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刊: 健康杂志 基础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 学报 中国医学 卫生总论 报刊选摘 理论书籍 资料
保健: 新闻 评论 疾病 症状 养生 用药 护理 急救 四季 美容 两性 休闲 搜索
中医:·常识·教材·思考·中药·新药·医理·临床·针骨·民族·文化·著作·验方·图谱·食疗·药市·更多
  现在位置:医学图书 > 100md首页 > 保健/心理健康 > 心理健康 图书编号:22496443
图书分类
保健/心理健康
      男性
      女性
      中老年
      孕产妇
      运动健身
      饮食营养 食疗
      中医养生保健
      常见病预防和治疗
      健康百科
      性保健
      心理健康.心理学
医学
      基础医学
      临床医学
      医药卫生教材
      医学类考试
      预防医学 卫生学
      老年病学
      精神病 心理病学
      肿瘤学
      药学
      影像医学
      放射学
      麻醉学
      急诊急救
      检验诊断
      特种医学 民族医学
      护理学
      中医学
      中西医结合
      图谱
      医学工具书
      专家医话
      影印版 原版
      医疗器械
      医院管理
      医学写作 医学信息检索
      其他
      超声医学
      核医学
家庭教育
      育儿/早教
      亲子/家教
      成功案例
      青春期教育
      素质教育
      心理辅导
      报考/留学
生活百科
      购物/置业/理财
      科普读物.人类故事
      家居装潢
      爱车一族
      实用法律
      生活常识
      家居与风水
      时尚/美妆
      其它各类
 
《幸福的情绪(30年来最具影响力的情绪大师罗伯特?所罗门最新力作)》
作者:(美)罗伯特·所罗门(Robert C. Solomon) 著,聂晶, 杨壹茜, 左祖晶 译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8/1
ISBN:9787300142074 定价: 42.00元


        编辑推荐

    我们时刻经历的情绪到底告诉我们什么?国际情绪研究协会主席罗伯特?所罗门为我们打开情绪之门,他告诉我们,情绪是通往幸福的道路。一个从不会生气的人与傻子毫无区别;恐惧提供给我们这个世界最根本的信息;焦虑是一种有智慧的存在;爱不是内心深处的感觉;创伤不是悲伤的全部,悲伤与爱密不可分;羞愧也是一种荣誉……在本书中,你将被这些情绪的真相包围。你更会发现,真正的幸福来自完整的情绪。幸福的生活需要欢笑,也需要悲伤。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本有关情绪与幸福的心理学经典。本书消除了我们对于情绪的一些误解,如:情绪就是感觉、给情绪贴上积极或消极的标签、情绪是非理性的等。本书同时阐明了情绪是幸福生活的策略,真正的幸福来自完整的情绪,告诉我们如何用情绪的钥匙打开幸福的大门。本书的作者,国际情绪研究协会主席罗伯特?所罗门(RobertC. Solomon),是近30年来最具影响力的情绪研究者,同时也是第一位探讨情感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

    作者简介

    罗伯特·所罗门(Robert C.Solomon):国际情绪研究协会主席,近30年来最具影响力的情绪研究者,特别擅长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复杂的思想。他长着淡红色的胡子,说话速度很快。他一生都保持着随意、易怒的风格。出版过四十多本著作,其中包括《邪恶之乐》《激情》《关于爱》以及《伦理与卓越》等。

    目录

    第一部分 情绪是幸福生活的策略

    第1章 愤怒是为了赢得尊重和利益的战斗

    第2章 恐惧感保护我们免受伤害

    第3章 恐惧和愤怒的不同类别

    第4章 爱是两个独立的自我的完美融合

    第5章 有了同情和共情,我们不再孤单

    第6章 幸福的生活需要欢笑,也需要悲伤

    第7章 因责任感而产生的内疚、羞愧和骄傲

    第8章 羡慕、嫉妒、恨,不可忽视的人性面

    第二部分 对情绪的误解

    第9章 怎样理解情绪才对

    第10章 误解一:情绪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

    第11章 误解二:情绪就是感觉

    第12章 误解三:情绪就像流动的液体

    第13章 误解四:情绪是心智的产物

    第14章 误解五:情绪是愚蠢的,它们没有智慧

    第15章 误解六:情绪有两种滋味:积极和消极

    第16章 误解七:情绪是非理性的

    第17章 误解八:情绪是激情,是内心的野兽

    第三部分:真正的幸福来自完整的情绪

    第18章 情绪赋予我们洞察力和判断力

    第19章 通过情绪,认识自我,调节自我

    第20章 情绪是对生存背景的复杂体验

    第21章 情绪的普遍性:进化和文化

    第22章 跨文化中的情绪

    第23章 幸福是一种“超情绪”的情绪

    译者后记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好情绪-坏情绪≠幸福

    另外,这些情绪有可能只是主观感觉,甚至完全是错觉。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完全有可能误解了我们真实的心理状态。我们的感受有可能是极不适宜的,其强度可能只能持续短暂的时间,甚至还有可能像那些吸食毒品的人所产生的兴奋感。也有一些人认为,幸福就是你能挣脱生活的困扰。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是不是说,幸福的生活就等同于没有痛苦和担忧的生活?难道幸福的生活不需要成就、美好的时刻、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其他一些美好的事物吗?

    在赞许幸福这种情绪时,我并不是要否定欢乐也是一种令人愉悦的情绪。但如果我们找不到方法来延续欢乐这种情绪的话,那么它就不能成为衡量幸福生活的一个标准,即便人们是多么希望有这样的经历。此外,如果高兴是人们逢场作戏的结果,那它不会和幸福有任何联系。

    即便欢乐和高兴这两种情绪是很肤浅的,我们绝大多数人仍然希望我们的生活中有它们的存在。只是我们常会犯一个错误,我们将它们和幸福混淆了起来,认为它们就代表幸福,或者我们总是认为,幸福就是漫漫人生中好情绪和坏情绪的博弈。悲观主义者叔本华就持有类似的观点,他认为坏情绪最终总会占上风。而我们发现自己也很难反驳他的这一说法,虽然当我们回首过往时,昔日的美好时光能够让我们聊以自慰,但到头来,还是以失望、疾病和死亡作为生命的终结。即便对那些觉得生活越来越美好的人来说,简单地区分好情绪和坏情绪,并对它们进行计算也不是一个好主意。拥有幸福的生活并不是说要竭尽全力去放大那些好情绪而不遗余力地去缩小坏情绪。

    幸福是主观的、真实的

    我对幸福的观点不同于斯多葛派学者和伊壁鸠鲁学说,我认为幸福的生活不一定是那种恬静而安稳的生活,也可以是充满了激情、积极入世的生活。当然,这种充满激情、积极入世的生活有可能是幸福的,也可能是不幸福的,但我想要强调的是,幸福的生活并不一定充溢着幸福的时刻,不幸福的生活同样也有可能充溢着幸福的时刻。但是请注意,我们现在所谈论的是一种杂合了主观判断和类似客观判断的复合体。因此,我并不是一味地强调一个观点,即幸福是转瞬即逝的,也不是想强调幸福意味着你能够达到公众认可的对成功的预期。我们常常看到掌握权势的大人物很风光,那些社会名流时常笑容满面,但实际上他们的生活却痛苦不堪。

    当代的研究将这种复杂的情感称为“主观幸福感”。这种主观幸福感不同于吸毒者所感受到的那种没有具体来源的愉悦感,它需要较为具体地,或者说较为真实地与这个世界的融合。我之所以说“较为真实地”是因为我们的判断不仅会受到我们视角的影响,还会受到他所选择的记忆片段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可能是带有偏见的、或者是扭曲的。但主观幸福感的对象却是一个人在某段时间内的真实经历。

    能把事情做好的人最幸福

    到目前为止,这种关系仍旧很复杂。有一种观点认为幸福就是生活的目标,但亚里士多德反对这种观点,他给出的部分解释是,幸福本身并不是目标,而是那些有趣的活动的伴随物。我想,也许幸福感就像悬赏给有意义的活动和优异成绩的奖励吧。这样看来,幸福就和实际行动联系上了。诚然,有些人可能会自欺欺人地告诉自己,他做的事有多好,比如宿醉的人可能说他是在享受生活。但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最好的幸福并不只是感受,而是对活动的方方面面都感到满意。我们享受的并不是幸福,而是我们把事情做好,而幸福正好为这种活动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也许,我们还可以在这种亚里士多德式的分析中加入希斯赞特米哈伊的“心流”体验。我上面所提到的活动指的是像耐力运动那样的活动,比如跑步、跳舞时获得的享受。当然,还有另外一些活动适合于像我们这样惯于久坐的人,比如写作、绘画。虽然它们不需要花费任何力气,但却耗费了所有的注意力和投入度。

    刚才我曾说过,主观幸福感取决于一个人的真实经历,但或许在某种程度上,它也可以脱离这些经历而存在。埃德?迪纳(EdDiener)埃德?迪纳的著作《改变人生的快乐实验》已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编者注和其他一些心理学家指出,每个人的满足感都会在一定的水平上波动,每个人的幸福感都有一个“设定点”。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人看起来总是很开心,不管他们所处的环境如何,而有些人则相反,他们看起来总是很忧郁,即使他们有什么好运,似乎幸福感也毫无改变。迪纳指出,那些经历过严重意外事故的人和赢得头彩的人在经过一个相对较短的调整期后(一年左右),都会回归到此前的幸福水平。这样的话,似乎我们并不能像那些自助书所承诺的那样——让自己变得开心起来。

    痛并幸福着

    一些大哲学家曾指出,要想得到真正的幸福,唯一的办法就是彻底排除所有情绪的干扰。这种观点的典型代表是斯多葛学派和佛教,他们认为,真正的幸福中不会夹杂任何情绪,但怜悯和无目的的极乐是允许存在的。我认为,我们最好将极乐理解为一种极开明的,但不一定带有宗教色彩的幸福。但极乐跟幸福一样,也需要和真实的人生经历联系起来。它是我们融入世界的一种方式,但它又与幸福不完全相同。在极乐中,这种联系超越了真实的经历,超越了一生中的成败,它关注的是生活中更广阔的层面,这些层面带有哲学意味和精神性。

    这种极乐的幸福既不需要以你的功绩为前提,也不需要以很多短暂但却美好的情绪为前提。当然,如果一个人一辈子都很不走运的话,那要达到所谓的极乐也会困难重重。但很多宗教思想家都尝试用妙法来化解这些困难,他们始终认为,实现极乐的过程既有享受幸福,又有超越苦难。

    我所关注的东西大都取材于浪漫主义,具体来说,就是那些饱经风霜的艺术家们的传奇经历。而在这个问题上,我所采纳的哲学思想则更多的是尼采的思想。概括而言,他的思想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幸福并不一定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二是幸福与磨难和忧愁并不是水火不容的。其中第一点似乎表明幸福是一种具体的东西,而这样的“幸福”与冒险活动相比并非更加重要,尼采认为后者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第二点对幸福的阐释有些接近亚里士多德对幸福的界定,因此,一个充满冒险的生活尽管是苦楚的、磨难的或失败的,但也可以是幸福的。

    ……

    上了你的老婆,你还不生气

    在正式进入讨论之前,请允许我先说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那就是文化间差异的缘起,也可以说是导致情绪间差别的原因。心理学家卡萝尔?塔维瑞斯(CarolTavris)就讲了这一样故事。

    一天下午,一位年轻的妻子从家里出来,到井边取水。她在大路上悠闲地走着,热情地和邻居们聊着天,而她丈夫从阳台上看到了这一幕。当她在水井取完水后往家走时,一个陌生人拦住她,向她要水喝。她给他喝了水,还邀请这个陌生人到家中共进晚餐。夫妇俩和这个陌生人一同度过了一个愉悦的夜晚。最后丈夫吹灭了灯睡觉了,妻子也睡觉了,但睡在她身边的不是她丈夫,而是那个陌生人。第二天早上,丈夫很早就出门了,然后把早餐给他们带了回来。当他回到家,他发现自己的妻子正在和那个陌生人做爱。

    塔维瑞斯问道:“如果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来看,你认为这位丈夫在什么时候会生气或者嫉妒?”接着她回答道,这取决于这个丈夫所生活的部落以及他们的文化传统。

    假如丈夫是一个波尼族印第安人(PawneeIndian),那当他看到那个陌生人竟然敢向自己的妻子讨水喝时,他就会狂怒不已。

    假如丈夫是一个在格陵兰岛安玛萨利克(Ammassalik)部落居住的因纽特人,他会想成为一个好客的主人,因此他会邀请这个陌生人和自己的妻子发生性关系,而他的这种邀请是以吹灯为信号的。但是,当他发现陌生人没有在吹灯为号的邀请下与妻子发生性关系时,他就会恼怒不已。

    假如丈夫是一位美国的中产阶级,当他发现这个陌生男子想要引诱他的妻子时,不管他多有涵养,他也会发火。此外,他还会生自己妻子的气,因为她热情过了头,竟要与客人同床。

    假如丈夫是一个来自印度南部准许一夫多妻制的部落,他会觉得整件事都是正常的,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但当他发现这个陌生男子想偷偷摸摸背着丈夫发生风流韵事时,丈夫和妻子都会很生气。

    从不生气的两个民族

    由此可见,情绪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制于文化的。在很早以前,人们对塔希提人就有了“不易生气”的论断。一个随同詹姆斯?库克(JamesCook)船长的官员曾在他的日志中记录道,“塔希提岛的居民很不容易生气,而且即便生气了也会很快平静下来”。实际上,并不是塔希提人从不生气,而是当他们感到生气时,他们觉得愤怒这种情绪是不受欢迎的,而且很陌生,因此他们不会像我们一样那么频繁或者那么容易生气。愤怒在他们的社会中并不是一个受人欢迎的情绪。为什么会这样呢?塔希提人一直生活在一个物产丰富的地区,他们觉得完全没有必要去争论谁从谁那里又得到了什么。此外,他们是岛民,没有受到过战争、侵略的侵扰,来访的客人也很少。

    一名加拿大的女人类学家琼?布里格斯(JeanBriggs)曾研究过乌特库人(Utku)。而在研究他们之后,她十分生动地将自己的著述命名为《从不愤怒》(Never inAnger)。对乌特库人来说,愤怒是十分罕见的。布里格斯指出,即便是对那些让我们无法忍受的挫败和冒犯,乌特库人还是不会生气。对他们来说,愤怒不仅不合理,而且还很不理智。在布里格斯看来,在他们的语言中,甚至都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来指称愤怒。更具戏剧性的是,在乌特库语中,后人竟将其他文化用来指称愤怒的词译为“幼稚”。也许“从不愤怒”这种说法略微有些夸张,但是我们清楚地看到,在乌特库社会中,愤怒所占据的分量远远低于它在我们的社会中所占的分量。  
  推存给朋友,获取积分      评论几句     搜索更多     



网站申明 访问帮助 站内搜索 联系我们 推荐给朋友 ©Copyright 2000-2017 百拇医药网 京ICP备05068324号