第3章 肺痿
第4章 肺痈
第5章 哮证
第6章 喘证
第7章 肺胀
第8章 肺痨
第9章 痰饮
第10章 自汗、盗汗
第11章 血证
第12章 心悸
第13章 胸痹心痛
第14章 不寐
第15章 厥证
第16章 郁证
第17章 癫狂
第18章 ?证
第19章 胃病
第20章 噎膈
第21章 呕吐
第22章 呃逆
第23章 泄泻
第24章 痢疾
第25章 霍乱
第26章 腹痛
第27章 便秘
第28章 虫证
第29章 胁痛
第30章 黄疸
第31章 积聚
第32章 臌胀
第33章 头痛
第34章 眩晕
第35章 中风
第36章 痉证
第37章 瘿病
第38章 疟疾
第39章 水肿
第40章 淋证
第41章 癃闭
第42章 腰痛
第43章 消渴
第44章 遗精
第45章 耳鸣、耳聋
第46章 痹证
第47章 痿证
第48章 内伤发热
第49章 虚劳
第50章 痴呆
第6部分 针灸学
第1章 腧穴总论
第2章 十二经腧穴的主治概要
第3章 常用经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第4章 常用奇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第5章 刺灸法
第6章 针灸治疗总论
第7章 内科病证的针灸治疗
第8章 妇儿科病证的针灸治疗
第9章 皮外伤科病证的针灸治疗
第10章 五官科病证的针灸治疗
第11章 急症的针灸治疗
下篇 考前冲刺:10套全真预测模拟试题及答案
全真预测模拟试题(一)
全真预测模拟试题(一)答案
全真预测模拟试题(二)
全真预测模拟试题(二)答案
全真预测模拟试题(三)
全真预测模拟试题(三)答案
全真预测模拟试题(四)答案
全真预测模拟试题(五)
全真预测模拟试题(五)答案
全真预测模拟试题(六)
全真预测模拟试题(六)答案
全真预测模拟试题(七)
全真预测模拟试题(七)答案
全真预测模拟试题(八)
全真预测模拟试题(八)答案
全真预测模拟试题(九)
全真预测模拟试题(九)答案
全真预测模拟试题(十)
全真预测模拟试题(十)答案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1.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2.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1)《黄帝内经》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2)《难经》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3)《伤寒杂病论》的奠基作用和意义一、绪论
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4)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
(5)金元四大家
(6)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
4.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体现于中医的生理
、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各方面1)辨证的概念
(2)辨证论治:中医的基本原则2)辨证与论治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1)精气学说的基本概念
3)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含义及运用
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2)精气的运动与变化1.精气学说
(2)基本内容3)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1) 对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
(3)应用
2) 对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1)阴阳的基本概念
(2)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1)对立制约的含义及在自然界、人体生理、病理上的体现2)互根互用的含义及在自然界、人体生理、病理上的体现
2.阴阳学说(3)基本内容3)消长平衡的含义及在自然界、人体生理、病理上的体现4)相互转化的含义及在自然界
、人体生理、病理上的体现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4)在中医学中的应用2)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3)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二、精气与阴阳五行
(1)基本概念
1) 五行的特性4) 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2) 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与归类
3.五行学说(2)基本内容3)五行的生克4)五行的制化5)五行的乘侮
1)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2)五脏与形体、官窍的关系
(3)在中医学中的应用3)将自然界的变化与脏腑形体官窍联系起来,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与传变4)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4.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特点及综合运用
(1)脏象学说的含义1.脏象
(2)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
(3)脏象主要特点2.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各自的共同生理特点及区别3.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4.六腑的生理功能5.脑的生理功能
6.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1)脏与脏之间的关系:心与肺、心与脾、心与肝、心与肾、肺与脾、肺与肝、7.脏腑之间的关系肺与肾、肝与脾、肝与肾、脾与肾
(2)脏与腑之间的关系: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
(3)六腑之间的关系
(1)气的基本概念
(2)气的生成
(3)气的生理功能
(4)气的运动和运动形式:“气机”的概念及气的升降出入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体现
(5)气的分布与分类
(1)血的概念
(2)血的生成
(3)血的功能
(4)血的运行
(1)津液的概念
(2)津液的功能
1)元气的概念、组成、分布与主要功能2)宗气的概念、组成、分布与主要功能3)营气的概念、组成、分布与主要功能4)卫气的概念、组成、分布与主要功能
(3)津液的生成3.津液
(4)津液的输布
(5)津液的排泄
(6)脾、肺、肾及三焦在津液代谢中的作用及调节机制
1) 气能生血
(1)气和血的关系2) 气能行血
3) 气能摄血
4)血为气母1)气能生津
4.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2)气能行(化)津
(2)气和津液的关系3) 气能摄津
4) 津能载气
(3)血和津液的关系:津血同源
1.经络的概念2.经络系统的组成
3.十二经脉
五、经络
4.奇经八脉
(1)十二经脉的名称
(2)十二经脉的走向
(3)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4)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5)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6)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7)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1)奇经八脉的含义
(2)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
(3)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
5.经别的含义及生理功能6.别络的含义及生理功能7.经筋的含义及生理功能8.皮部的含义及生理功能9.经络的生理功能10.经络学说的应用
(1)中医学病因分类的沿革
(2)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
1) 六淫的含义
(3)六淫2)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3)六淫外感与内生“五邪”之区别
(4)风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5)寒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6)暑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7)湿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8)燥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9)火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病因
(10)疠气病邪的含义
(11) 疠气病邪的致病特点
(12) 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
(13) 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14) 饮食不节的致病特点
(15) 饮食不节的病理表现
(16) 劳逸损伤的致病特点
(17) 劳逸损伤的病理表现
(18) 痰饮的概念、形成原因及其致病特点
(19) 瘀血的概念、形成原因及其致病特点
(20) 结石的概念、形成原因及其致病特点
1) 邪气和正气的概念
(1)邪正与发病2)邪气和正气在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中的关系2.发病机制
(2)内外环境与发病的关系
1.病机
(1)概念
(2)层次1)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1)与疾病的虚实变化
2)真虚假实,真实假虚3)由实转虚,因虚致实4)虚实夹杂2.邪正盛衰病机
1)正胜邪退2)邪胜正衰
(2)与疾病的转归
3)邪正相持4)正虚邪恋
(1)概念
5) 邪去正不复
1)阴阳偏胜的概念、特点、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3.阴阳失调病机2)阴阳偏衰的概念、特点、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2)内容3)阴阳互损的概念、特点、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4)阴阳格拒的概念、特点、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5)阴阳亡失的概念、特点、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七、病机
(1)概念
1) 气的失常
a.气虚
b.气机失调(气滞、气逆、气陷、气闭和气脱)4.气血失常病机
a.血虚2)血的失常b.血瘀
(2)内容c.血热
a.气滞血瘀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b.气不摄血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c.气随血脱的概念、形成
3) 气和血互根互用的功能失调
原因及病理表现
d.气血两虚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e.气血不荣经脉的概念、(1)概念
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1)津液不足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5.津液代谢失常病机
2)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2)内容3)津液与气血的功能失调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4)津停气阻、气随液脱、津枯血燥、津亏血瘀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1)内生“五邪”病机的含义
1)风气内动(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6.内生“五邪”病机
血虚生风、血燥生风)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2)内生“五邪”病机的内容2)寒从中生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3)湿浊内生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4)津伤化燥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1)经络病机的概念5)火热内生的概念、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七、病机
7.经络病机
(2)经络病机的内容:经络气血偏盛偏衰、经络气血逆乱、经络气血运行不.、经络气血衰竭等的概念及病理表现
(1)脏腑病机的概念、脏腑病机学说的形成及沿革
(2)五脏的阴阳气血失调:心阳心气的失调、心阴心血的失调;肺气的失调、肺阴的
8.脏腑病机失调;脾阳脾气的失调;脾阴的失调;肝气肝阳的失调、肝血肝阴的失调;肾的精气不足;肾的阴阳失调等病机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3)六腑功能失调病机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4)奇恒之腑脑、髓、骨、脉、女子胞等功能失调的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
(1)未病先防
1)调养身体,提高正气抗邪能力2)防止病邪侵害
1.预防
1)早期诊治,根据疾病传变规律
(2)既病防变2) 先安未受邪之地
(1)治则的概念
,治则与治法的关系
1)标和本的含义,治病必求于本的重要意义,正治与反治的含义八、防治原则
(2)治病求本及其适应范围
2)治标与治本的运用方法及其适应范围: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
(3)扶正与祛邪的基本概念
、适应范围及其应用原则和方法
1)调整阴阳的概念和原则,损其偏盛的基本方法及其适应范围,2.治则
补其偏衰的基本方法及其适应范围
(4)调整阴阳2)“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3)“阳中求阴”,“阴中求阳”的含义及应用
(5)调整脏腑生理功能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6)调理气血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7)因时制宜的含义及其运用
(8)因地制宜的含义及其运用
(9)因人制宜的含义及其运用
第2章中医诊断学
(1)四诊
(2)辨证
1.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3)辨病
(4)病案书写
(1)司外揣内一、绪论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2)见微知著
(3)以常达变
(1)整体审察3.中医诊断的基本法则(2)四诊合参
4.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3)辨病与辨证
1.望诊的概念和原理
(1)得神的临床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2)失神的临床表现及其临床意义2.望神
(3)假神的临床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4)神气不足的临床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5)神志异常的临床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1)常色和病色的区别3.望色(2)面部色诊的脏腑分属部位
(3)常色与病色及五色所主的病证
(4)望色十法的内容
二、望诊
(1)强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2)弱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4.望形体(3)胖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4)瘦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5)常见畸形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5.望姿态:常见异常姿态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望头面与发()望目的基本内容、常见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望鼻的基本内容、常见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6.望头面五官
()望耳的基本内容、常见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望口与唇的基本内容、常见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望齿龈的基本内容、常见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望咽喉的基本内容、常见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