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医学图书 > 100md首页 > 医学 > 中医学 > 中医临床 图书编号:22605128
 
《中医名家医案解读》
作者:周光 主编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1
ISBN:9787030332608 定价: 49.80元
        内容推荐

    中医医案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名家的临床经验、理论水平和学术创新都体现于医案中。学习医案可以帮助我们总结名医临床证治经验和训练我们辨证论治的技能。本教材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为医案的基本知识,重点讲解中医医案概念、写作格式、医案中的知识要点和医案的阅读与研究整理方法;中篇为医案解读,选录宋之前、金元、明清和近现代经验丰富,证治立论充分的名家典型案例,适于教学;下篇为新疆名家医案解读,其医家案例辨证用药多能体现出新疆区域病证特点和证治经验。

    《中医名家医案解读》可作为中医药类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也是中医工作者临床学习和参考用书。

    目录

    上篇中医医案基本知识

    第一章医案概论

    第一节医案概念、作用

    第二节医案发展简史

    第三节怎样学好中医医案

    第二章医案的类型与写作格式

    第一节医案医籍分类

    第二节医案写作格式与体例

    第三章医案学习要点

    第一节医案审证

    第二节医案立法

    第三节医案古方应用与发挥

    第四节医案转方转法

    第五节医案方药剂型与煎服法

    第六节医案方药剂量

    第七节医案误治辨析

    第四章医案的阅读与研究整理方法

    第一节医案选择

    第二节医案的阅读方法

    第三节医案的研究整理方法

    中篇中医名家医案解读

    第一章宋之前中医名家医案解读

    第一节王叔和孙思邈医案解读

    第二节钱乙医案解读

    第三节许叔微医案解读

    第二章金元中医名家医案解读

    第一节刘河间医案解读

    第二节张从正医案解读

    第三节李东垣医案解读

    第四节朱丹溪医案解读

    第三章明清中医名家医案解读

    第一节张景岳医案解读

    第二节吴有性医案解读

    第三节薛雪医案解读

    第四节叶天士医案解读

    第五节王旭高证治案例解读

    第四章近现代中医名家医案解读

    第一节丁甘仁医案解读

    第二节施今墨医案解读

    第三节秦伯未医案解读

    第四节章次公医案解读

    下篇新疆中医名家医案解读

    第一章新疆中医名家临床经验与学术特点概况

    第二章新疆中医名家医案解读

    第一节陈浩然医案解读

    第二节刘治武医案解读

    第三节路可敬医案解读

    第四节张绚邦医案解读

    第五节刘欢祖医案解读

    第六节金洪元医案解读

    第七节沈宝藩医案解读

    第八节周铭心医案解读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上篇 中医医案基本知识

    第一章 医案概论

    第一节 医案概念、作用

    医案,早期称为诊籍、脉案、方案,现称为病案。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由医者将患者的症状、脉象、舌象、病因、病机、诊断、治则治法、转归及注意事项等作概要的记述与辨证分析,同时记录下处方药物名称、剂量、炮制方法、服用方法等治疗措施而形成的文字资料。

    医案的实质是医师临床诊治疾病思维活动的表达形式,是临床辨证论治过程的记录,是中医理法方药综合应用的具体反映,是历代医家临床实践经验的结晶。医案能够反映医家的临床经验和学术特色,是具有参考和借鉴性的诊疗资料,从而启迪后学,从中汲取精华。

    中医医案与西医学的病历档案不同。病历档案是记录患者健康状况和在疾病发生、发展以及诊疗全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查考、利用价值的,并按照一定要求集中、保管的各种诊疗资料。医案虽然也记录疾病过程的表现,但是经过医师思维滤过的诊断价值较大的症状与诊治经过;医案并不要求把患者的症状及体征记述完整,而只要求把辨证论治的思路写清楚。所以,确切地说,医案是医师临床思维活动的记录,辨证论治过程的记录,是中医理、法、方、药综合应用的具体反映形式。因而,病历档案与病种的关系比较密切,而医案与医家的思维关系比较密切。中医将读名医医案作为提高临床辨证诊疗水平的方法之一,也是与此有关的。

    近代著名学者章太炎说“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古往今来,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医案的总结记述,习医者可从中获取启迪思维的心法。可见,医案在中医学术的继承和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中医临床、教学、科研中也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概括地说,有以下3个方面。

    (一)医案是祖国医学中的宝贵财富

    近代医家恽铁樵在《清代名医医案大全?序》中说:“我国汗牛充栋之医书,其真实价值不在议论而在方药,议论多空谈,药效乃事实。故选刻医案乃现在切要之图。”清楚地认识到整理医案的重要性。

    中医学历史悠久,从先秦两汉伊始至今,积累的医案数量相当可观。据1959年编的《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记载,中医医案类图书有288种,如果将以后陆续整理出版及散在于民间的大量名医手抄本医案也统计在内,那数量更是数以万计,仅清代《名医类案》与《续名医类案》两书,就收集清以前名医佳案8000则,这些医案是历代医家临床经验的结晶和理论思维的集中体现。可以说,医案就是宝贵的名医经验数据库。因此,深入研究古今名医医案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医案是中医临床、科研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临床资料

    中医医案是在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基础上的临床实践的产物,汇集医师的中医理论知识、中医诊断方法、中药方剂学、中医临床学、中医思维方法等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于一体,是中医学及相关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临床结晶,具有真切性、生动性、实效性和综合性等特点。

    通过学习和研究医案,可以帮助我们揣摩名医临床思维的规律,训练辨证论治的技能和培养知常达变的本领。借鉴名医的学术思想和处方用药经验,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同时提高中医临床工作者学术水平和写作能力,可向研究者提供关于疾病诊断、治疗、转归预后、流行病学以及医学史研究的资料,尤其是对各种方剂、药物的应用范围、应用指征、加减变化、配伍、剂量范围、剂型等方面研究能发挥较大的作用。因此,医案为临床研究、实验研究、医史文献研究提供了广泛的题材、思路和方法。

    (三)医案是中医教学及考核学生素质的重要内容

    秦伯未先生曾说:“余之教人也,先以内、难、本经,次以各家学说,终以诸家医案。”中医医案具有明显的专业技能性和知识综合性的特点,医案的质量可以反映医者的理论思维和临床诊治水平。早在周朝时就将医案作为考核医者医疗水平及决定升迁的依据,宋代太医局将医案写作与分析作为评定学生成绩的依据之一。陆九芝在评论温病学家时亦以叶天士医案为主要材料。清代以来,社会评判医家的理论修养和学术水平,除临床疗效外,医案写的如何,也是十分重要的标准。

    现代中医教育也将医案列入本科生或研究生培养的主要课程,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院校已开设《中医医案学》课程。医案是中医教学中考核学生学习成绩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在中医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教学实践中总结出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临床思辨能力的方法之一就是要多读医案,注重临床实践。

    第二节 医案发展简史

    (一)先秦及两汉时期中医医案发展

    中医医案有着悠久的历史,其萌芽可追溯到周代。据《周礼》记载,当时的医案已有关于疾病名称及治疗结果的记录。《左传》及先秦诸子著作中,也有散在的关于医家诊治疾病的记载,但常混杂于文史传记书籍之中。《左传》中记载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则医师诊疗疾病的案例――春秋时期秦国著名医家医缓诊晋景公“病入膏肓”案;《吕氏春秋?至忠》上有文挚用盛怒之法治愈齐泯王头痛病的精彩案例,是以情志疗法治疗疾病最典型也是最早的案例。公元前167年,汉代医家淳于意在回答汉文帝所询诊疗情况时,即以病案作答。这些病案,被称为“诊籍”,载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所载医案25则,必先明姓氏居里,写清病名脉象,记录治疗过程,既有成功之例,也不讳失治之情。其撰写方式则根据具体病例各有侧重,有的先表述诊断,次列症状,再析病因,然后处方,并记录服药后的效果,阐述据脉辨证的体会,指明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出现的后果;有的概括简洁,注重反映治验过程而少有议论;有的甚至记载了患者的饮食起居情况和性格特征,并与判断预后相结合。诊法以脉为主,治法有药物、针刺、熏洗等,病证涉及内、外、伤、妇、儿各科病证,以内科居多,25则病案中2则有复诊记载,反映了淳于意治病的实际情况。这是我国现存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医案。

    医圣张仲景虽无医案专著传世,但其《伤寒杂病论》中许多条文类似于医案。华佗是汉末杰出的医学家,其用针刺曹操头风病,随手而瘥的故事人尽皆知。《三国志?魏书?华佗传》中记载了华佗许多神奇医案,如诊脉便知胎儿生死,望诊即知患虫症,部腹手术除疾,以怒治郡守之疾等医案。

    由此可见,先秦时期即重视医案的收集和记载,尽管这些医案多见于经史子集,但为后世总结研究发扬中医学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二)晋隋唐时期中医医案发展

    晋、隋、唐三代,风尚搜辑方书。故这一时期医案大多散见于各种方书之中,作为方药效用或立论的一种佐证,医案数量少且内容简单,其大多列于医论,然后附以方案。这一时期无专门的医案著作问世,在医书中记载医案,首见于晋?葛洪《肘后备急方》,然案例不多,所记内容亦较简略。

    西晋太医令王叔和《脉经》中载有医案近30例,大多数为妇科医案,其中不少医案以问答形式记述。

    唐?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皆于方论之间,间或记载医案,或亲历其险,或传闻他人,然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医案,多赖之得以保存。

    自汉初医家淳于意留下25则医案后,历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医案未能取得突破性的发展。这一时期,医案散见于医籍和文史书中,数量少且内容简短,缺乏对病证的详细描述及分析。如《千金要方》所载数案,多为孙思邈自治案,目的主要是用以证明某方、某药的疗效。前后千余年未见医家留下医案专著,其何原因,仍需进一步探索研究。

    (三)宋金元时期中医医案发展

    宋金元时期为医案空前发展的阶段,主要表现在:①医案专著开始出现;②医籍附案逐渐增多;③医家立案蔚然成风;④医案风格异彩纷呈。

    宋代重视医药人才的培养,除中央太医局外,各地亦分斋教习,医学教育不但强调理论上的学习,而且注重学生实际医疗技术的训练。这种教育方式客观上促使了医案的普及与提高。宋代医家十分重视医案的总结,代表作为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与许叔微《伤寒九十论》、《普济本事方》。《小儿药证直诀》中卷保存的23则医案,对病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并阐明了证治方药的疗效,是方论附案的一种新形式,该书也是现存最早的专科医案。《伤寒九十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案专著,也是最早的伤寒医案专集。该书将常见伤寒病证分为90种,每证一案,且以《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为依据,对医案加以剖析。

    这一时期医家重视学术创新,其写作目的也不同于以前,更多的是通过医案验证自己的医学理论和药物的效用。随后,金元时代出现了以刘河间、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为代表的四大家,竞相著书立说,他们注重对临证医案的积累和利用作为论说佐证,以宣传自己的学术主张,这是金元时期医案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如张子和医案,见于《儒门事亲》,其案记叙病因、辨证、治法、立方较详,用药多主寒凉,擅用汗、吐、下三法,体现了子和以攻邪为主的学术特点;李东垣医案,散见于《脾胃论》、《兰室秘藏》二书,叙案周详,辨证确切,擅用升阳益气之法,反映了东垣善于扶正祛邪、顾护正气的风格;朱丹溪医案多以夹叙夹议的写法,阐明其滋阴降火的学术观点。

    (四)明清时期中医医案发展

    明清时期是医案的兴盛阶段。个人医案专著大量增加,医案类书开始出现,对前代医案进行系统研究,是这一时期医案发展的重要标志。

    据不完全统计,现存明代个人医案专著约有30余种,较有代表性的如《石山医案》、《周慎斋医案》、《孙文垣医案》、《王肯堂医案》、《奇效医述》、《易氏医案》、《医学穷源集》、《李中梓医案》等。这些医案均能反映各自的学术思想特点和医学成就,其中精湛的医术为后世取法;此外,医籍附案的数量和种类也大大地超前,如《景岳全书》、《本草纲目》、《针灸大成》、《医学正传》、《外科正宗》、《济阴纲目》等;在医案数量增加的同时,质量也明显提高,主要体现在:①内容完整、客观;②格式多样、规范;③说理透彻、详明;④文笔秀美、流.。

    在明代,更重要的标志则是搜集、整理、研究中医各家医案的类书的出现。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医案类书――《名医类案》,由明代江?父子两人编纂而成,是对明代以前医案成就的一次大总结。全书共12卷,辑录明以前历代名医医案,按病证分类编纂,共205门,涉及内、外、儿、妇诸科。病案记载较详,辨证、方药亦较妥帖,并附编者按语,以“宣明往范,昭示来学,既不诡于圣经,复易通乎平俗”。该书不仅开我国医案类书之先河,而且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医案研究的著作,《四库全书提要》谓此书“可为法式者,固十之八九,亦医家之法律矣”。

    除了对医案的广泛性研究外,一些医家还开始对医案的书写格式与规范进行专门研究,这也是医案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如《韩氏医通》提出医案要“望、闻、问、切、论、治六法必书”,并示以格式。吴昆在《脉语》中则进一步提出了“七书一引”的书写方法,对书写内容和格式作了更为详细的说明。这些研究理论的提出,起到了促进医案向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对后世医案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清代是医案发展的鼎盛时期。在这一时期,不仅有大量的医案问世,而且书写和编纂上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理论与临床的结合更为紧密。本时期医案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医案大量涌现,形式种类多样。经初步统计,清代医家撰写的医案专著达200余种,而且门类俱全,风格多样,既有个人医案、医案类书、医案丛书,又有专科医案、专题医案、会诊医案、医案评注及宫廷医案等。②医家重视医案,立案已成风尚。清代医案之所以有所成就,在于医家们对医案的普遍关注。一方面,医家对前贤医案倍加珍视,另一方面,医家对个人撰写医案格外重视。传世医案较有影响的如《寓意草》、《临证指南医案》、《王九峰临证医案》、《费伯雄医案》、《环溪草堂医案》等。③重视医案研究。清代魏之?鉴于《名医类案》不够完备,乃编纂《续名医类案》,该书补辑明代以及清初名医验案颇多,书分345门,选案浩富,而变证尤多,所附按语,或引申发挥,或辩驳订正,颇能启人心思。在医案《寓意草》中,撰写了“与门人定议病式”,在韩懋、吴昆等人成果的基础上,对撰写医案的内容与格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态度应严肃认真,内容应详尽,理法方药应齐备。此外,大量合刊汇编医案问世,较著名的有《三家合刻医案》和《柳选四家医案》等;医案评注方面,以俞震的《古今医案按》为评注式医案中不可多得之作,全书选录古今名医60余家验案,加按语530余条,此书选择颇严,多系辨证详明,论治卓越,足以示范者,其有同病异治,或疑似之病,俞氏每分析研究,或汇合参照,明确指出辨证的关键,使读者理解其中的意趣。该书初刊后,医者竞相争阅,盛名遍及医林,王孟英对此书极为赞赏,曾加批按。后人陆以?在《冷庐医话》一书中评曰:“本朝医学极盛,医书亦大备……医案之书,魏玉横之博大,俞东扶之精深,顾晓园之灵巧,并堪重范来世”,又称俞氏书“选择简严,论说精透,可为医林圭臬”。

    (五)近代及当代中医医案发展

    近代中医教育的兴起,医案发展也十分迅速,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特点。

    1.系统总结和整理古今医案

    系统总结并加以评析古今医家医案最为显著。近代张山雷撰有《古今医案评论》,今人伊广谦等撰有《明清十八家名医医案》。秦伯未编撰的《清代名医医案精华》与《清代名医医话精华》,前者选辑清代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张聿青、丁甘仁等20多位医家约2000条实录式医案,以人为纲,以病证为目,分类清楚;后者选辑清代喻嘉言、徐大椿、王孟英等20位医家追忆式医案而成,两书搜罗浩富,对清代医案作了较系统的整理。鲁兆麟等主编的《二续名医类案》,全书15000则医案,几乎囊括了《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以外的古代及近代名医医案。

    为了便于读者研究,专题选编成为当今医案整理及研究的特色。《古今救误》、《医林误案》、《近代著名中医误诊挽治百案析》等,是研究误诊误治的专著;《伤寒名案选新注》、《伤寒论方医案选编》、《金匮方百家医案评议》、《经方临证集要》等,是研究经方应用的专著;《中医奇证新编》、《历代名医奇案集》、《疑难病案百例选》是研究疑难病治法方药的专著;《历代名医老年病案评析》,则为研究中医老年病证专著。

    2.全面研究清代宫廷与历代太医医案

    对宫廷医学和太医学术经验的研究,是当代医案学研究的又一显著特点。王树芬等编著的《太医名医奇案赏析》,汇集了我国太医及古代对疑难奇病诊治的特色医案300则,以医家为题,时间为序。1980年,中国中医研究院成立清宫医案研究室,对宫廷医案进行了整理,编成《清宫医案研究》、《慈禧光绪医案选议》等书。陈可冀主编的《清宫医案研究》,不仅展示了清代王公大臣之病情医事,也揭示了清代宫廷医学之成就及名医的独特经验。

    3.总结研究近现代名家医案

    何廉臣主编的《全国名医验案类编》分为上下两集,上集为风、寒、暑、湿、燥、火四时六淫病案6卷;下集为温疫、喉痧、白喉、霍乱、痢疾、?疫6种传染病,计6卷。所述诸案,皆择当时全国各地名医初、中、末具全的验案,共300余案,其格式为病者、病名、原因、症候、诊断、疗法、处方、效果,另加何氏评述,分类清晰,事实详明,且选案宏博,极尽变化。

    董建华主编的《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收集146位名医的1850则医案,过程清楚,效验明确,反映了当代中医临床的概貌。

    4.重视研究名医学术思想与经验

    研究名医学术思想与经验是现代中医文献研究的热点。新中国成立以来,研究叶天士、徐灵胎、王孟英、尤在泾、王旭高、程杏轩、张聿青以及章次公、蒲辅周等的名医医案的论文不断发表,其中叶天士医案的研究最为活跃。《浙江中医杂志》曾于1979年与1981年出版了两册《叶天士学说研究专辑》,收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叶案研究的部分论文。陈克正主编的《叶天士诊治大全》,较系统地分析和归纳了叶天士医案中的治法方药,是一本叶案研究专著。此外,潘华信《未刻本叶天士医案发微》是一部专门评析叶案的专著。

    5.利用医案研究方药的应用规律

    利用医案研究各种方剂的应用规律、名医处方用药规律。主要代表著作是关庆增主编的《伤寒论方证证治准绳》。该书确立以方证名称提法为前提条件,收集1988年4月前公开发表的国内外医案专辑、专著1080部,以及报纸、杂志中的个案共1万余例,运用统计学原理,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对各病案性别、年龄、发病季节的统计分析,找出各方证的发病规律;通过各种症状的统计分析,得出各方证的适应证的主要症状、次要症状、偶见症状;通过对舌脉的统计分析,找出各方案适应证的主要舌脉变化,从而确立《伤寒论》方证的诊断指标、辨证要点及六经病提纲的实际意义;通过各诊次、各方中每种药物的出现次数及味数,找出各方证的用药规律及方证与药物间的内在联系。本书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6.涌现大量的个人医案经验

    如《蒲辅周医案》、《程门学医案》、《岳美中医案》、《赵炳南临床经验集》、《黄文东医案》已各地名老中医的医案著作等。在各种中医杂志中,亦有大量临床医案。

    7.颇为盛行的中西医结合医案

    近百年来,由于西方医学的广泛渗透,中医医案开始注重记载现代医学的病名,记载现代医学检查结果的内容逐渐增多,并记载了现代医学客观判断指标,医案的体例以传统医案格式为主,又结合了现代医学的病历格式。

    8.借助现代科技手段研究整理运用医案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电子计算机进入了医学研究领域。医案的利用与研究将主要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方剂应用规律、专病专方专药的研究是最活跃的课题。

    9.中医医案学科的兴起

    近年来,医案类著作、医家个人医案、医案丛书数量不断增加,总结和研究诸家医案已成为中医学研究的热点。张笑平教授主编的《中医病案学》、黄煌教授编写的《医案助读》、高新彦等主编的《古今名医医案赏析》等对于学习理解和应用医案有极大的帮助。我国高等中医院校,大多都开设了《中医医案学》课程,这表明医案在中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三节 怎样学好中医医案

    (一)认识学习中医医案的必要性

    初涉中医临证的医者,往往感到病证千变万化,不像书本上讲得那么规范,症状也不像描述的那样典型,原方抄录,与证难以吻合。甚至从事临床多年的医者,有时也较为困惑,以致疗效欠佳。

    一名合格的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者,应该广泛涉猎古今名家医案。所学理论知识,如果不在临证中反复锤炼,就会与实践相脱节,对于理论上有争议的问题就会心存疑虑,难以深入。再者,古书辗转流传,断方错简在所难免,书面理论,也不可能尽善尽美,有的片面主观,持一家之言,有的引证谬误,以讹传讹。因此,多读古今医家的医案,学习名医在临证中验证理论,辨识错讹,去伪存真,发扬精华,不仅能使初学者少走弯路,而且能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升华理论,获得真知灼见。

    (二)掌握中医医案的学习要点

    1.掌握医家的诊察技巧

    医家的学术思想,不仅体现在医论著作当中,而且常可从医案中反映出来。通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