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医学图书 > 100md首页 > 家庭教育 > 家教方法 > 素质教育 图书编号:22580306
 
《50招提升孩子的注意力专注成就未来》
作者:高坤 编著
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1
ISBN:9787512703179 定价: 29.80元
        编辑推荐

    注意力是孩子学习和生活的基本能力,它的集中与否会直接影响孩子认知、情感、爆发力等身心各方面的发展。只有打开注意力这扇“窗户”,智慧和效率的阳光才能洒满孩子的心田。孩子在未来的成长和发展中,才能集中注意力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才能一步步走向成功。

    高坤编著的《50招提升孩子的注意力:专注成就未来》从家庭环境、性格情绪、兴趣技巧、辅助游戏等方面介绍了很多提升注意力的方法和技巧。

    内容推荐

    本书从家庭环境、性格情绪、兴趣技巧、辅助游戏等方面介绍了很多提升注意力的方法和技巧,旨在引导家长帮助孩子提高注意力,努力培养优秀的孩子。

    目录

    第一章 你的孩子注意力集中吗

    镜头一:“看着我,你再东张西望,看我怎么收拾你!”

    镜头二:“做事情只有三分钟热度,崩溃!”

    镜头三:“老师找家长了——因为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镜头四:“20分钟能做完的作业,你居然用了一个晚上!”

    测试:还有什么差表现?揪出来!

    解读: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听听专家说缘由

    第二章 提高注意力先要突破父母自设的障碍

    方法1:孩子就是孩子,不要期望太高

    方法2:不要总打断孩子,哪怕他只是在看蚂蚁搬家

    方法3:不要总批评,设身处地对待孩子

    方法4:不要剥夺孩子玩耍、放松的时间

    第三章 提高孩子的注意力要从他的兴趣入手

    方法1:了解并赞赏孩子的兴趣

    方法2:当孩子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不要打断

    方法3:最好的教育,就是和孩子一起探索、学习

    方法4:多培养孩子眼前的兴趣

    方法5:多培养孩子勤于思考的兴趣

    方法6:用问题引导孩子注意

    方法7:在枯燥的学习中寻找兴趣

    方法8:成就感最能增强孩子的兴趣

    第四章 赶走孩子的坏隋绪,避免注意力受“情绪污染”

    方法1:培养乐观自信的孩子

    方法2:及时抚慰情绪受伤的孩子

    方法3:让孩子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

    方法4:孩子做事前请给他—个“收心期”

    方法5:缓解孩子做事前的焦虑情绪

    方法6:帮助孩子处理好伙伴关系、师生关系

    第五章 责任感教育有助于培养注意力

    方法1:善于给孩子分配任务

    方法2:把孩子捧为“榜样”

    方法3:鼓励孩子做计划

    方法4:鼓励孩子自我管理

    方法5:让孩子学会帮助他人

    方法6:让孩子对事件的后果负责

    第六章 制定孩子可以接受的纪律

    方法1:和孩子一起做一张“日常事务纪律表”

    方法2:善于分时段完成任务

    方法3:分清主次,一次只做—件事

    方法4:制定最后期限

    方法5:奖惩两手都要硬

    第七章 营造好环境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方法1:远离一切脏、乱、嘈杂的生活环境

    方法2:给孩子营造—个轻松、快乐的家庭氛围

    方法3:给孩子健全的爱2Q

    方法4:鼓励孩子与生活习惯好的伙伴玩耍

    方法5:给孩子独立的空间和时间

    方法6: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

    第八章 多感官训练提升孩子的注意力

    方法1:视觉注意力训练

    方法2:听觉注意力训练

    方法3:眼、耳、口协调训练

    方法4:专注思考力的训练

    方法5:阅读能力训练

    方法6:动手能力训练

    方法7:有意注意训练

    方法8:注意广度训练

    方法9:即时注意力训练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方法2:不要总打断孩子,哪怕他只是在看蚂蚁搬家

    问题浮现

    倩倩今年8岁了,正是对什么都感到新鲜和好奇的年龄,再加上她生性活泼好动,不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总是跑来跑去的。每次妈妈带她去超市,一定得紧紧看着,一个不留神她可能就跑到别的货架前了。为此,倩倩的父母很头疼。

    “女儿你说你每天累不累啊?一点芝麻绿豆大的事情你都会感到好奇,妈妈都替你累!”妈妈经常这么说倩倩。

    这天妈妈下班回家后发现屋里大开着门,倩倩却没在家。

    “肯定又是跑哪儿疯去了,连门都忘了锁,真是个不让太人省心的孩子!”妈妈看着屋里乱七八糟的样子,叹了一口气。

    “你家倩倩不和我玩,却在后院里跟蚂蚁玩了一下午,她真是个奇怪的孩子。”妈妈正准备做饭的时候,邻居家的妞妞跑过来学着大人的口吻向她“告状”。

    听妞妞这么一说,妈妈赶紧跑到后院里,女儿果然一动不动地在地上蹲着。妈妈走上前一看,原来她正围着一群蚂蚁,看蚂蚁搬家呢!

    “你这孩子不好好在家学习,跑到这儿跟蚂蚁玩起来了,看你浑身都脏成什么样子了,赶紧回家!”妈妈见状忍不住冲女儿喊了起来。

    倩倩本来正在专心致志地“研究”她的小蚂蚁,被妈妈这么一喊,吓了一大跳,心脏扑通扑通地跳个不停。

    “妈妈这是干吗?不仅吓了我一大跳,把我的蚂蚁肯定也吓着了!”倩倩非常不满地冲妈妈嚷道。

    “一个小蚂蚁你还玩得起劲儿了,真是搞不懂你!赶紧回家换衣服!”妈妈不由分说便把倩倩拖走了。

    生活中像倩倩的妈妈这样的家长不在少数,他们对于孩子的很多行为都感到不可理解,因此会在孩子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打断其正在进行的事情。家长可能认为孩子的行为是错误或者幼稚的,但是他们却忽视了一点,那就是在家长眼里这些“错误的”、“幼稚的”事情却恰恰是最能培养孩子注意力的事情。例女Ⅱ案例中倩倩能和小蚂蚁“玩一下午”,说明她对这些蚂蚁很感兴趣,要知道,当孩子对某样东西或者某件事情感兴趣时,注意力的培养是很快的。但是很多家长却意识不到这一点,并且还常常打断孩子。

    那么家长经常打断孩子,对孩子注意力的培养和提高会产生哪些负面作用呢?

    破坏孩子的兴趣: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也是培养和提高孩子注意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孩子的眼中,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是神秘的,因此他们非常热衷于探索这些神秘的事物。如果家长不理不顾孩子的感受,随意打断孩子正在进行中的“探秘”活动,就会破坏孩子对这些事物的兴趣,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

    打断孩子的思路:随意打断孩子,在很多父母看来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不会对孩子造成什么损失,其实不然。例如当孩子正在自己的房间津津有味地读一本故事书的时候,家长如果在此期间经常随意打断孩子的话,孩子阅读中的思路就会被家长强行打断,注意力也会因此受到影响。时间长了,孩子做事情的时候也就很难投人到其中了。

    影响孩子做事情的积极性:大多数的小孩在父母的眼中是比较贪玩的,既然只是玩,那么随意打断孩子也是无大碍的。可是这些家长并不知道,孩子越是玩得起劲儿的时候,越是他注意力集中的时候,这时家长过来随意将其打断,会让孩子觉得非常扫兴,慢慢地在做其他事情的时候也就积极不起来了。试想,孩子做事情不积极了,注意力还能集中起来吗?孩子难以进人状态:家长随意打断孩子还有一个不好的副作用,就是使孩子难以进入到应该有的状态。例如孩子画画的时候,之前他心里可能已经构思出了一幅图画,在他下笔画的过程中,家长随意打断孩子的话,很可能会破坏孩子之前的构思,并且也无法进入到应该有的状态中去。

    注意力提升新策略

    无论孩子是在学习、看电视、玩游戏,抑或是剪纸、做手工,哪怕是蹲着玩蚂蚁,家长都要尽量避免打断孩子,让孩子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他所做的事情当中,这样孩子的注意力才能集中。具体来说,家长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有事提前跟孩子交代:很多时候家长打断孩子,只是因为一些很小的事情,如到了吃饭的时间了,孩子却还在玩积木。家长不打断的话,饭菜就凉了;打断的话,孩子又会不高兴,因为他的“房子”马上就搭建好了。遇到类似的情况,家长应该在某件事情快要发生之前,提前通知孩子,让孩子有一定的时间去处理好他自己的事情。比如周末家长要带孩子出去玩耍,可以在起床后就告知孩子,这样他就有了充分的准备,即使在家做其他的事情也会把握好分寸,自然也就不会出现该出门了,事情还没做完,家长强行将其打断的情况了。这样一来,孩子就能集中注意力完成自己事情的同时,不耽误家长交代过的事情。

    事后再纠错:父母之所以经常随意地打断孩子,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觉得孩子在做某件事的过程中有了错误,因为急于纠正这些错误,便忍不住打断孩子。例如,孩子正高高兴兴地朗读一篇课文,书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孩子不认识的字,于是便念错了。很多家长在这个时候,都会打断孩子纠正念错的字的正确读音。家长可能觉得这样做是为了孩子好,是在帮助孩子改正错误。然而他们却忽视了一点,那就是这种好心的“帮助”打断了孩子的注意力。与其如此,倒不如先让孩子把课文完整地读完,之后家长再一一给其指出读的过程中的错误。这样既纠正了孩子的错误,又保证孩子在读课文时的注意力没有被打断。

    不催促、不唠叨:有时候当孩子在做事情的时候,家长在旁边比孩子还急,一会儿嫌孩子做得不对,一会儿嫌孩子做得慢,总之一个劲儿催促、唠叨孩子,“不是那样的,要这样做”、“做快点”,等等。试想一下,家长这样做的话,孩子还能集中注意力做事情吗?恐怕心烦还来不及呢。所以在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的时候,不管他的想法好不好,只要没大碍,家长就不要一直在旁边催促、唠叨,尽量让孩子能专心地把一件事做完。

    P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