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临症中医视角(《行医日记》作者十年后又一力作,一位基层医生23年全科追求) |
作者:蔡民坤 编著 |
出版社: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2/1/1 |
ISBN:9787534951930 |
定价: 48.00元 |
|
编辑推荐
十年前,作者用自己的行医实践,出版了一本《行医日记》,记载了作者的所作所为、所想所思。真实地反映了一位临床医生的喜悦与困惑,成功与失败。
十年后,作者用二十多年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完成了《临症中医视角》一书,发掘了中医学科学与伟大,放弃了中医学的模糊和混乱;把中医学分对症治疗和整体治疗,把西医学纳入中医学的整体框架下,用中医学的哲学理论综合了中西医学之长。也就是以传统中医学的整体观为出发点,结合还原论的方法,用系统的、整体的、动态的、联系的、辩证的和还原的方法去分析和处理机体的各种变化,包括症状、体征、各种辅助检查和疾病的变化。这就是“中医视角”临症方法,这种方法完全体现了哲学的观点。
也许您对以上的论述会有种种想法,但是,无论如何:
假如您爱中医,请把握它的灵魂。
假如您爱中医,请面对它的不足。
假如您爱中医,请允许我们对它的大胆。
假如您爱中医,请接受或批判这里的观点。
内容推荐
全书分为“总论”和“各论”。“总论”首先明确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和辩证法对现代医学的指导意义,应用对“五行”的新认识,分析机体系统的生理、病理变化,并提出符合系统要求的临床干预方法,即“局部病因病理诊治、整体病因病理诊治和整体机能状态的治疗,并明确了中西医学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明确了“症”、“证”、“病”的关系,消除了中西医分岐,成功地用”五行辨证“代替了传统的“五脏辨证”,避免了中西医学在脏腑概念上的混乱。“各论”从“临症要点”、“局部病因病理”、“整体病因病理”、“整体机能状态”和“整体护理”五方面分析了56个内科常见症状、体征、辅助检查异常和疾病,验证了“总论”的理论和方法,为全科医学提供了一种结合中西医学思想和方法临床路径。
这本书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中医学整体观和辩证法对医学临症过程的指导。
2、提出了“五行新理论”,并以此观察、分析和干预机体(系统)。
3、提出“五行辨证”,代替传统的“五脏辨证”,并在56个病种得到验证。
4、提出“整体机能状态”的概念,开创临床诊断和干预的又一切入点
5、明确了“症”、“证”、“病”的关系,消除中西医分岐。
6、明确了中医在整体病因病理和整体机能状态诊治中的优势。
7、明确西医学在局部对症诊治中的优势。
8、为全科医生提供了一种“临床路径”。
作者简介
蔡民坤,浙江嵊泗人,农工党党员。1988年毕业于浙江中医学院中医专业,主任医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宁波市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委员。就职于宁波市白鹤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1年著有《行医日记》一书。
目录
总论
引子
第一章 用系统论的方法认识我们的机体
一、用系统论分析机体的整体与局部
二、用系统论认识机体生理
三、用系统论认识机体病理
四、用系统论指导诊断
五、用系统论指导治疗
第二章 中医视角中的中西医学
一、传统中医学为《临症中医视角》提供的理论和方法
(一)传统中医学提供了一整套哲学原理——阴阳理论和整体观
(二)传统中医学揭示了系统的基本属性——五行学说
(三)传统中医学在病因学方面的贡献
(四)传统中医学观察并总结了生命现象
(五)传统中医学总结了一套体质诊断、观察和调整的方法
(六)传统中医学发现并总结了经络现象和经络理论
(七)传统中医学观察和归类了自然药物的一般性质
(八)传统中医学提供了许多临床技艺
(九)传统中医学积累了单方、验方等经验
二、西医学为《临症中医视角》提供的理论和方法
(一)现代科学为医学提供了一整套逻辑推理和分析方法
(二)现代科学为医学提供了许多检查手段
(三)西医学明晰了很多的机体生理、病理机制和组织解剖结构
(四)西医学揭示了许多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五)西医学发现和发明了许多治疗方法
(六)西医学提供了许多对症治疗的方法
第三章 “中医视角”下的病因病理
一、外因
二、内因
三、病理
(一)局部病理
(二)整体病理
四、整体机能状态
(一)寒、热、虚、实
(二)常见证型
五、整体机能状态与病因病理的关系
第四章 《临症中医视角》的诊断、治疗方法和药物
一、《临症中医视角》的诊断方法
二、《临症中医视角》的治疗方法
(一)《临症中医视角》的治疗原则
(二)《临症中医视角》的治疗策略
(三)《临症中医视角》的治疗方法
三、《临症中医视角》的药物
第五章 《临症中医视角》的各论说明
一、临症要点
二、局部病因病理
三、整体病因病理
四、整体机能状态
五、整体护理
(一)相关内容说明
(二)相同内容说明
第六章 小结
各论
症状与体征篇
发热
咳嗽
呼吸困难
……
中医时“待”(后记)
附录一 引用方剂拼音索引
附录二 引用人体穴位拼音索引
参考文献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二章 中医视角中的中西医学
“中医视角”集成中西医学的理论和方法,集成中西医学的临床实践,所以,中医学、西医学的一些理论和方法都将在这个视角中有相应的体现。
一、传统中医学为《临症中医视角》提供的理论和方法
(一)传统中医学提供了一整套哲学原理——阴阳理论和整体观
1·阴阳理论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又互为对立的事物或现象的概括。它既可以代表矛盾的某一事物或现象,也可以代表某一事物或现象内部的两个方面。一般地说,凡是活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功能的、功能亢进的,都属于阳;平静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物质的、功能衰减的,都属于阴。阴阳理论包括“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消长平衡”、“阴阳相互转化”等基本观点,这是一种朴素的辩证法观点。
传统中医学用“阴阳”来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并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是最基本的生理病理,“阴胜则寒,阳胜则热;阳虚则寒,阴虚则热”总结了病理变化的一般规律,所以传统中医学把“阴阳”作为临床辨证的“八纲”之首。可以这样说,传统中医学用“阴阳”概括了机体的所有功能、所有物质、所有状态和所有变化,同时又用“阴阳平衡”、“阴阳互根”、“阴阳消长转化”说明了人体的各种变化。这些理论在过去有效地指导了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到现在还将继续指导我们的医学过程。
传统中医学的临床过程也就是阴阳矛盾应用的过程。阴阳的应用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用阴阳认识机体的生理。在古代,人们对世界和人体结构缺乏了解,也没有先进的仪器设备认知身体,所以用“阴阳”来概括一般的生理过程,如把人体具有推动、温煦作用的气称之为“阳”,而把具有营养、滋润作用的血称之为“阴”;把功能性的称之为“阳”,把物质性的称之为“阴”,等等。生命的过程就是这种阴阳相互作用,彼此依存、彼此消长的过程。
第二,用阴阳认识机体的病理。各种病理变化都可以理解为功能的亢进或减退,或者是物质的过多或不足,传统中医学有阴虚、阳虚、阴盛、阳亢等病理变化,涵盖了机体的各种病理变化。同时,阴阳理论可以有效帮助我们理解和指导现代医学过程。例如,在心力衰竭治疗中,提高心肌收缩力是纠正心力衰竭的重要内容,但是提高心肌收缩力的同时增加了心肌耗氧量,而心力衰竭不纠正又会影响循环,影响冠脉血液供应,加重心力衰竭。在这样的一对矛盾体中,心肌收缩能力就是“阳”,供应心肌的血液就是“阴”,二者存在着矛盾的联系和辩证关系。在阴阳理论指导下,能更准确地把握血液供给与心肌收缩力之间的关系。
第三,用阴阳指导治疗。《类经附翼?医易义》有“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又有“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并有“寒则热之”、“热则寒之”的治疗原则。类似这样的哲学辩证思想指导了传统中医学涵盖养生、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的所有过程。哲学思想的演绎是传统中医学理论推理的主要方法,整体观、辨证论治疗原则是其中的要点。具体治疗过程也就是实现三个层次的阴阳平衡:机体与环境的阴阳平衡、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治疗本身的阴阳平衡。这里,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最为关键。
2?整体观整体观是传统中医学的重要学术思想,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是机体与环境存在着相互的联系。传统中医学的很多理论都贯彻了这样一个思想,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这些说明了机体的生理病理与环境有着密切相关性。传统中医学还用经络学说、表里学说说明人体是个有机整体,成为传统中医学整体观的重要内容。
在临症中,传统中医学注重机体与环境的关系,注重机体的整体性,并用“证”概括“病因、病位、病变性质以及邪正双方力量对比等各方面情况的病理”,这就是传统中医学的辨“证”。所以,“证”其实是一种机体和环境共同作用后的状态,辨“证”论治也成了传统中医学的特色。有关“证”的内容,我们将在“整体机能状态”中有更多的借鉴。
但是,大家应该注意一点,受到历史条件的局限,传统中医学分析的“症状”多为病人的“自觉症状”,无法了解更多的“症状”,也无法精确这些“症状”,这样使“证”的分析一直局限于四诊所得,这就是传统中医学的局限。如何使“证”的分析更精确、更符合逻辑,这需要借鉴现代科学的实验技术和逻辑分析方法,这需要我们更多的付出,这是我们所期待的。《临症中医视角》所分析的症状应该是人体感官和现代仪器设备所及的所有变化,或者说现代科学技术的各种手段只是增加了我们人体感官的视听范围和精度,使传统中医学的整体观得到更广泛、更深入、更精确的发展。
整体观也将指导我们对某一局部问题的思考,如对于心力衰竭的治疗,一方面应针对心力衰竭进行治疗,另一方面可以降低机体的新陈代谢,减少对心脏的需求,实现一种新的整体平衡。这是整体观思想的又一种体现。
(二)传统中医学揭示了系统的基本属性——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源于古人对自然系统的观察和总结。《中医基础理论》是这样描述的:“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与变化所构成。这五种物质不仅具有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且是在不断运动、变化之中。”传统中医学通过比类取象把“木”、“火”、“土”、“金”、“水”与自然界的气味、颜色、季节、方位以及人体的脏腑功能、情绪变化、五官等进行简单地类比,并以此说明一些生理、病理变化,这样的比类取象和联系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的确解释了很多生理、病理现象,指导了医学临床。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样的联系难免存在牵强附会之处。比类取象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使传统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实证研究渐行渐远。为此,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五行,以及五行的应用。鉴于重新认识五行、重新应用五行的复杂性,我们将用很大的篇幅加以说明。
那么,五行的本义是不是指自然界的五种物质?为什么不把这五种物质称为五类、五种、五物之类,而独取“五行”一词?除了用比类取象的方法应用“五行”,“五行”还有其他的指导意义吗?这就是我们所要思考和努力的内容。
我们重现一下五行学说形成的年代。当时人们没有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不可能了解物质、生命的细微结构和内部变化,也没有“五行”或“六行”之思想束缚。人们所能做的只是对这个世界,特别是地球生态系统进行仔细观察和周密思考。其结果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理论和假说,并应用于生产、生活之中。这些理论和假说经过生产、生活的检验,许多已被淘汰。另外,当时社会文字记载和传播非常困难,只有简单、明了的理论和假说才有可能被广泛接受和传播。五行学说正符合了这样的要求,被广泛地应用于实际中,特别是医学理论中。所以,五行理论的形成一定经历了从“具体形态”到“一般规律”的总结过程。我们考证了《说文解字》,“行,人之步趋也。步,行也。趋,走也,二者一徐一疾,皆为谓之行,统言之也。尔雅,室中谓之时,堂上谓之行,堂下谓之步……”这里可以看出“行”是运动的,有变化的,而且是有规矩的。“五行”必须具有动态变化和有规有矩的基本特征,所以“五行”不可能单一指五种物质,而是对自然现象和事物的高度概括。
我们先用常识来分析地球生态系统中的“木”、“火”、“土”、“水”的“具体形态”。
木,具有光合作用,具有吸收天地物质而成材的能力,生产自然界各种生物所需要的各种材料。
火,带来温度、光明和热量,它是人们能够用感官直接体验到的能量。
土,构成地球表面的一般形态,是地球生态圈的基础,构成道路、田野、山川、洼地,形成大山、河流、海洋等。
水,常见的液态物质,也是自然界物质流动的载体,水的流动实现了自然系统中物质的流动和交换。
这样的常识性认识在古代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背景下,自然而然成了人们认识自然和生命的出发点及依据,通过直观的感知、观察、分析和判断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和变化,包括生命体的变化,逐渐形成理论体系。所以,我们认为“五行”理论中的“木”、“火”、“土”、“水”首先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具体形态,然后加以抽象,由具体形态演绎成为表述生态系统的一般属性,并把这属性延伸引用到其他系统变化(这就是比类取象)。
那么“金”又是指什么?
金,在古代是一般金属物的统称,在传统中医学中常被理解为金属及金属的相关属性。但是,在古代,金子没有石头有用,也没有贝壳有价值(最早的货币),作为“金属”属性的“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生产、生活的价值。但是,“金”在古代是难得的,而且性质稳定,不易变性和腐烂,有光泽,常被赋予“辉煌”、“高贵”、“不可侵犯”等属性,还被用来形容制度和纲纪,如金科玉律。在传统中医学的五行应用中,把“金”与肺相应,而又有“肺主治节”之说。治节,即治理和调节。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金”不是指自然界存在的“金属”或“金子”,“金”是指自然界同样客观存在的规律、规则、制度和关系。我们的先人注意并研究了规则、规律、制度和关系对人们的影响,体现在五行之中,并以“金”称之。这里,我们把这些规律、规则、制度和关系总称为“生命程序”。
这样,我们可以对五行学说的实质内容进行重新认识,在地球生态系统中,“木”、“火”、“土”、“水”、“金”分别指地球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加工和转换机制”、“能量属性”、“地表结构”、“物质流动性”、“规则、规律、制度和关系”(即“生命程序”)五个基本属性。
上述的“五行”属性在其他系统中是否具有普遍性?这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但是,无论如何,以上五个属性对于任何一个系统来说都是必要的,即:系统需要一个物质加工转换机制,完成来自环境物质的加工和转换,以生成机体可利用的物质;系统具有一定的能量属性,以实现系统的相对稳定和功能;系统具有一定的组织结构及其相应的构成物质;系统内部存在各种规则、规律、关系和制度,也存在于各种关系和规则之中;系统具有一定的物质流动,以实现系统的新陈代谢。显然,我们没有证明五行是组成系统的充分条件。但是,对于医学来说,从这样的五个方面考察机体的变化将指导更多的临床和研究。《临症中医视角》以这样的“五行”概念分析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这也许正是“五行”理论的应有价值。我们对医学相关的、不同层次的系统作了一下分析,见下表。
五行 系统 地球 人体 心脏 细胞
木 加工和转换机制 生物链、物理、化学反应 以肝为主的物质和能量的生成、转换 生物能转换成机械能 物质和能量的生成转换
火 能量属性 光、热、风等 体温及各种生理功能和能力 心脏搏动和泵血功能 细胞活动及功能
土 组织结构和(或)构成物质 地壳结构 人体构成物质及组织器官 心肌、心内膜、瓣膜、希氏束、浦氏纤维等 细胞构成物质及细胞器
金 生命程序 地球生命和地球上的运行 生命过程及体内的调节和平衡 机体控制和调节及心脏自身调节 细胞生命及细胞内的协调和平衡
水 物质流动性 水和空气及所溶物质的流动 组织液、血液、气体的流动与代谢 冠脉循环及细胞内的物质流动及电活动等 电介质、有机物等物质的流动
我们可以看到,就人体而言,肝脏、消化道及其他多个组织器官参与了机体的“加工转换”,即“木”;心脏的跳动、体温及各种功能活动体现了“能量属性”,即“火”;各种组织器官及其相应的构成物质,形成了机体的形态,承载了各种生命活动和生命过程,实现相应的生理功能,即“土”;机体的生物钟,机体的自然生长、发育、衰老和死亡控制,以及各种生物调节都是“生命程序”的具体形式,即“金”;机体内的各种物质流动性质,即“水”。以上五个方面的系统属性构成了系统生命。
那么,五行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传统中医学用“生克乘侮”来说明五行之间的关系,演绎出很多传统中医学特有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我们认为“生克乘侮”只是揭示了五行关系的一部分,在现代科学条件下,一方面我们要承认五行之间存在着诸如“生克乘侮”的关系,但另一方面又不应拘泥于此,而且应该更具体和精确。现代科学已经明晰了其中的很多影响和关系,我们是否还有必要进一步研究这种生克关系?这需要进一步的思考。也许这种生克关系能进一步指导医学科学的研究,这值得我们期待。
有关五行学说这样的分析和认识,其中的重要观点笔者已在《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年2期杂志上发表。我们以后有关五行学说的内容将全部引用这些观点。那么,这样的五行学说有什么应用?在我们的《临症中医视角》又将是什么样的作用?对现代科学条件下的医学研究又会有什么指导意义?与传统的五行解释又有怎样的联系和不同?我们先对传统五行应用作一分析。
传统中医学对于五行学说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比类取象。从自然界的木、火、土、金、水抽象出五行的“木”、“火”、“土”、“金”、“水”,并以此类比各种自然现象,特别是与人体的五脏、五官等相类比,对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病理现象作了广泛的联系和研究,总结出医学的五行变化,形成了传统中医学的五脏等理论,并以此奠定了传统中医学的基础,其研究成果指导了几千年的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那么这种研究方法是否科学?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
用五行学说进行比类取象其实质就是利用系统之间的相似性。五行学说研究的是系统,系统具有相似性,即系统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行组成。我们的先人就是利用了这种相似性,进行系统之间的类比,进行物种之间的类比,以此来探寻未知领域或不可知领域的内部规律、规则和变化。在古代,人们没有现在的研究仪器和研究方法,更没有现在的实证研究意识,而且受意识形态、社会伦理等因素的影响,人们根本不可能对人体进行解剖研究、对照研究、实验研究。而代之以更多的观察和分析,分析自然现象、生命现象的规律和关系。用五行进行类比,指导演绎,就成为一种很重要的研究方法,并且取得很大的成功。在医学方面,人们通过观察天地的变化、通过对动物解剖的粗浅认识,进行了五行的类比和演绎,取得相当的成就,逐渐确立了五行类比方法在医学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这样的研究方法看似简单,但是却有其合理和科学之处,它是古人在认识生命系统基本属性的基础上的一种演绎。对当今以实验科学为主的研究方法也不无指导意义。五行学说基于系统,注重系统内部的联系,注重系统与环境的联系,更注重动态的变化,同时,又用比类取象帮助我们探知、预测未知领域的变化,以及各种变化的相互关系。传统中医学的很多内容都建立在这样的类比和演绎之上。
但是,我们必须明确比类取象的局限性,以及盲目比类取象的后果。当五行的基本属性与某些局部的事或物进行类比时,常会出现很多的牵强和错误。同时,这样的比类也使中医学远离了实证研究,越来越不适应医学科学的研究和进步,甚至成为传统中医学进步的蕃蓠。传统中医学要融入现代医学必须走出五行学说有关比类取象的束缚,五行学说要展示其科学性,也必须走出比类取象的简单应用。
根据我们提出的五行学说新解释,除了上述的简单类比之外,还可以进行五行的功能类比和实证研究,从而更全面地了解系统和干预系统。
五行的功能类比是在传统中医学比类取象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功能分析。我们不再把“肝”与大自然的“木”相类比,而是把机体内的物质加工和转换机制与大自然的物质加工和转换机制相类比,分析这两种机制的共性和特点,指导医学临床。其他的四个属性也都可以采用这种功能类比法。
五行的实证研究就是分析系统“物质加工和转换机制”、“能量属性”、“组织结构和(或)构成物质”、“生命程序”和“物质流动性”的精确变化,分析和掌握五种属性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进行精确干预。对医学来说,五行的实证研究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从五行认识机体生命的基本结构。我们不光要认识组成机体的七大系统,还要认识机体作为系统存在的其他方面的属性变化,即“能量属性”、“生命程序”、“物质加工和转换机制”、“物质流动性”方面的变化。具体对某一脏器的认识,我们既要尽可能地明确某一脏器的组织结构和(或)构成物质及其相应功能,也要明确其在机体系统中的“五行”属性地位。如肝脏的组织结构及其物质加工转换的功能;心脏的组织结构及其搏动为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提供的动力,等等。
第二,从五行认识、研究生命系统的内部关系。例如,心脏为全身提供血液,提供机体所需要的能量,而能量则由肝脏合成,而心脏本身所需要的能量也同样来自肝脏,最后完成人体的血液循环,维持机体体温,这就是机体能量属性与机体的物质加工和转换属性的关系,也就是“木”与“火”的关系,等等。
第三,从五行认识机体的生命现象。例如,“金”所指的“生命程序”包含了机体的生物钟,也包含着机体的各种生命规律和规则,也包含着机体内部的各种生物反馈和生物调节,通过对组织结构、物质流动性、能量代谢及物质加工和转换的调节,实现机体系统的生长、发展、死亡和相对稳定。
第四,用五行理解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生命系统依赖环境,从环境中获得物质、能量和信息,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环境,参与环境的物质转换和流动。
第五,从五行学说出发,认识、分析和干预我们的机体,如“物质流动性”表现为重力、渗透压、电荷、生物主动转运和机体运动等多种形式,在精确认识后可以进行精确干预。
总之,五行学说完全可以结合现代科学,特别是医学科学的研究成果,指导我们的医学临床和医学研究。可喜的是,现代科学,特别是现代医学为这种认识和干预提供了种种可能, 我们有必要利用各种科学技术、设备和方法来认知我们的机体系统。
(三)传统中医学在病因学方面的贡献
传统中医学在几千年的实践中,发现了各种致病因素及其规律,这是对医学的重要贡献。传统中医学认为,临床上没有无原因的问题,任何问题都是在某种原因的影响和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病态反应。我们的先人凭借智慧和实践总结了很多有意义的病因学理论,其中以宋代陈无择提出的“三因”病因学说尤为重要,开创了传统中医学的病因学分类研究。纵观传统中医学的病因学理论,以下几点需要关注。
第一,风、寒、暑、湿、燥、火六淫是传统中医学重要的病因学内容,主要是指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但很多内容并不单一指外界气候变化对机体造成的疾病,其实质是病因与机体共同作用所产生的临床结果。所以,我们应该区分各种气候变化(风、寒、暑、湿、燥、火)对机体的影响,以及机体因各种原因造成的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变化,在病因学中应重点关注前者,后者将在“整体机能状态”一节再作说明。
第二,传统中医学对病原微生物的认识历史久远,常表述为“瘟疫”、“疠气”、“戾气”、“异气”、“毒气”、“乖戾之气”等,这些表述有相当的科学之处,但现代医学已经明晰了很多病原微生物的结构和特性,为临床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二者相比,传统中医学缺乏现实指导意义。
第三,传统中医学注重情志变化,总结为七情致病,这是传统中医学病因学的一个闪光点,很多内容对当今医学模式的转变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第四,饮食劳逸是传统中医学病因学的又一内容。结合现代生活中过度饮食、过度劳作、过度用脑和过度休息等现象的广泛存在,传统中医学有关这些方面的病因学认识具有现实意义。
基于以上内容,我们认为传统中医学为《临症中医视角》提供了以下病因学的内容。
一是,注重环境因素对机体的影响。这里的环境因素包括气候因素和不良生态环境因素(如辐射等),这些因素有的是以风、寒、暑、湿、燥、火的性质直接影响机体,它将指导我们在《临症中医视角》中更多地关注环境变化对机体的影响,这是整体观的要求和体现。
二是,注重心理因素对机体的影响。心理因素包括心理活动和心理刺激。传统中医学认为人有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突然、强烈或持久的情志变化,可以影响人体的生理,并导致疾病。另外,还有“怒伤肝”、“喜伤心”及“心为精神之所舍”、“肝主疏泄”、“肝气虚则恐,实则怒”等观点。这些内容很多是古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过程中对各种心理问题的观察和总结,它将指导我们更多地关注情志变化对机体的影响。
三是,注重饮食、生活和工作方式对机体的影响。这里包括生活和工作的节奏、强度、方式、习惯等方面对机体造成的影响,如饮食过饱、饮食过快、过劳、缺乏运动、久站久立、长期从事某项工作、性生活过度等。这些不良因素长期作用于机体,久而久之造成机体生理改变,乃至病理变化。《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生气通天论》说“膏粱之变,足生大疔”;《素问?举痛论》又说“劳则气耗”,等等。传统中医学有关这些方面的认识较为广泛,对临床很有参考价值,特别在现代社会生活方式下,这类损害日见增多,很多疾病与此相关,有必要从生活、饮食、工作方式中寻找原因和治疗方法。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有关饮食不洁所致的疾病应归为下条。
四是,有关生物因素引起的疾病,我们不采用传统中医学的表述。
总之,传统中医学在关注生物、生理因素的同时,更注重心理、环境气候、工作和生活方式等因素,其中的很多内容是对现代医学的重要补充,特别适合“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
(四)传统中医学观察并总结了生命现象
传统中医学在几千年的临床实践中,通过对机体饮食、睡眠、出汗、大小便以及其他的生理变化的观察,总结了很多生命现象,提出了一些生老病死的规律,如《素问?上古天真论》关于机体生长发育的描述等。其中的一些内容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常识,有些还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我们将在“临症要点”中应用这些观察,关注病人的生理变化、体貌特征和苔脉变化。
(五)传统中医学总结了一套体质诊断、观察和调整的方法
传统中医学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了不同类型的体质,以及有关这些体质的观察、调整方法。刘琦教授出版了《中医体质学》,对中医体质学的概念与范畴、体质形成、体质分类、体质生理、体质病理、体质诊断、体质与治疗、体质与养生预防等内容作了系统论述。传统中医学主要通过望、闻、问、切对体质进行观察、分析和诊断,以阴阳、寒热、虚实对体质进行分类,并依据哲学理论调节体质,如“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传统中医学这样的体质分类和体质干预对现代医学临床和健康保健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部分理念促成了本书理论的形成,如“整体机能状态”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体质的变化。
(六)传统中医学发现并总结了经络现象和经络理论
传统中医学认为人体存在一个经络系统,用于气、血、神经调节信号等的传输。很多中医工作者想证明这种路径的真实存在,找到其解剖组织结构,但是至今没有明确的结果。我们认为,经络是传统医学工作者在长期、大量的临床观察过程中得到的一些现象和规律的综合,用以说明机体的某种生理或病理现象。笔者在大学时代曾进行有关经络本质的研究,倾向于经络是“大脑某种神经功能在肌肤的映射”,而且这种神经功能已经部分退化,被其他神经功能所掩盖。现代医学已经明确了经络的部分功能为血管和神经,有些只是肌腱、腱索、肌束的另一种称谓。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还有相当多的经络功能还不能用现代医学理论所解释,这里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医学科学发展的局限性,我们还没有发现这种经络的组织结构,甚至还没有认识到这类现象,或者说没有对这类现象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者说还没有对这些现象进行有效的总结,尚未找到经络的一些规律;二是经络理论除了一些神经功能、血管功能之外,原本就有主观臆测的成分。但是,无论怎样,临床中我们还是可以用经络理论说明一些临床现象,解决一些临床问题,其作用远超神经、血管,况且,还附着了很多先人的观察和经验。所以,在部分章节,我们将保留“经络”这样的名称。
(七)传统中医学观察和归类了自然药物的一般性质
传统中医学认识自然药物的方法主要有两个途径:第一个途径是通过几千年的实践,观察和分析了很多天然动植物的作用和毒副作用,甚至直接用人体进行试验,试用和鉴定了很多天然药物,并总结了大量临床应用实例。这种经验是巨大的,这一点我们必须予以足够的认识和重视。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其不足,甚至错误,如临床试用随意性大,缺乏严密的逻辑和对照,经验分散而数量庞大,给临床应用和研究带来很大的困难。第二个途径是在阴阳五行理论指导下对自然药物进行归类和分析,形成了一整套药物分类的方法,特别是把中药分为四气五味,并结合阴阳五行理论分析药物的一般属性,界定了一些药物的临床作用机制和范围,在传统中医学的理论框架下得以应用。如附子属热,病人阳虚属寒,就可以用附子温阳,以此取得临床治疗效果等。
(八)传统中医学提供了许多临床技艺
传统中医学的临床技艺主要是哲学理论演绎的临床过程,它首先对体质和疾病进行八纲辨证,然后对药物进行阴阳和四气五味分类,最后通过哲学演绎进行或制、或疏、或和、或补的临床治疗方法,如阴虚——补阴——六味地黄丸等;其次,也有临床的技巧,如与病人的有效沟通技术和心理治疗技术;另外,还有一些推拿、针灸的施治技术。所有这些临床技艺需要我们更多地传承、总结和发扬。
(九)传统中医学积累了单方、验方等经验
传统中医学几千年的临床经验,有部分是可以进行传统中医学理论和哲学理论的推理和演绎,而有些纯粹是个体经验。对于前者,我们要注意哲学概念的逻辑性和演绎过程的严密性;对于后者,要认定这些经验的价值,需要借鉴现代科学的实验和对照,用逻辑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加以整理、发掘、筛选和规范,科学地界定其临床有效性、适应证、禁忌证和并发症。单方、验方的另一作用就是为现代医学科学研究提供线索,为新药开发研制提供最初始的依据。
传统中医学所提供的这些理论和方法具有高度的哲学意义,也具有一定实践操作方法,我们将充分引用这些观点和方法。对于中医理论,我们还是引用王裕民教授在《差异、困惑和选择》一书所说:“这些理论正确性高,而准确性相对差。”因此,临床中要注意灵活应用,不应拘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