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医学图书 > 100md首页 > 家庭教育 > 家教方法 > 心理疏导 图书编号:22526698
 
《中小学短期心理咨询》
作者:(英)莱茵斯 著,田浩 译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9/1
ISBN:9787562462965 定价: 37.00元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为在教育领域工作的咨询人员而写的。主要包括学校咨询师、教师咨询师、学习导师、职业导师、教育社会工作者、实践社会工作者和教育心理学者。作为一名专职在校咨询师,我的兴趣在于提供一种实践者的视角,以帮助那些为中学或进修学院的青少年服务的咨询师。在书中,我阐述了整合化的治疗思路,包括了短时的、以目标为中心的方法和传统方法中的关键要素。虽然也讲了干预,但是本书主要不是一本咨询师训练手册,也不是学校咨询人门。本书所面向的读者是对咨询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人。在上咨询课程的学生会发现本书能拓宽其对学校短期咨询的理解。

    内容推荐

    本书讲述了:十几岁是孩子生长发育、性格养成的最关键时期,而现在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给孩子带来的压力却很大,超出意料。孩子需要关爱,拥抱和安慰是远远不够的,他们需要专业人士提供的专业帮助。由于学生每年只有几个月在校,中间还有寒暑假,因此短期心理咨询特别适合学校的环境,是在校咨询师、心理辅导员以及老师们需要的咨询技术,可以帮助解决孩子们的:自卑,偏激和任性,抑郁和自杀倾向,暴力倾向和攻击行为,父母离异或单亲造成的性格问题,吸烟、吸毒和饮酒,性行为及性倾向问题,叛逆和空虚。

    目录

    1 学校心理咨询

    学校咨询的发展

    学校心理咨询的变革

    开放取向和系统取向的学校咨询

    学校环境中的咨询范围

    要点

    2 学校咨询的职业和伦理准则

    保密和法律

    对学校中学生来访者的保密准则

    有自杀倾向的学生

    披露“侵犯”信息的法律及道德责任

    关于未成年人性行为的法律规定

    儿童保护和保密准则

    实践中的儿童保护政策

    咨询师的权限和角色

    要点

    3 11~18岁的发展历程

    青春期:发展特征

    健康发展所需的家庭环境

    要点

    4 短期心理咨询

    青少年咨询的理论体系

    短期治疗

    有效的学校短期咨询方法

    整合的个人风格

    要点

    5 低自尊、抑郁和自杀念头

    压力和抑郁研究

    通过咨询提升自尊

    抑郁青少年的咨询

    有自杀观念学生的咨询

    遭受性虐待学生的咨询

    要点

    6 校园欺凌

    对欺凌的研究

    决定对谁咨询

    欺凌者的咨询

    团体咨询

    身体受虐者的咨询

    言语挑衅受害者的咨询

    要点

    7 学校中的愤怒、攻击和暴力

    年轻人愤怒、攻击和暴力的相关研究

    暴力与攻击——一个社会问题

    暴力和攻击性学生的咨询

    愤怒激发和认知重构

    要点

    8 父母分手和继父母冲突

    对父母分手的研究

    父母分手初期的青少年咨询

    分手后的咨询

    跟继父母生活的咨询

    要点

    9 丧失和丧亲

    西方学校年轻人丧亲的背景

    丧亲对发展的影响

    丧亲咨询

    丧亲的短期个体咨询

    丧亲的短期团体咨询

    要点

    10 性倾向和性行为

    异性恋倾向和行为

    异性恋青少年的短期咨询

    同性别关系

    同性恋青少年的短期咨询

    要点

    11 吸烟、药物和酒精滥用

    西方社会的药物与毒品

    对成瘾行为的研究

    目标群体的负责决策

    吸烟者的咨询

    药物和酒精问题的短期咨询

    要点

    12 人生意义和心灵空虚

    西方文化中的灵性

    11~18岁的灵性发展

    灵性咨询和真诚问题

    整合的以心灵为中心的咨询

    有设定的死亡时间吗?

    生命中的怪事——它们有意义吗?

    我们有力量和可以决定未来吗?

    人生无常,还是早已命定?

    人生值得烦恼吗?

    我们会冥冥之中逃脱大灾大难吗——有守护天使眷顾我们吗?

    要点

    参考文献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1学校心理咨询

    过去的2000年里,“以习俗为中心的”地方化社区转变为更大规模的、劳动力取向的工业化城市,随之而来的是对老人、病人、穷人和精神病人的支持变少了(M。Leod,2003)。工厂把年轻人从家庭拉到个性化的机构里面工作,学校也如此仿效。总之,这些发展造成了社会支持系统的减弱。“核心家庭”的观念开始破碎,社区意识也发生着改变。牧师作为倾听者和情感支持者的角色被医生取而代之,“精神疾病”也成了一种可以被诊断的“疾病”(例如“癔症”),也许还可以通过催眠被治疗。这些治疗导致对医学的科学化研究和对“无意识”的承认。仪器设备在20世纪的心理治疗中也大行其道了。

    围绕农业或工业的“教育”取代了家庭手工业的职业训练,早期学校教育的社会意义在于由此产生了国家凝聚力趋势。过去的年代是“大人在讲话,小孩别插嘴”,不会想到孩子会有社交或者情绪的问题,也不认为他们是什么“个体”,更不可能会“抑郁”。心理和精神干预是针对成人而非儿童的,因为人们觉得无论孩子身上发生什么都无须大惊小怪。但这一切都在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