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医基本理论》 |
作者:邓铁涛,吴弥漫 主编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2/1/1 |
ISBN:9787030329714 |
定价: 98.00元 |
|
内容推荐
《中医基本理论》为首届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关于中医基本理论的阐述,全书内容共分7章,分别为:阴阳五行、藏象、中医五脏学说、经络理论、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体质与养生防病,书后附有五运六气学说简介篇。原汁原味地展示了中医基本理论的博大精深。第四章经络图为全彩图,均是专人专画的,一目了然。
《中医基本理论》可以作为中医基本理论的提高读物,为广大中医理论研究者、中医临床工作者以及中医院校学生研习中医理论、提高中医学术素养提供有益的参考。
作者简介
邓铁涛,教授,广东开平人。首届国医大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代著名中医学家,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中医诊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香港浸会大学名誉博士。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第一届药品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中医基础理论整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现任中国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名誉理事。
邓铁涛教授在70多年的医疗、教学、科研生涯中,精研中医学术,是医史各家学说、中医基础理论等领域的著名专家,主持编写《中医大辞典》、《中医近代史》、《中医诊断学》等享誉国内外的辞书、专著,提出包括五脏相关、脾胃学说继承与发扬、痰瘀相关、寒温统一等在内的,对现代医学发展颇有影响的理论学说,且针对中医学术本质和特色,为中医发展前途及其继承发扬多方建言,堪称当代中医事业的中流砥柱。临床上邓老以精湛医术和丰富诊疗经验驰名医界,临证以内科见长,应用中医药诊治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病,神经肌肉疾病如重症肌无力、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胃病,以及其他疑难病症如硬皮病、多发性硬化、红斑狼疮等,均有独到经验与显著疗效。2005年受聘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中医基础理论整理与创新研究”首席科学家。
目录
发扬中医药造福全人类(代序)
第一章 阴阳五行
第一节 阴阳五行学说的学术渊源
一、阴阳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形成
二、五行概念的产生和五行学说的形成
三、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的结合
四、中医对阴阳五行学说的引进和运用
第二节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的内涵
一、阴阳学说的内涵
二、五行学说的内涵
第三节 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上的运用
一、阴阳学说的医学运用
二、五行学说的医学运用
三、阴阳五行学说从哲学到医学的演变
第二章 藏象
第一节 藏象及藏象研究方法
一、藏象的概念
二、藏象研究方法
三、藏象学说的基本内容
四、藏象学说的学术特点
第二节 五脏
一、心(附:心包络)
二、肝
三、脾
四、肺
五、肾(附:命门)
第三节 六腑
一、胆
二、胃
三、小肠
四、大肠
五、膀胱
六、三焦
第四节 奇恒之腑
一、奇恒之腑的内涵、生理特点及功能
二、脑
三、女子胞
第五节 精气神
一、精
二、气
三、血
四、津液
五、神
六、精、气、形、神的相互关系
第六节 形身部位
一、形身
二、官窍
三、体内部位
第三章 中医五脏相关学说
第一节 五脏之间的相关关系
一、五脏的相互影响
二、五脏相关的中介
三、脏与脏的关系
第二节 五脏系统的相关
一、五脏与六腑的相关关系
二、五脏与奇恒之府的相关关系
三、五脏与“五华”的相关关系
四、五脏与五体的相关关系
五、五脏与七窍的相关关系
第三节 五脏相关与辨证
一、两脏相关的证候
二、多脏相关的证候
第四章 经络理论
第一节 经络和经络学说
一、经络的概念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三、经络系统的基本结构
四、经络的生理功能及临床意义
第二节 十二经脉的循行、主要病候和治疗
一、手太阴肺经
二、手阳明大肠经
三、足阳明胃经
四、足太阴脾经
五、手少阴心经
六、手太阳小肠经
七、足太阳膀胱经
八、足少阴肾经
九、手厥阴心包经
十、手少阳三焦经
十一、足少阳胆经
十二、足厥阴肝经
第三节 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生理功能和主要病候
一、督脉
二、任脉
三、冲脉
四、带脉
五、阴维脉
六、阳维脉
七、阴跷脉
八、阳跷脉
第四节 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和十二皮部
一、十五络脉的循行、主要病候及治疗
二、十二经别的循行
三、十二皮部
第五节 十二经筋
一、足太阳经筋
二、足少阳经筋
三、足阳明经筋
四、足太阴经筋
五、足少阴经筋
六、足厥阴经筋
七、手太阳经筋
八、手少阳经筋
九、手阳明经筋
十、手太阴经筋
十一、手厥阴经筋
十二、手少阴经筋
第六节 腧穴简介
一、腧穴的概念
二、腧穴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三、腧穴的功能与作用
四、腧穴的分类
第五章 病因病机
第一节 病因
一、中医认识病因的基本观念和方法
二、外感病因
三、内伤病因
四、其他病因
第二节 发病
一、发病机理
二、发病途径
三、发病形式
第三节 病变机理
一、八纲病机
二、病理从化与六气病机
三、脏腑病机
四、经络病机
五、气血津精病机
六、外感热病病机
第四节 疾病传变与转归
一、外感疾病的传变
二、内伤疾病的传变
三、疾病转归
第六章 辨证论治
第一节 辨证论治
一、病、证、症
二、辨证论治
第二节 诊法理论
一、诊病原理
二、诊法原则
三、诊病方法
四、辨证审机
第三节 治则治法
一、治疗原则……
第七章 体质与养生防病
附篇 五运六气学说简介
主要参考文献
邓铁涛后记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章 阴阳五行
中医在其横亘古今的漫长发展过程中,不断将源自于实践的经验和认知加以信息的抽
象和理论的升华,建立起相对完整的、切于实用的理论体系。邓铁涛教授不止一次地强调指
出:相对于西医的实验医学特点而言,中医是理论医学、信息医学。中医在建立理论体系之
际,明智地引进了哲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并将之与精气学说同样赋予医学的内涵,与其他
医学理论融合起来,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阴阳五行学说作为中医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既像一根红线贯穿于其中,使各个具体
理论得以互相融会贯通,又归纳和标识繁纷复杂的各种各样医学信息,使之纲举目张,系统
有序。可以说,中医之所以能够形成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并且这一理论体系能够与时俱
进而又相对稳定发展至今,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阴阳五行学说所发挥纲领性作用,亦得益于
其作为联系中介,将各种理论导入辨证论治疾病的实际运用,从而使中医基本理论能够深入
植根于临床实践之中而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阴阳五行学说和精气学说本来都是古代哲学的主流和重要内容,在中医构建理论体系
之初,即被成功地移植于医学范畴,并赋予医学的特定内涵而成为中医学术的有机组成部
分。其中精气(气)的概念和内涵已被中医所同化而作为生理学说的重要内容,故一般常归
列于藏象学说的范畴加以研究和讨论。阴阳五行则因其贯穿于各个学术理论之中,对整个
中医学术起着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重要指导,故而成为中医基本理论体系中的独立学说。
学习和研究这一学说,对提高学术素养,掌握中医理论的纲纪要领,甚有意义。
第一节 阴阳五行学说的学术渊源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原本都是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阴阳和五行概念都产生于古
人对天地自然的直观认识,经过抽象归纳和比类推衍而成为哲学上的重要范畴。
一、阴阳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形成
阴阳作为概括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哲学范畴,其观念起源于对自然现象的直接观察,经
过哲学的思辨而成为“一阴一阳谓之道”(《周易?系辞》)的哲学理念。
(一)阴阳概念的产生
阴阳,其本字原作“?(?)”、“?”。《说文?云部》:“?,云覆日也。从云今声。?,古文
?省。”“?(?)”为形声字,意为云遮盖天空中的太阳;“?”则为象形字,表示太阳当空,阳光
普照之象。可见阴阳之初义是对天空是否有日头而光明、黑暗的描述。“?”、“?”二字各加
上“阝(阜,山)”旁,进一步演变为“??”,则是对地理上向阳、背阳方向的认知。《说文?阜
部》“?,?(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高明也。”《释名?释山》:“山东曰朝阳,山西曰夕
阳,随日所照而名之也。”山之北坡、江河之南岸(靠水一面)背阳,没有阳光的投射,故为阴;
反之,山之南坡、江河之北岸等日光所照之处则为阳。《诗?大雅?公刘》所言“既景(影)乃
岗,相(观察)其阴阳”,就是古人通过观察日影以确定地理方位的记载。
在对日光有无、投射向背而产生的明亮、黑暗环境的认知所形成的阴阳概念的基础上,古人进一步体察到上与下、左与右(太阳升起的东方与落下的西方)、水与火、内与外等互为
相反因素对光线明暗(阴阳)的影响,亦认识到由于阳光的有无及其影响因素所带来的冷与
热、坚与软、动与静、升与降、伸与缩、进与退、刚与柔等,以及更为间接联系的昼与夜、奇与
偶、生与死、男与女、尊与卑、清与浊、出与入等互相对待的状态,把这些互相关联又互相对待
事物都与阴阳联系起来,阴阳作为归类认识和区分不同事物的抽象概念就形成了。
(二)阴阳学说的形成
作为对相反相成事物的归类,阴阳还未显示其哲学内涵。但当思辨者运用其对立斗争
来说明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以后,它就成为具有哲学意蕴的概念和范畴。《国语?周语上》
记载伯阳父论周幽王二年三川地震,有“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
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之说,说明在西周时期,阴阳已经演化成为具有哲学意蕴的概
念。其后《老子?四十二章》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之说,不仅认为阴阳是普遍
存在于各种事物的对立统一体,而且将之与气联系起来,为阴阳五行学说与精气学说互相结
合,共同构成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阴阳学说
已经颇为盛行,成为当时认识和研究天地自然和社会人事的重要学术理论,故《管子?四时》
篇强调:“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时者,阴阳之大经也。”
在阴阳学说的形成过程中,以《周易》为代表的易学发挥了骨干和核心作用。《周易》分
《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易传》是对《易经》哲学理念的解释和发挥,两者不是同一时代的作
品,亦代表不同时期哲学的学术水平。《易经》作为最古老的经典之一,其成书甚早,可追溯
至西周初年。书中虽然尚未明确提出阴阳概念,但其以“--”和“-”及由其组成的八卦和六
十四卦,代表事物的互相对待和消长转化,朴素地揭示事物的对立统一和运动变化规律,具
有深刻的哲学意蕴。当“--”和“?”被称之为“阴爻”和“阳爻”,亦就是《周易》引进了阴阳概
念,而阴阳被赋予《易经》的哲学内涵以后,阴阳学说已经初具雏形。至于后起的《易传》,则
直接运用阴阳概念以解释《易经》所蕴含的哲学意蕴,如《说卦传》的“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
地之道,曰刚与柔;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分阴分阳,迭用刚柔,故易六位而成章”,特别
是《易传?系辞》提出了“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刚
柔(阴阳)相推而生变化”等理论时,阴阳已经通过与易理的有机结合,而成为具有鲜明学术
理念的哲学学说,跻身于古代哲学的主流而对古代学术发挥其广泛而重大的影响。正因如
此,《庄子?天下》篇才有“《易》以道阴阳”之说。
二、五行概念的产生和五行学说的形成
五行学说作为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渊源亦甚悠远。如果说阴阳学说是以《周易》为其代表
作,是周氏族所遵奉的哲学,则五行学说是以《尚书?洪范》为代表作,为殷商氏族所奉行的哲学。
(一)五行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五行,又称“五材”(《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五常”(《礼记?
乐记》:“合生气之和,道五常之行。”《金匮要略》首篇亦有“夫人?五常,因风气而生长”之
说)。关于五行概念的产生,学术界有不同的见解,比较通行的有“五方”说和“五材”说。
五方说:“行”在古文写为“”,为道路通达四方之意,东西南北四方加上中央即为五方,称“五行”。从这一意义上看,《尚书?甘誓》的“有扈氏威侮五行”,亦可理解为“有扈氏欺侮
五方(之邦国)”。
五材说:五材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其说见《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
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认为物质世界就是由水火木金土五类物质所构成,这些物质是
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要素,故《左传》谓之为“五材”。之所以称五材为五行,是指这五类
物质流行布散于天地之间,代表事物的五种运动变化模式,即《春秋繁露?五行相生》所言之
“行(五行)者行也(流行),其行不同,故谓之五行。”
应该说,以五方作为五行概念的起源甚早,殷商时代,甚至夏代,其行政中心都居于今河
南一带,认为其所处之地为天下之中央,因此,产生了东、西、南、北、中的五方概念,由五方而
推论、联系、归纳其他事物,故而形成了五行概念和归类法则。至于以水、火、木、金、土命名
五行,则应该在青铜器发明并较为普遍使用之后。殷人对青铜器的制造和使用甚为发达,为
五材说的形成提供了条件,上述《尚书?洪范》篇以殷代遗老箕子之口提出的五行概念,正是
隐含了这一历史信息。至于为什么把水、火、木、金、土称为五行,原因在于该五种物质是最
常见、最关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而又各具代表性特征之故,即《汉书?艺文志》所说的“五
行者,五常之形气也。”要之,从五方说到五材说的嬗变,是五行概念的发展和完善。
(二)五行学说的形成
《国语?郑语》:“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这种将木、火、土、金、水视为构成
世界万事万物的基本元素的观念形成之后,运用五行模式去抽象、归纳各种事物,阐明其间
的复杂关系,就成为古代研究和认识事物的基本哲学理念。
1.五行归类模式的建立
五行本来是五种具体物质,但《尚书?洪范》对其性质特征加以抽象:“水曰润下,火曰炎
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经过这样抽象以后,符合这些特征的事物即可纳入五行的行列,五行遂成为事物的特征性标
志。古代哲学即以这些特征标志为中介,运用取象比类的方法,建立起五行归类模式,分类
归纳天地自然以至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繁纷复杂事物。从《管子》的《幼官》、《五行》等篇,到
《礼记?月令》、《吕氏春秋》的《十二月纪》、《淮南子?时则训》,以至后世诸多学术著作,都普
遍地采用了这种归类方法,而其所归纳的内容,“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囊括天上、地下、人间
以及天文、地理、历史,构成了古代哲学中天人通应、无所不包的庞大同构系统。
2.五行的相生相克理论的形成
五行同构系统的建立奠定了五行学说的基础,而其哲学理念的深化、学术理论的完善,尚待于相生相克理论的形成。相克理论的产生较早,但不称“相克”而称“相胜”,如《左传?
哀公九年》:“晋赵鞅卜救郑,遇水适火,……史墨曰:……水胜火,伐姜则可。”《孙子?虚实》
亦有“五行无常胜”之说。即使汉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以至东汉时期的《白虎通义》,亦都
称为“相胜”、“相害”而不言“相克”。同样,中医的《内经》、《难经》、《伤寒论》等早期医籍,亦
言“相胜”而未见“相克”之说,可见“相克”为后起之论。五行相生理念亦产生于早期人们对
自然现象的直观观察:钻木或燃烧木可生火,火能把可燃物烧成土灰,金矿埋藏于土中,金属
表面容易凝结水滴而且金属可熔化成为水样液态,植物(木)生长离不开水分的滋润。隋?
萧吉《五行大义?论相生》:“木生火者,木性温暖,火伏其中,钻灼而出,故木生火;火生土者,火热能焚木,木焚而成灰,灰即土也,故火生土;土生金者,金居石依山,津润而生,聚土成山,山必生石,故土生金;金生水者,少阴之气润泽流津,销金亦为水,故金生水;水生木者,因水
润而能生,故水生木也。”就是对五行的相生关系的解释。这种直观认识本来很容易得出,但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古代文献中却未见明确表述。现在可见到明确论及五行相生的文
献,是汉初经学家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书中即以“五行相生”作为专门篇章加以论述,其后
《内经》等书则以之作为五行学说的重要法则广泛地运用于医学领域之中。
3.五行学说的古今文差异
学术史上,五行学说还出现过“古文说”和“今文说”的差异。“古文说”和“今文说”是指
《尚书》在汉代有古文和今文两种不同版本,并形成了不同学派,称《尚书》古文派和今文派。
该两学派在五行学说关于五脏与五行配属关系有不同的见解,古文派的配属关系是:脾―
木,肺―火,心―土,肝―金,肾―水;而今文派的配属关系是:肝―木,心―火,脾―土,肺―
金,肾―水。先秦典籍如《礼记》、《吕氏春秋》等所载的是古文五行说,汉初《淮南子》则古今
文两说俱载,而董仲舒《春秋繁露》则倡用今文五行说。了解古今文五行说的差异,可帮助我
们正确研读中医古籍的意义,如《内经》引用的是五行今文说,但《史记》“仓公传”中所载仓公
(淳于意)论医理,则用古文五行说。不少人用今文五行说去解释“仓公传”所载医案,则难免
错误。
三、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的结合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本来是两种相对独立的哲学学说,但由于两者都是古代的朴素的
唯物论和自发辩证法思想,均在承认世界的物质性的基础上,运用取象比类的方法去认识世
界,以运动变化的观念去研究事物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具有相同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因而在发展过程中互相羽翼,互相结合而成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的主要流派。该学派
盛行于战国中后期,史称阴阳家,代表人物有邹衍、邹?等,而到了汉代,这一学说更成为包
括天文历法、地理方舆、气象物候、数学、音乐、兵法以至星卜命占等各种古代学术所经常引
用的哲学理论和思辨工具。中医经由《内经》所引进者,亦是已经充分融合起来的阴阳五行
学说。
在阴阳五行学说中,阴阳与五行作为共同的构成要素而互相为用、互相包涵,《中藏经?
生成论第三》认为:“阴阳者,天地之枢机;五行者,阴阳之终始。非阴阳则不能为天地,非五
行则不能为阴阳。”张景岳在《类经图翼?运气上》中更有精辟的发挥:“五行即阴阳之质,阴
阳即五行之气。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就是说,在对事物的归纳认识方面,阴阳更为概
括抽象而五行比较形象具体,阴阳有赖于五行的进一步具体化、形质化,故谓“气非质不立”;
而在阐发的事物相互作用方面,阴阳更能从运动变化角度说明事物的相反相成关系,五行须
通过阴阳的对立统一以体现其运动变化,故谓“质非气不行”。对于两者的互相包涵关系,一
般认为木火属阳,土金水属阴。而以阴阳太少分,则以木应春而为阴中之少阳,火应夏而为
阳中之太阳,土应长夏而为阴中之至阴,金应秋而为阳中之少阴,水应冬而为阴中之太阴。
但亦有从《周易》八卦中水为坎卦(天一生水)、木为震卦(天三生木),火为离卦(地二生火),金为兑卦(地四生金),而坎、震为阳卦,离、兑为阴卦,故谓水、木为阳,火、金为阴者,这些都
是因为立论角度不同而致的差异。另一方面,五行中每一行亦可分阴阳,如土有阳土、阴土,金有阳金、阴金等,则五行中之每一行又包涵了阴阳,都是一个阴阳的统一体。
四、中医对阴阳五行学说的引进和运用
阴阳五行学说以其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揭示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及其复杂
的关联关系,因而为包括自然科学和谶纬术数在内的古代学术所普遍运用,中医作为最具实
践意义的古代科学技术,在构建理论体系之际,即广泛地引用这一学说,并与医学内容有机
结合起来,同时通过医学的道路进一步充实提高。从作为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性著作的《内
经》看,中医引用的是经过汉初经学家董仲舒的进一步整理加工,在当时已经颇为完美结合
起来的阴阳五行学说。而自《内经》以后,这一学说即像一根红线一样,贯穿于各个学术理论
之中,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说,中医是古代学术中对阴阳五行学说最成
功的引用者,并且因为对这一学说的成功引进而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形成了完善而又独
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阴阳五行学说既是中医的医学哲学,又被赋予医学的实质内涵,成为中医的专有名词术
语。而且,随着医学实践和理论研究的深入,中医对阴阳五行学说更有进一步的发挥,例如,在阴阳太少理论上提出的三阴三阳学说、在五行相生相克的基础上提出的相乘相侮以及亢
害承制理论等均是。因此,讨论中医范畴中的阴阳五行,不能脱离具体的医学内涵,否则将
无法准确理解其原本意义。
第二节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的内涵
中医在引进哲学的阴阳五行学说之后,按照自己的学科特点和学术研究的需要,对其内
容做了进一步的同化和发挥,使之成为自身学术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中医的阴阳五
行学说,既包涵了其原有的哲学内涵,又具有中医的鲜明学科特色和独特内容。
一、阴阳学说的内涵
中医继承了古代哲学阴阳相反相成,构成天地万物的理念,从医学角度对阴阳学说做了
深入的阐释和发挥,其中关于阴阳的概念及阴阳法则的论述尤为精辟。
(一)阴阳为天地之道
中医将阴阳作为概括万事万物,主宰世界运动变化的最高哲学范畴,《素问?阴阳应象
大论》从性质和功能角度对其做了如下定义:“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
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认为阴阳是主宰天地之间万物万事运动变化的根本规律,是
自然界神妙莫测的运动变化和一切事物生长化灭的内在动因。因此,从医学角度来说,阴阳
亦是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动因和规律,故《内经》又有“生之本,本于阴阳”
(《素问?生气通天论》)和“治病必求于本(阴阳)”(《阴阳应象大论》)之说。
上述关于阴阳的认识,是对哲学上“一阴一阳谓之道”(《周易?系辞传》)理念的发挥。
按照这一说法,任何事物都可划分为或阴或阳的两个方面,阴阳分划和阴阳法则具有普遍适
应的绝对意义,因此,近代有人将其等同于现代哲学的“矛盾”概念。但是,阴阳具有质的规
定性,其内涵相对而固定,在一定范畴中,阴即是阴,阳即是阳,不可互相替代。而哲学上的
矛盾并没有质的规定,只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称矛盾的一方和另一方,而不以某一方为
“矛”,对立方为“盾”。由于阴阳有质的规定,因此,就不可能像矛盾那样具有绝对的普遍性。
举个例子来说,邪气与正气可以构成一对矛盾,但却不能说它们是一对阴阳。因为尽管正气
有阳气、阴气,邪气有阳邪、阴邪,但邪与正之间却不能划分谁为阴、谁为阳。又如好与坏,大
与小,多与少等,同样各构成一对矛盾,但如果说好、大、多为阳,坏、小、少为阴,则就显得牵
强附会,不符合阴阳的本义。因此,准确地说,阴阳只是所有矛盾中的一对大矛盾,尽管这对
矛盾非常大,绝大多数矛盾都可以纳入阴阳范畴之中,但两者仍然不能等同。这正是阴阳与
矛盾在概念和范畴上的差异,学习和研究阴阳学说,对此必须有所认识,才能准确把握其内
涵,而加以恰当运用。
(二)阴阳的可分性和层次性
阴阳是对不同事物和同一事物内部对立面的分类和概括,其所包含的对象大至整个天
地自然(天为阳,地为阴),小至芥末毫厘,《素问?阴阳离合论》认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
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朱丹溪《局方发挥》亦谓:“阴阳二字,固以对
待而言,所指无定在。”由于阴阳的包涵性和概括性,因此,具有可分性和层次性。《周易?系
辞传》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阴阳),两仪生四象(阴阳太少),四象生八卦”,就是对阴阳的
层次性划分。而在中医范畴中,对阴阳的进一步分划主要有“阴阳太少”说和“三阴三阳”说,该两说都见于《内经》而在后世有广泛运用。
1.阴阳太少
《素问?金匮真言论》的“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和《素问?天元纪大论》的“阳中有阴,阴
中有阳”,认为阴或阳的一方都包含了又一对阴阳。阴阳太少是就将阴或阳的每一方再次分
为阴和阳,亦就是可以在一分为二的基础上进一步二分为四。这种划分系引自《周易》“四
象”说,《易传?系辞》的“两仪生四象”,其中“两仪”即阴阳,而“四象”则指少阳(---)、老阳
(--)、少阴(---)、老阴(----)。即少阳(阴中之阳),代表春;太阳(阳中之阳),代表夏;少阴(阳
中之阴),代表秋;太阴(阴中之阴),代表冬。而在《内经》则称为少阳、太阳、少阴、太阴,或称
为“阴中之阳”、“阳中之阳”、“阳中之阴”、“阴中之阴”(《素问?金匮真言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