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医学图书 > 100md首页 > 家庭教育 > 家教方法 > 亲子关系 图书编号:22522043
 
孩子我知道你在想什么(本书是作者继《聪明孩子从聪明妈妈开始》、《好妈妈管孩子就这样简单》之后奉献给妈妈们的又一本早教力作。)
作者:张丽娟 著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1/1
ISBN:9787510421778 定价: 29.80元
        编辑推荐

    《孩子,我知道你在想什么》是作者继《聪明孩子从聪明妈妈开始》、《好妈妈管孩子就这样简单》之后奉献给妈妈们的又一本早教力作。

    您是否知道孩子平时都在想什么,他们的一举一动又代表了怎样的需求?本书将帮您了解孩子行为心理和肢体语言,是一本天下父母必知的儿童行为心理学。

    本书特点

    *告诉您如何善解童心

    孩子对一切充满了好奇和向往,更想通过自己的行动来探索和了解这个世界。《孩子,我知道你在想什么》将带您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做孩子成长中最好的陪伴者。

    *完善教育孩子的方法

    《孩子,我知道你在想什么》从孩子的行为出发,以如何“爱”孩子为线索,用心理学的知识来分析和解读孩子的行为,教您从心理学中找到塑造孩子高尚人格法宝。

    *为孩子的心理健康添砖加瓦

    孩子,你终将远航。当你挣脱妈妈怀抱的时候,你的翅膀是否已经有足够的力量?想让孩子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我们不仅要重视孩子身体健康,更要为他们的心理健康添砖加瓦!

    内容推荐

    《孩子,我知道你在想什么》从0-6孩子的行为出发,用心理学的知识分析和解读孩子行为心理,并为妈妈提供了解决孩子不良行为和培养孩子好行为的方法和技巧,内容极具指导性,旨在让所有爱孩子的妈妈都能够通过孩子的行为明了孩子的真正需求和心理动向,给予孩子真爱和给孩子正确的引导教育。

    作者简介

    张丽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专业,后攻读于中科院心理研究中心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和河北师范大学音乐教育专业,曾担任新闻记者、教师和电视节目主持人。

    多年来,她以一个新闻记者的敏锐视角,洞察着妈妈和孩子之间的至亲微妙关系,致力于妈妈对孩子心理与行为影响的研究。同时,作为一位妈妈,她曾多次参加和组织有关儿童心理研究的沙龙活动,在探索科学教养方法上收获颇丰,其独到新颖的教养观点,得到众多妈妈的认同和赞赏。如今,她是孩子们心目中的好朋友,更是被妈妈们推崇的一位“聪明妈妈”。

    其代表作有:《聪明孩子从聪明妈妈开始》《好妈妈管孩子就这样简单》等。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孩子的行为折射成长轨迹

    1. 善解童心

    2. 从小开始,为孩子心理健康添砖加瓦

    第二章 破解孩子行为密码,进行心与心的对话

    1.哭——怎样理解孩子的需求和动机信号

    2.微笑——从“无心”到“有意”

    3.易受惊吓——怎样为孩子营造适宜成长的环境

    4.吃手——关注孩子的另类饥渴 .

    5.喜欢鲜艳的色彩——如何满足孩子视觉发展需要

    6.爱照镜子——培养孩子自我意识需注意什么

    7.拿什么吃什么——孩子为何要“品尝”世界

    8.怕生——如何帮助孩子缓解社交恐惧

    9. 爬——让孩子更加优秀的关键之路

    10.撕书——如何把撕书变成一种学习

    11. “扔东西”—— “扔”也能得到成长

    第三章 读懂孩子的行为语言,让孩子尽快“单飞”

    1.不肯松手独自走——怎样让孩子勇敢地迈出人生第一步

    2.偏食——纠正方法要得当

    3.不和小朋友玩——正确看待孩子的社会性

    4.喜欢推倒搭好的积木——家长应怎么处置孩子

    5.什么都是“我的”——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

    6. 黏妈妈——积极应对孩子的依恋行为

    7.什么都要“自己来”——哪些事情可以给孩子“放权”

    8.好动——如何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9.公共场合撒泼哭闹——家长如何巧解围

    第三章 读懂孩子的行为语言,让孩子尽快“单飞”

    1.不肯松手独自走——怎样让孩子勇敢地迈出人生第一步

    2.偏食——纠正方法要得当

    3.不和小朋友玩——正确看待孩子的社会性

    4.喜欢推倒搭好的积木——家长应怎么处置孩子

    5.什么都是“我的”——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

    6. 黏妈妈——积极应对孩子的依恋行为

    7.什么都要“自己来”——哪些事情可以给孩子“放权”

    8.好动——如何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9.公共场合撒泼哭闹——家长如何巧解围

    第四章 孩子总是“对着干”,父母如何营造和谐亲子关系

    1.和家长“对着干”——您是否了解孩子的“第一反抗期”

    2.不愿分床睡——孩子多大和父母分床合适

    3.不要洗脸——弄清孩子拒绝的理由

    4.做事磨蹭——适当让孩子体验后果

    5.喜欢说“不”——先让孩子说声“好”

    6.见什么“买”什么——怎样让孩子学会等待

    7.爱生气、发脾气——让孩子学会用合适的方式表达情绪

    8. 破坏玩具——合理保护孩子的创造力

    9.太爱看电视——“度”的把握是关键

    10.不愿意收拾自己玩过的玩具——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第五章 看行为知心理,如何科学地培养孩子的社会性

    1. 爱问“为什么”——如何做孩子思考的引导者

    2. 不愿去幼儿园——正确对待孩子的分离焦虑

    3. 轻易放弃——兴趣班该不该坚持

    4. 男孩也爱哭——让孩子学会用正确的方式表达

    5. 玩游戏“输不起”——如何让孩子正确看待输赢

    6. 害怕怪兽——如何赶走孩子的恐惧

    第六章 读懂孩子心声,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1. 沉迷于电脑游戏——如何让孩子自己关上电脑

    2.要什么就要马上得到——培养孩子自控力

    3.不懂感恩——如何让孩子学会施爱

    4.“人来疯”——多方入手培养孩子控制力

    5. 做事情三心二意——如何让孩子拥有持之以恒的动力

    6. 不敢尝试——如何让孩子勇敢地面对困难

    第七章 塑造高尚人格,父母要从心理学中找法宝

    1.说谎——培养孩子诚信的几个重要环节

    2.任性——对孩子进行科学的引导和管教

    3. 打人——正确对待孩子的攻击行为

    4. 自卑——增强自信从体验成功开始

    5. 不守时——如何为孩子建立时间观念6

    6.“小气”和“抠门”——怎样教孩子用合理方式维护权益

    第八章 掌握 8 种教育艺术,做最好的家长

    1. 蹲下来——怎样和孩子建立同理心

    2. 赞美——言之有物且用词恰当

    3. 亲子游戏——教育孩子的好机会

    4. 放手——让孩子拥有成长的机会

    5. 保持童心——做孩子成长中最好的陪伴者

    6. 做孩子忠实的听众——让孩子学会用合理的方式倾听和表达

    7. 别拿孩子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让孩子接纳自己

    8. 乱给孩子“贴标签”——别忽视了孩子的可塑性

    后记

    媒体评论

    这本书的内容很实用,解除了我的很多烦恼和不解。我家宝宝5个月了,以前我总担心宝宝吃手会养成不好的毛病,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这是宝宝成长中的必然过程。使我现在对教育宝宝非常有信心。

    ——半岁宝宝舟舟的妈妈 章星辉

    父母其实应该学点心理学,可是太专业的书读起来费劲。这本书读起来很轻松,看看书里面的小案例,再联系一下自己家的宝宝,启发很大。

    ——3岁宝宝的妈妈 陈女士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1. 善解童心

    都说孩子的心灵犹如一张白纸,可您是否知晓孩子的心里隐藏了多少个“为什么”;都说父母最爱孩子,可您是否知道孩子的一举一动又代表了他们怎样的需求?

    童心有“十万个为什么”的求知欲望,他们对一切充满了好奇和向往,更想通过自己的行动来探索和征服这个世界。家长只有善解孩子的行为,才能真正走进童心世界,说出孩子最贴心的话语,给予孩子最适合的关爱,成为孩子最知心的朋友,做孩子成长中最好的陪伴者。

    孩子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就努力用自己力所能及的行为和这个世界进行沟通:响亮的哭声、甜甜的微笑、用清澈的眼神对妈妈进行端详,您可知道,孩子的每一个行为都包含着大学问!

    我曾经听很多家长说过这样的话:带孩子真是太累人了,每天晚上孩子都要莫名其妙地哭,真是没办法;有的父母说自己的孩子爱吃手,认为这个行为对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利,可是纠正起来又非常困难;也有的家长说孩子胆子太小,不让生人抱,担心这样会影响孩子将来的社交能力;有的家长抱怨自己孩子太黏人,不愿去上幼儿园。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的困惑也会不断地推陈出新:孩子淘气、任性、什么都要自己来、跟家长对着干、不让他做什么他偏要做什么,甚至说谎、撒泼、乱发脾气和不懂感恩……

    这就要求我们家长从孩子的每一个细小行为中,明白他们的需求和心理动向。要想理解孩子的行为语言,首先要了解他们成长中每个阶段的不同特点。

    我曾看到过一个美国孩子写给爸爸妈妈的信:“我的手很小,无论做什么事,请不要要求我十全十美。我的脚很短,请慢些走,以便我能跟得上您。我的眼睛不像您那样见过世面,请让我自己慢慢观察一切事物,并希望您不要过多地加以限制。家务事是繁多的,而我的童年是短暂的,请花些时间给我讲一点世界上的奇闻,不要只把我当成取乐的玩具。我的感情是脆弱的,请对我的反应敏感些,不要整天责骂不休。不要严厉地批评、威吓我。您可以批评我做错的事情,但不要责备我本人。请给我一些自由,让我自己决定一些事情,允许我不成功,以便我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有一天,我会决定自己的生活道路。请让我和您一起娱乐,孩子需要从父母那里得到欢乐,正像父母需要从孩子那里得到欢乐一样。”

    当孩子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时,父母是他们最信任的人。面对未知的一切,他们的无助我们可想而知。但他们还不能用语言和您进行沟通,把自己的困难向您倾诉,这就需要您能从孩子的行为中读懂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当他们渐渐长大,面对诱惑和不解,他们更想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对这个世界进行探索,这同样需要您从孩子的行为中去洞察他们的心理动向。

    因此,要想做一个好家长,不仅要在生活上对孩子进行悉心的照顾,让孩子拥有强健的体魄,学到更多的知识,更要有读懂孩子行为的能力。在对孩子具体的教养中,让孩子体会到成长的快乐,保护和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质,让孩子的身心都得到更好的发展。

    2. 从小开始,为孩子心理健康添砖加瓦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健康、活泼、可爱,各种能力都能得以发展,而这需要健康的身心来做保障。如果想让孩子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我们不仅要重视孩子身体健康,更要为他们的心理健康添砖加瓦。

    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重视不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让孩子吃饱、穿暖以及孩子的学习上。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希望他能考上一个理想的大学,将来能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和不错的收入,能够组建一个幸福的家庭。然而,所有的一切都需要建立在健康的心理之上。

    前不久,震惊国人的“药家鑫连捅被害者 8刀故意杀人”案,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重新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据《新京报》报道,西安音乐学院学生药家鑫在朋友眼中是个柔顺却又倔强的年轻人。他喜欢弹钢琴,很在意自己的外表,想要去整容。2010 年10 月 20 日,他驾车撞倒一名女士,因嫌“农村人麻烦”,连捅被撞者 8 刀并致人死亡。

    有人因此称药家鑫为“恶魔”“疯子”,那么,外表温顺的大二学生,为何会下如此凶狠之手,是什么样的家庭塑造了这样一个人?一时间,他的父母及其家庭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从新闻报道透露的信息看,药家鑫的父亲一方面认为自己对儿子倾注了全部的心血,要求儿子绝对地服从;另一方面,他很少去肯定孩子做得好的地方,不会去表扬孩子。药家鑫对自己成长经历的主要感受就是“不快乐”“没意思”“无价值”“恨父亲”“想自杀”。

    据媒体报道,药家鑫曾对朋友感叹:“也许我心理有点扭曲了”。如果这个时候,药家鑫的父母能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如果能让药家鑫进行相关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自救,如果家长与孩子之间有一个有效的沟通渠道……也许就能避免悲剧的发生。然而,生活没有彩排和假设,一切都是现场直播。因此,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重要而且迫切,必须从当下做起。

    首先,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让孩子拥有健康心理的前提和基础。充满爱和温馨的家庭环境,会让孩子感到安全、心情愉悦,孩子做事情时会更加充满自信,有助于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开朗大方的性格以及勇敢坚强的心理品质。

    其次,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大人需要通过与朋友的交谈来宣泄自己的情绪,得到朋友的理解和认同。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同样希望有人能分享他的快乐,分担他的烦恼。家长不要以自己忙为借口,而忽视了与孩子沟通的重要性。有效的沟通能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排解孩子的困惑,让他们轻装上阵,快乐成长。

    第三,细心观察孩子的行为。行为能反应孩子的心理,家长要通过孩子的行为来发现孩子的心理需求,我们要站在尊重孩子成长规律的基础上,来对待孩子出现的我们认为不满意的行为,比如任性、哭闹、胆小等,用科学的方式来引导孩子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第 二 章 破解孩子行为密码,进行心与心的对话

    孩子的到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比的快乐,在父母眼里,孩子的一招一式都是那么可爱。当他们还不能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感受和需求的时候,我们怎样通过孩子的行为来读懂他们的心,并给他最好的照顾?这就需要您能用科学的育儿知识来解析孩子的行为,读懂孩子的行为语言,让我们与孩子的沟通变得更畅通、更有效。

    1. 哭——怎样理解孩子的需求和动机信号

    行为:哭怎样理解孩子的需求和动机信号:①每个孩子都伴随着哭声来到这个世界,此时孩子用他唯一的语言——哭,来和这个世界进行沟通。② 1岁以内孩子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信任感,这个阶段的孩子哭时,家长要立即做出反应,因为孩子此时需要有规律的满足和舒适的照顾,看护者能做到这一点,孩子易对周围世界产生信任感,否则易使孩子对周围世界产生怀疑,形成消极品质。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当您把宝宝迎接到这个世界时,千万不要认为这样就“万事大吉”了,其实真正的育儿生活才刚刚开始。在接下来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不仅要善于观察、多听听老人的意见,更要学习心理学相关知识,用科学的育儿知识来武装头脑。

    每个孩子都是伴随着“哭”声来到这个世界,那既是向世人宣布自己到来,也是向父母打一声响亮的“报道”。养育孩子的过程是漫长的,随着孩子慢慢地长大,也许您会觉得带孩子真的是一件辛苦的事情,比如孩子莫名其妙的哭闹,就令许多新妈妈很头疼。

    已经 4个月的豆豆很爱哭,如果是白天的话,妈妈会放下手中的事情,对孩子进行照顾:首先会想到给孩子喂奶,如果孩子不是饿了,就把孩子抱起来,哄一哄。可是让妈妈无奈的是,最近豆豆经常在夜里哭。并且豆豆每次醒来不哭上1个小时是不会善罢甘休的,妈妈忙了一天,到了晚上还不能睡上一个安稳觉。若是因为饿了或者该换尿布了而哭闹,按说当这些需求得到满足以后他就会停止哭闹。可是令妈妈不解的是,明明尿布干干的、喂奶的时间也不长,可豆豆还是哭个不停,这令妈妈非常恼火,不由地会说出“你不睡觉到底想干什么呀”的话,甚至还有了动手打孩子的想法,觉得孩子真是无理取闹。有的妈妈坐月子的时候是150 斤,可当孩子 1 岁时就只有 110 斤了,养育孩子真的很辛苦。

    不管您感到带孩子多么辛苦,还是应该有足够的耐心,不管怎样,我们还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1岁以内的孩子还不能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哭是他表达情感和需求的唯一手段,尤其是新生儿,他们还不会用手势或眼神和别人进行交流,只能用哭来表达自己的诉求。

    因此,当孩子哭闹时,家长应及时予以回应,因为此时妈妈是孩子的全部世界,如果妈妈对孩子的哭闹不理不睬,易让孩子产生挫折感,甚至会对整个世界失去信心。

    心理学认为,孩子在出生后的 3个月以内,妈妈要及时对孩子的哭闹做出反应,来满足孩子的要求。如果孩子的要求被及时、充分满足的话,孩子就会对这个世界产生安全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如果妈妈对孩子的要求没有任何反应,孩子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会让孩子感到不安和恐惧,就对周围世界产生不信任感和怀疑,形成消极品质,孩子也会因此而更加易哭闹,最终导致恶性循环。所以,妈妈为了让孩子健康地成长,不仅要对孩子的哭闹及时回应,更要能从孩子的哭声中听出节奏和不同,给予孩子最需要的照顾。

    听懂孩子哭的语言,采取合适的照顾方式,您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来分析孩子哭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1) 饥饿时哭

    哭声平坦而有节奏,并且边哭边做觅食状。这时妈妈可以把手指放在孩子嘴边,轻轻戳一下,孩子要是饿的话,就会张开嘴巴,有明显的觅食反应。这时只要给孩子喂奶,一般情况下,他就不再哭闹,会安静地睡去。

    (2) 身体不舒服时哭

    哭闹声忽缓忽急,没有觅食状,孩子看起来特别烦躁,四肢扭动、眉头紧皱。遇到这种情况时,妈妈首先要把孩子的床铺检查一下,把衣服解开,看看是不是要换尿布了、有没有疹子或被蚊子咬的包。如果上述情况都没有,就要给孩子测一下体温,并及时带孩子去医院,看孩子是不是存在肠绞痛、胀气、外耳道疖、皮肤感染等情况。等孩子感到舒服了,也就不会哭闹了。

    (3) 受到惊吓时哭

    如果孩子不是因饥饿、尿布湿、腹部胀满,而是受到了惊吓而哭闹时,一般哭声高而尖,回声长而短,这时妈妈要对孩子进行安抚:抱一抱、哄一哄,等孩子情绪安稳下来后,一般就不哭了。孩子对妈妈的心跳声音特别喜欢,当他的耳朵贴近妈妈的心脏,听一听妈妈那熟悉的心跳声,很多时候孩子就会停止哭闹。

    (4) 孤独时哭

    如果孩子的哭声断断续续,时不时睁大眼睛四处张望,这说明孩子心情比较烦或者有孤独感,需要妈妈或爸爸的陪伴和安抚。这时您一定不要对孩子的需求视而不见或者做出所谓的锻炼一下孩子的承受能力,对孩子的行为置之不理。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把孩子抱起或者和孩子聊聊天,给予孩子必要的照顾。

    ……

    书摘与插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